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合集下载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授课人:张青【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结果、意义和长征的转折点遵义会议。

过程与方法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重点:中央红军长征的主要经过,遵义会议学习难点:长征胜利的意义。

【教学方法】分析讲解法。

归纳法。

对于北伐的目的、对象等内容,通过学生自己整理、归纳,使他们自己找到一种学习方法。

讲述法。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班级】城郊中学八年级一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家将书打开,翻到第59页,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书上的导入框部分,里面有一首诗,大家一起来把它齐声朗读一遍。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毛泽东),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红军长征)这首诗呢是毛泽东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而写的。

我们上一节课讲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在哪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那为什么红军不在革命根据地积蓄和发展力量,那么红军为什么不继续在农村的革命根据地发展力量,而要进行长征呢?长征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因为第五次反“围剿”中国共产党失败了教师:对,很好,就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才导致了长征,那么当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被迫转移——长征的开始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1928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燃起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并形成“燎原之势”,这使蒋介石惶恐不安,他急忙调集军队(50万军队,200多架飞机)向革命根据地发起了一次又一次“围剿”。

列举表格(多媒体展示表格)前四次反围剿采用的战术是: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各个击破,所以以多胜少,取得了胜利,而第五次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分散兵力,进攻冒险,防御保守,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说课稿
沁阳六中
庞普光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 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我将从说 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四 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主要讲述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他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 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长征为人 留下的长征精神,直到现在仍具有很强的时代 意义。) (2)本课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 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素材。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小组内形成答案,教师出示长征图进行进一步的补充
3、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思维拓展。 出示纪念长征的图片,提出问题,我设计 的意图是贴近学生生活,点明纪念长征的现实 意义,从而进一步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 目标。
图片展示过之后,引导学生总结:
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互帮互助的 革命英雄主义,我们要热爱中国共产党、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珍惜今 天的幸福生活等。
四、板书设计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1、红军长征的原因 2、红军长征初期的困难 3、遵义会议 二、长征的胜利 1、长征的胜利 2、长征胜利的意义 这样板书形式的设计,清晰明了,重点突出,对 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作了整理概括,可以帮助学生更 加条理的理解这段历史。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
设计意图: 这一步骤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 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学生自学为主设 计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长征的胜利: 导入语 遵义会议以后,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他究 竟会领导中央红军走出怎样的一片天地呢?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学习本课的第二目。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60页的《中国工农红军长 征示意图》找出红军所经过的省份、河流等; 2、阅读教材总结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篇一: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新人教版】3.13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能够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

并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要事件。

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体会长征精神。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分析法、归纳法、识图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1. 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2. 简述长征开始的时间及前期经过。

3. 说出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及意义。

4. 概括说出长征后期的经过。

5. 长征胜利的标志和历史意义是什么?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1. 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

但是,后来党内又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2.(1)开始时间:1934年10月。

(2)前期经过: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突破乌江-解放遵义。

3. 遵义会议:(1) 时间:1935年1月。

(2)地点:遵义。

(3)内容:①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③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4)意义: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 后期经过:(1)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集体备课记录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集体备课记录

较胜利和失利的原因。

(2)在学习战争、战役等有关军事斗争的历史时,指导学生一定要掌
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

本课要按长征路线,依次找到红军经过
的省份、江河,找到重要地名(地点),了解发生在那里的历史事件。

(3) 在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时,要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如比
较、联系等。

要注意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
审视历史。

4.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知二、情景导入三、讲授新课四、作业安排
五、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
5.说板书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
确领导。

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
革命。

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 长征胜利的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
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
命转危为安。

