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阅读之记叙文人称及作用

合集下载

小说阅读系列之5次要人物的作用

小说阅读系列之5次要人物的作用

小说阅读系列之(教师版)五次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1)为塑造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到烘托作用,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神针》中的五公子。

(2)同主要人物一同起揭示或凸显或丰富主旨的作用,像《祝福》中的柳妈、四婶等人物共同营造了鲁镇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害人氛围,她们对祥林嫂的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中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

使小说更具真实感,结构更加严谨。

(像《祝福》《孔乙己》《桥边的老人》中的“我”)(4)引出主要人物;《炮兽》船长和大副。

(5)对情节起作用: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发展,造成情节陡转。

《未婚妻》的“看报纸的人”。

(6)构成环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如《孔乙己》中对一群人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

孔乙己生活在众人的哄笑中:他在笑声中登场,在笑声中表演,在笑声中走向死亡。

笑声贯穿全文,这阵阵笑声中透露出悲凉的遭遇和伤痛,表面上烘托了欢乐的气氛,实际上是以乐写哀。

(7)增加文章生动性、丰富性。

《神针》中的五公子。

俄罗斯妈妈【俄罗斯】弗拉季斯拉夫•费多托夫1944年夏天,列宁格勒城里出现了第一批德国战俘。

他们是被押来拆除一栋在战争期间被炸坏的大楼。

突然,人群中响起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叫喊声:“混蛋!畜生!”紧接着,一个手臂细瘦、双拳紧握的老妇人推开前面的人,朝走在队伍边上的一个年轻德军战俘扑了过去。

“你这是干什么?你就是打死他,也换不回你的亲人啊……而且也不止你一个人这样……”巴甫洛夫娜安慰着这个老妇人。

巴甫洛夫娜的女儿丽托奇卡是在列宁格勒被封锁后的第一个冬天饿死的。

儿子科连卡7月份去当了志愿兵,8月份就在卢加牺牲了。

那个受了惊吓的德国小兵,长得又瘦又小,红红的头发,跟巴甫洛夫娜的儿子科连卡也许年龄一样大,也那么年轻。

一次,她无意中看见了那个被袭击过的红发年轻德国战俘。

战俘们的队长,正在按照守卫士兵们的吩咐朝他大喊大叫。

慢李娟阅读理解答案

慢李娟阅读理解答案

篇一:慢李娟阅读理解答案篇二:慢李娟阅读理解答案文/李娟在苏州的山塘街,我遇见一位卖茉莉花的老婆婆。

她坐在街角的小木凳上,身旁放着小竹篮,竹篮里盛满洁白的茉莉花。

她低着花白的头,苍老干枯的手指,轻轻捻起那些小茉莉。

雪白的茉莉,淡然、羞涩、洁净,如待字闺中的少女。

她将一根细铁丝从花瓣中穿过,不一会,一串茉莉花就穿好了。

她缓慢的举止,满头的银发,慈祥的模样,那么像我的祖母。

我蹲在她身旁静静看着,茉莉如一群白衣的小姑娘排着队,牵手站在一起,我买了几串茉莉花,戴在手腕上,清芬袅袅,有暗香盈袖。

慢,原来这样娴雅和静好。

遥远时代的爱情,同样是缓慢的。

读木心的诗:“那时候,时间很慢,慢到只能用一生去爱一个人。

”那时的爱情如黎明的薄雾一样美。

云中锦书,枝上花笺,水中鱼笺,都是特指书信的。

俩人早已心心相印了,都不急着说破。

他寄给她一封书信,她等了很久才收到,也不舍得马上打开书信。

于是放在枕边,等到静夜里展开了细读。

如水的月光落在宣纸上,如白雪落梅花,暗香盈盈。

他缜密的心思,柔肠百折,无尽的相思,此刻,都由一支笔替他说了。

好文字都是直见性命的,世间再没有比情书更美好的文字了。

不是吗?两颗心为爱所牵,为爱陶醉。

她问,什么是爱情?他说,我心里全是你。

那时的相思也是缓慢的,如同深夜的炉火上熬着的一炉中药,慢慢地煎熬,风中弥漫着中药苦涩的味道,还有一丝淡淡的甜,那是思念的味道。

此时,光阴也是慢的,慢到要用一个下午,品味古老爱情的百转千回,柔情万种,内心无比的柔软伤感。

一对恋人,情投意合,生死相许。

她活了那么多年,原来只为了和他相遇。

“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台下的人早已听得泪水涟涟。

遥远时代的爱情,是光阴酿成的一坛美酒,芬芳醇厚,意味悠长。

一切都是因为“快”。

爱情里的情意绵绵,柳暗花明,峰回路转,都因为一个“快”字而意味尽失。

我们匆忙的眼睛来不及细看,匆忙的耳朵来不及倾听,浮躁的心来不及慢慢感受,匆忙的脚步总是走得太快,与生活中的美好和真爱失之交臂。

《生命的选择》阅读练习及答案

《生命的选择》阅读练习及答案

《生命的选择》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生命的选择阅读答案生命的选择①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

