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纪录片的镜头语言发挥作用_张立峰

合集下载

浅议纪录片的镜头语言运用

浅议纪录片的镜头语言运用

浅议纪录片的镜头语言运用纪录片是一种以自然、真实场景为素材,通过对事件、现象、人物进行记录和拍摄,以真实、客观的表现方式来呈现特定主题的影视作品。

而纪录片的镜头语言运用就是指通过镜头的运用来表现影片所要传达的信息,通常包括镜头的选取、镜头的移动、焦距的运用等等。

纪录片的镜头语言运用对于影片的质量和观赏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镜头语言运用可以更好地传达影片的主题和情感,吸引观众的关注,提升影片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下面将对纪录片的镜头语言运用进行浅议。

纪录片的镜头语言运用需要根据不同的主题和受众来进行灵活选择。

不同的纪录片主题对于镜头语言运用有着不同的要求,比如关于自然风光的纪录片,通常需要运用大量的景深和特写镜头来表现自然景观的壮美和细节;而关于社会问题的纪录片,则需要通过运用大量的中远景、移动镜头等手法来呈现事件的发展和影响。

纪录片制作人需要根据不同的主题来选择合适的镜头语言手法,以表现影片所要传达的信息。

纪录片的镜头语言运用需要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和审美需求。

观众在观看纪录片时通常希望得到真实、客观的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纪录片的镜头语言运用就可以完全忽视审美和观赏性。

对于受众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美感的方式来接受信息,因此纪录片的镜头语言运用需要考虑如何在传达信息的提升影片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让观众在观看时能够更好地沉浸产生共鸣。

纪录片的镜头语言运用也需要考虑叙事手法和情感表达。

纪录片通常会通过叙事的方式来呈现影片的主题,而镜头语言运用则是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进行叙事时,纪录片制作人需要通过不同的镜头语言来表达情感,比如通过运用特写镜头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运用移动镜头来表现事件的发展和情节的起伏等等。

通过镜头语言运用来表达情感,可以更好地吸引观众的关注,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影片所要呈现的主题和情感。

纪录片的镜头语言运用还需要考虑时代和技术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纪录片制作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比如无人机、VR等技术的应用,为纪录片的镜头语言运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纪录片的真实力量记录和发声的重要性

纪录片的真实力量记录和发声的重要性

纪录片的真实力量记录和发声的重要性纪录片是一种具有较高媒体价值的电影形式,通过真实记录和生动展示,揭示了社会、历史、文化以及个体命运等多方面的真相。

纪录片的真实力量在于它能够记录和发声,以独特的方式展示和传达事实真相,对推动社会进步、弘扬人文精神、唤起公众关注具有重要意义。

纪录片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作为真实的记录,纪录片不仅展现了事实,还揭示了问题的本质。

通过真实的场景和人物,观众可以深入了解到社会的不同层面,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其次,纪录片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传递了导演和制作团队的价值观和立场。

导演通过选择的素材、剪辑和叙事手法,将观众引导到特定的思考和观点上。

这种主观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对事实的再现和解释,有助于引发观众的独立思考。

此外,纪录片经过闪光灯、剪辑以及配乐等手法的加工,使得真实的现实更生动,更能吸引观众的关注。

纪录片的真实力量体现在其对历史的记录和回顾上。

历史是纪录片的常见题材之一,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时代的还原和呈现,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那段历史的风貌和情感。

例如,纪录片《中国地下工人》记录了中国建设工程的发展历程,展示了工人们勤劳辛苦和奉献精神,同时也揭示了背后的劳动环境和社会问题。

这样的记录让观众了解到历史的现实,从而更好地思考未来。

另外,纪录片的真实力量还体现在其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发声上。

通过纪录片的镜头,观众可以看到被边缘化的人群的生活状态和困境。

纪录片《妈阁是座城》记录了澳门老人的孤寂与温情,触动了人们的心灵。

这样的影片不仅关注社会的公正与公平问题,还通过发声引起公众的关注,推动社会的关注和改变。

纪录片的真实力量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尤为重要。

虚假信息和不实报道泛滥成灾,使得观众对于事实真相的判断变得困难。

而纪录片作为真实记录的代表,不仅具有事实性,更具有独立性和公信力。

正是由于充分发挥了真实力量,纪录片在舆论引导和社会监督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浅议纪录片的镜头语言运用

