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舞及其教学特点
舞蹈教学课件第三单元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舞蹈教学课件第三单元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在舞蹈教学课件的第三单元中,我们将深入了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并学习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之一是注重身体的表现力和形体感。
身体的韵律感和协调性对于舞蹈的表达和演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舞蹈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感知能力,比如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柔韧性,锻炼他们的肢体表达能力,以便更好地展现舞蹈作品的美感和意境。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另一个特点是融合了各种元素。
中国地域辽阔,文化资源丰富,不同地区的舞蹈在表现形式、舞技技巧和音乐伴奏等方面都有所区别。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着重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舞蹈风格和特点,通过学习多样的舞蹈作品,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眼光。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第三个特点是注重节奏和动感。
舞蹈是一种有节奏感的艺术形式,通过动作的快慢、力度的强弱以及身体与舞台空间的运用,传达出舞者内心的情感和表达意义。
在舞蹈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音乐感,提高他们的音乐表演能力和舞蹈技巧,使舞蹈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魅力。
在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进行教学。
比如《茉莉花》是广东地区的经典民间舞蹈,以其婀娜多姿的舞姿和灵动的舞蹈技巧而闻名。
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这个舞蹈作品,了解广东地区的民间舞蹈风格和特点,提高自己的舞技技巧和表演能力。
此外,《夜深沉》是一首描绘秋夜景色的民族舞蹈经典作品。
舞蹈结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元素,通过舞者精湛的技巧和舞美的表现方式,展现出秋夜的寂静与美丽。
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这个舞蹈作品,了解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的结合形式,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表演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比如观看舞蹈视频、学习舞蹈动作、分组合作练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舞蹈的热情。
中国民族民间舞课堂教法

中国民族民间舞课堂教法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课堂教法应渗透美育首先,理论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民间舞的教学也要注重理论知识,理论知识能够让学生对民族民间舞有一个感性认识,最初学生感受民族民间舞蹈的美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进行的。
民族民间舞蹈的美在理论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审美媒介来感受到的。
通过教材、视频等方式全面剖析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美、服饰美以及音乐美。
其次,实践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在实践教学中,民族民间舞的美主要是通过动感的身体形象来展现。
它的美主要表现在节奏美、表情美、造型美、性格美。
节奏表现出的是身体对音乐的表达,合着音乐的节奏身体表现出一种韧、柔、张、驰的动态变奏,在流动的节奏美中隐藏的是身体的力量美、柔韧美、速度美、协调美。
表情和造型美是一种瞬间的静态美,他体现的是一种线条、控制、平衡和激情,他能够在短暂的时间内在人们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性格美体现出民族民间舞蹈是一个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的运动项目,由于不同人的内在气质和身体条件不同在表现民族民间舞蹈时所产生的美的效果不同。
理论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对民族民间舞的感性认识,而实践教学则提供了一个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民族民间舞的美。
民族民间舞的动作表现出来的是身体与情感的融合,通过这种身体与情感的融合来表现出民族民间舞的美。
通过动作来表达情意是民族民间舞的精华。
