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人称的选择及作用

合集下载

人称的作用

人称的作用

第三人称的作用
记叙文中第三人称的作用: 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述的角度比较灵活,自 如。 缺点:不如第一人称叙述那么亲切自然。
记叙的人称
人称的变化意味着表达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作者情感的变化, 分析人称时,从表达方式及作者情感两方面切入。
例题:
灯火 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生命”是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 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 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在胡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们我们 叫它“番仔油灯”。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 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起眼的地方,煤 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 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
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 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例题:
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 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 原来一直响着。 本文以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作用?
第二人称的作用
记叙文中第二人称的作用: 1.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 2.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劣势:一般只是在书信中使用,偶尔也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
例题:
溜索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 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 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 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 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 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 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2记叙的人称、顺序和线索

2记叙的人称、顺序和线索

【模块名称】记叙文阅读第2讲记叙的人称、顺序和线索一、记叙的人称记叙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问题,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一)第一人称: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所历、所闻、所见,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

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1、“我”是见证人。

如《孔乙已》中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2、“我”是重要人物。

如《故乡》中的“我”。

3、“我”是主人公。

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

譬如,鲁迅不是狂人,但在写《狂人日记》时却用“我”来叙述,代替了“狂人”,有力地揭露了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和吃人的旧礼教。

4、“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作用:亲切,自然,真实,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二)第二人称:作者用“你”、“你们”来叙述,是第二人称叙述。

实用写作中很少用此人称,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偶尔也用来直接抒情或议论。

作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亲切感;便于对话,便于抒情。

(三)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

作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能把人和事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

便于叙事和议论。

在写作中,还存在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的情形。

写作时到底是用第一个称还是用第三人称或第二人称叙述,应该从用哪一人称叙述来处理材料、表现主题最为有利的角度来考虑。

二、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一)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顺叙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

二是以地点的转换为序来叙述事件。

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二)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记叙的人称及作用附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记叙的人称及作用附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记叙的人称及作用附练习题1.第一人称: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经历、所见、所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

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我”是见证人。

如《羚羊木雕》中的“我”,就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

“我”是重要人物。

如《故乡》中的“我”。

“我”是主人公。

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

如,鲁迅不是狂人,在《狂人日记》中却用“我”以“狂人”的身份来叙述。

“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优点:第一人称的优点是,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小说中的“我”不能等同自己。

纪实文字中“我”就是作者。

2.第二人称:优点是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3.第三人称: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

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答:A、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B、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2、这篇散文(写景写物),作者从“你”的角度来抒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用第二人称的写法,起的是拟人化作用,便于直接对(景或物)抒发自己的赞美之情。

3、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题示例:第一问:文章以第人称叙事。

第二问:人称作用:第一人称:1、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使故事具有亲切感和真实感;2、便于直抒胸臆;3、运用第一人称叙事中的“我”的作用:A、我是全文的线索性人物;B、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或烘托人物形象;C、在我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或者希望;第二人称作用:A、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B、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微阅读之记叙文人称及作用

