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五基础知识点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知识点知识讲解

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知识点知识讲解

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知识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高中数学必修五 第一章 解三角形知识点归纳1、三角形三角关系:A+B+C=180°;C=180°—(A+B);2、三角形三边关系:a+b>c; a-b<c3、三角形中的基本关系:sin()sin ,A B C +=cos()cos ,A B C +=-tan()tan ,A B C +=- sincos ,cos sin ,tan cot 222222A B C A B C A B C +++=== 4、正弦定理:在C ∆AB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R 为C ∆AB 的外接圆的半径,则有2sin sin sin a b c R C===A B . 5、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 ①化角为边:2sin a R =A ,2sin b R =B ,2sin c R C =; ②化边为角:sin 2a R A =,sin 2b R B =,sin 2c C R=; ③::sin :sin :sin a b c C =A B ; ④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C C++===A +B +A B . 6、两类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①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的两边及一角.②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角.(对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的题型要注意解的情况(一解、两解、三解)7、三角形面积公式:111sin sin sin 222C S bc ab C ac ∆AB =A ==B .=2R 2sinAsinBsinC=R abc 4=2)(c b a r ++=))()((c p b p a p p ---8、余弦定理:在C ∆AB 中,有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 2222cos c a b ab C =+-.9、余弦定理的推论:222cos 2b c a bc +-A =,222cos 2a c b ac +-B =,222cos 2a b c C ab+-=. 10、余弦定理主要解决的问题:①已知两边和夹角,求其余的量。

高中数学必修五抛物线的定义知识点

高中数学必修五抛物线的定义知识点

高中数学必修五抛物线的定义知识点
高中数学抛物线的定义知识点(一)
抛物线方程
1设,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类型及其几何性质:
图形
焦点
准线
范围
对称轴轴轴
顶点(0,0)
离心率
焦点
注:①顶点
.
②则焦点半径
;则焦点半径为
.
③通径为2p,这是过焦点的所有弦中最短的.
④(或)的参数方程为
(或
)(为参数).
高中数学抛物线的定义知识点(二)
抛物线的性质(见下表):
抛物线的焦点弦的性质:
关于抛物线的几个重要结论:
(1)弦长公式同椭圆.
(2)对于抛物线y2=2px(p>0),我们有P(x0,y0)在抛物线内部P(x0,y0)在抛物线外部
(3)抛物线y2=2px上的点P(x1,y1)的切线方程是
抛物线y2=2px(p>0)的斜率为k的切线方程是y=kx+
(4)抛物线y2=2px外一点P(x0,y0)的切点弦方程是
(5)过抛物线y2=2px上两点
的两条切线交于点M(x0,y0),则
(6)自抛物线外一点P作两条切线,切点为A,B,若焦点为F,又若切线PA⊥PB,则AB必过抛物线焦点F.。

高中数学必修5等差数列知识点总结和题型归纳

高中数学必修5等差数列知识点总结和题型归纳

等差数列一.等差数列知识点:知识点1、等差数列的定义:①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知识点2、等差数列的判定方法:②定义法:对于数列,若(常数),则数列是等差数列③等差中项:对于数列,若,则数列是等差数列知识点3、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④如果等差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则等差数列的通项为该公式整理后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知识点4、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⑤⑥对于公式2整理后是关于n的没有常数项的二次函数知识点5、等差中项:⑥如果,,成等差数列,那么叫做与的等差中项即:或在一个等差数列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有穷等差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事实上等差数列中某一项是与其等距离的前后两项的等差中项知识点6、等差数列的性质:⑦等差数列任意两项间的关系:如果是等差数列的第项,是等差数列的第项,且,公差为,则有⑧对于等差数列,若,则也就是:⑨若数列是等差数列,是其前n项的和,,那么,,成等差数列如下图所示:10、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则,且,.②若项数为,则,且,(其中,).二、题型选析:题型一、计算求值(等差数列基本概念的应用)1、。

等差数列{a n}的前三项依次为a-6,2a -5, -3a +2,则a 等于()A . -1B . 1C 。

—2 D. 22.在数列{a n}中,a1=2,2a n+1=2a n+1,则a101的值为( )A.49 B.50 C.51 D.523.等差数列1,-1,-3,…,-89的项数是()A.92 B.47 C.46 D.454、已知等差数列中,的值是()()A 15B 30C 31D 645. 首项为-24的等差数列,从第10项起开始为正数,则公差的取值范围是()A.d>B.d<3 C。

