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的修身之道

合集下载

道德经中的修身养性领悟老子的修身之道

道德经中的修身养性领悟老子的修身之道

道德经中的修身养性领悟老子的修身之道道德经中的修身养性领悟老子的修身之道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之一,尽管是一本短小的著作,却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哲学思想。

其中,修身养性是道德经的核心主题之一,也是老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修身养性,我们可以领悟到老子提倡的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探讨道德经中的修身养性,以及我们如何领悟老子的修身之道。

1. 修身的内涵修身是指修养个人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通过自我反省和自警自省的方式,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修其身”的概念。

他认为,修身的过程是通过舍弃物欲和功利心理,回归内心本真,追求道的真理。

修身是一个自觉自律的过程,需要培养自律的习惯,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专注。

2. 养性的意义养性是指培养和维护人的精神素质和道德品质。

道德经中提到“养其性”,强调了养性的重要性。

养性不仅是个人修身的内容,也是一个人做人的基本要求。

通过养性,可以使个人的性情达到和谐、平静、淡泊的状态,从而保持内心的平衡与稳定。

3. 修身养性的方法在道德经中,老子提供了一些修身养性的方法和思路。

首先,他强调“无为而治”,即不要贪图功利和名利,放下欲望与执着。

其次,他倡导“柔弱胜刚强”,认为通过柔和的力量,可以达到和谐的境界。

再次,他提倡“不争”,主张避免争斗和竞争,以和平相处。

最后,他强调“无欲”和“虚无”,通过削减欲望和执念,使得心境清净无为。

4. 领悟老子的修身之道要领悟老子的修身之道,我们需要从实践中去体验。

首先,我们要学会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及时纠正错误,提高自我修养。

其次,我们要能够把握自己的欲望和情绪,避免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

再次,我们要与自然保持联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体悟宇宙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最后,我们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盈溢。

综上所述,道德经中的修身养性是一种深入人心、导向健康行为的修行方式。

通过修身养性,我们可以领悟到老子提倡的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对《老子》的自然之道、治国之道和修身之道作如下述说

对《老子》的自然之道、治国之道和修身之道作如下述说

对《老子》的自然之道、治国之道和修身之道作如下述说第一篇:对《老子》的自然之道、治国之道和修身之道作如下述说一、自然之道(一)道的本体1.道体不可以感官和理智测度首先,理智、语言都无法理解和说明道的本体。

道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它遍于宇宙空间和人生全体过程,绝不因外物变化或外力推移而改变或消失。

所以,道或指自然,而显现宇宙本体;或指社会,因之展示万事万物发生、发展、转化等规则。

其次,道并非具体形象之物。

孔子至晚年有感于斯,于是总结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说“道”已超越了一般物象。

所以,给“道”以甚么名象都不恰当。

名是随着形象而来的,形象要经过“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的判断并通过人身的藏识发挥作用而显现。

“道”没有固定的形象,所以不可用语言甚至意识而拟议。

2.道是万物之宗道虽然没有具体固定的形体,超越人们感觉器官的察知,但并不是空空洞洞的,更不是一无所有、死而无灵的。

道体在宇宙时空中是唯一的、绝对的,但道体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不断运动着的。

道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惟变所适。

所以,道无固体,亦不断灭。

非断、非常,随感随应。

因感应而隐显,由隐显而假现生灭。

道是宇宙的本体,人和万物的变化即是道的变化,万物的生灭即是道体的隐显。

道体有周行而不殆,万物现代谢而无穷。

道创生万物,宰杀万物,又毫不自私地利益万物,所以说道是万物之宗。

3.道超越时间和空间道无所谓大小,也无所谓长短,道既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不因世间万物的生灭而有所改变,所以,道不受时空的限制。

道既超越时空和万物,而又内存于时空和万物,与宇宙同体,熔万物一炉,更与宇宙及万物同呼吸共命运,同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说它“无”,是因为含藏无量生机而未显;说它“有”,是先机显露而刹那生灭。