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一升起,地上便红地毯一般,铺满了霞光。

中午,一直到傍晚,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②多好的一块空地。

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纤草,拥围着一个圆圆的花坛。

种些什么呢?见花工们细细地松软着花坛的湿土,人们猜测着。

自然是蔷微①了,花工们说。

③不多日子,油黑的蔷微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似乎这期间,不过一阵、两阵小雨,人们一如既往匆匆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

突然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多好的玫瑰!④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

红的、黄的、粉的,一时间各色玫瑰,竞相绽放开来,惹得人眼里一亮一亮。

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

大人、孩子,过路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

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领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

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⑤人们夸奖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要说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

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

⑥可是有一日,有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说那里也有花。

⑦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是永远的潮湿和阴凉,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圾被风卷到那里。

春天,当所有的地面上都干干的、亮亮的,惟独楼后肮脏的残雪还迟迟不肯化开。

那里怎么会有花呢?⑧拗不过孩子的拉扯,就到楼后看看去吧!这时已是傍晚,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白花花的一些已绽放的花朵。

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

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酒洗过一般舒坦。

⑨第二天,赶快去问花工,回答说:那是白玉簪,性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

记叙文要点总结

记叙文要点总结

记叙文要点总结篇1:记叙文要点总结1.记叙文的6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3.记叙文的线索:1以时间转移为线索 2以一人为线索 3以一事为线索 4以一物为线索 5以感情为线索4.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5.记叙文的划分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神态,环境等或正面,侧面)、议论、抒情、说明等7.记叙文的语言的特点:准确,生动8.记叙文的表现手法:白描、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等。

写作注意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2.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3.人物描写:外貌,语言,神态,细节,动作和心理描写4.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5.记叙文的写法: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与事件背景 5反映的道理(主题) 6自己在这个事件中的顿悟,体会,感想。

篇2:初中记叙文要点初中记叙文要点记叙文阅读知识点:1.比喻/拟人: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2.排比:增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强,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有力强调了……3.夸张: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突出……的本质4.对比:突出不同点,深刻表达……5.反问:加强语气,发人深省,增强气势和说服力。

(引起下文,承上启下)6.设问:引起注意全文分析:1.环境描写:渲染……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表现人物品质,衬托中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下文故事情节作铺垫。

在第一段常为:点明故事发生地点,时间,环境,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人物描写: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塑造了……的形象,表现了……的性格,体现了……的精神品质。

3.其他描写:点题,总领或引起下文,为下文铺垫。

中间段句子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

记叙文知识点 记叙文知识点归纳

记叙文知识点 记叙文知识点归纳

记叙文知识点记叙文知识点归纳记叙文知识点1、记叙文的特点: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它的中心思想通过写人、叙事来表达。

2、记叙文的六要素心要素是:人物和事件。

3、记叙文的线索: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

(1)线索的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①以具体的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物线):如《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事线):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

③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人线):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展开。

④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展开(感情线):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⑤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化为线索(时间线、地点线):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⑥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见闻线):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温馨提示:有些文章的线索不止一条,往往有几条线索同时起作用。

明线一般是主要人物、主要事物、主要事件。

暗线一般是作者的情感。

如《背影》《枣核》的线索就是标题;《故乡》的线索是我回乡的见闻和感受……有的记叙文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如《背影》的线索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父子深情;《枣核》的暗线是海外游子对故乡的深情。

(2)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的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推动情节的发展(3)寻找线索的方法: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④作者的思想情感⑤某一人的见闻感受⑥有的线索较隐含,需要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4.记叙的顺序:(1)顺叙的作用:(2)倒叙的作用:(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的作用:(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①对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②丰富人物形象或烘托相关人物的品质,突出文章中心或表达作者的美好情感③照应上文或为下文作铺垫。

雨的四季阅读答案

雨的四季阅读答案

篇一:雨的四季阅读答案雨的四季刘湛秋1.本文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热爱)和对人生(生命)的追求。