与学生共同制作:遵义会议、红军长征表格。

课堂
小结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板书
设计




集体备课记录
年级
历史组。

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 13 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红军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1、红军长征的开始 1934年10月 1936年10月 (1)时 间: 1934年10月 — 1936年10月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2)原 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3)出发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 — 瑞金 出发地: 2、遵义会议 1935年 (1)时 间: 1935年1月 (2)内 容: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 确领导
3、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 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关的转折点 二、红军长征的胜利 1、长征的经过
从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 从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出发 渡过湘江和乌江 遵义会议召开 强渡大渡河 冲破四道封锁线
夺取遵义(贵州) 夺取遵义(贵州) 四渡赤水 飞夺泸定桥 巧渡金沙江 会师吴起镇
2、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 — 甘肃会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学生阅读后回答
如何记住这一年?(从1921年党的诞生到1935年,经过了14年,从1935年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也经过了14年。
学生回答: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悠关的转折点。
引导学生回答:自然环境的恶劣,敌人的强大,生活面临的困难。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栏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回答问题:
1、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为了反抗国民党的屠杀,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
2、这些起义的目的有没有完全达到?
教师讲授:后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从江西、福建交界处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远征二万五千多里到达陕北。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长征。
(5)大渡河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3、“动脑筋”: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教师小结: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还缺少粮食给养等。
学生回答:
1、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
2、没能直接占领大城市,还遭到严重挫折。但是,起义的部队转向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革命武装和革命根据地,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
(3)由此可见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
二、长征的胜利
1、指导学生完成63页“练一练”
(教师在黑板上依据长征路线画示意图,突出瑞金、遵义、吴起镇三个地点,组织学生对照着课本标注出来。)
(1)红军经过哪些省份?
(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
(2)请对号入座地说出黑板上这三点的地名。(瑞金、遵义、吴起镇)
(布置学生集体朗读“导入框·长征”一诗,带着问题进入情境,阅读59——63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课件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课件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 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 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结束了 “左倾”错误在中共中央的统治。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 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 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长征中的相关数据:
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 战,路上一共368天,有15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 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于夜行军。长征 路上,红军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5公里才休 整一次,日平均行军37公里。路上共爬过18条山 脉,其中5条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 省,占领过大小62个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 的封锁包围,通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红一 方面军从瑞金出发到达陕北,平均每行进一公里, 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
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 红军是英雄好汉,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 围追堵截的破产。
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11个省内大约两 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 放他们的道路。
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 11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 来是会有收获的。
三更大金乌五万红 军喜渡沙蒙岭水军 七 过 岷 桥 水 磅 逶 千 不 毛律 后山横拍礴迤山怕泽 尽 千 铁 云 走 腾 只 远 东长 开里索崖泥细等征 征 颜雪寒暖丸浪闲难
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 红军是英雄好汉,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 围追堵截的破产。
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11个省内大约两 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 放他们的道路。
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 11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 来是会有收获的。
南昌
南昌起义示意图
观看视频后,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三、长征后期的军事行动
遵义
湘 江
★江西瑞金
遵义会议会址
二、转折:遵义会议
一、长征开始
过草地
爬雪山
泸定桥
抢渡大渡河
赤 水 河
四渡赤水
湘 江
飞夺泸定桥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冒死前进精神
手拉手、团结互助前进的革命同伴 沼泽地
过草地
爬雪山----饥寒
红军长征途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长征精神:
坚定信念、忠于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 勇往直前、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 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福建、江西、广东 、湖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西康、甘肃、陕西
乌江: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赤水河: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追剿计划 金沙江:红军度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包围圈、 大渡河:红军强度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第十三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大渡桥」
一、长征开始
1.原因: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客观原因) ②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主观原因) 2.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共八万多人离 开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抢渡大渡河
四、长征的胜利
会 宁
(1936.10)
吴起镇
(1935.10)
红四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
泸定桥 赤 水 河
湘 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归纳得出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2.通过红军长征过程的学习,说出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3.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经过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并能说出在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要事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对红军长征的演示,学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影视作品的宏大场面感染下,真切地体验长征精神的伟大,革命的艰辛,从而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教学难点:长征胜利的意义和长征精神分两大板块:红军不怕远征难(基础知识)、延伸的红色之路(对今天的影响)[导入语]播放歌曲《十送红军》师:同学们认真听,这首歌讲述了怎样的情境?(这是一首夹杂着不少方言、俚语的江西民歌,悠扬绵长的歌声,表达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强烈期盼。

)过渡:人民为什么要送别亲人,红军为什么踏上漫漫征程?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PPT1-2]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师:为什么要长征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内容,看完之后,回答问题。