列子所谓“有则有极,无则无穷”。

所以,事理之赜、隐、深、远、显、密,均藏于道,未悟道者,各执己见,分割真理,即成偏见,枉辟争端。

4.道有阴阳对待的内涵易日:“一阴一阳之谓道。

老子 修身强调的四句话

老子 修身强调的四句话

老子在修身方面强调的四句话是:
1.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始终谨慎,如同初时,则无事不能成)。

这句话提醒我们应始终保持敬畏之心,事无大小都要尽心尽力,这样才能避免失败。

2.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之人,不致于受到辱害;知道适可而止的人,不会陷入险境)。

这说明我们应该珍惜现有的,避免贪求无厌,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困扰和危险。

3. "修德以立身,身不正则无威"(通过修德来树立自己的身分,如果身分不正则无法树立威严)。

这说明品德的重要性,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才能树立自己的威信。

4. "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谦虚谨慎的人,能够避免自满和急躁的心态)。

老子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只有在谦虚的环境下才能做出明智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

这些话体现了一种人生的智慧,强调了个人品德、自我修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它们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人、处世,提醒我们要保持敬畏之心,珍惜当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总的来说,老子提出的修身四句话不仅是对个人品德和自我修养的深刻反思,也是对人生智慧的独特见解。

它们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精神层面的提升,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道德经中的修身养性之道

道德经中的修身养性之道

道德经中的修身养性之道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其中,道德经提出了许多关于修身养性的观点和方法。

作为一个资深学者,我对道德经中的修身养性之道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得出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道德经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视了自身内在的修养,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外在的成功。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修身养性是一个人追求真正幸福的基础。

通过修身养性,我们可以培养出内心的宁静和坚韧,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智慧。

只有在修身养性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其次,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主动和积极的行动,却忽略了在某些情况下“无为而治”的智慧。

道德经告诉我们,有时候,不做任何事情反而是最好的选择。

通过无为而治,我们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争斗和冲突,保持内心的平和和谐。

这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可以使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自我,做到心境恬淡、处事从容。

此外,道德经强调了“无欲无求”的境界。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物欲和功利所驱使,忽略了内心的深层需求。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追求无欲无求的境界才是真正的修身养性之道。

通过摆脱对外在物质的过度追求,我们可以更加专注于内心的修炼和提升。

只有在无欲无求的境界下,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最后,道德经提出了“道法自然”的原则。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人为的改造和掌控,忽略了自然的智慧和力量。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道法自然是修身养性的根本原则。

通过顺应自然的规律和节奏,我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平衡和和谐。

只有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下,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修身养性的目标。

综上所述,道德经中的修身养性之道是一个深入的哲学体系,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修身养性,我们可以培养出内心的宁静和坚韧,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智慧。

通过无为而治,我们可以保持内心的平和和谐,做到心境恬淡、处事从容。

道德经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

道德经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

道德经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一。

其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对于个人修养、家庭和谐、国家治理以及世界和平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为一个资深学者,我对道德经中的这一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得出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道德经中的“修身”强调的是个人修养和道德修炼。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了自身的内在修养,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外在的成功。

然而,道德经告诫我们,只有通过内心的修炼,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完善和超越。

在修身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宽容仁爱等,以及追求道德的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通过修身,我们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做到言行一致,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其次,道德经中的“齐家”强调的是家庭和谐与家庭伦理的重要性。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谐与家庭伦理的建立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稳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家庭中,我们应该注重亲情、孝道和家庭责任的培养。

只有通过亲情的传承和家庭伦理的建立,我们才能够实现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同时,齐家还强调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和尊重,每个成员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共同维护家庭的稳定和团结。

再次,道德经中的“治国”强调的是善治和公正的国家治理。

一个国家的治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

在治国方面,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即强调政府应该尽量减少对社会的干预,让社会自然而然地运行。

同时,道德经还强调了君主的德行和为政者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德行的示范和道德修养的培养,才能够实现善治和公正的国家治理。

