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人称的作用
记叙文阅读:人称的选择及作用

记叙文阅读6. 记叙的人称及作用请先关注作者,不错过最近更新哦!记叙文阅读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必考文体,且所占分值较大,比如河南中考,满分120,现代文阅读两篇共28分,其中记叙文阅读是第一篇,一般占16分。
这里所说的记叙文,其实也包括了散文和小小说。
因为这三类文体考点和题型比较相近,所以都将其放入记叙文阅读这一类来进行分析。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第6讲:记叙的人称及作用【考点】1.人称的分类及判定。
2.不同人称的作用。
【常见题型】1.本文采用第几人称?试体会其妙处。
2.文中能把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皇城其他人称吗?为什么?3.本文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但到XX处却换用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从某段起,对XX的指代由“它”变成了“她”(由“你”变成了“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答题技巧】1.人称的分类:(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叙述经历、所见、所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以亲身阅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的写法。
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大多作者本人;小说中的“我”大多不是作者本人,只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
“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
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①“我”是见证人。
如《羚羊木雕》中的“我”,就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
《一面》中,通过我的眼睛和感受来突出鲁迅先生精神的伟大和对作者的影响。
②“我”是重要人物。
如《故乡》中的“我”。
③“我”是主人公。
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
如,鲁迅不是狂人,在《狂人日记》中却用“我”以“狂人”的身份来叙述。
④“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如《最后一课》中的“我”——小弗郎士,《故乡》中的“我”等等。
分析时,要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背景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微阅读之记叙文人称及作用

(6)母亲从洗手间出来,在镜前想梳洗一下。酒店的洗手间 分两间,外面梳妆,里面是女厕。她怕肥皂水弄脏了珍珠,就 摘下项链放在梳妆台的一个专门用来放小饰物的白色小瓷盘里。 等到母亲洗完脸再看,小瓷盘空着,珍珠项链不见了!台面上 下都没有。母亲想了想,洗手间里只有她和那个女孩,母亲梳 洗的时候她就站在母亲身边,现在那女孩正抓住洗手间玻璃门 的铜把手,而且神色慌张要出去,母亲叫住了她。 (7)母亲说,我知道我不能着急,哪怕是一点儿急躁的样 子,也会把这个女孩吓跑,就算我判断正确也没用。 (8)“姑娘。” (9)“干什么?”那女孩一惊。 (10)“请你帮我个忙好吗?” (11)“什么事?” (12)“我有一条珍珠项链,是我的小女儿送给我的礼物。 不是很昂贵,但那是她用自己的工资为我买的。刚才我洗脸怕 弄脏了,随手一放就不记得放在什么地方,人老了,记性真
不好。今天是我第一次戴呢。要是找不到了,那我女儿可要伤 心死了。因为今天是我生日。我今天整六十岁了,一家人高高 兴兴地非要到这儿来给我过生日。其实,像我这样的年龄,我 倒希望她们不记得我的生日才好。免得老是提醒我一天比一天 老。”女孩长久地看着母亲,紧张的神情开始缓解,慢慢地脸 上现出一丝微笑:“您一点儿都不老,您看上去比我妈妈还要 年轻,她才四十多岁。”她停了一下又说,“我帮您找找看 吧。” (13)“那就麻烦你了,我到里边去找找看。”母亲推开了 里边那扇门。 (14)过了一会儿,母亲出来。女孩用餐巾纸托着那串珍珠 项链说:“您看,是这条吗?” (15)母亲接过来:“就是它。还是年轻人眼睛好,真谢谢 你了。” (16)女孩连忙说:“不用,真不用。”停了一下,她又说: “我也祝您生日快乐!”
怎样的一个世界啊,死一般的沉寂、空旷。他携带的食物和水 已所剩无几,处境非常险恶,如果再等不到过往的车辆或者能 够帮助他的人,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⑥又过了两天,一场大雪将他的车慢慢覆盖。他又冷又饿, 因为食物已经完全吃完了。 ⑦迷迷糊糊中,蜷缩在车内的他被一种声音吵醒。爬出车 来,他看见车顶上趴着一只不知名的小鸟。那只小鸟也许是在 寻觅食物,看起来同样无助,正用微弱的声音不停地鸣叫着。 霎时间,他的泪水禁不住涌出,这是五天来,他第一次听到来 自生命的声音! ⑧他伸出手,轻轻捉住了那只小鸟,将它放进相对暖和的 车厢里。他开始打起精神,试着努力自救。他反反复复地仔细 检查汽车,终于找到了故障的原因,原来是化油器上的一个零 件阻塞了油路。车子修好了,他靠虚弱的身体开着车向前行驶 了40多公里,驶抵一个牧民居住点,他终于得救了。只是,那 只吵醒他的小鸟在车子行驶的途中不幸地死去了。
记叙文人称

