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浪漫主义诗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意:不知道从谁家传来了凄清婉转的笛声,这悠扬的笛声随着和煦的春风飞遍了整个洛阳城,在这样一个春天的夜晚,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折杨柳》,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这首诗写“乡思”。
此诗明示了诗因问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了作者是客居,“春夜”点出了季节与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断续续的笛声,此诗立即触了诗人的羁旅情怀。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呢?为什么?解析:要正确的回答此题,你就要了解“折柳”这个典故。
“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
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灞(b a`)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和送别之词。
本事从“闻折柳”的“闻”字来看“折柳”是一首曲子,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首曲子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
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夜时,作者忽然听到一阵悠扬的笛声。
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漂泊在外,不禁更想起了思乡之情。
答案:“折柳”这支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在欣赏古典诗歌的时候,了解古典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弄清作者的思想感情按典故的来历分,用典一般可分为引用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前人语句、自然习俗等。
1)引用古典神话来表达感情常用的有“七夕”、“鹊桥”、“星桥”、“牵牛织女”等表达男女爱情的忠贞;“天娘”表示有战事;“女娲补天”比喻有奇才异能之士;“化鹤”、“归鹤”表示人生变化和人事变迁;“烂柯”表示离家日久,时光易逝,世事变迁,人物非昔的情景;“桂魄”、“蟾桂”代称月亮;“折桂”指登科第等等。
李白(唐朝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搜狗百科

李白(唐朝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搜狗百科李白作品年表序列时间背景作品710年唐睿宗景云元年10岁。
读诸子百家,通诗书。
“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秋于敬亭送从侄卷游庐山序》)。
715年唐玄宗开元三年15岁。
观奇书,学剑术,好神仙。
作《明堂赋》、《拟恨赋》。
718年开元六年18岁。
隐居大匡山,往来旁郡。
从赵蕤学纵横术。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约作于此年。
720年开元八年20岁。
《大猎赋》初稿疑作于是年。
721年开元九年21岁。
在成都瞻仰司马相如琴台、扬雄故宅。
此后几年游历蜀中各地。
作《登锦城散花楼》。
724年开元十二年24岁。
辞亲远游。
有《别匡山》诗。
游峨眉山,写有《登峨眉山》、《峨眉山月歌》。
出三峡,至江陵,遇司马承祯,作《大鹏遇希有鸟赋》,还写有《渡荆门送别》、《秋下荆门》等诗。
725年开元十三年25岁。
游洞庭,南穷苍梧。
写有《江上望皖公山》、《望天门山》、《金陵城西月下吟》、《杨叛儿》、《长干行》等诗。
726年开元十四年26岁。
春,自金陵至广陵,又东南游苏州、杭州、越州、台州,东涉溟海。
然后回舟北上,复至扬州,散金三十万。
卧病。
写有《金陵酒肆留别》、《夜下征虏亭》、《苏台览古》、《乌栖曲》、《越中览古》、《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等诗。
在九华山题刻“金沙泉”三字。
727年开元十五年27岁。
沿江西上,观云梦,寓安州北寿山。
北游汝海、襄州,结识孟浩然。
回安陆,冲撞李长史车马。
与元丹丘一起受安州都督马正会和李京之长史接见。
与故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
写有《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上安州李长史书》等。
728年开元十六年28岁。
春至江夏,改葬吴指南。
暮春,送孟浩然之广陵。
回安陆,寓居白兆山。
写有《早春于江夏送蔡十还家云梦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江夏行》等诗。
730年开元十八年30岁。
隐于安陆白兆山,有《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山中间答》诗。
遭受谤毁,有《上安州裴长史书》,要求雪谤。
李白人生四个阶段及其代表作

李白人生四个阶段及其代表作
1. 早期创作阶段
- 代表作品:《望庐山瀑布》、《静夜思》、《将进酒》
- 特点:李白在早期创作阶段展现了浪漫主义情怀和豪放的个性。
他的诗歌充满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的热爱,表现出他年轻时的奔放和豪情壮志。
2. 浪漫主义阶段
- 代表作品:《月下独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行路难》
- 特点:在这一阶段,李白的创作风格更加浪漫主义化。
他以自由、奔放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同时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思考。
3. 忧国忧民阶段
- 代表作品:《古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梦游天姥吟留别》、《江雪》
- 特点:这一阶段的李白开始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变革,他的诗歌中透露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怀。
他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为主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4. 思乡怀古阶段
- 代表作品:《登金陵凤凰台》、《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白日依山尽》