此外,道德经还提出了“以德治国”的理念,即通过道德的力量来治理国家,而不是通过权力和暴力。

最后,道德经中的“平天下”强调的是世界和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

在当今世界,国际社会的相互依存和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时代。

《老子》修身思想析论

《老子》修身思想析论

止不殆 ,可以长久 ” (4 )“ 。 4章 宠辱若 惊 ,贵大 患若
身。 1 章 )得宠则 喜为上 ,受辱则悲为下 ,本是世 ”(3
人常情 ,但在老子看来 ,宠辱都是 因为名利之类 的身 外之物而造成 的后果 ,都会 由此带来祸患 ,即有祸患 是 因为有私利 ,无私利则无祸患 ,因此 ,作为行道者 应该无私无欲 ,清静无为 ,如果有 了宠辱之类 的情况 发生 ,就会惊恐 不安 ,反 身 自责 ,所 以 ,抛弃 私利 , 贵身爱身才是为道根本 。为 了贵身全身 ,有 时就需要 委曲求全 ,“ 古之所谓 ‘ 曲则全 ’者 ,岂虚言哉?诚全
讳 ,正 言若 反 ,以辩证思维 揭示 了普遍存 在于 自然 、 社 会 、人事 的矛盾对立转化规律 ,因此 ,不同 的人对
到底 ,仍在于重道 。只有重道 ,用道修 养 自身 ,“ 修之 于身 ,其 德乃真 ;修 之于家 ,其德 乃余 ;修 之于乡 ,
其德乃长 ;修之于邦 ,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 ,其德
乃普 ” 5 章 )不仅德 与道是统一 的,而且身心灵 魂 。(4 都必须与道合一 ,“ 载营魄抱一 ,能无离乎? (O ) ” 1章 守 护灵魂 与坚守大道必须紧密结合 ,不能分离 。在此 基础上 ,要像婴 儿般平和宁静 ,品德质朴纯洁 ,处事 清静无为 ,形貌柔弱卑下 ,态度谦虚恭敬。 道最 大的特 陛在于 “ 自然 ” 法 ,什么是 自然?“ 自 然”就是 “ 自己这样” 自己如此 ” 、“ ,因此 ,“ 道法 自 然”就是道无效法 的对象 ,道的法 则就是法 自己 ,是 “ 自然 ” 常 ,是 自然而然而不加人为 ,正因为道就是 自
悟为 思想 前提 的 ,因为德是 道 的表现 ,道是 德 的基 础 。“ 孔德之容 ,惟道是从 。 2 章 )道为德之 内容 、 ”( 1

探究道德经中的修身养性之道

探究道德经中的修身养性之道

探究道德经中的修身养性之道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作为一位资深学者,我长期以来一直对道德经中的修身养性之道进行研究,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心得体会。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道德经中修身养性之道的探究和理解。

首先,我认为道德经中的修身养性之道强调的是个体的内在修养和自我完善。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忽视了自身的内心世界,过于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和社会地位。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真正的修身养性之道在于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内在品质和精神境界。

只有通过修炼自己的心灵,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道德经中的修身养性之道强调的是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道德经中提到了“道”,它被视为宇宙的本源和规律。

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与自然相融合,顺应自然的变化和规律。

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此外,道德经中的修身养性之道还强调了克己奉公和无为而治。

克己奉公意味着个人应该放弃私利,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这种精神是道德经中所强调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方面。

无为而治则是指个人应该放下个人的私欲和功利心,顺应自然的规律,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事物。

只有无为而治,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在实践中,我发现道德经中的修身养性之道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快节奏和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常常感到压力和焦虑。

通过修身养性,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心灵,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

同时,修身养性也有助于提升个人的道德素养,培养个人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然而,要真正实践道德经中的修身养性之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现代社会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诱惑和干扰,让我们很容易迷失自己。

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醒,不断提醒自己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我们才能逐渐培养出内心的坚韧和智慧,真正实现修身养性之道。

《老子》中蕴含的道家修身思想

《老子》中蕴含的道家修身思想

文_学术探讨308《老子》又名《道德经》,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道家思想源远流长的奠基之作,为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其中包含着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一书的内容涉猎广泛,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百态,大千世界里的一花一木,每个人的一言一行,在老子眼中都是应天道而行,蕴含着道的神秘,蕴含着世界在静默之中运行的法则。

