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第二章
中国现代文学第2章,重庆大学课件

殷夫
中国现代文学
②现代派诗歌
现代派诗歌深受西方现代 派诗的影响,注意意象、象征、 隐喻等现代诗歌表现方式和技 巧,追求诗意的含蓄、朦胧。 代表人物主要诗人有戴望舒、 施蛰存、卞之琳、何其三)现代戏剧的发展 ①历史背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主革命深入 和民族抗战蓬勃兴起。 ②重要特征:更密切地为民主革命和抗日斗争服 务,是这一时期的戏剧运动的重要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
作品赏析 《林家铺子》 在小说里,作者敏锐地抓住了时代最基本的矛 盾,通过林家铺子的悲剧命运,描绘了20世纪30年 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图景反映了城镇小商业者及下层 人民的悲惨遭遇,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统治。
中国现代文学
(五)穆时英
穆时英(1912—1940),中 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浙江慈溪人。 1929年开始小说创作,代表作品 有:《咱们的世界》《黑旋风》 《南北极》《公墓》《白金的女 体塑像》等。1939年回沪,主办 汪精卫伪政权的《中华日报》副 刊《文艺周刊》和《华风》,并 主编《国民新闻》,后被国民党 特工人员暗杀。
①代表人物 田汉、洪深、欧阳予倩、 丁西林、曹禺、夏衍、阳 翰笙、陈白尘、于伶等 ②代表作品: 曹禺《雷雨》、夏衍《赛 金花》、田汉《梅雨》、 洪深《农村三部曲》、欧 阳予倩《屏风后》等。
中国现代文学
第二节
作品赏析
中国现代文学
一、散文 (一)林徽因 林徽因(1904—1955),出 生于浙江杭州。建筑学家和作家, 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 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 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 《九十九度中》等。
中国现代文学
(二)京派 “京派”是新文化中心南移到上海以后继续活 动于北京等北方城市的作家群所形成的一个特定的 文学派别。文学作品喜欢描写较少受到现代文明侵 蚀的乡村世界,讴歌人性美、自然美、风俗美。 成员构成:废名、沈从文、 芦焚、凌叔华、林徽因、 萧乾、汪曾祺。 代表作品:《边城》《八 骏图》《顾问官》《莫须 有先生传》《百顺街》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章五四初期的理论探讨与创作实践课件

第二节 白话新诗的最初尝试
一、五四白话新诗运动是对晚清诗界革命的继续和
超越 1、五四白话新诗运动诗歌形式的变革作为诗歌进 一步变革的突破口 2、胡适对五四白话新诗运动的理论贡献:《谈新 诗》、《<尝试集>自序》 “若想有一种新内容和新精神,不能 不先打破那些束缚精神的枷锁镣铐。” “诗体的大解放” “做诗如做文” 重点不单是诗歌的思想内容,关键是诗歌 形式的打破,即去格律。
梅光迪
吴宓
胡先骕
3、与“甲寅派”的论争 1914年5月(农历甲寅年)章士钊在东京创办
政治性月刊《甲寅》杂志,抨击袁世凯违反 共和原则,宣传反对袁世凯的专政统治。此 时,张陈还是亲密的战友。章的主要政治观 点:把变革的希望寄托于上层政治体制改革, 陈不相信执政者的觉悟。
章士钊(1881-1973)
新旧文学观的主要区别:白话文、“人学”
思想、现代知识制度上的纯文学观 五四文学革命的意义 第一、就语言革新——即废文言而兴白 话——来看,五四文学革命实现了文学存 在形式的变革。“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 语”; 第二、就文学内容来说,五四文学革命确 立了一种现代性(意义)的个性解放和人 的觉醒的文学观;
章士钊的《评新文化运动》第一次是于1923年8月
21日~22日发表在《新闻报》上,主要针对胡适在 《国语周刊》上所发表的“不值一驳”这个论断。 第二次是于1925年9月5日。 主要观点:反对白话,昌明国粹 。 8月30日胡适写下《老章又反叛了》予以回应,并 在文中宣言“我的受降城是永远四门大开的。但现 在改定我的受降条例了:凡自夸‘摈白话弗读,读 亦弗卒’的人,即使他牵羊担酒,衔璧舆梓,捧着 ‘白话歪词’来投降,我决不收受了!”。章士钊 看后较为气愤,当即在9月5日出版的《甲寅》周刊 上发表《答适之》,9月12号又再次刊登了《评新 文化运动》。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2)--惠

第二章鲁迅1.分析《呐喊》、《彷徨》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深刻批判。
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的总主题是反封建,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揭露批判极其深刻。
多数作品描写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及制造的一系列人生悲剧,主人公主要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妇女。
阿Q、孔乙己、祥林嫂,他们以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血泪人生,控诉封建社会的黑暗。
如孔乙己身受封建科举制度和等级观念毒害,沦落到下层穷愁潦倒,表现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惊人冷漠。
