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繁华八上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教案与反思第【1】篇〗《梦回繁华》导入:数据呈现。
首先,请一学生上台将“长5米多,高0.2米多的画框”演绎。
然后呈现数据:人物500多个,牲畜60多匹,船只20多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余辆,轿8顶,树木170多棵。
最后,引出“清明上河图”说明的对象。
有一幅画,内容丰富,气势恢宏;有一幅画,技艺高超,繁华无限。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内容丰富的长卷,我们一起来梳理本文的内容与条理。
一、梳理文本思路。
(方法:任务型阅读)(方式:思维导图)1、自由朗读文本;2、完成思维导图;方法:勾画出每一段的关键词句。
(对结构和内容起关键作用)先举例:第1段要找出:“北宋时期、繁荣局面”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因为这些词句点出了历史背景,引出了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清明上河图》。
①背景②作者③整体概括(总)③④内容开卷处④具体分说(分)中段后段⑤价值(给出4处,其余让学生完成)3、小结:本文逻辑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有总有分、有主有次,做到了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内容丰富的长卷,更是笔法细致的长卷,我们一起来感受清明上河图的繁华,体会本文语言的魅力。
二、感悟“说明方法”(方法:批注性阅读)1、回读文本,批注文本重点两段(3、4),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
(自由批注)先进行展示举例,如第三段中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2、揣摩本课重点的说明方法——摹状貌。
摹状貌是通过描写事物的形状或面貌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说明方法。
(1)看图说话呈现画面假如你是一位解说员,用自己的话介绍画面中的一个点。
(小教鞭指着图画解说)老师点评学生的内容与语言表达。
(2)回读文本高潮部分,比较文本和刚才学生的介绍,仔细揣摩“摹状貌”的特点。
描写的多样性。
场面描写:有点有面,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正面与侧面相结合。
(穿插课堂中扳手腕的场面,来解读描写的多样性)四字短语的广泛使用。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梦回繁华》人教部编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梦回繁华》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文化内涵。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运用理论介绍、案例分析以及重点难点解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较为有效。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仍有待提高,今后在教学中需要针对这一部分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辅导。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动脑又动手,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但我也发现,在活动组织方面,还需进一步优化,如加强时间管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
至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讨论中表现积极,能够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在引导与启发过程中,我意识到有些问题设置可能过于宽泛,导致学生讨论的针对性不强。因此,今后在设置讨论主题时,我需要更加精确地把握讨论的方向。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尝试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这样既能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也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部分学生对于《梦回繁华》的文化内涵理解仍不够深入,这说明我在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一点。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梦回繁华》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梦回繁华》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大家共同评议和欣赏。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将课文中描绘繁华的技巧应用到我们的写作中”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教学难点
-情感把握:学生对作者通过繁华景象所表达的情感理解可能存在难度,需要教师引导感悟作者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仿写实践:学生在仿写时可能难以运用联想和想象,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且生动的描写段落。
-文化背景理解:学生可能对北宋时期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了解不够,难以深入领会课文的文化内涵。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梦回繁华》这一课后,我深感教学过程中的挑战与收获。这节课让我意识到,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代的繁华景象,并从中汲取文化营养,是我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尝试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北宋东京的繁华景象产生兴趣。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个方法还是比较有效的,他们表现出对古代生活的极大热情。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可以尝试更多有趣的方式,比如运用多媒体展示北宋时期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繁华景象。
举例解释:
-在情感把握方面,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如“作者为何会梦回繁华?”和“这种繁华给你什么样的感受?”,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在仿写实践方面,教师应提供一些写作支架,如给出一些关键词或开头句子,帮助学生启动思维,并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在文化背景理解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北宋时期的历史图片或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当时社会文化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梦回繁华》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梦回繁华》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能够提取文章的关键信息,理解并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3.能够分析诗句的意境和修辞手法,欣赏诗歌的艺术性。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2.分析诗句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诗句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提取文章的关键信息。