二、民族民间舞教学中要注重对动作形态的把握民族民间舞演员掌握其风格的第一步就是动作的把握,民族民进舞的动作形态把握住了,基本上就把握住了民族民间舞的基本风格。
风格是由艺术品的独特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的个性特征与由作品的题材、体裁以及社会、时代等历史条件决定的客观特征相统一而形成的。
在民族民间舞中风格就是一种变相的`民族精神,就是舞中的灵魂。
由此可知,民族民间舞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好动作形态风格,只有这样民族民间舞蹈鲜明的艺术个性与气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概论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概论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其中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人民的精
神寄托和情感表达。
本文将按照舞蹈的类别,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进
行概述。
一、宫廷舞蹈
宫廷舞蹈是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代表之一,它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元、明、清等朝代。
宫廷舞蹈的特点是优美、高雅、庄重,舞姿端庄、舞步繁复。
其中最著名的是《霓裳羽衣舞》,它是中国古代宫廷舞蹈
的代表作品之一,被誉为“中国古典舞蹈之母”。
二、民族舞蹈
民族舞蹈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它们反映了各民族的风俗、
习惯、历史和文化。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
舞蹈。
其中最著名的是蒙古族的《草原舞曲》、藏族的《雪域情歌》、壮族的《锦绣山河》等。
三、民间舞蹈
民间舞蹈是中国人民自发创造的舞蹈形式,它们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劳动和情感。
民间舞蹈的特点是朴实、自然、欢快,舞姿简单、
舞步明快。
其中最著名的是《葫芦丝》、《小苹果》、《草原小姐》等。
四、现代舞蹈
现代舞蹈是中国近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舞蹈形式,它融合了西
方现代舞蹈的技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现代舞蹈的特点是自由、
创新、个性化,舞姿流畅、舞步多变。
其中最著名的是《黄土高坡》、《千手观音》、《梨花颂》等。
总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中
国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我们应该珍惜
和传承这些舞蹈,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民间舞蹈的有哪些特点

民间舞蹈的有哪些特点民间舞蹈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它的特点丰富多样,形式各异。
以下是对民间舞蹈特点的探讨,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了解和欣赏的乐趣。
1.民间性:民间舞蹈是源于人民生活和劳动的创造性艺术形式,它和宫廷舞蹈、专业舞蹈相比,更加贴近人民,更符合普通民众的审美情趣。
民间舞蹈往往通过身体语言表达人们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具有强烈的群众性和可感知性。
2.地域性:中国地域广阔,各地民间舞蹈因地域差异而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例如,广东的小桃舞、四川的耍锄舞、山西的二人三面舞等,都展示了不同地域的独特风情。
3.历史性:中国的民间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它们往往传承于古代的舞蹈形式,并通过世代口授的方式传承至今。
这些舞蹈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
4.协调性:民间舞蹈注重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运动,力求肢体动作的流畅和谐。
舞者通常通过舞蹈的动作、节奏和呼吸来表达情感和旋律。
同时,舞蹈的协调性和优美性也使观众能够从舞蹈中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
6.色彩性:民间舞蹈往往以鲜艳多彩的服饰和道具为特点。
这些服饰和道具不仅能够衬托舞蹈动作,增添美感,还能够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7.宗教性:中国的一些民间舞蹈有着宗教仪式的色彩。
例如,陕北的秧歌舞蹈、云南的泼水节舞蹈等,都与当地的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这些舞蹈往往通过宗教仪式来表达祈祷、感恩、祭祀等情感。
8.团体性:民间舞蹈注重群体的协作和合作。
舞蹈中的舞者需要与其他舞者共同演绎,形成一种有机的整体。
这种团体性能够增添舞蹈的动感和视觉冲击力,使观众们感受到舞蹈的力量。
总之,中国的民间舞蹈由于其丰富多样的特点,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和认可。
它们通过独特的形式和表现手法,将民间文化、历史和艺术交融在一起,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真实和贴近生活的艺术体验。
