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苏轼
苏轼的精神追求作文

苏轼的精神追求作文
我所了解的苏轼:他,是一个大才子。
享年六十四岁,生于北宋时期。
苏轼一直身处逆境,但却一直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他为我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例如:他的字、词、诗、画为我国的文学做出了贡献。
不仅如此,他还在杭州西湖修筑了“苏堤”,为我国水利工程作出了贡献。
宋神宗执政时,在苏轼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的一天,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
苏轼到任职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获得“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案子轰动一时,除湖、杭州等地的百姓请和尚念经为他祈福,许多赏识他的官员都舍身挽救,最后受皇帝恩赐,判他流放黄州,免于一死。
苏轼的人生就像足球场上被人踢来踢去的足球。
为什么苏轼会修筑了“苏堤”呢?原因是苏轼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他到了杭州当太守。
于是就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尽管苏轼一直身处逆境,但却一直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让苏轼在最危险、最艰难、最应该悲观的日子里还能笑得出来,而且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笑。
这是我最佩服他的一点。
这就是我所了解的苏轼。
2024最新-我眼中的苏轼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优秀5篇)

我眼中的苏轼我眼中的苏轼作文(优秀5篇)我与他初相识于“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再相遇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以下是敬业的小编沉默为大家分享的我眼中的苏轼作文(优秀5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900字高三篇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没错,这正是苏轼的名句。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苏轼。
苏轼是一个十足的生活家。
当他被贬至黄州的时候,他没有放弃生活,而是更加努力去研究他的生活,改善妻儿的生活环境。
他创造的美食可多了,光是以东坡命名的美食就有好多好多,有著名的东坡肉,有美味的东坡鱼,还有香甜可口,外酥里嫩的东坡饼。
这时候真是口水直流3000尺啊。
我去吃过东坡肉,东坡肉是肥而不腻的五花肉,它是肥中抱瘦,瘦中带肥,一个活脱脱的千层肉。
入嘴后更是香甜一起进入味蕾,跑进四肢百骸,融入我的血液,进入我的骨髓,把我的肌肉所有紧张全部都给清置身外了。
苏轼也非常喜欢酿酒,可是他的酒酿出来又酸又辣,喝他酒的人必须先准备上一副中药,用来治自己酒后的肚子疼。
苏轼一生做官,那么他一定也是一个好官。
他为官清廉,为百姓做过许许多多好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为百姓修筑苏堤啦!苏轼在杭州做官时,西湖已经好久好久没被人整治过了。
这时,西湖里杂草丛生,甚至还漂浮着许多垃圾,臭气熏天。
苏轼见此情景,就动员百姓将西湖中的`淤泥杂草全部都清除了出来,并且将它做成了一条堤坝给防了洪水灾害,又将西湖变得非常的美丽,真是百利而无一害。
当然,苏轼也是一届文科的学霸,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他的文章写的非常的好,在他科举考试的时候,他是第二名呢。
而在最后的考试,苏轼是占三等。
三等在当时可是比状元还厉害的学位呢。
后来我们都知道,苏轼写的诗高达四千多首。
那么这个时候他就会有许许多多特别优秀的文章和诗词值得我们去铭记。
其中比较厉害的就是饮湖上初晴后雨,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还有前后赤壁赋和水调歌头。
我眼中的苏轼优秀作文(8篇)

作文写什么,这取决于你都有什么写作的素材可以用。
而我们写作文的时候最恼火的就是没有素材。
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注意收集一些小素材。
以下是愛师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我眼中的苏轼优秀作文。
希望您能喜欢。
我眼中的苏轼优秀作文第一篇:我眼中的苏轼响彻铜琶,千古大江东去;吹残铁笛,一生孤鹤南飞。
这是一个时代,一个强悍却如此贫瘠的时代,一个能够玩弄太多文人雅士于股掌之间的时代。
他却敢于以瘦瘠的身躯去撞击黑暗社会,他以他的天才、渊博、超逸、多情留下了一段段传奇佳话。
我眼中的苏轼是豪放的苏轼。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
他站在以前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高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他虽一生坎坷,历经风雨,漂泊不定,却英姿勃发,豪情满怀。
即使到了暮年依然有“老夫聊发少年狂。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凌云壮志。
我眼中的苏轼是多情的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然而他对自我过世十多年的妻子仍然深情无限,那小轩窗前的“相顾无语”里让世人陪他洒下千行心泪。
一个懂得柔情的男人才是一个真正的男人。
我眼中的苏轼是放达的苏轼。
他因黄州诗案而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
在赤壁的月夜,他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