教学准备:1.复制课文,准备多媒体设备。
2.准备习题,复习测试。
教学过程:【导入】1.引入课题:“梦回繁华”,你心中有没有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地方?它是一个城市,还是一个村庄?还是一个乡间小镇?2.展示图片:“梦回繁华”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小说家唐家三少描述了这个地方的美丽并通过一段留言深深打动了电影导演于淼。
3.提问:“梦回繁华”这个题目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它可能涵盖的内容有哪些?【导学】1.学生独立阅读课文。
2.教师组织学生一起读课文,分段或篇章回答以下问题:a. 第一段的繁华梦是什么?b. 电视台来采访他们,并与于淼谈了什么?c. 海豚俱乐部的经历是怎样的?d. 维久厨艺学校的经历是怎样的?e. 小团子的故事是怎样的?3.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辅导。
4.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并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拓展】1.讨论与思考:为什么电影导演于淼放弃了高薪的编剧工作改行开餐馆?你觉得他的选择正确吗?为什么?2.让学生用一两句话描述诗句“梦醒寻无梦,花落忆花菲”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并让学生谈谈在阅读这句诗时有什么感觉。
3.以诗歌朗诵和欣赏为主线,学生分组朗诵自己挑选的诗句,并结合课文和生活经验,阐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巩固】1.布置阅读任务并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要求学生写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诗句,并解释放在一张海报上。
2.选择几组同学将自己的海报展示给全班,让全班进行点评和交流。
3.针对难点和疑惑进行解答,巩固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梦回繁华》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梦回繁华》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在某个时刻,突然回想起过去的美好时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作者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过去的怀念。
二、核心素养目标
《梦回繁华》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强化学生对中国现代诗歌形式与内容的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锻炼思维品质,通过对课文深层次解读,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加强文化意识,使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并激发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通过本章节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文学见解,提升综合人文素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梦回繁华》是一首表达时光流转、繁华易逝的现代诗歌。现代诗歌以其灵活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在文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深入课文,分析作者如何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情感。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理解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意象的运用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大家理解这些技巧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意象或修辞手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课堂展示:每个小组选取一个讨论点,通过创作小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简短演讲的形式,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诗歌韵律感的培养:对于节奏和音韵的感知,部分学生可能感到困难,需要通过反复朗读和示范分析来突破。
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教学设计

语文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梦回繁华”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对繁华盛世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思考。
掌握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积累文言文阅读技巧。
o了解唐代诗歌的荣景象,感受唐诗的艺术魅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o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有效的表达。
运用多种阅读策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并能将文言文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
o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o感受唐代盛世的繁华景象,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o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o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美好未来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梦回繁华”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对繁华盛世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思考。
•掌握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用法,积累文言文阅读技巧。
难点:•理解作者对繁华盛世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思考的深刻含义。
•将文言文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并进行有效的表达。
三、教学准备•教:课件、相关视频资料、唐诗选集•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展示唐代盛世图画或视频,并播放唐代音乐。
*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唐朝有什么了解?你们觉得唐朝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引入课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梦回繁华》,这篇文章就带我们梦回唐朝,感受盛世的繁华。
2. 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 老师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学生讨论交流,并进行归纳总结。
