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 修身养性从养心开始

合集下载

名老中医谈养生——修身养性,要在养心退休生活

名老中医谈养生——修身养性,要在养心退休生活

名老中医谈养生——修身养性,要在养心/退休生活作者: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1年第10期名老中医谈养生——修身养性,要在养心文/张俊德李仲愚,男,汉族,生于1921年2月。

系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对针灸、杵针、气功尤为擅长,现任四川省针灸学会会长。

李先生自幼受先祖父教诲,对气功修炼数十年而不辍。

1978年与1979年因两次车祸造成脑外伤后遗症,经习练气功而愈。

李先生认为:修身养生,修性养生,要在养心。

养心与养身两者不可偏废。

而习练气功既可修身,又可养心。

李先生一生对气功钻研尤深,曾著《气功灵源发微》一书,再版四次,供不应求。

现将李先生的养生方法与对气功的认识介绍给广大读者,以冀气功学步入正途。

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藏中的一颗明珠,养生学包括气功学、食疗学、心理卫生和心理治疗学等。

中医养生学易学、易行、易效,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其学术思想已波及世界许多国家,其中中国气功尤受青睐。

目前国内气功门派众多,习练气功者不计其数,但其中也不乏不明门径而盲目习练者,所以有“练功者如牛毛,成功者如牛头”之说。

我自幼受先祖父春庭公教诲,先祖父长于内养功法,他认为:养生修性之秘在于处柔,即老子《道德经》之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他寿终时年108岁。

正派气功,要在修炼上做到信、勤、坚、恒。

我在四川省曾举办多期气功学习班。

1986年成都市科委组织专家鉴定,认为气功有明显抗衰老作用。

我每天早晚坚持修炼气功,午眠半小时以静观内养。

平时除应诊、讲学外,空暇之际则兴谈古今佛道儒和医易诸学。

修身养生,修性养生,要在养心。

要注意身体与精神双重修养。

即重在修养性功和命功,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触。

精气神为命功三宝,慎房事则精气内藏。

凡遇不顺畅的事莫要烦恼,调节心理可按《卫生宝鉴》的方法: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视荣华富贵如行云流水。

最近赠四川某方丈楹联足可窥修养之一斑:“六道升沉如儿戏,一心不住正菩提。

中医养生话养心

中医养生话养心

中医养生话养心在中医养生的理念中,养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心,不仅仅是指我们身体里那个不停跳动的器官,更是涵盖了精神、情志等多个层面。

养心,关乎着我们的身心健康,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状态。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心神安宁,我们的思维、情绪和行为才能正常有序;反之,心神不宁,则容易出现焦虑、烦躁、失眠等诸多问题。

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也日益增大,人们的内心常常处于紧张和疲惫的状态。

在这样的环境下,养心就显得尤为迫切。

那么,如何养心呢?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平和、乐观的心态是养心的基础。

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我们不能过于计较和纠结,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正所谓“心宽一寸,病退一丈”,学会放下烦恼和怨恨,以积极的态度看待问题,这样才能让内心充满阳光。

生活中的一些不良情绪,如愤怒、抑郁、焦虑等,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和化解,会对心脏造成很大的伤害。

愤怒会导致气血上涌,增加心脏的负担;抑郁则会使气血运行不畅,影响心脏的功能;长期的焦虑则会让心神不安,消耗心气。

因此,我们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当不良情绪出现时,可以通过深呼吸、冥想、听音乐、与朋友倾诉等方式来缓解。

养心还需合理安排作息。

充足的睡眠是养心的重要保障。

中医讲究“子午觉”,即子时(晚上 11 点到凌晨 1 点)和午时(中午 11 点到下午 1 点)是睡眠的最佳时间。

在子时,人体的阳气开始生发,此时进入深度睡眠,有利于养阳;午时则是阴气开始初生,小憩片刻可以养阴。

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让心脏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助于恢复心气,增强心脏的功能。

