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第7课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九年级上)

初中语文: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九年级上)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九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九年级上)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内容课文通过对祥子苦难生活的描写,反映了老北京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作者准确、精炼、生动、传神的语言。

2.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作用。

3.诵读精彩的描写段落,积累精妙传神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先让学生说说故事梗概和对作品的理解,教师作些补充。

2.阅读全文,借助“预习提示”,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扫清生字词障碍。

3.学习本文通过主人公祥子拉车生活的悲惨境遇的描述,揭露旧社会人力车夫所受的苦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旧社会城市贫苦车夫所受的剥削、压迫和痛苦生活。

2.认识旧社会城市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及其社会根源。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体会人物的心里描写的作用。

2.学习运用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

3.学习对人物形象的描绘。

难点1.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绘。

一.2.引导学生通过主人公祥子拉车生活的悲惨境遇,了解旧社会人力车夫所受的苦难。

教学突破1.快速阅读课文,按天气变化划分大段,明确祥子的活动和感受是全文线索。

2.让学生说说自己认为描写最精彩的片段。

然后可以第2段为例,理解正面描写烈日和通过人、动植物侧面烘托酷热结合起来的好处。

以第5段为例,理解作者从视、听、嗅、味、触觉多方面着笔描写骄阳的炎威。

3.指导朗读。

画出课文中直接描写祥子痛苦感受的语句,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朗读课文,努力读出祥子的痛苦心情。

第7课与哥伦布同舟远航教案

第7课与哥伦布同舟远航教案

教学活动标题:第7课与哥伦布同舟远航——学习与探究之一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适于的学段/年级:九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本活动课描述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7课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内容。

在人类探索自然的历史上,毫无疑问,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与加加林首航太空,与美国人首次登月航行,具有同等的意义。

将哥伦布的航行置于15-16世纪的世界大探险时代,或者视野更开阔一些,将它置于人类历史的长河之中加以宏观考察,就会更清楚地了解15-16世纪哥伦布等一大批航海家和探险家所建树的丰功伟绩,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和意义。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探究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学生围绕主题,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进行探究学习,具备收集和整合资料的能力,具有组织、表演、绘图、动手制作的技能,从整体的角度去观察世界的能力。

三、活动目标通过亲身参与,用联系的观点,从整体的角度,去观察世界,感受历史。

从现实中发掘历史,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比较历史,学会探究性的学习方法。

培养组织、表演、绘图和动手制作等技能。

四、教师把本课分三个活动来学习和探究制作道具、编演课堂剧;新航线的绘制和“开辟”小竞赛;15-16世纪欧洲航海与郑和下西洋影响的巨大差异及其原因初探。

指导学生按个人特长以自愿的原则分组,制定活动记录表,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了解和评价。

五、活动过程(一)教学准备阶段1、活动准备收集有关哥伦布航海活动的资料,包括设备、地图、人员、物品、旅途见闻等,进行整理组合。

节选内容丰富、情节曲折的部分,运用多种艺术手段编排成课堂剧。

根据剧情需要自制简单的道具。

准备刻刀、纸板、橡皮泥、竹签等材料。

熟悉这一时期开辟的新航线、出现的新地名、居民名及相关资料。

调查这一时期我国明朝初期的相似、相关的史实,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比。

2、活动建议分组用准备好的纸板、橡皮泥等材料,结合有关资料,制作“多桅帆船”的模型。

组织一次“航海集会”。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及知识点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体会文章中铺陈和反语手法的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语言。

3、感受雨果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接受真是人类文明成果、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熏陶。

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法国作家雨果先生说:“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同学们都听说过圆明园吗?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圆明园以前是什么样的,现在又变成什么样了?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大肆抢掠,并将这个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废墟。

作为当时法国统帅将领之一的巴特勒上尉称这次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并征求雨果的意见。

那么雨果对这个事件持怎样的态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圆明园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历时150年陆续建成。

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

被世人冠以“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东方凡尔赛宫”等诸多美名。

令中华民族抱恨千古的是,这一世界园林艺术的伟大杰作,于1860年遭英法联军的野蛮的劫掠和焚烧,使一代名园化为废墟。

现在,经整修后的遗址,已成为人民群众凭吊和游览的场所。

3、书信格式一般包括称呼、问候语、正文、祝愿语、署名、日期六部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字词赃(zāng)物箱箧(qiè)制裁(cái)给(jǐ)予恍(huǎng)若瞥(piē)见琉(liú)璃(lí)珐(fà)琅(láng)眼花缭(liáo)乱惊骇(hài)晨曦(xī)劫(jié)掠2、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结构(1)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两大部分。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教案

