某制氧厂爆炸事故报告

合集下载

某公司双氧水车间爆炸火灾事故

某公司双氧水车间爆炸火灾事故

某公司双氧水车间爆炸火灾事故2004年4月22日8时许,位于浙江宁波北仑石桥的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双氧水车间发生爆炸火灾事故,造成1人死亡(死者,潘光明,男,49岁)、1人受伤(伤者,纪成俭,男,33岁),直接经济损失302.63万元(浙江中洲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出具的《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双氧水车间4,22事故直接受损财产定损(资产评估报告书>》为依据,并由该公司承担解释权)。

死、伤者均系浙江二建工艺设备安装公司正在双氧水车间拆除保温脚手架的职工。

事故发生后,宁波市政府立即启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市公安消防部门紧急调动北仑、市区、镇海炼化、港务集团等22辆消防车及消防艇等消防救援力量投入扑救;市环保部门对事故现场及周边地区大气环境进行全面检测,从检测结果看,未检测到有毒有害气体。

中午11时左右,双氧水装置大火基本被扑灭,现场得到控制,中午12时左右,大火全部扑灭。

4月22日,该公司氯碱生产系统全面停产整顿。

为调查和处理这次爆炸火灾事故,由浙江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省公安厅、省总工会和宁波市、北仑区相关部门及有关技术专家组成“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4·22’爆炸事故省、市联合调查组”。

1.企业概况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系浙江省经济建设投资公司和香港浙经有限公司合资兴建的化工企业,成立于1989年9月,注册资金1420万美元,总投资逾2亿元人民币,占地11公顷,共有员工430余人,工作时间实行甲、乙、丙、丁四班制,年生产能力离子膜烧碱10万吨、液氯6.5万吨、合成盐酸6万吨、双氧水4万吨。

2003年公司实现销售额逾3亿元,上交税收1780万元。

发生爆炸火灾事故的车间是2000年10月投产的双氧水装置,该项目投资决算近6500万元,装置采用的是葸醌法钯催化剂氢化技术,技术来源于黎明化工研究院专利,由黎明化工研究院设计所设计,项目于2003年8月通过竣工验收。

2003年10月,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委托宁波市寰球安全评价中心对l0万吨/年离子膜烧碱和4万吨/年双氧水装置进行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并通过专家评审。

吸附制氧事故反思报告

吸附制氧事故反思报告

吸附制氧事故反思报告吸附制氧事故反思报告近日,我公司发生了一起吸附制氧事故,造成了严重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经过全面调查,以下是我们对此事故的反思和总结。

首先,我们要对事故的发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由于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疏忽和不严谨的行为,导致吸附制氧装置发生爆炸,严重威胁了员工的生命安全。

在此次事故中,我们深感以往风险管理工作的不足,对于吸附制氧装置的使用和维护,我们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因此,我们深刻意识到,提高安全意识、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是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公司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

事故发生后,我们发现工作人员对吸附制氧装置的使用和维护了解不够,缺乏相关的安全操作知识。

这为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并制定相关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技术措施。

只有通过不断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才能有效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再次,我们需要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检查和改进。

此次事故的发生暴露了我们公司安全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和漏洞。

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没有对吸附制氧装置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也没有建立健全的事故防控机制。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评估和改进安全管理制度,加强设备维护和检修,完善事故应急预案,确保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控制和监督。

最后,我们要向受害员工表示诚挚的歉意,并承担起对其伤害的责任。

我们将积极采取一切措施,为受害员工提供医疗救助和后续的抚慰金等补偿。

同时,我们也将进一步完善公司的员工保险和福利制度,为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通过此次吸附制氧事故的反思,我们意识到安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只有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将以此次事故为戒,牢记安全意识,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全面推进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以营造更加安全稳定的工作环境,为公司的发展和员工的幸福与安宁做出更大的贡献。

氧气瓶爆炸事故案例分析

氧气瓶爆炸事故案例分析

氧气瓶爆炸事故案例分析一、事故经过 2003年9月16日上午9时许,非法经营户何××,在西塘翠南船厂氧气瓶仓库打电话通知位于陶庄镇陶庄村的天凝氧气充灌站陶庄新站的沈××,称其将派李××(死者,安徽人)来充装氧气。