同时,适度的运动对于养心也大有益处。

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心肺功能。

但运动要适量,不可过度劳累。

像散步、太极拳、瑜伽等较为舒缓的运动方式,既能锻炼身体,又不会给心脏带来太大的负担。

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呼吸均匀,身心放松,感受身体与自然的融合。

饮食方面,养心也有讲究。

中医认为,红色食物入心,如红枣、红豆、西红柿等,具有养心补血的作用。

养生要修德、修心、修性

养生要修德、修心、修性

郝万山:养生就是运用各种手段,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和促进经络气血运行,激发、促进、推动人体的自调机能,进而起到调节身心、促进健康的作用。

养生要修德、修心、修性郝万山,生于1944年。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全国示范教学主讲人。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笔者见到年近七旬的郝万山教授,他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谈吐优雅。

作为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全国示范教学主讲人、中医专家,他是如何认识养生保健的呢?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人体原本就有很好的自动优化调节机能,这种“自调机能”可调节我们身体内环境各个器官之间的协调性和稳定性,也调节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性和顺应性。

这种调节机能,是与生俱来的,是健康的保证。

郝万山强调,不良情绪与情感会干扰和抑制人体的自调机能,从而导致生理功能的失调,继而产生各种疾病。

《黄帝内经》说,怒则气上,怒伤肝;喜则气缓,喜伤心;思则气结,思伤脾;悲则气消,悲伤肺;恐则气下,恐伤肾。

现代医学所说的心身疾病,就是说不良情绪和情感对健康的影响。

而情绪需要自己控制,所以健康的最大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是自己的各种欲望,各种不正常的情感、杂念和不良习惯。

因此,健康需要自己管理。

郝万山说,在病人面前,自己是医生,医乃仁术;在学生面前,自己是教师,育人为本,身教重于言教。

故应加强身心修养,做到宠辱不惊,处之淡然,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谈及日常生活,郝万山说,家庭一日三餐,坚持多吃粗粮,少食荤腥厚味。

即使节日聚餐,也都点到为止。

所以多年来,他的体重比较稳定,身体各项体检指标均在正常范围。

养生的关键在于养心浇花要浇根,养生要养心。

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需心来医。

郝万山说,养生不需要特殊的保健品,把心态调整好是最重要的。

养生要从养心入手。

医家主张养心,就是修养心性;易家主张洗心,就是改变心志;儒家主张正心,就是使人心归向于正;道家主张静心,就是使心灵安定宁静;佛家强调明心,就是使心思清明纯正。

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养心

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养心

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养心1.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

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

2.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

心净则身净。

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

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4. 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5. 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

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6.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

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7.与其相信药物,相信检查的数据,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调节能力。

但这需要在你得道(智慧开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这一切。

8.健康,从调节心性开始。

为了你的健康,你学佛吧。

学佛得到的快乐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9.人为什么必须保持一定的饥渴才是对养生有利呢?其实这就是“虚”的妙用。

道家讲,虚则灵。

这和谦虚使人进步,自满使人落后一样,所以人必须经常保持“虚灵”的状态,才能时时保持清醒,保持健康。

10. 俗语说“灵机一动,计上心来”。

这个“机”字如果能真正领悟透了,那么你的悟性就算是开了。

老师教人,医生治病,其实就是在点拨你的这个“机”,让你“机”打开。

这个“机”,有时也叫“关键”。

11. 其实,许多真正的发现和发明,所需要的不是所谓系统的书本知识;恰恰相反,一个没有受过任何系统教育,但悟性极高的、具有开放思维的人,他往往真正悟到真相。

中医养生心法修身养性保持身心健康的智慧

中医养生心法修身养性保持身心健康的智慧

中医养生心法修身养性保持身心健康的智慧中医养生心法修身养性的智慧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理论,强调通过调整身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达到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

中医养生心法的基本原则是平衡阴阳,调和五行,以及精神调养。

一、平衡阴阳在中医认识中,阴阳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两个对立但又统一的方面。

人体内部也存在着阴阳的平衡关系。

中医养生心法修身养性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平衡阴阳。

当身体出现了阴阳不平衡时,就会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中医提醒我们要保持内外阴阳的平衡,通过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方法来实现。