微阅读之记叙文人称及作用

(6)母亲从洗手间出来,在镜前想梳洗一下。酒店的洗手间 分两间,外面梳妆,里面是女厕。她怕肥皂水弄脏了珍珠,就 摘下项链放在梳妆台的一个专门用来放小饰物的白色小瓷盘里。 等到母亲洗完脸再看,小瓷盘空着,珍珠项链不见了!台面上 下都没有。母亲想了想,洗手间里只有她和那个女孩,母亲梳 洗的时候她就站在母亲身边,现在那女孩正抓住洗手间玻璃门 的铜把手,而且神色慌张要出去,母亲叫住了她。 (7)母亲说,我知道我不能着急,哪怕是一点儿急躁的样 子,也会把这个女孩吓跑,就算我判断正确也没用。 (8)“姑娘。” (9)“干什么?”那女孩一惊。 (10)“请你帮我个忙好吗?” (11)“什么事?” (12)“我有一条珍珠项链,是我的小女儿送给我的礼物。 不是很昂贵,但那是她用自己的工资为我买的。刚才我洗脸怕 弄脏了,随手一放就不记得放在什么地方,人老了,记性真
不好。今天是我第一次戴呢。要是找不到了,那我女儿可要伤 心死了。因为今天是我生日。我今天整六十岁了,一家人高高 兴兴地非要到这儿来给我过生日。其实,像我这样的年龄,我 倒希望她们不记得我的生日才好。免得老是提醒我一天比一天 老。”女孩长久地看着母亲,紧张的神情开始缓解,慢慢地脸 上现出一丝微笑:“您一点儿都不老,您看上去比我妈妈还要 年轻,她才四十多岁。”她停了一下又说,“我帮您找找看 吧。” (13)“那就麻烦你了,我到里边去找找看。”母亲推开了 里边那扇门。 (14)过了一会儿,母亲出来。女孩用餐巾纸托着那串珍珠 项链说:“您看,是这条吗?” (15)母亲接过来:“就是它。还是年轻人眼睛好,真谢谢 你了。” (16)女孩连忙说:“不用,真不用。”停了一下,她又说: “我也祝您生日快乐!”
怎样的一个世界啊,死一般的沉寂、空旷。他携带的食物和水 已所剩无几,处境非常险恶,如果再等不到过往的车辆或者能 够帮助他的人,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⑥又过了两天,一场大雪将他的车慢慢覆盖。他又冷又饿, 因为食物已经完全吃完了。 ⑦迷迷糊糊中,蜷缩在车内的他被一种声音吵醒。爬出车 来,他看见车顶上趴着一只不知名的小鸟。那只小鸟也许是在 寻觅食物,看起来同样无助,正用微弱的声音不停地鸣叫着。 霎时间,他的泪水禁不住涌出,这是五天来,他第一次听到来 自生命的声音! ⑧他伸出手,轻轻捉住了那只小鸟,将它放进相对暖和的 车厢里。他开始打起精神,试着努力自救。他反反复复地仔细 检查汽车,终于找到了故障的原因,原来是化油器上的一个零 件阻塞了油路。车子修好了,他靠虚弱的身体开着车向前行驶 了40多公里,驶抵一个牧民居住点,他终于得救了。只是,那 只吵醒他的小鸟在车子行驶的途中不幸地死去了。

记叙文人称

记叙文人称

(一)记叙文中使用的人称不同,其表达作用也不同,阅读中应仔细体会。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写来亲切、自然,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进行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凡客观世界乃至人物内心所想的一切都能进行叙述,写来开阔而充分,更便于叙述发生在不同时间与不同地点的事情。

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第一人称显真实。

用第一人称直接叙述见闻、感受,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之事给人的感觉都好像是作者亲身经历或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给读者以直观的印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既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又便于抒发感情和发表议论。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作者通过叙述者“我”来传递信息,给读者一种真实、亲切之感。

第二人称显亲切。

用第二人称“你”行文,好处有三点:一是能够使自己迅速进入角色,把情感调动起来并融入到文章中去;二是便于抒怀;三是增强情感的真实性。

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把握记叙文的人称孙振兴【技法讲解】记叙文的人称分为三种情况:用第一人称叙事的文章,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故事情节。

用第二人称叙事的文章比较少,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

偶尔也有文章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情感。

使用第三人称叙事的情况最为普遍,多用于一些情节曲折、篇幅较长的文章。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

那么,在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准确地把握人称呢?一、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第一人称以“我”的口气,从“我”的角度进行叙述。

一般说来,在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的文章中,“我”就是作者自己。

作者向读者讲自身的事情,自然都用第一人称叙述。

但文学作品里的“我”往往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作品中的主人公或重要人物;有时则是次要人物,它只是事情发生的见证人,甚至仅仅起线索的作用;有的甚至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的物。

记叙文人称转换的作用

记叙文人称转换的作用

记叙文人称转换的作用人称转换在记叙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能够产生不同的效果,还能够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吸引读者的兴趣。

