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分类讲义要点

物质的分类讲义要点
物质的分类讲义要点

学员编号:年级:课时数:

学员姓名:辅导科目:学科教师:

学科组长签名及日期教务长签名及日期课题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授课时间: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1了解并能够熟练的运用中学阶段两种常用的分类方法2掌握分散系的概念及其分类

重点、难点1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2胶体的制备

3生活中胶体的形成和应用

考点及考试要求1简单的分类法及其应用

2分散系及其分类

教学内容

本章共分为三节,整个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具体内容包括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的分类、胶体三部分知识;第二部分即第二节:离子反应,具体内容包括有关电解质电离的问题——酸、碱、盐的含义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定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反应实质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第三部分即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含义,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知识点一、简单的分类和应用

1分类的概念

把大量的事物按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这种分类就是我们最为熟悉也是最方便的一种工作方法,这种方法称为分类法。

2分类的目的

分类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不仅能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更好的帮助我们认识物质找出各类物质之间的联系

3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的分类标准

分类对象分类依据所分种类

物质成分是否单一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元素是否单一单质和化合物

化合物不同的化学性质酸碱盐和氧化物

化学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

和数目的多少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4两种重要的分类方法(1)交叉分类法

交叉分类法就是将被分类的对象应用多种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某些盐的分类)

(某些碱的分类)

练习1 将CO2 SiO2 SO2 Al2O3 CuO 几种物质按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进行交叉分类

(2)树状分类法

所谓树状分类法,简单的说就是分类后的各类事物在分类的多层次分类方法。这种分类方法将分成的事物排列起来所呈现的形状像树冠一样。

(化合物树状分类举例)

练习2

将中学化学中学过物质进行分类?

知识点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 概念:把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得到体系叫做分散系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

2组成:

分散剂:容纳分散质的物质

3分类 (1)按照分散质、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可分为9种分散系

(2)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类,即分散程度的不同,把分散系分成三类:

溶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nm

分散系胶体------分散质粒子的直径1~100nm

浊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0nm

什么是胶体?清晨当太阳升起时,你漫步在茂密的森林里,会看到缕缕阳光穿过林木的枝叶铺洒在地面上。你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美丽的景象吗?在晚上,当你打开手电筒时,会看到一道“光柱”射向天空或射向远方,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直径是1~100nm的分散质分散到分散剂中的到的体系

4 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系溶液胶体

浊液

悬浊液乳浊液

分散质粒子大小<1nm1nm~100nm>100nm>100nm

分散质粒子结构分子、离子少量分子的集合体

或大分子

大量分子

聚集成的

固体小颗

大量分子

聚集成的

液体小液

特点均一、透明均一、透明、较稳

定不均一、不透

明、久置沉淀

不均一、不

透明、久置

分层

稳定性稳定介稳性不稳定不稳定

能否透过滤纸能能不能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能不能不能不能

实例食盐水,蔗糖溶液氢氧化铁胶体泥水、石灰乳油漆

注:①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是各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

②胶体可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因此可用过滤法分离胶体和浊液,用渗析法分离和提纯胶

体。

练习3 (山东五莲2009-2010学年度上期期中考试)“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nm~10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某研究所将纳米碳均匀的分散到蒸馏水中,得到的物质①是溶液②是胶体③具有丁达尔现象④不能透过半透膜⑤不能透过滤纸⑥静止后会出现黑色沉淀。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④⑥B.②③⑤ C.②③④D.①③④⑥

练习4有关分散系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悬浊液的分散质可用过滤的方法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

B.任何物质在水中溶解时都有一定的溶解度

C.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一些

D.分散质粒子大小为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分散系是胶体

【点拨】解答本题可以从体系中组成微粒的粒子大小、性质、溶解度等方面考虑

练习5下列各组物质制成的分散系中,属于胶体的是( )

A.蛋白质溶于水 B.白磷溶于CS2 C.高锰酸钾溶于水 D.硝酸银溶液中加过量氨水

练习6胶体的本质特征是( )

A.丁达尔效应 B.胶体粒子带有电荷 C.粒子直径为1~100nm D.外观均一、透明

练习7有关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胶体区分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外观澄清、透明 B.胶体一般情况下比较稳定,不易发生沉淀

C.胶体产生丁达尔效应是由胶粒的大小决定的 D.Fe(OH)3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胶粒直径小于1nm

3【解析】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为1nm~100nm,因此纳米碳均匀的分散到蒸馏水中形成的分散系为胶体。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胶体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但可透过滤纸,胶体放置过程中一般不会产生沉淀。

【答案】 C

A悬浊液可过滤分离正确

B有些物质如酒精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不存在溶解度的限定错误

C 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度大,不同温度下则不

一定,如Ca(OH)2溶液,Ca(OH)2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不指

明温度,浓度大小不确定

错误

D分散质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正确

4【答案】A、D

5【答案】 A

6【解析】胶体的本质特征是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

【答案】 C

7【解析】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胶粒直径在1~100nm之间;胶体通常不易沉淀,是一种介稳体系,B项是正确的;胶体产生丁达尔效应,是因为胶体的粒子直径在1~100nm,能使光发生散射形成的,故C项的说法是正确的;Fe(OH)3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胶粒带有相同的电荷,相互排斥,故D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BC

【点拨】胶体是一种介于溶液与浊液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分散系,胶体粒子直径的大小(1~100nm)是这种分散系的本质特征,也正是胶体的这种特殊性,使得胶体表现出许多特殊性质。

知识点三.胶体的制备及性质实验

1胶体的制备

实验原理实验操作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向洁净的烧杯中加入25ml的蒸馏水,用酒精灯加

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

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将水玻璃[Na2SiO3(aq)]滴加到1mol·L-1的盐酸

中,边加边振荡,可得H2SiO3胶体

注意:Fe(OH)3胶体制备应用FeCl3的饱和溶液、煮沸等条件

练习8 用下列方法制备胶体:①0.5mol/L的BaCl2溶液和等体积2mol/L的硫酸混合振荡;②把2mL 1mol/L饱和的FeCl3溶液逐滴加入20mL沸水中,边加边振荡;③把1mol/L NaOH溶液滴加到1mol/L FeCl3溶液中,可行的是( )

A.①②B.①③ C.②D.①②③

【解析】①中H2SO4溶液浓度太大,只会生成BaSO4沉淀,得不到BaSO4胶体。②中是实验室制备Fe(OH)3胶体的正确方法,可行。③中NaOH与FeCl3浓度都太大,生成Fe(OH)3的量太多,而得到Fe(OH)3沉淀。

【答案】 C

【点拨】胶体是介于溶液与浊液之间的一种分散系,制备胶体,必须控制分散质颗粒的大小,故操作时要顾及溶液浓度、反应条件、滴加量及滴加顺序。

2通过实验探究胶体与溶液的性质比较

分散系光束照射时的现象

Fe(oH)3胶体有一条光亮的“通路”出现

C uSO4溶液无明显现象

分散系过滤后的现象

Fe(oH)3胶体胶体全部通过滤纸,无残渣,滤液仍是红褐色

泥水滤纸上有泥沙,滤液澄清透明

3胶体的性质

性质定义

丁达尔效应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观察到有一条光亮的“通路”

布朗运动胶体微粒做不停的、无序的运动,即布朗运动

电泳在直流电场中,胶体微粒会向带相反电荷的电极定向移动,这种现象叫电

胶体的聚沉胶体是相对稳定的,当改变某种条件,使胶体粒子聚集成较大颗粒从而形

成沉淀从分散剂中分散出来

注:

(1)丁达尔效应能证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范围(1~100nm),是区别溶液和胶体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