浅议纪录片的镜头语言运用

浅议纪录片的镜头语言运用一、镜头选择与镜头运动在纪录片的制作中,镜头选择和镜头运动是影响观众观感的重要因素。

对于纪录片来说,镜头选择至关重要,它可以影响着观众对事件或人物的认知和理解。

如果纪录片要展现一个庞大的社会现象或历史事件,那么广阔的镜头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让观众更好地把握整个画面,理解事件的背景和规模。

而对于个人故事或情感类的纪录片来说,近距离的特写镜头则更能展现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让观众更好地感同身受。

镜头运动也是纪录片制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可以为画面增添动感和流畅感,从而提升观众的观影体验。

适当的镜头运动可以帮助纪录片更好地展现事件或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故事发展,使得观众更容易被吸引和感染。

二、镜头构图和取景在纪录片的制作中,镜头构图和取景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合理的镜头构图可以使画面更加生动和有趣,从而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合理的构图可以突出画面中的重点,引导观众的视线,加深观众对事件或人物的认知。

合理的取景也是影响纪录片质量的重要因素,一些特殊的取景可以帮助纪录片更好地展现事件或人物的特点和内涵,使得观众更容易理解和共情。

合理的取景可以使纪录片更具有美感和艺术价值,从而提升观众的审美体验和接受度。

三、镜头视角和焦距镜头视角和焦距也是纪录片制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合理的镜头视角可以为纪录片增添视觉冲击力和张力,使得观众更容易投入到画面中,获取更多信息和感受。

不同的镜头视角也可以传递不同的情感和信息,帮助纪录片更好地展示事件或人物的内在世界和特点。

而合理的焦距选择可以帮助纪录片更好地展现画面的层次和立体感,使得观众更容易感受到画面中的深度和立体感,提升观影体验。

四、光影和色彩在纪录片的制作中,光影和色彩的运用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合理的光影可以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和具有艺术感,从而更容易打动观众的心灵。

合理的光影可以为画面增添层次和立体感,使得观众更容易融入到画面中,产生情感共鸣。

而色彩的运用则可以为画面增添不同的情感和氛围,从而更好地传递纪录片所要表达的信息和情感。

浅议纪录片的镜头语言运用

浅议纪录片的镜头语言运用

浅议纪录片的镜头语言运用鞍山广播电视台五集原创纪录片《铁西》,以“复活百年尘封档案,解读铁西人文密码”为主线,探寻鞍山铁西这个百年城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节目播出后,不仅电视收视率创下新高,网络点击量更是突破40万,并已荣获2021年辽宁新闻奖一等奖,成功入围国家广电总局2021年第四批推荐优秀国产纪录片目录。

具体到《铁西》在镜头语言方面的运用技巧,作为该片在调研、策划、撰稿、摄像、剪辑等工作的全程参与者,笔者认为,可以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总结为“心中有数,眼中有物,言之有序”这三个关键词。

在纪录片的创作中,真正进入拍摄环节之前的很多工作显得至关重要,包括选题的策划,整体框架的确定,分集主题的划分,历史资料的收集,人物故事的遴选,文案初稿的撰写,脚本分镜头的推敲等。

而作为创作者的撰稿也好,编导也好,摄像也罢,都应该尽量多地参与到这些工作当中,并在前期工作过程中,就应该开始考虑后续的拍摄流程,要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初步的“画面感”,要充分考虑到某个故事或者人物,拍摄的难易程度。

毕竟,作为电视纪录片,和一些纯文字性质的专题报道、报告文学、人物传记等体裁不同,纪录片不仅需要扎实的文字功底,更需要讲究声画同步,甚至很多时候,要完全依赖镜头来说话。

在《铁西》的整个策划过程中,节目组通过调研,前期一共挑选出了将近100个故事或人物,最终在节目中展现的故事只有不到50个,之所以有将近一半的淘汰率,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拍摄难度太大,甚至无法实现拍摄,很难用镜头来表述清楚这个故事,只能忍痛割爱。