≤d<3 D.<d≤36、。

在数列中,,且对任意大于1的正整数,点在直上,则=_____________。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最全)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最全)

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汇总第一章 解三角形 一、知识点总结 正弦定理:1.正弦定理:2sin sin sin a b cR A B C=== (R 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步骤1.证明:在锐角△ABC 中,设BC=a,AC=b,AB=c 。

作CH ⊥AB 垂足为点H CH=a ·sinB CH=b ·sinA ∴a ·sinB=b ·sinA得到b ba a sin sin =同理,在△ABC 中, bbc c sin sin =步骤2.证明:2sin sin sin a b cR A B C===如图,任意三角形ABC,作ABC 的外接圆O. 作直径BD 交⊙O 于D. 连接DA.因为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所以∠DAB=90°因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所以∠D 等于∠C.所以C RcD sin 2sin ==故2sin sin sin a b c R A B C ===2.正弦定理的一些变式:()sin sin sin i a b c A B C ::=::;()sin ,sin ,sin 22a bii A B C R R==2c R =;()2sin ,2sin ,2sin iii a R A b R B b R C ===;(4)R CB A cb a 2sin sin sin =++++ 3.两类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的两边及一角.(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角.(可能有一解,两解,无解) 4.在ABC ∆中,已知a,b 及A 时,解得情况: 解法一:利用正弦定理计算解法二:分析三角形解的情况,可用余弦定理做,已知a,b 和角A ,则由余弦定理得 即可得出关于c 的方程:0cos 2222=-+-a b Ac b c 分析该方程的解的情况即三角形解的情况 ①△=0,则三角形有一解 ②△>0则三角形有两解 ③△<0则三角形无解 余弦定理:1.余弦定理: 2222222222cos 2cos 2cos a b c bc A b a c ac B c b a ba C ⎧=+-⎪=+-⎨⎪=+-⎩2.推论: 222222222cos 2cos 2cos 2b c a A bc a c b B ac b a c C ab ⎧+-=⎪⎪+-⎪=⎨⎪⎪+-=⎪⎩.设a 、b 、c 是C ∆AB 的角A 、B 、C 的对边,则: ①若222a b c +=,则90C =; ②若222a b c +>,则90C <; ③若222a b c +<,则90C >.3.两类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三边求三角.(2)已知两边和他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面积公式:已知三角形的三边为a,b,c,1.111sin ()222a S ah ab C r a b c ===++(其中r 为三角形内切圆半径)2.设)(21c b a p ++=,))()((c p b p a p p S ---=(海伦公式)例:已知三角形的三边为,、、c b a 设)(21c b a p ++=,求证:(1)三角形的面积))()((c p b p a p p S ---=; (2)r 为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则pc p b p a p r ))()((---=(3)把边BC 、CA 、AB 上的高分别记为,、、c b h h a h 则))()((2c p b p a p p ah a ---=))()((2c p b p a p p b h b ---=))()((2c p b p a p p ch c ---=证明:(1)根据余弦定理的推论:222cos 2a b c C ab+-=由同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sin C ==代入1sin 2S ab C =,得12S ====记1()2p a b c =++,则可得到1()2b c a p a +-=-,1()2c a b p b +-=-,1()2a b c p c +-=-代入可证得公式(2)三角形的面积S 与三角形内切圆半径r 之间有关系式122S p r pr =⨯⨯=其中1()2p a b c =++,所以S r p == 注:连接圆心和三角形三个顶点,构成三个小三角形,则大三角形的面积就是三个小三角形面积的和 故得:pr cr br ar S =++=212121(3)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12a S a h =⨯⨯所以,2a S h a =a h =同理b h c h 【三角形中的常见结论】(1)π=++C B A (2) sin()sin ,A B C +=cos()cos ,A B C +=-tan()tan ,A B C +=-2cos 2sinC B A =+,2sin 2cos CB A =+;A A A cos sin 22sin ⋅=, (3)若⇒>>C B A c b a >>⇒C B A sin sin sin >> 若C B A sin sin sin >>⇒c b a >>⇒C B A >> (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4)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5)三角形中最大角大于等于 60,最小角小于等于 60(6) 锐角三角形⇔三内角都是锐角⇔三内角的余弦值为正值⇔任两角和都是钝角⇔任意两边的平方和大于第三边的平方.钝角三角形⇔最大角是钝角⇔最大角的余弦值为负值 (7)ABC ∆中,A,B,C 成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 60=B .(8) ABC ∆为正三角形的充要条件是A,B,C 成等差数列,且a,b,c 成等比数列. 二、题型汇总:题型1:判定三角形形状判断三角形的类型(1)利用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判定三角形形状时,可利用正余弦定理实现边角转化,统一成边的形式或角的形式.(2)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可知:222222222是直角ABC 是直角三角形是钝角ABC 是钝角三角形是锐角a b c A a b c A a b c A =+⇔⇔∆>+⇔⇔∆<+⇔⇔ABC 是锐角三角形∆(注意:是锐角A ⇔ABC 是锐角三角形∆) (3) 若B A 2sin 2sin =,则A=B 或2π=+B A .例1.在ABC ∆中,A b c cos 2=,且ab c b a c b a 3))((=-+++,试判断ABC ∆形状.题型2:解三角形及求面积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B,C 和它们的对边a,b,c 叫做三角形的元素.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例2.在ABC ∆中,1=a ,3=b ,030=∠A ,求的值例3.在ABC ∆中,内角C B A ,,对边的边长分别是c b a ,,,已知2=c ,3π=C .(Ⅰ)若ABC ∆的面积等于3,求a ,b(Ⅱ)若A A B C 2sin 2)(sin sin =-+,求ABC ∆的面积.题型3:证明等式成立证明等式成立的方法:(1)左⇒右,(2)右⇒左,(3)左右互相推.例4.已知ABC ∆中,角C B A ,,的对边分别为c b a ,,,求证:B c C b a cos cos +=.题型4:解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考察:(仰角、俯角、方向角、方位角、视角)例5.如图所示,货轮在海上以40km/h 的速度沿着方位角(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转角)为140°的方向航行,为了确定船位,船在B 点观测灯塔A 的方位角为110°,航行半小时到达C 点观测灯塔A 的方位角是65°,则货轮到达C 点时,与灯塔A 的距离是多少?三、解三角形的应用 1.坡角和坡度:坡面与水平面的锐二面角叫做坡角,坡面的垂直高度h 和水平宽度l 的比叫做坡度,用i 表示,根据定义可知:坡度是坡角的正切,即tan i α=.lhα2.俯角和仰角:如图所示,在同一铅垂面内,在目标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夹角中,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的上方时叫做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的下方时叫做俯角.3. 方位角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B点的方位角为 .注:仰角、俯角、方位角的区别是:三者的参照不同。

