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常识:“冠”与“冕”的历史变迁
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

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冠冕”并不皆“堂皇”“冠冕堂皇”是一个成语,比喻外表很体面然而实际并不如此。
但在古代,“冠”和“冕”二者的词义所指并不太一样。
帽子古代称首服,“冠”在古汉语里第一个意思就是首服的通称。
古时,人的社会身份不一样,“冠”也就不一样:庶人戴的为缁布冠。
缁为深黑色,缁布冠就是深黑色的布所制的帽子。
而大夫和士戴的是玄冠,用黑缯制成。
玄也是一种颜色,是浅黑色。
冠的第二个意思是冠礼。
冠礼是男子的成人礼,士二十而冠。
与冠相比,冕的地位要高得多,冕为首服之最尊者。
冕的大致规格如下:上面是木板,木板外包麻布,上面是黑色,下面是红色。
一般来说,只有天子、诸侯、卿大夫才有资格戴冕。
因此“冠冕”虽然连用,但二者却有严格的区分,冠和冕内部又有很多差别,所以冠冕并不皆堂皇。
“此致”乃到此结束几乎所有识字的中国人都写过信,几乎所有写过信的人都会用“此致”、“敬礼”作为结束语。
“敬礼”的意思比较明白,“此致”到底什么意思,“此致”和后面的“敬礼”到底是什么关系,却是众说纷纭的问题。
先看一个例子,此例出于《鲁迅手稿全集·书信第六册》,在《1935年4月1日致徐懋庸》的结尾,鲁迅先生这样写道:“此致,即请道安。
”在《1935年8月3日致李霁野》的结尾,鲁迅先生写道:“此致,即颂暑祺。
”鲁迅先生这样的用法,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此”者不是指后面的“道安”、“暑祺”,因为在“道安”和“暑祺”前还有“即请”、“即颂”一类的词来引领。
既然如此,“此致”和后面的“暑祺”就不可能再有动宾关系。
同理,“此致”和“敬礼”之间的关系也不可能是动宾关系,或者说,二者在词义上不存在任何直接关系。
那么,“此致”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是从古文传承下来的一种用法。
这里的“此”,其作用在于概指前文,而“致”字在这里的意思是“尽”、“结束”,“此”、“致”连用,表达的意思是“我要说的事情到这里已经说完了”。
理解了“此致”的意思,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下发通知的公文末尾要用“此通知”,发布命令的公文时末尾要用“此令”……所有这些,其实都是煞尾语。
历史趣谈南北朝以后“冕”用以专称皇帝礼冠 帝王才可戴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南北朝以后“冕”用以专称皇帝礼冠帝王才可戴冕导语:冕,是古代汉族冠饰之一。
这个字的本义是用带子系于下巴的古代礼帽。
后专指天子、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冠,而冕旒是指古代帝王礼冠前后的冕,是古代汉族冠饰之一。
这个字的本义是用带子系于下巴的古代礼帽。
后专指天子、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冠,而冕旒是指古代帝王礼冠前后的玉串。
相传,冕制起于黄帝,至周代时始完备。
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在举行祭祀等大典时会戴大礼冠。
这大礼冠即为冕,外黑色,里朱红色。
冕顶有长方板,前圆后方,盖谓天圆地方,称为延。
延之前端缀有数串小圆玉,谓之旒。
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贯以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
但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
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区别,按典礼轻重来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贯玉3颗。
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冕用12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
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于规定的礼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许越位穿高于规定的礼服,否则要受到惩罚。
南北朝以后,只有帝王可以戴冕,所以从那时起“冕”用以专称皇帝的礼冠。
瞧瞧,一个旒就有如此多的讲究,但在《云中歌》里就啥也不讲究了,皇上都戴上有13旒的冕了!而且就在第23集中,皇宫举行除夕庆典的时候,刘弗陵又戴上了后面有8旒,前面有9旒的龙冕。
好吧,生活常识分享。
古代天子祭服冕冠的演变——天人合一思想的沉浮