9月16日12:00时多,非法运输户李××由沈××为其充装20瓶。

9月16日下午13:00时左右,李××将自备车(车号为安徽K48555)驶入位于原西汾公路北侧的西塘镇新胜村陆家浜铁场内的项××堆场。

当李××卸第一瓶氧气瓶时突然爆炸,李××被炸死亡。

当时周边幸无他人伤及。

二、事故原因1、直接原因 (1)在卸瓶作业过程中运输车左后轮胎爆裂,造成车辆左倾氧气瓶掉落与地面废钢材发生碰撞,瓶阀中间断裂且遇油渍引发化学爆炸。

(2)氧气瓶本身有缺陷。

据调查知,属何××产权的32只氧气瓶与其它瓶相比,明显黑不溜秋,七长八短,手轮等附件残缺不全。

据市质监局特种设备检测院现场勘察报告,爆炸的氧气瓶底部正中部位已被机械钻孔,直径为42mm,且该孔周围有明显电弧焊接痕迹(贴焊)。

属报废钢瓶。

2、间接原因氧气充灌及流转管理混乱是造成这次事故的间接原因。

(1)个体运输户李××未经交通部门批准,运输及装卸危险化学品,违反了国务院344号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属严重安全生产违法行为。

(2)爆炸的氧气瓶产权属何××,而何××经营、运输氧气未经政府任何职能部门批准,违反了国务院344号令第二十七条及第二十九条规定。

(3)陶庄充灌新站在明知何××钢瓶有缺陷的情况下,仍多次为其充装,包括原来的天凝氧气充灌站,违反了《气瓶安全监察规定》第二十六条和第二十九条规定。

制氧厂事故案例

制氧厂事故案例

制氧厂事故案例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制氧厂事故案例1)事故案例经过2000年8月21日零时10分,国内某钢铁有限公司制氧厂1号1500立方米制氧机发生燃爆,死亡22人,伤24人,其中重伤7人,部分厂房坍塌,部分设备受损,直接财产损失320万元。

这是由于有关人员违反国家有关法规、规章酿成的重大责任事故。

该公司根据设备运行情况和环保“一控双达标”的要求,计划从8月21日零时起,进行为期4~5天的以炼钢转炉除尘设备改造、连铸机高效化改造为中心的全面计划检修,安排制氧厂3台制氧机同步分别检修。

8月18日下达了《设备检修计划表》,安排1号1500立方米制氧机与21日零时至21日16时检修,由制氧厂的二车间和维修车间负责;2号1500立方米制氧机于21日16时至23日8时检修;3200立方米制氧机于23日3时至24日8时检修。

计划分别对3台制氧机依次进行加温,并进行有关设备和阀门等的小修或更换。

检修前,对参与检修的人员进行了一般的安全教育,要求在现场严禁吸烟和动火,要穿劳保用品。

这次制氧机停机检修,由制氧厂分管设备的副厂长负责。

检修前的准备工作,由制氧厂分管生产及安全的副厂长(在事故中受伤)负责并现场组织,生产安保科长(在事故中受伤)、安全员(在事故中死亡)、运行二车间主任(在事故中死亡)、运行二车间副主任(在事故中受伤)、维修车间副主任(在事故中死亡)及维修人员参加。

8月20日23时40分,指挥人员安排停1号1500立方米机组并排放液氧。

21日零时,公司扒珠光砂人员26人及检修人员10人陆续进入检修现场,加上已在现场当班的17人(因检修需要,空压机运行),现场一共有53人。

当时,制氧厂2名维修工人正在拆空分塔八孔螺丝(还剩6只没拆完),公司项目经理(在事故中受伤)指挥劳务人员对空分塔周边的缝用编织袋塞。

制氧厂制氧机燃爆事故分析

制氧厂制氧机燃爆事故分析

制氧厂制氧机燃爆事故分析2000年8月21日0时10分,某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制氧厂1号1500立方米制氧机发生燃爆,死亡22人,伤24人,其中重伤7人,部分厂房坍塌,部分设备受损,直接财产损失320多万元。