比如,在一次调研中,我们在一个旧物市场上,无意中发现一本上世纪60年代的小红本,上面是中央对当时的《鞍钢宪法》以及铁西区工业技术革命的相关批示,这个发现,对于正在挖掘铁西工业历史基因的我们来说,是如获至宝,但经过更深入的调研,发现这部分内容已经很难找到具体的当事人或更多的历史资料,最终只能放弃这个颇具亮点的线索,这也许就是我们作为电视人经常所说,电视本身就是有着很多遗憾的艺术。

浅议纪录片的镜头语言运用

浅议纪录片的镜头语言运用

浅议纪录片的镜头语言运用
纪录片的镜头语言运用是为了使得影片更加真实和具有说服力。

在记录真实事件和人物时,纪录片需要通过镜头语言来展现事实真相,使观众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通过运用手持摄影机和特写镜头,可以让观众感受到更加真实和生动的画面,从而增加观众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

纪录片还可以通过运用不同的拍摄角度和镜头语言来展示事件的多个视角,使得观众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事件的整体情况和内在逻辑,从而增加影片的说服力和震撼力。

镜头语言运用也可以帮助纪录片表达导演的主题观点和情感态度。

通过选择不同的拍摄手法和镜头语言,可以让影片呈现出不同的情感氛围和观点立场,从而加深观众对于影片主题的理解和共鸣。

在记录社会问题和历史事件时,可以通过运用稳定的长镜头和平缓的画面语言来展现导演的客观观察和冷静分析;而在记录个人命运和生活故事时,可以通过运用抽象的镜头语言和情感化的图像表现来展现导演的内心感受和感情态度。

这种通过镜头语言来表达主题观点和情感态度的手法,可以使得影片更加有深度和思想性,从而增加影片的文化价值和审美趣味。

纪录片的镜头语言运用是影片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它能够直接影响到观众对于影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运用不同的拍摄手法和镜头语言,可以使得影片更加真实、具有说服力、表达导演的主题观点和情感态度、提高艺术性和观赏性。

在制作纪录片时,导演和摄影师需要充分重视镜头语言的运用,从而使得影片能够更好地传达信息、表达情感、提高观赏性,进而赢得更多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浅议纪录片的镜头语言运用

浅议纪录片的镜头语言运用

浅议纪录片的镜头语言运用镜头语言是纪录片的灵魂,它是通过画面来叙述故事、传达信息、表现情感的载体。

在纪录片制作中,镜头语言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段之一,也是最直接的传达方式。

通过镜头语言的运用,可以更加直观地传达事实真相,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呈现的内容。

比如在纪录片中通过运用特写镜头可以更好地展现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通过运用景别镜头可以更好地展现环境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等等,镜头语言的运用直接影响了纪录片的效果和影响力。

运用不同的镜头语言可以更好地刻画被记录对象的形象和内涵。

在纪录片的拍摄中,镜头语言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展现被记录对象的特点和魅力。

比如在一部关于自然环境的纪录片中,运用特写镜头来展现大自然的细节和美丽,通过运用运动镜头来展现大自然的壮美等等,这些镜头语言运用可以更好地呈现被记录对象的真实面貌,使观众更有代入感和共鸣。

运用好镜头语言可以更好地展现纪录片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效果。

在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镜头语言的运用不仅是一种技巧手段,更是一种艺术功底。

通过对镜头语言的巧妙运用可以更好地展现纪录片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效果,使纪录片更加有观赏性和震撼力。

比如在一部关于人物故事的纪录片中,通过运用不同的镜头语言来呈现人物的成长和变化,通过运用不同的音乐和声效来配合镜头语言,使得整个片子更加动人和令人感动。

镜头语言作为纪录片制作的基本表现手段之一,对于纪录片的制作至关重要。

运用不同的镜头语言可以更好地展现被记录对象的形象和内涵,更好地塑造纪录片的叙事风格和表现手法,更好地展现纪录片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效果。

在纪录片的制作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对镜头语言的运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整个作品,使整个作品更加生动和感人。

【这里的文章可以从影视制作的手段、纪录片类型、拍摄技法和镜头的应用角度着手,从而阐述纪录片的镜头语言在影片制作中的重要性、功能和应用技巧。

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等手段进行论证,使文章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浅谈纪录片中镜头语言的运用——以《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为例