(2)胶体的提纯——渗析:渗析是根据胶粒大小特征和半透膜的性能而采用的特殊方法,可将混在胶体中的离子和小

分子除去从而提纯和净化胶体,原因是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溶液中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透过

(3)电泳现象表明胶粒带电荷,同一胶体的胶粒带有相同的电荷,彼此相互排斥,不易凝聚,这是胶体能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

(4)布朗运动:在胶体中,分散剂的微粒在每一瞬间从不同的方向碰撞胶体微粒,使得胶体微粒的运动方向不断地改变。同时,同种胶体微粒所带电荷相同,胶体微粒相互靠近时也产生斥力,从而使胶体微粒做不停的、无序的运动,即布朗运动。这也是胶体相对较稳定的一个因素。

(5)使胶体聚沉的常用方法有如下三种

○1加入电解质——中和胶粒所带电荷,使之聚结成大颗粒而沉淀。例如,由豆浆制豆腐时,在一定温度下,加入CaSO4使豆浆中的胶粒所带电荷被中和,从而使胶体发生聚沉而制得胶冻状的豆腐

②加热胶体或搅拌——加速胶粒运动,使之易于结合成大颗粒而沉淀。例如,将Fe(OH)3胶体加热即可使其聚沉。

③加入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互相中和电性,减少同种电荷的相互排斥作用而使之聚集成大颗粒而沉淀。例如,利用明矾净水的原理即为明矾溶于水后得到Al(OH)3胶体,其胶粒带正电荷,故能吸附水中一些带负电荷的胶体的胶粒发生聚沉,而起到净水的效果。

练习9现在有三名同学分别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甲同学:向mol/L的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aOH溶液。

乙同学:直接加热饱和的Fecl3溶液

丙同学:向25ml的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试回答下列问题:(1)其中操作正确的同学是————

(2)证明有Fe(oH)3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是——————利用的胶体性质是——————

(3)在胶体中加入电解质溶液或相反和的胶体微粒,能使微粒沉淀出来。丁同学额利用所指的的氢氧化铁胶体进行了下列实验

○1将其装入U型管用石墨作电极,通电一段时间后阴极附近颜色逐渐加深,这表明Fe(oH)3胶体粒子带———(“正”或“负”)电荷

○2向其中加入NaSO4溶液产生的现象是——————

【答案】(1)丙(2)用一束光照射的到的液体,从侧面观察,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丁达尔效应

(3)○1正○2有褐色沉淀生成

练习10 从聚沉、布朗运动、丁达尔现象中,选出适当的词语填入下列每小题的空格中:

(1)在肥皂水中透过强光,可看到光带,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

(2)在Fe(OH)3胶体中加入(NH4)2SO4,产生红褐色沉淀,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___。

【解析】(1)肥皂水中透过强光,看到光带,此现象为丁达尔现象;(2)Fe(OH)3胶体中加入电解质(NH4)2SO4时发生聚沉

【答案】(1)丁达尔现象(2)聚沉

【点拨】本题从多角度重点考查了胶体的性质等知识,是一个思维发散的综合题性题目,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练习11(2009·全国理综Ⅱ卷·7)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B.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

C.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

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

【解析】A项胶粒带电,而胶体是电中性的。B项,溶液中溶质若是非电解质,通电时不向两极移动,胶体中分散质粒子不带电时,不向某一极移动。C项溶液中溶质粒子运动也无规律。D项,胶体有丁达尔效应而溶液没有,故选D。

【答案】 D

知识点四:胶体的应用

(1)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许多重要的材料和现象都在某种程度上与胶体有关。如:土壤的保肥、工业除

尘、明矾净水等。

(2)在医学上,越来越多地利用高度分散的胶体来治病,如:血液透析等。

(4)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用到胶体知识。如:制豆腐、不同品种的墨水不能混用等。

(5)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如江河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练习11下列现象或新技术应用中,不涉及胶体性质的是( )

A.在饱和氯化铁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B.使用微波手术刀进行外科手术,可使开刀处的血液迅速凝固而减少失血

C.清晨,在茂密的树林中,常常可以看到从枝叶间透过的一道道光柱

D.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可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

【解析】A项为FeCl3+3NaOH===Fe(OH)33NaCl,即生成沉淀而非胶体,血液是胶体,B项是胶体的聚沉。C项为胶体的丁达尔效应,D项为血液的渗析,有毒物质可透过半透膜与血液分离,而血液中蛋白质等分散质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仍留在血液中。

【答案】 A

练习12 在下列现象中,不能用有关胶体的知识解释的现象是( )

A.在河流入海口处易形成三角洲

B.将FeCl3饱和溶液滴到沸水中,得到红褐色胶体

C.在NaCl溶液中加入KNO3溶液看不到沉淀

D.同一钢笔同时使用不同牌号的墨水可能发生堵塞

【解析】

【答案】 C

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时,液体变为红褐色,得到的是Fe(OH)3胶体。用此分散系进行实验:

(1)将其装入U形管内,用石墨做电极,接通直流电源,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附近颜色________,这表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其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其中逐滴加入过量稀硫酸,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提纯此分散系的方法叫____

【解析】

【答案】(1)逐渐变深Fe(OH)3胶粒带正电荷

电泳

(2)形成红褐色沉淀电解质(NH4)2SO4电离出的SO中和了胶体粒子所带电荷,使Fe(OH)3胶体聚沉

(3)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后沉淀溶解形成黄色溶液电解质H2SO4使Fe(OH)3胶体聚沉,随着H2SO4的加入,H2SO4

与Fe(OH)3发生反应:2Fe(OH)3+3H2SO4===Fe2(SO4)3+6H2O,使沉淀溶解

(4)渗析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用丁达尔现象区分溶液与胶体

B.生石灰与水混合的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

C.O3是由3个氧原子构成的化合物

D.CuSO4·5H2O是一种混合物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微粒称为胶体

B.电泳现象可证明胶体属于电解质溶液

C.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别溶液与胶体

D.胶体粒子很小,可以透过半透膜

3.(浙江菱湖中学2009-2010学年度高一月考,16)下列不存在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是()

A.有尘埃的空气

B.淀粉溶液

C.食盐水

D.向沸水中滴入FeCl3饱和溶液所得液体

4.山东实验中学2009-2010为年度高一一诊)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利用丁达尔现象可以鉴别胶体和溶液

B.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与胶体的聚沉有关

C.胶体与溶液的分离可用渗析的方法

D.KCl溶液、淀粉溶液和纯水都属于分散系

5.下列有关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胶体都是均匀、透明的液体

B.胶体一般情况下比较稳定,不易发生沉淀

C.胶体产生丁达尔效应是由胶粒大小决定的

D.胶粒能透过半透膜,所以可用渗析法提纯胶体

6.用饱和的氯化铁溶液制取氢氧化铁胶体,正确的操作是()

A.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蒸馏水中即可

B.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热水中,生成棕黄色液体即可

C.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并继续煮沸至生成红褐色液体即可

D.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并继续煮沸至生成红褐色沉淀即可

7.下列现象或新技术应用中,不涉及胶体性质的是()

A.在饱和氯化铁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B.使用微波手术刀进行外科手术,可使开刀处的血液迅速凝固而减少失血

C.清晨,在茂密的树林中,常常可以看到从枝叶间透过的一道道光柱

D.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可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

8.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胶体外观不均匀

B.胶体不能通过滤纸

C.胶粒做不停地、无秩序地运动

D.胶体不稳定,静置后容易产生沉淀

【点拨】这是一个胶体概念的考查题,对胶体的外观、粒子的大小、布朗运动及其胶体的稳定性均做了考查,从所给的各个答案分析后直接可得出答案C。

9.在实验中手不慎被玻璃划破,可用FeCl3溶液应急止血,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FeCl3溶液有杀菌消毒作用