2.请简要概括文中所描述的四季的雨的特点。

答:春雨的特点:美丽、娇媚;夏雨的特点:热烈而粗犷;秋雨的特点:端庄而沉思;冬雨的特点:自然而平静。

3.文章开头说“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结合了全文,谈谈作者“喜欢雨”的原因。

答:雨给作者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感情带来滋润,思想带来流动;雨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

4.文章的第三段中“别有一番风情”指的是哪些方面?答:夏天的雨没有预告,说下就下;光头浇雨,更有滋味;一切不掩饰地敞开,花朵、树叶、杂革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吸收;雨声、蝉声、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雨的交响曲。

5.本文在语言表达方面很有特点,请你以第四段为例,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答:本段语言清新、优美,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细腻流畅,处处匠心独运。

或拟人,或比喻,或排比……无不形象逼真,引人人胜。

6.文章的倒数第二段“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

作者拥有一颗永远年轻的心,因此在雨的四季中看到的是一种生命中激动人心的美丽。

雨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是我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精灵。

附:阅读提示:1.文章通过对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

感情真挚而浓烈。

2.文章从形、声、气等方面写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将雨写得可感可触,可亲可爱。

3.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对“雨”的描写形象生动,语言优美活泼。

4.文章条理清晰。

先总写对雨的感受,再具体描绘不同季节雨的特点,最后抒发对雨的爱恋之情。

题目:1.本文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热爱)和对人生(生命)的追求。

2.文章开头说“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结合了全文,谈谈作者“喜欢雨”的原因。

记叙文表达方式

记叙文表达方式

记叙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具体在写作时时,时常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他。

1、叙述。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从描写对象的自然属性分,可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人物描写包括:肖像(外貌)描写:即对人物的音容笑貌、衣着服饰、神情姿态等外部特征写。

行动(动作)描写:即对于人的具体行动的描写。

语言(对话)描写:即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个性化的人物。

心理描写:即直接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中内心活动的方法。

环境描写是对那些和作品中的人物或和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发生直接关系的客观外界条件的描写,它包括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其作用是:①显示作品背景、点明时间、地点及社会背景;②衬托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③推进情节发展,增加故事的真实感;④突出文章主题,反映社会生活;⑤抒发思想感情,袒露作者胸怀。

⑥渲染气氛。

另外,从描写的角度看,除直接对写作对象进行描写(正面描写)外,还可进行侧面描写,即不直接描写对象本身,而是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基本作用是烘托,使描写对象更加鲜明突出。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

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3、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汇总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汇总

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汇总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