生: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师:课本上提到1933年10月,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的是第五次“围剿”,那就是说,前面还有四次“围剿”,这四次“围剿”的情况怎样?[PPT3]师:从PPT中,同学们能用几个词总结前四次作战的特点吗?生:灵活、机动、游击战、运动战、不是教条、死板、消极师:那么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会失败呢?(错误指挥)生: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指挥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讨论]……过渡: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第五次反“围剿”的打法和前四次截然不同,前四次那种避敌主力,诱敌深入,寻机歼敌的作战方法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销声匿迹,代之而来的是硬拚硬打,不计成本的作战方法。

结果一败涂地。

根据地在日益缩小,人口在不断的减少,红军主力告别他们奋战6年之久的革命根据地,悄然西撤。

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长征拉开了序幕。

师:从中央根据地撤出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呀?生:保存实力。

师:现在我们能清楚认识: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

所以长征是红军为保存实力向西北地区的战略大转移。

过渡:书本导入框中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语言铿锵有力,读起来朗朗上口,高度概况了长征的历程,其中提到“三军过后尽开颜”,那么参与长征的部队有哪些呢?[PPT4-5]长征队伍指导学生看图,找到四条线,分别讲解:第一条线: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中央革命根据地赣南闽西出发,也就是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行程两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第二条线:红二方面军,下辖红二、红六军团,从湘鄂西出发,后胜利会师。

第三条线:从鄂豫皖苏区出发的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

第四条线:红四方面军,红军主力之一,从川陕革命根据地出发,后会师与会宁。

所以三军具体指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过渡:红军不怕远征难,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的乐观主义精神,那么在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哪些地方、克服了哪些艰难险阻?[PPT6-7]具体过程:(学生看书找,然后边提问,边讲解)开始转移:1934.10 江西瑞金等地出发师:长征开始后红军作战情况如何?生:损失惨重,八万人只剩下三万多人。

过渡:在湘江对岸,国民党40万大军严正以待,经过5天5夜的血战,红军以平均每天损失6千兵力的代价才得以过江,60年后塑立的雕像还能让人感觉到当年战争的惨烈。

湘江战役是红军离开根据地打得最激烈也是最大的一战,8万红军死伤过半,滚滚湘江见证了这场艰苦卓绝的生死突击。

师:湘江战役是红军作战不勇敢吗?生:不是,是错误的指导。

师:错误领导的问题解决了吗?怎么解决的?生:解决了,遵义会议。

链接[PPT10-11]过渡:请同学们翻阅书本,找出遵义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等。

师:房屋中央吊有一盏旧式煤油灯,房间中间有一张桌子。

当时开会时代表们就是围坐在这张桌子前。

会场十分狭小,但这里却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命运。

问: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师:1921年—1935年陈独秀领导国民革命失败,博古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而1935年遵义会议取消博古军事指挥权,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之后1935年—1949年毛泽东领导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立新中国。

由于电台在过湘江时被损坏,中共的这次的会议并没有向第三国际请示,这次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自身出现的重大问题。

短短三个夜晚,中共做出自它诞生以来最重要的决定,使濒临绝境的红军重新看到希望。

所以这次会议又标志着红军从幼稚走向成熟。

过渡:关系到红军生死存亡的指挥权又再次托付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灵活机动的战术再次显示出来,请同学们找到书本中的一些表达词语。

生:声东击西,四渡赤水。

师:红军以声东击西的战术四渡赤水,后来歌曲中唱到,四渡赤水出奇兵,毛泽东用兵真如神,以前被敌人追走打,现在牵走敌人鼻子走。

所以说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后运用调虎离山的战术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过渡:运用了灵活战术、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后,红军的长征之路就一帆风顺了吗?生:不是。

师:那又遇到哪些困难?生:泸定桥、雪山、草地。

过渡:大渡河水流湍急。

当年太平天国的石达开就是在这里全军覆没。

而当年的蒋介石也曾放言:要让中央红军在这里成为“石达开第二”。

在咆哮的大渡河上有一座铁索桥,这就是泸定桥。

大家想象一下,人站在这铁索桥上是什么感觉?让我们回到那战火燃烧的岁月。

(飞夺泸定桥视频)过渡:飞夺泸定桥的22位勇士,他们中很多在长征的途中牺牲了。

当时战时紧张,他们中很多人的名字都没有来得及记下。

成为无名的英雄。

飞夺泸定桥之后,红军还要面临比军争斗争更加残酷的考验,那就是雪山草地。

(展示夹金山图片)这是中央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

当地的百姓是这样形容夹金山的: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不可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

