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中的人称及作用 (3)
记叙文中“人称”的作用

记叙文中“人称”的作用
记叙文中“人称”的有哪些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总结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第一人称:
(1)定义: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
(2)作用:文章以第一人称记述,便于自我抒情,感情真挚、亲切自然,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且能直接表达或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二、第二人称:
(1)定义:以“你”、“你们”的口吻和角度展开记叙。
(2)作用:以第二人称记述,增加亲切感,便于情感交流,增强艺术感染力,用于物,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
三、第三人称:
(1)定义:以“他/她”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
(2)作用:文章以第三人称记叙,更直观,更直白,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拥有更大的叙述空间,更便于叙事和议论。
微阅读之记叙文人称及作用

(6)母亲从洗手间出来,在镜前想梳洗一下。酒店的洗手间 分两间,外面梳妆,里面是女厕。她怕肥皂水弄脏了珍珠,就 摘下项链放在梳妆台的一个专门用来放小饰物的白色小瓷盘里。 等到母亲洗完脸再看,小瓷盘空着,珍珠项链不见了!台面上 下都没有。母亲想了想,洗手间里只有她和那个女孩,母亲梳 洗的时候她就站在母亲身边,现在那女孩正抓住洗手间玻璃门 的铜把手,而且神色慌张要出去,母亲叫住了她。 (7)母亲说,我知道我不能着急,哪怕是一点儿急躁的样 子,也会把这个女孩吓跑,就算我判断正确也没用。 (8)“姑娘。” (9)“干什么?”那女孩一惊。 (10)“请你帮我个忙好吗?” (11)“什么事?” (12)“我有一条珍珠项链,是我的小女儿送给我的礼物。 不是很昂贵,但那是她用自己的工资为我买的。刚才我洗脸怕 弄脏了,随手一放就不记得放在什么地方,人老了,记性真
不好。今天是我第一次戴呢。要是找不到了,那我女儿可要伤 心死了。因为今天是我生日。我今天整六十岁了,一家人高高 兴兴地非要到这儿来给我过生日。其实,像我这样的年龄,我 倒希望她们不记得我的生日才好。免得老是提醒我一天比一天 老。”女孩长久地看着母亲,紧张的神情开始缓解,慢慢地脸 上现出一丝微笑:“您一点儿都不老,您看上去比我妈妈还要 年轻,她才四十多岁。”她停了一下又说,“我帮您找找看 吧。” (13)“那就麻烦你了,我到里边去找找看。”母亲推开了 里边那扇门。 (14)过了一会儿,母亲出来。女孩用餐巾纸托着那串珍珠 项链说:“您看,是这条吗?” (15)母亲接过来:“就是它。还是年轻人眼睛好,真谢谢 你了。” (16)女孩连忙说:“不用,真不用。”停了一下,她又说: “我也祝您生日快乐!”
怎样的一个世界啊,死一般的沉寂、空旷。他携带的食物和水 已所剩无几,处境非常险恶,如果再等不到过往的车辆或者能 够帮助他的人,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⑥又过了两天,一场大雪将他的车慢慢覆盖。他又冷又饿, 因为食物已经完全吃完了。 ⑦迷迷糊糊中,蜷缩在车内的他被一种声音吵醒。爬出车 来,他看见车顶上趴着一只不知名的小鸟。那只小鸟也许是在 寻觅食物,看起来同样无助,正用微弱的声音不停地鸣叫着。 霎时间,他的泪水禁不住涌出,这是五天来,他第一次听到来 自生命的声音! ⑧他伸出手,轻轻捉住了那只小鸟,将它放进相对暖和的 车厢里。他开始打起精神,试着努力自救。他反反复复地仔细 检查汽车,终于找到了故障的原因,原来是化油器上的一个零 件阻塞了油路。车子修好了,他靠虚弱的身体开着车向前行驶 了40多公里,驶抵一个牧民居住点,他终于得救了。只是,那 只吵醒他的小鸟在车子行驶的途中不幸地死去了。
记叙文人称