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6.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四、修辞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母亲从洗手间出来,在镜前想梳洗一下。酒店的洗手间 分两间,外面梳妆,里面是女厕。她怕肥皂水弄脏了珍珠,就 摘下项链放在梳妆台的一个专门用来放小饰物的白色小瓷盘里。 等到母亲洗完脸再看,小瓷盘空着,珍珠项链不见了!台面上 下都没有。母亲想了想,洗手间里只有她和那个女孩,母亲梳 洗的时候她就站在母亲身边,现在那女孩正抓住洗手间玻璃门 的铜把手,而且神色慌张要出去,母亲叫住了她。 (7)母亲说,我知道我不能着急,哪怕是一点儿急躁的样 子,也会把这个女孩吓跑,就算我判断正确也没用。 (8)“姑娘。” (9)“干什么?”那女孩一惊。 (10)“请你帮我个忙好吗?” (11)“什么事?” (12)“我有一条珍珠项链,是我的小女儿送给我的礼物。 不是很昂贵,但那是她用自己的工资为我买的。刚才我洗脸怕 弄脏了,随手一放就不记得放在什么地方,人老了,记性真
不好。今天是我第一次戴呢。要是找不到了,那我女儿可要伤 心死了。因为今天是我生日。我今天整六十岁了,一家人高高 兴兴地非要到这儿来给我过生日。其实,像我这样的年龄,我 倒希望她们不记得我的生日才好。免得老是提醒我一天比一天 老。”女孩长久地看着母亲,紧张的神情开始缓解,慢慢地脸 上现出一丝微笑:“您一点儿都不老,您看上去比我妈妈还要 年轻,她才四十多岁。”她停了一下又说,“我帮您找找看 吧。” (13)“那就麻烦你了,我到里边去找找看。”母亲推开了 里边那扇门。 (14)过了一会儿,母亲出来。女孩用餐巾纸托着那串珍珠 项链说:“您看,是这条吗?” (15)母亲接过来:“就是它。还是年轻人眼睛好,真谢谢 你了。” (16)女孩连忙说:“不用,真不用。”停了一下,她又说: “我也祝您生日快乐!”
怎样的一个世界啊,死一般的沉寂、空旷。他携带的食物和水 已所剩无几,处境非常险恶,如果再等不到过往的车辆或者能 够帮助他的人,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⑥又过了两天,一场大雪将他的车慢慢覆盖。他又冷又饿, 因为食物已经完全吃完了。 ⑦迷迷糊糊中,蜷缩在车内的他被一种声音吵醒。爬出车 来,他看见车顶上趴着一只不知名的小鸟。那只小鸟也许是在 寻觅食物,看起来同样无助,正用微弱的声音不停地鸣叫着。 霎时间,他的泪水禁不住涌出,这是五天来,他第一次听到来 自生命的声音! ⑧他伸出手,轻轻捉住了那只小鸟,将它放进相对暖和的 车厢里。他开始打起精神,试着努力自救。他反反复复地仔细 检查汽车,终于找到了故障的原因,原来是化油器上的一个零 件阻塞了油路。车子修好了,他靠虚弱的身体开着车向前行驶 了40多公里,驶抵一个牧民居住点,他终于得救了。只是,那 只吵醒他的小鸟在车子行驶的途中不幸地死去了。
答题策略
了解每种人称的表达作用,把握题意,再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阅读《唤醒生命 》,完成下面题目。 ①他生活宽裕,爱好旅游,常利用闲暇时间开着自己的 车四处游历。前不久,他又进行了一次长途旅行,自己驾着 车远赴2000多公里外的西藏。 ②经过半个多月的奔波,他到达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青 藏高原地区。只身旅行,难免孤寂,但在那片地广人稀的地 方,人影和炊烟都难得一见。他打开车里的收音机,却收听 不到任何节目。 ③车子进入高原腹地。穿越戈壁和沙丘的道路,两旁没 有成活的草木,有的只是冰天雪地和不时刮起的狂风。 ④他一路上领略着奇特的高原风光,不料赖以行进的汽 车却出了故障。他仔细检查了半天,竟然没有找到任何原因。 他想起以前听别人说过,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唯一能做的事 情就是等待过往的车辆,请别的司机帮忙修理,或者帮助拖 着坏了的车离开这里。 ⑤只有等待,他一直等了三天。糟糕的是,三天里竟没 有任何车辆从这里经过,甚至连一个人影都没看见。那是
人称的表达作用、效果
★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是有真实感,亲切自然,有利于直接描 写人物的心理状态;其次是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 给读者真实可信之感;再次是使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短处 是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 “我”以外的其他人物的思想。 ★第二人称写作中很少用到,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但偶尔也 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 发感情。其优点在于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 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感和亲切感,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 灵活,作者可置身事外,叙述一切作者想要叙述的事件;也可 以使作者以更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讲述故事,让读者有更大的 思考空间去冷静地分析事物。短处是没有第一人称的叙述那样 亲切自然,如《皇帝的新装》。
⑨这段经历,后来他常常谈起。他说:“是那只小鸟求生 的叫声,挽救了我的生命。”直到今天,作为纪念,他还把那 只风干得比拳头还小的小鸟保存在自己的书橱里。 ⑩但我想说,那只殒命高原的小鸟,它并不曾想起过要救 人,救他的还是他自己。小鸟的叫声唤醒了他求生的欲望,才 使他得以绝处逢生。是啊,被唤醒的生命才会有激情去创造, 才能够走出眼前看似无际的困境和厄运。 文章写“他”旅游,为什么对“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一笔 带过?文章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有什么好处? 答案: 因为本文主题是唤醒生命,如果浓墨重彩地写奇特的高原风光, 就偏离了主题。 用第三人称叙述,能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意思 对即可)