本文将通过探讨人称转换的作用,解释为什么它在记叙文中如此重要。

1. 增加身临其境感通过人称转换,文中的人物可以直接与读者进行互动,使读者们更容易沉浸到故事中去。

通过使用第一人称,作者能够将读者带入到自己亲自经历的故事中,增加故事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例如:我站在悬崖边,望着远处的日落。

那一刻,我感到无尽的宁静和自由,仿佛时间停止了一般。

通过使用第一人称,读者能够更好地体验到故事中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的背景和情节。

2. 增强读者共鸣人称转换还能够增强读者与故事之间的共鸣。

通过改变人称,读者可以把自己代入到故事中的角色,与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共情。

例如:你走在狭窄的街道上,周围是陌生的建筑和人群。

你心中充满了紧张和兴奋,因为你将要展开一场全新的冒险。

通过使用第二人称,作者将读者变成了故事的主角,读者们在阅读时会有一种亲身参与的感觉,从而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关注度。

3. 创造审美效果除了以上的作用,人称转换还可以用于创造一种特定的审美效果。

通过改变人称,作者可以控制故事的情感色彩和口吻。

例如:他们站在街头,目睹着整个城市在夜幕下的璀璨。

他们感受到了城市的脉搏,那种充满活力的感觉让他们无法自拔。

通过使用第三人称,作者可以提供客观的、中立的观察和描述,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观察和体验故事中发生的事情。

4. 增强故事效果最后,人称转换能够增强故事的表达效果。

通过合理应用人称转换,作者可以突出故事中的关键情节和情感。

例如:她回头望了望他,眼中闪烁着一丝迷茫和不舍。

她知道他的离开是不可避免的,但她还是心碎了一地。

通过使用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的转换,作者尽可能地展示了女主角的内心纠葛和矛盾,从而增加了故事的张力和情感冲击力。

总之,人称转换在记叙文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可以增加身临其境感,增强读者共鸣,创造审美效果和增强故事效果。

记叙文中的人称及作用 (3)

记叙文中的人称及作用 (3)

分析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考点解说: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在一篇文章中,可以变换使用多种人称。

“分析记叙的人称及作用”常见的考查方式:判断文章运用了第几人称,试结合文章分析运用第几人称的作用。

方法技巧:1、结合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所使用的人称在表达上的好处。

一般说来,用第一人称:即用当事人的身份来叙述,真实可信;用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直抒胸臆;用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它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能多方面地自由叙述。

2、有的文章前后有人称变化,往往意味着表达方式的转变,意味着思想感情的变化,分析时要紧扣这两个方面。

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袁隆平①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②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

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③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④还记得吗?1957年前,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

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

”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

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⑤对于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

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

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

⑥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

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

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可是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记叙文阅读训练两篇(人称作用)

记叙文阅读训练两篇(人称作用)

记叙文阅读训练1.人称作用及叙述视角(1)不同人称的表达效果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口吻或角度叙述经历、见闻,使文章更具真实性,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人称:以“你”“你们”的口吻来叙述,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亲切感,利于交流感情;用于物时有拟人效果,将物人格化,利于直接抒情,表达感情。

第三人称:以“他”“他们”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直接客观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

用于物时有拟人效果,将物人格化。

(2)叙事中人称变化的作用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构成多种不同人称的相互交叉。

(表现形式)作用: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氛围,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3)叙述视角①全知视角(第三人称或特定人物):能洞悉一切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

②有限视角:儿童视角:使我们见到的往往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世界。

童年视角:运用童年视角叙事,可以增添真实感,从而丰富了小说意蕴。

成人视角:审视、反思、批判往事、揭示主题。

2.内容概括(分条罗列)(1)标题扩展。

是“人物”的补充事件,是“事件”的补充人物及相关情节,是“中心”的围绕六要素展开。

(2)要素串联。

提炼六要素,用“何人十在什么情况下十做何事十结果如何”的句式组合。

(3)段意合并。

概括段意,根据文意取主舍次,用过渡词语串连关键句。

(4)句段摘录。

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概括性句、议论句、抒情句、主旨句。

(5)关键词提炼。

表示时空转换、提示语境、总起、概括等有提示作用的词语。

模板:(六要素)什么人十什么时间十什么地方十做了什么事十结果怎么样。

一粒稻米的一生王婉霞①我是一粒稻米。

②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被吃进嘴里,进入生物的食道肠胃,通过消化转变为生物的能量来源。