(一)记叙文中使用的人称不同,其表达作用也不同,阅读中应仔细体会。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写来亲切、自然,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进行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凡客观世界乃至人物内心所想的一切都能进行叙述,写来开阔而充分,更便于叙述发生在不同时间与不同地点的事情。
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第一人称显真实。
用第一人称直接叙述见闻、感受,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之事给人的感觉都好像是作者亲身经历或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给读者以直观的印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既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又便于抒发感情和发表议论。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作者通过叙述者“我”来传递信息,给读者一种真实、亲切之感。
第二人称显亲切。
用第二人称“你”行文,好处有三点:一是能够使自己迅速进入角色,把情感调动起来并融入到文章中去;二是便于抒怀;三是增强情感的真实性。
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把握记叙文的人称孙振兴【技法讲解】记叙文的人称分为三种情况:用第一人称叙事的文章,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故事情节。
用第二人称叙事的文章比较少,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
偶尔也有文章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情感。
使用第三人称叙事的情况最为普遍,多用于一些情节曲折、篇幅较长的文章。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
那么,在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准确地把握人称呢?一、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第一人称以“我”的口气,从“我”的角度进行叙述。
一般说来,在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的文章中,“我”就是作者自己。
作者向读者讲自身的事情,自然都用第一人称叙述。
但文学作品里的“我”往往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作品中的主人公或重要人物;有时则是次要人物,它只是事情发生的见证人,甚至仅仅起线索的作用;有的甚至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的物。
记叙文中的人称及作用 (3)

分析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考点解说: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在一篇文章中,可以变换使用多种人称。
“分析记叙的人称及作用”常见的考查方式:判断文章运用了第几人称,试结合文章分析运用第几人称的作用。
方法技巧:1、结合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所使用的人称在表达上的好处。
一般说来,用第一人称:即用当事人的身份来叙述,真实可信;用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直抒胸臆;用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它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能多方面地自由叙述。
2、有的文章前后有人称变化,往往意味着表达方式的转变,意味着思想感情的变化,分析时要紧扣这两个方面。
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袁隆平①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②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
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③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④还记得吗?1957年前,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
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
”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
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⑤对于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
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
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
⑥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
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
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可是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记叙文人称及线索作用分析

一、记叙文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
(《孔乙己》)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以“你”“你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
作用:缩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3)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以一种叙述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给读者。
作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比较灵活自由。
二、记叙文的线索(一)线索有哪些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5.以某物为线索2.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6.以情感为线索3.以人物为线索7.以某一问题为线索4.以事件为线索8.明暗两线(二)怎样把握记叙的线索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
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记叙文的线索是比较复杂的,其形式也是多样的。
线索的选定取决于主题表达的需要及其全局构思的配合。
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例:如《伟大的悲剧》(七年级下册)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员悲壮的失败以及覆灭。
《伟大的悲剧》的线索的语言标志是: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1月18日→2月17日夜里1点钟→3月2日→一天中午→3月21日→3月29日。
2.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
例1: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下册)。
此文章题目“从……到……”就可以看出文章所写之人、所叙之事是以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的。
像这样以由一个地点到另外一个地点的转移为线索来写出人物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很多,文中人物活动的空间很大,地点的转换很具体而且明显,至少变换的地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例2:如《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下册)中登山运动员的行踪是:在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第二台阶处→在“死亡地带”的高度上→8830米左右的地方→峰顶。
像这样的是通过时空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由于地点的转变是靠任务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往往这类文章的线索又叫“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或“任务行踪为线索”。
记叙文阅读训练两篇(人称作用)

