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
新时期的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

新时期的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下的大国抉择内容摘要: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该何去何从?如何捍卫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成为新时期中国领导人需要考虑的问题。
2011年中国的国防预算为6011亿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的7250亿美元.是否继续加大对国防建设的投入?如何用不超过1000亿美元的国防预算对抗美国超过7000亿的国防预算?如何处理与美国的关系,如何处理与俄罗斯这个亦敌非友的邻居的关系,如何面对印度咄咄逼人的追赶?这些都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
关键词: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国防竞争与合作一百多年前我们是饱受蹂躏欺凌的民族,一百多年前中华民族正在以血肉之躯与列强的洋枪大炮对抗,一百多年以前中华民族尚且看不到希望的曙光。
一百年后的今天,中华民族早已击败外国侵略者,赢得了民族的独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开始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改革开放后,中国以令世人惊讶的速度飞速发展,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等实力迅速增强,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新时期的中国,也面临着无数丞待解决的问题。
尤其是恐怖主义而霸权主义盛行的今天,如何捍卫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中国的反恐形势: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东突恐怖分子与藏独势力过去10多年来,“东突”势力一直试图与官方抗争,其中包括发动恐怖袭击活动。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2008年3月7日,一架从乌鲁木齐飞往北京的客机在兰州紧急迫降,原因是有“东突”分子将汽油带上飞机,试图制造空难。
2008年1月27日,新疆警方摧毁一恐怖分子团伙,击毙两人、逮捕15人。
2007年1月5日,新疆警方在南部帕米尔高原山区摧毁了一个恐怖分子训练基地。
官方宣布击毙18名“东突”分子,俘获17人,一名叫黄强的武警在战斗中阵亡。
据官方统计,从1990年至2002年,“东突”势力在中国新疆境内制造了至少250多起恐怖暴力事件,造成各民族群众、基层干部、宗教人士等162人丧生、440多人受伤。
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

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内容提要】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正在经历着意义深远的调整,包括对国家身份的再定义,对战略文化的再建构,对安全利益的再思考,表现出负责任的体系内大国、合作型战略文化和重视相互安全等重要特征。
这些调整反映了中国外交战略的新思维,推进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良性互动,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际社会成员的合作关系。
本文从国际政治社会理论角度就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提出三个假设,并对其做出初步的验证。
【关键词】中国外交;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安全利益【作者简介】秦亚青,外交学院副院长、教授、政治学博士。
(北京邮编:100037)【中图分类号】D6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550(2003)01-0010-06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里,中国与国际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许多具有实质性意义的调整和变化。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关系,研究的问题是中国相对于国际社会的观念和行为发生的重大变化。
我们希望表述三个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以及其他国际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重要变化过程,围绕这三个过程提出三个基本假设,并对假设做出初步的验证。
这三个过程是:第一,中国经历着对国家身份的再定义;第二,中国经历着对战略文化的再建构;第三,中国经历着对安全利益的再思考。
虽然这三个过程仍在进行之中,但是这一过程的各种发展特点已经明显地表现在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之中。
同时,这个过程继续获得动力,如果没有意外重大事件的发生,就会沿着现在已经显现出来的轨迹向前发展。
国家身份的再定义国家身份指一个国家相对于国际社会的角色。
具体地说,国家身份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与主导国际社会的认同程度。
这样的认同程度大致可以划归三个范畴:正向认同、零向认同和负向认同。
正向认同指国家对主导国际社会持认可态度,以国际社会成员的身份参与国际社会中的活动和事务。
零向认同指国家对国际社会既不认可也不反对,对国际社会中的活动和事务采取一种游离态度。
对国家利益的理解

国家利益不同于统治者的利益,不仅是指国家利益不同于统治者的个人利益,也包括国家利益不同于统治者的集团利益。
同时,国家利益与被统治者利益的差别,不仅是国家利益有别于被统治者的个人利益,也指国家利益有别于被统治者的群体利益。
这也就是说,国家利益与国人利益之间是有区别的——其中的利益主体无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也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
