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人称的作用(学案)
记叙文中“人称”的作用

记叙文中“人称”的作用
记叙文中“人称”的有哪些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总结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第一人称:
(1)定义: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
(2)作用:文章以第一人称记述,便于自我抒情,感情真挚、亲切自然,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且能直接表达或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二、第二人称:
(1)定义:以“你”、“你们”的口吻和角度展开记叙。
(2)作用:以第二人称记述,增加亲切感,便于情感交流,增强艺术感染力,用于物,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三、第三人称:
(1)定义:以“他/她”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
(2)作用:文章以第三人称记叙,更直观,更直白,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拥有更大的叙述空间,更便于叙事和议论。
记叙文复习之人称作用课件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例题三:《孔乙己》P18
•本文以“小伙计”的视角讲述故事,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以“小伙计”为视角讲故事的作用
① 小伙计作为酒店里的人,更利于以旁观者的身份 展开对孔乙己和“周围的人”的观察。
② 更有利于形成不同的视角,渲染孔乙己的自我评 价和“周围的人”的评价的巨大反差,更能展现 孔乙己的悲剧。
•第三人称:以“他或姓名、名称”来叙述, 是旁观者立场。
人称的作用
例题1——《溜索》(九下P28)
我看到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 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 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 岸,嗖地一下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 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 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 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 一抖地长出去。
么吵,只好不说话,但心中那股不服倒也可怕,可以埋藏三十多年。 • 等读中学听到“春色恼人”,又不死心的去问,春天这么好,为什么反而好到
令人生恼,别人也答不上来,那讨厌的甚至眨眨狎邪的眼光,暗示春天给人的 恼和”性”有关。但事情一定不是这样的,一定另有一个道理,那道理我隐约 知道,却说不出来。 • 更大以后,读《浮士德》,那些埋藏许久的问句都汇拢过来,我隐隐知道那里 有番解释了。
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 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例题1——《溜索》(节选)
问题:本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本文用第一人称叙述。 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 ②“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③以“我”的胆怯和领队及汉子进行对比,突出他们的勇敢无畏。
《百合花》 学案

茹志娟《百合花》学案学习目标:1.阅读理解小说内容,分析小说怎样通过叙事表现主题。
2.学习小说的语言表达艺术,理解心理描写的技巧与作用。
3.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形象,分析小说的情节,探究小说深刻意蕴。
预习案:小说基础知识清单一、小说的概念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生动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二、小说三要素小说三要素指生动地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
1、人物形象人物的核心是性格。
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等;侧面描写通常以他人或他物来衬托该人物。
2、人称的作用(1)第一人称: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显得真实,可以增强小说的可信度、真实感。
(2)第二人称:以对话的口吻叙述,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自然亲切,便于情感交流,用于抒情能增强感染力。
(3)第三人称:以旁观者的口吻叙述,可使小说张弛自由,便于多角度塑造人物,表达感情。
3、人物描写的作用(1)外貌、动作描写:能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②描摹人物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3)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4)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细节,表现某种品格。
4、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时间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故事情情节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
5、小说的情节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6、情节安排的基本技巧——(各种叙述手法的运用和作用)顺序: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不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和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丰富。
初中阅读记叙文写作顺序及人称的作用

3、运用第一人称叙事中的“我”的作用:
A、我是全文的线索性人物;
B、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或烘托人物形象;
