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 获奖感言

合集下载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感言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感言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感言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那么她会有些什么获奖感言呢?请看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感言,与你分享!屠呦呦获诺贝尔奖感言85岁的屠呦呦得知获奖后一夜未眠央视记者今天一早来到屠呦呦在北京的居所,对老人进行了专访。

对于获奖,屠呦呦表示,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屠呦呦的家宽敞整洁,进门的书柜中摆满了老人获得的各种奖牌奖杯,其中最醒目的是2011年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授予塔的临床医学研究奖。

85岁的屠呦呦告诉记者,自己昨晚一夜未眠。

谈起当年青蒿素的研究,老人思路清晰,滔滔不绝。

屠呦呦通过央视正式发表获奖感言屠呦呦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屠呦呦还通过央视发表了自己的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获得诺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这也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是个入口,她为此感到高兴,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屠呦呦还说,“这次获奖,说明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但也不是捡来就可以用”△视频:《屠呦呦获奖付出艰苦努力》李克强:这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屠呦呦获奖之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示祝贺。

李克强在贺信中说,长期以来,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包括医学研究人员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攀高峰,取得许多高水平成果。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委托中国科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同志5日晚看望屠呦呦并表示祝贺。

屠呦呦获奖感言 (3)

屠呦呦获奖感言 (3)

屠呦呦获奖感言引言屠呦呦是一位中国科学家,也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女性。

她凭借对青蒿素的研究和贡献,为世界范围内的疟疾治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后,屠呦呦发表了一篇感言,表达了她的感慨和对科学事业的热爱。

本文将通过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屠呦呦获奖感言,并对感言中的重要观点进行分析和解读。

屠呦呦获奖感言亲爱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同仁们:非常感谢诺贝尔医学委员会给予我这个殊荣,使我有机会站在这里向大家表达我的感慨和感谢之情。

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巨大荣誉,也是中国科学界的一次伟大荣誉。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团队一直致力于研究疟疾的治疗方法。

疟疾是一种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疾病,给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健康威胁。

为了找到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不惧艰辛,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和心血。

最终,我们成功地从青蒿植物中提取出了一种叫做青蒿素的有效成分,在疟疾的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我要感谢我的团队成员,是他们在这个漫长的研究过程中一直陪伴着我并给予了巨大的支持与帮助。

没有他们的努力和奉献,我们是无法取得这一成果的。

同时,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和爱人,他们对我的支持和理解是我走到今天的坚强后盾。

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对我来说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与使命。

我将继续致力于科学研究,为人类的健康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将继续支持和鼓励年轻的科学家,帮助他们在科学事业中取得突破,并为推动中国的科技创新做出努力。

我相信,科学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就一定能够解决更多的难题和人类面临的健康挑战。

最后,我要感谢诺贝尔医学委员会以及所有为科学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

正是因为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我才有了取得这一荣誉的机会。

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能够让科学事业蓬勃发展,为人类的未来带来更多的希望与光明。

谢谢大家!分析和解读屠呦呦获奖感言中,她表达了对诺贝尔医学委员会的感谢和对团队成员的赞扬。

她强调了团队合作和付出努力的重要性,没有团队的支持和付出,她无法取得这一重大成果。

屠呦呦获奖感言 不要去追一匹马

屠呦呦获奖感言 不要去追一匹马

屠呦呦获奖感言不要去追一匹马85岁的屠呦呦发表诺奖获奖感言时说:“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不要去刻意巴结一个人,用暂时没有朋友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待到时机成熟时,就会有一批的朋友与你同行。

用人情做出来的朋友只是暂时的,用人格吸引来的朋友才是长久的。

所以,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

”恩,我的好友圈被这段话刷屏了。

好有道理,好感动。

好了,怎么可能!老奶奶啥时候这么新世代了,哈哈!刚好何兆展为我们写了篇“打假”文章,和大家分享下《屠呦呦致辞陷入罗生门!看看你读的、转的极可能是伪造的》。

12月12日晚,转发率最高的、最让大家感动的《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获奖致辞,假的!!1、最火的致辞时隔两个月,屠呦呦先生再次成为微信朋友圈、微信群刷屏热点。

