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比较阅读例谈.

合集下载

篇内比较阅读法在《秋天的怀念》中的运用

篇内比较阅读法在《秋天的怀念》中的运用

课程篇在课前,首先要为《秋天的怀念》确立合适的篇内比较点。

《秋天的怀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篇内的比较:词语、句子、段落、前后文内容的比较等。

一、词语的比较《秋天的怀念》作为一篇写亲情的名篇,在语言的运用上也是字斟句酌的。

在讲解这篇课文时,通过对文章中反复出现或前后呼应的词语进行比较,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鲜明的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比如文中“悄悄地”一词的运用: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2.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文中多次运用了“悄悄地”这一词语,母亲为什么要“悄悄地”?母亲每次这样做的原因都相同吗?通过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联系上下文不难发现,第1句中,母亲悄悄地躲出去是因为此刻她能体会儿子内心的痛苦,她想让“我”一个人静静地独处一会儿,这样“我”就有机会释放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既顾及到了我的自尊,又能掩饰母亲自己内心的痛苦,当然她的这份痛苦,在当时,颓废不堪的儿子是体会不到的。

然而母亲最终还是又悄悄地进来,在她的心里,始终还是放不下儿子,就算当时自己也已经病入膏肓,她仍然坚强地面对一切,丝毫不流露出半点哀伤。

第2句中,母亲在“我”患病的时候,其实比“我”还要敏感,她生怕一不小心说错了哪个词,又会刺激到脆弱的儿子,所以当她说出了“跑”或“踩”一类的字时,下意识感觉到自己说错话了,又悄悄地出去了。

真是因为母亲太爱“我”了,所以她只能小心翼翼地压抑着自己内心的痛苦,就是为了保护好儿子这脆弱而敏感的心。

虽然“悄悄地”一词,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又会有细微的差别,经过比较,这样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能体会母亲的内心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二、句子的比较《秋天的怀念》中,多次出现了“好好儿活”这句话:(1)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2)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例谈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方法的运用

例谈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方法的运用

揭示 了封建传 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 神上 的束
缚. 这也是 广大农 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 这 使学生更进一 步认 识到文章 的主题是 通过人

相 同事物的 比较
例如, 比较老 舍的 《 在烈 日和 暴风 雨下 》 与朱 自清的《 春》 中描写雨的片段
又一个 闪 . 正在 头上 . 白亮亮 的雨点 紧跟 着落 下来 . 极硬 的 . 砸 起许 多尘土 . 土里 微 带 着雨气 。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 , 他 哆嗦
读兴趣和语 文素养 . 让学生认识 到: 比较 阅读 不仅是 阅读的一种有 效途径 .也是认 识客观
世 界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 阅读教 学
比较
方法
在语 文阅读教学 中. 运用 比较 的方法 . 可 以使学生 开阔视野 . 活跃思维 . 加 深对作 品的
理解 . 乐 于去体验 、 感 受文章所蕴 含的知识 和 情感 :可 以培养学生 的比较思维能 力和鉴别 鉴赏能力 .进而提高学 生的阅读兴趣 和语文 素养。教学中 , 教师要 精心准备, 大胆创新 , 引 导学生在 比较 中阅读 . 在阅读 中比较 . 最终 收
到 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较阅读 的方法较多 . 笔 者在此略举几例 . 仅作引玉之砖

没见到于勒 时 : “ 父亲总要 说他那句永 不
爱唠叨 杨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 型代表 . 我们从 中可 以看 出当时的社会生活把“ 豆腐西
施” 磨砺成 了这个样子 通过对这两个人物二十年前后 的对 比. 反
变更 的话 : ‘ 唉! 如果于勒竞在这 只船上 , 那会 叫人 多么惊喜 呀!” ’ 见到于勒时 : 母 亲突然很 暴怒 起来 .说 : “ 我就知道这个 贼是不会有 出 息的 . 早 晚会 回来重新拖 累我们的 ……已经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标准解答示例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标准解答示例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标准解答例如一、关于标题1.品味文章标题,说说“原来”一词不宜去掉的原因。

(4分)答:“原来”一词,与霍洛维茨说的话“我用了一生的努力,才明白朴素原来最有力量” 相照应,(2分)写出了认识变化的过程。

(2分)解析:此题考查文章的炼字。

解答时,要将原标题和改后的标题进行比较,体会“朴素最有力量”与“朴索原来最有力量”在表意上的不同,再联系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2.结合文意,说说标题“总有那一片蛙声”的深刻含义?(5分)答:“总有”意味着无法拂去(1分);“蛙声”是作者故乡生活中一种难以忘记的声音(1 分);无论何地,春夜的晚上,我总会回忆起生命中离不开的蛙声(2分);寄托了羁旅游子的强烈的思乡之情(1分)。