这是由于有关人员违反国家有关法规、规章酿成的重大责任事故。

一、事故经过该公司计划从8月21日0时起,进行为期4~5天的以炼钢转炉除尘设备改造、连铸机高效化改造为中心的全面检修,安排制氧厂3台制氧机同步分别检修。

8月10日下达了《设备检修计划表》,安排1号1 500 m3制氧机于21日0时至21日16时检修,由制氧厂的二车间和维修车间负责;2号l 500 m3制氧机于21日16时至23日8时检修;3 200 m3制氧机于23日3时至24日8时检修。

检修前,对参与检修的人员进行了一般的安全教育,要求在现场严禁吸烟和动火,要穿戴劳保用品。

这次制氧机停机检修,由制氧厂分管设备的副厂长负责。

检修前的准备工作,由制氧厂分管生产及安全的副厂长(在事故中受伤)负责并现场组织,生产安保科长(在事故中受伤)、安全员(在事故中死亡)、运行二车间主任(在事故中死亡)、运行二车间主任副主任(在事故中受伤)、维修车间副主任(在事故中死亡)及维修人员参加。

8月20日23时40分,指挥人员安排停1号1 500 m3机组并排放液氧。

21日零时,公司扒珠光砂人员26人及检修人员10人陆续进入检修现场,加上已在现场当班的17人(因检修需要,空压机运行),现场共有53人。

当时,制氧厂2名维修人员正在拆空分塔人孔螺丝(还剩6只没拆完),公司项目经理(在事故中受伤)指挥劳务人员对空分塔周边的缝用编织袋填塞。

在1号制氧机操作室指挥的副厂长,打电话通知3 200 m3制氧机停止使用外购液氧。

21日零时10分,当维修人员拆人孔螺丝还剩2只时,突然火光一闪,随即一声巨响发生爆炸事故。

爆炸使在场的53人中,死22人,伤24人,厂房不同程度倒塌,设备严重受损。

制氧厂违规操作致重大责任事故案例分析调查报告.docx

制氧厂违规操作致重大责任事故案例分析调查报告.docx

2000年8月21日,某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制氧厂1号1500m3制氧机发生燃爆,死亡22人,受伤24人,其中重伤7人,直接财产损失320多万元。

一、事故经过从2000年8月21日0时起,该公司以炼钢转炉除尘设备改造、连铸机高效化改造为中心进行为期4~5天的全面检修,安排制氧厂3台制氧机同步分别检修。

8月20日23时40分,指挥人员安排1号1500m3机组停机并排放液氧。

21日0时,公司扒珠光砂人员26人及检修人员10人陆续进入检修现场,加上已在现场当班的17人(因检修需要,空压机运行),现场共有53人。

当时,制氧厂2名维修人员正在拆空分塔人孔螺丝(还剩6只没拆完),公司项目经理指挥劳务人员对空分塔周边的缝用编织袋填塞。

在1号制氧机操作室指挥的副厂长,电话通知3200m3制氧机停止运行外排液氧。

21日零时10分,当维修人员拆人孔螺丝还剩2只时,突然火光一闪,随即一声巨响发生爆炸事故。

燃爆伤害到在场的5工人,致死亡22人,受伤24人。

同时,使厂房不同程度倒塌,设备严重受损。

二、事故原因分析这是由于有关人员违反国家有关法规、规章酿成的重大责任事故。

1、直接原因(1)经勘查,1号1500m3室内制氧机燃爆事故现场,同时具备助燃物、可燃物及着火源三要素燃爆条件。

其中,助燃物为操作不当、排放液氧速度过快所造成空气富氧;可燃物为膨胀机、空压机油箱的油雾及油;着火源为1号空压机电机油浸纸动力电缆端头爬电火花。

由电火花引燃油浸纸和可燃物,继而燃爆富氧空气。

2、间接原因(1)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够落实,安全教育内容有欠缺,劳动力管理不够严格。

检修前,制氧厂没有及时按规定制定和报审《检修安全报告书》,致使安全措施不落实,对员工安排等没有提出具体的技术和安全要求。

(2)该型制氧机空分设备同类设备的使用寿命为15~20年。

该厂制氧机已使用23年,明显是超期服役。

室内空分的油箱设在膨胀机、空压机旁,油浸绝缘纸电缆和液氧排放方式,都是落后的装备和工艺,留下了潜在隐患。

二氧化碳气瓶混装氧气燃爆事故及预防

二氧化碳气瓶混装氧气燃爆事故及预防

二氧化碳气瓶内混合氧爆炸事故及预防二氧化碳气广泛应用于饮料、食品保鲜、气体保护焊接、消防灭火等行业。

由于二氧化碳气的保护性质,因此,人们往往忽视了二氧化碳气体中杂质的危害,放松了对液化二氧化碳气瓶充装前检查、气瓶外表漆色等安全管理工作,形成气瓶事故隐患。

笔者亲自参加了两起二氧化碳气瓶掺氧燃烧爆炸事故的调查分析。

现就事故起因、教训以及预防事故发生的措施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引起同行们的警惕,避免同类事故的发生。