(一)记叙文中使用的人称不同,其表达作用也不同,阅读中应仔细体会。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写来亲切、自然,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进行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凡客观世界乃至人物内心所想的一切都能进行叙述,写来开阔而充分,更便于叙述发生在不同时间与不同地点的事情。
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
第一人称显真实。
用第一人称直接叙述见闻、感受,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之事给人的感觉都好像是作者亲身经历或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给读者以直观的印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既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又便于抒发感情和发表议论。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作者通过叙述者“我”来传递信息,给读者一种真实、亲切之感。
第二人称显亲切。
用第二人称“你”行文,好处有三点:一是能够使自己迅速进入角色,把情感调动起来并融入到文章中去;二是便于抒怀;三是增强情感的真实性。
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把握记叙文的人称孙振兴【技法讲解】记叙文的人称分为三种情况:用第一人称叙事的文章,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故事情节。
用第二人称叙事的文章比较少,一般只在书信中使用。
偶尔也有文章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因为这种对话方式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情感。
使用第三人称叙事的情况最为普遍,多用于一些情节曲折、篇幅较长的文章。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
那么,在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准确地把握人称呢?一、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第一人称以“我”的口气,从“我”的角度进行叙述。
一般说来,在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的文章中,“我”就是作者自己。
作者向读者讲自身的事情,自然都用第一人称叙述。
但文学作品里的“我”往往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作品中的主人公或重要人物;有时则是次要人物,它只是事情发生的见证人,甚至仅仅起线索的作用;有的甚至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的物。
一、叙述人称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课外阅读 指课本(教材)之外的阅读内容。不管是课内读的还是课外读的内容。
4、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5、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6、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表现手法的分析是一种很泛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完整地理解题目的答题要求,要简洁准确地答题,对有些题目如欣赏写作技巧的题,应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题材与体裁风格等来准确把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回答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小说塑造人物的种种手法,如散文抒发情感的种种手法等,尽量抓到得分点。
7、注: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句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记叙文阅读训练两篇(人称作用)

记叙文阅读训练1.人称作用及叙述视角(1)不同人称的表达效果第一人称:以“我”,“我们"的口吻或角度叙述经历、见闻,使文章更具真实性,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人称:以“你”“你们”的口吻来叙述,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亲切感,利于交流感情;用于物时有拟人效果,将物人格化,利于直接抒情,表达感情。
第三人称:以“他”“他们”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直接客观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
用于物时有拟人效果,将物人格化。
(2)叙事中人称变化的作用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构成多种不同人称的相互交叉。
(表现形式)作用: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氛围,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3)叙述视角①全知视角(第三人称或特定人物):能洞悉一切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
②有限视角:儿童视角:使我们见到的往往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世界。
童年视角:运用童年视角叙事,可以增添真实感,从而丰富了小说意蕴。
成人视角:审视、反思、批判往事、揭示主题。
2.内容概括(分条罗列)(1)标题扩展。
是“人物”的补充事件,是“事件”的补充人物及相关情节,是“中心”的围绕六要素展开。
(2)要素串联。
提炼六要素,用“何人十在什么情况下十做何事十结果如何”的句式组合。
(3)段意合并。
概括段意,根据文意取主舍次,用过渡词语串连关键句。
(4)句段摘录。
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概括性句、议论句、抒情句、主旨句。
(5)关键词提炼。
表示时空转换、提示语境、总起、概括等有提示作用的词语。
模板:(六要素)什么人十什么时间十什么地方十做了什么事十结果怎么样。
一粒稻米的一生王婉霞①我是一粒稻米。
②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被吃进嘴里,进入生物的食道肠胃,通过消化转变为生物的能量来源。
③金秋八月,万物皆满,我变得饱满灿黄。
3.记叙文人称、顺序

四、记叙顺序
顺叙(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
叙事有头有尾,有条有理。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1、强调。 2、制造悬念。 3、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1、补充内容,丰富情节。 2、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 3、交代背景,丰满形象。突出中心。
答题模式
母亲走后,我打开一小瓶营养液, 慢慢地喝下那浑浊的液体没想到我当 天晚上便被送进医院。原来母亲带来 的那盒营养液是伪劣产品。回到学校 我把它全扔了。 当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母亲 欣然道:“那营养液还真没白喝呀,当 初你爸还怕人家骗咱呢。”我使劲儿 点着头。
1、从第一段看,全文采用怎样的记 叙顺序。 2、第2~4段的顺序是什么?从文中 找出标致性的词语。 3、能否将第一段移至第四段后?这 样效果好不好?为什么?
三、记叙文的人称
第一人称:真实、亲切、感人,便于直接抒情 第二人称: 便于与读者直接交流、引起感情 上的共鸣、直接抒发情感
第三人称:是以“他”叙事。运用第三人称叙 事,可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 间、空间的束缚,叙述的角度比较 灵活、自如。
如: 1、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 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 2、你开始像竹笋一样长大。你开始 淘气、开始恶作剧…… 3、那孩子赤着脚,他踏着了沙里一 块硬东西,就把它挖出来了。
1、文章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叙事完整, 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 刻。 2、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叙述……, 后叙述……,造成悬念,对情节起补充、 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不能让母亲知道的往事
我是个乡下孩子。母亲是土生土长 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但没文化的 母亲对孩子的爱并不会因为愚昧、不 科学的原因而比有文化的母亲少一分, 只不过有的时候会以“特别”的形式 表现出来而已。
记叙文人称及线索作用分析

