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合集下载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授课人:张青【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结果、意义和长征的转折点遵义会议。

过程与方法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重点:中央红军长征的主要经过,遵义会议学习难点:长征胜利的意义。

【教学方法】分析讲解法。

归纳法。

对于北伐的目的、对象等内容,通过学生自己整理、归纳,使他们自己找到一种学习方法。

讲述法。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授课班级】城郊中学八年级一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家将书打开,翻到第59页,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书上的导入框部分,里面有一首诗,大家一起来把它齐声朗读一遍。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毛泽东),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红军长征)这首诗呢是毛泽东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而写的。

我们上一节课讲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在哪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那为什么红军不在革命根据地积蓄和发展力量,那么红军为什么不继续在农村的革命根据地发展力量,而要进行长征呢?长征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因为第五次反“围剿”中国共产党失败了教师:对,很好,就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才导致了长征,那么当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被迫转移——长征的开始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1928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燃起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并形成“燎原之势”,这使蒋介石惶恐不安,他急忙调集军队(50万军队,200多架飞机)向革命根据地发起了一次又一次“围剿”。

列举表格(多媒体展示表格)前四次反围剿采用的战术是: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各个击破,所以以多胜少,取得了胜利,而第五次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分散兵力,进攻冒险,防御保守,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说课稿
沁阳六中
庞普光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 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我将从说 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四 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主要讲述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他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 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长征为人 留下的长征精神,直到现在仍具有很强的时代 意义。) (2)本课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 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素材。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小组内形成答案,教师出示长征图进行进一步的补充
3、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思维拓展。 出示纪念长征的图片,提出问题,我设计 的意图是贴近学生生活,点明纪念长征的现实 意义,从而进一步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 目标。
图片展示过之后,引导学生总结:
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互帮互助的 革命英雄主义,我们要热爱中国共产党、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珍惜今 天的幸福生活等。
四、板书设计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1、红军长征的原因 2、红军长征初期的困难 3、遵义会议 二、长征的胜利 1、长征的胜利 2、长征胜利的意义 这样板书形式的设计,清晰明了,重点突出,对 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作了整理概括,可以帮助学生更 加条理的理解这段历史。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
设计意图: 这一步骤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 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学生自学为主设 计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长征的胜利: 导入语 遵义会议以后,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他究 竟会领导中央红军走出怎样的一片天地呢? 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学习本课的第二目。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60页的《中国工农红军长 征示意图》找出红军所经过的省份、河流等; 2、阅读教材总结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篇一: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新人教版】3.13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能够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

并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要事件。

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体会长征精神。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分析法、归纳法、识图法、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1. 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2. 简述长征开始的时间及前期经过。

3. 说出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及意义。

4. 概括说出长征后期的经过。

5. 长征胜利的标志和历史意义是什么?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1. 星火燎原之势形成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前四次“围剿”。

但是,后来党内又错误地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由李德、博古等人实施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2.(1)开始时间:1934年10月。