1 两起点火爆炸事故简介事故一:1997年9月26日晚17时50分,镇江某制氧厂灌装车间正在灌装一组氧气瓶,当充装压力达到10MPa~11MPa时,一只钢瓶瓶阀安全膜片突然爆破喷出火焰,充装工迅速采取紧急切换措施,火焰瞬间熄灭,未造成人员伤亡和其他损失。

事故二:1999年5月16日16时25分,镇江某乙炔气厂氧气充装站,一组氧气瓶充装压力达到13MPa,正在充装工切换充氧总阀、关闭氧气瓶阀门过程时,一只钢瓶突然发生燃爆。

钢瓶瓶体至少炸成三块,颈圈、底座飞离,瓶阀也碎裂成三块,连同防错装接头飞离现场15m;气浪将五间140m2瓶库屋顶石棉瓦全部掀飞、8樘钢窗玻璃全部震碎,墙体出现6m长裂纹,爆炸冲击波将距离15m外的水泵房、气瓶检查室的所有窗户都被震碎了;一名操作工受伤。

经事故调查分析,上述两起气瓶爆炸事故是由二氧化碳气瓶与氧气混合引起的。

该两起事故有以下三个共同点:(1)钢瓶外表漆色均已磨光,呈现为金属锈色,不再可能从外观上区分装有何种气体的气瓶,只有瓶肩部位可隐约看出有铝白色油漆痕迹。

(2)爆炸气瓶阀阀口有油渍痕迹,喷出残留杂质。

且有强烈的柴油、煤油气味。

(3)事故发生时间为充氧压力达到时1OMPa以上时,而且均是先燃烧,瓶阀安全膜片首先被冲破,喷出火焰。

2 爆炸事故原因分析二氧化碳具有阻燃性质,纯二氧化碳和纯氧混合时永远不会燃烧。

那么,引起燃烧的物质是什么?根据线索,炭黑和燃烧爆炸后的飞溅残渣有强烈的柴油气味,我们又检查了多只液化二氧化碳钢瓶,在部分钢瓶中倾倒出一种有强烈柴油气味的黄褐色液体。