揭示了封建思想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
如《药》的悲剧是双重封建统治者用钢刀杀害革命者,封建迷信思想使华老栓把人血馒头当药为华小栓,但却治不老病。
悲剧在于,华小栓吃的人血馒头,竟是反青革命志士的鲜血做成的。
革命者为人民革命而献身,作为人民一员的华老栓并不理解。
表现粗群众的愚昧麻木,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之深。
小说既暴露了封建势力造成的人民物质上的“病苦”,更着重暴露了人们精神上的“病苦”,以惊醒“不幸的人们”起来摆脱封建思想道德的枷锁。
2.分析《呐喊》中的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小说集《呐喊》中的阿Q、《故乡》中的闰土、《风波》中的七斤,是三种类型的农民形象。
他们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一、共同点:都受封建势力压迫剥削,却愚昧麻木不觉悟。
二、不同点:闰土是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民,勤劳、质朴但精神近乎麻木。
他儿童时代机灵、能干,二十多年后,由于社会的压迫使他像个木偶人。
七斤是另一类农民形象,虽与外界有接触,但仍然十分愚昧。
“辫子风波”,使他自己没有辫子而发愁得不知如何是好。
这些都表现了农民的愚昧落后缺乏觉悟。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
他是赤贫的雇农,被地主压迫,他不正视现实,常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而忘却了自己失败者的悲惨屈辱的处境。
通过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小说揭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矛盾:农民被封建主义残酷压迫剥削,生活极其悲惨;农民精神上愚昧麻木,却没有改变自己悲惨境遇而奋斗的思想和行动。
中国现代文学史之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鲁迅1

6.从厦门到广州
由进化论到无产阶级立场
7.开始成为共产主义者
主编《语丝》等; 发起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 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 ; 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共产主义者, 从启蒙主义者转变成无产阶级革命家, 这就是鲁迅的思想发展的道路。
8.站在政治斗争的前列
大无畏的爱国主义者 与共产党关系密切
中国现代文学史之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一)
第一节鲁迅的思想发展与创作道路
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樟寿, 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 世。鲁迅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 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 影响。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 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 改变国民精神。鲁迅一生写作计有 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 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 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评价他 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9.民族魂ຫໍສະໝຸດ 使文学事业服从于社会改革和人民解放的 伟大事业,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之道, “遵奉革命前驱者的命令”从事战斗,重 视深入生活,面对现实,勇于吸收,善于 创造。
鲁迅的散文和杂文
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15部。
二、鲁迅的思想
1.独特性:对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探索。 2.时代性和超越性; (1)鲁迅对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非人性 的批判。 (2)鲁迅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奴性的批判。 (3)对人性的阴郁和残忍的认识。 (4)鲁迅的人生观 ----自由意志。
三、鲁迅的文学地位
1.从鲁迅的文学地位上看,他是中国20世纪 文学巨人。 2.从现代文学史的地位上看,鲁迅可以说 是现代文学的灵魂。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章考纲重点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名词解释】(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 年成立于上海。