③金秋八月,万物皆满,我变得饱满灿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6. 记叙的人称及作用请先关注作者,不错过最近更新哦!记叙文阅读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必考文体,且所占分值较大,比如河南中考,满分120,现代文阅读两篇共28分,其中记叙文阅读是第一篇,一般占16分。

这里所说的记叙文,其实也包括了散文和小小说。

因为这三类文体考点和题型比较相近,所以都将其放入记叙文阅读这一类来进行分析。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第6讲:记叙的人称及作用【考点】1.人称的分类及判定。

2.不同人称的作用。

【常见题型】1.本文采用第几人称?试体会其妙处。

2.文中能把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皇城其他人称吗?为什么?3.本文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但到XX处却换用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从某段起,对XX的指代由“它”变成了“她”(由“你”变成了“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答题技巧】1.人称的分类:(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叙述经历、所见、所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以亲身阅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的写法。

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大多作者本人;小说中的“我”大多不是作者本人,只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

“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

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①“我”是见证人。

如《羚羊木雕》中的“我”,就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

《一面》中,通过我的眼睛和感受来突出鲁迅先生精神的伟大和对作者的影响。

②“我”是重要人物。

如《故乡》中的“我”。

③“我”是主人公。

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

如,鲁迅不是狂人,在《狂人日记》中却用“我”以“狂人”的身份来叙述。

④“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如《最后一课》中的“我”——小弗郎士,《故乡》中的“我”等等。

分析时,要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背景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2)第二人称:用“你”“你们”来叙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

第二人称写作中很少用到,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但偶尔也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

(3)第三人称: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标志语是“他”、“她”、“它”、“他们”。

2.不同人称的作用:(1)第一人称的作用: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利于作者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

局限是:受“我”的限制,只能叙述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我”以外的其他人物的思想。

(2)第二人称的作用: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便于和读者对话,亲切自然。

(3)第三人称的作用: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写作较自由、灵活。

局限是:没有第一人称的叙述那样亲切真实,很难表达比较浓烈的情感。

可以记得更简单一些:第一人称显真实;第二人称显亲切;第三人称最自由。

【技法点拨】1.如果第二人称用“您”,就要考虑“尊敬”的意思。

2.人称代词“它”“她”的变化,往往代表着作者感情的变化,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答出“原来是什么感情,现在是什么感情”。

3.读懂文章,把握中心。

答题时不忘考虑中心。

【典题例析】2017年宁波中考题《蜕变》附文:蜕变(蔡澔淇)她用胖嘟嘟的小手紧握着婴儿床的栏杆坐着,舌尖不住地舔着刚长出的两颗门牙,灵澈的眼珠子骨碌地转动,四处张望。