浅谈纪录片中镜头语言的运用——以《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为例

134浅谈纪录片中镜头语言的运用——以《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为例王立影(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摘 要:纪录片以反映真实世界为本质的艺术,主创者运用好镜头语言不仅能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作品的真实感,还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本文将分析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如何运用丰富精彩的镜头语言,达到与其表述的人文情感思想内核交相呼应,为观众呈现一部艺术韵味浓厚,多机位多角度、综合运用长镜头与蒙太奇的美食纪录片。

关键词:纪录片;镜头语言;《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6-0134-02收稿日期:2018-05-02作者简介:王立影,女,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公共艺术研究室主任,讲师,主要从事广播电视编导研究纪录片的镜头语言指纪录片创作者通过摄像机拍摄出来的画面来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即受众可从镜头所拍摄主体及景别的转变、色彩的构成、运动镜头、空镜头和长镜头的运用以及蒙太奇的编辑手法等,感受到拍摄者透过镜头所传达的思想内容。

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剧组运用航拍技术,动用水下摄影机、摄影摇臂,高速与延时摄影等拍摄手段, 用丰富精彩的镜头语言,与其表述的人文情感思想内核交相呼应,为观众呈现一部色彩斑斓、机位多变、具有艺术韵味的美食纪录片,从而造就该系列片的成功。

一、用色彩成就精彩画面色彩是纪录片镜头语言关键的视觉因素,既可以真实的还原色彩斑斓的世间万物,选取不同的事物表情达意,更好地服务于纪录片的主题,更能够增强观众在收看节目时得到的艺术冲击力。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系列表现地大物博的中国大地上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而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仅是好吃,更讲究色、香、味俱全,其中最容易、最首先感受到的便是“色”——食物的颜色以及食物的色泽。

《舌尖》系列表现美食时对色彩的妙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观众的收视兴趣。

镜头中诱人的食物在刺激观众视觉神经的同时,也刺激着他们的味觉神经,从而观众看到镜头中食物的那种晶莹剔透的美感“口水不止”。

纪录片中镜头语言的运用

纪录片中镜头语言的运用

纪录片中镜头语言的运用作者:范雨来来源:《媒体融合新观察》2019年第01期纪录片是一种视觉感官上的艺术,是一种用形象叙述事实、用纪实抒发情感的表现形式。

如果说导演是用镜头写作的作家,那么摄影师则是写作的具体执行者,通过摄影师拍摄的镜头画面,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其根本的意图以及想要表达的思想观点。

所以,镜头语言的运用则成为受众与纪录作品之间交流的重要载体。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镜头语言的交替运用,为观众呈现出了强烈的即视感。

其中,在长镜头的使用上,以现场的纪录配以播音员厚实而淳朴的声音以及主人公的同期声,传递出纪录片最为真实的画面。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在讲述关于叶茂荣兄弟俩采莲的过程运用到长镜头,以比较长的时间详细拍摄了采莲的辛苦劳作,通过长镜头的运用更好地表达出叶氏兄弟以采莲养家糊口的艰辛。

该片是以美食为主题,纪录的场景都是日常制作美食的画面,没有像影视般那样剧烈的情节冲突,用长镜头叙事替代情节设计,如此,还原了生活的原貌,观众的视觉感受到的也不只是平铺直叙,还有除了美食之外的丰富情感。

与长镜头拍摄手法相比,短镜头则显得短小精悍,信息的流动速度较快,传达的内容比较丰富,富于冲击力。

《舌尖上的中国》既要阐述人物与美食之间的联系,又要讲述美食的制作流程,因此短镜头的运用成为本片的一大特点,每一个画面基本上都是时隔3秒钟则立即切换画面,让观众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到更多、更大的信息量。

加上与小景深镜头配合运用,使纪录片在表现食物的时候更具有唯美性。

例如第二季中第二集浙江临安的村民高宝良挖竹笋的场景,镜头虚化了背景,只凸显出竹笋的外表形态,随即将画面切换到竹笋在高级餐厅的制作流程,让画面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其中,空镜头的巧妙运用也是恰到好处,一方面交代了纪录背景,另一方面也突出故事氛围,可以说是让全篇突破了时空、地域的限制,不仅不会让视觉效果显得空荡,反而在表达出来的时间、空间转换和影片节奏的调节方面发挥着调和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09
广电视听
些故事情节之下还需要突出和夸张,影视剧人物的大哭大笑等形式也可以归于气息表现的极端方式。

