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整理--端午节的传说_0

合集下载

端午节的民间故事传说50字

端午节的民间故事传说50字

端午节的民间故事传说50字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民间会传递一些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和传说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了下来,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一、屈原投江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和爱国者,他被称为“楚国之魂”。

在他生活的时代,楚国正处于内外交困之中,而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引起了许多无私的支持者。

然而,最终他却因反对贵族侵略和腐败而被流放。

据传,屈原于端午节当天,持续了三天三夜的哀思和沉思后,决定跳入楚江。

当地百姓后来听说了他的死讯,便划船下江,救援他的尸体。

为了不让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吞食,江中人们便抛下糯米、荷叶、艾叶等食物,以望驱逐鱼虾,从而形成了包粽子、赛龙舟、佩香囊等端午节传统风俗和习惯。

二、龙舟竞渡据说,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臣屈原曾经在江上跳水自杀,为了避免鱼虾吃掉他的尸体,当地百姓就在江上划龙舟寻找他的遗体,同时让盛满米和菖蒲叶的竹筒漂到江中,以帮助尸体远离鱼虾。

由此,成为了悲剧的象征-端午龙舟运动。

三、艾草神话据古书记载,中国古代有一个神话,白蛇为了寻找自己的丈夫,化身为人,借助艾草的香气来寻找他。

这个民间故事与端午节有关联,因为端午节时期是艾草生长充分的时期,人们以艾草株叶来挂在家门口或门窗,来驱逐瘟疫和邪灵,保佑健康平安。

四、屈原的影响从传说和历史数据中,我们可以明确得知端午节与楚文化、屈原的故事密切相关。

屈原是一位具有不朽乐章的文化名人,他的作品《离骚》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他也是中国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总结以上分析,端午节的民间故事传说从传承角度来说,非常的重要。

它不仅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遗保护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课外阅读端午节的传说

课外阅读端午节的传说

课外阅读端午节的传说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五月节,是中华民族一年中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据史料记载,端午节最早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楚国,这个节日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8年的战国时期。

相传,当时楚国国君屈原年轻英俊,为人正义勇敢,深受百姓爱戴。

可惜,他的忠诚和清正执法使得邪恶的权臣羡妒,酿造出种种的谗言,最终导致屈原被贬至汨罗江边的一个小岛上。

在这个小岛上,屈原深深感受到了民间百姓的苦难生活,发愤图强,刻苦钻研文学艺术和军事战争,创作了一批诗篇和散文,为民间教化,为民族复兴搏杀奋斗。

可惜好景不长,后来屈原听闻家乡被侵略,民不聊生,只得绝望地投江自尽。

群众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将粽子、饭团等物投入江中,希望能够让屈原的遗体平安无事。

为了防止鱼虾吞食屈原的身体,人们还在江中放入了艾叶等草药,从此形成了端午节的传统食品——粽子,以及佩戴香囊和吃五色饭等传统活动。

除了粽子和香囊外,端午节还有另外一项重要的活动——龙舟竞渡。

据说,龙舟竞渡起源于古代人们为了寻找屈原遗体而划龙舟的传统,后来渐渐发展成为一项寓意“团结、凝聚力量”的民俗运动。

每年的端午节,全国各地都会举办各种规模的龙舟比赛,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参与者。

除了屈原的故事和粽子、龙舟竞渡等传统活动外,端午节还有其他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比如挂艾叶、赛蒲鞋、戴香囊、击打吴江和喝雄黄酒等。

这些活动虽然因地区和习俗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端午节的重视和热爱。

总的来说,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是我们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体现。

通过了解和传承端午节的传说和民俗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民族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端午节的来历传说

端午节的来历传说

端午节的来历传说
历史渊源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始
于先秦时期战国时代,最初是为了纪念屈原的逝世而设立的。

屈原与楚国风云
据传,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著名政治家、爱国诗人,被誉为中国浪漫主义诗
歌之祖。