因为,现在她去瑞典领奖去了。

关键的是,她还做了诺贝尔奖获奖致辞。

更关键的是,很多人读了致辞后,大赞:真棒!讲得真好,很难不感动。

最关键的是,网友们读的、转的,竟然不是同一篇致辞!!12月12日晚,转发率最高的,最让大家感动的是名字为《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的获奖致辞。

演讲中,她重点感谢了四个人:给他起名字“呦呦”的父亲,重视中医的毛泽东,启发她思维的古人葛洪,身患疟疾使用青蒿素的非洲人。

其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则被一语带过:“我还要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

”然后,她则用诗一般的语言,重点感谢了青蒿:一岁一枯荣的青蒿,生,就生出希望;死,就死出价值。

其茎,其叶,其花,浓香、淡苦,蕴含丰富的艾蒿碱、苦味素,是大自然送给人类的一种廉价的抗疟疾药。

在我的科研生涯中,一代又一代,一茬又一茬的青蒿“前赴后继”,奉献了自己的身驱,成就了中国的中医事业。

正是因为他们的牺牲,才铺就了我通往诺贝尔的坦途。

青蒿呦呦。

情感呦呦。

生命呦呦。

……我喜欢宁静。

蒿叶一样的宁静。

我追求淡泊。

屠呦呦获奖感言全文 (3)

屠呦呦获奖感言全文 (3)

屠呦呦获奖感言全文屠呦呦屠呦呦尊敬的评委、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首先,我要向中国医药科学家屠呦呦深深地鞠躬,为她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示热烈祝贺!同时,也要感谢所有一直以来支持和关注我的人。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分享屠呦呦获奖的喜悦。

获得诺贝尔奖是每位科学家的梦想,而今天,这个梦想成为了现实。

我想在这个重要的时刻,表达一下我内心的喜悦、骄傲和感激之情。

首先,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和团队的支持。

没有他们的无私帮助和悉心指导,我不可能取得这一伟大的成就。

他们在研究过程中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和信任,让我有信心继续努力。

在这里,我要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其次,我要感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培养和教育。

在这里,我接受了全面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方法训练,这为我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也要感谢国家和政府对科研事业的大力支持,在这个背后,有着强大的国家科技实力的支撑。

我要特别提到,本次荣获诺贝尔奖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的承认和肯定。

草药的运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而这次奖项的获得,也是对中草药研究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我希望这个成果能够促进中草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和应用,造福更多的人类。

诺贝尔奖是极高的荣誉,但同时也是巨大的责任。

在以后的科研工作中,我将倍加珍惜这次机会,更加努力钻研,始终保持科学家的谦虚和进取精神。

我希望能够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为世界的科学事业做出更重要的贡献。

最后,再次感谢所有支持和关心我的人。

没有你们的鼓励和支持,我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我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永远铭记在心,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谢谢大家!```再次向屠呦呦女士表达衷心的祝贺,她的成就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中国科技事业的骄傲。

屠呦呦的获奖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鼓舞了国内外科学家持续探索的激情。

愿屠呦呦女士继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屠呦呦获奖感言: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屠呦呦获奖感言: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屠呦呦获奖感言: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
排!
连载:《国富论》中的经济学跟展哥轻松学系列之十二
12投资收益
屠呦呦获奖感言:
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不要去刻意巴结一个人,用暂时没有朋友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待到时机成熟时,就会有一批的朋友与你行。

用人情做出来的朋友只是暂时的,用人格吸引来的朋友才是长久的。

所以,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国富论》是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开山之作,但作为我们普通人或者说未曾有科班教育的人来说,还是有点晦涩难懂,那今天我们就来个通俗版的——段子,一窥经济学的妙处所在。

屠呦呦诺贝尔奖发表获奖感言全文

屠呦呦诺贝尔奖发表获奖感言全文

屠呦呦诺贝尔奖发表获奖感言全文屠呦呦在获奖的时候,都发表了哪些获奖感言呢?现在就跟店铺来看看屠呦呦发表获奖感言全文,一起来看看吧。

屠呦呦发表获奖感言全文尊敬的主席先生,亲爱的使用过青蒿素的人们: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

我不是中国本土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我只是中国科学家群体中第一个获奖的女性科学家。

我相信未来中国将有许多的项呦呦、齐呦呦、柴呦呦、尚呦呦、魏呦呦能够获得这一殊荣。

在此,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生长在中国大地上成片成片的青蒿的荣誉,更是中国中医的荣誉。