高中数学必修五公式整理

高中数学必修五公式整理

高中数学必修五公式声明:本文非原创,由于界面阅读感不好而本人进行重新排版。

第一章 三角函数一.正弦定理:2(sin sin sin a b cR R A B C===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 变形:2sin (sin )22sin (sin )22sin (sin )2a a R A A R b b R B B R c c R C C R ⎧==⎪⎪⎪==⎨⎪⎪==⎪⎩推论:::sin :sin :sin a b c A B C =二.余弦定理:三.三角形面积公式:111sin sin sin ,222ABC S bc A ac B ab C ∆===第二章 数列一.等差数列: 1.定义:a n+1-a n =d (常数)2.通项公式:()d n a a n ∙-+=11或()d m n a a m n ∙-+=3.求和公式:()()d n n n n a a a S n n 21211-+=+=4.重要性质(1)a a a a q p n m q p n m +=+⇒+=+(2) m,2m,32m m m S S S S S --仍成等差数列二.等比数列:1.定义:)0(1≠=+q q a a nn 2.通项公式:q a a n n 11-∙=或q a a mn m n -∙=3.求和公式: )(1q ,1==na S n )(1q 11)1(11≠--=--=qqa a q q a S n n n2222222222cos 2cos 2cos a b c bc Ab ac ac B c a b ab C =+-=+-=+-222222222cos 2cos 2cos 2b c a A bca cb B aca b c C ab+-=+-=+-=4.重要性质(1)a a a a q p n m q p n m =⇒+=+(2)()m,2m,32q 1m m m m S S S S S --≠-仍成等比数列或为奇数三.数列求和方法总结:1.等差等比数列求和可采用求和公式(公式法).2.非等差等比数列可考虑(分组求和法) ,(错位相减法)等转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再求和, 若不能转化为等差或等比数列则采用(拆项相消法)求和.注意(1):若数列的通项可分成两项之和(或三项之和)则可用(分组求和法)。