(2)人物:沈端先、钱杏邨、鲁迅、茅盾、夏衍、田汉等。
鲁迅在成立大会作《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演讲,是其纲领。
(3)会刊《新诗歌》。
“两个口号”论争“【名词解释】(1)在全民族救亡运动的推动下,左翼作家周扬、郭沫若等提出了“国防文学”口号,胡风、冯雪峰为补救其不足,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于是出现了有宗派主义情绪的论争。
(2)鲁迅写了《论我们现在的文学运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主张两个口号并存,并解释了抗日统一战线内部的关系。
“左联” 文学活动【简答】(1)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与传播;(2)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3)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4)积极从事创作,鲁迅、茅盾、丁玲等都有出色的成就,同时培养了大批新作家。
茅盾小说及《野蔷薇》的艺术特点【简答】(1)小说均以恋爱为题材,通过对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生活苦闷、寄希望于爱情,而最终又只能在迷惘中盘旋的现实心理状况的描写,表现“追求“与”幻灭“的主题。
(2)艺术价值:借鉴了现代西方文学的表现方法(1)细腻真切的心理描写;(2)运用环境氛围对人物心理的渲染烘托。
茅盾的创作成就及对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贡献【简答】(1)茅盾小说创作的最大特点是富于时代色彩,多选择表现社会的重大题材,侧重对社会做全景式摹画。
(2)结构恢宏阔大,具有纵横捭阖的宏大气势。
包含着较强的理念,显示出对社会的冷峻深刻的解剖力。
但有时也会导致其作品艺术性、形象性的不足;(3)遵循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客观地描写和再现现实生活;(4)茅盾的创作成就为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茅盾的影响下,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一批追随其创作风格的作家,茅盾和这些作家的创作被文学史家称为“社会剖析派小说”。
社会剖析派小说【名词解释】(1)社会剖析派小说,是在茅盾的《子夜》等作品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小说类型。
现代文学史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一)第一节鲁迅的创作道路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
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封建士大夫家庭。
故乡生活(1881-1898):经历了从大户到小康到困顿的家庭变故,深深领略了社会的世态炎凉。
母亲鲁瑞娘家在安桥头村,鲁迅常常到外婆家,熟悉了农村人民的生活和风俗,为后来小说创作积累了丰富素材。
南京求学(1898—1902):逃异地,行异路。
初进江南水师学堂,后进江南陆师学堂的矿务学堂,受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同时接触西方的科学文化,接受进化论。
日本留学(1902—1909):广泛接触西方现代思潮。
曾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
鲁迅感到了国人精神麻木的悲哀,认为“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鲁迅认识到了改变国民精神的重要性,并认为改变精神首推文艺。
1906-1909开始文学活动,发表《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1908年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
回国之初(1909-1918):先后在杭州、绍兴执教。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在故乡绍兴积极参加宣传活动,并根据生活实感创作了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短篇文言小说《怀旧》。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务。
1913年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校授课。
呐喊与彷徨时期(1918—1927):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的主将,经历了“呐喊”到“彷徨”的精神历程。
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同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工作。
此时期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和五本杂文集。
1925—1926年因支持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惨案被北洋政府通缉,赴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携许广平离开广州去上海。