无论是在庆典、节日还是平常生活中,民间舞蹈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人们带来欢乐和美好的回忆。
民间舞舞蹈形态与艺术特征分析

民间舞舞蹈形态与艺术特征分析民间舞蹈是一种世代相传、根植于民间文化的舞蹈形式。
每个地区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间舞蹈形态和艺术特征。
本文将对民间舞舞蹈形态和艺术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民间舞蹈的形态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社交舞蹈、宗教舞蹈、劳动舞蹈等。
社交舞蹈是指人们在社交场合中表演的舞蹈,例如婚礼舞蹈、庆祝舞蹈等。
宗教舞蹈是与宗教仪式相关的舞蹈,常见于宗教节日和庆典中。
劳动舞蹈是劳动者在工作中表演的舞蹈,既是一种劳动方式,也是一种表达情感和减轻劳累的方式。
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也很丰富多样。
首先,民间舞蹈强调群体性和集体合作。
舞蹈者通常是以团队形式出现,通过协调一致的动作和配合,展现出整体的美感。
其次,民间舞蹈常常以歌唱为伴奏,通过舞蹈动作和音乐的结合,表达情感和表达特定的文化意义。
再次,民间舞蹈注重身体表现和舞蹈技巧的细腻处理。
舞者通过身体的姿势、动作和舞蹈技巧,展现出舞蹈的美感和艺术表现力。
最后,民间舞蹈还常常融入戏剧元素,通过舞蹈来讲述故事或传达特定的信息。
一个例子是中国的广场舞。
广场舞是中国民间舞蹈的一种形式,以广场和公共场所为场地。
广场舞的形式多样,常常以流行舞曲为伴奏,舞蹈动作充满活力和时尚感。
广场舞常常以集体形式出现,成为人们锻炼和社交的方式。
这种形式的民间舞蹈既体现了群体性和集体合作的特点,也表达了现代城市生活的活力和时尚。
总而言之,民间舞蹈具有多样的形态和艺术特征。
通过对舞蹈形态和艺术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民间舞蹈的独特魅力。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概论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概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表现形式之一。
民族民间舞蹈是在中国各个地区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既反映了各地区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又展示了全国范围内的共同特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起源与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甚至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在古代,民族民间舞蹈主要起到宗教、祭祀和娱乐活动的作用。
比如,古代的舞龙舞狮就是一种祈求丰收和驱邪的舞蹈形式,而古代的宫廷舞蹈则是用于皇室宴会和娱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逐渐从宫廷走向了民间,逐渐演变成了各地区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
不同民族和地区的舞蹈形式都各具特色,通过舞蹈展示了不同文化的多样性。
例如,云南的彝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和服饰而闻名,而新疆的维吾尔族舞蹈则以其激情四溢的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而著称。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20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在这个时期,舞蹈艺术家积极学习和吸收外国的舞蹈技巧和表现形式,使得中国的舞蹈艺术更加丰富多样。
同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展示,成为中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特点与形式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它们常常以具象化的方式表现人物、动物和自然景象,通过舞蹈动作和形象化的服饰、道具来展示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舞蹈的动作往往流畅而有力,充满激情和感染力,能够通过动作的节奏和力度来传达情感和意义。
同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也有着不同的形式和类型。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舞龙舞狮、蓬松舞、腰鼓舞、蓝天舞等等。
每个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形式和表演方式。
舞蹈的形式和内容常常与地区的自然环境、民俗习惯和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些不同的舞蹈形式共同构成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丰富多样性。
三、意义与传承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舞之中国民间民族舞艺术特点

中国舞之中国民间民族舞艺术特点中国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中国民间民族舞艺术作为中国舞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
