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安全用电教学案 人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19.3安全用电教学设计

文档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19.3安全用电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9.3节《安全用电》。
教材中详细介绍了家庭电路的组成、电压的概念、触电的类型及预防触电的措施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安全用电的基本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和电压的概念,知道触电的类型及预防触电的措施。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家庭电路的组成、电压的概念、触电的类型及预防触电的措施。
难点:电压的概念,触电的类型及预防触电的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电池、电线、灯泡、插座等)。
学具:课本、笔记本、签字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讲述一个关于触电的案例,引发学生对安全用电的关注。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电压的概念。
3. 课堂讲解:讲解触电的类型及预防触电的措施,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4. 实验演示:进行电压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电压的存在。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如何预防触电,分享各自的见解。
6. 知识巩固:进行随堂练习,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家庭电路的组成电压的概念触电的类型及预防触电的措施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家庭电路的组成。
2. 什么是电压?电压的大小是如何确定的?3. 请列举三种触电的类型,并说明如何预防触电。
答案:1. 家庭电路的组成:电源、电线、开关、用电器等。
2. 电压是电流流动的动力,电压的大小由电源决定。
3. 触电的类型:单相触电、两相触电、跨步电压触电。
预防触电的方法: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使用有绝缘把手的工具;遇到有人触电,立即切断电源或用绝缘棒将导线挑开,使触电者脱离电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案例引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实验演示、课堂讨论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了家庭电路的组成、电压的概念,掌握了触电的类型及预防触电的措施。
《安全用电》教案设计

《安全用电》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安全用电》。
教材主要介绍了电流的形成、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触电的类型及预防触电的措施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流的形成、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了解触电的类型及预防触电的措施。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3. 通过对安全用电知识的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流的形成、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触电的类型及预防触电的措施。
难点:触电的类型及预防触电的措施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电路图、触电急救模型。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些触电事故的图片,让学生了解触电的严重后果,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安全用电》。
2. 知识讲解:(1)电流的形成: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电流的形成过程,解释电流的概念。
(2)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介绍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和区别。
(3)触电的类型及预防触电的措施:讲解直接触电和间接触电的原理,以及预防触电的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触电事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与触电防范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答案。
5. 触电急救知识讲解:介绍触电急救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触电急救。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电流的形成、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触电的类型及预防触电的措施等关键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1. 描述电流的形成过程。
2. 画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示意图,并说明两者的区别。
3. 列举两种预防触电的方法。
4. 分析一个触电事故案例,说明事故原因及如何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电流的形成、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了解了触电的类型及预防触电的措施。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触电急救知识的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九章第3节《安全用电》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1. 电流对人体的危害:电流通过人体时会产生疼痛、抽搐甚至死亡等危害。