国家利益是以国家为完整主体的利益,因而它既不同于国家内部以国民个体为主体的国民个体利益(包括从帝王到平民的不同层次上的个体),也不同于由国家内部以不同的国民群体为主体的国民群体利益,甚至不同于以全体国民为主体的国民整体利益。
更概括地讲,国家利益与国家内部的任何个人利益以及任何形式的利益群体的利益都是有区别的。
但是在注意到这一方面问题的同时,也不可忽略另一个方面,即国家利益总是以不同形式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国民的个体利益和国民的公共利益,并最终服从于国民利益。
国家利益

三、国家利益的属性和分类
(一)国家利益的属性: 1.国家利益具有客观性和整体性。 2.国家利益是客观存在,但判断国家利益却存在 主观性。 3.国家利益是指全体国民的整体利益。国家利益 代表了一个国家各民族的共同利益,社会各个不 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整体利益。 4.国家利益与阶级利益有重合的部分,但决不能 用阶级利益取代国家利益。
第一章
国家利益
帕麦斯顿: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 ,只有利益是永久的和不变的。
框架结构
第一节 国家利益的概念、含义、属性与分类 第二节 国家利益的缘起与发展 第三节 国家利益的判断 延伸阅读 分析国家利益的多重视角
第一节 国家利益的概念、含义、属性与 分类
一、利益与国家利益的概念 二、国家利益的基本含义 三、国家利益的属性和分类
第二节 国家利益的缘起与发展
• 一、国家利益的缘起 • 国家利益的缘起与民族国家的产生相伴而生 。
一、国家利益的缘起
• 三十年战争后,欧洲民族国家不再崇拜神权 。法国政治家、红衣主教黎塞留将国家对本 国的领土、资源、财富等现实利益的追求概 括为“国家生存理由”或“国家利益”。 • 现代国家利益是伴随着现代国家的产生而产 生的,有民族国家才有国家利益
“满足国家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便是国家利益”—— 张季良 “从最一般、最抽象的意义来说,所谓国家利益, 就是一个国家对其根本性状的维护和对国家政治统 治需要的满足。”——薄贵利 国家利益是为一切满足民族国家全体人民物质与精 神需要的东西。在物质上,国家需要安全与发展; 在精神上,国家需要国际社会的尊重与承认。在许 多情况下精神需要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物质需要。— —阎学通
• 冷战结束,国家利益进入综合利益阶段 • 冷战结束,军事力量在国家利益的中的重要 性相对下降,经济利益成为世界各个国家最 关注的利益。重视自身安全转变为提升自己 的经济实力,经济安全成为各个国家的中心 任务。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的出现,国家利 益的内涵开始发生转折性的变化。国家利益 开始变得具有综合性。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知识点: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知识点: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公民的政治性义务:
义务
原因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
利的重要保证
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
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是每个公
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是保卫祖国的需要
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国家的荣誉和利益关系着国家与民族的尊严和发展。
它们与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每个公民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将本
职工作与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联系起来,就是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具体包括:增强法律意识,关心国家安全;树立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以自己的行动
为祖国添光彩;增强民族自尊心,同损害国家尊严的行为作斗争。
破坏国家安全、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要负法律责任:
(1)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的任务的,属于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国家安全法)
(2)对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的,(刑法)
(3)故意或者过失泄露有关国家安全工作的国家秘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有国家安全机关处15日以下拘留。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浅议法兰西战略文化

国别与地区浅议法兰西战略文化冯亮内容提要:法国独特的地缘位置和人文历史传统造就了法国独具一格的战略文化,其三个核心要素为追求大国地位、坚持独立自主和善用均势手段。
这一战略文化在冷战后历届法国政府中被内化并得到稳定的延续和传承,是影响法国政府对外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要干预变量。
冷战后法国之所以能保持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法兰西战略文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讨论战略文化的概念及其与国家身份、利益和行为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法兰西战略文化的渊源及其组成要素,最后分析探讨法兰西战略文化在冷战后法国历届政府中的内化传承情况,并阐述法兰西战略文化对法国对外战略的影响。
关键词:战略文化法国国际关系一战略文化与国家利益和行为从文化角度对国家的身份、利益进行分析并进而研究文化与国家行为的互动关系是国际关系学者的理论研究方向之一。
20世纪70、80年代,学界开始使用文化、战略文化和其他一些理念性概念对国家行为作出解释。