记叙文人称及线索一、记叙文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
(《孔乙己》)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以“你”“你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
作用:缩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3)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以一种叙述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给读者。
作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比较灵活自由。
二、记叙文的线索(一)线索有哪些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5.以某物为线索2.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 6.以情感为线索3.以人物为线索 7.以某一问题为线索4.以事件为线索 8.明暗两线(二)怎样把握记叙的线索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
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记叙文的线索是比较复杂的,其形式也是多样的。
线索的选定取决于主题表达的需要及其全局构思的配合。
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例:如《伟大的悲剧》(七年级下册)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员悲壮的失败以及覆灭。
《伟大的悲剧》的线索的语言标志是: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1月18日→2月17日夜里1点钟→3月2日→一天中午→3月21日→3月29日。
2.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
例1: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下册)。
此文章题目“从……到……”就可以看出文章所写之人、所叙之事是以地点的转移来组织材料的。
像这样以由一个地点到另外一个地点的转移为线索来写出人物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很多,文中人物活动的空间很大,地点的转换很具体而且明显,至少变换的地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例2:如《登上地球之巅》(七年级下册)中登山运动员的行踪是:在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第二台阶处→在“死亡地带”的高度上→8830米左右的地方→峰顶。
像这样的是通过时空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由于地点的转变是靠任务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往往这类文章的线索又叫“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或“任务行踪为线索”。
记叙人称的作用