(2)前期经过: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锁线-突破乌江-解放遵义。

3. 遵义会议:(1) 时间:1935年1月。

(2)地点:遵义。

(3)内容:①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③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4)意义: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 后期经过:(1)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 13 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红军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1、红军长征的开始 1934年10月 1936年10月 (1)时 间: 1934年10月 — 1936年10月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2)原 因: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3)出发地: 中央革命根据地 — 瑞金 出发地: 2、遵义会议 1935年 (1)时 间: 1935年1月 (2)内 容: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 确领导
3、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 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关的转折点 二、红军长征的胜利 1、长征的经过
从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 从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出发 渡过湘江和乌江 遵义会议召开 强渡大渡河 冲破四道封锁线
夺取遵义(贵州) 夺取遵义(贵州) 四渡赤水 飞夺泸定桥 巧渡金沙江 会师吴起镇
2、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 — 甘肃会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学生阅读后回答
如何记住这一年?(从1921年党的诞生到1935年,经过了14年,从1935年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也经过了14年。
学生回答: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悠关的转折点。
引导学生回答:自然环境的恶劣,敌人的强大,生活面临的困难。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栏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回答问题:
1、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为了反抗国民党的屠杀,发动了哪些武装起义
2、这些起义的目的有没有完全达到?
教师讲授:后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从江西、福建交界处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远征二万五千多里到达陕北。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长征。
(5)大渡河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3、“动脑筋”: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教师小结: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还缺少粮食给养等。
学生回答:
1、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
2、没能直接占领大城市,还遭到严重挫折。但是,起义的部队转向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革命武装和革命根据地,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
(3)由此可见遵义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
二、长征的胜利
1、指导学生完成63页“练一练”
(教师在黑板上依据长征路线画示意图,突出瑞金、遵义、吴起镇三个地点,组织学生对照着课本标注出来。)
(1)红军经过哪些省份?
(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
(2)请对号入座地说出黑板上这三点的地名。(瑞金、遵义、吴起镇)
(布置学生集体朗读“导入框·长征”一诗,带着问题进入情境,阅读59——63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课件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课件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 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 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结束了 “左倾”错误在中共中央的统治。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 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 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长征中的相关数据:
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 战,路上一共368天,有15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 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于夜行军。长征 路上,红军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5公里才休 整一次,日平均行军37公里。路上共爬过18条山 脉,其中5条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 省,占领过大小62个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 的封锁包围,通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红一 方面军从瑞金出发到达陕北,平均每行进一公里, 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
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 红军是英雄好汉,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 围追堵截的破产。
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11个省内大约两 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 放他们的道路。
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 11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 来是会有收获的。
三更大金乌五万红 军喜渡沙蒙岭水军 七 过 岷 桥 水 磅 逶 千 不 毛律 后山横拍礴迤山怕泽 尽 千 铁 云 走 腾 只 远 东长 开里索崖泥细等征 征 颜雪寒暖丸浪闲难
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 红军是英雄好汉,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 围追堵截的破产。
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11个省内大约两 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 放他们的道路。
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 11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 来是会有收获的。
南昌
南昌起义示意图
观看视频后,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三、长征后期的军事行动
遵义
湘 江
★江西瑞金
遵义会议会址
二、转折:遵义会议
一、长征开始
过草地
爬雪山
泸定桥
抢渡大渡河
赤 水 河
四渡赤水
湘 江
飞夺泸定桥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冒死前进精神
手拉手、团结互助前进的革命同伴 沼泽地
过草地
爬雪山----饥寒
红军长征途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长征精神:
坚定信念、忠于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 勇往直前、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 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福建、江西、广东 、湖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西康、甘肃、陕西
乌江: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赤水河: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追剿计划 金沙江:红军度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包围圈、 大渡河:红军强度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第十三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大渡桥」
一、长征开始
1.原因: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客观原因) ②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主观原因) 2.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共八万多人离 开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抢渡大渡河
四、长征的胜利
会 宁
(1936.10)
吴起镇
(1935.10)
红四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
泸定桥 赤 水 河
湘 江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军不怕远征难

敌人追剿计划 跳出包围圈
湖 南 江 西
1935.1.

福 1934.10. 建
西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远征难 当年红军“远征” 直接原因是 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原因 A.宣传革命,扩大革命根据地 .宣传革命, B.九一八事变爆发,红军北上抗日 .九一八事变爆发, C.红军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红军反围剿失利, D.红军北上,与陕北红军会师 .红军北上, ( C )
4.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正确的一组是 ①四渡赤水②遵义会议召开 四渡赤水② ③渡过乌江④强渡大渡河 渡过乌江④ A.①②③④ . C.③②④① . B.④②③① . D.③②①④ . ( D )
5.红军长征的起讫时间是: 红军长征的起讫时间是: 红军长征的起讫时间是 A. 1933年10月—1935年10月 年 月 年 月 B.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年 月 年 月 C. 1934年10月—1937年10月 年 月 年 月 D. 1933年10月—1936年10月 年 月 年 月
一、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是什么?长征的 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被迫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什么?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2、为了保存革命力量 、
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五次大“围剿” 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五次大“围剿” 1930——1933 1933) (1930——1933) 时间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国民党 兵力 红军兵力
3.200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年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周年 周年, 中央电视台组织了“我的长征”活动, 中央电视台组织了“我的长征”活动, 重走了当年中央红军的长征路, 重走了当年中央红军的长征路, 他们不 他们不可能经过的地方是 A.湘江 . C.遵义 . B.湘西 . D.泸定桥 . (B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创】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本帖最后由 werous6 于 2010-2-21 22:09 编辑
【原创】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初二历史
洮南市万宝镇煤窑中学:李淑芬
知识目标:
1、了解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
2、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3、理解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能力目标:
1、从课文和插图中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正确复述
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2、通过红军长征过程的学习,说出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红军(长征精神)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
2、培养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理解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
分析红军被迫长征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在原因上的反差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导言:
请同学们听我叙述一段材料,巍巍雪山,爱憎无边;慢慢草地,任重道远;七根火柴,星火燎原;百姓乳汁,鱼水相连;胸怀祖国人民,万里长征只等闲!
同学们:这段材料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呢?
生:(长征)
师:是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师:我们一起来看本课题目“红军不怕远征难”,你能看出什么呢?
生:(说明长征路途遥远,而且非常艰难)
师:既然如此,红军为什么还要长征呢?
长征
谁能回答长征的背景
1、历史背景
生: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师:从1930年11月到1933年3月,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了4次反革命“围剿,”前四次反围剿中由于执行了毛泽东的正确作战方针,红军取得了胜利,当蒋介石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时,“左倾”领导人全面否定了毛泽东的战略方针,导致了红军第5次反围剿的失败。