- 特点:在晚年的李白思乡怀古,对故乡和过去的回忆成为他的创作主题。
他以古典文化和历史为背景,表达了对故国的眷恋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四个阶段代表了李白不同阶段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展现了他多样的艺术天赋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不同阶段的作品体现了他在不同生活阶段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个缩影。
李白浪漫的诗句

李白浪漫的诗句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和
想象力。
以下是几句李白浪漫的诗句,展开说说:1."青山横北郭,白水
绕东城。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象,青山、白水、东城,构成
了一幅浪漫的画面。
李白通过这句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句诗表达了李白对自由、独立的追求。
他邀请明月共饮,对影成三人,表现了他独立自主的精神和浪漫主义的情感。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句诗表达了李白对冒险、
挑战的追求。
他认为只要有勇气和决心,就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4."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句诗表达了李白对生命的理解
和感悟。
他认为生命如同黄河之水,一去不复返,所以要珍惜每一刻,追
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总之,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和想象力,他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自然、自由、独立、冒险、挑战和生命的理解
和感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
有关李白的浪漫主义诗句

有关李白的浪漫主义诗句
1.《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2.《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3.《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4.《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5.《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6.《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7.《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
8.《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
9.《将进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10.《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
唐朝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唐朝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个人综述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
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
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风格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
浅谈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飘逸风格

浅谈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飘逸风格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卓越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作品独具飘逸的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诗作以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为特点,突破了传统文人诗歌的局限,展现出了独立自由的个性。
本文将从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情感表达和视觉效果三个方面来探讨他的浪漫主义飘逸风格。
首先,李白的诗歌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充满了豪放和激情。
他善于运用鲜明的形象语言,以及独特的比喻和修辞手法,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望庐山瀑布》中,他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描述瀑布的壮丽景象,形象地表达了他内心的激动和敬畏之情。
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也使他的诗歌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次,李白的诗歌情感表达深沉而激情四溢。
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自然、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和向往。
他以自由奔放的笔触,表现了自己不羁的个性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在他的诗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苦短的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例如,在《望天门山》中,他写道:“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些诗句透露出作者对美景的向往和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追求。
最后,李白的诗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创造了极具画面感的艺术效果。