本文将从《老子》着眼,以书中内容为起点,围绕修身问题,通过论证的方法,探讨蕴藏在《老子》乃至整个道家思想中的修身内容。

一、何为身?在《老子》中,“身”并非我们今日所理解的,由身体器官各部分共同组成的肉体,而是指包括物质的人与精神的人于一体的生命,身体机能与思想感情缺一不可的统一体,即“人”的整体,是包含身与心在内的生命统一体,即完整的人。

对“心”与“身”字的正确理解,是对《老子》修身思想深入探讨的基础。

不同于今日,《老子》中所讲的修身并非仅仅只是施予肉体之上的养生行为,重点其实在于“修心”,在于“修德”,在于锤炼自己的内心世界。

老子的修身论通过心境的修养与保持实现了目的论与方法论的统一。

二、何以修身?1)修身的基础:道法自然,顺应天道。

众人皆知,“道法自然”。

因而,要顺从于道,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自然”。

在我认为,“自然”就是“本身的样子”、“本就如此”。

因此,“道法自然”,其实就是道的效法对象只有它自己,它自出现以来就一直保持着它该是的样子,按照它该有的规律进行运转。

道的法则就是自己,就是“自然”。

万物皆如是。

在修身过程中,也要保持事物自然而然的样子,不对任何事物有意限制。

所谓圣人,他们在处事时必定会“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而这也是我们在道家修身过程中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在道家思想中,最高的德就是“出世”,保持自身的清洁,而不追求儒家那样的“入世”、“有为”,在纷繁世间沾染一身尘土。

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让一切都顺应天道而运转,才是道家的“上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我们当继承老子的智慧,豫而谋而后定,行不躁进,择善而从,犹而自省慎独,戒慎戒惧,常不放肆,偐而庄敬如宾,虚心谦退,必信必诚,涣而去私存妄,无所障碍,敦而敦厚淳朴,不受污染,不假雕琢,旷而虚怀若谷,宽容万物,浑泽尔浑然一体,超凡脱俗。

对社会、政治、人生的格外关注,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普遍特点,老子哲学也不例外。

读老子中的人生哲学,我们不仅要解决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和生命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要确立人生的价值、意义和目标,从而为人生提供一种生活的指导。

老子的智慧,教我们如何修身、如何处世,这些正是我们作为一个大学生在成长和求学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去锤炼的。

纵观中华文化五千年连绵不断而波澜壮阔的长河,注重修身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也是中华文明中绮丽的瑰宝。

儒家的道德学说以伦理为重心和目标,以此密切相关的性情修养也配合并服从这一重心和目标,这样一种修生之道在后代为历代官方所提倡,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老子开创并代表的道家学说则提供了与儒家迥然不同的修身之道,这种修生之道以自然为重心和目标,无论是道德修养还是性情修养,都以自然为最高的价值取向,是自然之道与意识之德的完美结合。

老子以丰富生动的形象思维,精辟而晓畅的诗文,来深入浅出的阐释出善为道者的心灵境界和人格品性。

老子认为,善位道者,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他们幽微精妙,他们玄奥通达,他们渊深蕴藏,不是常人所能认知,所能想象的,因此,只能勉强的为他们形容,于是,老子运用他的超人智慧,记录下如珠妙语,从古代真人的言行举止,外在的气象、形象、性格、气质等等到其内心世界,心灵的深处,以至于心身合道。

为道的人,好似冬天涉渡河川,心中自是如临深渊,脚下自是欲进而迟疑,但虽犹豫,却不是不决,而是不冒失燥进,静以处之,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踩在实处。

“若畏四邻”,犹然戒慎,不敢放肆其胆,时时反省自己。

他好似是宾客,容貌俨然,矜重庄敬,没有丝毫的放纵,没有片刻的懈怠,没有刹那的走神,志意若一,持道修身也该如此。

他好似冰凌的溶解,溶于我道,其不合于道的冰凌,若在阳光的照射下,自然层层溶解消融。

我们在自我修身的过程中,也应把心中的私利与妄见,以及由之而生的性格、习惯、情感、思维定势、人际关系等,像冰山一般,让其消融。

他好似未经雕琢的原木那样纯真朴实,虚其心,讲俗心、私心、妄心化作道心、公心、正心了,其心敦普,超凡脱俗,归于自然的本性,朴素的品格。

他好似山谷的宽容,善于容纳溪流,无论清与浊,“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

他好似流水的浑浊,绝不以道自炫,以功自居,绝不有门户偏见,立宗立派,神话自己,他只是混沌一团,“我余人之心也哉!”因此,他大道若愚,大清若浊,同时,为道者弃世俗的贪求,“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似水那样甘居恶地,愿为天下百姓受垢、受不详、正是若浊的表现。