要点二
风格表现
不同的人称也可以表现不同的写作风格。例如,第一人称 可以给人更加亲切和真实的感觉,而第三人称则可以更加 客观和冷静。
读者群体的考虑
年龄段
根据读者群体的年龄段,选择适合的人称。例如,对 于儿童和青少年,第一人称可能更加适合,因为他们 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主人公的情感和经历。
阅读习惯
根据读者群体的阅读习惯,选择适合的人称。例如, 一些读者更喜欢阅读客观描述的第三人称,而另一些 读者则更喜欢阅读主观感受的第一人称。
自我反思
第一人称叙述者可以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反 思,展现出角色的自我反省和成长变化。
增强真实感
亲身经历
第一人称叙述者通常描述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因此能够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细节描写
第一人称叙述者可以更加细致地描述自己的感受 和观察,使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
情感共鸣
由于第一人称叙述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能够 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第二人称与第三人称的结合
创新叙事方式
使用第二人称可以打破传统的叙事模式,拉近读者与 故事的距离,使读者更深入地参与到故事中。
强调个体体验
通过第二人称叙述,可以更直接地表达个体经验、感 受和思考,使故事更具个性化和情感化。
补充第三人称视角
与第三人称叙述相结合,可以更全面地展现事件和人 物,同时提供更多元化的视角和细节。
03
第二人称的作用
与读者建立直接联系
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使用第二人称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故事 中的主角在讲述自己的经历,增强故 事的亲近感和真实感。
引发共鸣
通过第二人称的叙述,可以让读者更 加深入地了解主角的内心世界,从而 引发共鸣,产生情感共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考点解说: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在一篇文章中,可以变换使用多种人称。
“分析记叙的人称及作用”常见的考查方式:判断文章运用了第几人称,试结合文章分析运用第几人称的作用。
方法技巧:1、结合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所使用的人称在表达上的好处。
一般说来,用第一人称:即用当事人的身份来叙述,真实可信;用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直抒胸臆;用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它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能多方面地自由叙述。
2、有的文章前后有人称变化,往往意味着表达方式的转变,意味着思想感情的变化,分析时要紧扣这两个方面。
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袁隆平①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②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
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③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④还记得吗?1957年前,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
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
”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
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⑤对于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
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
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
⑥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
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
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可是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⑦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
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哪,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
哪怕,哪怕就一次。
⑧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⑨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着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⑩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啊,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哔啵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此文摘自《杂文选刊》2011年第7期,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八十岁生日晚会上的致辞,略有改动)1.请说出选文采用第二人称“您”来表达的好处。
(3分)2.文中作者说“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请根据第⑨节的内容,概括出母亲对作者的成长有哪些影响。
(3分)3.根据文章内容,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
(4分)(1)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2)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4.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蕴含了作者对母亲哪些丰富的感情。
(6分)【参考答案】1、(3分)用第二人称表达,有利于直接抒发强烈深沉的感情(1分),显得亲切自然(1分),用“您”较之于“你”又能表达对母亲的尊重(1分)。
2、(3分)①小时候的英语启蒙,让我具有超越时代的视野;②对我求学读书的执着和鼓励,让我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搏击风浪的胆识;③摇篮前讲尼采,教育我有昂扬的生命力、意志力,有坚定的信心。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3、(4分)(1)(2分)“种子”含义为“杂交水稻的种子”(若答“水稻种子”得1分)(2)(2分)“种子”含义为小时候母亲对“我”(作者)的启蒙和教育。
4、①母亲去世21年,作者对母亲充满思念之情。
(2分,感情1分,简析1分,下同)②母亲对作者的影响、支持与帮助,让作者对母亲充满感激、敬重之情。
(2分)③因为工作繁忙,不能在母亲身边多陪她,特别是在母亲去世时不在身边,作者充满愧疚(后悔)之情。
(2分)杨柳丰子恺1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树,就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
因为有人说我欢喜扬柳树,我似觉自己真与杨柳树有缘。
但我也曾问心,为甚么欢喜杨柳树?到底与杨柳树有甚么缘?其答案了不可得。
原来这完全是偶然的。
假如我存心要和杨柳结缘,就可以附会种种理由上去。
或者说我爱它的鹅黄嫩绿,或者说我爱它的如醉如舞,或者说我爱它像小蛮的腰,或者说我爱它是陶渊明宅边所种的。
即使要找三百个冠冕堂皇、高雅深刻的理由,也是很容易的。
天下事往往如此。
2实际,我向来对于花木无所爱好;即有之,亦无所执着。
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只见桑麻、禾黍、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万花如绣的园林。
只在几本旧书里看见过“紫薇”“红杏”“芍药”“牡丹”等美丽的名称,但难得亲近这等名称的所有者。
并非完全没有见过,只因见时它们往往使我失望。
我觉得它们也只是植物中的几种,不过少见而名贵些,实在也没有甚么特别可爱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诗词中那样地受人称赞,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据那样高尚的地位。
3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柳。
但这与前缘无关,只是我这几天的所感,一时兴到,随便谈谈。
为的是昨日天气佳,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子里去坐了一番。
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变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4听人说,这植物是最贱的。
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
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
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杨柳树不要吃人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
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
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
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
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一无用处,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原故。
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
5我赞杨柳美丽。
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
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
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
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
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
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
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
6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
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
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原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
这种特殊的姿态便是“下垂”。
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春的力而拚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记自己的根本。
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
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1[注]①杨柳:泛指柳树。
古人因杨树之实也成白絮飞散,故常以“杨”称“柳”,杨、柳多通用,如“垂柳”也称“垂杨”。
2(文章发表于1935年。
有删改)3.积极向上是令人赞赏的,作者却觉得一般花木的“向上”可恶,这矛盾吗?为什么?(4分)2、19.“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阐释。
(4分)3、20.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4分)4、21.请概括本文的主旨。
作者在展现这一主旨时,行文上有何特点?请赏析。
(6分)5、答案18.不矛盾。
作者并不反对“向上”,他认为“向上原是好的”。
(2分) 作者厌恶一般花木的“向上”,只是憎恶其高而忘本,不知感恩。
(2分)6、19.“春的神意”与“和平美丽的春光”是一致的,蕴含着生机勃发、和谐、亲切的精神。
(2分)垂杨的姿态是“下垂”的,不像别的树木贪婪苛取,忘记“根本”。
这与春的精神“十分调和”,因而“最能象征春的神意”。
(2分)7、20.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2分) 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2分)8、21,本文通过赞美杨柳“贱”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质,体现了作者在处世待物上超越世俗名利欲念的人生观念。
(2分) 行文婉转曲折,自然舒展。
(2分) 结合原文赏析;(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