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

电离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
电离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

新乡医学院无机化学实验课教案首页

授课教师姓名及职称:

新乡医学院化学教研室年月日

实验 电离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同离子效应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2.学习缓冲溶液的配制并了解其缓冲原理及应用;

3.了解盐的水解及其影响因素;

4.理解沉淀的生成及溶解的条件;

二、实验原理

1. 同离子效应:

HAc

H ++Ac -

同离子效应能使弱电解质的电离度降低,从而改变弱电解质溶液的pH 值。PH 值的变化可借助指示剂变色来确定。

2. 缓冲溶液:能抵抗外加少量强酸、强碱或水的稀释而保持溶液pH 基本不变。

3. 盐的水解:

Ac -+H 2

O

HAc +OH - NH 4++H 2O NH 3·H 2O +H + 盐类水解程度的大小,主要由盐类的本性决定。此外还受温度、盐的浓度和酸度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同离子效应,向溶液中加入H +或OH -离子就可以防止它们的水解。另外,由于水解反应是吸热反应,加热可促使盐类水解。

4. 沉淀-溶解平衡:

AB(s) A +(aq)+B -(aq)

利用沉淀的生成可以将有关离子从溶液中除去,但不可能完全除去。

]

[][][HAc Ac H K a -+?=lg ?=,Ac HAc HAc a c c pK pH 盐

酸c c pK HAc a lg ?=,

在沉淀平衡中,同样存在同离子效应,若增加A +或B -的浓度,平衡向生成沉淀的方向移动,有沉淀析出。

根据溶度积规则可判断沉淀的生成或溶解,当Q i =sp B A K c c >?+ 时,则有沉淀析出;Q i =sp B A K c c =?+时,溶液达到饱和,但仍无沉淀析出;Q i =sp B A K c c

如果在溶液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离子都可以与同一种沉淀剂反应生成难溶盐,沉淀的先后次序是根据所需沉淀剂离子浓度的大小而定。所需沉淀剂离子浓度小的先沉淀出来,所需沉淀剂离子浓度大的后沉淀出来,这种先后沉淀的现象,称为分步沉淀。

使一种难溶电解质转化为另一种难溶电解质的过程称为沉淀的转化,一般说来,溶解度大的难溶电解质容易转化为溶解度小的难溶电解质。

三、实验用品(略)

四、实验内容

(一)同离子效应

1.在试管中加入5滴0.1mol·L -1HAc 溶液和1滴溴甲酚绿-甲基橙混合指示剂,摇匀,观察溶液颜色。再加入固体NH 4Ac 少许,振摇使之溶解,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解释之。

2.在试管中加入5滴0.1mol·L -1NH 3·H 2O 溶液和1滴酚酞指示剂,摇匀,观察溶液颜色。再加入固体NH 4Ac 少许,振摇使之溶解,溶液颜色有何变化,解释原因。

(二)缓冲溶液

1.缓冲溶液的配制及其pH 的测定

用移液管吸取1mol·L -1NH 3·H 2O 和0.1mol·L -1NH 4Cl 溶液各25.00mL ,置于100mL 干燥洁净的小烧杯中,混匀后,用精密pH 试纸测定该缓冲溶液的pH ,并与计算值比较。2.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

在上面配制的缓冲溶液中,用量筒量取1mL0.1mol·L -1HCl 溶液加入摇匀,用精密pH 试纸测定pH 值;再加入2mL0.1mol·L -1NaOH 溶液并摇匀,测定pH 值;

3.缓冲溶液的应用

用1mol·L -1NH 3·H 2O 和0.1mol·L -1NH 4Cl 溶液配制成pH=9的缓冲溶液10mL (应取1mol·L -1NH 3·H 2O mL 和0.1mol·L -1NH 4Cl mL ,然后一分为二,在1支试管中加入10滴0.1 mol·L -1MgCl 2,另1支试管中加入10滴0.1mol·L -1FeCl 3溶液,观察现象,试

说明能否用此缓冲溶液分离Mg2+和Fe3+。

(三)盐类的水解及其影响因素

1.温度对水解平衡的影响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0.5 mol·L-1NaAc溶液,先将其中一支试管加热,然后同时向两支试管中加入1滴酚酞指示剂,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并解释。

2.溶液酸度对水解平衡的影响

在试管中加米粒大Bi(NO3)3固体,再加少量水,摇匀后观察现象。然后往试管中加6mol·L-1HCl溶液至沉淀完全溶解为止。再用水稀释又有何变化?解释有关现象。在配制Bi(NO3)3溶液时应注意什么问题?还能找出类似的盐类吗?