高教出版社 现代文学史 第二章 第二节 茅盾

• 2.在文学道路上跋涉
• 早期:1916-1927 积极的文学活动 编译小说,介绍外国文学作品,撰写社会论文与文学论文,参加文学 活动,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改革《小说月报》,编辑新文学刊物。 在商务工作期间,他也积极参加了社会革命活动: 1921年初,茅盾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成 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1922年后,曾以《小说月报》编务为 掩护,从事党中央联络员工作。这时期,也曾先后在党所办的平民女 校、上海大学任教,为革命事业培养干部。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茅 盾直接投身于群众革命运动。曾和郑振铎等创办了《公理日报》,不 久被迫停刊。作为职工代表,参加了商务印书馆的罢工斗争。国民党 召开西山会议后,茅盾和恽代英奉中共中央之命在上海组织了国民党 左派的上海市党部。
(三)《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 • 茅盾在抗战时期的创作较多,但以长篇小说《腐蚀》影响最大,成就 较高。 • 《腐蚀》以1940年9月到1941年2月的重庆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女特 务赵惠明的一段经历。作品以日记体的形式,透过赵惠明矛盾复杂的 心理活动和记述,把“皖南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侧面表现出来,作 品既描写了作为国民党女特务赵惠明的复杂生活和心理状态,刻画了 典型形象,也集中抨击了国民党法西斯特务统治制度的罪恶。 《霜叶红似二月花》 小说描写“五四”前夕某轮船公司经理王伯申同封建地主阶级守旧派 赵守义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具有改良主义思想的年轻地主青年钱良 材周旋于二者之间的故事。这部在错综复杂的社会阶级关系中,揭示 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过程,反映了“五四”前夕的时代特点和 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 (3)恢弘谨严的艺术结构 • 作者以“蛛网式”的密集结构来表现纷繁复杂的生活。全书以吴荪甫为 中心,以吴荪甫、赵伯韬的斗法为主线,同时交织其他线索,交错发展 ,构成《子夜》恢宏、严谨的艺术结构。 • (4)细腻的心理描写,社会剖析与心理分析相结合。 • (5)开创了“社会剖析小说”新的 《蚀》与《虹》 • 《蚀》是茅盾的处女作,由三个略有连续性的中篇组成。创作于1927 年9月—1928年6月。在这三部小说中作家第一次使用“茅盾”这个 笔名。 • 作品表现的是:“现代青年在革命浪潮中所经历的三个时期: • (一)革命前的亢奋和革命既到跟前时的幻灭(二)革命斗争激烈时 的动摇(三)幻灭动摇之后又不甘失败,当思作最后之追求。”(《 从牯岭到东京》) • 《蚀》迅速、真实地反映了大革命前后的时代风云以及大革命失败后 的社会心理,尤其是展示了一群形象各异的知识者苦闷彷徨的心态。 《蚀》虽为“三部曲”,但并无以一贯之的中心人物和故事情节,各 部结构自行独立。
现代文学史自考第二章 (2)

(2)《动摇》反映的是1927年春夏之交,“武汉政 府”蜕变之前,湖北一个小县城的风波,展现了时代社 会的艰难与残酷,以及许多革命的虚伪残暴真相 “动摇”指的就是方罗兰的对反革命的妥协动摇 和胡国光背叛革命所导致的革命政权动摇 除了革命事业上的动摇在对待爱情上也表现出“ 动摇”的本性。表现在结发之妻陆丽梅和时代女性孙舞 阳之间 胡国光本是劣绅,混入革命队伍,篡夺重要位置 ,投机取巧,以极左面貌破坏革命者声誉,最后残暴镇 压革命者 《动摇》如镜子,从小县城的风云变幻,折射整个 时代状貌,体现出作者对于现实的深沉忧虑和悲观性评 价
2-2【茅盾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 献】 茅盾以其丰硕的创作成果和富有特色的艺术创作特 点,为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与发展做出了相当突出的贡 献。 他小说创作的最大特点是:关注时代的风云变幻, 表现出时代风采。 他的作品多选择表现社会的重大题材,侧重对社会 作全面而广阔的全景式摹画。 与此相应,作品结构安排强调恢弘阔大,具有从横 捭阖的宏大气势。 茅盾的作品都寓含着作者较强的理念色彩, 表现出作者试图通过文学把握社会和时代规律的思 想愿望,
作品对人物的充满踌躇与犹疑的心理把握得非常准 确,表现得也非常真切细腻,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昙》也是如此。作品真切地描绘了人物的矛盾心 理尤其是复杂的性心理活动,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艺术价值】 《野蔷薇》的突出意义更体现在其艺术价值上,在 创作中,茅盾较多地借鉴了现代西方文学的表现方法, 尤为突出的是作品细腻真切的心理描写和运用环境氛围 对人物心理的渲染烘托,使作品具有独特魅力和艺术价 值。
30年代还有的论争 左翼作家对林语堂、周作人“性灵文学“的批判 左翼作家与朱光潜、沈从文等的论辩,这些京派理 论家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所谓人性 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创作动机和书名来历
关于《呐喊》:
1、文学的启蒙 2、潜在的心理动机: 渲泄内心的苦闷。
《呐喊· 自序》是解读 鲁迅小说的一把钥匙。