2 4・
所公认的标 准格 式 。但秦朝 独尊 法家 焚 书坑儒 之后 , 颠 覆了传统祭服规 制 , 直到汉代才 得以恢复 。 汉代恢复冕 制是 在 董仲 舒 发 展天 人 合一 的理 念为 “ 天人感应 ” 说之后 , 他认为, 天 体和 人体 有 相似 的结 构
功能 , “ 观人之体 , 一何 高物 之甚 而 类 于天 也 ” 。董 仲舒
摘
要: 天人合 一理念是 中国古代 哲学所追 求 的最高精 神境界 , 也是 中国古代 天子冕 制所追 求 的最 高
境界 。天人合一理念影响 了天子冕制 的规定 , 而天子冕制的改变也反映着天人合 一理念的沉浮 。
关键词 : 天 子 冕冠 , 天 人 合 一
文章编号: 9 7 8—7— 8 0 7 3 6— 7 7 1— 0 ( 2 0 1 3 ) 0 5— 0 2 4— 0 3
而是指一种 自然 规 则 , 是 整个 自然 之道 。人 则是人 类 ,
而天子则 是沟通天人 的人类 的代表性 人物 。讲 “ 天人 合
一
” 绕不开儒学 , 虽 然在 儒学 产生 之前 就 已经存 在朴 素
而原始 的“ 天人 合 一 ” 的思 想 , 但“ 天人 合 一 ” 这 一理 念 的彻底贯彻却 是 由儒学 来 完成 的 。孔 子 没 系统 地提 过 天人合一 , 但他的很多思想 却已表现 出“ 天人合 一” 的观
点, 如《 泰伯 》 中有 : “ 大哉 尧 之 为君 也。巍 巍 乎 唯天 为 大, 唯尧 则 之 。荡 荡乎 民无 能 名 焉。巍 巍 乎 其 有成 功
已, 焕乎其 有文章 。 ” 就 是说 , 尧“ 则 天” 而治 才取 得成 功 继而焕发文采 , 这不是 “ 天人合一 ” 思 想又是 什么?孟 子 承袭了孔 子 , 进 而 提 出“ 尽 心 知性 知 天 ”“ 存 心 养性 事
中国冠帽发展演变

• 元朝 • 元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 的帽子开始逐渐流行中原 ,有皮帽,毡帽,元朝皇 帝、皇后戴的帽子也有也 是珍贵的皮毛做的上面镶 有珍珠。 • 明朝 • 明朝的建立,又恢复了汉 人的“冠冕”制度。
• 清朝 •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帽子可以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 真正流行起来,上至皇帝, 真正流行起来,上至皇帝,下 至贫民都可以带帽子 都可以带帽子。 至贫民都可以带帽子。这种情 况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况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西洋 文化的传入,西洋的帽子文化 文化的传入,西洋的帽子文化 传入才使“帽子” 传入才使“帽子”在社会上普 遍流行起来,上至官僚商人, 遍流行起来,上至官僚商人, 下至车夫乞丐, 下至车夫乞丐,在影视剧中可 以看到出席宴会头戴高贵礼帽 的绅士以及头戴毡帽拉黄包车 的车夫, 的车夫,甚至用帽子放钱的乞 帽子普及了,它的实用价 丐。帽子普及了,它的实用价 开始起作用。 值开始起作用。
• 还有一些有官位的侍女也戴帽子,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 唐朝时曾在上层贵族妇女中流行过从胡人那儿传过来 经过改进的帽子叫“帷帽”,四周有纱缦围绕,用来 防沙,“遮脸”,防止陌生男人偷看自己的“女人” ,相当于今天的伊斯兰地区妇女的黑纱。
• 中国女人普遍带帽子的传 统是从清末开始的,是学 习西洋女性的,各种凉帽 ,挡风帽,起初也可以说 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后来 体现的便是彻底的装饰品 和实用价值。 • 从帽子的起源和演变,完 全体现的是男权社会权力 和地位,以及这种历史发 展和逐渐瓦解的历史。
由于隋朝在中国的历由于隋朝在中国的历史较短不到几年史较短不到几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老百姓由于涌老百姓由于憎恨憎恨官员官员所以对于官员所以对于官员所戴乌纱帽也产生了所戴乌纱帽也产生了厌恶感由于处于不厌恶感由于处于不稳定时期许多官员稳定时期许多官员也怕戴乌纱帽被老百也怕戴乌纱帽被老百姓识破身份引来杀姓识破身份引来杀身体之祸所以这身体之祸所以这种冕服制度自然而然种冕服制度自然而然
对冠礼礼义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