3. 阅读探究•老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进行以下探究:o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解释其含义。
o分析课文结构,并概括每一段的中心内容。
o理解“梦回繁华”的写作手法,并体会作者对繁华盛世的追忆和对现的思考。
4. 课堂练习•老师布置相关练习,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教案《梦回繁华》

教案名称:《梦回繁华》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毛宁的《梦回繁华》,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散文的叙事特点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情感体验、讨论和创意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同理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散文中对历史繁华的追忆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激发学生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入思考和情感共鸣。
教学重点:散文的叙事结构和情感变化。
散文中对历史繁华的描绘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散文中的情感深度和对历史的复杂情感。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创意写作表达个人对历史与文化的感悟。
教学准备:《梦回繁华》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与历史繁华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散文分析练习题。
创作用的纸笔、情感体验记录本。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与历史繁华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毛宁的生平和《梦回繁华》的创作背景,为理解散文内容做铺垫。
课文学习(2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和情感,学生跟读,体会散文的情感表达。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逐一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散文分析:分析散文的叙事结构、情感变化和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散文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情感体验:学生阅读文本,记录自己对文中历史繁华的感受和体验。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散文的主题思想和历史繁华的描绘,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角色扮演:学生尝试将散文中的历史场景通过角色扮演表现出来,加深对情感的体验。
拓展延伸(10分钟)1.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散文中的叙事手法和情感表达,创作自己的短文或故事,表达对历史与文化的感悟。
2. 情感体验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对历史繁华的情感体验,鼓励表达个人感悟。
课堂小结(5分钟)1. 要点回顾:总结《梦回繁华》的主要内容、叙事结构和情感表达。
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梦回繁华》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合作探究,学习说明文举例子、打比方、引资料的说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画作,提高鉴赏、审美能力。
增强热爱中华文明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二、导入“同学们,你们有听过或见过有一幅千古名画叫《清明上河图》吗?”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毛宁的清明上河图的世界,文章叫《梦回繁华》,看看这幅画写的是什么。
借此引出本课课题,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回答,文章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介绍这幅图的历史背景,画的作者,画卷的纵横,作品描绘的内容,画卷特点及历史价值等。
四、精读课文,深入领悟1.文章主要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引资料的说明方法2.你认为应按什么方式去欣赏品味这篇说明文?明对象《清明上河图》理顺序全文:逻辑顺序第4自然段空间顺序找方法打比方列数学摹状貌引资料品语言科学、准确生动形象3.总结全文课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我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我们对古代生活丰富的想象,这幅长卷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作者把它介绍得条理分明,细腻具体,真是难能可贵,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五、拓展延伸,小结作业1.拓展延伸同学们,你认为整幅《清明上河图》是一种什么样的氛围?画出这种氛围,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和能力?这幅画是画家想象出来的还是其身临其境的之作?2.小结作业哪位同学可以告诉老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学生发言,教师进行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回繁华》教案
备课组:初二年级语文组执笔:赵艳菊备课时间:2017.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概括课文内容。
2.弄清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品味语言,感受课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4.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和杰出才华,增强民族自豪
感。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概括课文内容。
2.弄清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感受课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教学方法:
7 ? 12 模式。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扫清字词障碍。
2、阅读文章,理清说明顺序。
教学重难点:
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教学方法:
7 ? 12 模式。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环节:
一、德育专题: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提高的必然结果。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
这幅图到底画了什
么?有什么特点?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梦回繁华》来了解这幅名画。
(板书:“梦回繁华”)
2、明确目标
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积累字词。
(2)梳理课文内容。
(二)合作探究
3、布置任务
出示小组讨论任务要求:
(1)、分享作者的资料,圈画文中生字词。