但当年的红军却翻越了象这样海拔超过4000米的8座大雪山。

而且还是穿着这样的鞋和防水的蓑衣,甚至有些人穿的还是草鞋。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与甘肃会宁,宣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胜利会师:1936.10甘肃会宁[PPT13]过渡:“远征难”,长征途中的难有哪些呢?生:恶劣的自然环境、残酷的军事斗争、错误的指导思想、还有悲观的、失望的情绪等。

过渡:长征中发生的事情太多太多,所面临的困难和牺牲远远不止这些,今天我们读起来依旧是为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挑战生命的极限而震撼。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达终点人数为出发人数的1/12。

它跨越15个省份,翻越20多座巨大山脉,渡过30多条河流。

战斗在400场以上,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几乎三天一场大战,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战士英勇献身。

始终在战斗、饥饿、寒冷、伤病、死亡的威胁下,平均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

而战士的年龄平均不足20岁,最小的只有9岁。

他们英勇顽强,纪律严明,他们在慢慢远征中所变现出来的一往无前气概,在红军的每路大军、每个阶段都能找到他们真实的注脚。

湘江之战中,受伤被俘的红34师师长陈树湘在扯断自己的肠子后壮烈牺牲;炊事班长每天钓鱼给病号吃,自己却饿死在即将走出草地的时刻;党岭雪山上,很多战士冻成了僵硬的石头…可以说长征路上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在述说着当年红军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

过渡:那么这只年轻的队伍为什么能够战胜强大的敌人,恶劣的自然条件而取得胜利的呢?或许下面两位外国人的评述能让我们找到答案。

[PPT14-15]师:他们揭示红军能走完长征是因为?生:有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从而他们不怕牺牲、敢于勇往直前。

过渡:经过两年艰苦卓越的行军,红军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那么这场胜利对敌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对红军和中国革命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PPT17-18]引入毛泽东的话材料一: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长征是历史上记录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师:长征向什么人?宣告了什么?长征向什么人?宣传了什么?长征在什么地方?播下了什么种子?(向国民党,向世界宣告:红军是不可战胜的。

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革命转危为安。

向中国人民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在它经过的11个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答案不是唯一的。

引入材料二过渡:长征是个熔炉,它把各种元素都熔在一起了。

经历过长征的老战士有理由把自己看成是优质钢铸成的革命精华,经过长征淬炼的战士,还有什么奇迹不能创造,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正如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1937年在《伟大的道路》中预言:“长征已经完成,红军正在继续创造历史”。

长征保留下来的火种,很快形成燎原之势。

随后经历了长征的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留守苏区的游击队员组成了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他们抗击着侵华日军总数的75%,成了民族独立的中坚力量。

以红1军团为主改编的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取得了中国抗战第一个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84岁的红二方面军老战士夏精才回忆说“跟日本人交手多了,他们就知道,戴斗笠的八路厉害,都是老红军。

后来,日本人见到背斗笠的,不敢轻易过来打。

”他们从这里走出,走出了民族独立,成为民族的脊梁,走出了国家的富强。

[PPT19-24]过渡:70多年的沧海桑田,万水千山间的征战痕迹已经风化,但那条蜿蜒的长征路在依旧在吸引着不同国家的人们:展示材料师:他们为什么要重走长征路,其中不乏许多的外国人?难道仅仅是为了体验长征的艰辛?学生讨论……老师总结:来自不同国度,不同肤色的人重走长征路,更多的是感受长征中那种驱使你内心不断强大、勇往直前的精神驱动力。

这也是长征在于它有着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丰富内涵,是人类共有的巨大精神财富。

重走长征,各种各样的人在长征路上为他们各种各样的问题寻找答案,无一例外,他们心态更成熟了,人更坚强了。

[PPT24]长征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热情,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定能实现自己的目的。

当我们困惑于自己的生活和学业时候,当我们迷失方向的时候,如果能静下心来,走进这段历史,或许能让我们思想更加深刻,让我们目光更坚定,内心更有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