阅读时我们要看文章是用什么人称来叙述,来处理材料、 表现心理、表现主题的。在阅读中把握好记叙的人称对于理解 文章主题,理清文章思路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通过思考作者 对人称的安排可以从中学到一些写作的技法。
常见题型
分析某一人称在全文或某段中的表达作用(一般是第二人称); 要求以某种人称写一段话。 提问方式: 1、从文中(文段)看,作者是用第几人称叙述的? 2、请分析某人称叙述故事的表达效果。 3、请用某人称写一段话。
⑥我送第一朵玫瑰去的那天晚上,她看上去像个鬼。我把那个 盒子递给她,她满脸惊讶——“给我的吗 ?”第二个星期六, 在同一时间,我又送一朵玫瑰给凯洛琳小姐。下个星期六,又 是一朵。第四次她很快就开了门,我知道她一定在等待着我。 她的两颊微红,头发也不那么散乱了。 ⑦我又给她送去了第五朵玫瑰。第二天早晨,凯洛琳小姐 又回到教堂弹风琴了,我看见她衣襟上别着那朵玫瑰。“多么 勇敢。”我母亲说,“多么有骨气!” ⑧我照例每周末去送玫瑰,凯洛琳小姐逐渐恢复了正常的 生活。现在她有点儿自豪,表现出一种傲岸自尊的神气。这一 晚是我去凯洛琳小姐家最后的一个晚上。我把盒子递给她,说: “凯洛琳小姐,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送花了,我们下星期要搬 到别的地方去。不过,奥森老爹说他会继续送花来的。” ⑨她踌躇片刻,说:“下一个精雕的帆船模型。“这是 我祖父的。”她说,“送给你。你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快乐——
她可不肯坐视凯洛琳小姐因为她而毁了,送花的是克丽丝 汀。” ⑩“你瞧,”他最后盖上盒子的时候说,“那才是个有 骨气的女人!” 请分析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的表达效果。
答案: (1)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贯穿文章始终。 (2)用“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3)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表现了小城里众多人物 的人性之美。
人称的分类
记叙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就是 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或描写一个景点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 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 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之分。第一人称是指自己的代词如 “我”“我们”等;第二人称是指你谈话时在场的别人的代词, 如“你”“你们”等;第三人称是指你谈论的不在现场的人称 代词,如“他”“她”“他们”等。一般来讲,记叙文中叙述 的人称必须一致。无论用第一人称“我”叙述,还是用第三人 称“他”叙述,都要通篇一致,一般不宜随意转换,但有时作 者可根据写作的需要来转换人称。 ★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角度展开叙述。 ★第二人称:用“你、你们”直接与读者进行交流。一般多出 现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里。 ★第三人称:用“他、他们”的旁观者的身份叙述。
第一人称: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经历、所见、 所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一人称 的叙述。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 1.“我”是见证人。如《羚羊木雕》中的“我”,就是整个事 件的见证人。 2.“我”是重要人物。如《故乡》中的“我”。 3.“我”是主人公。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 “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 如,鲁迅不是狂人,在《狂人日记》中却用“我”以“狂人” 的身份来叙述。 4.“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小说中的“我”不能等同自己。纪实文字中“我”就是作者。 第二人称:作者用“你”“你们”来叙述,就是第二人称的叙 述。 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 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三人称的叙 述。
阅读《珍珠项链》,完成下列各题。 (1)去鼓浪屿旅游,给母亲挑了一串珍珠项链。淡粉色的, 光泽很柔和,珠子大小也均匀,虽然比不上名贵的珍珠,但已 经花去我一个月的工资。母亲生日那天,很恭敬地送给了她。 (2)母亲很高兴,那天父亲在森林公园附近的一家酒店里 订了房间,想让母亲高高兴兴地度过一个休闲周末。母亲虽然 嘴里说太浪费了但还是很高兴。她戴上了那淡粉色的珍珠项链, 穿了一件墨蓝色的领口和袖子上有镂空花纹的长裙。然后一家 人出去拍照,六十岁的母亲那天依然十分美丽。 (3)中午,我们在酒店的餐厅吃饭,母亲说要去一趟洗手 间,谁知一去半天都没回来。我和姐姐纳闷了,赶紧去找。在 洗手间门口,看见母亲在跟一个年轻的女孩说话,很客气的样 子。见我们来了,母亲对那女孩子说:我女儿来了,那么我们 再见了!女孩微微地向母亲弯了弯腰,匆匆走了。 (4)我和姐姐都以为那女孩是母亲的学生。 (5)一直到晚上回到家里我们才知道整件事的过程。
(17)就在这时,我和姐姐找来了。 (18)母亲抚摸着脖子上的珍珠项链,说:“那女孩,真 不错。” (19)“她偷了您的东西,您还谢她。您应该去叫保安。” 我和姐姐叫道。 (20)“我觉得她也许不是有意要偷我的东西,”母亲说, “要是我叫保安,那我们两个人中,总有一个会丢掉珍珠 的。” 细心的你已发现第7自然段在人称使用上发生的微妙变化:依 据上文,本段的三个“我”应为三个“她”,而作者却让 “母亲”改用“我”来叙述。这种人称变化的表达作用是什 么? 答案:这是一段心理描写,采用第一人称“我”叙述“母亲” 当时的心理活动,更能真实地表现母亲的良苦用心和巧妙挽救 失足女孩的思想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