C、在我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或者希望;
(1.“我”是见证人。如《羚羊木雕》中的“我”,就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
2.“我”是重要人物。如《故乡》中的“我”。
3.“我”是主人公。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如,鲁迅不是狂人,在《狂人日记》中却用“我”以“狂人”的身份来叙述。
(“顺叙”作用:由头到尾叙述事件,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文章显得条理清楚。)
2、倒叙:把事情的结局、高潮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再回过头来叙述发生在先的事。倒叙,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它跟顺序没有什么区别,还是按照顺序写的。作者采用倒叙,往往是出于对于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如:《羚羊木雕》。
4、文章对……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
第一问:①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②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相互交叉。第二问:①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②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解析:人称的变化往往意味着表达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作者情感的变化,所以分析人称的时候,就不能忘记这两个方面的分析角度。我们熟悉了这个知识点,还得充分理解文章的情感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准确识别相应的人称以及它所承载的思想情感。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理解人称千万不能够脱离文章,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准确扣住作者的议论抒情文段进行分析。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第一二三人称的作用】教学案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第一二三人称的作用】教学案1、第一人称:(“我”“我们”)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给读者以真实可信之感。
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通过我的见闻感受烘托表现人物形象;在我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或希望。
2、第二人称:(“你”“你们”)用第二人称表达,便于作者直抒胸臆,表达真情实感,显得亲切自然感人。
3、第三人称:(“他”、“他们”等)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
(一)最美的善举从第一次踏进这间病房时起,我便有些讨厌3号床那个陪床的男人。
男人姓苏,四十出头的样子,穿一件皱皱巴巴的短衫,浓眉凹目,络腮胡子,看上去挺吓人的。
“络腮胡子”大大咧咧的,说话时声音像是安了喇叭,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
他非常爱吃肉,羊排、猪杂儿、红烧牛肉是他食谱上的主角。
尤其是到了中午,他总是喜欢买回五六个酱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那张原本就腻乎乎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每天中午只要一吃完饭,“络腮胡子”便毫不客气的把挨着窗台的那个空床据为己有,人往上面一躺,两分钟不到便鼾声大作,给人的感觉这儿不是病房倒像是他的家。
同“络腮胡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号床的那对母子,他们总是安安静静的。
1号床的女人患乳腺癌,刚刚做了手术。
她有两个孩子,女儿读高三,儿子上小学。
她的男人只靠种地养些鸡鸭挣生活。
正值夏播季节,男人极少来探望,更多的时候只有那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守候着母亲。
男孩很懂事,主动包揽了整个病房里的热水供应,每次有人帮他扶着母亲去做检查,男孩总忘不了说声“谢谢”。
1号床的桌上基本没什么水果,偶尔有个苹果或一两块西瓜,母子俩也是推来让去的。
有时男人会从街上买点儿卤肉来,女人就埋怨他乱花钱,然后把大部分肉夹到孩子的碗里。
一天,男人来探视时竟带了一小袋炸蝉蛹来,黄灿灿、香脆脆的。
男人给我和“络腮胡子”各抓了一把,一屋子人都嚼出了满嘴的香。
尤其是“络腮胡子”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一再恳求1号床的男人帮自己弄点儿来。
学案2 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

01 02 03 04 05
那女人要求用金戒指换本子,张海犹豫了一下,果断地从手上取下戒指,扔 到了炕上。女人把戒指戴在手上,立马翻脸不认账了。正在这时,张海一眼瞥见 了瓦盆底下露出的本子的一角,他连忙拿起来,走到了门边,心里想着:“留了 这女人,是一个祸害。她又看见了本子,可能猜着我军的企图了。”他向着那女 人扳一下枪械,头也不回地走了。尖锐的枪声,划破了黎明的山野的沉寂。
他们奉命来接应张海。走到这近边的店里,发现一个女人,胸部中一弹, 躺在地上,但还没有死。她把他们当作她一伙的人,要他们快去追捕一个八路 军探子。她说,她已经通知了五个人去追赶他了。她又说,起始,她看见他穿 着庄稼人衣服,却又带了一个金戒指,她疑心他。他们给了她一刀,取下了戴 在她手上的金戒指。
01 02 03 04 05
01 02 03 04 05
谁的一面旗子落在地下了,大鼻子女郎到底放弃了一面旗子。大鼻子 把自己的旗子送给那学生道: “不怕!还有一面呢!算是你的!” 学生很和善地笑了。 “你们到哪里去?” “到庙行去!” “去干么?这旗子可是干么的?” “哦!小朋友!”那头发上有大鼻子的鼻涕的女郎接口说,“你记得么, 四年前,上海打仗,大炮,飞机,××飞机,炸弹,烧了许多许多房子。”
01 02 03 04 05
怒潮似的,从大鼻子前后左右掀起了这么两句。头上四个字是大鼻子有点 懂的,他胀大了嗓子似的就喊这四个字。他身边那个穿大衣的学生一面喊一边 舞动着两臂。那钱袋从衣袋里跳了出来。只有大鼻子是看见的。他敏捷地拾了 起来,在手里掂了一掂,这时——
“打倒一切汉奸!” “到庙行去!” 大鼻子的熟练的手指轻轻一转,将那钱袋送回了原处。他忽然觉得精神百 倍,也舞动着臂膊喊道: “打倒——他妈的!到庙行去!”