对冠礼礼义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
冠礼礼义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它涵盖了冠冕、礼仪和道德的意义。
下面是对冠礼礼义历史演变的解读:
1.冠:冠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头饰,代表着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最早的冠是由皮革或草编制而成,后来逐渐演变为金属或玉石制成的华丽冠冕。
冠的佩戴是一种特权,只有在特定场合和特定身份下的人才能佩戴。
因此,冠成为了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2.礼仪: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的规范和仪式。
古代中国非常重视礼仪,认为它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冠礼仪在古代的官员、贵族和士人中尤为重要。
佩戴冠冕和进行相应的礼仪仪式,是展示自己身份和地位的重要方式。
3.礼义:礼义是指人们在行为和思想上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冠礼义强调了社会地位和身份与道德义务之间的关系。
佩戴冠冕的人应该以身作则,展示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操守。
同时,社会对佩戴冠冕的人也有更高的期望,他们应该以公正、正直和谦逊的态度为人处世,为社会做出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冠礼礼义的概念在中国历史中有所演变。
在不同的朝代和社会环境下,冠冕的形式、礼仪的细节和道德准则的内容都有所变化。
然而,冠礼礼义的核心思想一直是强调地位、仪式和道德的关联,以及高尚品德的追求。
中国古代皇帝的帽子介绍

冕旒是皇帝在正式场合所戴的礼 帽,它设计成前低后高的样子,有着 特殊的含义——恭敬。冕的前后都有 下垂的旒——用玉珠做成的串子。在 冕的两旁还有丝线遮住皇帝的耳朵, 好让谗言灌不进去。这么大的一个国 家,只有皇帝—个人才有资格佩带这 种冕。老皇帝驾崩后,皇太子继位、 成为新的皇帝。这时要为他举行“加冕 ”的仪式。只有这样,他才成为一位合 法的皇帝
汉 朝 时 期 的 帽 饰
Part 2
权利最高的帽子——冕冠
冕冠是汉服中冕服里的冠式, 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冠式,始于 周代。在祭祀等大典时穿用。 周朝礼仪规定,戴冕冠者都要 身着冕服,冕冠的基本样式以及这 套冕冠制度也一直被后代所沿用。 唐代进行改制,明代以后,冕冠被 废除,代之以朝冠。
冕冠的介绍:
通天冠的演变:
翼善冠
这顶皇冠全部采用金 丝编制而成,最使人不可 思议地是整个帽子发现不 到一个接头处,其工艺的 精妙绝伦可想而知。它色 泽纯正、高贵,结构巧妙, 制作精细,既具有高贵、 华美、富丽堂皇之势,同 时又不失儒雅、俊秀、阳 刚之气
在古代,金丝翼善冠只用于皇 帝殉葬时穿戴,属于冥器。乌纱 翼善冠才是日常生活与交际所用。 然而在现代的影视作品中不分 主次,混淆视听。
中国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 帽饰样式,常散见于一些陶器 绘画遗存中。
冕、冠的不同:
古代的头顶饰品主要 是“冕”和“冠”。“冕” 比“冠”出现要早,最初的 时候封建帝王专用的叫 “冕”,在皇子继承皇位 时加“冕”;士大夫戴的叫 “冠”,后来互用。
古代冠制:
古代冠制是中国服饰 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的女人一般是不戴帽 子的,戴帽子的主要是男 人。《释名》曰:“二十 成人,士冠,庶人巾”, 可见只有士以上的人才可 以带帽子,其他平民百姓 都没有戴帽子的权利。劳 动者只能戴头巾,主要用 来揩汗
中国历代帝王冕服

冕冠上使用了传统的珍珠和玉 石,同时也有吉祥图案如龙、
凤、日月等。
在服装的细节上,袁世凯时期 的冕服更加注重装饰和华丽。
当代国家领导人及重要场合的冕服
当代国家领导人在重要场合穿着的冕服,上衣为对襟或斜襟,下裳为褶裙,颜色 仍以玄色为主。 冕冠上常饰有金龙、凤凰、祥云等吉祥图案,同时也有珍珠和玉石。
05
保护与传承
保护传统工艺的必要性
尊重历史文化遗产
01
中国历代帝王冕服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统
工艺有助于维护和传承这一独特文化。
维护文化多样性
02
冕服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这一
技艺有助于维护全球文化多样性。
促进传统工艺发展
03
保护传统工艺资源,能够为现代社会提供更多的创新和发展空
冕服的制作工艺精湛且复杂,涉及刺绣、镶嵌、染色等多种传统技艺。现代社会应加强对 这些传统工艺的传承和保护,以保持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服饰文化创新
虽然现代社会的服饰文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冕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代表之 一,仍然可以为现代设计师提供灵感和借鉴。通过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可以创造出更具 特色和创新性的服饰文化。
艺术审美
冕服的设计和制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华美的纹样 、精致的做工和独特的风格,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的服 饰审美,也体现了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
政治权力的象征
统治者的标志
在古代中国,冕服是帝王权威的象征,只有皇帝、皇后等统治者才能穿着。 冕服及其配饰的质地、颜色、纹样等,都与统治者的地位和权力密切相关。
03
现代冕服
孙中山时期的冕服
孙中山时期的冕服较有特色, 上衣多为对襟或斜襟,下裳为 褶裙,颜色以玄色为主。
中国历代帝王冕服研究