可以这么说:我是一个为青蒿素或者说是为诺贝尔奖而生的人。

1930年12月30日黎明时分,我出生于中国浙江宁波市开明街508号的一间小屋,听到我人生第一次“呦呦”的哭声后,父亲屠濂规激动地吟诵着《诗经》的著名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并给我取名呦呦。

不知是天意,还是某种期许,父亲在吟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又对章了一句“蒿草青青,报之春晖”。

也就是从出生那天开始,我的命运便与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

只是当时,我还不认识什么是青蒿,也不知道什么是青蒿素,也不知什么是中医,更不知道什么是诺贝尔奖。

感谢完父亲,我想感谢中国的一位伟人——毛泽东。

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十分重视民族文化遗产,他把中医摆在中国对世界的“三大贡献”之首,并且强调“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1954年,毛泽东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

”它就是我的工作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前身,也是成就我一番事业的平台。

我时常在想:假如没有成立中医研究院;假如把我分配到一个乡村医院,我顶多是一个平庸的中医,更别谈什么青蒿素,什么诺贝尔奖了。

我还要感谢一个中国科学家——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葛洪先生,他是世界预防医学的介导者。

屠呦呦诺贝尔奖感言

屠呦呦诺贝尔奖感言

屠呦呦诺贝尔奖感言篇一:屠呦呦获奖感想名字屠呦呦名字的来由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这里的苹就是指青蒿这种野草,美好的名字寄寓父母美好的愿望和期待,甚至会和你的人生成就和辉煌有特殊的缘分。

所以孩子们有梦就去追求,不管你的名字平凡与否,它会因为你变得熠熠生辉。

生平经历所谓大器晚成,在众人看来,屠呦呦可能是在晚年才得出了成果,拥此殊荣。

可在诺奖之前有谁知道,她早在1972年就从青蒿中提取出了一种白色结晶体—青蒿素。

功成名就怎么一蹴而成,必定是厚积而薄,她没有满足一时的收获,没有止步不前,一直研究着中医药学。

39年后,她的贡献终换来了一项国际大奖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1年9月),当时人们感叹呦呦为什么无缘诺奖,4年后,遗憾终结了。

中国人终于扬眉吐气,第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可是你知道吗,有人毕生研究,但是不为人知,即便如此,他们赢得了自己。

你每天有没有赢得自己的认同?客观屠呦呦研究丰硕,可是获奖前一直默默无闻,她被称作三无科学家,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

屠呦呦几次被提名参选院士,都没有被选上。

有人说这和她的性格有关,平日的相处中让他人不是很愉快。

从呦呦的身上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光环,也要从她过去的失意中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如果能够更加愉快和他人合作,那么她的成就会更早被人所知,她的贡献会更早被世人认可,她的发现带来的价值会更加扩大化。

再也别说做不到,不可能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国人都绝望感叹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缺少开放思维,缺少创新细胞。

莫言之后,人们对诺奖有了期待,何时会有诺奖中的科学技术奖项在中国诞生呢?至少还要十年吧。

3年一瞬而过,就有哟哟的喜讯传来了,请原谅没有使用一位老人的全名,因为这位老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她的呦呦之名也属于中国。

篇二: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物学奖后感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物学奖后感——中医文化的发展屠呦呦肯定是现下最受关注的科学家了。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屠哟哟获奖“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

屠呦呦获奖感言

屠呦呦获奖感言

屠呦呦获奖感言屠呦呦获奖感言: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不要去刻意巴结一个人,用暂时没有朋友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待到时机成熟时,就会有一批的朋友与你行。

用人情做出来的朋友只是暂时的,用人格吸引来的朋友才是长久的。

所以,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屠呦呦和莫言的获奖感言大异其趣刘崇顺刚刚获得2022年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昨晚在家里接受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国科协等相关方面负责人的祝贺,也向外界表达了她的获奖感言。

屠呦呦的获奖感言是:“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据介绍,屠呦呦1930年出生于宁波,多年来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目前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

2022年时,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曾将其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这个旨在表彰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的大奖,是生物医学领域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