B.FeCl3溶液能使血液凝聚

C.FeCl3溶液能产生Fe(OH)3沉淀堵住伤口

D.FeCl3能使血液发生化学变化

10.(山东省临港一中2009-2010学年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关于氢氧化铁胶体和氯化镁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用丁达尔现象区分氢氧化铁胶体和氯化镁溶液两种分散系

B.两者的分散质微粒均能透过半透膜和滤纸

C.将氢氧化铁固体和氯化镁固体分别溶于水中即可得到氢氧化铁胶体和氯化镁溶液

D.两种分散系中的分散质微粒直径均介于1~100nm之间

11.医疗上的血液透析原理同胶体的渗析类似。透析时,病人的血液通过浸在透析液中的透析膜进行循环和透析。血液中,蛋白质和血细胞不能通过透析膜,血液中的毒性物质可以透过,由此可以判断() A.蛋白质、血细胞的粒子直径大于毒性物质的直径

B.蛋白质以分子形式存在,毒性物质以离子形式存在

C.蛋白质、血细胞不溶于水,毒性物质可溶于水

D.蛋白质、血细胞不能通过滤纸,毒性物质可以通过滤纸

12.(金溪一中2009-2010学年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考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区别胶体与溶液的最简单的方法是丁达尔效应

B.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10-9m

C.往NaOH溶液中滴入FeCl3溶液立即可制得胶体

D.清晨的阳光穿过茂密的树木枝叶所产生的美丽景象(美丽的光线)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的反射形成的

13.将某溶液逐滴加入到Fe(OH)3溶胶内,开始产生沉淀,继续滴加时沉淀又溶解,该溶液是()

A.2mol·L-1NaOH的溶液

B.2mol·L-1H2SO4的溶液

C.2mol·L-1MgSO4的溶液

D.FeCl3溶液

14.已知土壤胶体中的胶粒带负电,又有很大的表面积,因而具有选择吸附能力。在土壤里施用含氮量相同的下列肥料,肥效最差的是()

A.(NH4)2SO4B.NH4HCO3

C.NH4NO3D.NH4Cl

15.(江西省吉水中学2009-2010学年度高一第一次月考)“纳米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催化及军事科学中。“纳米材料”是指研究、开发出的直径从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材料,如果将该纳米材料均匀分散到液体分散剂中,关于该分散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能透过滤纸

B.有丁达尔现象

C.所得分散系一定是溶液

D.所得分散系一定是浊液

二、非选择题

16.从凝聚、布朗运动、丁达尔现象中,选出适当的词语填入下列每小题的空格中:

(1)在肥皂水中透过强光,可看到光带,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

(2)在Fe(OH)3胶体中加入(NH4)2SO4,产生红褐色沉淀,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___。

17.取少量Fe2O3粉未(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后得到的FeCl3溶液呈棕黄色。用此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1)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可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反应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

(2)在小烧杯中加入20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__________色,即可制得__________。

(3)取另一小烧杯也加入20mL蒸馏水后,向烧杯中加入1mL FeCl3溶液,振荡均匀后,将此烧杯(编号甲)与(2)中的烧杯(编号乙)一起放在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可以看到________烧杯中的液体会产生丁达尔效应。这个实验可用来区别__________。

(4)取乙烧杯中少量Fe(OH)3胶体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一定量稀盐酸,边滴边振荡,可看到溶液的红褐色逐渐变浅,最终又得到黄色的FeCl3溶液,发生此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此反应也属于__________反应。

18.就教材中“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实验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实验中必须要用蒸馏水,而不能用自来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操作中,必须选用氯化铁饱和溶液而不能用稀氯化铁溶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往沸水中滴加氯化铁饱和溶液后,可稍微加热煮沸,但不宜长时间加热。这样操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硫酸银的溶液解度较小,25 ℃时,每100 g水仅溶解0.836 g。25 ℃时,在烧杯中放入6.24 g硫酸银固体,加200 g水,经充分溶解。

(1)所得分散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上述所得溶液的体积为200 mL,计算溶液中Ag+的物质的量浓度。

(3)若在上述烧杯中加入50 mL 0.0268 mol·L-1 BaCl2溶液,充分搅拌,溶液中Ag+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20.在一个U形管里盛有红褐色Fe(OH)3胶体,并在胶体的上面滴入导电液,从U形管的两个管口各插入一个电极,使电极浸在导电液中。通直流电后,发现阴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阳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浅。

(1)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2)能否根据此实验的结果解释Fe(OH)3胶体较稳定?为什么?

1【解析】光带通过胶体,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光亮通路。由于溶液中粒子直径小于1nm光散射极其微弱,因此观察不到光亮通路。

【答案】 A

2【解析】A项,胶体是指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部分胶体粒子带电荷,能在外加电场发生定向移动,即电泳,而有的胶体因为不带电,所以不发生电泳;丁达尔现象是胶体的重要特征,可用来区别溶液和胶体;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

【答案】 C

3【解析】具有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是胶体,而食盐水属于溶液。

【答案】 C

4【解析】纯水是化合物,不是混合物。

【答案】 D

5【答案】BC

【点拨】胶体可分为溶液胶、气溶胶和固溶胶,不一定都是液体,胶体通常不易沉淀,是一种介稳体系;胶体产生丁达尔效应,是因为胶体的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使光发生散射而形成的;利用渗析法可提纯胶体,正是利用了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

6【答案】 C

【点拨】Fe(OH)3胶体的制备,是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并继续煮沸,目的是促使Fe3+水解成Fe(OH)3,煮沸至液体呈现红褐色即可。若继续煮沸,则发生胶体的聚沉,生成Fe(OH)3沉淀,如D项;A、B生成的是FeCl3溶液。

7【答案】 A

【点拨】A项为FeCl3+3NaOH===Fe(OH)3↓+3NaCl,即生成沉淀而非胶体;血液是胶体,B为胶体的凝聚;C为胶体的丁达效应;D为血液的渗析,有毒物质可透过半透膜与血液分离,而血液中蛋白质等分散质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仍留在血液中。

8【答案】 C

9【答案】 B

【点拨】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以胶体的形式分散在血液中,当伤口流血时,用FeCl3止血,是利用了FeCl3能使血液中的胶粒聚沉的性质,而不是产生了Fe(OH)3沉淀堵住伤口,因为血液中含有OH-的量极少。

10【答案】 A

11【答案】 A

【点拨】本题以血液透析为背景,考查胶体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质和应用,以及要求考生必须具备的能力;能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的能力;还有将试题所给新信息与课内已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阶段学过的分离方法很多,其中根据粒子的大小不同进行分离的方法主要有过滤和渗析。毒性物质能透过透析膜,说明其直径小于透析膜的孔径,蛋白质、血细胞的粒子不能透过透析膜,说明其直径大于透析膜的孔,所以A项正确。

12【答案】AD

13【答案】 B

【点拨】往胶体中加入电解质,电解质电离出的离子会中和胶粒所吸附的电荷,使胶体聚沉,故四个选项中的物质均能使Fe(OH)3胶体聚沉。但当B中的H2SO4溶液继续滴加时,Fe(OH)3沉淀又会与H2SO4反应2Fe(OH)3+3H2SO4===Fe2(SO4)3+6H2O,从而使沉淀溶解。

14【答案】 C

【点拨】因土壤胶体微粒带有负电荷,能吸附氮肥中带正电荷的NH+4、排斥带负电荷的NO-3,对NH4NO3来讲,其中有一半的氮元素(NO-3)不被土壤胶体吸附,故NH4NO3的肥效最差。

