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释道哲学异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简要对比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90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简要对比朱冠男(武警警官学院,四川,成都610213)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是影响当代中国人思维与精神的两大主要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引入使得中国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中国传统哲学则在方方面面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我们才能顺利的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而中国传统哲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承必须坚持的根本。
本文尝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进行简单比较,以便将来更好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差异与联系,为探究新时代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更好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更好的指导实践做铺垫。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区别马克思主义从新文化运动后期传入中国开始,短短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以往不曾有过的思考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世界观,给予了我们全新的拯救民族危难的方法论,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
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在将来也会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
中国传统哲学不仅渗透进中国其他文化的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深入到了中国人的生活,影响我们的日常。
即便是为孩童准备的《三字经》等古籍,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哲学思想。
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中国传统哲学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完全的“舶来品”,短短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与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的传统哲学实现了完美并行,共同影响着中国社会。
本文尝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进行简单比较,以便更好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差异与联系,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与中国传统哲学更好的结合,进而更好的指导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中期,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析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传统道家哲学相通之处

浅析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传统道家哲学相通之处浅析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传统道家哲学相通之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术研究的深入,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哲学的关系越来越多的受研究学者们的注意,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是有目共睹的。
众所周知,道教哲学也是我国传统哲学重要的一部分,但学者对道家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比较研究还比较少,其中主要是对道家的重视度不够,加上真正从事道家哲学研究的学者在数量和专注度还远远不够。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类的优秀哲学思想,在指导人类的发展进程方面,有着不可置疑的促进作用,而中国传统的道家哲学,同样也是功不可没。
在科学方面和社会发展方面的促进和引导,都呈现了极为相通和相似的特点,特别在本体论、辩证法等方面的阐述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两者所不同的仅仅是途径上的差异化及语言交流的差别而已。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与道家哲学进行一些比较,探索其中的会通之处。
马克思主义与道家哲学的思想及终极目标马克思主义提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是以实践为基础,人对自然的接触和认识的过程中,对其客观性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从而在实践中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
道家哲学则是一种以自然主义为构架,以人为基础,在不离开现象的基础上,以天人合一为协调思想,知常曰明的认识并遵循规律,指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如何和谐的相处,这和马克思主义在对待人与自然的思想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马克思主义终极目标表现为,通过认识并把握自然事物的客观规律,在人的积极主动性下,改造世界变化形态来满足人的需求变化,从而达到人与人的平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最高境界,就好像一个稳定系统的内需外供的平衡稳定状态。
道家哲学是以天人合一为指导思想,肯定人本身的作用,特别是实践的积极主动性,但同时也强调人不能满足欲望,而做出不利于自身和自然不和谐的行为,而应在理智的引导下改造自身的行为,来顺应自然规律,不违背自然规律去做事情,人毕竟是自然的产物,万物一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所以可以通过改变自身与自然不和谐的行为,达到彼此的完美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道家哲学的比较

的、 科学 的哲 学体 系。实践 观点 是马 克思哲 学 的基 础 , 穿 贯 于全部辩证唯物 主义 和历史 唯物 主义 , 开 了实 践 观点 , 离 就 不可能真正把握 马克 思哲 学 的实质 。马克思 主义 哲学 是 关
提 出, 从实践 出发解决人与世界 的关 系 问题 。这是马克 思哲 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 的实质和关键 。在 实践 中 , 人不仅认 识
思哲学有过之 而无 不及。 其次 , 我们从二者哲学 目标来进行 比较 。
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或者终 极 目标在于 , 识事 认 物 的客观规 律 , 把握事 物的客观规律 , 使之 为人类造 福。 事 物 的客观性 是人类认 识不可违背 的规 律 , 客观 性包括微 观 的
法的统一 、 唯物论 自然观和历史 观的统一 。它 在客观存 在性 上, 史无前例 的以大无 畏 精神 承认 了客 观事物 及其 规律 性 ,
I 收稿 日期 ] 0 1— 5— 3 2 1 0 2 [ 作者简介 ] 马金娟( 9 7一) 女 , 18 , 广西 民族 大学政 治学 与国际关 系学 院 2 0 0 9级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硕士研究生。
客观存在性及对 客观存在性的演述的哲学 。 道家哲学则 是一 种洒 脱 自在 自由的灵 性哲 学 , 以天人合
一
分 散的客观 性及宏 观 的运动 的客 观性。一切 事物 都在 发 展 变化 当中 , 春天绿 叶秋 枯萎 , 日炎炎 冬变冷 , 方面在 于运 夏 一 动变化发展 , 一方 面 , 对 于一定 时期 的 固定 性不 变 。马克 相 思哲学从 实践 出发去理解 现实世 界 , 而在世 界观 、 从 自然 观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五个大同小异和三项对应

唯物與複雜,辯證與規律——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的五個大同小異和三項對應張祥平吳俊關鍵字: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的五個大同小異馬克思主義哲學三大規律對應於中國的複雜三規律摘要: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都宣導非個人本位的價值觀,都主張社會主義,都具有入世的理想,都尊重科學,都批判資本主義。