3.在试管中加入1mL0.1mol·L-1的Al2(SO4)3溶液,然后再加入1mL0.5 mol·L-1 NaHCO3溶液,有何现象?用水解平衡观点解释。写出反应方程式并说明该反应的实际应用。

(四)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1.取2支试管,分别加入0.01mol·L-1Pb(NO3)2溶液4滴,再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5滴0.001mol·L-1KI,在第二支试管中加入5滴0.1mol·L-1KI,观察现象并解释。

2.取一支试管,加入2滴0.1mol·L-1KCl和2滴0.1mol·L-1K2CrO4溶液,混匀后一边振荡试管。一边沿器壁逐滴滴加0.1mol·L-1AgNO3溶液,观察现象并解释。

3.取一支试管,加入2滴0.1mol·L-1KCl和2滴0.1mol·L-1AgNO3溶液,振荡试管,观察反应产物的状态和颜色。然后再加数滴1mol·L-1NH3·H2O溶液,观察现象并解释。

(五)沉淀的转化和分步沉淀

1.取两只离心管,分别加入几滴0.5mol·L-1K2CrO4、NaCl溶液,均加入2滴0.1mol·L-1AgNO3溶液,观察Ag2CrO4和AgCl沉淀的生成和颜色。离心,弃去清液,往Ag2CrO4沉淀中加入0.5mol·L-1NaCl溶液,往AgCl沉淀中加入0.5mol·L-1K2CrO4溶液,充分搅拌,哪种沉淀的颜色发生变化?实验说明Ag2CrO4、AgCl中何者溶解度较小?

2.往试管中加2滴0.5mol·L-1NaCl和K2CrO4溶液,混合均匀后,逐滴加入0.1mol·L-1AgNO3溶液,并随即摇荡试管,观察沉淀的出现和颜色变化。最后得到外观为砖红色的沉淀中有无AgCl?用实验证实你的想法(提示:可往沉淀中加6mol·L-1HNO3,使其中Ag2CrO4的溶解后观察之)。

第二课时电离平衡的建立及影响因素

班级姓名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第二课时) 电离平衡的建立及影响因素 1.在溶液导电性实验装置里,分别注入20 mL 6 mol·L-1醋酸和20 mL 6mol·L-1氨水,灯光明暗程度相似。如果把这两种溶液混合后再实验,则()A.灯光明暗程度不变B.灯光变暗C.灯光明暗程度变化不大D.灯光变亮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强电解质的水溶液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 B.强电解质都是离子化合物,弱电解质都是共价化合物 C.强电解质的水溶液中不存在溶质分子 D.不溶性盐都是弱电解质,可溶性酸和具有极性键的化合物都是强电解质。 3.下列叙述中,能证明某物质是弱电解质的是()A.熔化时不导电B.不是离子化合物,而是极性共价化合物 C.水溶液的导电能力很差D.溶液中已电离的离子和未电离的分子共存4.NaHSO4在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存在的离子是()A.H+ B.Na+ C.SO42-D.HSO4- 5.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的是()A.Ca(OH)2B.CH3COOH C.BaSO4D.CH3COONa 6.把0.01molNaOH固体分别加入下列100mL液体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不大的()A.自来水B.0.1mol/LHNO3C.0.1mol/L醋酸D.0.1mol/LNH4Cl 7.一定量的稀H2SO4与过量铁粉反应时,为了减缓反应速率,且又不影响生成的氢气的总量,可向稀H2SO4溶液中加入()A.H2O B.NaOH固体C.CH3COONa固体D.NH4C1固体 8.下列各组物质反应中,溶液的导电性比反应前明显增强的是()A.向亚硫酸钠溶液中加入液态溴B.向硝酸银溶液中通入少量氯化氢 C.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氯气D.向硫化氢饱和溶液中通入少量氯气 (s) Ca2++2OH-中,能使c(Ca2+)减小,而使c(OH-)增大的是() 9.在平衡体系Ca(OH) A.加入少量MgCl2固体B.加入少量Na2CO3固体 C.加入少量KCl固体D.加入少量Ba(OH)2固体 10.在0.01mol/L醋酸中加入少量硫酸后,其变化结果是()A.氢离子浓度变小B.醋酸的浓度减小 C.酸性增强,PH变小D.醋酸根离子浓度变小 11.在含有酚酞的0.1 mol·L-1氨水中加入少量的NH4Cl晶体,则溶液颜色 A.变蓝色 B.变深 C.变浅 D.不变 12、弱电解质的电离运用勒夏特列原理分析填写下表: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第1课时 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第1课时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 [学习目标] 1.知道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2.知道溶度积的意义,建立根据溶度积和离子积的大小关系判断反应进行方向的思维模型。 一、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1.AgCl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 (1)在装有少量难溶的AgCl白色固体的试管中,加入约5 mL蒸馏水,充分振荡后静置。 ①取约2 mL上层清液于另一试管中,滴加浓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由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原上层清液中含有Ag+。 (2)分析AgCl的溶解过程:AgCl在溶液中存在下述两个过程:一方面,在水分子作用下,少量Ag+和Cl-脱离AgCl的表面溶于水中,即存在溶解过程;另一方面,溶液中的Ag+和Cl-受AgCl表面阴、阳离子的吸引,回到AgCl的表面析出,即存在沉淀过程。在一定温度下,当AgCl溶解和生成的速率相等时,达到溶解平衡状态,得到AgCl的饱和溶液。 Cl-(aq)+Ag+(aq),由于沉淀、溶解之间的这(3)AgCl溶于水的平衡方程式是AgCl(s)溶解 沉淀 种动态平衡的存在,决定了Ag+和Cl-的反应不能进行到底。 2.溶解平衡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当沉淀溶解和生成的速率相等时,即建立了动态平衡,叫做沉淀溶解平衡。 (2)特征

