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课程变革趋势之研究

合集下载

简述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简述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简述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全球教育领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世界各国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吸引优秀人才,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纷纷开展了课程改革,形成了一些明显的发展趋势。

第一,注重全人教育。

全人教育主张要以学生自身发展为核心,提倡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发展需要,构建有序、系统、多样的知识体系和学习环境。

全人教育从课程内容、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来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同时,也注重精神、道德和社会价值观的传递,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推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协同发展。

第二,强化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是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受教育,通过实地实践、实验、社会实践、工作实践等方式来获取知识、技能和社会经验。

强化实践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技能,同时也能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第三,走向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是指在个人全部生命周期内,系统地进行教育和培训,以不断提高个人素养和职业发展水平。

今天的社会已经呈现出一个高度竞争的态势,无论是初中、高中还是大学等教育阶段的学习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个人整个人生的发展需求了。

因此,世界各国也开始加强终身教育的建设,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个人提升和后续教育等活动,来满足不同群体教育需要。

第四,重视跨学科教学。

跨学科教育是指在多个学科领域之间进行学习、研究和探索的一种教育方式,能够提高学生从多个视角来看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跨学科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学习体验,同时也能够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升科学研究、创新的能力。

第五,强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也加强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不仅能够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

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五大趋势

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五大趋势

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五大趋势1、教育终身化。

一般认为,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

教育体系一体化是终身教育的中心思想。

具体说有以下含义:(1)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不是在正规学校结束时便结束的,它包括了贯穿于人的一生不同阶段的学前、小学、中学、大学以及成人教育等。

这就要求学校教育的任务不只是传授一些现存的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习,使其在走出校门以后,也能自己去获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满足社会需要。

(2)终身教育应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总和。

终身教育要求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各种力量,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渠道,建立全民学习的社会,构建多样化的教育结构。

(3)学校教育系统内部具有互通性。

终身教育提出了建立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的构想,其基本特点在于,教育在任何一点上都不中断,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但是教育结构仍然分明。

2、教育民主化。

主要表现在: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延长;教育机会的均等;教育教学的民主化。

3、教育个性化。

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就是要使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学生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学生的个人价值。

包含三层含义:一指教育的人性化、人道化,尊重人和人的个性,突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二指教育的个人化和个别化;三指学校的个性特色。

4、教育信息化。

表现方式主要有: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多媒体远程教学。

教育信息化对现行教育(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师生角色、教育目标)五方面产生了极大影响。

5、教育国际化。

教师和学生的国际流动;国际教育援助活动;各国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模式等方面相互交流和影响;国际上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举办国际教育学术会议。

新课程高中数学作业的设计有效性初探作业是教学五个基本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业是指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上课以外的时间进行的学习活动,是教学的组织形式之一;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独立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一种形式,是学生深化和巩固数学知识并内化为数学能力的工具,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传统的高中数学作业在培养学生有效识记策略方面形成了许多较具操作性的模式。

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冯冬雯摘要:通过比较分析,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以下发展趋势:在课程政策上,注重国家课程统一性与学校课程灵活性的动态平衡;在课程结构上,注重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和课程形态等方面的调整和完善,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在课程实施上,注重教师和社会参与、政策支持以及质量监控;在课程评价上,评价功能由侧重甄别与选拔转向侧重发展,评价标准由刚性的单一化标准走向弹性的多元化标准,评价对象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评价主体上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价方法从过分强调量化逐步转向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政策;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趋势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学校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

综观当前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可以说是一个核心。

课程改革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受着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特点。

然而,通过比较和分析,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和总体趋势。

一、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课程政策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一定社会秩序和教育范围内,为了调整课程权力的不同需要,调控课程运行的目标和方式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准则。

”[1]它作为一国课程改革指南,着重要解决“由谁来决定我们的课程”或课程权力的分配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大体上有三种课程政策的类型: 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和学校自主决策型,分别以法国、美国和英国为最典型。

目前,无论是采取哪一种类型课程政策的国家,都逐渐认识到对课程统得过死和放得过宽都不是明智之举,各国课程政策均注意在“集权──分权、政府──市场、标准化──多元化、学术发展──个人发展”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努力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协调与统一。