初夏晌午的阳光穿过葡萄棚,在她身上洒满了点点金圈。

一片葡萄叶摇曳着飘下,落在她的脚跟前。

她挪动一下圆滚滚的胖腿,好奇地望着那片落叶。

一个黑点在树叶边缘晃动,过了一会成了一条肥厚的黑线,滑过树叶表面,不声不息地直朝她游动。

带毛的黑线爬上了她白嫩的脚踝,小腿肚,膝盖……她觉得一阵刺痒,那肥厚的黑线直往上爬,越来越近,毛茸茸的身躯越来越大。

转眼间一团黑毛已附在她肩上,黑团中有两粒小眼直盯着她。

“达达﹣﹣,达﹣﹣达﹣﹣”她惊慌地尖叫,小手死命地挥舞,重心一个不稳,躺卧下来。

那黑团又开始移动,逐渐逼近,逐渐庞大……“你还好吧?”交往快两年,未曾牵过手的他紧紧搂住她的双肩,焦急的望着她。

她虚弱地点点头,深吸了口气:“我从小就对毛虫敏感,减了毛虫不是作呕就是昏倒。

刚才昏过去多久了?”“大概一两分钟,把我吓坏了,”他将她扶正,轻声补上,“奇怪,这么晚了,怎么会有毛虫出现?”她紧依着他,相偎坐着。

见到毛虫引起的疙瘩已消尽了,代之的是满脸燥热。

她瞥了他揽着她肩膀的手一眼,偷偷抱怨:这么晚出现,再半小时宿舍就要关门了。

“妈咪﹣﹣妈咪﹣﹣”最断人肠的呼喊将她手中的蚂蚁上树炒出锅外。

她慌忙跑过去,小女儿蜷缩在婴儿床的一角,满脸诧异地哭叫着。

一条毛虫肆无忌惮地在婴儿床的栏杆上爬行,她一阵昏花,用了四十年的心脏几欲罢工。

小女儿挣扎着想爬起来,令人心碎的哭泣成了啜搐。

她咬咬牙,解下围裙往栏杆用力一挥,毛茸肥圆的毛虫滚落于地。

她抬起脚,闭起眼重重一踏,觉得脚下一阵瘫软。

“不要怕,”她强抑住胸腹的翻腾,轻抚着女儿泪水纵横的苍白面颊,“不要怕,毛虫并不可怕。

”她坐在摇椅内小憩,枯皱的手握着身旁婴儿床的栏杆。

初夏晌午的阳光穿过葡萄棚,在她身上洒满点点金圈。

“奶奶,”是小孙女清稚的童音,“那是什么?”她朝小孙女圆胖小手指的方向望过去,一条肥厚的黑线正由阳光下往阴影处滑动。

日光下鲜明的黑线掀开了她人生的相簿,一组组幻灯片在眼前跳动。

她深吸口气,咧开干瘪的嘴,露出仅剩两颗门牙朝小孙女笑笑。

“那是蝴蝶的幼虫。

”她说。

【题目】小说中没有出现主人公的名字,都是用“她”来代替。

请说说作者的意图。

【答案】作者隐去主人公的名字,暗示名字在这篇小说中并不重要。

用同一人称代词指代不同的人,意在启发读者思考:“她”不仅仅是一个人,还代表着不断成长蜕变的一类人。

这样更能突出全文的主旨,耐人寻味。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写作人称在文中的作用。

解答此题要读懂小说内容,结合小说的主旨分析作者的意图。

【典题例析】2017年昆明中考题《钟霄的第九年》附文:钟霄的第九年(王璐琪)①我们画室有一名特殊的学生,在大家只有17 岁的时候,他已经26岁了。

②所有的人都在准备美术高考,他也在准备,据说,这已经是第9年了。

在艺术生的群体中,他这样的情况很常见。

③他曾经在墙上画了一幅画,只处理了一半画面,另一半像是被人撕掉了,还卷着纸边,所有的人都以为这是一幅贴在墙上的残破画。

那天老师来的比较晚,他到画室后巡视了一圈,然后生气了。

“昨天的值日生是谁?怎么这里还贴着一幅破……”他抬起手摁住墙的一瞬间愣住了,手指放在上面很久没有拿下来,再回过头的时候,老师目光直视着他,说:“钟霄,别再考了!我聘你当画室老师,做我的副手。