15【答案】 B

16【解析】(1)肥皂水中透过强光,看到光带,此现象为丁达尔现象;

(2)Fe(OH)3胶体中加入(NH4)2SO4时发生凝聚。

【答案】(1)丁达尔现象(2)凝聚

【点拨】本题从多角度重点考查了胶体的性质,是一个思维发散的综合性题目,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17【答案】Fe2O3+6HCl===2FeCl3+3H2O

(1)FeCl3+3NaOH===Fe(OH)3↓+3NaCl复分解

(2)红褐氢氧化铁胶体(3)乙胶体和溶液(4)Fe(OH)3+3HCl===FeCl3+3H2O复分解

【点拨】Fe2O3是碱性氧化物,能与盐酸反应。铁盐能与碱反应生成Fe(OH)3沉淀。Fe(OH)3胶体中的胶体粒子是由许多Fe(OH)3微粒聚集形成的,当遇到强酸时发生反应生成铁盐,胶体因此被破坏。

18【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胶体的聚沉,以及氢氧化铁胶体制备实验的成败事项。

【答案】(1)自来水中含杂质较多,易使制备的胶体马上发生聚沉,导致实验失败(2)因为氯化铁溶液浓度过稀,不利于氢氧化铁胶体的形成

(3)长时间的加热能够导致氢氧化铁胶体聚沉

19【答案】(1)悬浊液(2)0.0536 mol·L-1

(3)0.0536 mol·L-1

【点拨】(1)200 g水中能溶解Ag2SO4的质量为:200 g×0.836 g/100 g=1.672 g<6.24 g,即6.24 g Ag2SO4未完全溶解,所得分散系为悬浊液。

(2)所得溶液为Ag2SO4饱和溶液,

c(Ag+)=2c(Ag2SO4)

=2×1.672 g

312 g·mol-1×0.200 L

=0.0536 mol·L-1。

(3)加入BaCl2的物质的量为:

n(BaCl2)=50×10-3 L×0.0268 mol·L-1

=0.00134 mol。

因为n(Ag2SO4)=6.24 g/312 g ·mol-1

=0.02 mol,

根据化学方程式:Ag2SO4+BaCl2===2AgCl↓+BaSO4↓

因为n(Ag2SO4)远大于n(BaCl2),所以溶液仍为Ag2SO4的饱和溶液,c(Ag+)仍然是0.0536 mol·L-1。

20【解析】Fe(OH)3呈红褐色,颜色变浅说明Fe(OH)3减少,颜色加深说明Fe(OH)3增多,此变化是在电场中出现的,根据带电粒子在电场中作定向移动可知,Fe(OH)3胶体中的胶粒是带电荷的,由于胶粒是向阴极移动,说明Fe(OH)3胶粒都带正电荷。既然Fe(OH)3胶粒带同种电荷,根据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可知,Fe(OH)3胶粒不能相互接触转化成更大的颗粒,即不能产生沉淀,所以Fe(OH)3胶体较稳定。

【答案】(1)说明Fe(OH)3胶粒带正电荷。

(2)能,因为Fe(OH)3胶粒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Fe(OH)3胶粒不能相互接触转化成更大的颗粒而产生沉淀,所以Fe(OH)3胶体较稳定。

课后作业:

学生签名:签字日期: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8新人教版必修

第二章第一课时“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进行分类的目的及意义。 2.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 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讲授 【教学过程设计】 【情景引入】 若要到“万福”商场买一部复读机,你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它? 【思考与交流】 请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知识,列举一些应用分类法的例子。【师生交流】 分类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和学会使用,以提高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对八支笔进行分类活动 分类并没有唯一性,它会根据分类的标准不同而不同。 【点评】当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类的事物的了解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的方法是一种非常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分类法的应用也是非常普遍的。 【过渡】 其实分类方法不但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碰到,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也普遍存在,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学生活动】案例1、连线: 【师生交流】 通过这个活动,可以看出对于Na2CO3如果从阳离子来看,可以与Na2SO4一起分为硫酸盐。若从阴离子的角度来看可以与K2CO3一起分为碳酸盐。因此可以说, 【点评】 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局限,所能提供的信息少,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需要采用多种分类方法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1、交叉分类法 【学生活动】 案例2、对下列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1)硫在氧气里燃烧 (2)红磷在氧气里燃烧 (3)铁丝在氧气里燃烧 (4)铝箔在氧气里燃烧

(5)蜡烛在氧气里燃烧 案例3、见课本P21,图2-32、树状分类法 【点评】:树状分类法可以让我们把同类事物进行再分 【实践活动】 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仿照P21图2-3作出树状分类图,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物质类别上。 O2, Cu,H2SO4, Ba(OH)2,KNO3, CO2,空气,含镁60%的MgO 【小结】 在学习了分类的方法以后,大家就要学会对以前和将要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整理,学会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并通过对各类物质的代表物质的研究来了解这类物质的性质,从而提高我们化学学习的效率。 【练习】 【课后作业】 1、通过查找资料或与同学合作,为石油加工后的产物或用途制作一张树状分类图或交叉分类图。 2、某学校要举行田径运动会,有高一、高二、高三3个年级的男生、女生参加,请你画出以高一男子组、高一女子组……的方法分组的树状分类图。 3、填表: 【课后阅读材料】“白马非马”的故事 【原文】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一天,他牵一匹白马出关被阻,公孙龙便以白马非马的命题与之辩论,守关的人辩不过他,公孙龙就牵着马出关去了。(或说,他还是不得出关。)公孙龙说,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非也。如求白马于厩中,无有,而有骊色之马,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求之马亡矣;亡则白马竟非马。 【大致意思】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据说,公孙龙有一次骑马过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马不许过。”公孙龙回答说:“我骑的是白马,白马不是马,这可是两回事啊。”公孙龙的“白马”有没有过关,我们不得而知。从常人的观点来看,守关的兵士八成认为公孙龙是在诡辩。 【评论】 冯友兰(我国著名新理学家、哲学家)认为《公孙龙子》里的《白马论》对“白马非马”进行了三点论证: 一是强调“马”、“白”、“白马”的内涵不同。“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三者内涵各不相同,所以白马非马。 二是强调“马”、“白马”的外延的不同。“马”的外延包括一切马,不管其颜色的区别;“白马”的外延只包括白马,有颜色区别。外延不同,所以白马非马。三是强调“马”这个共相与“白马”这个共相的不同。马的共相,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它不包涵颜色,仅只是“马作为马”。共性不同,“马作为马”与“白马作为白马”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高中化学 物质的分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了解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能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3.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 重点难点 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思考与交流] 图书馆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为什么你能够很快就找到你所需要的书?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将许多书放上书架之前可能做了哪些工作?大超市里有成千上万种商品,为什么人们能迅速挑出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思考与交流] 1.请尝试对你所学过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并与同学交流。 2.请从其他方面收集一些应用分类方法的例子,讨论对它们进行分类的目的和意义。[归纳与整理] 1.在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思考与交流] 对于纯净物Na2CO3,从其组成的阳离子来看,它属于什么盐?从阴离子来看,又属于什么盐? [归纳与整理]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化学物质的分类 (1)交叉分类法 Na2CO3钠盐 Na2SO4钾盐 K2SO4硫酸盐 K2CO3碳酸盐 [归纳与整理]