在饮食方面,中医建议食物的阴阳属性要平衡,同时也要根据季节的阴阳变化来调整饮食,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二、调和五行中医认为,宇宙万物都受到五行的调节。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和水,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人的身体也受到五行的影响,每个器官对应着五行中的一个。

中医养生心法修身养性的智慧之一就是通过调和五行,使得五脏六腑的功能得以协调,从而维护身心健康。

中医通过饮食、针灸、按摩等方法来调养五脏六腑,使其保持平衡,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三、精神调养中医养生心法修身养性的智慧还包括精神调养。

中医强调人的身心是统一的,精神状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中医认为,情绪的波动会引起气血的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提倡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会释放负面情绪,保持心境的平和,通过调整呼吸、放松身心等方法来调养精神。

通过中医养生心法修身养性的智慧,我们可以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结构,改善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中医关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推崇合乎自然的生活方式,如早睡早起、按时进食、适度锻炼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保持身心的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中医养生心法修身养性的智慧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凭借其独特的原理和方法,为人类保持身心健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我们应该深入学习中医养生心法的理念和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更可以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养生重在养心 养生重在养心 黄帝内经

养生重在养心 养生重在养心 黄帝内经

[养生重在养心]养生重在养心黄帝内经心脏就是人的主机,所以我们养身应当贵在养心,养心要怎么养?心平气和就是最好的养心方式。

下面就让我为大家介绍养生养心的方法,盼望可以帮到大家,欢迎阅读!养生重在养心养生,在我国最早见于《庄子。

内篇》。

"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而"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义。

由此可见,"养生'的目的就是尽量延长生命时限,尽力提升生活质量,不断拓展生存空间(我国胜利放射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或许应是拓展生存空间之一举)。

近几年来,中医在国外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日热喷香。

究其根源,那是医学事业与时俱进、快速进展、返朴归真的必定选择,这更是中医和中医学内容博大、内涵精深、前景宽阔、潜力巨大、魅力无限的详细体现。

庄子讲:"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

我国中医学传统的观点认为:"怒伤肝、思伤脾、喜难过、哀痛肺、恐伤肾'。

它告知我们,人的心理活动与人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定联系,良好的心情状态可以使人的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人的某种功能或组织,引发各种疾病。

我们知道"肝、脾、心、肺、肾'都是人体的主要器官,是物质的东西;而"怒、思、喜、悲、恐'都是人的心情表现和条件反射,属于精神的范畴。

两者之间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影响,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既相互冲突又相互统一。

科学把握和正确处理人体物质和人格精神的辩证关系,不仅是科学的"养生'之道,更是宽松环境、幸福欢乐、益寿延年的关键。

养生重在养心。

养心,古人云:"天下根本,人心而已'。

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仁',而"仁'的核心是"善'。

人心善则施善行,能贯天地正气;人心恶则施恶行,必露污浊风尘。

中医养生四大原则中医调理的方法

中医养生四大原则中医调理的方法

中医养生四大原则中医调理的方法首先,养心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之一,指的是保持心境平和、避免情绪波动,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中医认为,情志与脏腑关系密切,情绪的波动会影响脏腑的功能,导致身体健康问题。

因此,养心的方法包括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过度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的产生。

同时,中医认为,保持适度的休息、充足的睡眠对于心脏功能的恢复和调整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养气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之一,包括调养人体的呼吸系统、肺脏功能等。

中医认为,气的调和与健康紧密相关,保持正常的呼吸,调整气的运行,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养气的方法包括呼吸调节,如深呼吸、腹式呼吸等;适度的锻炼身体,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有助于增加气的运行和循环;此外,还可以通过中医的药膳调理,选择一些具有补气作用的食材进行炖汤、煮粥等食疗方法。

第三,养血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之一,指的是保持机体内血液的正常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维护健康。