应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过漆黑的荆棘林。
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
唯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然“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
我眼中的苏轼是爱民的苏轼。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他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
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
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
他要让西湖储藏他的心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5篇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5篇苏轼,在我没有走近他时,他只是一个文学家、书画家;但当真正走入他的世界,才发为他找到一个合适的标签是如此困难。
还在冥思苦想时,笔已经在纸上轻轻勾勒出了我眼中的那个苏轼——哲学家。
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我眼中的苏轼作文5篇,供大家参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来自一千年前的吟唱穿越时空隧道,久久地回响在我的耳边。
我闭上双眼,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天地茫茫,烟雨苍苍,滚滚长江向东一泻千里。
惊涛拍岸,江边,一位高冠长髯的老者正在对江高歌。
这就是苏轼,我眼中的苏轼。
在我看来,苏轼不仅仅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一颗光照千古的耀眼明星,他更代表着一种豁达多情,倔强不屈的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
乌台诗案后的苏轼,经历了人生的一次大起大落,这对他的心灵是何等沉重的打击。
对此,他也有过“人生如梦”的迷惘,“早生华发”的惋惜,“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痛苦。
但他更多的是以豁达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这世间百态,起起伏伏。
“一蓑烟雨任平生”说出了他的淡薄,“春江水暖鸭先知”写出了他的坦然,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更道出了他超凡脱俗的姿态。
诚然,在苏轼六十六年生命历程中,坎坷多于平静,打击多过褒奖,但他却丝毫没有动摇过自己与生俱来的人生理想与处世原则。
他永远是那个时代的心灵胜利者。
所有的不幸,打击与困苦,都在这包容天地,吞吐江河的胸中如烟,如丝,如尘,如风,一吹便消散得无影无踪。
他像一位倔强的舵手,任前方风大浪高,他依然高悬白帆,突出重围,成为那个时代最无畏的勇者;他又像一只神奇的不死鸟,在经历无数的打击与沉沦后,依然婉转地放歌,痛苦越剧烈,他那天籁之音却更是流传千古;他更像一桶陈年老酒,在那伸手不见五指的阴森冷寂的地窖中,忍受着无边的寂寞;然而,当阳光射入地窖时,那酒香霎时弥散开来,渐染这中国一千多年的历史与文化。
苏轼,这豁达多情,倔强不屈的象征,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那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大境界。
我眼中的苏轼10篇_作文完美版

《我眼中的苏轼》我眼中的苏轼作文(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沉沦了几百年的苏轼,拖着疲乏的身躯,从书中缓缓地向我走来。
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孤独的身影:苏轼他一袭布衣,头戴斗笠,脚踏木屐,手持竹节,躬耕于东边的山坡上,难怪号东坡居士。
可这么一位叱咤文坛的风云人物,命运却是如此的坎坷凄凉,不由让读着苏轼诗词长大的我内心涌出阵阵心酸。
我眼中苏轼是仕途失意之人。
这一组数据足以说明一切:36岁他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忏怒王安石,被贬杭州。
39岁被贬密州。
42岁被贬徐州。
44岁受奸人谗言所害,罪名作诗讽刺朝廷,差点惨遭杀害,被贬黄州,黄洲那但是个令人自生自灭的地方------我真为苏轼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难道他无与伦比的才气,也成为了被祸害的理由?我想苏轼也是不明白的:为什么自我一心为国为民,仍免不了被流放黄州的命运,于是他才会用登山临水、凭吊古迹来逃避现实,表达不满。
其实他内心多么渴望能和周瑜一样,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扭转这人生不得志的现状,然而在当时,纵有多少豪情壮志,又能与谁诉说呢?只能寄情于诗表达情怀,乱石穿空,惊涛怕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天读来我感受到一种别样的伤感豪迈。
我眼中的苏轼是悲哀寂寞之人。
在他34岁那年,他一生中最信任的人妻子离他而去,妻子的病逝,对他是多么大的打击。
在他被贬密州,孤独苦闷的日子里,他只能在梦中见到久别的妻子,梦中相见,也只能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十年风雨,历尽艰辛,独自飘零,无人读懂他受伤的心灵,我能够想象出当时苏轼是何等的哀痛。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对于苏轼只能是奢侈的梦想而已。
我眼中的苏轼是浪沙淘不尽的词人。
也许他坎坷的经历,成就了他文学的伟大。
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
我无法想象中国文学史少了苏东坡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必须会黯然失色的。