1.将事物进行分类时,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 2.在认识事物时,运用多种分类方法,可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交叉分类法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3.对同类事物可以通过树状分类法进行再分类。 [思考与交流] 1.对于化学物质,如果按照所含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怎样分类? 2.对于化合物我们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可以产生哪些分类结果? [归纳与整理] (2)树状分类法 [实践与探究] 1、查阅资料并与同学合作,为石油加工后的产品或用途制作一张树状分类图。 2、选择熟悉的物质,制作一张交叉分类图。 提示:氧化物、酸、碱、盐等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一步进行分类,化合物也可以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等。 [思考与交流] 1.在初中我们学习过四种基本化学反应类型,它们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将化学反应又可以按照哪些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呢? [归纳与整理] 2.化学反应的分类:

高中化学常见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 一、单质 按元素组成分为 1.金属单质 K钾、Ca钙、Na纳、Mg镁、Al铝、Zn锌、Fe铁、 Sn锡、Pb铅、Cu铜、Hg汞、Ag银、Pt铂、Au金 2.非金属单质 氢气H2、碳C、氮气N2、氧气O2、臭氧O3、氟气F2、硅Si、磷P、硫S、氯气Cl2、液溴Br2、碘I2、氦气He、氖气Ne、氩气Ar、 二、化合物 1.有机化合物 乙醇、甲烷、乙烷、乙烯、葡萄糖 2.无机化合物 三、氧化物 (1)按元素组成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1.金属氧化物 氧化钠Na2O、过氧化钠Na2O2、氧化钙CaO、氧化镁MgO、氧化铝Al2O3、氧化锌ZnO、氧化铁Fe2O3、氧化亚铁FeO、四氧化三铁Fe3O4、氧化铜CuO、氧化汞HgO、七氧化二锰Mn2O7 2.非金属氧化物 水H2O,过氧化氢H2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一氧化氮NO、五氧化二氮N2O5、二氧化硅SiO2、五氧化二磷P2O5、二氧化硫SO2、三氧化硫SO3 (2)按照性质分为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不成盐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 过氧化物 1.碱性氧化物 大部分的金属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但有特例:过氧化钠Na2O2为过氧化物、氧化铝Al2O3为两性氧化物、七氧化二锰Mn2O7为酸性氧化物、四氧化三铁Fe3O4、 碱性氧化物有:氧化钠Na2O、氧化钙CaO、氧化镁MgO、氧化锌ZnO、氧化铁Fe2O3、氧化亚铁FeO、氧化铜CuO、氧化汞HgO、 碱性氧化物一定为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碱性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 大部分的非金属氧化物为,但有特例:水H2O,一氧化碳CO、一氧化氮NO不是酸性氧化物,七氧化二锰Mn2O7虽然为金属氧化物但属于酸性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酸性氧化物 3.不成盐氧化物:一氧化碳CO、一氧化氮NO 4.两性氧化物:氧化铝Al2O3 5.过氧化物:过氧化氢H2O2、过氧化钠Na2O2 四、酸 中学常见的酸: 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碳酸H2CO3、磷酸H3PO4、次氯酸HClO、氯酸HClO3、高氯酸HClO4、亚硫酸H2SO3、硅酸H2SiO3、氢硫酸H2S、氢碘酸HI、氢溴酸HBr、氢氟酸HF、乙酸CH3COOH (1)依据组成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 1.含氧酸 硫酸H2SO4、硝酸HNO3、碳酸H2CO3、磷酸H3PO4、次氯酸HClO、氯酸HClO3、高氯酸HClO4、亚硫酸H2SO3、硅酸H2SiO3、乙酸CH3COOH 2.无氧酸

物质的分类讲义要点

学员编号:年级:课时数: 学员姓名:辅导科目:学科教师: 学科组长签名及日期教务长签名及日期课题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授课时间: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1了解并能够熟练的运用中学阶段两种常用的分类方法2掌握分散系的概念及其分类 重点、难点1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2胶体的制备 3生活中胶体的形成和应用 考点及考试要求1简单的分类法及其应用 2分散系及其分类 教学内容 本章共分为三节,整个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具体内容包括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的分类、胶体三部分知识;第二部分即第二节:离子反应,具体内容包括有关电解质电离的问题——酸、碱、盐的含义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定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反应实质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第三部分即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含义,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知识点一、简单的分类和应用 1分类的概念 把大量的事物按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这种分类就是我们最为熟悉也是最方便的一种工作方法,这种方法称为分类法。 2分类的目的 分类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不仅能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更好的帮助我们认识物质找出各类物质之间的联系 3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的分类标准 分类对象分类依据所分种类 物质成分是否单一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元素是否单一单质和化合物 化合物不同的化学性质酸碱盐和氧化物 化学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 和数目的多少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4两种重要的分类方法(1)交叉分类法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试题经典(1)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试题经典(1) 一、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X、Y、Z、W各代表一种物质,若X+Y=Z+W,则X和Y的反应不可能是( ) A.盐和盐的反应B.碱性氧化物和水的反应 C.酸与碱的反应D.酸性氧化物和碱的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 A. 盐和盐反应能生成两种新盐,故A正确; B. 碱性氧化物和水的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只生成一种物质,故B错误; C. 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故C正确; D. 碱和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此反应为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可以从具体的反应进行完成. 2.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A.Fe(s) Fe2O3FeCl3(aq) B.CuO Cu(NO3)2(aq) Cu(NO3)2(s) C.SiO2(s) H2SiO3(s) Na2SiO3(aq) D.N2(g) NH3(g) NO(g)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铁与水蒸汽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故A不选; B.Cu(NO3)2(aq)加热要水解,产生氢氧化铜和硝酸,硝酸易挥发,水解平衡右移,得不到Cu(NO3)2(s),故B不选; C.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故C不选; D.氮气与氢气合成氨气,氨气催化氧化生成NO,故D选; 故选D。 【点睛】 本题综合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侧重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的考查,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易错点C,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3.下列各项操作中不发生先沉淀后溶解现象的是()