中医认为,血液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与人体的各个脏腑和器官密切相关。

养血的方法包括合理的饮食调理,选择含有丰富的铁、维生素B12等可以促进血液生成的食物,如红肉、动物内脏、豆类等;此外,中医还有补血的药膳方法,如枸杞炖羊肉、当归酒等,都可以起到调补血液的作用。

最后,养阴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之一,指的是调节人体的阴性能量,保持体内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阴阳是宇宙万物的对立统一,阴阳失调会导致机体功能的紊乱,引发各种疾病。

养阴的方法包括调节饮食,选择一些具有滋阴作用的食物,如百合、银耳、海参等;此外,中医药中有滋阴的药物,如何首乌、枸杞子等,也可以进行药物调理。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的四大原则是养心、养气、养血、生阴。

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促进,通过调节心理、呼吸、血液和体内阴阳平衡来保持人体的健康,并预防疾病的发生。

养生是一种持续的过程,需要结合个人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调理,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中医里的“五养”智慧

中医里的“五养”智慧

中医里的“五养”智慧中医养生讲究的是“五养”:养心、养神、养身、养气、养性。

养心是指调养心情和情绪。

中医认为,心是人体之主宰,心情愉悦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气血畅通,改善身体状况。

养心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可以通过读书、听音乐、旅游等方式来放松自己的心情。

中医还倡导慎独守静,可以通过静坐、冥想等方式让心得到更好的休息与调养。

养神是指调养精神和意志力。

中医认为,神是人体活动和机能调节的核心,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身体健康。

中医提倡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特别是在面临压力和困难时保持良好的抗压能力。

中医还强调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注意调节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紧张等,以养护精神状态。

养身是指保养身体。

中医认为,人体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中医推崇“药食同源”的理念,通过食疗的方式来调理和养护身体。

食用一些有滋养作用的食物,如枸杞、鸡肉、猪肝等,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中医还推崇适量的运动,保持适当的体重,以及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等,都是保养身体的重要方法。

养气是指调养呼吸和气息。

中医认为,气是人体的动力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元素,保持气的畅通有利于身体健康。

中医倡导通过调整呼吸来调养气息,例如深呼吸、慢呼吸等,可以帮助调节身体的气血循环。

中医还推崇一些气功练习,如太极拳、气功等,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来调养气息。

养性是指调养人的个性和修养。

中医认为,养性是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中医主张养成遵循道德规范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中医还推崇修身养性的参禅、读书、写字等方式,可以帮助人提高个人修养和精神境界。

中医的“五养”智慧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养生之道,通过养心、养神、养身、养气、养性等多方面的调养方法,可以提高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在当今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下,我们应当重视中医“五养”智慧,积极采纳和运用其中的方法,以保持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修身养性从养心开始
何谓“养心”?《黄帝内经》认为是“恬淡虚无”,即保持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

“养心”就是拥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也是健康长寿之道。

德者养心“积善成德”,德的核心是做善事。

中医认为德高者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

可见,道德修养不仅是品质的要求,而且是养生的手段。

仁者养心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其基本思想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体可以概括为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

一个人如果能仁全如此,其心境必定是欣慰和宽松,而不是懊恼、愤恨和作奸犯科后的恐惧,因此,“仁者寿”。

善良者能获得内心的温暖,缓解内心的焦虑,故而少疾;恶意者终日在算计与被算计之中,气机逆乱,阴阳失衡,故而多病而短寿。

易性养心“笑口常开,青春常在”。

但是,人生在世,难保无忧,关键是毋使太过、勿令太久。

中医“易性”的养心一法恰是“对症”的良方。

所谓易性,即通过学习、娱乐、交谈等方式,来排除内心的悲愤、忧愁等不良情绪的方法。

哲理养心、哲理养生,主要是要掌握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的观点。

哲理养生是高层次的保健养生,与德、仁相辅相
成,异曲同工,只有在实践中反复磨炼才能做到,是道德品质、气质修养、文化水平、经验阅历的集中表现。

事实上,正确地待人待己,热爱本职工作,讲究生活质量,这不仅是做人做事的基础,也是养生防病的前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