他的诗作中经常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壮丽的人文景观,使人仿佛能够身临其境。
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四句简洁的诗句,却能够勾勒出明月的光辉和恬静的夜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种富有视觉冲击力的描写方式,使李白的诗歌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总之,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以其飘逸、豪放的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诗作以丰富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情感和强烈的视觉效果塑造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展示了他独立自由的个性和对美好的追求。
他的诗歌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推崇,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白较长的诗歌

李白较长的诗歌(720xx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与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李白比较长的古,希望你喜欢!把酒问月[唐] 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 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行路难·有耳莫洗颍川水[唐] 李白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唐] 李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长歌行[唐] 李白桃李得日开,荣华照当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签:标题]篇一: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李白诗歌赏析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李白诗歌赏析1.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赏析]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2.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简析]唐代安史之乱初期,唐玄宗奔蜀,太子李哼留讨安禄山,不久,李哼既位,史唐肃宗。
玄宗又曾命令儿子永王李磷督兵平叛,永王李磷在江陵,召兵万人,自树一帜,肃宗怀疑他争夺帝位,已重兵相压,李磷兵败被杀。
李白曾经参加过永王李磷的幕府,被加上?附逆?罪流放夜郎(今贵州遵义),当他行至巫山(今四川境内)的时候,肃宗宣布大赦,李白也被赦免,他像出笼的鸟一样,立刻从白帝城东下,返回金陵(今江苏南京)。
这首诗就是乾元二年(759)春天他到达江陵时所作。
这首诗写的是从白帝城到江陵一天之内的行程情况,主要突出轻快,这也反映了李白心情的轻快。
李白以58岁的年龄,被流放夜郎,抛妻别子,走向长途,忽然遇赦,得以回家,心里自然十分高兴。
在诗中李白没有直接抒情,但是读了他对行程的描写,自然感受到他的心情和兴奋的情绪。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鉴赏】这首诗是李白初居安陆时所作。
出川未久,刚刚结束江南吴越之游的李白,这时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在送孟浩然东下扬州时,李白挥笔写下了这首传涌千古的杰作。
意境阔大是此诗最突出的特点。
黄鹤楼在江夏,与广陵(今江苏扬州)相距数百里,诗人举重若轻,将楚地吴天尽收于短短的四句诗中此诗每句分别各用一个动词:?辞?、?下?、?尽?、?流?,从不同角度(行者与相送者)表现了时间上的顺承关系,给人以流动之感,加上动词自身给诗句带来的动势,使全诗雄浑壮阔,.呈现出一种幽深高远的意境。
情意深挚,是这首送别诗的第二个特点。
李白这首送别诗的意境,常为后代其他艺术形式尤其是电影艺术所借鉴,许多江边送别的场面,都设计了征帆愈行愈远,相送者愈登愈高,最后登上山顶的送行人空对江流的镜头。
由此亦可见这首诗艺术生命力之强盛。
明方孝孺《吊李白诗》云:?诗成不管鬼神泣,笔下自有烟云飞。
?以此来括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的神韵,也是很合适的。
4.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简析]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四年(755),是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到泾县,游桃花潭后和友人汪伦分别时所作。
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曾经做过县令,辞官后居泾县桃花潭,家有别墅。
他豪爽好客,同李白等诗人相友好,常有诗文来往。
李白这次来访汪伦,汪伦以美酒招待他,李白临别时写增此诗。
这首诗以叙事开头:?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写李白离开桃花潭时情景。
三四两句叙事抒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句用的是说话的语气,李白说:桃花潭的潭水纵然有千尺那么深,却总及不上汪伦送我的这翻情谊呵!?千尺?形容极深强调潭水极深,意在表明妄伦和自己的友情更深。
这里用?深千尺?来和?送我情?相比,而且加上不及两字,显得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关于李白和汪伦的交往还有一段故事。
据说汪伦曾经写信邀请李白:?说先生喜欢游赏吗?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欢饮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高兴的去了。
结果汪伦告诉他:?‘桃花’是潭水名这里并无桃花;‘万家’是一家酒店店主人姓万,并无很多酒店。
?李白大笑。
汪伦款待李白几天临行时还赠了不少礼物,亲自送行。
李白感其感情,写了桃花潭绝一首。
这段故事见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虽属传说,未必真有其事,却颇风趣。
5.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简析]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
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