①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CO 2②向Fe(OH)3胶体中逐滴滴入过量的H 2SO 4 ③向Ba(NO 3)2溶液中通入过量SO 2④向石灰水中通入过量CO 2 ⑤向硅酸钠溶液中滴入过量的盐酸. A .①②③ B .①②⑤ C .①②③⑤ D .①③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中发生的反应是Na 2CO 3+CO 2+H 2O=2NaHCO 3,NaHCO 3比Na 2CO 3溶解度小但质量大,且反应中中消耗H 2O ,所以有沉淀析出且不溶解,符合;②向Fe(OH)3胶体中加入H 2SO 4首先发生胶体的聚沉,出现Fe(OH)3沉淀,H 2SO 4过量,Fe(OH)3与H 2SO 4反应而溶解,不符合;③硝酸钡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溶于水生成亚硫酸,酸性溶液中硝酸根离子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亚硫酸为硫酸,溶液中生成硫酸钡沉淀,现象是只生成沉淀,③符合;④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的CO 2,先生成碳酸钙沉淀,后沉淀溶解生成碳酸氢钙溶液,反应现象是先沉淀后溶解,不符合;⑤向硅酸钠溶液中滴入过量的盐酸,发生反应Na 2SiO 3+2HCl=H 2SiO 3↓+2NaCl ,只生成白色沉淀,符合;答案选D 。 【点睛】 本题考查常见物质的的化学反应与现象。向溶液中加入某物质,先出现沉淀后沉淀溶解的总结如下: (1)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 2(SO 2)至过量。 (2)向Fe(OH)3胶体中加入硫酸至过量 (3)向可溶性铝盐中加入NaOH 溶液至过量 (4)向偏铝酸盐中加入盐酸至过量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升高温度能提高活化分子的比例,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B .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有无丁达尔效应 C .将3FeCl 饱和溶液滴入NaOH 溶液中,可获得3Fe(OH)胶体 D .2CO 与2SiO 都属于酸性氧化物,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升高温度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总数增大,活化分子百分含量增大,发生有效碰撞的几率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故A 正确; B .胶体和溶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不同,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溶液不能,可用丁达尔效应区分二者,但丁达尔效应不是本质区别,故B 错误; C .将3FeCl 饱和溶液滴入NaOH 溶液中,获得3Fe(OH)沉淀,制备3Fe(OH)胶体应将饱和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王顺昌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能与在座的各位评委、老师在一起学习交流,我非常高兴。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课物质的分类。下面,我就从说教材分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分析、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七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想。 【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本课题根据《化学课程标准》、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浅入深。结合《2013云南省中学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中的考试要求,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知识,应用知识,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以致用,形成多种能力,在复习中加深和领会。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的分类”是初中化学的精髓内容,是学习一些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从教材的第二单元开始就涉及一直到第十二单元,它贯穿初中化学的始终,对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所以,它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历年中考的热点。由于它涉及20多个基本概念,而且知识点分散,相关的题型多变,所以它又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 该部分知识是中考中的基础题(如填空题、选择题)、开放性题的知识区域,考查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以及分析归纳能力。教学内容包括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氧化物、酸、碱、盐的概念,身边化学物质的分类。是在学习了氧气、碳及其化合物、金属、酸碱盐等身边化学物质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学习。通过物质的分类学习,可以为今后化学的学习打下基础。完善身边化学物质之间之间的关系网络,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以及化学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课标要求、考纲解读 1、新课标要求: 课程目标: (1)、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 (2)、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2、考纲解读 主要内容: (1)、能从组成上识别各类物质。 (2)、能说出各类常见物质的名称。 二、说教学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考试大纲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 2、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学会审题获取有用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思考、分析推理的能力 2、通过标杆题揭示的方法、规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汇总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汇总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知识点总结 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一)掌握基本概念 1. 分子 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 单原子分子:Ne 、C、 He 、Kr…… 双原子分子:H2 、O2、HCl、No…… 多原子分子:H2O、P4 、C6H12O6…… 2. 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确切的说,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3. 离子 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 阳离子:Li+、Na+、H+、NH4+…… 阴离子:Cl-、O2-、OH-、SO4-…… (2)存在离子的物质: 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CaSo4…… 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氯化钠溶液中…… 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 4. 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3)各元素在地壳中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是:O、Si、Al、

Fe、Ga。 5. 同位素 同位素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如氢(H)有三种同位素:11H、 21H、31H(氕、氘、氚)。 6. 核素 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他们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他们的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7. 原子团 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有以下几种类型:根(如SO42-、OH-、CH3COO-等)、官能团(有机物分子中能反应物质特殊性质的原子团,如-OH、 -NO2、-COOH等)、游离基(又称自由基、具有不成价电子的原子团,如甲基游离基·CH3)。 8. 基 化合物中具有特殊性质的一部分原子或原子团,或化合物分子中去掉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后剩下的原子团。 (1)有机物的官能团是决定物质主要性质的基,如醇的羟基(-OH)和羧酸的羧基(-COOH)。 (2)甲烷(CH4)分子中去掉一个氢原子后剩余部分(·CH3)含有未成对的价电子,称为甲基或甲基游离基,也包括单原子的游离基(·Cl)。 基(羟基):电中性,不能独立存在,只能和其他基或原子团相结合。根(氢氧根):带负电,能独立存在于溶液或离子化合物中。 9.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1)概念:(宏观)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的性质。(2)实质:(微观)物质的分子组成和结构没有发生变化时所呈现的性质。 (3)物理性质一般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味道、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化学性质

讲义4:物质的分类方法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知识回顾】 (1)我们曾经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元素,如(写出4种即可)是金属元素,S、P、Cl是元素。 (2)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即、、、。 (3)物质分为和纯净物;纯净物又可以分为单质和;单质可分为金属单质和单质;化合物可分为氧化物、、、。 (4)混合物:由种或种以上的物质组成,例如:空气。 纯净物:只由种物质组成,例如:水、水银、蓝矾(CuSO4?5H2O)都是纯净物,冰与水混合是纯净物。 (5)单质:由同种(或一种)元素组成的,例如:氧气(液氧)、水银、液氯。 (6)化合物:由种或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如:氯化氢、氨气。 (7)氧化物:由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元素的化合物,例如:水、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8)有些食品的包装袋中有一个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其主要成分是生石灰(CaO)。 ①生石灰属于哪种类别的物质?。 ②生石灰可作干燥剂的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③生石灰还可以与哪些类别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列举三例,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 ④小纸袋中的物质能否长期持续地作干燥剂?为什么? ⑤在你所认识的化学物质中还有哪些物质可以用作干燥剂?举例说明。 一、分类 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根据不同的需要,分类的标准可以不同。当分类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增加对不同类事物的了解,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二、常见的分类方法 (一)交叉分类法 1.含义: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多种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2.【举例】利用交叉分类法对下列物质分类,在物质与物质类别之间连线。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分类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分类 1、单质:非惰性气体一般由两个原子组成: F2,O2,H2,Cl2 2、惰性气体:一般由一个原子组成:He,Ne,Ar,Kr,Xe 3、化合物:氢化物居多:H2S,HCl,H3P,HF,HBr,HI 二、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 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等气体。 三、初中化学敞口置于空气中质量改变的 (一)质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氢氧化钠固体,氯化钙,氯化镁,浓硫酸; 2、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应而增加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二)质量减少的 1、由于挥发而减少的:浓盐酸,浓硝酸,酒精,汽油,浓氨水; 2、由于风化而减少的:碳酸钠晶体。 四、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 (一)、气体的检验 1、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物质分类的基本方法

课题物质分类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1、掌握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 2、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并能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对物质进行分类。 3、了解金属与非金属不同的性质,了解金属的用途。 重点、难点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并能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对物质进行分类。 考点及考试要求掌握物质分类的基本方法,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并能运用实验的方法 教学内容 知识框架 1、物质分类的方法: 根据纯净物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可燃性及组成等对物质进行分类。 如对下列七种物质: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根据分类标准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结果: 按颜色分类 白色:氯化钠、氧化镁 无色:硫酸、氧气、醋酸 黄绿色:氯气 紫黑色:高锰酸钾 按状态分类 固态:氯化钠、氧化镁、高锰酸钾 液态:硫酸、醋酸 气态:氧气、氯气 按组成分类 单质:氧气、氯气 化合物:高锰酸钾、氧化镁、氯化钠、硫酸、醋酸 按气味分类 有气味的物质:氯气、醋酸 无气味的物质:氧气、高锰酸钾、氧化镁、氯化钠、硫酸 2、单质和化合物: (1)单质的概念: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说明:①单质必须是纯净物,两者是从属关系,即单质概念小,纯净物概念大。 ②单质必须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 ③一种元素可以组成多种单质,如氧气(O2)和臭氧(O3),两者混在一起不是单质而是混合物, 除此之外还有红磷和白磷、金刚石和石墨等。 ④单质的分类:根据单质的性质不同,单质可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 (2)化合物的概念: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列表对比化合物和单质的区别与联系:

高中化学 物质的分类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常见物质的分类 一、单质 按元素组成分为 1. 金属单质 K 钾、Ca 钙、Na 纳、Mg 镁、Al 铝、Zn 锌、Fe 铁、Sn 锡、Pb 铅、Cu 铜、Hg 汞、Ag 银、Pt 铂、Au 金 2. 非金属单质 氢气H 2、碳C 、氮气N 2、氧气O 2、臭氧O 3、氟气F 2、硅Si 、磷P 、硫S 、氯气Cl 2、液溴Br 2、碘I 2、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 、 二、化合物 1. 有机化合物: 乙醇、甲烷、乙烷、乙烯、葡萄糖等 2. 无机化合物 三、氧化物 (1)按元素组成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1. 金属氧化物 氧化钠Na 2O 、过氧化钠Na 2O 2、氧化钙CaO 、氧化镁MgO 、氧化铝Al 2O 3、氧化锌ZnO 、氧化铁Fe 2O 3、氧化亚铁FeO 、四氧化三铁Fe 3O 4、氧化铜CuO 、氧化汞HgO 、七氧化二锰Mn 2O 7 2. 非金属氧化物 水H 2O ,过氧化氢H 2O 2、一氧化碳CO 、二氧化碳CO 2、一氧化氮NO 、五氧化二氮N 2O 5、二氧化硅SiO 2、五氧化二磷P 2O 5、二氧化硫SO 2、三氧化硫SO 3 (2)按照性质分为 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两性氧化物、过氧化物 1. 碱性氧化物 大部分的金属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但有特例:过氧化钠Na 2O 2为过氧化物、 氧化铝Al 2O 3为两性氧化物、七氧化二锰Mn 2O 7为酸性氧化物、四氧化三铁Fe 3O 4、 碱性氧化物有:氧化钠Na 2O 、氧化钙CaO 、氧化镁MgO 、氧化锌ZnO 、氧化铁Fe 2O 3、氧化亚铁FeO 、氧化铜CuO 、氧化汞HgO 、 碱性氧化物一定为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碱性氧化物 2. 酸性氧化物 大部分的非金属氧化物为,但有特例:水H 2O ,一氧化碳CO 、一氧化氮NO 不是酸性氧化物,七氧化二锰Mn 2O 7虽然为金属氧化物但属于酸性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酸性氧化物 3. 不成盐氧化物:——既不与酸反应也不与碱反应!如:一氧化碳CO 、一氧化氮NO ! 4. 两性氧化物:氧化铝Al 2O 3 5. 过氧化物:过氧化氢H 2O 2、过氧化钠Na 2O 2 四、酸 中学常见的酸:

新高中化学常见物质的分类

欢迎共阅 物质的分类知识要点【结构框图】 一、单质 按元素组成分为 1.金属单质 K 钾、Ca 钙、Na 纳、Mg 镁、Al 铝、Zn 锌、Fe 铁、Sn 锡、Pb 铅、Cu 铜、Hg 汞、Ag 银、Pt 铂、Au 金 2.氢气H 2Br 2、碘I 21.2.(11.氧化钠Fe 2O 32.水H 2O 化硅SiO (21.为两性FeO 碱性氧化物一定为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碱性氧化物 2.酸性氧化物 大部分的非金属氧化物为,但有特例:水H 2O ,一氧化碳CO 、一氧化氮NO 不是酸性氧化物,七氧化二锰Mn 2O 7虽然为金属氧化物但属于酸性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酸性氧化物 3.不成盐氧化物:——既不与酸反应也不与碱反应!如:一氧化碳CO 、一氧化氮NO ! 4.两性氧化物:氧化铝Al 2O 3 5.过氧化物:过氧化氢H 2O 2、过氧化钠Na 2O 2 四、酸 中学常见的酸:

盐酸HCl、硫酸H2SO4、硝酸HNO3、碳酸H2CO3、磷酸H3PO4、次氯酸HClO、氯酸HClO3、高氯酸HClO4、亚硫酸H2SO3、硅酸H2SiO3、氢硫酸H2S、氢碘酸HI、氢溴酸HBr、氢氟酸HF、乙酸CH3COOH (1)依据组成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 1.含氧酸 硫酸H2SO4、硝酸HNO3、碳酸H2CO3、磷酸H3PO4、次氯酸HClO、氯酸HClO3、高氯酸HClO4、亚硫酸H2SO3、硅酸H2SiO3、乙酸CH3COOH 2.无氧酸:盐酸HCl、氢硫酸H2S、氢碘酸HI、氢溴酸HBr、氢氟酸HF (2)依据一个分子能电离出氢离子的数目分为 一元酸:盐酸HCl、氢碘酸HI、氢溴酸HBr、氢氟酸HF、硝酸HNO3、次氯酸HClO、氯酸HClO3、高氯酸HClO4、乙酸CH3COOH (3 、 氢氟酸 (4 、 4 (5 五、碱 氢氧化钾H2O、氢氧化铜2(OH)3(1 NH3·H2 、氢 2 氧化铝 (2 化镁Mg(OH)2、氢氧化铝Al2(OH)3 六、盐 正盐:氯化钠NaCl、氯化钾KCl、碳酸钠Na2CO3、硝酸银AgNO3、碳酸钙CaCO3、硫酸钡BaSO- 等 4 酸式盐:碳酸氢钠NaHCO3、硫酸氢钠NaHSO4、亚硫酸氢钠NaHSO3 碱式盐: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复盐:十二水合硫酸铝钾KAl(SO4)2·12H2O 物质的性质 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CaO+2HCl=CaCl2+H2O 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产盐和水CO2+2NaOH=Na2CO3+H2O

物质的分类 -教学设计

《物质的分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 本课时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2章第一节,属于典型的化学核心观念知识。第一章已经从化学研究手段学习了化学实验验观和定量分析观,这一章旨在从化学学科观念(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离子反应观、氧化还原观)出发,引领学生后面进一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因此,本节内容的主要功能与价值在于: 1). 将已有较为零散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和已有知识上升到较为系统的化学思想方法——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 2).元素观、分类观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寻找、认识纷繁多样的化学物质; 3).分类观可以帮助我们高效学习、研究陌生物质的性质; 4).丰富对物质认识的角度,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提供重要视角。 2.课标及学情分析 课程目标: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学生已有知识:1).对物质的初步分类; 2).生活中的分类及其作用(感性认识)。 学生已有能力:1).能利用分类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初步的分析、归纳、表达能力。 学生可能的发展障碍点:1).熟练地根据物质性质及组成对物质进行多角度分类; 2).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的形成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2. 初步认识较为系统的核心分类; 3. 复习、整理酸类物质的通性。 (二)过程与方法(重难点) 1. 能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多角度分类; 2. 熟悉从类别角度预测、学习物质性质的一般步骤; 3. 初步掌握不同类别物质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讨论活动,认识到分类的关键在于制定标准,制定标准的关键在于分析组成和性质差别; 2.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从分类角度寻找、认识、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 三、教学策略 问题及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情境创设

化学必修一物质的分类经典练习题

《物质的分类》 每个小题有一个或两个正确选项 1、国际互联网上报道:"目前世界上有近20亿人患有缺铁性贫血"这里的铁指( ) A. 铁单质 B. 铁元素 C. 氧化铁 D. 四氧化铁 2、根据某种共性,可将CO2、 P2O5、SO2归为一类,下列物质中,完全符合此共性而能归为 此类物质的是() A.CaO B. CO C.SiO 2 D. H 2 O 3、下列各组物质中,按酸、碱、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盐酸、纯碱、氯酸钾、氧化镁、二氧化硅 B、硝酸、烧碱、次氯酸钠、氧化钙、二氧化硫 C、次氯酸、消石灰、硫酸铵、过氧化钠、二氧化碳 D、醋酸、过氧化钠、碱式碳酸铜、氧化铁、一氧化碳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单质生成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B、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C、能导电的物质都是电解质 D、漂白粉属于纯净物 5、分类方法在化学学科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分类标准合理的是() ①根据酸分子中含有的氢原子个数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等 ②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的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③根据分散系是否具有丁达尔现象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④根据反应中的热效应将化学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最本质的特征是( ) A、外观澄清、透明 B、胶体微粒粒度在1~100nm之间 C、丁达尔现象 D、分散质粒子能透过半透膜 7.在水泥、冶金工厂用高压电对气溶胶作用以除去大量烟尘,其原理是() A.丁达尔现象 B.电泳 C.聚沉D.电离 8.不能用胶体有关知识解释的现象是() A.将盐卤或石膏加入豆浆中制豆腐