记叙文人称作用初中教案

记叙文人称作用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记叙文中人称的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人称表达情感和观点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记叙文中人称的种类和作用。
2. 如何运用不同人称表达情感和观点。
教学难点:1. 理解和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
2. 引导学生运用第三人称客观叙述。
教学准备:1. 相关教材或教学资源。
2. 教学PPT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记叙文,思考其中的人称运用。
2. 提问:你们觉得记叙文中人称的运用对文章有什么影响?二、讲解人称的种类和作用(15分钟)1. 第一人称(我/我们):表示叙述者亲身体验或见证的事情,使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2. 第二人称(你/您):用于称呼读者或特定对象,便于直接交流,增加亲切感。
3. 第三人称(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客观叙述,不受叙述者情感影响,使叙述更加客观公正。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举例分析优秀记叙文中的人称运用,引导学生感受不同人称的表达效果。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分析不同人称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意义。
四、练习与指导(15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不同人称写作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2. 引导学生关注人称运用对文章情感和观点表达的影响。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人称在记叙文中的重要作用。
2. 提醒学生在写作中注意人称的运用,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人称运用的技巧。
2. 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记叙文,分析其中的人称运用,并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谈谈对人称运用的体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练习和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记叙文中人称的概念、种类和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同时,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人称运用能力。
记叙文中人称作用

一、掌握表达的角度第一人称: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表达经历、所见、所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这即是第一人称的表达。
依照“我”在事件表达时地位的轻重,经常表现为:1.“我”是目睹人。
如《羚羊木雕》中的“我”,就是整个事件的目睹人。
2.“我”是重要人物。
如《故土》中的“我”。
3.“我”是主人公。
如日志、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表达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
如,鲁迅不是狂人,在《狂人日志》中却用“我”以“狂人”的身份来表达。
4.“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第二人称:作者用“你” “你们”来表达,就是第二人称的表达。
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表达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这即是第三人称的表达。
二、理解各样人称的好坏1.第一人称表达:2.第二人称表达:3.第三人称表达:【例题解说】零点降生的女孩我的家乡有一种说法,凡是在子夜零点降生的女孩都是十分好运的,未来必定会出类拔萃,业有所成。
村庄里就有一个零点降生的女孩,她家境优裕,工作顺利,婚恋幸福,是全村女孩子敬羡的对象。
人们一提及她,就要谈到她的零点降生之兆。
她成了大家心目中零点降生好运儿的有力例证。
你知道,我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都不怎么好,所以我从懂事起对自己就没有信心。
村里那个幸福女孩更让我相信:存亡由命,成败在天。
上天既然已经安排好了你的命运,你再努力也没实用。
我变得对全部都无所谓,在天然惰性的驱遣下,整天无所作为,随声附和,听凭母亲怎么劝告也不回头。
一次,母亲被我气极了,不由得狠狠责备了我一顿,我居然蛮不讲理地顶嘴她:“你怎么不把我生到零点?那样我就有福分了,还用你操这么多心!”母亲怔住了。
夜晚睡觉的时候,母亲坐到我的床边,温柔地掖着我的被角,轻轻地告诉我:“妞妞,其实你也是零点生的。
这些年妈向来没有说出来,是由于你太浮气,怕他人的好话捧坏了你。
可是, 你要知道,即便你是零点出生的,也其实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叙述的人称叙述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问题,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我,我们),以当事人的口吻和身份叙述。
如《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等。
采用第一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读起来写起来真实、亲切、自然。
•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如《皇帝的新装》。
其优点在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一般来讲,记叙文中叙述的人称必须一致。
无论用第一人称“我”叙述,还是用第三人称“他”叙述,都要通篇一致,一般不宜随意转换,但有时作者可根据写作的需要来转换人称。
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才能明确答题的方向。
记叙文中使用的人称不同,其表达作用也不同,阅读中应仔细体会。
记叙文阅读人称问题常见题型•1.作者主要用第X人称,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这篇散文,作者从“你”的角度来抒发情感,有什么作用?•3.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4.文章对XX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xx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5.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解析:人称的变化往往意味着表达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作者情感的变化,所以分析人称的时候,就不能忘记这两个方面的分析角度。
我们熟悉了这个知识点,还得充分理解文章的情感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准确识别相应的人称以及它所承载的思想情感。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理解人称千万不能够脱离文章,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准确扣住作者的议论抒情文段进行分析。
•第一人称:以“我”或“我们”的身份,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
•用第一人称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见闻、感受,写来亲切、自然,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之事给人的感觉都好像是作者亲身经历或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给读者以直观的印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既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又便于抒发感情和发表议论。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作者通过叙述者“我”来传递信息,给读者一种真实、亲切之感。