3.简要说说文章以“母亲的高凳”为题的妙处。

(4分)答:①作为全文线索,推动情节的开展;②制造悬念,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愧疚;③借高凳这一普通的事物,突出表现母亲无私、伟大的爱。

4.文章以“母亲是一片瓦”为题,有什么好处?(4分)答: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1分)②新颖奇特,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1分)③揭示了母亲朴实,为子女默默奉献的性格特点。

(1分)④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赞美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1分)5.说说文章标题有何妙处?(4分)答:①点名了文中的线索银针茶;②作者在茶中寄托着对故乡的骄傲自豪之情;③是作者浓浓的故乡情结的载体;④同时运用叠词,情味悠长。

6.阅读全文,说说文章以“故乡的芦苇”为题有什么作用。

(4分)答:①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②交代了本文的主要写作内容;③间接地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对母亲的思念和热爱之情;④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7.本文以“题跋,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为题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理由。

(5分)答:【例如一】好。

理由:①巧用现代流行语,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②明确说明对象及说明重点。

③表达作者对题跋的赞叹。

【例如二】不好。

理由:①“点赞”只是赞同,但“题跋”不仅有品评、鉴赏功能,还有考订、记事功能,这样不全面。

比较阅读“比什么”——《背影》与《回忆我的母亲》比较阅读教学例谈

比较阅读“比什么”——《背影》与《回忆我的母亲》比较阅读教学例谈

比较阅读“比什么”——《背影》与《回忆我的母亲》比较
阅读教学例谈
王亮
【期刊名称】《湖北教育》
【年(卷),期】2024()2
【摘要】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

没有比较就难以看出优劣,没有比较就很难突出或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

在教学实践中,比较阅读教学既能突出或强调教学目标,又有利于强化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教学方式。

笔者以《背影》和《回忆我的母亲》的比较阅读教学为例,谈谈比较阅读策略。

《背影》和《回忆我的母亲》都是回忆性写人散文,都以家人为写作对象,都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具有很强的可比性,适合比较阅读教学。

另外,《背影》和《回忆我的母亲》分别编排于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和第二单元。

【总页数】2页(P53-54)
【作者】王亮
【作者单位】枣阳市中兴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在阅读时比较,在比较中阅读——例谈比较阅读法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比较阅读,为阅读教学启一双慧眼——例谈"比较阅读"在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3.在
比较阅读中生长——谈小学语文阅读中的比较阅读教学4.专题融合拓广度比较参对见深度——学习任务群背景下的古诗词专题阅读和比较阅读教学例谈5.专题融合拓广度比较参对见深度——学习任务群背景下的古诗词专题阅读和比较阅读教学例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比较阅读法

比较阅读法

比较阅读法:一种有效的读书方法比较阅读法,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者有一定联系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分析其共同性和特殊性。

这个比较是有条件的:①要有可比性;②要选择可比点;③比较点的选择可以是某个方面或是某个角度。

比较阅读法的方式有如下几种:一、同类相比(求同法)。

例如历史学家、教育家吴晗的《谈骨气》和科普作家叶永烈的《为科学而献身》两文,其共同点都是杂文,属议论文的范畴,均是用例证法来论证。

叶文的标题“为科学而献身”即是论点,补出其省略成分,就是“伟大的科学家都有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吴文的第一句话“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即是论点。

可见,二者的论点都很鲜明直接。

但是,也有相异之点,即两文的例证安排不一样。

叶文是依次按六位科学家生活年代先后顺序安排绘写他们的生动而典型的事迹;而吴文是根据例证材料照应文章中对骨气的解释来安排的。

文天祥是“富贵不能淫”,行乞者不食“嗟来之食”是“贫贱不能移”,闻一多是“威武不能屈”,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从思维角度分析不难看出:这类思维特点是同类事物(文章)通过比较鉴别,剖开其表面现象,摒除其偶然性因素和非本质细节,把握同类事物基本特征。

二、异类相比(求异法)。

......(例谈语文教学中的比较阅读法《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年第16期供稿文/付凤梅[导读]比较阅读法是最佳的语文阅读方法之一。