一方面,许多原先实行课程分权管理的国家都把推出强有力的“国家课程”视为迎接21世纪挑战的重要举措。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四,“计算机媒体交往”为远距离教育提供 了新的方向。
“智能教学系统”或“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 超越了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的限制,表现出新 的生机和活力。 积极吸收新的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建构 主义),并把“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整合于 自身之口中,从而在某种意义上预示了未来教 学的发展方向。
在基础层面上,教学论建立在多学科如 哲学、心理学、社会科学、计算机科学、 系统动力学、传播学等的基础上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 发展趋势
第一节 课程研究与课程改革 的发展趋势
1、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
2、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
3、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4、中国课程改革的未来走向。
一、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
1、从研究内容看,课程研究正在超越 “课程开发”研究,走向“课程开发” 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
把课程视为“符号表征”,课程研 究的目的是“理解”课程“符号” 所负载的价值观。
整合
泰勒原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提供一种一般性的、普遍性的课程开 发的原理。(八年研究/价值中立)
揭示了量的研究的客观性的假设是虚假的和欺 骗性的,确立了研究者价值参与(主观)的合 理性,尊重研究对象的个别性与独特性,摧毁 了“多数”对“实在”的专断。
一、(国外)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
(1)理论层面
(2)技术层面
(3)基础层面 二、建构主义教学观 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1、理论层面
教学的 传递客观 学生主动建构知 过程 知识 识 学生的 被动的接 主动的探索者 地位 受者 教师的 知识的传 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 学习的组织者、课程的开 作用 授者 发者、意义建构的合作者、
大众主义:每一个适龄儿童都应当平等 地接受高质量的教育。(20世纪中叶后) 全民教育:全体公民平等地接受高质量 教育的权利。(UNESCO自80年代后提出) 卓越教育:谋求平等与高质量兼得的教 育。(美国80年代以来倡导)

211049552_近二十年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热点及未来趋势的研究图谱

211049552_近二十年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热点及未来趋势的研究图谱

近二十年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热点及未来趋势的研究图谱李德明邢玮李蕴礞钱松岭摘要基础教育改革历来是我国教育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是我国教改的集中关注点。

通过文献梳理对国外基础教育改革进行了探索性的描述研究,采用CiteSpace分析软件基于WOS全球引文数据库绘制了国外在2003-2022年基础教育改革方面的研究图谱,并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热点词和聚类分析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热点进行了可视化整理,得出宏观层面、实施层面及结果层面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的三个主要方向并对其聚类进行深度分析。

本研究以基础教育改革在国外相关领域的发展和未来趋势为主要研究目标,希望通过对国外基础教育改革方面经验的梳理为国内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和实践提供启示。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改革研究热点发展趋势CiteSpace作者简介李德明,吉林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长春 130117);邢玮,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博士研究生(班吉 43600);李蕴礞,吉林外国语大学(长春130117);钱松岭,吉林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长春 130117)。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96(2023)02-0038-15一、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21世纪以来,随着人文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由教育所带来的社会经济等效益。

基础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和培养社会所需专业人才的奠基性工程,基础教育不仅在个体的整个成长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关注的重点内容。

一方面,基础教育是个体接受教育、发展身心的起始环节,个体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养成的学习、生活等习惯对其未来的发展都会有较为深远的影响,同时,基础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等的不同对个体身心各方面的发展都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另一方面,基础教育作为社会民生涉及的内容,在保证受教育对象、内容及教育设施等公平的前提下实现普惠性、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对社会乃至国家未来的发展近二十年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热点及未来趋势的研究图谱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018年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一、课程研究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1)课程研究内容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

(2)课程的研究方法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走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整合。

2、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1)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张力——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2)平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张力——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3)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张力——主体教育观3、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关系(1)国际性与民族性是文化交往和发展中的两种不同的特质。

民族性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和文化个性。

国际性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持续交往中所形成的民族和文化间性,这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理解的能力。

(2)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又具有内的统一性。

一方面,国际性领事于民族性。

另一方面,民族性又依赖于国际性。

4、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内涵在民族和文化交往中,多元主义价值观意味着基于多元价值标准对待民族和文化个性,尊重民族和文化差异,与此同时在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展开持续和深入的交往,设身处地地理解异民族与异文化。

5、教育的平等与教育的高质量关系(1)平等与高质量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追求。

(2)平等与高质量又是内在统一的。

6、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关系(1)它们是各有其特殊规定的、两个不同的世界。

科学世界是建立在数理—逻辑结构的基础上、由概念原理和规律规则所构成的世界。

生活世界是建立在日常交往基础上的、由主体与主体之间所结成的丰富而生动的日常生活构成的世界。

(2)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又是内在统一的。

第一、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第二、在特定条件下,科学世界又能提升生活世界的意义;第三,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是历史地统一的。