天津高二数学必修五知识点

天津高二数学必修五知识点

天津高二数学必修五知识点必修五是天津高中二年级数学课程的一部分,主要涉及数列与数学归纳法、排列与组合、概率与统计等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做一简要介绍。

一、数列与数学归纳法数列是指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组数。

常见的数列有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其中,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 = A1 + (n-1)d,其中A1为首项,d为公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 = A1 * q^(n-1),其中A1为首项,q为公比。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方法,可用于证明数学命题的正确性。

其基本思想是:先证明命题在某个特定条件下成立,然后说明如果命题对于某一个正整数n成立,那么它也对于n+1成立。

由此可推知,命题对于一切正整数都成立。

二、排列与组合排列与组合是研究对象的选择或者排列方式的数学分支。

它们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排列是指从给定对象中按一定顺序选取若干个对象进行排列。

对于n个不同的对象,取出m(m≤n)个进行排列的方法数记作A(n, m)或者P(n, m)。

其中,A(n, m) = n! / (n-m)!,P(n, m) = n! / (n-m)!表示排列的计算公式。

组合是指从给定对象中选取若干个对象,不考虑排列顺序的方法数。

对于n个不同的对象,取出m(m≤n)个进行组合的方法数记作C(n, m)。

其中,C(n, m) = n! / [m! * (n-m)!] 表示组合的计算公式。

三、概率与统计概率是数学中研究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学科。

在概率中,我们常用事件发生的频率来描述其概率。

概率的取值范围是0到1之间,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常见的概率运算有概率的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

统计是研究通过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来获得有关事物特征的学科。

统计学中常用的两个分支是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

描述统计是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来描述事物特征的统计方法。

常见的描述统计方法有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标准差等。

推断统计是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来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的统计方法。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数列》基础知识要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数列》基础知识要点总结
②根据数列项的大小变化分——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列、摆动数列
5、数列的递推公式
如果已知数列的第1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与它的前一项(或前n项)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
6、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
一般地,我们称 为数列 的前 项和,用 表示,即
二、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已知三个数成等比数列,且已知三个数之积时,一般设此三个数分别为 , , ,其中 为公比。
若已知四个数成等比数列及这个四个数的积时,一般不设为 , , , ,因为这种设法使得四个数的公比为 ,就漏掉了公比为负数的情形,造成漏解。
2、求数列最大(小)值的方法
一般方法——解不等式 ;或
特别地,若 为等差数列, 为它的前n项的和时,求 的最大(小)值可以利用①二次函数的性质;② 中项的符号。
3、求数列通项的常用方法
①观察法:根据数列的前几项归纳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②公式法:利用 求通项公式
③根据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
(1)迭代法:对于形如 型的递推公式,采取逐次降低“下标”数值的反复迭代方式,最终使 与初始值 (或 )建立联系的方法就是迭代法.
(2)累加法:形如 的递推公式可用 求出通项;






4、等差(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③ ,其中 、 是常数



5、性质1
在等差数列 中,若已知 与 ,其中 ,则该数列的公差 。
若等比数列 中,公比是 ,则 。
6、性质2
在等差数列 中,若 且 、 、 、 ,则 。
特别地、在等差数列 中,若 且 、 、 ,则 。
在等比数列 中,若 ( , , , ),则 。

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归纳

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归纳

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归纳高中数学必修五知识点归纳(上)一、三角函数三角函数是数学中重要的一类函数,包括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余切函数、正割函数和余割函数。

它们的定义可以通过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关系得到。

在解决直角三角形问题,以及在物理、工程、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中的应用中经常会涉及到三角函数。