斯奈德(Sny-der)将政治学领域的政治文化概念运用于国际政治研究领域,首先引出了战略文化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国家战略决策者通过传授、模仿而获取并彼此分享的关于核战略的观念、情感上的条件反射和习惯性行为模式的总合。
0¹他认为,美苏两国战略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他们对待有限核战争的不同态度。
/文明¹Jack Snyder,The S oviet S tra te g ic Cult ure:Implication s for L i m ite d Nuc l ear Opera tions,Santa M on-i冲突论0的提出使亨廷顿声名鹊起,一时间文化鸿沟造成国家、民族冲突的理论似乎为/9#11事件0及其后美国领导的反恐战争添加了完美注脚。
法国学者蒙布里亚尔则认为,/法国大革命以及随后的欧洲革命导致了各种民族主义及其衍生现象,影响远远超过勒南(Renan)所说的共同生活意愿(voulo ir v ivre en -se mb le),,意识形态会传染,19世纪的极端民族主义,及其由此带来的修昔底德式的-仇恨和恐惧.,是造成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最根本原因。
当前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我国文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我国文化服务消费市场的“升温”,使其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争 夺的重点。
教育
旅游
西方发达国家竭力影响我国消费主体对文化产品的选择取向。
影视类
网络游戏和动漫
纸质图书 音乐产品
二、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四) 西方语言侵蚀我国语言文字安全
1
我国语言文字的规范性、纯洁性遭到破坏
2
大众文化和低俗文化的传播
3
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侵蚀
二、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二) 西方意识形态冲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世界文化的冲突与斗争本质上就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 冲突和斗争。
1
对理想信念的冲击
2
对价值观念民族文化,认同模仿西方文化
4
对道德规范的冲击
(五)西方文化传播影响我国文化传播安全
国际信息在很大程度上的单向流动:即从发达国家流向发 展中国家,从强国流向弱国。
1
西方利用传媒霸权对我国进行歪曲、丑化
2
我国传播媒体受压,对西方传媒产生依赖性
3
我国信息选择权受限,信息判断受到误导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正是通过以上种种方式向我国推 行文化霸权,对我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文化经济安全、语 言文字安全、文化传播安全等形成了严峻挑战。当前,应对西 方文化霸权挑战,提高我国防范外来文化侵蚀和渗透的能力, 确保我国国家文化安全,己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十分紧迫 的重要现实问题。
中共中山市委党校
当前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一 国家文化安全的内涵 二 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三 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对策
一、国家文化安全的内涵
(一) 国家文化安全的概念及定位
对国家利益的理解 -回复

对国家利益的理解-回复国家利益是指一个国家追求的目标和维护的权益,通常包括政治、经济、安全和文化等方面。
理解国家利益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管理至关重要,是制定有效长远政策的基础。
首先,国家利益是国家使命和责任的体现。
一个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是为了实现国家利益,这是国家政治体制和制度建设的核心指导原则。
国家利益的确立有助于使国家更加稳定和有序地发展,提供了统一和共同的目标,使国家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其次,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
国家安全是国家利益的保障和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利益的实现需要一个稳定和安全的环境。
国家应该确保国家边界的完整性和领土的安全,保护国家资源和财产。
只有在安全的环境下,国家才能发展自己的经济和文化。
第三,国家利益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直接影响到国家利益的实现。
经济发展是国家的基础,是国家繁荣和国际竞争力的源泉。
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实施适当的经济政策,国家可以为自身争取更多的资源和利益,并减少其对外部资源的依赖。
第四,国家利益与国际关系密切相关。
一个国家的利益通常与其他国家的利益相交织。
国际合作和竞争是国家利益实现的重要途径。
国家需要与其他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同时,国家还需要在国际事务中维护自身的权益,保护本国企业和国民的利益。
第五,国家利益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密切相关。
国家的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应该积极保护和传承本国的文化遗产,并在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时保持文化的独立和多样性。
国家还应该鼓励文化创新,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
最后,国家利益的实现需要政府的有效管理和领导。
政府应该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战略,使国家利益能够得到充分实现。
政府还应该建立透明和负责任的管理体制,确保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并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防止国家利益受到损害。