从心理角度看,《呐喊 · 自序》清楚 地叙述了一次又一次的心灵创伤带来 的苦闷,以及一个又一个企图从“苦 闷”中挣扎出来的梦。
有研究者认为“鲁迅的小说将自己的 内在世界外化得最诚实,最深刻和最 丰富”(吴俊:《鲁迅个性心理研 究》)。
(3)行动方式:文化批评
通过各种途径,一针见血,不留情面。 批判国民性试图达到对国民精神的改造, 是鲁迅创作中一以贯之的主题。
2、虚无、绝望的生命意识
鲁迅的生命悲剧意识源于两个方面:
黑暗现实的压迫和个人境遇的坎坷
独特的生命体验,形而上的“悟”。
思想的矛盾性,如对社会批判、对启蒙的 作用,一方面热情倡导,内心深处却产 生根本怀疑。
经济解放对个性自由、婚姻家庭幸福和妇女解
放的制约,及个人奋斗的脆弱无力,对知识分 子具有警策作用。 B 既肯定知识分子的历史进步作用,也发掘与批
判了他们身上的种种危机,为知识分子的成长
进步指明了一条自我批判的道路。
C 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人格——依附 型人格
即: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 经典,不敢越雷池半步 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 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
“看与被看”的结构模式在《彷徨》中有一篇
“即使阿Q成了革命政权的领导者,辛
亥革命依然毫无胜利的希望,他将以自
己为核心重新组织起一个新的未庄封建
等级制度”。
阿Q的革命悲剧在客观上暴露了辛亥革 命的弱点:无视农民的革命要求,革 命后局面依旧,革命成了换汤不换药 的政权形式的变更。
辛亥革命忽略了国民的精神改造,即 “人的现代化”问题 。
5、艺术特点
阿长与《山海经》、灯下漫笔、二丑艺
术、春末闲谈、女吊 等
第一节 鲁迅的精神历程
一、鲁迅的生平 (1881~1936)
原名周樟寿、字豫 山,后改为豫才。
二、鲁迅的思想
1.对国民的看法和对国民性的批判 (1)基本观点
中国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和示众的材料。
(2)问题的形成及来源
鲁迅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和严峻思考,审视传 统文化,对国民性的批判是其对民族更新改 造思考的切入点。
1、塑造了特殊的审美类型- 阿Q
2、吸收了中国话本小说的叙 述特点 3、深刻的杂感笔法
在叙述和描写中掺入了尖锐、幽默深 刻的议论,包括反语形式的运用。
4、语言精炼含蓄
第三节
《呐喊》和《彷徨》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收 入作家从1918年至1922年间创作的十 五篇小说,1923年8月出版。 第二部小说集《彷徨》收入作家1924 年到1925年间创作的小说11篇, 1926年8出版。
三、《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
鲁迅是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的小说实 现了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
1.提供了新的小说观念
鲁迅的取材和写法,借鉴了西方现代小说的体 式,以现实主义方法为主,实现了对传统写法 自觉、大胆的突破。
2、提供了新的人物、题材和新的思想主题
①新的人物: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真正写了 普通农民的小说家。 ②新的题材:中国现代小说两大基本题材(农民、 知识分子)都是由鲁迅开创的。 ③新的思想主题:观察与表现普通人命运的独特视 角,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主题。
但精神上却愚昧麻木,构成物质与精神 之间的深刻矛盾,鲁迅以深刻的同情描 写其悲剧命运。
(2)中国传统妇女的悲剧形象
《明天》《祝福》《离婚》可以视 为描写中国传统妇女悲剧命运的三 部曲。 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意义就在于深刻 地揭示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奴役国 民尤其是妇女的残酷性和荒谬性。
(3)下层旧知识分子形象
3.故事情节的弱化与灵魂揭示的强化
《呐喊》《彷徨》为了更深入地揭示人们灵魂
状态,对故事情节的曲折和完整并不倚重,
《狂人日记》、《故乡》、《伤逝》、《在酒 楼上》等大都是以人物的情绪感受作为小说的 整体框架,故事情节和生活画面被编织进人物 的情绪感受之中。
4.结构的两种基本模式与总体的封闭性
两种模式:一是“看/被看”; 一是“离去 — 归来 — 再离去”。
阿Q是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 形象,也是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
精神胜利法:
弱者在强者面前得不到物质上的胜利(得到的只是欺 侮与压迫),又不去以自强的行动争取胜利时而采用的以 一种虚妄、想象的精神安慰来缓解和冲淡心灵痛苦的方式, 是一种消极的自我麻醉,具有欺软怕硬、自欺欺人、自我 解嘲、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的特征。这是中国传统和同 时代人所具有的精神特征。
“读书应试梦”
“科学救国梦”
“文学启蒙梦”
双重“绝望”:既是对启蒙对象
──“国民”的绝望,更是对启蒙者 自身的“反省” ──“我决不是一个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3、命名