常用化学试剂的分类存放和使用资料

常用化学试剂的分类、存放和使用 化学试剂又叫化学药品,简称试剂,它是工农业生产、文教卫生、科学研究以及国防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化验分析的重要药剂。化学试剂是指具有一定纯度标准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也可以是混合物)。要进行任何实验都离不了试剂,试剂不仅有各种状态,而且不同的试剂其性能差异很大。有的常温非常安定、有的通常十分活泼,有的受高温也不变质、有的却易燃易爆:有的香气浓烈,有的则剧毒。只有对化学试剂的相关知识深入了解,才能安全、顺利进行各项实验。既可保证达到预期实验目的,又可消除对环境污染。因此,首先要知道试剂分类情况,然后才能掌握各类试剂的存放和使用。 一.化学试剂的分类 试剂分类的方法较多,如,按状态可分为固体试剂、液体试剂。按用途可分为通用试剂、专用试剂。按类别可分为无机试剂、有机试剂。按性能可分为危险试剂、非危险试剂等。 从试剂的贮存和使用角度常按类别和性能2种方法对试剂进行分类: (一)无机试剂和有机试剂 这种分类方法与化学的物质分类一致,既便于识别、记忆,又便于贮存、取用;无机试剂按单质、氧化物、碱、酸、盐分出大类后,再考虑性质进行分类; 有机试剂则按烃类、烃的衍生物、糖类蛋白质、高分子化合物、指示剂等进行分类。

(二)危险试剂和非危险试剂 这种分类既注意到实用性,更考虑到试剂的特征性质。因此,既便于安全存放,也便于实验工作者在使用时遵守安全操作规则: 1.危险试剂的分类 根据危险试剂的性质和贮存要求又分为: (1)易燃试剂 这类试剂指在空气中能够自燃或遇其它物质容易引起燃烧的化学物质,由于存在状态或引起燃烧的原因不同常可分为: ①易自燃试剂:如,黄磷等。 ②遇水燃烧试剂:如,钾、钠、碳化钙等。 ③易燃液体试剂:如,苯、汽油、乙醚等。 ④易燃固体试剂,如:硫、红磷、铝粉等。 (2)易爆试剂 指受外力作用发生剧烈化学反应而引起燃烧爆炸同时能放出大量有害气体的化学物质,如,氯酸钾等。

物质的转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讲义

第二课时物质的转化 [明确学习目标]熟悉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等之间的转化关系。 学生自主学习 酸、碱、盐的性质 1.酸(以稀盐酸为例) 2.碱[以Ca(OH)2为例]

物质的转化 1.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是不会改变的,这是考虑如何实现物质之间的转化时最基本的依据 2.实例 写出标号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①□032Ca +O 2===2CaO ②□04CaO +H 2O===Ca(OH)2 ③□05Ca(OH)2+CO 2===CaCO 3↓+H 2O ④□ 06C +O 2=====点燃 CO 2 ⑤□ 07CO 2+H 2O===H 2CO 3 ⑥□08H 2CO 3+Ca(OH)2===CaCO 3↓+2H 2O

1.为什么不同的酸(或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提示:尽管酸(或碱)不同,但它们的水溶液中都含有H+(或OH-),其相似的性质实际上是H+(或OH-)的性质。 2.纯碱属于碱吗? 提示:纯碱——Na2CO3不是碱,属于碳酸盐。 课堂互动探究 知识点一酸、碱、盐的性质 1.酸、碱的性质: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酸与碱性氧化物、碱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酸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反应生成盐和H2。 2.盐的性质:盐与酸(或碱、或盐)只有产生沉淀、气体或H2O时才能反应。 知识点二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的转化关系 说明:上图中的非金属不包括氧气和氢气。 某同学要在奥运五连环中填入物质,使相连物质间能发生反应,不相连物质间不能发生反应。你认为“五连环”中有空缺的一环应填入的物质是() A.硫酸钠B.氧气 C.二氧化碳D.氧化钙 [批注点拨]

物质的分类 优秀教案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1节物质地分类必修一第二章第课前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一、. 预习物质分类地方法和意义;初步掌握胶体地定义和主要性质预习内容:二、常用地地物质分类法(一)、CONa 、SO、K交叉分类法:对同一物质按不同地标准分类,如对NaCO、1343222、.四种盐分类KSO42. 盐以组成其中地阳离子为标准分类: _______________盐和_______________(1) . _______________盐和_______________盐以组成其中地阴离子为标准分类:(2) 盐;________盐,又属于_______________既属于在交叉分类法中NaCO_____3()32 盐_____________盐,又属于_______________KSO既属于422、树状分类法:按照一定标准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如根据物质地组成对物质分类:混合物 金属物质单质 非金属氧化物纯净物 酸无机化合物 碱 化合物盐 有机化合物 分散系、胶体(二) 1、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地概念:把_____________分散在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所得地体系.(2)组成: 分散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物质 分散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物质 (3) 分类 a 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地状态,可分为_____种分散系; b 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溶液:分散质粒子小于__________________ 胶体:分散质粒子介于________________之间 浊液:分散质粒子大于_______________ 1 / 4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2、胶体地制备和性质 (1)Fe(OH)胶体地制备方法3用烧杯取一定量地蒸馏水,加热至_________;然后向_____水中加入1~2mlFeCl饱和溶3 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________色,停止加热,所得液体就是Fe(OH)胶体.3反应方程式: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讲义)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专题一物质的分类 一、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的分类 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 (1)构成物质的微粒 ①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②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一般分子由原子通过共价键构成,但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 ③离子: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有阳离子和阴离子之分。 (2)物质的组成 ①元素: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物质的组成是指纯净物中所含有的元素。 ②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 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③同素异形体 概念: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例如:O 3和O 2 ,金刚石和石墨、C60等。 性质差异:物理性质差别较大,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三个“误区” 1.误认为由相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若某物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混 合而成,如O 2、O 3 组成的混合气体就是混合物,由12C和13C组成的石墨则是纯净物。 2.误认为溶液呈酸性的物质一定是酸,溶液呈碱性的物质一定是碱。(1)NaHSO 4、CuSO 4 、 NH 4Cl溶液呈酸性,这些物质均属于盐。(2)Na 2 CO 3 、NaHCO 3 溶液呈碱性,这些物质均属于盐。 3.误认为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就是碱性氧化物,如Na 2 O 2 不属于碱性氧化物。 二、交叉分类法:(见课本) 三、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方法 1、根据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对物质

2、根据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对无机化合物进行树状分类 四、常见的物质概念 1、酸的定义:在水溶液中电离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例如:盐酸(HCl)、硫酸(H 2SO 4 )、硝酸(HNO 3 )、氢碘酸(HI)、氢溴酸(HBr)、高氯酸(HCIO 4 )— —六大强酸 碳酸(H 2CO 3 )、醋酸(CH 3 COOH)、磷酸(H 3 PO 4 )、氢硫酸(H 2 S)、氢氟酸(HF)、硅酸(H 2 SiO 3 )、次氯 酸(HClO)、亚硫酸(H 2SO 3 )、亚硝酸(HNO 2 )、草酸(H 2 C 2 O 4 ) 2、碱的定义:在水溶液中电离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例如: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钾(KOH)、氢氧化钡(Ba(OH) 2)、氢氧化钙(Ca(OH) 2 )——四大 强碱 按能参与电离的H+个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