”④全班目光齐刷刷盯着他,我崇拜地看着他。

他没有回答,依然专注地挥舞着手里的画笔。

我坐的位置刚好在他的侧面,清楚地看到他捏笔的手腕一抖,一块颜色画歪了。

谁都知道他要考全国最好的美术学院,因为他不肯将就别的。

关于那所北方的美术学院,大部分人是不敢奢望的,包括我。

⑤我们画室在一栋破旧的七层高的居民楼里,那段时光非常快乐,一群孩子肆意地在残破的墙上涂鸦。

一栋即将被拆除的旧楼,被我们装点的犹如“卢浮宫”,格外美丽。

⑥我们最喜欢的地方是这栋楼的天台,几个伙伴常常三三两两在天台眺望月亮,谈论着明天的梦想。

在我们谈天说地的时候,他一定要带着一个速写本,把我们的形态画在纸上。

只有提起那所梦想中的美术学院时,他才会插上一两句话。

⑦美术高考前夕,画室里只听得见笔划过纸面时的沙沙声。

忽然有一位同学喊到,“钟霄,外面有人找你。

”那是一个年迈的老人,头发几乎全白了,脸晒得土黄,穿着一身蓝色的衣服,背着一个布兜。

看见钟霄出来,老人黯淡的脸上现出一丝笑容,犹如点了一盏灯。

他们站在画室门口,说了很长时间的话,老人几次把布兜交到他手里,钟霄都不接,硬推回去。

这样僵持了一会儿,老人生气了,一跺脚,他才勉为其难地接了过来。

⑧待他回来后,我问他,“那是你爷爷?”他面无表情地说:“是我爸,他知道我明天要考试,给我送庙里求来的馒头,说是吃了耳聪目明,一准儿能考上大学。

”后来,我转身拿铅笔时,发现他正在默默地流泪,我同情地看着他。

⑨这一年,他没有参加考试,做了老师的副手。

他坚持了九年,却在第九年的时候放弃了,我很吃惊。

而这一年,我却意外地收到了他梦想的那所美院的录取通知书。

所有人都过来祝贺我,他也不例外,那张单薄的纸,被他摩挲了好多遍,“真羡慕你,真的,羡慕你。

”他复读机一样,反复讲,反复说,像是在对我说,也像是在对他自己说。

⑩“你为什么不再试一试呢?”我问他。

他为难地笑笑:“我怕今年考上了,家里拿不出学费。

任性考了那么多年,是该给家里挣点钱了。

等攒够了钱,我再考。

”我想尝试着安慰他,却发觉自己词穷了。

11 高考后,画室被拆除了,我们的“卢浮宫”倒塌了。

12 再去看他时,他气色好了很多,已经成了老师的合伙人。

他邀请我去画室看一看。

上了顶层后,我震惊了:顶层的墙壁上,全是孩子们的涂鸦,极像当年我们的“卢浮宫”,尤其是天台。

他站在一片彩绘前对着我笑,既像从前那个执著的青年,又像一个全新的人。

“虽然没有考上那所美院,可美院现在会请我讲课,也值了……”他谈起自己的事业,开始滔滔不绝。

不远处有学生喊他,他去学生那里指导了。

13 我沿着彩绘墙慢慢地走,忽然发现在一个角落里,有一幅残破的速写画,走近一看,我笑了,又是他的恶作剧,让人误以为是贴上去的。

可是当我看完速写画和画旁边的彩绘时,却怎么也笑不出来了。

那是六、七个少年坐在天台上看月亮,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半空,唯独他,一手拿着画笔,两只眼睛却看向我们。

速写画旁边,有那么一个真人比例大小的彩绘,是个蓝色的阿凡达。

她手持长矛,满脸警戒的神情,忠心耿耿地守护着他们的潘多拉星球,以及我们曾经的“卢浮宫”。

(原文有删改)【题目】22、文霄写的是—段钟霄的人生经历,作者却以“我”的口吻来写,请问“我”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答案】(1)“我”作为本文的叙事线索,贯串全篇,使文章情节集中,脉络清晰。

(2)以“我”的口吻来叙述故事,便于作者抒发感情,增强文章的真实性,读来亲切自然,真切生动。

(3)用“我”的经历和情感变化,衬托出钟霄内心的矛盾和伤感,以及他对梦想的执着和追求。

【答案解析】第一个得分点,扣住“线索人物”这一要素来答。

第二个得分点,从第一人称在叙述上的优势来答。

第三个得分点,考虑文章中心和主要人物的精神品质。

【学生失分原因解析】1.读不透文章,弄不懂主题,不能联系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来答。

2.思考不够全面,遗漏了一些角度。

要根据分值,考虑答题有几个角度。

3.表述不清晰、不准确。

【真题练习】《继父》(张亚凌)听母亲说,他进门时我只有五个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