1. 正弦函数:正弦函数的定义为:$y=\sinx=\dfrac{\text{对边}}{\text{斜边}}$,其定义域为实数集合,值域为 $[-1,1]$ 。

2. 余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定义为:$y=\cosx=\dfrac{\text{邻边}}{\text{斜边}}$,其定义域为实数集合,值域为 $[-1,1]$ 。

3. 正切函数:正切函数的定义为:$y=\tanx=\dfrac{\text{对边}}{\text{邻边}}$,当邻边为 $0$ 时,正切函数无定义。

正切函数的定义域为 $\left\{x\midx\ne\dfrac{\pi}{2}+k\pi ,k\in \bold{Z}\right\}$ ,值域为实数集合。

4. 余切函数:余切函数的定义为:$y=\cotx=\dfrac{\text{邻边}}{\text{对边}}$,当对边为 $0$ 时,余切函数无定义。

余切函数的定义域为 $\left\{x\mid x\ne k\pi ,k\in \bold{Z}\right\}$ ,值域为实数集合。

5. 正割函数:正割函数的定义为:$y=\secx=\dfrac{\text{斜边}}{\text{邻边}}$ ,当邻边为 $0$ 时,正割函数无定义。

正割函数的定义域为 $\left\{x\midx\ne\dfrac{\pi}{2}+k\pi ,k\in \bold{Z}\right\}$ ,值域为 $(-\infty, -1]\cup [1, +\infty)$ 。

6. 余割函数:余割函数的定义为:$y=\cscx=\dfrac{\text{斜边}}{\text{对边}}$,当对边为 $0$ 时,余割函数无定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五重要考点
题型1正、余弦定理
1、在△ABC 中,若 45,22,32===B b a ,则A 等于( )
A. 30
B. 60
C. 60120 或
D. 30150 或 2、在△ABC 中,ab c b a =+222-,则C 等于( ) A. 60 B. 13545或 C. 120 D. 30
3、已知三角形三边之比为3:5:7,则该三角形的最大内角为( ) A. 60 B. 90 C. 120 D. 150 题型2简单的线性规划
4、直角坐标系内的一动点,运动时该点坐标满足不等式x y <,则这个动点的运动区域(用阴影表示)是
A
5、若,x y 满足5003x y x y x -+≥⎧⎪
+≥⎨⎪≤⎩
则34x y +的最小值为( )
A.
52
B.-3
C.0
D.-10
题型3不等式的性质 6、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 .若ac>bc ⇒a>b B. 若b a b a >⇒>22 C .若b a b
a <⇒>11 D.若
b a b a <⇒<
7、若b a c b a >∈,
R 、、,则下列不等式成立的是( )
(A )b
a
11<
. (B )2
2b a >. (C )
1
1
2
2
+>
+c b c a .(D )||||c b c a >.
题型4不等式的解法
8、不等式2
4410x x -+≥的解集为1
1.{}
.{|}..2
2
A B x x C R D ≥

9、不等式0442<++x x 的解集为( ) A .
}2|{-<x x B . }2|{-≠x x
C .R
D .空集
10、不等式2x x >的解集是( ) A .(0)-∞,
B .(01),
C .(1)+∞,
D .(0)(1)-∞+∞ ,,
题型5均值不等式 11、若1a >,则11
a a +
-的最小值是( )
A.2
B.a
C.3 1
a -12、若x ,y 都是正实数,且20x y +=,则xy 的最大值是 题型6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13.在等差数列}{n a 中,已知53a =,96a =,则13a = A .9 B .12 C .15 D .18 14.在等比数列}{n a 中,已知19a =,1
3q =-,19
n a =
,则n =
A .4
B .5
C .6
D .7
15、在等比数列{}n a 中,公比1q ≠,5a p =,则8a 为( ) A.2
pq B. 3pq C.4
pq D. 7
pq 题型7等差、等比中项公式
16、在等差数列{}n a 中,1910a a +=,则5a 的值为( ) A .5 B .6 C .8 D .10
17、若三个数2,G ,8成等比数列,则G = ; 题型8等差、等比数列求和综合题
18、等差数列{a n }中,已知a 3+ a 7 – a 10 =8, a 11 – a 4=4,求数列{a n }前13项的和S 13.
19、已知数列{}n a 是各项都是正数的等比数列,其中242,8a a ==.求数列{}n a 的前n 项和
n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