《溜索》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
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
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
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而抓得紧。
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
猛地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
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
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的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
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
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问题:本文以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作用?小说中运用第一人称叙事中的“我”的作用:A.本文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我”是线索人物;B.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或烘托人物形象;C.在“我”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或者希望;我的叔叔于勒分析小说中“我”在文章中的作用1. 小说中的“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
2.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
使故事更有真实感,使人物形象更鲜明(反衬了人物XXXX的性格)。
3.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
对约瑟夫的心理描写,体现了孩童的纯真、善良,与大人的势利、刻薄形成了对比。
表明了作者的良好愿望。
——希望“人间多一点亲情、多一点爱,少一点金钱下的冷酷。
”这也正是他以“我的叔叔于勒”为标题的原因•第二人称:第二人称“你”显得真实、亲切、感人,便于抒发感情,让语气更加强烈,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引起共鸣。
如《山中访友》: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gǔ)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 。
一片树叶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有一次。
因为自然是活生生的,它在不断地变化。
而且,眼望着风景的我们,也在天天变化着。
如果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两相邂逅就不会动人情怀了。
人和花的生存,在世界上都是短暂的,可他们萍水相逢了,不知不觉中我们会感到无限的欣喜。
这不只限于樱花,即使路旁一棵无名小草,不是也同样如此吗?现代文明的急速发展,破坏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平衡。
人类的妄自尊大给这个世界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危险性。
世界有必要恢复和谐的感觉。
自然和我们都连接在一条根上,应当珍视清澄的自然和素朴的人类,要制止人类着了魔一般的贸然的行为。
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体会自然给我们的启示。
就在我们住地周围,哪怕是庭前的一棵树,一片叶子,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也会从中深刻地领悟出生命的涵义。
我注视着院子里的树木,更准确地说,是在凝望枝头上的一片树叶。
而今,它泛着美丽的绿色,在仲夏的阳光里闪耀着光辉。
我想起当它还是幼芽的时候,我所看到的情景。
那是去年初冬,就在这片新叶尚未吐露的地方,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不久就脱离了枝条飘落到地上。
就在原来的枝丫上,你那幼小的坚强的嫩芽,生机勃勃地诞生了。
任凭寒风猛吹,任凭大雪纷纷,你默默等待着春天,慢慢地在体内积攒着力量。
一日清晨,微雨乍晴,我看到树枝上缀满粒粒珍珠,这是一枚枚新生的幼芽凝聚着雨水闪闪发光。
于是我感到百草都在催芽,春天已经临近了。
春天终于来了,万木高高兴兴地吐翠了。
然而,散落在地面上的陈叶,早已腐烂化作泥土了。
你迅速长成一片嫩叶,在初夏的太阳下浮绿泛金。
对于柔弱的绿叶来说,初夏,既是生机旺盛的季节,也是最易遭受害虫侵蚀的季节。
幸好,你平安地迎来了暑天,而今正同伙伴们织成浓密的青荫,遮蔽着枝头,任鸣蝉在你的浓荫下长啸。
我预测着你的未来。
等一场台风袭过,天气也随之凉爽起来。
蝉声一断,代之而来的是树根深处秋虫的合唱,这唧唧虫声,确也能为静寂的秋夜增添不少雅趣。
你的绿意,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终于变成一片黄叶,在冷雨里垂挂着。
夜来,秋风敲窗,第二天早晨起来,树枝上已消失了你的踪影。
等到新的幼芽绽放绿意的时候,你早已零落地下,埋在泥土之中了。
这就是自然,不光是一片树叶,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
一叶坠地,绝不是毫无意义的。
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
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的转化。
同样,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
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欢迎的,但是,只要你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视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当感到安宁。
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的启示。
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关于生命的要谛。
最后一段中“你”的运用,所起的作用是什么?《青菜》可爱的青菜,土地美丽的女儿,请用你朴素的光辉照耀我。
你感人的色彩是生命的象征。
生动与纯粹,简洁与丰润,这些高贵品质的融汇,于人何等艰难,于你何等自然。
我不知道哪一种绿色能像你一样始终放射着家园的温馨。
你紧紧依靠土地,又向天空缓缓伸展自己的身躯,以更好地承接阳光和雨露的恩泽。
你的姿态永远是谦卑的。
你翩然地走过土地的胸膛,顺着阳光的导引来到我的身旁。
你清澈的目光像泉水洗去我的烦恼和疲倦。
我这个自以为高大的人,情不自禁地弯下腰向你致敬,我的手轻轻抚摸你漾溢青春活力的躯体,渐渐感到自己的灵魂也在长出根来,努力扎入土地内部。
啊,可爱的青菜,土地忠诚的女儿,请赐给我你蓬勃的生机和一切的美德!问题:这篇短文是用第几人称写青菜的?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三人称的叙述。
运用第三人称叙事,可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述的角度比较灵活、自如,能把人和事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
尤其要注意的是,从第三人称向第一第二人称转换类的问题。
《土地的誓言》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从第三人称转化为第二人称,透出作者坚定有力的信念和勇气,感情真挚而热烈,表达了作者解放被侵占的故土、建设新家园的坚强决心和强烈愿望。
杨柳我赞杨柳美丽。
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
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
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
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
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
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
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
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文中却有两处改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做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