综上所述,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追求的目标和维护的权益。
理解国家利益对于制定政策和统一国家行动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内容提要】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正在经历着意义深远的调整,包括对国家身份的再定义,对战略文化的再建构,对安全利益的再思考,表现出负责任的体系内大国、合作型战略文化和重视相互安全等重要特征。
这些调整反映了中国外交战略的新思维,推进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良性互动,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际社会成员的合作关系。
本文从国际政治社会理论角度就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提出三个假设,并对其做出初步的验证。
【关键词】中国外交;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安全利益【作者简介】秦亚青,外交学院副院长、教授、政治学博士。
(北京邮编:100037)【中图分类号】D6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550(2003)01-0010-06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里,中国与国际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许多具有实质性意义的调整和变化。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关系,研究的问题是中国相对于国际社会的观念和行为发生的重大变化。
我们希望表述三个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以及其他国际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重要变化过程,围绕这三个过程提出三个基本假设,并对假设做出初步的验证。
这三个过程是:第一,中国经历着对国家身份的再定义;第二,中国经历着对战略文化的再建构;第三,中国经历着对安全利益的再思考。
虽然这三个过程仍在进行之中,但是这一过程的各种发展特点已经明显地表现在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互动之中。
同时,这个过程继续获得动力,如果没有意外重大事件的发生,就会沿着现在已经显现出来的轨迹向前发展。
国家身份的再定义国家身份指一个国家相对于国际社会的角色。
具体地说,国家身份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与主导国际社会的认同程度。
这样的认同程度大致可以划归三个范畴:正向认同、零向认同和负向认同。
正向认同指国家对主导国际社会持认可态度,以国际社会成员的身份参与国际社会中的活动和事务。
零向认同指国家对国际社会既不认可也不反对,对国际社会中的活动和事务采取一种游离态度。
逆向认同指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持反对态度,认为自己是非社会成员,或称体系外国家,基本不参与国际社会中的活动和事务,并认为这类活动和事务对自己产生的负面意义大于正面意义。
根据这种身份的定义,世界上的国家相对国际社会而言可以大致分为现状性、游离性和革命性三类。
与主导国际社会具有正向认同的国家是现状性国家,与国际社会具有零向认同的国家是游离性国家,与国际社会具有负向认同的国家是革命性国家。
同时,现状性国家希望维护国际社会的基本现状,游离性国家根据自己的好恶取舍,而革命性国家则希望改变国际社会的基本现状。
当然,这三个类别之间的区别在许多时候是一种程度上的区别,但是,在一定的程度范围之内,国家的基本身份定位是可以比较明显地显现出来的。
上述关系可以用下图示意:现状性国家又在三个层次上与国际社会认同,或称为三个等级的认同。
第一等级是强制性认同,指国家受到强烈的外力胁迫,在自己不情愿的情况下与国际社会认同。
这往往发生在—01—国际关系理论<<PageIndex=2>>一个权力霸权体系之内,强烈的外力来自霸权国。
第二等级的认同是利益性认同,指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国际社会认同,自我利益的驱动使国家产生加入国际社会的动机并希望维护国际社会的基本秩序安排。
在制度霸权体系或制度化的国际社会中容易产生第二等级认同。
第三等级认同是观念性认同,指国家与国际社会的融合,涉及身份、文化和合法性等因素。
这是既无需外力强制,也不用利益驱动的认同,是对国际社会制度和规范内化的结果。
①我们对中国国家身份的假设是:中国国家身份经历着再定义的过程,从一个革命性国家向现状性国家转化。
这一转化过程从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加入联合国开始到改革开放初期,这一转化过程明显加快并持续获得动力,现在已经处于正向认同区域之内。
国家对国际社会的态度和行为是基于国家身份的,不同身份的国家会有着不同的观念和因之产生的政策;同一个国家,如果其身份发生了具有意义的变化,它对国际社会的观念和政策也会因之而产生变化。
②国家的身份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因素,但却不是静止不变的常量。
环境的变化、社会进程的发展、互动频数的增减都会导致国家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化。
这些变化经过行为体在实践互动中的反馈,就会使行为体对原先的身份进行反思、修正或改变。
这并不一定说行为体原先的身份定位是谬误的,但是变化的政治文化环境可能会使行为体认识到修正或改变后的身份更适应变化后的环境。
身份政治的研究议程要求我们首先观察国家身份和身份定位的变化,然后观察国家因此而产生的利益和基于这种利益的行为。
重大政治、军事、社会变革往往会导致国家对于自我身份的再认识。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中国国内政治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在这种变革的冲撞下,中国对自己在国际社会的身份定位也发生了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建国之后到1971年加入联合国之前基本上是一个国际社会体系之外的国家,在1971年加入联合国之后的整个70年代,虽然置身于这个国际组织之中,但是中国真正参与的程度相当有限,这反映在中国参加国际制度方面:至1999年中国共加入220个国际公约,在1949~1979年间只加入34个,而1979年后则加入了185个。