制氧厂事故案例

制氧厂事故案例
该公司根据设备运行情况和环保“一控双达标”的要求,计划从8月21日零时起,进行为期4~5天的以炼钢转炉除尘设备改造、连铸机高效化改造为中心的全面计划检修,安排制氧厂3台制氧机同步分别检修。8月18日下达了《设备检修计划表》,安排1号1500立方米制氧机与21日零时至21日16时检修,由制氧厂的二车间和维修车间负责;2号1500立方米制氧机于21日16时至23日8时检修;3200立方米制氧机于23日3时至24日8时检修。计划分别对3台修或更换。检修前,对参与检修的人员进行了一般的安全教育,要求在现场严禁吸烟和动火,要穿劳保用品。
(5)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够落实,安全教育内容有欠缺,劳动力管理不够严格,是造成事故的深层次原因。
(6) 公司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虽然比较全,但到了车间班组就不够完善,例如,没有形成富氧区的防范和治理措施等。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够,如制氧厂设备管理和检修安全责任就没有落实到人。安全培训针对性较差。劳务人员与公司签订劳务合同过于笼统。对劳务公司提供的劳动力没有明确的体能、技能要求,这次参加检修就有6人没有签订劳务协议,属临时抓差。安全管理、培训和劳动力管理上存在漏洞。
这次制氧机停机检修,由制氧厂分管设备的副厂长负责。检修前的准备工作,由制氧厂分管生产及安全的副厂长(在事故中受伤)负责并现场组织,生产安保科长(在事故中受伤)、安全员(在事故中死亡)、运行二车间主任(在事故中死亡)、运行二车间副主任(在事故中受伤)、维修车间副主任(在事故中死亡)及维修人员参加。8月20日23时40分,指挥人员安排停1号1500立方米机组并排放液氧。21日零时,公司扒珠光砂人员26人及检修人员10人陆续进入检修现场,加上已在现场当班的17人(因检修需要,空压机运行),现场一共有53人。当时,制氧厂2名维修工人正在拆空分塔八孔螺丝(还剩6只没拆完),公司项目经理(在事故中受伤)指挥劳务人员对空分塔周边的缝用编织袋塞。1号制氧机操作室指挥的副厂长,打电话通知3200立方米制氧机停止使用外购液氧。21日零时10分,当维修人员拆八孔螺丝还剩2只时,突然火光一闪,随即一声巨响,发生爆炸事故。爆炸使在场的53人中,死22人,伤24人,造成厂房6跨三面砖砌墙体及二楼混凝土楼板坍塌,厂房柱子倾斜,房顶制板倒塌,主厂房外的偏跨也随之倒塌,配电室及主控室内电气、仪表设施损坏,一号空压机电机、膨胀机及油站等损坏,空分塔冷箱板骨架及上下塔支承部分断裂,冷箱板底部北面凹进,塔内设备部分倾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泵 电 机
液氧 A 泵冷箱
液氧 B 泵冷箱
液氮 A 泵冷箱
2、某制氧厂事故现场 已用警戒线隔离,消防人员使用消防水对液氧泵冷箱与液氮泵 冷箱之间区域进行灭火处置。
3、事故现场泄漏大量珠光砂约 1000 立方米;现场设备表面均覆 盖大量珠光砂,事故发生后现场环境气温约 度,大气中氧含量 约 ,现场救援人员从西侧对被珠光砂覆盖处进行分部位清理 寻找两名失踪人员,并使用挖掘机对珠光砂清理挖掘;清理过程 中,空分塔内珠光砂仍在不断涌出。
25
17
液 氧 泵 电 机
加温管
B A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泵体
回气管
排液管
回流管
进液管
出液管 进液排气管
出液排气管
手动出液蝶阀
自动进液蝶阀 止逆阀
5、通过对液氧 B 泵冷箱内部清理,在冷箱内东侧南北方向依次 发现了:出液管止逆阀(严重烧熔变形,带有一截长约 0.5 米的 出液管,出液管表面及残缺处有明显烧熔痕迹)、出液阀门操作 机构(外壳烧熔变形,手轮损毁一半)、出液阀(严重烧熔变形,
第三次: 2013 年 4 月 10 日上午 9 时至 2013 年 4 月 10 日 上午 11 时结束 现场勘察内容: 应急救援 现场勘查情况: 1、事故发生地点位于某制氧厂;区域内由东向西依次为:空分 装置主冷箱、液 氧泵 A、B 冷箱、液氮泵 A、B 冷箱(由北向南 安装)、氪氙罐。