我们将读不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美句;我们也欣赏不到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言名句那将是怎样的遗憾哪!读着读着,苏东坡在我的眼里成了一个孩子,一个饱经沧桑依然不改赤子之心的孩子。
描写《苏轼》作文6篇

描写《苏轼》作文6篇我眼中的苏轼八年级作文六百字编者按:《我所了解的苏轼》是一篇写我眼中的苏轼作文,作者介绍了自己对苏轼的新认识,讲述了苏轼的文人家庭与人生经历。
通过无所不能的百度,我了解了苏轼的生平。
而我对苏轼也有了新的认识。
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苏轼生平仕途失意,生活上颠沛坎坷。
文学上开一代词风之先,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
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
苏轼出生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土,年方二十一岁。
嘉佑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苏轼因莫须有的‘乌台诗案‘而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
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
等到宋哲宗即位,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好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
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苏轼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苏轼贬职岭南惠州,在贬至海南儋州。
公元1120xx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可以回京还朝,次年七月在回京途中客死常州。
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
作者|八仁班赵真希中考作文素材人物2018年:苏轼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
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受住,化为温柔的何须;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放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
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
我眼中的苏轼10篇_作文

《我眼中的苏轼》我眼中的苏轼作文(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沉沦了几百年的苏轼,拖着疲乏的身躯,从书中缓缓地向我走来。
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孤独的身影:苏轼他一袭布衣,头戴斗笠,脚踏木屐,手持竹节,躬耕于东边的山坡上,难怪号东坡居士。
可这么一位叱咤文坛的风云人物,命运却是如此的坎坷凄凉,不由让读着苏轼诗词长大的我内心涌出阵阵心酸。
我眼中苏轼是仕途失意之人。
这一组数据足以说明一切:36岁他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忏怒王安石,被贬杭州。
39岁被贬密州。
42岁被贬徐州。
44岁受奸人谗言所害,罪名作诗讽刺朝廷,差点惨遭杀害,被贬黄州,黄洲那但是个令人自生自灭的地方------我真为苏轼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难道他无与伦比的才气,也成为了被祸害的理由?我想苏轼也是不明白的:为什么自我一心为国为民,仍免不了被流放黄州的命运,于是他才会用登山临水、凭吊古迹来逃避现实,表达不满。
其实他内心多么渴望能和周瑜一样,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扭转这人生不得志的现状,然而在当时,纵有多少豪情壮志,又能与谁诉说呢?只能寄情于诗表达情怀,乱石穿空,惊涛怕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天读来我感受到一种别样的伤感豪迈。
我眼中的苏轼是悲哀寂寞之人。
在他34岁那年,他一生中最信任的人妻子离他而去,妻子的病逝,对他是多么大的打击。
在他被贬密州,孤独苦闷的日子里,他只能在梦中见到久别的妻子,梦中相见,也只能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十年风雨,历尽艰辛,独自飘零,无人读懂他受伤的心灵,我能够想象出当时苏轼是何等的哀痛。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对于苏轼只能是奢侈的梦想而已。
我眼中的苏轼是浪沙淘不尽的词人。
也许他坎坷的经历,成就了他文学的伟大。
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
我无法想象中国文学史少了苏东坡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必须会黯然失色的。
我们将读不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美句;我们也欣赏不到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言名句那将是怎样的遗憾哪!读着读着,苏东坡在我的眼里成了一个孩子,一个饱经沧桑依然不改赤子之心的孩子。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20篇)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20篇)整理]我眼中的苏东坡是一个学识渊博的大文豪,是一个有着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的宋代诗人,是一个心胸宽广的田间农夫,是一个觉悟高,知难勇进的沙场战士。
苏东坡是个学识渊博的大文豪。