本文将就中国民间民族舞艺术的音乐特点、舞姿特点以及服饰特点进行探讨。
一、音乐特点中国民间民族舞艺术的音乐特点以古老的民歌为基础,结合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乐器演奏。
其中,竹笛、二胡、琵琶等传统乐器被广泛应用于中国民间民族舞艺术中,为舞蹈画面营造出独特的音乐氛围。
此外,中国民间音乐还注重节奏的变化与层次感的呈现,通过节拍的切换和动感旋律的表达,使得舞蹈更具活力和韵律感。
二、舞姿特点中国民间民族舞艺术的舞姿以自然优美为主,追求舞者的身体协调性和柔美性。
舞者常常利用手臂、腿部等身体部位做出灵动的动作,以表达情感和塑造形象。
同时,中国民间民族舞艺术注重动作的连贯与流畅,通过动作的变化、转身的技巧以及舞者的协同配合,使得舞蹈更加富有视觉冲击力和观赏性。
三、服饰特点中国民间民族舞艺术的服饰以民族特色为主,充分展示了中国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
例如,蒙古族的舞蹈常常穿着传统的蒙古族服饰,藏族的舞蹈则会穿戴藏族的传统服装。
不同的服饰风格和色彩搭配,为舞蹈增添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和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中国民间民族舞艺术以其独特的音乐特点、舞姿特点和服饰特点,展现了中国舞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这一艺术形式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中国民间民族舞艺术特点的探究和发扬,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舞艺术。
中国舞之中国民间民族舞艺术特点

中国舞之中国民间民族舞艺术特点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其舞蹈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和情感表达。
中国舞分为民间舞和民族舞两大类,两者在各自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重点论述中国舞之中国民间民族舞艺术特点。
一、中国民间舞艺术特点民间舞是中国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人民群众生活的真实情感和工作场景,以生活化、传统化的方式表达出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美好愿望。
1. 抒发情感的舞蹈形态中国民间舞在形态上追求简洁、朴实,以自然、真实的动作语言表达情感。
舞蹈动作通常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姿态和活动,如行走、翻滚、扭腰、弯腾等。
这些平民化的姿态和动作使得观众们更容易与舞者产生共鸣,深入感受到舞者所表达的情感。
2. 强调群体合作与协调中国民间舞注重集体表现,重视群体的协同和合作。
在民间舞中,舞者们往往以形成整体的方式展示舞蹈动作,强调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这种群体性的表演方式不仅彰显了中国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和团结一致的价值观,也使得观众们感受到了来自整个群体的力量与感染力。
3. 基于民间传统的舞曲和服饰民间舞普遍采用传统的舞曲和音乐,如锣、鼓、箫、笛等乐器的伴奏。
舞曲旋律优美、朗朗上口,能够引起观众情感的共鸣。
同时,在服饰方面,民间舞常常选用当地特色鲜明、造型传统的服饰,通过服饰的形式所凸显出的地域特点,使得观众们更好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二、中国民族舞艺术特点中国民族舞是中国舞蹈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表达不同民族的风貌、风俗和特色为主要目的。
1. 呈现民族文化特点中国民族舞是以展示各个民族自身的特色为目的,反映了中国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与文化传统。
比如,在蒙古族舞蹈中,表现了奔放热情的民族风采;而在壮族舞蹈中,则能够感受到豪放洒脱的民族性格。
每一个民族的舞蹈形式都是独特的,通过舞蹈所表达的形象与感情,能够使观众更好地了解和认知中国的多元文化。
2. 强调舞蹈技巧的展示中国民族舞注重动作的优美和技巧的展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间舞及其教学特点
中国民间舞及其教学特点
中国民间舞蹈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表达情感的文化艺术。
经过历史的沉淀,民族舞蹈能反映出当地的人文风俗以及地域特色。
中国民间舞蹈作为传统的舞蹈艺术代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醇厚。
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的民族特点,所以形成的民间舞蹈也会各有特色。
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华56个民族中,仅汉族就有700多种不同的民间舞蹈。
民间舞蹈虽多但基本都有相同点,在日常的民间舞蹈教学中,必须要谈及民间舞蹈的内容。
一、民间舞蹈的特点
民间舞蹈教学的理论知识包括民间舞蹈的特点。
民间舞蹈起源与民间,是人民自己创造的艺术,受到地理因素和风俗文化的影响,民间舞蹈千姿百态,但是也有统一的特点。
(一)民间舞的继承性
民间舞能够流传至今,全靠一代一代的继承。