7、主体教育观的内涵(1)人是主体,教育应当尊重并提升人的主体性,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

课程与教学论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论 第八章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考核点提示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了解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势,掌握近年来国际上流行的几个教学模式的精神实质,理解课程与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把握20世纪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领悟中国面向未来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一、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181 1.课程研究内容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

穴1雪“课程开发”研究:即探究“价值中立的”课程开发的理性化的程序。

穴2雪“课程理解研究”:把课程称为“符号表征”,课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课程符号所负载的价值观。

穴3雪课程开发与课程理解的关系:①二者是两种不同的课程事件;②二者又是内在的统一;③二者相辅相成。

2.课程研究方法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走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

穴1雪“量的研究”及其局限性:这种研究是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数理统计的手段,从大量个别情境中归纳出课程开发的规律及程序,认为这种规律与程序具有普遍性,可广泛运用于一切情境。

量的研究之“客观性”假设的虚假性甚至有欺骗性。

穴2雪“质的研究”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课程理解范式”的兴起,“量的研究”渐次为“质的研究”所取代。

穴3雪“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课程研究的方法论应当是多元化的,使“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互补、整合。

二、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1.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张力——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

穴1雪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二者是文化交往和发展中的两种不同的特质;二者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穴2雪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内涵:在民族和文化交往中,多元主义价值观意味着基于多元价值标准对待民族和文化个性,尊重民族和文化差异,与此同时在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展开持续和深入的交往,设身处地地理解异民族、异文化。

2.平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张力——教育民族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

穴1雪平等与高质量之间的关系:①二者是不同的两种价值追求。

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五大趋势

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五大趋势

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五大趋势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张赐琪一.21世纪课程"从有历史以来,大部分的学者都表现着一个特征:忽视了现实与未来",这是美国未来学会理事席科尼希喜欢说的一句话。

一般的学者,本性上都认为搜集、研究、传扬古代的文化能表现学识的渊博和功力的深浅。

因此,传统教育,尤其是人文科学,每每把注意力放在过去,学校教育的重点是对几千年文明的释阐和演绎,而忽视了现实的周遭世界和未来的指向。

迅猛惊人的变化震撼着今天的社会,它迫使课堂内的教师无法回避这样的一个事实:古往今来的一切文化知识,出口之间也许就已过时;那些需要一套解读术(注释)的艰涩的古书和出了学校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去用的冷僻刁钻的数学难题,在徒然耗损着年青人的生命和热情。

面对未来的压力,学生有权利获得在历史变革中求得生存的手段和观念。

还需了解各种未来社会的真实图景,人们需要感到他们力能应变,而起步之处便是学校。

因此,具有未来概念的崭新的课程设置及其相关的教学实践便应运而生。

它旨在帮助学生面向和适应未来。

旨在就变化中的问题,因材施教。

1966年,普里西拉.格里菲思等教师在托夫勒的帮助下,为肯尼迪航天中心技术人员的子女开设了美国中学最早的未来学课程,这一破天荒的尝试,其方法和创见对今天在世界各地进行同类工作的人们有着重要的启示。

根据托夫勒带来的一份课程纲要,未来学课程内含15个单元,每个单元均列有推荐书目,这些读物从杂志文章《1984年的世界》到非小说书籍(阿瑟.克拉克《未来的形象》)到长篇小说(爱德华.贝拉米《回顾》)到当代科学小说(威廉.坦恩《仆佣问题》)等。

当这门课程最后定形时,其单元依次如下:1、未来学入门;2、预测未来;3、战争与暴力;4、种族关系;5、工作与闲暇;6、人与机器;7、智力;8、交流;9、思想的控制;10、明天的政治学;11、人口;12、城市化;13、遗传学;14、平均寿命;15、什么是人。