老子用精炼而富于包蕴性的语言,然天下后来的人们自此道来知道为道者的道心、道性、道骨、道风、道镜,让“玄而又玄”的“众妙之门”为有志修身者而开。

老子用豫兮、尤兮、俨兮、涣兮、敦兮、旷兮、浑兮、七个方面来形容为道者的状态,是他道性的自然体现,是善为道的正果,同时,也是衡量是否善于为道的标尺,修身的庙道和境界。

老子的修身之道“见素抱朴”,表现了他崇高的道德价值取向和修身原则,他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取彼取次。

”“敦兮若若其朴”“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道常无名,朴”“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一无名之朴”。

在老子看来,有出自人类朴素天性的自然的道德,也有矫揉造作,
被人利用的人为的道德。

人性本是朴素的自然的,并不受也无须受任何道德观念的制约,甚至也不知道仁义理智等道德规范是什么,却又是最道德的。

自然的道德要高于人为的道德,只有自然道德的失落,才有了人为提倡的道德。

处于对人类纯真朴素的自然天性的挚爱,出于对恢复这种自然天性的执着,老子将朴作为一种美德,赋予了“朴”很高的价值。

守持大道“无名之朴”,“不欲以静”,天下万物将自正、自均、自化、自富,我的心身自然康健长寿,我的潜能自然迸发成长;一小自处,绝不自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其大也,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于道,永远立足于小,永不自是自见,永不自持自贵。

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浅薄,存心笃实,而不居于浮华。

朴之所以可贵,在于他符合自然,体现了自然,向真朴的自然之性的复归,取舍之间,这是老子留给我们修身做人的智慧。

修身之道,说到底乃是修心之道,因而使心达到或是出于何种状态,是修身之道的关键,老子阐明心的理想状态是“至虚极,守静笃。

”虚是形容心境本来是空明的状态,静是形容心灵不受外物扰动的状态,都是指心灵的自然状态。

只因私欲的活动和外物的干扰,使心闭塞不安,不再有自然的状态。

要达到笃,极这样心灵修养的最高境地,就要“少私寡欲”,私欲是障蔽心灵、损害自然真性的主要原因,人类的私欲往往是无止境的,沟壑难填。

人们无休止的追逐声色名利,不但对社会造成危害,同时也戕害了自己真朴的自然天性和自然之德。

要“知足知止”,人生而有私有欲,“少私寡欲”,不是要灭绝私欲,而是主张恬淡为上,把私欲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是心灵保持相对的“虚静”状态,人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足,无休止的追求名利,结果必然是招致物质和精神上的严重损失,只有知足而止,才能“不辱”、“不怠”,才是长久的、真正的富足,于是老子说“甚爱必大废,多藏必后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祸莫过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要“觉巧弃智”,私欲虽为人生固有,然而其膨胀扩张,却与智巧诈伪的助长有关。

世俗之心攻心斗智、奸巧诈伪,不仅造成社会的混乱,而且毁了人类纯真朴实的自然之性与自然之德。

老子之愚,不是世人所轻视的愚笨、愚拙之愚,也不是世人所称赞的大智若愚之愚,他是善为道,深于道,玄同一切的玄德风貌,以道自养,抱道而行、为道是从,化世俗的私欲为大道的公欲。

我们当继承老子的智慧,豫而谋而后定,行不躁进,择善而从,犹而自省慎独,戒慎戒惧,常不放肆,偐而庄敬如宾,虚心谦退,必信必诚,涣而去私存妄,无所障碍,敦而敦厚淳朴,不受污染,不假雕琢,旷而虚怀若谷,宽容万物,浑泽尔浑然一体,超凡脱俗。

读老子,使我们的生命宽大而充盈,玄静而独立,这是我们的修身之路。

(作者:韦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