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教案作为恩赏,称作采邑);9世纪,法兰克王国解体后,分封普遍存在;11世纪时,分封在西欧相当流行,并形成明确和规范的仪式。

2.材料展示:材料一:西欧封建社会等级示意图材料二:西欧封建社会流行这样一条规则:“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1)阅读教材“封君与封臣”一目,结合上述材料一,理解封君与封臣的关系。

提示: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土地和兵役:国王把一些贵族和教会的土地没收后,作为采邑赐给手下将领和官吏,采邑的领受者必须服从兵役,受封者称为“封臣”,赐地的人称为“封君”。

即封君赐土地给封臣,封臣给封君服兵役。

二是层层分封:国王把土地作为采邑赐给大封建主后,大封建主又可以把一部分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自己的部下。

国王是封君,大封建主是国王的封臣,同时,大封建主又是他部下的封君。

(2)阅读教材“相关史事”,结合材料二,理解封君与封臣的特点。

提示:从三个方面介绍,一是严格的等级性:大大小小的封建主逐次分封,层层效忠,从而形成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二是权利与义务交织:封臣对封君要忠诚,要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有责任保护封臣,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等。

三是带有一定的契约性:封君与封臣关系一经缔结,必须按契约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若封君封臣一方不履行相应的义务,其封君与封臣关系就会按契约而结束。

四、查理曼帝国1.材料展示:800年12月25日,教皇利奥三世为法兰克国王查理加冕,尊其为“罗马人的皇帝”。

这样,西罗马帝国灭亡300多年后,在它的大部分领土上又建立一个“罗马帝国”,史称“查理曼帝国”。

(1)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回答教皇为什么要为法兰克国王查理加冕。

提示:查理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如每个教区的人民要向教会交“什一税”,使教会更加富有,势力越来越大。

(2)为什么说又建立一个“罗马帝国”?下面选项与其有关的是 ( )A.率领部属皈依基督教B.率领军队东征一直打到印度和流域C.创立元首制,成为罗马帝国第一位皇帝D.接受罗马教皇加冕6.对如图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中各阶层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A.大小封建主都是帝王的直接附庸B.小封建主通过服劳役和耕种的方式向帝王效忠C.大小封建主之间构成封君与封臣的关系D.各阶层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本课的内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在教学中,我联系前面所学。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教案一、教学内容历史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二、教学目标1.了解基督教的起源、发展和对欧洲的影响。

2.了解法兰克王国的建立以及其对欧洲的影响。

3.能够分析基督教和法兰克王国对欧洲历史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基督教的起源、发展和对欧洲的影响。

2.了解法兰克王国的建立以及其对欧洲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课件、讲解、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1.上课后,教师向学生介绍“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这个新课的主题。

2.提问方式: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之前学过的欧洲历史相关的知识,例如罗马帝国的衰落、拜占庭帝国的兴起等等,为什么在这个时期基督教和法兰克王国的出现也变得十分重要呢?第二步:讲解基督教的兴起和影响1.讲述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1)耶稣是基督教的缔造者,公元1世纪在以色列出生。

(2)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基督教合法化。

(3)基督教在欧洲逐渐发展壮大,并且在唐朝传播到中国。

2.讲解基督教的影响:(1)基督教信仰的传播带来了欧洲文化的转变。

(2)基督教教义对现代欧洲民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基督教广泛的爱心和慈善道德,深深影响了欧洲文化。

第三步:小组合作探究法兰克王国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法兰克王国的建立。

2.讲述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和影响:(1)法兰克王国建国的背景和意义。

(2)卡洛曼大帝时期,法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标志着欧洲封建制度的形成。

(3)查理曼大帝能重建一个法国王朝,并能击败阿拉伯军队。

(4)法兰克王国对欧洲文化和政治的影响。

第四步:总结复习1.让学生总结和回顾课上所学内容。

2.提问方式:请同学们分别从基督教和法兰克王国的角度,提出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本节历史课上,学生通过听教师的讲解了解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教案)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教案)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是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新编教材的一课。

教材主要讲述了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兴起过程,以及法兰克王国对基督教的支持和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基督教的起源、发展和法兰克王国与基督教的关系,从而加深对中世纪欧洲历史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宗教和封建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的历史背景、宗教与政治的关系等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元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基督教的起源、发展和法兰克王国与基督教的关系,掌握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宗教和制度的尊重,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基督教的兴起过程及其在罗马帝国的传播。

2.法兰克王国对基督教的支持和基督教对法兰克王国的影响。

3.宗教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在中世纪欧洲的体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