试看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可见诗人是怎样的孤独了。
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
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踽踽凉凉之感。
通览全诗,深沉的孤独感是贯穿全篇的题旨,在艺术上层层转折,波澜起伏,愈转意蕴愈深。
同时,诗人以乐写哀,以旷达写悲郁,别有风味。
篇二:浅析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浅析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摘要:李白的诗歌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他诗歌的艺术魅力正是通过他独特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展现出来的。
他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的运用夸张、比喻,对事物进行艺术的描绘。
他的想象丰富奇特,在时间和空间中任意驰骋,无拘无束。
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他的诗歌里或爱、或恨、或嬉笑怒骂,种种强烈的感情汇就了一种豪放而又奔放的气势。
本文主要从语言上大胆的夸张艺术、生动形象的比喻、丰富奇特的想象、清新质朴的语言几个方面来阐述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的。
关键词:李白浪漫主义夸张艺术比喻想象清新质朴正文: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又被后人誉为“诗仙”。
“狂”是他人生的写照,他的侠肝义胆、仙趣、狂醉畅饮极大的激发了其个性中的高傲狂放,形成了他独有的浪漫主义情怀、狂放不羁、豪爽达观的性格。
尽管在其诗歌中总是流露出人生如梦、应该及时行乐的感慨,但其出于内心深处的是对自由自在洒脱人生的向往,对随性、融入自然的渴望。
他所作诗歌,总体风格豪迈奔放,清新飘逸,大气磅礴。
既反映了唐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傲世独立的人格精神,极具浪漫主义情怀。
在浪漫主义诗人中,李白是伟大的,独一无二的。
杜甫称赞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这正说明李白的诗歌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李白诗歌的艺术魅力正是通过他独特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展现出来的。
他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的运用夸张、比喻,对事物进行艺术的描绘。
他的想象丰富奇特,在时间和空间中任意驰骋,无拘无束。
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他的诗歌里或爱、或恨、或嬉笑怒骂,种种强烈的感情汇就了一种豪放而又奔放的气势。
纵览李白诗歌,不论是古体诗、律诗、乐府诗、歌行体诗歌都给人留下了通俗精炼、明朗、含蓄而又清新明丽的深刻印象,其语言艺术上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大胆的艺术夸张,生动形象的比喻、一咏三叹的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一、语言上大胆的夸张艺术李白诗歌在语言艺术上的突出特征就是夸张。
《中国文学史》指出李白“特别汲取了民间诗歌中的夸张手法,在创造性的运用中加以提高使这一表现手法益臻完美”①。
李白诗歌运用夸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具体类型为以下几类:(一)数字、数量化的夸张文学艺术不同于理化,对于数字的要求并不是精准无误。
常常需要用数字来传达溢于言表的含义。
通过数字、数量的使用,让读者产生更深刻的想象,从而达到更有意蕴的效果,这也是是各种数字、数量的审美效果。
在李白的诗歌中,就有大量的诗歌运用数字夸张,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高谈满四座,一日倾千觞。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例如突出愁之深,“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其独特之处在于通过“三千丈”的夸张效果所产生的惊人审美效果来突出愁之深,忧之苦。
(二)对比性的夸张这种艺术手法可以表抽象为具体,使被夸物的性状、特征和程度等形象可感,使得夸张的审美艺术效果得以凸显。
李白就擅长运用这一对比性夸张手法,如《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增我情”一句正是这种手法的体现。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第二十卷中评曰:“若将汪伦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②。
李白用深不见底的桃花潭水来映衬出他与汪伦之间的感情,曲径通幽,妙不可言。
(三)比喻性夸张李白的比喻式夸张常常与他那丰富而又奇特的想象力结合在一起,不仅生动而又形象的将事物的特征描绘出来,而且也把自己狂放不羁、洒脱自由的个性融入其中。
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喻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
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因此,李白好用这种夸张式的比喻。
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就具体的词格而言此首诗既有比喻又有夸张,但重在夸张。
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天云外。
李白借此表现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如果风停了,大鹏飞下来,还能扬起江海里的水。
这气势够夸张也如此壮观,更能表达出诗人对自己人生前程的自信满满。
二、生动形象的比喻李白是一个不屑于苦吟的人,他诗歌中的比喻多是眼前景、眼前事、口头直白易懂的语言,信手拈来、一气呵成。
《寄崔侍御》:“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如不系舟。
”身在宛溪的秋日寒霜之夜听着猿啼内心不尽的忧愁,离开家乡时间太长我如同一只失去缆船的小舟四处飘泊。
用不系舟表现自己在宦海和尘世中的沉浮情境,形象而又平淡。
再如《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用浮云的来去无定比喻游子漂泊无定的心意,以夕阳的徐徐而落比喻有所眷恋,借此来比喻自己对有人的眷恋与不舍。
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