这些单元都按顺序进行教学,并根据托夫勒的建议,结合上许多相关教学游戏和模拟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课程政策
• (一)课程政策变化的一般趋势 • (二)课程决策权力分配:走向均权化 • (三)校本课程开发
(一)课程政策变化的一般趋势
• 课程政策的变化是为了应对变化中的技术、社会、经 济、政治、国际国内环境等方面的挑战,大多数国家 的课程政策强调了社会协同(social cohesion)、经 济振兴和个人发展方面的目标; • 课程政策的变化是为了有效适应国际、国内变化,以 及日益增多的地方需要; • 课程政策的变化是为了开发这样一种课程框架:既确 保核心内容的学习,又为选修学科提供更多机会;
课程政策的变化确认了整体主义的(holistic) 课程取向,这种取向强调心智、情感、心理和精神向 度的平衡;课程政策的变化亦强调了儿童中心的、活 动本位的(activity based)的教学方式的重要性, 这种教学方式促进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并鼓励 自我导向学习; 尽管大多数国家的课程政策开发与允准依然是中 央集权的,但在课程政策开发中存在尽可能征询多方 面意见的趋势,对课程实施问题的决策制定则倾向于 下移到地方和学校一级。
三、课程内容
• (一)信息技术知识
• (二)体验性知识
(一)信息技术知识
• 信息技术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这门学科是以学习者为 中心的。 • 信息技术还将带来课程理念的变革,它将逐步使整个 课程体系走向信息化。
(二)体验性知识
• 尊重并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 把学习者的“体验性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 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向。 • 信息时代课程内容的独特景观是,一方面重视信息技 术知识,一方面重视体验性知识,这两个方面存在内 在统一性:信息技术知识是学习者中心的,它整合了 体验性知识;体验性知识又是处于“网络化社会” (Networked Society)之中的,它离不开信息技术知 识的支撑。
1994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世界特殊 需要教育大会”,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关于特 殊需要教育的原则、方针和实践》和《特殊需要教 育行动纲领》,大会不仅确立起全纳性教育的理念, 而且还提出了儿童中心教育学概念,发展了儿童教 育观。 个性发展的内涵:(1)个性是完整的,创造力、 想象力等品质是个性健全发展的表现;(2)个性 是独立的、具体的、特殊的;(3)个性发展内在 地包含了社会性的发展,每个人的发展必然带来整 个社会的发展;(4)个性发展是一个无止境的完 善过程。 个性化课程--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课程。
(五)个性发展--谋求个体与社会的 内在统一
• 联合国大会于1989年12月20日一致通过了《儿童权利 公约》,《公约》为儿童的生存、发展和保护三项基 本权利提供了法律保障。 • 1990年9月举行首次“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会议 通过了《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以及 《90年代贯彻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的行 动计划》,这次大会的突出贡献是确立了“儿童至上” 的原则和“一切为了儿童”新道德观。
教育民主新概念的内涵:让所有公民平等享 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在这里,平等与高质量 是内在统一、须臾不可分离的。 新中国教育民主化的进程:1。1949-1966, 较好地处理了平等与高质量的关系;2。1967- 1976,顾及了平等但极端忽视了质量;3。1977 -1986,顾及了高质量,但忽视了平等,即所 谓追求效率、兼顾平等;4。1987-2000,开始 走上平等与高质量兼得的轨道。
(三)回归生活--谋求科学世界与生活 世界的整合
• 20世纪的课程主要是依附于并服务于科学世界的,这 必然导致与生活世界的剥离。 • 《学会生存》首先正确处理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认 为教育总是社会的教育,在社会中进行的教育又可以 通过培养完善的人而批判社会,进而改变和超越社会 现实。 •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自《学会生存》后最 重要的教育报告,该报告确立了面向未来的终身教育 的宗旨是“四种基本学习”(即“四个知识支柱”), 这四个支柱中,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集中体现了教育、课程回归生活世界的发展取向。
• (五)个性发展--谋求个体与社会的内在统一
(一)教育民主--谋求平等与高质量 兼得
• 二战后,人类教育进入大众主义时代,其标志是联合 国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指出:“人人享 有受教育的权利”。 • 冷战时期,由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 以及人类认识水平的限制,教育民主被赋予多种彼此 冲突的涵义,教育民主往往成为不民主教育的遮羞布。 • 冷战结束后,联合国确立了教育民主新概念--全民 教育的理念,其标志是联合国于1990年颁布了《世界 全民教育宣言》。
(二)国际理解--谋求国际性与民族性 的内在统一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年颁布的《学会生存》和1974 年颁布的《为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的教育及人权与 基本自由的教育之建议》达到了冷战时期对“国际理 解教育”认识的最高水平,标志着国际理解教育进入 到崭新的历史阶段。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4年颁布的《第44届国际教育大 会宣言》和《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综合行动纲 领》标志着“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在理论与政策上 的确立,这种价值观体现了全球化时代的基本精神。