3.合作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素材。

3.网络资源,了解基督教在现代世界的影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如罗马帝国的兴衰。

然后提问:“你们认为宗教在罗马帝国时期的作用是什么?”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基督教的起源、发展和传播过程,重点讲解耶稣基督的教义、使徒的传播以及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兴起。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1.理清文本思路,把握文本主题思想。

2.品味文本具有想象力的语言,学习反语的修辞手法。

3.学习文本通过对比突出主题的写作手法。

4.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人道主义精神,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播放圆明园被毁视频(视频资源见光盘)。

同学们刚刚所看的是圆明园被毁的视频,在英法联军的大肆抢掠中,这个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化作了一堆废墟。

作为当时法国将领之一的巴特勒上尉称这次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并征求雨果的意见。

那么雨果对这个事件持怎样的态度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雨果(1802—1885),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写作背景:在英法联军劫掠中国圆明园归来后,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代表了人类的良知,写就了一封回信。

在信中,他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以群众的角度、世界的角度、人类的角度,公开斥责政府如强盗一般毁坏人类文明成果的行为。

目标导学二:理清文本思路,把握文本观点1.快速默读课文,探究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文章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意见。

第二部分(2—4):圆明园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第三部分(5—9):英法联军的劫掠行径。

第四部分(10):照应开头,尖锐的嘲讽。

2.文本是一封信,作者在信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明确: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火烧圆明园事件是强盗行径,是不尊重人类文明的非人道主义行为。

3.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的?明确:作者首先以瑰丽的语言盛赞圆明园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其后,又以比喻及反讽的修辞,将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罪行揭露而出,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引出谴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行为的观点。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教学设计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教学设计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是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从基督教的诞生、传播和法兰克王国对基督教的支持三个方面展开叙述,揭示了基督教在欧美地区的兴起及其对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基督教的历史背景、传播过程以及法兰克王国与基督教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宗教、封建社会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基督教的起源、传播过程以及其对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史料和图片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基督教的诞生、传播过程,掌握法兰克王国对基督教的支持以及基督教对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宗教对社会发展的双重作用。

四. 教学重难点1.基督教的诞生和传播过程。

2.法兰克王国对基督教的支持及其原因。

3.基督教对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学生讲述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的历史。

2.史料教学法:运用史料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基督教的传播过程及其对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影响。

4.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主动参与讨论和提问。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3.史料和图片:用于辅助教学的史料和图片。

4.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史料和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的历史。

2.呈现(15分钟)教师运用史料和图片,讲述基督教的诞生、传播过程,以及法兰克王国对基督教的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城关二中张雅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传播;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马可·波罗行纪》及其影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通过讲解本课中的插图和地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数字发明的作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等问题的探讨,提高学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学回答问题来初步理解本课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地提取、整理课文中的有效信息,培养独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读图片和地图掌握方法,逐渐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通过堂清内容,巩固本课知识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虽然会发生冲突与战争,但和平共处和友好往来是相互关系的主流;通过介绍阿拉伯数字的由来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充分认识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外国商人、使者频繁往来元朝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阿拉伯数字的由来、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经历与工作经历。

教学难点: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对于古代世界的战争,你的认识怎样?那么古代文化的传播仅仅靠战争吗?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是什么?通过课前的朗读你认为是什么?
学生根据课前朗读自行解决以下问题
(一)、“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1、在古丝绸之路上,成为东西方交流的友好使者的是哪里人?他们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他们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做出了哪些重大贡献?
2、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是哪国人?又是哪国人进行了发展和传播才被世界人民所应用?
(二)、元朝宫廷中的意大利人
1、简述马可·波罗的生活经历。

2、《马可·波罗行纪》一书的内容及影响?
二、组织学生讨论
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和平交往有哪些历史意义?
教师引导
我们可以从对各地区人民的了解、文化与生产、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考虑。

学生试着回答
教师总结
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间的联系与友谊;传播了先进的文化与生产力,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

三、堂清
1、学生完成练一练
2、判断
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创造并传播的。

马可·波罗将自己在东方的经历和见闻写成了《马可·波罗行纪》。

3、识记
(1)、在古丝绸之路上,成为东西方交流的友好使者的是哪里人?他们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他们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做出了哪些重大贡献?(2)、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是哪国人?又是哪国人进行了发展和传播才被世界人民所应用?
(3)、《马可·波罗行纪》一书的内容及影响?
附板书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阿拉伯人在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做出的贡献
马可·波罗的生活经历
元朝宫廷中的意大利人
《马可·波罗行纪》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