他在楚国做官时,多次力主变法改革,但遭到朝廷的排挤和陷害。

最后,因不满楚国的内部腐败和外敌入侵,屈原抱憾辞官,漂泊流亡。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屈原行乞于江南,却无人理睬,他绝望之际,于五月初五这一天,在汨罗江岸
边写下了《离骚》,其豪迈悲凉之情,令后人至今仍为之动容。

投江归草木
相传,屈原最终无法忍受世事艰难,在五月初五这一天选择投江寻短见,以明
志于天地之间。

这一传说也成为了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传统习俗。

粽子象征着寄托心思,
赛龙舟纪念搜寻屈原尸首的传说,挂艾草则寓意辟邪驱瘟。

爱国情怀的传承
端午节虽然起源于屈原的悲壮传说,但却成为了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人们通过端午节的庆祝,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怀,凝聚起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自强精神。

结语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蕴含着人们对爱国、家国情怀的忠诚。

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让我们铭记屈原的精神,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愿我们永远铭记端午节的来历传说,珍爱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民间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民间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民间故事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这个节日有许多民间故事与传说,以下将会介绍其中的几个。

一、屈原投江据传说,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屈原因为忠心于君王而被宫廷干部陷害,最终在五月初五这天跳入了汨罗江自尽。

当地百姓得知后纷纷划船打捞屈原的遗体,以阻止鱼虾吃掉他的尸体,还有些人在江边涂上了雄黄酒以避邪瘟。

后来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每年立夏之时,便开始举行端午节。

二、粽子起源另一种说法是,端午节源于祭龙神和祖先的活动。

相传在古代,人们因为怕恶神作祟而纪念老祖先,搭建竿子、吊挂彩旗、燃放炮竹、互赠礼品,以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兴旺发达。

为了让祖先的灵魂有好的安息,人们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将粘成三角形的糯米团子放入锅中煮熟,然后沿江河祭祀龙神,放入江河中。

同时,还会吃新鲜的新姜、艾草等,用以驱邪镇瘟。

三、屈原之魂还有一种说法是,端午节始于人们拜祭屈原之魂。

因为厌倦官场生活的屈原从政失败后沉入江中,江水为隐居山林的人护送遗体,人们为表达哀思,便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舟车给屈原献上祭品。

这些祭品包括糯米粽子、鸟蛋、新鲜蔬菜等,用来供奉祭祖祈祷平安,希望屈原之魂得以安息。

以上三种说法都成为了端午节的经典传说,而独具特色的端午习俗也在这些传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例如,赛龙舟、吃粽子、风筝、贴雄黄、龙舞等,都成为了中国的端午节独特风景线。

总之,端午节是中国历史文化精华的一部分,渐渐地将人们对于传统的感情融入到现代生活中,成为繁华城市中不可忽视的文化元素。

各种庆祝活动不断推陈出新,不但令祭祖、守岁、拜年等传统文化形态常新,还拓展了人们的文化视野。

我们应该将传统文化活化,以更好地代表中国国家和民族的特色和良好传统,同时促进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一)屈原投江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居民为了不让跳下汨罗江的屈原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许多用竹叶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

(二)曹娥寻父尸
东汉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仅十四岁的她沿江豪哭,经十七日仍不见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两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迹,乡人群而祭之。

(三)白蛇传
传说白蛇白素贞,为了报答许仙的恩惠,与许仙结为夫妻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端午节当天白蛇喝了雄黄酒,差点现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节,都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戏曲的曲目。

(四)伍子胥的忌日
传说伍子胥助吴伐楚后,吴王阖闾逝世,皇子夫差继位,伐越大胜,越王句践请和,伍子胥主战,夫差不听,却听信奸臣言,赐伍子胥自杀,并于于五月五日将尸体投入江中,此后人们于端午节纪祀伍子胥。

端午节的四个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四个传说故事

端午节的四个传说故事端午节的故事篇一为什么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要举行端午节?为什么端午节会有这么多习俗?比如:赛龙舟,端午食粽,挂艾草等等……其实,这背后还有一个故事呢!故事与楚国大夫屈原有关,当时各诸侯国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