此次再获诺贝尔奖,屠呦呦的获奖感言把获奖的荣誉归于集体,归于中国的科学事业、传统中医药事业,态度谦逊而又诚恳。

据悉,屠呦呦曾因亲自试药,得中毒性肝炎,却仍然坚持亲自证实药物安全,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

科学家的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不禁让我们更加敬佩。

由屠呦呦联想到莫言,2022年12月8日,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是在瑞典学院发表领奖演讲也可以称作获奖感言。

莫言的演讲主题是“讲故事的(toryteller),在约40分钟的演讲中,莫言追忆了自己的母亲,回顾了文学创作之路,并与听众分享了三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屠呦呦诺奖报告演讲全文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15-12-18 08:19 来源:新华网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屠呦呦瑞典演讲现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已经抵达瑞典并将于10日出席诺贝尔颁奖典礼。

当地时间12月7日下午(北京时间7日晚),屠呦呦在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用中文做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的礼物》的演讲,由翻译进行同声传译。

屠呦呦在演讲中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

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央视记者王薇薇)演讲全文如下: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谢谢William C. Campbell(威廉姆.坎贝尔)和Satoshi ōmura (大村智)二位刚刚所做的精彩报告。

我现在要说的是四十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

在此,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

这是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研究团队当年的简要工作总结,其中蓝底标示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标示的是全国其他协作团队完成的工作。

蓝底向白底过渡标示既有本院也有协作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

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

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

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即标号191#的样品,以1.0克/公斤体重的剂量,连续3天,口服给药,鼠疟药效评价显示抑制率达到100%。

同年12月到次年1月的猴疟实验,也得到了抑制率100% 的结果。

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

1972年8至10月,我们开展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临床研究,30例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人全部显效。

同年11月,从该部位中成功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的结晶,后命名为“青蒿素”。

1972年12月开始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探索,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确定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22O5,分子量282。

明确了青蒿素为不含氮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1973年4月27日,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分析化学室进一步复核了分子式等有关数据。

1974年起,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相继开展了青蒿素结构协作研究的工作。

最终经X光衍射确定了青蒿素的结构。

确认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

立体结构于1977年在中国的科学通报发表,并被化学文摘收录。

1973年起,为研究青蒿素结构中的功能基团而制备衍生物。

经硼氢化钠还原反应,证实青蒿素结构中羰基的存在,发明了双氢青蒿素。

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青蒿素结构中的过氧基团是抗疟活性基团,部分双氢青蒿素羟基衍生物的鼠疟效价也有所提高。

这里展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双氢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蒿乙醚的分子结构。

直到现在,除此类型之外,其他结构类型的青蒿素衍生物还没有用于临床的报道。

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卫生部新药证书。

于1992年再获得双氢青蒿素新药证书。

该药临床药效高于青蒿素10倍,进一步体现了青蒿素类药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在北京联合召开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有关青蒿素及其临床应用的一系列报告在会上引发热烈反响。

我的报告是“青蒿素的化学研究”。

上世纪80年代,数千例中国的疟疾患者得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有效治疗。

听完这段介绍,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不过是一段普通的药物发现过程。

但是,当年从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沿用历史的中药青蒿中发掘出青蒿素的历程却相当艰辛。

目标明确、坚持信念是成功的前提。

1969年,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参加全国“523”抗击疟疾研究项目。

经院领导研究决定,我被指令负责並组建“523”項目课题组,承担抗疟中药的研发。

这一项目在当时属于保密的重点军工项目。

对于一个年轻科研人员,有机会接受如此重任,我体会到了国家对我的信任,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我决心不辱使命,努力拼搏,尽全力完成任务!学科交叉为研究发现成功提供了准备。

这是我刚到中药研究所的照片,左侧是著名生药学家楼之岑,他指导我鉴别药材。

从1959年到1962年,我参加西医学习中医班,系统学习了中医药知识。

化学家路易˙帕斯特说过“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

古语说:凡是过去,皆为序曲。

然而,序曲就是一种准备。

当抗疟项目给我机遇的时候,西学中的序曲为我从事青蒿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准备。

信息收集、准确解析是研究发现成功的基础。

接受任务后,我收集整理历代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并收集他们用于防治疟疾的方剂和中药、同时调阅大量民间方药。

在汇集了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2000余内服、外用方药的基础上,编写了以640种中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