音色化妆
人类的声带又叫声襞,是以甲状软骨前角后面与杓状软骨声带突之间的声韧带为基础,加上声带肌和其表面的黏膜共同构成的。

一般将声带和声门裂合称为声门。

发声时,两侧声带拉紧、声门裂变窄、甚至几乎关闭,从气管和肺冲出的气流不断冲击声带,引起振动而发声,在喉内肌肉协调作用的支配下,使声门裂受到有规律性的控制。

不同力度的肌肉控制,
声带会产生不同的变化,细微的器官调节就会产生音色的改变。

通过科学的发声训练、肌肉控制和适当的练习,配音演员是完全可以顺畅地进行音色化妆的。

根据影视剧人物的原声或者是需要塑造的声音形
象,进行模拟和调整,直到找到符合影视剧整体要求的音色,接下来,就需要配音演员通过发声器官相关系统的肌肉控制保持住这个确认过的音色,在整个配音过程中都必须保持同一个音色状态,而不能出现游离。

这样一种技能更类似一种肌肉记忆,所以成熟的配音演员一般都有“好几副嗓子”并且能做到瞬间切换。

站位
影视剧后期配音工作要求尽量降低环境的杂音,与话筒保持固定的拾音距离,所以在配音演员工作中一般要保持一个相对固定的身体位置,避免发出杂音,常见的是站立式和坐式,电影录制过程采用站立式较多,电视剧多采用坐式。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纪录片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是靠可视的影像客观纪实、
抒发感情、表现思想内涵的,而视觉的呈现离不开镜头语言。

镜头语言不同于广播、报纸、杂志,它是声音信号和平面媒体完全无法替代的。

纪录片的镜头语言,在推、拉、摇、移和全景、中景、特写瞬间转换的时空里,为观众传递信息的同时让观众得到艺术的享受与精神的愉悦,这就是镜头语言的影响力。

一、运用镜头语言,增强作品吸引力
一部有吸引力的作品就是要“好看”,只有吸引住观众的目光,才能发挥其影响力
其首要一点在于影片故事和日常生活的紧密结合上,它既不需要凭空捏造情节,也无需过度雕琢渲染,仅仅依靠几个人物真实生活场景的特写,甚至可以是还原“原始”生态的自然记录即可奏效。

在笔者前些年拍摄的纪录片《乡村导演》中刻画了一位戴着小礼帽工作积极、爱较真、时刻给村民枯燥乏味的乡村生活带来欢声笑语的“草根导演”。

用小景深的长焦镜头(长焦镜头改变透视,可以使远处景物看似离得很近,这样可以在拍摄时不打扰人物)拍摄节目排练的场
景,保证了拍摄的客观性。

用广角镜头(广角镜头视角开阔,可以在局促的空间拍摄较宽的景物)来表现“乡村导演”朴实幽默的动作细节,如给自行车充气的夸张动作、用唾沫卷烟这些农村常见的生活场景,使主人公一登场便与观众“零距离”接触,起到放大人物生活细节的作用。

抓拍
“乡村导演”组织村民编排节目的场景,现场气氛热烈,导演“热情高涨”,当人物情感上升一定的情绪时,由于忘我而忽略了摄影师的存在,切实展现出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

“真实”是作品“好看”的重要元素。

其次,纪录片的创作,不仅需要客观真实,更要有主观引导
观众在对“乡村导演”里的个别细节捧腹之余,更多会对片中的那句“除了每日忙于编排节目外,李导每周六都定期去镇农科站上会儿网……他送给村民的不仅是欢声笑语,还有更多的致富经”进行深入思考。

同时,“李导”又是作为新农村时代背景下农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一个缩影来表现。

这些主观指导下的艺术介入,使观众看到一个有故事、有起伏、人物性格饱满结实的影片,而不是一盘平铺直叙的画面素材。

让纪录片的镜头语言发挥作用
□张立峰
54
2013.09拍出一部好的作品,即使设计落在桌子上的一缕光线也应该包含编导者的理念和姿态。

在笔者拍摄的纪录片《山村女教师》中,“于老师领着三个学生步行20多里,翻过三道岭、涉过两条河去镇上学校上英语课”、“深夜在昏暗的灯光下备课”
、“于老师与丈夫交流学生的教学和安全问题”等事件,在旁人看来也许平常,但如于老师这般三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则显得弥足珍贵。