2. 触电的类型:直接触电和间接触电。
3. 安全用电的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4. 家庭电路中的触电事故:漏电保护器、熔断器的原理及作用。
5. 预防触电的措施:定期检查电器设备、使用合格电器产品、遵循操作规程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流对人体的危害,掌握安全用电的原则,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参与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流对人体的危害、触电的类型、安全用电的原则。
难点:家庭电路中的触电事故及预防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电流表、电压表、开关、灯泡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触电事故的案例,让学生了解触电的危害。
2. 知识讲解:讲解电流对人体的危害、触电的类型、安全用电的原则。
3. 实验演示:进行触电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电流对人体的危害。
4. 课堂讨论:讨论家庭电路中的触电事故及预防措施。
5. 练习题:布置一些有关触电事故分析及预防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电流对人体的危害触电的类型安全用电的原则家庭电路中的触电事故及预防措施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个你了解的触电事故,并分析事故原因。
2. 列举几种预防触电的措施,并说明原因。
3. 家庭电路中,如何正确使用电器设备?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安全用电的知识?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2. 拓展延伸: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家中做到安全用电?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进行一次家庭用电安全检查,并提出改进措施。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实验演示”环节。
这是因为实验演示是教学过程中最为直观、生动的部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物理概念。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9.3安全用电教案

第3节安全用电【教学目标】1.知道电压越高越危险。
2.了解常见的几种触电事故。
3.知道安全用电原则。
【教学重难点】1.重点:知道安全用电原则。
2.难点:了解常见的几种触电事故。
【课前准备】教师:家庭电路示教板、多媒体、安全用电视频课件。
学生:搜集身边触电事故的实例。
【教学过程】【情境引入】播放视频“武汉泳池发生触电事故致3人死亡、2人受伤”或其他触电事故案例。
教师指出: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不正确用电也会带来很大的危害,甚至会危及生命。
所以一定要学会安全用电,让电更好地为我们服务,由此引出课题。
【互动新授】(一)电压越高越危险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平时手拿一个或几个干电池时,一手接触正极一手接触负极,我们有没有触电的感觉?如果把电压增高到12 V、24 V、36 V,那么我们的双手有什么感觉呢?学生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只知道一节干电池没有触电的感觉,有的同学可能猜想,会有麻木的感觉。
教师提示学生:人体是导体,人触电时,电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与通电电流的大小和通电时间都有关系。
让学生自主学习“电压越高越危险”。
思考问题:(1)通常情况下人体的电阻是多大?在皮肤潮湿时,人体电阻多大?(2)我们家庭电路的电压是多少?(3)工厂动力电路的电压是多少?(4)高压输电线电路电压是多少?(5)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当人体在通常情况和潮湿的情况下,接触家庭电路的火线造成触电时,通过人体的电流分别是多少?学生小组合作完成问题:(1)通常情况下人体的电阻是104~105Ω;在皮肤潮湿时,人体电阻是103Ω。
(2)我们家庭电路的电压是220 V。
(3)工厂动力电路的电压是380 V。
(4)高压输电线电路电压是10~500 kV。
(5)人体在通常情况和潮湿的情况下,接触家庭电路的火线造成触电时,通过人体的电流分别是22 mA~2.2 mA、220 mA。
教师告诉同学们触电电流对人的危害:(1)当通过人体的电流很小时,人没有感知;当通过人体的电流稍大,人就会有“麻电”的感觉,当电流达到8~10 mA时,人就很难摆脱电压,形成了危险的触电事故,当电流达到100 mA时,在很短时间内就会使人窒息、心跳停止。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九章第3节安全用电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九章第3节安全用电一、教学内容1.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电源和电压类型;2. 掌握触电的类型和危害;3. 学习安全用电的原则和方法;4. 掌握电器火灾的预防和扑救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电源和电压类型,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2. 使学生掌握触电的类型和危害,培养学生安全用电的习惯;3. 引导学生学习安全用电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活中常见的电源和电压类型的认识,触电的类型和危害的理解,安全用电的原则和方法的掌握。
难点:电器火灾的预防和扑救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源、电压表、触电演示器、电器火灾演示器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看电器火灾的新闻报道,引起学生对安全用电的关注。