對立統一規律對應相生相剋規律,品質互變規律對應成性存存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對應極數通變規律。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途徑。
馬克思主義哲學由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組成[1]。
辯證唯物主義所使用的辯證法是一種不同於研究簡單現象的不變式還原法[2]的思維方法;歷史唯物主義是以複雜現象(例如人類社會就是最複雜的現象)為研究的物件。
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從對複雜現象的研究中抽象出來的形而上內容。
中國傳統哲學是從對最複雜現象的研究中抽象出來的形而上內容,例如北辰模型(論語為政篇),太極模型(易經繫辭)。
中國傳統哲學採用的是構造性整合法思維方式[3],同樣不同於研究簡單現象的不變式還原法。
雖然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傳統哲學都是對複雜現象進行研究,但是所抽象出來的內容大同小異,其原因在於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傳統哲學對複雜現象的認識有五個大同小異。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傳統哲學的五個大同小異第一個大同小異大同:儒家和馬克思主義都是宣導非個人本位的價值觀。
小異:馬克斯主義宣導的是集體本位的價值觀,儒家宣導的是二人本位的價值觀。
二人本位就是儒家講的“事業從五倫做起”,五倫是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夫妻、朋友、君臣。
中國人總能找到二人之間的二人本位,因為每個人一生下來就面對父母,絕對不能孤零零的在世界上存在,這是非常符合人類本性的價值觀。
而集體主義價值觀,就是要聽組織的,列寧把組織發展為群眾、階級、政黨、領袖等多種集體。
所謂集體主義就是要講組織性、紀律性、黨性。
二人本位包括集體本位,只不過是從二人本位擴展出去,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契合与差异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契合与差异作者:赵丹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5期摘要:在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过程中,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的关系,是需要在理论上做出的回答。
从哲学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无论是其产生、发展,还是如今中国化的每一个步骤,都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某种独特的关联。
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契合与差异,是无论学习哪种哲学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契合;差异尽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已经成为了现实。
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然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以来已经成为了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促进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最后,中国哲学未来的发展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的融合。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契合(1)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契合。
哲学基本问题是哲学领域中最重要的问题,决定着整个哲学体系的特征和性质。
恩格斯在概括和总结哲学发展史上哲学基本问题的演化过程时,以明确的形式提出了这一著名论断:“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了明确回答,在本体论方面坚持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在认识论方面坚持可知论,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中国传统哲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每个时期都有一个讨论、争辩的主题,但是都体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与中国传统哲学在不同时期思考与讨论的基本问题大致是相同的。
(2)“实践”与“知行合一”的契合。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和核心概念,它不仅科学地论证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和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还强调哲学理论都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
佛教哲学,道教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原理,不同表述。

佛教哲学,道教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原理,不同表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万物的互相联系是普遍的(相对成立,对立统一),且按自身规律(内因)不断变化。
(二)佛教:万物为空——普遍联系,相对成立,对立统一;万物无我——按自身规律(内因)
不断变化。
(三)道教: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
妙之门。
精神: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事物: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本来万物无名,为了心机判断需要,万物才被命名。
本来精神和物质因绝对变化而无其实质,且不会被定义
而命名。
为了心机判断需要,万物才被以静止状态而被定义命名。
无名与有名,绝对运动与
相对静止同为一个变化的两个描述。
描述角度不同,就有了广义狭义之不同解释。
事物总是
相互联系的,且按其自身规律不断变化。
这才是万物的普遍规律。
(四)常用名词解释:
1,无为:无私,不损人利己。
2,无相:@平等对待万物;@不对人,只对事(思想,言行)。
不害人,只劝改有害的错
误思想言行。
马哲和中国传统哲学

马哲和中国传统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是两种不同的哲学体系,它们具
有不同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现代哲学,它是在 19 世纪欧洲社会变革和工人运动的背景下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历史和社会的
重要性,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人类的历史是
阶级斗争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强调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观点,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具有
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包
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种哲学流派。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道德、伦理、人性、自然等方面的思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
之间的和谐关系。
中国传统哲学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它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是两种不同的哲学体系,但它们在一些方面也有相通之处。
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都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释道哲学异同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释道哲学异同作者:许玉鑫来源:《商情》2016年第03期[摘要]恩格斯说过“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