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长征。

对于长征,同学们通过影视媒体已经了解很多了,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习了,那位同学准备好了,结合大屏幕中的长征路线图,带领大家重走长征路。

2、经过
生:讲述
师:这位同学讲的非常好非常流利,真像一位小导游。

根据刚才同学的讲述来回答黑板上的问题(要求到黑板前结合大屏幕中长征路线图,然后再讲桌上选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卡片贴到
黑板的相应问题上)
长征开始:
初期受挫:
历史转折:
冲出重围:
胜利会师:
生讨论:长征中红军渡过了那些江、河,经历了那些省份,爬过了那些山?
师:那件事是红军长征中的转折?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和冲出重围的事件又分别是什么?
生:遵义会议
屏幕显示遵义会议的内容,同学们齐读。

师:在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危险境地之时,毛泽东力挽狂澜,经实践证明毛泽东的作战方针是非常正确的,所以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同学们考虑一下,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到遵义会议的召开以及从遵义会议的召开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分
别为14年,在这前后两个14年里有何不同?
生:讨论
师:在前14年里中央主要领导人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右倾错误或左倾错误,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和红军第5次反围剿的失利,而后14年里,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以说遵义会议师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重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师:在长征中有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讲一讲你知道的长征中的故事,或有关长征的诗歌、文章等。

生:讲故事、读文章、朗诵诗词。

师:通过这些故事、文章、诗词你有何感受?
生:谈。

师:从而体现出红军战士的一种什么精神呢?
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团结合作的精神,坚强的毅力……
师:长征精神是非常可贵的,正是因为红军战士们有了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使长征才由红军的失利,国名党的暂时胜利而开始,变为红军的胜利国民党的失败而结束,从而也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和正确的领导。

长征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呢?
3历史意义:
生:齐读
师:经过长征保存下来的这部分红军他们经受了政治上、军事上和自然界及恶势力的考验,这部分人是党和红军的精华,是中国人民最可宝贵的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支柱,抗日战争爆发后,又走上了抗日前线,继续谱写中华民族的壮丽诗篇。

为了庆祝长征的胜利毛泽东赋诗一首《长征》屏幕展示:
生:齐读。

师:通过这首七律诗,那位同学再说一遍长征精神。

生:回答
师:你应怎么做呢?
生:谈
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长征精神是否有现实意义呢?
生:讨论
师:万里长征艰难曲折,惊心动魄。

长征中表现出来的长征精神更具有现实意义,我们今天哪怕一份安宁,也是革命先烈用十分鲜血还来的,今天我们不用再去爬雪山、过草地、钻枪林、冒弹雨。

但这条新时期的和平长征之路并不比万里长征轻松易走,希望同学们用长征精神,激励自己,担负起责任,做一名新长征的开拓者好吗?
小结:
看板书学生总结
板书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历史背景:
经过:长征开始
初期受挫
历史转折
冲出重围
胜利会师历史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