③中国相对于国际社会的身份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亦即中国国内政治进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的时候,也呈现了根本性转变的迹象。
从总的趋势看,在70年代之前,中国自我身份定位是一个具有比较明显革命性的体制外国家;80年代之前则具有一定的游离性;80年代之后则表现出明显的体系内负责任大国的特征。
国家身份的重大调整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上:第一,国家经济利益。
中国把国民经济的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并且把外交工作的重点置于维持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方面,所以,从国家直接利益的角度看,中国需要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秩序和国际社会。
实际上,这些年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国际社会的开放和自由贸易,得益于中国的市场经济政策。
外贸占GDP份额1978年仅为12%,2000年达到36%;现在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为44%,2001年进出口总额达5098亿美元,成为世界第六大贸易国;实际利用外资在1978年时为0,2001年为469亿美元。
④这些经济利益已经将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在一起,使中国与国际社会产生了高度的利益认同。
第二,中国开始全方位地参与国际社会内的活动,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
从加入34个国际公约到加入220个,不仅表现了一种参与量的剧增,也表明了认同程度的巨大提高。
并且,这种参与不仅仅可以获得现时的国家利益,而且也包含着一个中国和国际制度互动的进程,在这种互动过程中,中国不断通过认知、学习和反馈,更加了解国际规范,中国的行为也更多地受到国际规范的约束,即使在对于自己没有即时利益的方面也会比以往更加注意遵守国际制度的原则和维护自身的国际声誉。
参与的活动越多,中国就越会成为国际社会中的一个重要成员。
第三,对国际社会和国际制度的参与加大了中国的认同程度。
战后半个多世纪中国和国际社会关系的发展表明,中国正在由一个体系外的大国转变成为在国际社会内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成为维护世界和区域秩序的现状性国家,维护国际社会和所在区域的稳定已经成为中国国际战略的重要任务。
因此,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被确定为中国外交的宗旨。
⑤从这三个层面上看,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身份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从一个国际社会之外的政治革命性大国转变为维护国际社会稳定的经济发展中国家。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新的国家身份的定位仍在形成和巩固过程之中,如不出现安全领域的意外事件,新的身份特征会得以继续加强。
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到中国对于国际社会、战争、冲突等一系列涉及国家安全问题的认知,也是中国外交战略新思维的基点和依托。
战略文化的再建构战略文化指一整套宏观战略观念,其基本内容被国家决策—11—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期①②③④⑤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人民日报》,2002年9月24日第一版。
以中国签署条约日期计。
参见中国外交部:《中国参加多边国际公约情况一览表》,http://www.fmprc.gov.cn/chn/premade/24475/dabiao.htm。
RonaldL.Jepperson,AlexanderWendt,andPeterJ.Katzenstein,“Norms,Identity,andCultureinNationalSecurity,”inKatzenstein,ed.,TheCultureofNationalSecurity,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96,p.52.这一分类参考并借鉴了温特关于内化的三种等级。
参见[美]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5~349页。
就分类条件和标准而言,可参见Boulding关于三种体系的阐述。
这三种体系分别是威胁体系(threatsystem)、交换体系(exchangesystem)和融合体系(integrativesystem)。
参见KennethBoulding,Ecodynamics,BeverlyHills,CA.:SagePublications,1978,pp.333。
<<PageIndex=3>>人所认同,并据此建立起一个国家长期的战略取向。
①战略文化包含一套统合的符号系统,帮助确立军事力量在国家间政治关系中的作用和有效性的信念,因而建立起国家主导性战略偏好。
②战略文化包括对战略环境秩序的基本估计,确立国家决策者对国际冲突及其解决方式的理解,尤其涉及对武力的认识。
战略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战略选择。
战略文化可以划为两类:冲突型战略文化和合作型战略文化。
为了使战略文化的概念可操作化,我们将其进一步定义为三种认识:对战争的认识、对冲突的认识和对暴力功效的认识。
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将每一种认识分为两种对立的观念:对战争的认识涉及怎样认识战争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即认为战争是不可避免还是异常现象;对冲突的认识指涉及怎样认识冲突的性质,即认为冲突是否必为零和性质;对暴力的功效的认识涉及怎样认识使用暴力所产生的结果,即暴力是否可以有效地保护自我利益和决定国际事件的结果。
如果认为战争是人类事务中不可避免和不必避免的现象、冲突具有必然的零和性质、暴力可以有效地保护自我利益和消除安全威胁,行为体的战略文化就属于冲突型战略文化。
反之,则属于合作型战略文化。
在行为层面上,战略文化则影响到国家安全政策的制定和安全战略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