于老师本人也许并没有认真思考过教育事业的伟大与崇高,让更多的孩子们走出大山、
考上大学就是于老师最大的安慰。

借此,观众能不能设身处地感受到于老师的心境呢?“哪里有最好的教育哪里就有最好的未来”,通过客观记录,赋予影像以内涵,将影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染力放大,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2005年度,笔者曾拍摄过一部后来获得过国家级奖项的电视纪录片
《校长助理》。

起初,笔者打算拍摄这次竞选活动时的一些花絮,反映目前校园生活的多姿多彩。

但当“校长助理”选拔活动正式开始后,该校学生参与此次活动表现出的那种强烈的自信心,顿时让编导眼前一亮,并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拍摄题材。

可以说,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捕捉,展示了同学们积极进取的生动形象,立意鲜明,这也是这部影片得以胜出的重要原因。

二、丰富视觉词汇,扩大作品影响力
视觉词汇是镜头语言的基本单元。

视觉词汇注重的是个性化的特征和情节化的叙事主线,赋予镜头以具有内涵的视觉词汇。

笔者执导的纪录片《海岛女教师》只有三个场景:简陋的教室、女教师陈燕的家、礁石海岸。

摄影师跟进陈老师组织学生海滩课外活动的场景:老师让学生们回答单词,阵阵涛声伴随着师生的欢声笑语,这一看似快乐的场景却让人不自觉地泛起一丝酸楚。

镜头语言逐步深入,突出矛盾,运用表现人物真实情感的视觉词汇,来创造表意空间,使“海岛女教师”那强大的信仰力量深入人心。

只有有着深厚的生活阅历、岁月积淀的人才能体会:青春易逝,陈老师能在孤岛上坚守着教师的信仰,是多么难能可贵,引人敬佩!
片尾的几组空镜:野花在微风中摇曳;静谧的海滩;浪花拍打着礁石、涛声依旧;从平淡朴实的分镜中,提炼生活本源,达到情感的升华,才能使纪录片成为一部逐渐细化、升华情感的作品。

与此同时,伴随着画外音:“陈老师那动人的往事,又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泪水在暗暗地流淌”
……舒缓的配乐响起,有效强化了该片的表现力,对表现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音乐所具有的丰富的
表情性和配合视觉词汇的表现功能,在纪录片整体气氛的渲染、
画面时空的转换和片中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等方面拥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调整组织结构,提升作品感染力
如果说纪录片是一种“发现”的艺术,那么,它同时又是一种“叙事”的艺术、一种“结构”的艺术。

例如:在笔者前几年拍摄的纪录片
《建筑师的日记》中,当建筑师坐在试运行的快轨列车上望向车窗外,摄像机的镜头跟进,窗外的建筑在成长,似乎与建筑师昨天的期待和构想慢慢重合,进而引出“城市的成长犹如一辆有轨电车,记载着城市的往事……这只是大连的基础设施的冰山一角,千千万万的人和我一样,热爱并祝福着这片土地”的影片主题。

再如《校长助理》采用交叉蒙太奇的镜头语言,通过对人物的采访不断引出新的线索,视觉词汇的变化充当影片的关联词:“第一个召开竞选会议的是七年二班的姚洋,请她的智囊团为她出出主意”,笔者提问姚洋“谁是你最有力的竞争对手?”
引出王娅菲的出场,再通过摄影师深入王家,对其父母的访谈引出对当今应试教育体制利弊的思考,从而实现了其典型的套层结构。

上世纪90年代伊始,纪实的创作观念开始兴起。

纪录片的创作从官方主导的宣传工具到更多从人文的角度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跟上了国际纪实影片文化的潮流。

然而,我们发现纪录片镜头语言的滥用现象也日益凸显,很多纪录片过于重视技巧,创作流于形式,无法深入。

我们必须对纪录片镜头语言的应用有一个本质的、深入的认识,达到多种艺术手法综合应用,才能站在专业的高度来创作出蕴含丰富、思想深刻、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作品。

如果说“掌握了舆论工具,不等于掌握了舆论”,同理,
“掌握了资本也并不代表掌握了市场”———纪录片制作工作将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大连广播电视台)
广电视听
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