公元1056年春天,苏东坡进京赶考,遇上了主考官欧阳修。
考完后,欧阳修批改卷子,他读到了一篇文风质朴、立论深邃的文章,他拍案叫好,本以为是自我的学生曾巩所写,却不想是一个无名悴苏东坡的作品。
他还说,三十年以名,没有人明白欧阳修了,人们只会明白苏东坡。
可见苏东坡的学识有多高,才能让欧阳修给予这样的评价。
苏东坡也是一位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的宋代诗人。
当时的朝政,表面的太平之下,掩盖的是积贫积弱的王朝。
宋神宗的急切,王安石的独断使苏东坡陷入了忧虑。
明知是以卵击石,苏东坡却还是忍不住提出自已的见解。
苏东坡走访民间,听到了百姓的哀号,但上奏不成,只能用文章来表达其悲愤之情。
苏东坡还是一个心胸宽广的田间农夫,他被贬黄洲,遭人冤枉,却依然能够泰然处之,正常耕作。
没有去抱怨任何人。
也不知,他的一句我这一生没有遇见过一个坏人。
感动了多少人。
苏东坡更是一个觉悟高的非凡人才。
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学会笑对人生,笑看一切,领悟到了别人从未触及过的境界。
若不是他的思想独特,怕也难悟到这个境界。
可,他就是做到了。
这就是我眼中的苏东坡,学识渊博、悲天悯人、心胸宽广、大仁大爱,一个与常人不一样的大文豪。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与苏洵、苏辙合称三苏。
他是谁?他就是著名的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
说起苏轼,他的一生坎坷曲折。
他的父亲对他从小要求严格,以至于在他老年时期还梦到他儿童时期时父亲监督他背书的场景。
他的父亲给他取名叫轼是有原因的。
轼是古代马车上的一个扶手,相当一个摆设,但在关键时能发挥重要用。
他父亲就是要他像轼一样。
然而,苏轼的性格却恰恰相反。
他为人坦荡,豪放。
受他父亲的影响,他自幼博学多才。
在他17岁进京赴考时,他写的一篇文章是分手主考官青睐,本来该得第一,但阴差阳错的被判了个第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所知道的苏轼
承认自己对古诗古词研究不深,读过的诗词也不算多,但我却喜欢一种感觉,当自己读到一句词的同时心中会掀起和作者相同心绪的感动,涌起一种超越年代的共鸣时,我会抑制不住的大笑、或痛哭或无言以对的静默。
我从不把自己当做了解大千的志士,只是偶然之间我对自己的见解所给予的动力。
有时所谓的共鸣是错误的,它可能是我对这句诗片面的理解罢了,但我却能从这样的“交流”中,感到我的快乐,也是我对知识的一个小小的升华吧。
如果要说到我认识的苏轼,就要谈到他的宋词和他可谓大起大落的人生路。
无奈我做为后辈只是对苏轼的赞赏和油然而生的崇敬。
这些,都是真话,却不能写到全面。
苏轼以天生键笔一枝,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初读他的诗,让我想到有人赞美美国画家弗里德里科.丘奇的一句话“他的作品,有一种超然的精神和史诗般的宏伟气魄。
”这句赞美用来形容苏轼的词也一样适合。
纵然是描写日常生活和自热景物的娴淡,也有不同于婉约的洒脱和豁达。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
”记得小学六年级时读过这首词,感动不已,却只记得是写旧地重游的回忆,其它一概不知。
如今,翻箱倒柜找出这首词,却有另一种思绪在萌生。
“已约年年为此会”,也许在去年、前年的今日,早已许下的诺言,要来此地寻春,为共同找寻一株绯红的桃花或是吐青的柳枝来弥补上往日毫无新意的日子。
可今年今日的春风一样红了桃花,绿了林木,可是谁能阻止生命的结束和世事的变迁呢?没有人。
就是面对这样的场景,如果没有这首词,我在想,我该如何面对人去事散的自然之痛。
旧地也好,友人也罢,都是往日生活的记忆,触景当然生情,纵然回忆有些模糊,却也分明记在心头啊!然而,我没有想到的是苏轼的领悟,只有他这样的人才会表现出旷逸豁达的人生态度。
“故人不用赋”,既然无人知晓生命的奥秘,世事的发生,那干脆就不再留恋,不再悲哀,只要活好现在就行了,且要放宽胸怀,平安、宁静的生活就好了,这便是苏轼的理解。
我才发现,和他的思想相比,我就只有眼前的心思,仿佛只是微观的一瞬间罢了。
还有一句词“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明明他有满腹的惆怅,却又无可奈何,还表现了自己向上奋斗的精神。
这让我有些不安,这难道是自我安慰吗?想想看,孤身一人的境地,或许只有自己不厌其烦地告诫自己,要振作才能不被惆怅和寂寞包围啊!
苏轼对俗世人生的理解,自嘲的解围无不更彰显了他的独树一帜和后人无法理解的超脱与平和.
对于激烈的政治斗争,我认识的苏轼,一直都是激昂且冷静的。
他的一生中起伏不定的社会给他的精神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重创,但苏轼的思想却一刻不停的为祖国的安危思索着,他进退自如,在屡次被贬中,他乐观而宽慰,以自己博大的胸怀拥抱大千世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他到处都能发现美的存在。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它总能求得孤寂中个人心灵的平静;在时而得到重任,苏轼更显示了一代词宗的宽襟伟岸。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正因为他坚定执着,才拥有了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和对国家的激昂奋斗心。
当然,正是这些动荡,使苏轼的词更多了一份洒脱和爽朗,少了一些拘谨和严密,在跌宕起伏的豪放与慷慨中,抒发了自己的情绪。
我眼中的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个容易解脱的人,当不幸来临时,他总能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来面对,就像流水,只是短暂痛苦,不会永远在不幸中度过,不愿意用外界的压力来痛苦自己。
更多的时候,他会在压力中寻求美好的,可以令人自慰的东西,也就是我所理解的“自我安慰”。
这也确实是一种少有的生活态度啊。
我想,谁都无法理解这个宠辱不惊的老人时而庸扰,时而洒脱、时而悲怆、时而自凉的词句。
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同,让苏轼和他的宋词,永远都散发着最独特的魅力。
一种影响我一生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