摘要:比较阅读法是最佳的语文阅读方法之一。

它能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举例分析了比较阅读法在语文阅读中的应用。

关键词:比较阅读法;创造性思维;语文阅读比较阅读法是最佳的阅读方法之一,因为它在语文学习中能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只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提高认识,分清是非,语文学习也不例外。

比较阅读法有两种:“比异求同”和“比同求异”。

所谓比异求同,就是在把握各个不同点的同时,重点分析他们的共同之处,找出它们之间的关联点。

《将相和》比较阅读教学例谈

《将相和》比较阅读教学例谈

《将相和》比较阅读教学例谈作者:李晓艳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8年第5期《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作者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及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将蔺相如与廉颇人物形象与品质展现的淋漓尽致。

作为一篇历史故事,在阅读教学中,若想使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对人物进行深刻认识。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发展来体会外,还需要善于抓住文章的特点,让学生在阅读中加以比较,点燃其思维火花,从而调动其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刻了解该篇文章的内容,进而提高阅读的效果。

一、从语言之间联系着手——完璧归赵对于完璧归赵这个典故,学生都不陌生。

学生在阅读《将相和》这个故事后,很多学生对其看法是智勇双全。

对于文章所描述的蔺相如,来到比自身国家实力强大的秦国贡献镇国之宝,为什么还可以理直气壮相对秦王,并一心为本国利益而忧,不卑不亢呢?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从文本语言之间的联系人手:首先,蔺相如是临危受命;其次,在与秦王交涉的过程中,蔺相如看到秦王毫无诚意,以骗说和氏璧上有瑕疵为由,将和氏壁回到自己的手中,甚至是做出玉在人在的举动,让秦王答应用十五座城池与本国和氏璧进行交换。

后来,当秦王答应后,蔺相如洞察秦王不是诚心交换,就悄悄将和氏璧送回本国,在与秦王洽谈交换城池事宜时,解决后顾之忧,可与秦王放心对峙。

从蔺相如临危受命到与秦王商谈交换和氏璧,其心理描写、每一句对话,甚至是要装作要砸掉和氏璧的行为举动,使蔺相如运筹帷幄,步步为营,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层层剖析,不难看出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形象。

二、从语言比较着手——渑池之会在完璧归赵后,秦王在西河外渑池约赵王友好会见。

赵王本不想去,但在廉颇与蔺相如软说下同意前往,在渑池大会上秦王故意刁难赵王,甚至是羞辱他,但蔺相如一次次为赵王解决难题,最终秦王也未能对赵王怎样。

之后,赵王夸赞蔺相如立了大功,这让廉颇很不服气。

例如,文中廉颇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劳。

现代文阅读案例分析

现代文阅读案例分析

现代文阅读案例分析在现代社会中,阅读已成为人们最常见的娱乐方式,同时也是人们获取知识和提高自我修养的重要途径。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电子书的出现,人们对于阅读的方式和体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如下三个方面对现代文阅读进行案例分析。

一、电子书的兴起在过去,人们看书几乎都是通过纸质书籍阅读,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电子书来读书。

对此,笔者在某次访谈中采访到了一个平时喜欢读书的年轻人田先生。

他告诉我,电子书相对于传统纸质书籍来说,更加便捷。

他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或者平板电脑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并且由于电子书支持搜索和目录功能,他可以更快更准确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但是,由于电子屏幕的发光对眼睛有一定的伤害,他通常会在半个小时后停止使用电子设备并进行休息。

二、网络阅读的流行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阅读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各类在线平台和社交网站上,人们可以阅读各种文章和博客,并且与他人进行讨论和交流。

在此背景下,一些新的读书方式也应运而生。

比如,在知乎、微信公众号以及豆瓣读书等平台上,存在着许多用户分享书评和读书笔记,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其他读者更好地理解书籍内容。

而且,在这些平台上,读者之间可以进行交流,这既可以促进读者之间的互动,也可以对读者形成一定的推荐作用。

三、阅读对人们产生的影响对于阅读对人们产生的影响,笔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不同的人对此存在不同的看法。

一些人认为,阅读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认知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有些人则认为,阅读可以缓解压力,帮助人们放松心情,增强人们的情感共鸣。

无论是哪种看法,都说明了阅读对人们的积极意义。

同时,阅读也有可能对个人产生某些负面的影响。

比如有些人可能会沉迷于阅读,导致学习和工作时间的浪费。

还有一些人可能会选择阅读低质量和没营养的内容,从而导致知识积累和视野拓展的匮乏。

结论:综上所述,现代文阅读的方式和体验在不断进化和变化,这些变化的背后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和阅读习惯的转变。