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1)在目标上意味着要 培养在生活世界中会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 人共同生活的人;(2)在内容上意味着要突破狭隘 的科学世界的框束,谋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整 合;(3)在范围上意味着要突破狭隘的学校课程的 疆域,要秉持一种“课程生态学”的视野,寻求学 校课程、家庭课程、社区课程之间的内在整合与相 互作用。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这种课程一反传统课程体 系中人与自然二元对立、人控制和主宰自然的思维方 式,运用整体主义的视野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 人是自然的人,自然由于人而使自身的意义得以开显 和丰富,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看护者,人与 自然和谐统一。这是一种生态伦理观、一种关爱伦理 学。这种价值观应成为变革现行课程体系特别是科学 课程的重要精神力量。
小学课程结构:所有国家都设臵了国语和数学课程;大 部分国家设臵了社会、体育、健康、艺术、创造和表演艺 术课程,其中尤其强调基本技能和价值观的教育;不少国 家将外语定为必修课程;多文化、多种族、多语言的国家 还为适应不同的需要提供了选修课程。 初中课程结构:大部分国家将外语定为必修课程;许 多国家把人文学科(如宗教、道德、价值教育)融入其他 学科,而不单独设臵;技术学科在课程体系中的位臵越来 越重要;职前教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不过不同国家差异 较大。 高中课程结构,所有课程越来越具体、深入,跨学科 领域的选修课程越来越多;语言课程至少有两门(国语和 外语);技术课程往往融入普通教育之中;职业教育趋向 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或接受高等教育作好准备,而且和学 术性课程联系更紧密。总之,课程越来越趋向多样化。
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在教育领域实现 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其基本要求是:第一,教 育公民尊重所属文化体系;第二,教育公民面对其他文 化能够欣赏自由的价值,能够尊重不同人、不同民族和 文化的尊严和差异,以完全平等的地位与他人、他民族、 他文化展开持续而深入的交往,发展同他人进行交流、 分享和合作的能力;第三,“多元主义”并不是相对主 义,并不牺牲原则和真理。 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对课程变革的具体要求
(二)课程决策权力分配:走向均权化
• 课程决策的均权化本质上是教育民主化进程深入的产 物。就课程变革的三类权力主体--国家、地方和学 校的关系而言,三者既不是彼此对立的,也不是彼此 孤立的。课程变革的过程不是国家对地方和学校施加 控制的过程,也不是国家、地方和学校我行我素的过 程,而是三方面达成共识的的过程,每一方面都是课 程改革的主体,诸方面在交往过程中通过相互理解而 实现课程变革。因此,课程决策的均权化具有历史的 必然性。 • 课程决策的均权化意味着课程变革的过程是一个全员 参与的过程。 • 课程决策的均权化还意味着课程的多元统一性。
(3)1977年第一届部长级的“政府间环境教育大会” 召开, 这标志着世界范围内环境教育事业发展高潮的到来,会议指 出环境教育在现有课程体系中是一门新的学科,各类教育应 全方位地唤起所有人对环境现实问题的广泛意识;(4)1987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环境规划署召开了“国际环境教育和 培训会议”,大会通过了《20世纪90年代环境教育和培训领 域国际行动战略》,将1991-2000年定为国际环境教育十年, 确立了20世纪最后十年环境教育的发展规划。 冷战后确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1992年召开了历 史上规模最大、与会级别最高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大 会通过了《地球宪章》和《21世纪议程》等著名文件,大会 的突出贡献是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确立了“面向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方向”。
(二)课程种类
• 第一类为工具类学科,主要包括数学、国语和外语, 这在许多国家是作为核心课程出现的; • 第二类为社会研究,主要包括历史、地理、公民、经 济、政治等,这类学科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 第三类为科学,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这类 学科在课程体系中占有很大比重; • 第四类为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通讯、电子、机械 等,这类学科特别是信息技术日呈方兴未艾之势;
(四)关爱自然--谋求人与自然的可持 续发展
• 《学习--内在的财富》的告诫:要注意计算进步的代 价。 • 冷战时期的四次国际会议:(1)1972年召开了划时代 的“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大 会正式将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EE) 名称确定下来,指出环境教育是一门跨学科课程;(2) 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了有史以来级别最高的 环境教育会议“国际环境教育研讨会”,会议通过的 《贝尔格莱德宪章》成为各国环境教育实践的基本指 针;
四、课程结构
• • • • (一)课程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 (二)课程种类 (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四)课程综合化
(一)课程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