2. 知识讲解: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电源和电压类型,解释触电的类型和危害,讲解安全用电的原则和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触电事故的案例,让学生了解触电的危害,引导学生学习安全用电的原则和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安全用电的题目,让学生当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教具演示:用电压表测量不同电源的电压,让学生亲身体验电压的存在,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6.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安全用电的理解和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7. 电器火灾演示:让学生观看电器火灾的演示,了解电器火灾的预防和扑救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安全用电1. 电源和电压类型2. 触电的类型和危害3. 安全用电的原则和方法4. 电器火灾的预防和扑救方法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电源和电压类型,并解释它们的区别。
2. 描述触电的类型和危害,给出预防触电的措施。
3. 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家庭用电安全计划。
答案:1. 生活常见的电源有:家庭电路、电源插座、充电器等。
电压类型有:交流电、直流电等。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安全用电》教学设计.doc

课题第十九章第3节安全用电主备教师刘冬梅授课时间年级科目九年级物理课时1课时教材内容分析学生在学习欧姆定律,了解家庭电路知识的基础上,认识安全用电常识。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欧姆定律解释电压越高越危险。
2、了解常见的触电事故和触电类型。
3.熟悉安全用电原则。
4.注意防止雷电。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PPT及视频,了解触电事故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2、通过学生小组讨论,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安全用电的意识。
2、通过学习本节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运用欧姆定律解释电压越高越危险。
2、了解常见的触电事故和触电类型。
教学难点:常见的触电事故和触电类型。
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现有的电学知识在理论上基本能体会到安全用电涉及的常识,但学生能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正确掌握安全用电及防止触电现象发生,能积极地采取果断措施,保护生命安全,仍需在长期实践中摸索。
教学方法和手段:演示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为了改善城乡居民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用电条件,最近几年,我国城乡的许多地区在进行供电线路的改造,改造的内容之一就是把输电线换成更粗的,将电能表的额定电流换成更大的。
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二)新课教学学生发表自己的看通过欧姆ppt文稿:电流对人体的作用(表格)法定律认识问题1:通过这个表格,你可以知道哪些知识?阅读教师人体发生提供的材触电事故问题2:当发生触电事故时,人体就成为了电路中的一部分,这时料候就会有电流通过人体,那么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小组讨论学生讨论板书:一、欧姆定律:I=u/R后回答结合实际应用欧姆问题:变压器的电压很高,平常见到的变压器上标有“高压危险,定律进行明确电压禁止攀登,,的字样,哪位同学解释一下,为什么要标上这样的字样?分析理论为什么越分析高越危险板书:1、电压越高越危险学生回答ppt文稿:不同条件下的人体电阻(表格)老师提出的问题问题:通过这个表格,你可以知道哪些知识?阅读教师强调指出:因为人体的电阻不是固定的,会因潮湿程度不同、身体提供的材料功能状态不同等原因而导致电阻值发生变化,所以即使是接触同一小组讨论知道安全个电压,在不同时候产生的电流也可能不同。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九章第3节《安全用电》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九章第3节《安全用电》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九章第3节《安全用电》。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触电现象和触电的原因。
2. 掌握安全用电的原则,能判断生活中的触电事故。
3. 学会简单的急救措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触电现象和触电的原因,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2. 让学生掌握安全用电的原则,能判断生活中的触电事故,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3. 让学生学会简单的急救措施,提高学生的急救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活中常见的触电现象和触电的原因,安全用电的原则。
难点:触电的急救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触电演示仪、急救包。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触电事故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触电的危害,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十九章第2节的内容,让学生了解触电的原因。
然后讲解安全用电的原则,如何判断生活中的触电事故。