比较阅读题例谈

比较阅读题例谈

比较阅读题例谈范文1:作为一名学生,比较阅读题例谈是我们常见的题型之一。

我认为,比较阅读题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两种观点,还能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比较阅读题目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要求比较两篇不同文章的观点,一种是要求比较同一篇文章中的两种观点。

对于前者,我们需要仔细阅读两篇文章,明确它们各自的观点和立场,并注意文章中提到的论据和例证,这样才能更好地比较两篇文章的差异和相同点。

对于后者,我们需要认真分析文章中所表达的两种观点,这样才能把它们区分开来并找出它们的异同。

在写作方面,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重点。

首先,我们应该正确理解题目的意思,并针对题目要求展开比较分析。

其次,我们要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使用比较级和最高级等词汇,以说明观点的强弱和左右。

最后,我们需要将两种观点相互比较,提供充足的论据和例证,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它们的不同之处。

在写作时,我们还需要注意用词。

比如,在阐释两种观点的异同时,我们可以使用“相比于/相对于”等表示比较的词汇。

此外,我们还需要使用一些连接词汇来表达个人观点,常见的例如“然而”、“但是”、“相反地”,这些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连接两种观点。

总之,在处理比较阅读题目时,我们需要仔细理解题目要求和文章内容,注意用语和文理组织,以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更好地理解两种观点,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范文2:比较阅读题目是我最常见的一种题型之一,也是最考验我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的题型。

我认为,处理比较阅读题目的关键在于全面理解题目需求和文章内容,并进行准确的理解和分析。

对于比较阅读题目,可能涉及到两篇文章或一篇文章的两种观点的比较,我们需要仔细阅读文章,抓住两种观点的核心内容,并从两方面展开比较分析。

一方面,我们需要强调两种观点的异同点,使用比较级和最高级等词汇来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例证和论据,来具体说明这些观点的不同之处,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并分析它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比较阅读例谈
广州市骏景中学罗双兰2005年12月22日
一、比较阅读的概念和类型:
常言道,有比较,才有鉴别。

事物的特征往往可以在与另一事物的比较中显现出来。

著名的语文教学法专家张寿康教授曾说:“在比较中阅读学习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他还指出:“比较阅读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中学语文教学来说,开展比较阅读的训练是有效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中斯基也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合并一起设计考题,从而考察学生阅读、分析、比较、评判能力。

比较阅读的范围,可以大到作家整个作品风格流派的比较,小到某篇作品遣词造句的比较。

具体说,不同单元的课文可以比较;同一单元不同体裁的课文可以比较;同一单元同一体裁的课文也可以比较。

此外,还可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专题阅读的训练。

比如,把“对事物的新联想和新感情”确定为立意方面的一个专题,然后把《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荔枝蜜》、《海燕》等等课文放在一起进行教学,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以开拓学生路,使学生对于该立意有一种众星拱月式的立体认识。

不仅课文诸要素可以作为学习内容确立为专题,与之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也可以确立为专题,即如上述分析阅读教学法和比较阅读教学法,不妨看作是属于阅读方法方面的专题。

二、比较阅读常见的比较点:
指导比较阅读,让学生熟悉比较点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比较阅读关键之处是找准比较阅读中的比较点,今天,我主要就比较阅读中常见的比较点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1、主题思想的比较:
同一主题由不同的文章表现出来。

从求同的方面来说,可以从不同的文章中,受到同一种思想教育或艺术感染。

例如《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小说内容不同,人物命运各异,但揭示科举制度罪恶这一主题是相同的。

《母亲的回忆》与《大堰河──我的保姆》,一为散文,一为诗歌,主题都是歌颂母亲并进而歌颂劳动人民。

从求异方面看:诗歌诉诸情感,小说诉诸形象。

这又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各种体裁、各种语言不同的特点。

2、人物形象的比较:
比较常见的是人物形象的同中有异。

《荷花淀》和《祝福》都写了妇女,但祥林嫂被旧礼教绞杀,而水生嫂则成长为抗日战士。

比较分析使我们认识了时代的进步。

3、语言的比较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友邦惊诧论》进行比较,可以概括出鲁迅杂文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