(3)反应完全的标志 对于常量的化学反应来说,化学上通常认为残留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小于1.0×10-5 mol·L-1时,沉淀就达完全。 3.影响因素 (1)实例分析 已知溶解平衡:Mg(OH)2(s)Mg2+(aq)+2OH-(aq),请分析当改变下列条件时,对该溶解平衡的影响,填写下表(浓度变化均指平衡后和原平衡比较): 条件改变移动方向c(Mg2+)c(OH-) 加水正向移动不变不变 升温正向移动增大增大 加MgCl2(s)逆向移动增大减小 加盐酸正向移动增大减小 加NaOH(s)逆向移动减小增大 (2)外界条件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 ①温度:升高温度,多数溶解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少数溶解平衡向生成沉淀方向移动,如Ca(OH)2的溶解平衡。 ②浓度:加水稀释,溶解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③同离子:加入与难溶电解质构成中相同的离子,平衡向生成沉淀方向移动。 ④其他:加入可与难溶电解质溶解所得的离子反应的物质,溶解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1)易溶电解质或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不饱和溶液中不存在溶解平衡。 (2)影响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因素,除内因外,主要涉及温度、浓度(包括稀释、加入同种离子)等。 例1下列关于溶解平衡:AgCl(s)Ag+(aq)+Cl-(aq)的说法正确的是() A.AgCl沉淀的生成和溶解同时在不断进行,且速率相等 B.等物质的量的AgNO3和NaCl溶于水后,溶液中不存在Ag+和Cl- C.只要向含有AgCl的饱和溶液中加入盐酸,一定会有沉淀生成

电离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

新乡医学院无机化学实验课教案首页 授课教师姓名及职称: 新乡医学院化学教研室年月日

实验 电离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同离子效应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2.学习缓冲溶液的配制并了解其缓冲原理及应用; 3.了解盐的水解及其影响因素; 4.理解沉淀的生成及溶解的条件; 二、实验原理 1. 同离子效应: HAc H ++Ac - 同离子效应能使弱电解质的电离度降低,从而改变弱电解质溶液的pH 值。PH 值的变化可借助指示剂变色来确定。 2. 缓冲溶液:能抵抗外加少量强酸、强碱或水的稀释而保持溶液pH 基本不变。 3. 盐的水解: Ac -+H 2 O HAc +OH - NH 4++H 2O NH 3·H 2O +H + 盐类水解程度的大小,主要由盐类的本性决定。此外还受温度、盐的浓度和酸度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同离子效应,向溶液中加入H +或OH -离子就可以防止它们的水解。另外,由于水解反应是吸热反应,加热可促使盐类水解。 4. 沉淀-溶解平衡: AB(s) A +(aq)+B -(aq) 利用沉淀的生成可以将有关离子从溶液中除去,但不可能完全除去。 ] [][][HAc Ac H K a -+?=lg ?=,Ac HAc HAc a c c pK pH 盐 酸c c pK HAc a lg ?=,

在沉淀平衡中,同样存在同离子效应,若增加A +或B -的浓度,平衡向生成沉淀的方向移动,有沉淀析出。 根据溶度积规则可判断沉淀的生成或溶解,当Q i =sp B A K c c >?+ 时,则有沉淀析出;Q i =sp B A K c c =?+时,溶液达到饱和,但仍无沉淀析出;Q i =sp B A K c c