秦王继位后,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约他去武关,两国当面订立盟约。

楚怀王接到信,思前想后,惴惴不安。

大夫屈原认为,不应该去,楚国已被秦国欺负也不止一次了。

这次,肯定同样不怀好意,去了,会中圈套;可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一个劲劝楚王去,楚王只好动身了。

楚怀王来到武关后,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被秦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让楚国大臣拿土地赎人。

大臣们拒绝割让土地,并将太子立为新国君,楚怀王受苦一年多,逃出来没多久,又被抓了。

最后,连气带病死在了秦国。

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辱而死,心里十分不平,屈原更是愤怒,他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士,为国家和楚怀王报仇雪耻。

可没想到,屈原被小人子兰、靳尚等人陷害了,天天在楚顷襄王面前说屈原坏话。

此后,屈原革了职,被逐放。

屈原极其愤怒,他经常在汨罗江一带游走,唱着悲愤的歌。

那附近的老百姓知道他是忠臣,很同情他。

有一天,屈原在江边碰到了一个渔夫。

渔夫对屈原说:“您不是楚国的大夫吗?怎么会弄到这等地步呢?”屈原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渔夫不以为然地说:“既然别人都是浑浊的,您何必自命清高,既然别人都喝醉了,您为何不同去喝那一碗浑酒?”屈原反驳道:“我听人说过,刚洗过澡的人总是喜欢掸掸衣服上的灰尘,我宁愿跳进江中,葬身鱼肚,也不能让自己干净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一身脏。

”说完,屈原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自杀了。

乡亲们得知这个消息,纷纷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怎么也找不到。

乡亲们很难过,面对江面想把竹筒里的米饭撒下去,以免江中的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此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当地的百姓都划着小船,用竹筒盛了米饭撒到水里去祭祀屈原。

诡异的端午节传说

诡异的端午节传说

诡异的端午节传说诡异的端午节传说端午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俗称“五月节”、“端阳节”。

节日习俗丰富多彩,龙舟赛、吃粽子,和传说中的屈原、粽子等等,都成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伴随着端午节的欢声笑语,我们也很容易挖掘出其中的魅力。

然而,在端午节后面,却还有不少诡异的传说,久长流传至今,令人阵阵惊颤。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一下端午节背后的神秘历史吧。

1.屈原投江据说,端午节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屈原曾经是楚国重臣,后来因为忠勇直言,被放逐到了长江一带。

据说,屈原的悲惨遭遇,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当时的权势派,所以他十分惶恐。

为了不让权势派夺取他的身体,并阻止他的追随者哭泣,他在五月五日,投江自尽。

然而,据传屈原的魂魄并未就此消散,他的追随者们在江边撒下了自己的食物和酒,并点起了火把,力图让他的魂魄不要受到水神蛟龙的伤害,也为屈原的灵魂送行。

此后,五月五日便成为了粽子香、龙舟赛、唱山歌的重要节日。

2.龙舟赛的由来关于龙舟赛的起源,有许多传说流传。

其中,最广泛传播的一个故事是,古时候有一个叫做屈防的人,属于当时的楚国。

他在看到屈原身殉后,非常悲痛,为了纪念他,就遵循五行、五方、五色的理论,以五色丝线编织成了五条龙型木舟,并通过赛龙舟的方式,纪念屈原。

然而,最让人感到恐怖的,还是与五条龙型木舟的传说有关。

相传龙舟赛在楚国时期的时候,许多参与比赛的人一行人神秘失踪,而这些人最后都被发现,出现在了楚国公墓中。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人相信,“五岳神龙”在龙舟赛的时候会死灵曲动地浮现。

3.端午节的疫情防控当然,在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之后,端午节有许多地方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例如,在广东和海南一些地方,为了疫情防控,龙舟赛甚至被正式封杀。

而在江苏、浙江、河南等地,也进行了必要的防疫措施,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然而,在2021年,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端午瘟疫”的风俗也逐渐被重新复兴。

例如在很多地方,人们在端午节的时候依旧会烧香拜祖,祈求九九归正、瘟疫避退的祥和安泰。

端午节的所有传说

端午节的所有传说

端午节的所有传说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具有丰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与端午节相关的传说。