比较语言还可以从表达方式,语体及风格的朴雅,句式
的不同角度进行比较。

4、结构比较:
《藤野先生》和《夜》两篇小说,都用了双线结构,比较一下,可以具体感知什么叫双线结构,双线结构的作用。

5、写作手法比较
《荔枝蜜》、《白杨礼赞》内容迥异,但均托物言情,在对具体事物的描述中,引出象征意义。

通过求同比较,可以学会此类文章的一般写法,即对具体事物由形似到神似,由实到虚地进行描写与抽象。

除了以上主要比较点之外,文章内容、形式诸要素均可比较。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比较训练时让学生明白以上比较点,结合具体作品深入理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比较阅读例谈:
1、同题材作品的比较:《范进中举》和《孔乙己》比较:
相同:
①、主题相同:都是通过塑造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形象来表现作者对封建教育制度及科举制度的批判与否定。

②、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相同:都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

③、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在《范进中举》中,作者通过对胡屠户、众邻居、张乡绅等人物形象的刻画,表现封建科举制度所导致的畸形、污浊的社会风气,不仅从侧面烘托了范进的丑态,而且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孔乙己》中,作品刻画了丁举人、掌柜、短衣帮等人对孔乙己的肉体和精神摧残,深刻揭示了孔乙己的悲剧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社会悲剧。

尤其是通过短衣帮们对他的无情嘲弄,表现了民众的麻木与愚昧,从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不同:
①、两位作者对作品的主人公的态度不尽相同:《范进中举》中作者运用了漫画式的笔调来刻画范进的疯态,明显带有嘲讽的意味;而对孔乙己,作者通过写他的善良、待人热心来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物的同情。

②、作者表现主题的角度不同:《孔乙己》是通过一个没有进学的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来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而《范进中举》是通过一个中了举人的读书人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遭遇来加以揭露。

2、不同题材作品的比较:《变色龙》、《孔乙己》和《范进中举》的比较(写作手法):
《变色龙》《范进中举》在刻画人物时,都运用了漫画似的夸张、对比手法来加强讽刺效果;除此以外,三篇文章都写到了生活中普通民众,通过他们对处于同一阶层的人物的冷漠与嘲讽来表现民众的麻木与愚昧。

通过对他们形象的刻画来展现作品的社会背景,突出和深化主题。

3、同一作家作品的比较:《故乡》、《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童年情结的比较:
在鲁迅先生的多篇作品中,都忆及了童年生活,通过比较至少可以反映出,在鲁迅先生的记忆中,童年生活是充满乐趣与纯真的,是他生命中最为美好的一段时光。

《故乡》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的一部小说。

在小说中,当母亲谈及闰土时,“我”脑中所浮现的是一幅神异的图画: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其间一个英武少年尽力刺猹。

这副神异的图画,色彩明丽,人物形象鲜明,历经20多年而历久弥新,足以说明作者的印象的深刻。

至于文中后来谈到的闰土告诉的许多新鲜事、相互赠送纪念品,无不表现了少年朋友由陌生到相熟到难分难舍的真情。

通过“我”这一段对童年生活的回顾,其中不难看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一种依恋。

《社戏》中写到自己夏季随母亲回平桥村省亲,写到了随少年伙伴放牛钓虾、看戏偷豆的有趣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

尤其是夏夜行船和月下归航两段,作者用神奇之笔,运用比喻、拟人等各种修辞手法,情景交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香四溢、充满水乡特色的秀美图画,让我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不能不感觉到作者对充满童话色彩的童年生活的喜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一段的描写,我至今仍旧认为这是写景中的精品:“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作者运用了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动静结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缤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神奇“乐园”;雪地捕鸟一段,作者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写出了捕鸟的的过程和方法。

在赞叹作者观察仔细,描写生动细致的同时,我们不难体会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由衷的热爱。

这里我只是选取了一个侧面对鲁迅先生的作品加以比较。

其实他的作品还有很多值得去比较和揣摩的,比如他对国民性的批判《藤野先生》《孔乙己》《药》等作品中都有体现,还有他犀利辛辣的语言特点(杂文)等等,都可以串起来加以比较。

4、同单元作品的比较:(以初中语文九年上第四单元为例)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谈读书》、《不求甚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四篇均为议论文,都体现了观点鲜明、论证周密的特点。

前三篇为立论,后两篇为驳论。

我侧重比较一下后两篇。

相同:两篇都是驳论文,都是先摆出批驳的靶子,有破有立。

不同:1、批驳的方式不同。

《不求甚解》先摆出错误的认识,以陶渊明“不求甚解”的原意、含义为依据,在批驳过程中阐述作者正面的主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也是先亮出批驳的靶子——敌论据和论点,用犀利如刀的语言直接抨击其论据,也就是从批论证入手,推翻敌论点,然后再确立自己的正面观点。

2、前文语言朴实自然,平易流畅,后文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充满嘲讽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