3. 演示实验(10分钟)教师使用触电演示仪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触电的现象,加深学生对触电原因和安全用电原则的理解。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关于触电和安全用电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 急救措施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触电的急救措施,如何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操作。
同时,让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急救操作,提高学生的急救能力。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安全用电1. 触电现象及原因2. 安全用电原则3. 触电急救措施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你曾经遇到过的触电事故,以及你是如何处理的。
答案:略2.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列举三种防止触电的方法。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触电的原因、安全用电的原则以及触电的急救措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案:19.3安全用电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9.3安全用电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19章第3节“安全用电”。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触电事故,以及如何避免这些事故的发生。
教材中详细介绍了家庭电路的电压、触电的类型、触电的危险性、安全用电的原则和方法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庭电路的电压,知道触电的类型和触电的危险性。
2. 培养学生安全用电的习惯,学会一些简单的急救措施。
3.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家庭电路的电压、触电的类型和触电的危险性。
难点:安全用电的原则和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触电事故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触电的严重后果,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讲解家庭电路的电压,以及触电的类型和触电的危险性。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家庭电路电压是220V,低压触电和高压触电的危害,以及人体对电流的承受能力。
3.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讲解安全用电的原则和方法。
如:使用测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开关的安装高度、电线的绝缘皮破损的处理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实例,判断哪些是正确的用电行为,哪些是错误的用电行为。
5. 课堂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家庭中是如何做到安全用电的,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家庭电路的电压、触电的类型和触电的危险性,以及安全用电的原则和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你在家庭中是如何做到安全用电的,并说明原因。
2. 答案:如:使用测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开关的安装高度、电线的绝缘皮破损的处理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家庭用电安全知识,如:电器设备的正确使用和维护、电器设备的摆放位置、防止电器设备过载等。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公共场所的用电安全,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九章生活用电第3节安全用电学习目标1.理解电压越高越危险的道理。
2.知道生活中安全用电的常识。
3.了解雷电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自主探究1.电对人体的伤害程度与通过人体的电流的大小及有关。
2.常见的触电类型有:人体接触火线、大地触电;;电弧触电;。
3.防范触电事故最重要的是要有,遵守。
4.雷电是大气中一种剧烈的现象。
高大建筑的顶端都有。
合作探究一、电压越高越危险活动体验:两手分别接触一节干电池的两极,感受是否有触电的感觉。
提出问题:为什么没有触电的感觉呢?思考讨论:根据不同电流通过人体时人的感觉,尝试推导人体的安全电压。
二、常见的触电事故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13~P114“常见触电事故”的内容,学习有关的知识。
1.当人体成为闭合电路的一部分时,就会有电流通过。
如果电流达到一定大小,就会发生触电事故。
2.假如人的一只手接触火线,另一只手接触零线,大电流流过人体,发生触电事故。
3.假如人站在地上,一只手接触火线,电流通过人体流入大地,发生触电事故。
4.高压带电体周围有强大的电场,当人靠得很近时,容易产生电弧触电。
5.如果高压输电线掉落在地上,当人体经过这个区域时,两脚之间存在相当高的“跨步电压”。
电流从一条腿流入,从另一条腿流出,会发生触电事故。
思考讨论:如果发现有人触电,你该怎么办呢?能用手直接去拉触电的人吗?想想议议:在生活中哪些行为会引发这些触电事故呢?三、安全用电原则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15“安全用电原则”的内容,掌握相关知识。
为了确保用电安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1)不接触,不靠近;(2)更换灯泡、搬动电器前应电源开关;(3)不弄湿用电器,不损坏;(4)保险装置、插座、导线、家用电器等达到使用寿命应。
四、注意防雷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15的内容,学习有关的知识。
1.高大建筑的顶端都有的金属物,通过很粗的与大地相连,可以防雷,叫做避雷针。