在人类文化思潮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是两朵涌动的浪花,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时代精华的产物。
儒释道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发展起到了间接和直接的影响。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释道哲学处在不同的历史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阶级中,从而导致它们在定义主体、产生条件和阶级属性方面的不同,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儒释道;哲学;异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作为人类宝贵的思想财富,是时代精华的结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本质、必然性和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虽是两种处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阶级、不同哲学体系中的哲学,但两者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着共同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被中国社会接受、认可,很大程度上也证明了两者之间存在着共同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着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两者之间的联系体现在方方面面,具体来说包括间接联系和直接联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的人性关怀世界上任何优秀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发展下去,本质上是因为都存在着共同的属性——人类智慧的结晶。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作为人类历史上的最优秀的文化,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共同点: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完成到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诞生,至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由兴起到形成,直至成熟诞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时期。
当时,由于单方面强调生产力的提高,从而忽视了对人性的关怀,导致劳动的异化、人性的扭曲。
马克思为防止劳动异化和人性扭曲,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强烈批判,强调对人性的关怀,提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释道哲学异同作者:许玉鑫来源:《商情》2016年第03期[摘要]恩格斯说过“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
在人类文化思潮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是两朵涌动的浪花,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时代精华的产物。
儒释道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发展起到了间接和直接的影响。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释道哲学处在不同的历史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阶级中,从而导致它们在定义主体、产生条件和阶级属性方面的不同,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儒释道;哲学;异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作为人类宝贵的思想财富,是时代精华的结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本质、必然性和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虽是两种处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阶级、不同哲学体系中的哲学,但两者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着共同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被中国社会接受、认可,很大程度上也证明了两者之间存在着共同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着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两者之间的联系体现在方方面面,具体来说包括间接联系和直接联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的人性关怀世界上任何优秀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发展下去,本质上是因为都存在着共同的属性——人类智慧的结晶。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作为人类历史上的最优秀的文化,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共同点: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完成到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诞生,至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由兴起到形成,直至成熟诞生。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时期。
当时,由于单方面强调生产力的提高,从而忽视了对人性的关怀,导致劳动的异化、人性的扭曲。
马克思为防止劳动异化和人性扭曲,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强烈批判,强调对人性的关怀,提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同样作为人类智慧结晶的儒释道哲学,在其思想体系上,渗透着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体现在“仁”上,所谓“仁者爱人”、“正己立人”、“经世济民”、“孝悌忠信”等思想,闪烁着古人对人性的关注;佛家哲学思想中的“修己度人”、“行善无恶”、“众生平等”等思想渗透着最淳朴的人性关怀;道家哲学“为己利人”、“德养万物”、“道尊德重”的思想也体现出道家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的间接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释道哲学的间接联系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建受到儒释道哲学的影响。
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吸收人类历史上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其中就包含了儒释道哲学思想。
儒释道哲学中朴素辩证唯物主义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渊源于中国,由耶稣会士介绍到欧洲,经过马克思主义者们一番科学化后,又回到了中国。
”众所周知,法国近代唯物主义和德国古典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的基础。
儒释道哲学深刻影响法国近代唯物主义和德国古典主义哲学,也就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之间产生了间接联系。
法国近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引进并吸收了儒释道哲学思想,推进了法国唯物主义的发展,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如:法国的重农学派从儒家的“天命”、“天理”和道家的“天道”中倍受启示,以“自然律”为主杆理论,掀起了一场“向中国学习”的运动,其主要代表人魁奈因此而被称为“欧洲孔夫子”。
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最主要的来源是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它们深受儒释道哲学的影响:莱布尼兹的单子论思想中含有孔子、老子关于“道”的观念;黑格尔“绝对精神”思想中有中国道家“道”、儒家“理”的痕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深受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的直接联系马克思、恩格斯虽身在西欧,但是却与遥远的中国联系密切,从他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新的对华战争》、《鸦片贸易史》等著作中可以发现,马克思曾经深入研究过中国文化和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也曾间接地研究过中国传统哲学,并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跟欧洲的社会主义就像中国哲学跟黑格尔哲学一样具有共同之点。