2
A
B A
11、空分装置液氧泵冷箱顶部东侧南北走向安装:A 泵进液阀、 出 液阀;B 泵进液阀、出液阀。A 泵进液阀气动机构、出液阀门
1
操作机构过火损坏严重,B 泵进液阀气动机构顶部过火,出液阀 门操作机构安装部位因爆炸燃烧部分损毁变形,边缘有轻微烧 熔,周边冷箱板与箱体焊接处因爆炸冲击向上凸起、撕开、变形。
12、液氧泵冷箱顶部依次还安装:A 泵进液阀、方型钢板阀门两 个、电机调节阀、两个排气阀、A 泵电机及 B 泵进液阀、方型钢 板阀门两个、电机调节阀、两个排气阀、B 泵电机;上述设备均 有不同程度过火痕迹,其中 A 泵一个排气阀手轮烧毁,B 泵两个 排气阀手轮全部烧毁,B 泵电机电缆线过火严重。
1
13、液氧泵冷箱箱体西侧边缘由北向南安装 阀。。。。。。。。。
5
7、3 月 24 日凌晨 2 时许,在位于液氧泵冷箱南侧液氮 A 泵冷箱 下方支架处发现第二处疑似人体遗骸(残缺人体头盖骨碎片、残 缺大脑组织、残缺右下肢及部分人体肌肉组织、人骨碎片)。后 经 4 月 1 日公安局司法鉴定中心《鉴定文书》(并)公(司) 鉴 (物)字【2013】265 号确认“小腿肌肉”和“脑组织”所有 者 为失踪人员:霍瑞文。(鉴定文书附后)
4
6、3 月 23 日下午 17 时 30 分许,在位于液氧泵冷箱上部仪表箱 下方发现第一处疑似人体遗骸(一块残缺人体左小腿骨)及一只 疑似失踪人员穿戴的劳保鞋(左脚),破损严重,有明显过火痕 迹。人体遗骸处北侧液氧 A 泵进液阀顶部及西侧线缆桥架内均发 现疑似人体血迹,后经 4 月 1 日公安局司法鉴定中心《鉴 定文 书》(并)公(司)鉴(物)字【2013】265 号确认“残缺 小 腿”和“红染珠光砂上斑迹”所有者为失踪人员:潘腾。(鉴 定 文书附后)
20
21
7、液氮 A 泵冷箱箱体北侧冷箱壁人孔由于爆炸、燃烧部分损毁, 损毁处呈不规则形状,最大边缘长约 1.4 米,高约 0.95 米,边 缘有明显烧熔痕迹,部分焊接处撕开变形。箱体内部分管道有轻 微过火、变形迹象,无损毁、断裂。
22
8、由于液氮 B 泵在事故中未受到冲击,因此未进行勘察。 第三次现场勘察情况: 时间:2013 年 4 月 10 日上午 9 时至 2013 年 4 月 10 日上午 11
某制氧厂事故现场勘察报告
2013 年 3 月 22 日下午 14 时 5 分许,某制氧厂发生一起爆 炸事故,造成 2 人 死亡。接到报告后,安监局监察支队立即赶 赴现场,与 16 时 30 分左右到达事故现场,并初步记录现场情况, 由于现场珠光砂泄漏,事故现场仍存在安全隐患,无法组织深入 的现场勘察。对此市政府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对现场进行清理、抢 险工作。4 月 10 日,现场清理工作基本结束。对现场进行清理、 抢险过程中,依据进度及现场安全条件状况,安监局组织相关人 员、专家分别于 3 月 22 日、3 月 2 6 日、4 月 7 日、4 月 10 日对 事故现场进行了四次勘察, 情况如下: 事故时间:2013 年 3 月 22 日下午 14 时 05 分许 事故地点:某制氧厂 天气情况:晴 现场指挥:许小刚 现场情况:未变动现场 现场勘察利用光线:日光 应急救援时间记录:
16
3、液氧 B 泵冷箱将箱体南侧封堵钢管拆除后发现:箱体南侧冷 箱壁由于爆炸、燃烧大部分损毁,损毁处呈不规则形状,最大边 缘长约 2.12 米,高约 1.9 米,边缘有明显烧熔痕迹,部分焊接 处撕开变形。
4、液氧 B 泵冷箱内分别应由东向西安装直径 200 毫米,壁厚 毫 米不锈钢进液管、气动蝶阀、液氧过滤器、变径 150 毫米,壁厚 毫米不锈钢管进入液氧泵、从液氧泵出来是直径 100 毫米,壁厚 毫米不锈钢管、在经过变径成直径 150 毫米,壁厚 毫米不锈钢 管一部分通过回流管进入塔内、一部分通过单向阀经出口液氧手 动调节阀进入塔内、进出液管分别有直径 毫米加温管和直径 毫米排气管,出液管上有直径 毫米的安全阀,进、出液氧管分 别安装三组管道支架予以固定。