传说一:屈原投江相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他是楚国的一位大臣和伟大的文学家。

然而,由于政治斗争的阴谋,屈原被流放到远离家乡的地方。

在离开前,屈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表达了他对楚国的深情厚意。

据传说,楚国被秦国侵略时,屈原听闻到这个消息后感到非常愤慨和伤心。

他担心楚国会被秦国所灭,而自己也无法回到家乡。

最终,屈原选择以自己的生命来表达对楚国的忠诚和爱国之情,他投江而死。

这一事件被认为是端午节的由来。

为了阻止鱼虾吞食屈原的尸体,人们在端午节当天将粽子投入江中,以迷惑鱼虾,使它们将粽子吃掉而不去触碰屈原的尸体。

因此,制作和食用粽子也成为端午节的传统风俗之一。

传说二:百足之虫相传,在古代的端午节当天,一种名为“百足”的毒虫会出现。

这种毒虫非常凶猛,具有剧毒,并且能咬伤人和动物,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

人们为了自保,开始在端午节这一天贴上粽叶,以及用艾草和蒜头制作一种称为“艾饼”的食物。

这些食物散发出一种特殊的气味,能够驱赶百足,保护自身不受其伤害。

传说三:屈原的精灵-龙舟竞渡据传说,屈原死后,他的精灵会经常出现在江水中。

为了寻找屈原的精灵并保护他,人们开始在端午节这一天划龙舟来竞渡。

他们希望通过龙舟竞渡的方式来庇佑边城,并祈求收获丰收和吉祥。

在龙舟竞渡的比赛中,人们分为不同的队伍划龙舟进行竞争。

龙舟通常由一条长龙的装饰图案和多个划手组成。

比赛非常激烈,队员们像屈原的船员一样全力划桨,以展示他们的力量和团队协作精神。

此外,屈原的精灵也会在端午节的时候回到人间,所以人们会在端午节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比如表演舞龙、舞狮、穿戴五彩缤纷的衣裳等,以示纪念和崇敬。

结语端午节是一个充满传说和神话故事的节日。

从屈原投江到百足之虫再到龙舟竞渡,这些传说和风俗成为了端午节文化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的传说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

后来,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

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

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

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

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

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
样流传下来。

在习俗中,农历五月是恶月,民间又称“毒月”。

用现代观点来解释,此时气温迅速升高,天气暑热,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毒瘴滋生,人最容易生病。

为了安度暑日,民间在端午这天,除了采集一些草药悬挂、佩戴、净身、服用之外,还择食一些药用价值较高的食物,借以辟毒祛邪,防病健身。

在粽子的诸多花样中,最常见的是用糯米与红豆共同包制的粽子。

红豆不仅内含丰富的蛋白质及多种营养物质,而且具有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等功效。

夏日气候炎热且多雨,人体常为湿热阻遏,红豆能够利水湿,解热毒,与绿豆相辅相成,堪称消夏良药。

吃咸鸭蛋为端午节又一食俗。

咸鸭蛋咸而微寒,能滋阴、清肺,可治膈热、咳嗽、喉痛、齿痛、泄利等病症。

咸鸭蛋不仅具有医疗作用,且能有效补充人体在夏天盐分的缺失和营养物质的消耗,因而也是一味夏季食补与佐餐佳品。

不少地方过端午节时还用米粉或面粉发酵与艾蒿一起蒸馍馍。

艾中含有多种挥发油,具有芳香气味,可驱虫杀菌,对多种细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古代在端午除病驱瘟,无论食还是用,艾均必不可少。

大蒜炒苋菜是许多家庭在端午节喜欢食用的一道蔬菜。

大蒜素有“天然抗菌素”之誉,在食物中杀菌解毒作用十分显著。

苋菜性味甘凉,有清热解毒,除湿止痢之功,适宜于暑天赤白下痢、里急后重者食用。

大蒜与苋菜同炒,优势互补,是防治痢疾等夏季肠道疾病不可多得的良药佳蔬。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赛龙舟: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

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

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

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

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

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

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
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

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

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

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

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

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

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

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
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

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

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