舞蹈动作中体现了当时的生活气息和人文特点,保留了时代的形象特点,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内涵。
而继承又给舞蹈添加了新的元素,赋予民间舞蹈新的生活特点,民间舞的继承性得以体现。
(二)民间舞的群众性
正因民间舞起于民间,所以深受群众的喜爱,因此它具有强大的
支持者。
民间舞蹈是人民群众集体创造的艺术,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三)民间舞的自娱自乐性
民间舞蹈是人民群众在劳动之余的创造,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放松自己,取悦大众,丰富生活。
表演过程中,最能流露纯朴而真实的情感,因为它不需要过分地修饰每个动作,不需要有太多的规范化的动作,它只是为了起到自娱自乐的效果。
(四)民间舞的地域性
导致民间舞蹈多姿多彩的主要原因就是地域的影响。
由于地域的不同,导致气候条件,生态环境等都有所差异。
人的体型和思想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创造出来的舞蹈自然就会不同。
像北方民间舞蹈规模较大,我们熟知的秧歌,如山东的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三大秧歌,还有陕北秧歌、河北秧歌等等,多具有粗犷刚强、热情奔放的特点;南方有莲花灯等民间舞蹈则以柔美姿势着名;草原上蒙古等民族强悍刚强;维吾而族体态挺拔、动作丰富、表情细腻;康藏高原上的藏族民间舞蹈以舞“袖”为亮点,风格各异。
总之,不同地域的舞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
二、民间舞蹈教学的特点
民间舞蹈的众多特点也导致了它的教学与其他舞蹈的不同,独特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的情感性
舞蹈里面带有情感,民间舞蹈就有以情动人的特点。
这里的“情”包括很多,例如对求生的一种欲望,丰收后的喜悦,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等等。
将这些情感渗透到教学的每个动作中,才能让学习者也有情感的融入。
(二)教学的民间性
在进行民间舞蹈表演时,要进行各方面的规划组织。
而这些都需要考虑到当地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信仰等方面,这样才能更加真实地反映舞蹈里面的生活气息,所以说教学要以民间生活为基础。
(三)教学的复杂性
民间舞蹈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现已成为具有强大理论支持的舞蹈体系。
由于舞蹈的种类繁多,导致舞蹈教材也不尽相同。
以前的舞蹈教材重点是放在每一个动作上,而现在则是强调综合性的表演,添加了各种组合,如表演性组合、技巧性组合、民族原生组合等等,各种组合循序渐进,难度依次增大,这样就体现了教学内容之复杂。
(四)教学的时代性
民间舞蹈一直流传也是因为它具有时代性,教学也该根据它的这一特性,拥有相应的时代特性。
教学的时代特性就是要在保留原时代精神的前提下,将现代的生活文化、审美情趣融入到舞蹈中,让舞蹈更加有生命力,更加有时代感。
三、中国民间舞教学的规律
教学的规律常常与方法是联系在一起的。
舞蹈的教学规律常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开法儿课
开法儿课就是教学的开始。
教学首先要抓住“法儿”,把握住教
学的每步。
前面说到民间舞要抓住情和律两方面的内容,但是在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后,我们知道舞蹈教学不应该上来就教些动作,而是先应该让学生了解舞蹈的来历和背景,让学生了解舞蹈背景后带入情感地学,而后教授一些动作上的注意点,即动律和节奏,这样的效果更佳。
如藏族堆谐的教学,原来教学喜欢用基本步的动作来开法儿,后来对舞蹈教学进行了分析,发现堆谐动作的一些内涵,后来把这一动律确认下来,首先将它转化为理论,即先原地双膝微倾,然后保持微颇原地小踏步,最后再来完成基本步。
这一理论再加上实际的动作教学,这样地有效训练步骤,提高了教学效率。
这样的开法儿课就是一个成功教学的典型。
(二)训练性组合
训练性组合是打舞蹈基础的,也是必要的训练。
它所包含的训练内容有很多,主要是训练学习者动律风格、形体技能两方面。
在动律风格方面,要求以动律为核心,将动作贯穿于训练中,强调动律开发止。
要体现风格,则需要靠节奏,节奏能给动律内在生命,也能在舞蹈中体现情绪的.转变、内心的变化等。
因此,在训练中就有了动律训练和节奏训练这两项内容。
事实上,动律与节奏决定了舞蹈的本质,所以在教学中总会要强调这两项内容;说到形体技能方面,则主要是有技巧性训练组合和专项部位的训练组合而完成。
舞蹈者需要有好的形体和娴熟的技巧才能将动作发挥地完美。
技巧训练将单一的技巧反复地再现,与同类技巧配合使用。
专项部位的训练则是要表现舞蹈者身体各部位的运用,以此来适应多种不同的风格。
总之在教学中,训
练性组合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教学规律之一。
(三)教材的选择
教材的选择也是教学规律的一大特点。
所谓教材选择,就是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系统性的素材。
代表性要考虑到是否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性,选择具有民族特征的内容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像藏族的旋子、踢踏,蒙古的马步、硬腕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动作。
系统性则讲究点面结合。
动作是点,整支舞就是一个面;民间舞蹈是个点,则所有舞种构成了面。
在顾及到面的同时不能忽略各个点,例如小崴徒手组合动作是单一的,但是关系到后面的正崴组合,它们形成的是完整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