记叙文阅读训练1.人称作用及叙述视角(1)不同人称的表达效果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口吻或角度叙述经历、见闻,使文章更具真实性,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人称:以“你”“你们”的口吻来叙述,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亲切感,利于交流感情;用于物时有拟人效果,将物人格化,利于直接抒情,表达感情。
第三人称:以“他”“他们”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直接客观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
用于物时有拟人效果,将物人格化。
(2)叙事中人称变化的作用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构成多种不同人称的相互交叉。
(表现形式)作用: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氛围,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3)叙述视角①全知视角(第三人称或特定人物):能洞悉一切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
②有限视角:儿童视角:使我们见到的往往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世界。
童年视角:运用童年视角叙事,可以增添真实感,从而丰富了小说意蕴。
成人视角:审视、反思、批判往事、揭示主题。
2.内容概括(分条罗列)(1)标题扩展。
是“人物”的补充事件,是“事件”的补充人物及相关情节,是“中心”的围绕六要素展开。
(2)要素串联。
提炼六要素,用“何人十在什么情况下十做何事十结果如何”的句式组合。
(3)段意合并。
概括段意,根据文意取主舍次,用过渡词语串连关键句。
(4)句段摘录。
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概括性句、议论句、抒情句、主旨句。
(5)关键词提炼。
表示时空转换、提示语境、总起、概括等有提示作用的词语。
模板:(六要素)什么人十什么时间十什么地方十做了什么事十结果怎么样。
一粒稻米的一生王婉霞①我是一粒稻米。
②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被吃进嘴里,进入生物的食道肠胃,通过消化转变为生物的能量来源。
③金秋八月,万物皆满,我变得饱满灿黄。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记叙的人称及作用附练习题(部编版,含答案)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记叙的人称及作用附练习题1.第一人称: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经历、所见、所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
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我”是见证人。
如《羚羊木雕》中的“我”,就是整个事件的见证人。
“我”是重要人物。
如《故乡》中的“我”。
“我”是主人公。
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
如,鲁迅不是狂人,在《狂人日记》中却用“我”以“狂人”的身份来叙述。
“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优点:第一人称的优点是,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小说中的“我”不能等同自己。
纪实文字中“我”就是作者。
2.第二人称:优点是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3.第三人称: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
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答:A、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B、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2、这篇散文(写景写物),作者从“你”的角度来抒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用第二人称的写法,起的是拟人化作用,便于直接对(景或物)抒发自己的赞美之情。
3、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题示例:第一问:文章以第人称叙事。
第二问:人称作用:第一人称:1、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使故事具有亲切感和真实感;2、便于直抒胸臆;3、运用第一人称叙事中的“我”的作用:A、我是全文的线索性人物;B、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或烘托人物形象;C、在我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或者希望;第二人称作用:A、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B、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中考语文手法复习----人称作用+专练