时结束 1、空分装置主冷箱内珠光砂全部清理完毕。 2、主冷箱与液氧 B 泵冷箱结合部由于爆炸、燃烧部分损毁,损 毁处呈不规则状,边缘有明显烧熔痕迹,周边主冷箱壁有多处裂 缝,并向西轻微凸出。
23
3、主冷箱内与液氧 B 泵连接的进液管、出液管、回流管、排气 管有不同程度损毁,有明显过火痕迹,其中,进液管、出液管有 两处损毁严重,边缘有烧熔痕迹。
3
4、3 月 22 日晚 22 时许,在液氮泵冷箱南侧地面发现疑似失踪 人员穿戴的一只劳保鞋(左脚)及一部诺基亚手机,劳保鞋轻微 破损,无明显过火痕迹;手机屏幕碎裂,无电池、后盖。
5、3 月 22 日晚 22 时 30 分许,在液氧泵西北侧地面发现一部联 想手机及诺基亚手机后盖。联想手机无后盖,电池与手机分离。
9
7、液氮 A 泵与液氮 B 泵之间加温管由南向北弯曲,液氮 A、B 泵 冷箱之间主冷箱壁有明显过火痕迹,液氮 B 泵冷箱箱体西南角紧 急停车控制箱烧毁,周边有明显过火痕迹。
8、液氧、液氮泵小冷箱西侧与氪氙罐之间搭建有高约 米脚手 架,脚手架东侧钢管有轻微过火痕迹。氪氙罐完好,无过火痕迹, 底部出液管有明显过火痕迹。
24
4、对液氧泵相关阀门检查开启情况如下: 出口管气体排放阀(3021.68B.Z01):手轮损坏,无法查看; 过滤器排放阀(3021.68B.Z11):手轮损坏,无法查看; 入口 管气体排放阀(3021.68B.Z21):全关 ; 脱气阀 (3021.68B.Z73):半圈全开; 液氧出口阀 (3021.68B.Z24):已无; 出口管排放阀(3021.68B.Z29): 全关; 首次启动冷却阀(3021.68.Z81):无法确认; 首次启 动冷却阀(3021.68.Z82):全关; 液氧入口阀 (3021.68B.Y11):全关。 5、经勘查,未发现其他异常。
18
阀芯损毁严重,一侧与连接法兰烧结在一起)、出液阀门操作机 构连接杆(严重烧熔,扭曲变形)。在冷箱内西南角发现回流管 连接法兰(有明显过火烧熔痕迹)。
19
6、液氧 B 泵冷箱箱体内止逆阀变径口西侧至液氧 B 泵出口之间 约 1 米出液管损毁;连接出口阀与止逆阀的管道约 0.5 米损毁; 逆止阀下方支架损毁;箱体底板南侧部分损毁,边缘有明显烧熔 痕迹;两根排液管部分损毁,断口处有烧熔痕迹;回流管损毁, 进液管南侧有两处烧熔缺口,缺口边缘有烧熔痕迹,周边有明显 过火;进液阀操作机构连接杆过火严重。冷箱内东、西、北三侧 箱体壁均不同程度向外鼓起。
1
2013 年 3 月 22 日下午 16 时 30 分开始,至 2013 年 4 月 1 日结束 现场勘察时间 记录:
第一次:2013 年 3 月 26 日下午 15 时至 2013 年 3 月 26 日 上午 17 时结束
第二次: 2013 年 4 月 7 日上午 10 时至 2013 年 4 月 7 日中 午 12 时结束
1
14、液氧泵冷箱顶部上方安装有脚手架及线缆桥架,均有明显过 火痕迹,线缆桥架内线缆不同程度受损。
1
15、液氮 A、B 泵冷箱顶部分别安装有:
15
第二次现场勘察情况: 时间:2013 年 4 月 7 日上午 10 时至 2013 年 4 月 7 日中午 12 时
结束 1、4 月 7 日上午 10 时开始逐步分区域对事故现场液氧泵冷箱、 液氮泵冷箱内部珠光砂进行清理。主冷箱仍在按照原清理方案清 理中。 2、液氧 A 泵冷箱清理后发现其内部与液氧 B 泵冷箱隔离封堵钢 板向 A 泵方向凸出,冷箱内无明显过火痕迹,内部设备、设施完 好。
6
至 2013 年 4 月 1 日,排查确定的两名失踪人员经法医鉴定 确认死亡,救援全部结束。 第一次现场勘察情况: 时间:2013 年 3 月 26 日下午 15 时至 2013 年 3 月 26 日下午 17
时结束。 1、事故现场已用彩钢板隔离。
2、空分装置主冷箱内珠光砂正在进行人工清理,已清理约 2000 立 方米,主冷箱内仍剩余约 4000 立方米。 3、空分装置液氧 A、B 泵冷箱为同一箱体,内部用钢板全封闭 隔 离,液氧泵冷箱箱体总长 米,宽 米,高 米,液氮 A、B 泵 冷 箱采用独立箱体,统一规格,长 米,宽 米,高 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