”黑格尔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很显然,这句话体现出儒释道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样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释道哲学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马克思讲中国革命时,反复强调“对立统一规律”,黑格尔认为中国哲学最基本的观点就是阴阳对立统一。
毛泽东也提到:“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很显然,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统一”思想是受到中国道家“阴阳相交”思想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是时代精华的产物,但由于两者所处的历史文化不同、社会形态不同、阶级不同、所处的哲学体系不同,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在定义主题、产生条件、阶级属性等方面有着区别。
(一)定义主题不同广义上哲学的定义包括四点:一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二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三大知识的概括与总结;三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即知行统一;四是以最一般的概念、范畴、最高的抽象性等逻辑形式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照此定义,我们可以分别给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释道哲学下定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与方法论。
儒释道哲学的主体是生命哲学:儒家哲学在以“仁学”为核心的基础上,是对天人关系的理解、人性的把握的生命哲学;道家哲学以“道”为核心、本原,认为道生万物、德养万物,道是世界上万事万物产生、发展的动力,同时又是指导人生的标准和规范的哲学;佛家哲学:以“空”为核心,强调修己度人、缘起性空的生命哲学。
因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在定义主题方面存在着差异。
(二)产生条件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释道哲学产生的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时代条件。
这二方面两者都体现出各自的特点,因此呈现出不同的特性。
产生的经济条件不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中期,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时期。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矛盾的激化,以及推崇“自由贸易”、“自由竞争”等,导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了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经济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
儒释道哲学是在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建立在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之上的,儒家、道家、佛家三家哲学都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结晶,是封建经济的产物。
产生的时代条件不同。
马克思强调,“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产物,从英国工业革命到19世纪40年代,通过自身的发展,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法国大革命的胜利以及推翻复辟王朝,巩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类从封建社会彻底走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资产阶级创造的成果以及带来的矛盾,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时代条件。
儒释道哲学产生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道家哲学开始于春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分裂,因此其哲学思想中体现出“道法自然”、“道本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等思想,反映要求社会安定的愿望;儒家哲学产生于礼乐崩溃后,因此其创始人孔子要求恢复礼乐制度,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佛家哲学发展于中国古代社会动荡时期,因此佛家思想普度众生、修己度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社会存在需要的反映。
(三)阶级属性不同在社会经济结构发展的过程中,与特定的经济结构相联系,出现了特殊的人群共同体——阶级。
任何哲学都具有意识形态性,都反映本阶级的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也不例外,各自代表的阶级属性自然不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是无产阶级思想的集中体现,代表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中期,当时资本主义由于单方面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压榨工人阶级的利益,工人阶级急需拥有自己的思想理论与资产阶级对抗,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时代要求诞生。
从其诞生起,就始终代表了无产阶级的利益,打上了无产阶级的烙印,成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
儒释道哲学诞生于中国古代,代表着农民阶级的利益,以此反对官欺、官压,可以说其宗旨是“诫官”。
儒家的“仁政”强调民贵君轻,君主应主动去尊敬百姓,“明明德”强调对庶民生命的重视关怀,“亲民”强调老有所养,百姓皆有所养。
道家哲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是自然规律,统治者只有在遵循“道”的前提下,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佛家哲学也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社会安定的利益,佛家快速发展时期,中国正处于动荡时期,百姓想脱离这种社会,因此强调普度众生。
儒释道哲学从本质上讲,都是生命哲学,告诫统治阶级要尊重百姓的生命,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
三、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相同之处。
我们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释道哲学的区别与联系,目的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看待传统儒释道哲学的发展,以复兴传统儒释道哲学为契机来更好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儒释道哲学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1]李约瑟.《今日中国的过去》转引自窦宗仪《儒学与马克思主义》[M],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2[2]朱谦之.中国哲学对于欧洲的影响[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29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59:265[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97[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1[6]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7[7]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56作者简介:许玉鑫(1990-),河南安阳人,硕士,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