(2)、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4、小组探究
组长分工,按任务要求小组讨论。
(三)释义解惑
5、(教师)检查指导。
6、(师生)释疑解惑。
(四)梳理归纳
7、(师生共同)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
(1).A、作者简介: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有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宽25.2 厘米,长528.7 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
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历史
价值和艺术价值
B、字词正音:
汴梁(bi a n)题跋(b d )翰林(h a绢本(ju a n)
n)田畴(ch o u)簇拥(c u )漕运料峭(qi a o)舳胪
(c d o)沉檀(t d n)摄取(sh e ) (zh u l u ) 摩肩接踵(zh o ng) 络遒劲(qi u )绎不绝(y i )词语补释:
工:善于,擅长。
设色:(绘画)涂色,着色。
田畴:田地,田野。
春寒料峭:形容初春微寒。
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孔道:必经之道。
内忧外患: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遒劲:雄健有力。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踵,脚后跟。
细致入微:比喻看问题非常全面,连很细小的问题都考虑到了;也指对人体贴关心无微不至。
(2)、第一自然段介绍唐宋画家题材的变化,引出说明对象一一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第二自然段介绍张择端的生平及《清明上河图》的作画时间、背景。
第三自然段总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类别、大小及内容。
第四自然段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画面的内容。
第五自然段介绍《清明上河图》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8小组讨论(根据其他同学整理归纳的板书,查漏补缺) 本文围绕《清明上河图》,介
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介绍这了幅图的历史背景,画的作者,画卷的纵横,作品描绘的内容,画卷特点及历史价值等。
(六)目标检测
9、目标检测(检测学生完成目标的情况)
出示检测题:
读了本文,关于《清明上河图》你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①我了解到了北宋时期,城市繁荣,文化生活,十分活跃,《清明上河图》便是反映这一时期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一幅风俗画。
②我了解到了画的作者张择端主要活动时期,籍贯,字,生平,爱好等。
③我了解到了关于这幅图的画卷大小,描绘的具体内容,特点及价值等。
10、讲解点评
教师对学生做题的情况进行讲解点评。
11、课堂小结:
我们在这节课上整体梳理了文章的写作思路,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并
扫除了字词的障碍。
12、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读读,写写。
板书设计:
梦回繁华
第一自然段介绍唐宋画家题材的变化,引出说明对象一一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第二自然段介绍张择端的生平及《清明上河图》的作画时间、背景。
第三自然段总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类别、大小及内容。
第四自然段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画面的内容。
第五自然段介绍《清明上河图》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课后反思:《清明上河图》还有很多探究之处,例如,有学者认为这幅画有揭示社
会问题,谏劝宁徽宗之意,表现了画家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课外可以阅读《清明上
河图的故事》一书,进一步了解这幅名画。
《梦回繁华》(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深入理解课文,理清顺序。
二、品味语言,感受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弄清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品味语言,感受课文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教学方法:
7 ? 12模式。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教学环节:
一、德育专题:
四个“伟大”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凸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
我们要按照推进伟大工程要与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相结合的要求,突出党的建设对各项工作的引领作用,
进一步丰富党建的内涵与路径。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对该课词语的掌握情况。
2、明确目标
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理清顺序。
(2)、品味语言,感受魅力。
二、合作探究
3、布置任务
出示小组讨论任务要求:
(1)、细读课文第四段,作者是怎样有条不紊地说明画卷内容的?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2)、课文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4、小组探究
组长分工,按任务要求小组讨论。
三、释义解惑
5、(教师)检查指导。
6、(师生)释疑解惑
7、(师生共同)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
(1)①作者先介绍画面开卷处描绘的内容,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具
体逐一介绍,先介绍近郊风光,再介绍赶集的乡人,进入大道岔道上扫墓归来的权贵,最后介绍近处小路上的行旅。
②然后再介绍画面中段描绘的情景。
先介绍汴河上的船,忙碌的船工,顺水行驶的船,
再介绍河上的拱桥结构、形状,桥的两端,最后详细介绍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船夫呼喊,桥上呼应,行人围观,这一紧张的一幕。
③最后介绍画卷后段描写的街道,先介绍街道房屋店铺,再介绍店铺经营品种,最后
介绍各行各业及行人。
画面内容虽纷繁复杂,
但作者能够条理分明,层次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还得益于作者采用了恰当的说明顺序补充说明:本文主要使用了逻辑顺序,第四自然段使用了空间顺序,这样写,由表及里,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2)、列数字:“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
525厘米。
”使用准确的数字,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大小。
打比方:“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把《清明上河图》比作“一部乐章”,说明它宏大、优美而富有变化的特点。
引资料:“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
”引用《东京梦华录》,准确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
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五、讨论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