中国历代帝王冕服探究中国古代的帝王冕服主要有三种形式:冠、冕、幞。
冠通常由玉制成,具有不同的外形和装饰,象征着皇权的神圣与崇高。
冕是帝王加冕礼仪中所佩带的头饰,可分为三种形式:距、盖、冠冕。
其中,距是一种锥形高帽,通常用黄色、红色或紫色丝绸制成,象征着权力的至高无上;盖则是皇位的标志,代表皇权的继承与连续;冠冕则是帝王即位大典中佩戴的皇冠,通常由珠宝、宝石和珮等装饰而成,象征着帝王的尊贵和统治力。
幞是帝王肩背的象征,在帝王加冕典礼中由臣子扶持,在平时生活中则代表着皇帝的威仪和地位。
随着中国历代王朝的更迭,帝王冕服的风格和装饰也发生了变化。
在中国古代,帝王冕服的制作材料分外讲究,通常接受黄色、红色和紫色等鲜艳的颜色来表达皇权的威武与神圣。
而在宋、元、明、清等后期,帝王冕服的装饰也更加丰富多样,增加了龙、凤、云纹、寿字等图案,以表达皇权的威武和统治的合法性。
除了装饰风格的变化,帝王冕服的制作工艺和设计也在不息演进。
早期的冠冕多以金属为材料,制作工艺简易粗拙;而到了后期,帝王冕服更多地接受绢绸和丝绣等材料,制作工艺也更加精细和繁复,重视细节和雕刻,体现了帝王对于装饰的要求和对品质的追求。
帝王冕服的探究除了了解历史制度和文化进步外,还可以从中窥见一些历史事件、政治动乱和社会氛围的影响。
例如,在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战乱导致了帝王冕服的衰落,帝王权力的缺乏使得冕服逐渐失去其象征意义;而到了隋唐时期,帝王冕服得到了复兴,从中可以看出政权的稳定和帝王权威的恢复。
另外,帝王冕服也透露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些重要价值观和信仰。
例如,帝王冕服中的龙纹代表着皇权的象征,龙是中国古代听说中的神物,象征着帝王的神圣地位;寿字则代表着皇帝的长寿和国泰民安,寓意着帝王的美妙愿景与期望。
总之,中国历代帝王冕服的探究是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通过对冕服的深度探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帝王制度的变迁、皇权的演变以及帝王对于服饰的要求和期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与“冕”
“冠”“冕”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冠的使用一直延续到中国封建时代的结束,其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冠式,其中皇帝重臣朝会或祭祀时所戴之冠又称为“冕”。
商代,男子头上就已经出现了冠。
但通常仅仅覆盖一部分头顶,更多是一种礼仪上的要求。
所谓“二十而冠”指的就是男子年及二十即行冠礼,表示正式成人。
汉代以前,只有士大夫才有资格着冠,普通平民则使用一块布包住发髻,称为帻(zé)巾。
东汉末年至两晋南北朝时期,风尚为之一变,文人士大夫也以着巾为荣。
北宋大文豪苏轼《赤壁怀古》中形容诸葛亮“羽扇纶巾”其实就是那个时代风尚的一种体现。
进入唐代,幞(fú)头普遍流行,成为官员的标准头饰。
幞头源自民间的包头布,实际上是一种用黑色纱罗制作的软帽。
幞头在额前打有两结,在脑后也有两脚。
唐时,幞头两脚自然下垂,称软脚幞头。
宋代时,两脚平伸,称展脚幞头。
同时,幞头结构也经改良,不再需要捆扎而脱放自如。
因为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故又称“乌纱帽”。
明代,汉冠再度流行,但样式已有很多变化。
清代统治者为满族,满族服饰成为主流,体现在冠制上就是用顶子代替了各种汉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