把这一时期小说创作集 名为“呐喊”,是以此 为革命呼号、助威, “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 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
于前驱” 。当然,也隐
孔乙己、陈士成曾如醉如痴地追求功名
利禄,却终生未爬上统治者的显赫地位,
而他们所受的教育又不能支持其在社会
上生存下去,最后成为封建科举制度的
殉葬品
以孔乙己、陈士成的悲惨命运来暴露封
建等级观念吃人的罪恶。
4.觉醒者形象
鲁迅不仅颂扬先觉者的反抗精神,更从 悲剧现实出发,塑造了一批梦醒了无路
可走、倍感痛苦的知识者形象,如《在
(2)意义
A、阿 Q 形象具有巨大的概括性,是中 华民族长期以来沉重的苦难生活的生
动概括。
B、阿 Q 形象具有社会普遍性,既概括
了中国国民性的一般弱点,也概括了
人类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法。
C 以对“人”这一生存困境的
正视,揭示了人类精神现象 的一个重要侧面,具有超越 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3、封建桎梏下中国社会现实缩影——未庄
吃人的网络结构
:赵贵翁 ——古久
先生——狼子村· · · · · ·
3、吃人问题的反思——对人性黑暗的
批判(第11——13段)
《狂人日记》运用了两套文本
文言文代表现实世界的声 音,而白话文则代表了一 个狂人的内心世界的声音 这两个不同的文本,反映 了两种语言空间,也就是 新旧文化的对照。
第二章 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的
奠基人
半个世纪以前,
发出了来自铁屋 的呐喊,开辟了 我国小说发展的 新时代。
【本章学习要点】
一、了解鲁迅及其创作系统 二、掌握对《呐喊》与《彷徨》的总体评价, 理解为什么说它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 成熟的标志。
1、试分析《呐喊》《彷徨》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 结构模式。
2.积极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卫道 者形象。
《肥皂》里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 高干亭等封建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属于 这一类。 四铭是典型的封建假道学,表面上道貌 岸然,高谈阔论,保存国粹,对新式教 育极为愤恨,哀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道德沦丧,但实际上卑下、虚伪 。
3.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形象
鲁迅认为,各种形式的封建思想观念,
子君是一个勇敢纯真有个性的知识女性
涓生、子君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 社会的扼制 环境的逼迫 对爱情的理解不同
人生价值取向的不同
A 从社会层面来看——外在原因
生存的困境
B 从个体生命层面来看——内在原因
心造的幻象
(三)鲁迅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独创性
A 既表现了张扬个性的可贵,又揭示了社会解放、
虚无、绝望,不是终点,是起点。
3、 “中间物”意识
“在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 即处在历史进程中的每个人不是起点, 也不是终点。
关于历史,鲁迅认为中国的历史是吃人 的历史,被吃、吃别人,人自食。
三、鲁迅的创作
小说创作
散文创作
杂文创作 学术著作
第二节
《狂人日记》、《阿Q正传》
(一)揭示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
从三个方面体现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
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
关于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对改造国民性
问题的关注
关于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
(二)人物形象
1.权势者形象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些有钱有权有势 的“阔人”,如《阿 Q 正传》中的赵太 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离婚》 中的七大人等。他们自觉地维护着封建 传统及其伦理道德规范,并体现了冷酷、 虚伪的精神特征。
2、突破传统手法,采用现实主义与象征主
义结合的创作方法,为中国小说打开了
一个前所未有、完全陌生的审美视界。
实写人物 —— 用的是现实主义 —— 构成
小说的骨架、血肉
虚写寓意 —— 用的是象征主义 —— 构成
小说的灵魂
二者相互结合,缺一不可
二、说不尽的阿Q
1、阿Q形象的特征及其精神胜利法
在精神上戕害着等级社会的下层人,侵
蚀着他们的灵魂,从而严格地控制着人
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以维护封建秩序,
因而他在《呐喊》《彷徨》中塑造了较
多的不觉之中被吃掉的形象 。
(1)农民形象
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鲁迅第一次把农
民的生活状况及其精神状态深刻地加以
艺术展现,提出了农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