正是这些信息的收集和解析铸就了青蒿素发现的基础,也是中药新药研究有别于一般植物药研发的地方。

关键的文献启示。

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公元3-4世纪)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

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

关于青蒿入药,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后的《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青蒿治病的记载。

然而,古籍虽多,确都没有明确青蒿的植物分类品种。

当年青蒿资源品种混乱,药典收载了2个品种,还有4个其他的混淆品种也在使用。

后续深入研究发现:仅Artemisia annua L.一种含有青蒿素,抗疟有效。

这样客观上就增加了发现青蒿素的难度。

再加上青蒿素在原植物中含量并不高,还有药用部位、产地、采收季节、纯化工艺的影响,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成功确实来之不易。

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丰富的宝藏,值得我们多加思考,发掘提高。

在困境面前需要坚持不懈。

七十年代中国的科研条件比较差,为供应足够的青蒿有效部位用于临床,我们曾用水缸作为提取容器。

由于缺乏通风设备,又接触大量有机溶剂,导致一些科研人员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影响。

为了尽快上临床,在动物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我和科研团队成员自身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以确保临床病人的安全。

当青蒿素片剂临床试用效果不理想时,经过努力坚持,深入探究原因,最终查明是崩解度的问题。

改用青蒿素单体胶囊,从而及时证实了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团队精神,无私合作加速科学发现转化成有效药物。

1972年3月8日,全国523办公室在南京召开抗疟药物专业会议,我代表中药所在会上报告了青蒿No.191提取物对鼠疟、猴疟的结果,受到会议极大关注。

同年11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会议上,我报告了30例临床全部显效的结果。

从此,拉开了青蒿抗疟研究全国大协作的序幕。

今天,我再次衷心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铭记他们在青蒿素研究、发现与应用中的积极投入与突出贡献。

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包括山东省中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广州中医药大学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等,我衷心祝贺协作单位同行们所取得的多方面成果,以及对疟疾患者的热诚服务。

对于全国523办公室在组织抗疟项目中的不懈努力,在此表示诚挚的敬意。

没有大家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

疟疾对于世界公共卫生依然是个严重挑战。

WHO总干事陈冯富珍在谈到控制疟疾时有过这样的评价,在减少疟疾病例与死亡方面,全球范围内正在取得的成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虽然如此,据统计,全球97个国家与地区的33亿人口仍在遭遇疟疾的威胁,其中12亿人生活在高危区域,这些区域的患病率有可能高于1/1000。

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全球疟疾患者约为1亿9千8百万,疟疾导致的死亡人数约为58万,其中78%是5岁以下的儿童。

90%的疟疾死亡病例发生在重灾区非洲。

70% 的非洲疟疾患者应用青蒿素复方药物治疗(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ies, ACTs)。

但是,得不到ACTs 治疗的疟疾患儿仍达5千6百万到6千9百万之多。

疟原虫对于青蒿素和其他抗疟药的抗药性。

在大湄公河地区,包括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恶性疟原虫已经出现对于青蒿素的抗药性。

在柬埔寨-泰国边境的许多地区,恶性疟原虫已经对绝大多数抗疟药产生抗药性。

请看今年报告的对于青蒿素抗药性的分布图,红色与黑色提示当地的恶性疟原虫出现抗药性。

可见,不仅在大湄公河流域有抗药性,在非洲少数地区也出现了抗药性。

这些情况都是严重的警示。

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

这项计划出台的目的是保护ACTs对于恶性疟疾的有效性。

鉴于青蒿素的抗药性已在大湄公河流域得到证实,扩散的潜在威胁也正在考察之中。

参与该计划的100多位专家们认为,在青蒿素抗药性传播到高感染地区之前,遏制或消除抗药性的机会其实十分有限。

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任务迫在眉睫。

为保护ACTs对于恶性疟疾的有效性,我诚挚希望全球抗疟工作者认真执行WHO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

在结束之前,我想再谈一点中医药。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

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资源,医药学研究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

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

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最后,我想与各位分享一首我国唐代有名的诗篇,王之涣所写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涵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衷心感谢在青蒿素发现、研究、和应用中做出贡献的所有国内外同事们、同行们和朋友们!深深感谢家人的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衷心感谢各位前来参会!谢谢大家!北京时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颁诺贝尔医学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