中考语文手法复习----人称作用+专练一、人称分类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之分。
二、含义第一人称是指自己的代词如“我”“我们”等;第二人称是指你谈话时在场的别人的代词,如“你”“你们”等;第三人称是指你谈论的不在现场的人称代词,如“他”“她”“他们”等。
一般来讲,记叙文中叙述的人称必须一致。
三、作用讲解1、第一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
第一人称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可以、是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
“我”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存在某种联系,对人物或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作用等。
作用: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便于直抒胸臆,易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2、第二人称:以“你”“你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
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的文章里,运用了第二人称“你(们)/您”,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增加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直接对话和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3、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以一种叙述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作用: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表达的方法,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写作较自由、灵活,便于叙事和议论。
四、汇总模板第一人称:“我”“我们”,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你”“你们”,亲切自然,便于抒情;第三人称:“他”“他们”,客观,多角度描写,便于冷静分析事物。
五、实战演练1、非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一】我就是它使人亲近电视节目《动物世界》中有的从头至尾都是第一人称,有的部分使用第一人称,这是依据节目内容而设置的。
第一人称贯穿全片起到了串联作用,部分使用增强了故事张力。
在《出走的母狮》中,母狮曼雅丽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被新狮王杀死,带着它们离家出走,曼雅丽的心理活动是以第一人称呈现的,“我要保护我的孩子!”在自己身负重伤,眼看着孩子们走入新狮王有可能出没的地区,她拼命呼叫“孩子们回来,那里危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郎的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 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问题:本文以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作用?
四、典例精讲
是谦卑的…… ……
你翩然地走过土地的胸膛,顺着阳光的导引来到我的身旁。你清澈的目光像泉水洗去我的烦恼和疲 倦。我这个自以为高大的人,情不自禁地弯下腰向你致敬,我的手轻轻抚摸你漾溢青春活力的躯体,渐 渐感到自己的灵魂也在长出根来,努力扎入土地内部。……
啊,可爱的青菜,土地忠诚的女儿,请赐给我你蓬勃的生机和一切的美德!
第二人称作用:这种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像是“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 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 了。读时令人倍感亲切。
第三人称的作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 映客观内容。
七、课后作业
橘子与毛衣 程永健
我八岁时,父亲病逝了。母亲在一家小商店里当职工,工资微薄, 拉扯着我和姐姐过日子。我生病住院。母亲总是下班后,匆匆赶来医院陪 伴我,一边做着布鞋。
三、人称的作用 1、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2、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第二人称:你,你们
三、人称的作用 作用:可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 叙述的角度比较灵活、自如。
第三人称:他,他们, 它,它们
四、典例精讲
1、 《溜索》 溜索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 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 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而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 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地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 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 亲热热跺几下。
答案:①“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②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 ③以“我”的胆怯和领队及汉子进行对比,突出他们的勇 敢无畏。
四、典例精讲
青菜 可爱的青菜,土地美丽的女儿,请用你朴素的光辉照耀我。 你感人的色彩是生命的象征。生动与纯粹,简洁与丰润,这些高贵品质的融汇,于人何等艰难,于
你何等自然。我不知道哪一种绿色能像你一样始终放射着家园的温馨。? 你紧紧依靠土地,又向天空缓缓伸展自己的身躯,以更好地承接阳光和雨露的恩泽。你的姿态永远
记叙文阅读 人称的作用
目录
一、常见题型 二、人称的种类 三、人称的作用 四、典例精讲 五、当堂演练 六、当堂总结 七、课后作业
一、常见题型
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这篇散文,作者从“你”的角度来抒写……,这样写有 什么好处? 3、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 4、文章对……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中却有两 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 5、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二、人称的种类
第一人称:我,我们 第二人称:你,你们 第三人称:他,他们,它,它们
第一人称: 1、以我(我们)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 使故事具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便于直抒胸臆;
运用第一人称叙事中的我的作用:
A、我是全文的线索性人物; B、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或烘托人物形象; C、在我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或者希望;
一个黄昏,我走到医院的门口,等候着母亲的到来。那正是金橘上市 的季节。恰巧,橘子是我特别喜爱的水果。但是,像我这样的家庭,生活 拮据,橘子当然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寡母收入菲薄,供我读书,住院 看病又花费了不少钱。购买日常品也愈来愈困难,更别提橘子之类的水果 了。 ........
1、本文叙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从人称的运用角度谈谈达 到这种效果的原因。
问题:这篇短文是用第几人称写青菜的?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 用?
四、典例精讲
问题:这篇短文是用第几人称写青菜的? 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答案:用第二人称的写法,起的是拟人化 作用,便于直接对青菜抒发自己的赞美之 情。
六、当堂总结
第一人称的作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