2.雷云天气时,应该采取的措施:(1)应该留在室内,关好门窗。
(2)减少使用电子设备。
(3)切勿游泳或从事水上运动。
(4)不要站在山顶及空旷场地。
(5)应远离高大树木和桅杆等,在空旷场地不宜打伞。
(6)不宜开摩托车、骑自行车。
课堂检测1.电压越高越危险的原因是()A.吸力大B.电阻大C.压力大D.电流大2.在如图所示的四种情况中,必发生触电事故的是()3.不能用潮湿的手去拨动开关,这是因为()A.开关外壳带电B.开关与潮湿的手都是导体C.开关漏电D.有触电危险4.下列图中符合安全用电要求的是()5.下列采取的防雷措施中,不正确的是()A.高层建筑物上安装避雷针B.雷雨天躲在大树下避雨C.雷雨天不在旷野中行走D.雷雨天拔下电视机室外天线6.发生雷电时,雷电路径上有强大电流通过,因此要重视防雷,下列设施要装避雷装置的是()A.平房B.高大建筑C.湿洼地D.学校操场7.如图所示,雷电发生时,会产生耀眼的闪光和巨响,关于雷电的说法,正确的是()A.雷电可以把电能转化为内能和机械能B.雷电发生时,不会影响家用电器的正常工作C.雷电电流、电压都很小,持续时间也很短D.在野外,雷电发生时,可以到大树下躲雨8.下列四种情境中,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A.徒手从输电线上取风筝B.电灯的开关接在零线上C.家庭电路中导线绝缘层破损D.三线插头的“长脚”与用电器的金属外壳相连9.如图所示是一只小鸟落在11万伏的高压输电线上,虽然通电的高压线是裸露的电线,但小鸟仍安然无恙,这是因为()A.鸟有耐高压的天性B.鸟爪是干燥的,鸟的身体不导电C.鸟两爪间的电压几乎为零D.鸟体电阻极大所以无电流通过小鸟10.安装避雷针的目的是发生雷电时让放电电流通过它流入大地,而不让放电电流通过建筑物流入大地,从而起到保护建筑物的作用,那么,下列哪种物质可制作避雷针()A.玻璃B.橡胶C.塑料D.钢铁11.下列做法不符合安全用电的是()A.遇到有人触电,先切断电源B.将洗衣机的金属外壳接地C.及时更换破损的导线D.用湿手插拔用电器插头12.在家庭电路中,假如站在地上的人一只手接触了火线,如图所示,由于人体是(选填“导体”或“绝缘体”),人体成为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就会有通过人体,发生触电事故,经验证明,只有不高于的电压对人体才是安全的。
13.家庭电路中,开关和它所控制的电灯联,为了防止因漏电而发生触电事故,有金属外壳的家用电器外壳一定要。
14.小明同学在学了安全用电的知识后,心中产生这样一个问题:通过人体的电流达到30 mA时很危险,而一个10 Ω的小灯泡接在3 V的电压下就能产生0.3 A的电流,如果此时将一个人与小灯泡串联后仍接在3 V的电压下,由于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通过人体的电流也是0.3 A,人就会发生很严重的触电事故,因此,3 V的电压也是不安全的。
现在请你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参考答案自主探究1.持续时间2.人体接触火线、零线触电跨步电压触电3.安全用电的意识安全用电原则4.放电避雷针合作探究一、电压越高越危险提出问题:因为电池的电压比较低,人体的电阻比较大,所以通过人体的电流很小,不会让人体有感觉。
思考讨论:通常情况下人体的电阻约为104~105Ω,在皮肤潮湿时,人体的电阻可降为103Ω。
对人体而言的最大安全电流大约是36 mA。
根据欧姆定律可知,最大安全电压U=IR=0.036 A×103Ω=36 V。
二、常见的触电事故思考讨论:在触电事故现场,千万不要用手去拉触电者,而是要立即切断电源。
切断电源后,必要时应该对触电者进行急救,同时尽快通知医务人员抢救。
想想议议:高压线下钓鱼、用电器的金属外壳没有接地、电视天线与电线接触、用湿手碰触开关、高压线下放风筝、用电器的插头处绝缘层损坏、在输电线上晾晒湿衣服。
三、安全用电原则(1)低压带电体高压带电体(2)断开(3)绝缘层(4)及时更换四、注意防雷1.针状金属线课堂检测1.D解析:由欧姆定律可知,当电阻一定时,电压越大,电流就越大,造成的后果越严重,D项正确。
2.AD解析:题图A中,人手接触火线,站在地面上,这样火线、人体和大地形成回路,电流流过人体,会发生触电事故;题图B中人手虽然接触火线,但人站在绝缘的木凳上,使人与大地之间断路,不会触电;题图C中脚与大地相连,但零线与大地之间无电压,不会触电;题图D中人一手接触火线,虽然站在木凳上,但是另一只手接触零线,这样火线、人体和零线构成回路,必发生触电事故。
3.D解析:潮湿的手比干燥的手电阻小,如果手上的水流进开关,使人体跟电源相连,会造成危险。
4.B解析:A项中火线应通过开关接到灯泡顶端的金属块上,A项错误;湿布可以导电,用湿布擦正在亮着的灯泡有触电的危险,C项错误;用电热器加热导线,会损坏绝缘层,D项错误;发现有人触电,首先切断电源或用干木棍等绝缘体将电线挑开,使触电的人离开电源,然后再进行急救,B项正确。
5.B解析:由于雷电善于通过尖端物体放电,所以避雷针、雷雨天在旷野中行走的人、大树、电视机的室外天线都是放电的对象,因此雷雨天在大树下避雨很容易遭到雷击。
6.B解析:雷电是自然界中发生的放电现象。
发生雷电时,在云层和大地之间雷电的路径上有强大的电流通过,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雷电的路径往往经过地面上突起的部分,因此高大的建筑物要装避雷装置。
7.A解析:雷电是一种剧烈的放电现象,云层和大地之间的放电会产生巨大的热量和空气振动。
8.D解析:A、C两项容易造成单线触电,B项中当开关断开时电灯仍与火线相连,在更换灯泡时也有触电的危险。
用电器的金属外壳与三线插头的“长脚”相连,当把插头插入三孔插座时,由于“长脚”先接触插座中的弹簧触片,就在电源连接之前把金属外壳接地,起到保护作用。
9.C解析:小鸟两爪之间距离小,导体电阻小,小鸟两爪之间的电压很小,因而通过小鸟的电流很小,所以不会触电。
10.D解析:避雷针可使放电电流沿避雷针的针尖、金属线流入大地,而不损坏建筑物,因此,避雷针必须用导体来做。
11.D解析:根据安全用电原则可知,A、B、C三项均符合安全用电原则,D项中如果用湿手插、拔用电器插头,一旦手上的水流入插座,就会造成触电事故,故D项不符合安全用电原则。
12.答案:导体电流36 V解析:人体是导体,电路中有电源且电路为闭合电路,因此就会有电流通过人体;一般来说,36 V 为安全电压,即不高于36 V的电压对人体是安全的。
13.答案:串接地解析:只有将开关与其所控制的用电器串联,才能让开关控制用电器的通断,故开关应与所控制的电灯串联;有金属外壳的家用电器外壳如果漏电,人接触漏电的用电器,当有地线时,地线把人体短路,不会发生触电事故;如果没有地线,人加在220 V的电源上,会发生触电,故外壳应与地面相连,即我们平时所说的接地。
14.答案:小明在计算过程中仅考虑灯泡的电阻,而漏掉了人体还有电阻,并且人体的电阻很大。
解析:人体也有电阻,而小明在计算电流时未考虑人体的电阻这一环节,人体的电阻远大于10 Ω,故计算时一定要考虑,因为人体的电阻一般有几千欧姆,所以,在3 V的电压下,通过人体的电流是很微弱的,对人体不会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