实验九配合物与沉淀溶解平衡

试验九配合物与沉淀一一溶解平衡 一.实验目的: 1. 加深理解配合物的组成和稳定性。了解配合物形成时特征 2. 加深理解沉淀一溶解平衡和溶度积的概念。掌握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 3. 初步学习利用沉淀反应和配位溶解的方法,分离常见混合阳离子 4. 学习电动离心机的使用和固一液分离操作 二.实验原理: 配合物石油形成体(又称为中心离子或原子)与一定数目的配位体(负离子或中性分子)。以配位键结合而形成的一类复杂化合物,是路易斯(Lewis)酸和路易斯(Lewis) 碱的加合物。配合物的内层与外层之间以离子键结合,在水溶液中完全解离。配位个体在水溶液中分步解离,其类似于弱电解质。 在一定条件下,中心离子。配位个体和配位个体之间达到配位平衡。例: CiF + 4NH3 ——[Cu (NH3)4]2+\ 相应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Kf Q0成为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对于相同类型的配合物Kf°数值愈大就愈稳定。 在水溶液中,配合物的生成反应。主要有配位体的取代反应和加合反应\例:[Fe (SCN n]3+ + ===[FeF]3- + nScri Hgb(s) + 2I- ==[Hgk]2- 配合物形成时,往往伴随溶液颜色、酸碱性(即PH)。难溶电解质溶解度,中心离子氧 化还原的改变等特征。 2 .沉淀一溶解平衡 在含有难溶电解质晶体的饱和溶液中,难溶强电解质与溶液中相应离子间的多相离子平衡。称为:沉淀一溶解平衡。 用通式表示如下; \ AnBn (s) == mA n+(ag) + n B m-(ag) 其溶度积常数为: \K S H (A m B n) ==[c(A n+)/c Q]m[c(B m-)/c Q]n/ 沉淀的生成和溶解。可以根据溶度积规则判断: J Q > Ksp Q有沉淀析出、平衡向右移动 J = Ksp3处于平衡状态、溶液为饱和溶液 J Q < Ksp Q无沉淀析出、或平衡向右移动,原来的沉淀溶解 溶液PH的改变,配合物的形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往往会引起难溶电解质溶解度的改变。 对于相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可以根据其Ksp3的相对大小判断沉淀的先后顺序,对于不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则要根据计算所需测定试剂浓度的大小来判断测定的先后顺序。 两种测定间相互转换的难易程度,要根据沉淀转化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确定。利用测定反应和配位溶解。可以分离溶液中心某些离子。

沉淀溶解平衡(知识点)

第3节沉淀溶解平衡知识点 核心知识点及知识点解读 一、沉淀溶解平衡和溶度积 1、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一定条件下,强电解质溶解成离子的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沉 淀的速率,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沉淀溶解平衡常数--溶度积 (1)定义:在一定条件下,难溶性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其平衡常数叫 做溶度积常数或溶度积。 (2)表达式:以PbI2(s)溶解平衡为例: PbI2(s)Pb2+(aq)+2I-(aq)K sp=[Pb2+][I-]2=7.1×10-9mol3L-3 (3)意义 溶度积反映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对于阴阳离子个数比相同的电解质,K sp的数值越大,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强。 (4)影响K sp的因素 K sp与其他化学平衡常数一样,只与难溶性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而与沉淀的量和 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无关。 3、沉淀溶解的特征:等、动、定、变。 等——v溶解 = v沉淀(结晶) 动——动态平衡, v溶解 = v沉淀≠0 定——达到平衡时,溶液中离子浓度不再改变。 变——当外界条件改变,溶解平衡将发生移动。 4、影响溶解平衡的因素 (1)内因:电解质本身的性质 ①绝对不溶的电解质是没有的。 ②同是难溶电解质,溶解度差别也很大。 ③易溶电解质做溶质时只要是饱和溶液也可存在溶解平衡。 (2)外因:遵循平衡移动原理 ①浓度:加水,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②温度:升温,多数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③同离子效应:向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相同的离子,使平衡向沉淀方向移动,但K sp 不变。 ④其他:向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可与体系中某些离子反应生成更难溶物质或气体的离 子,使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K sp不变。 二、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1、溶度积规则 通过比较溶度积与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幂的乘积--浓度商Q C的现对大小,可以判断难溶 电解质在给定条件下沉淀能否生成或溶解: Q C>K sp,溶液过饱和,有沉淀析出,直至溶液饱和,达到新的平衡。 Q C=K sp,溶液饱和,沉淀与溶解处于平衡状态。 Q C

基本化学沉淀溶解平衡知识题目解析

7 沉淀-溶解平衡习题解答(p180-182) 1. 解答:(1)解:AgI (2)解:Mg(OH)2 2. 解答:(1) CaF 2 ? Ca 2+ + 2F - s+0.0010 2s K sp =(s+0.0010)(2s)240.0010s 2 (2) Ag 2CrO 4 ? 2Ag + + CrO 42- 2s+0.010 s K sp =(2s+0.010) 2 s 0.0102 s 3. 解答: M 2X = 2M + + X 2- X 2-有酸效应: 4. 解答:(1) CaF 2 ? Ca 2+ + 2F - (2) BaSO 4 ? Ba 2+ + SO 42- (3) CuS ? Cu 2+ + S 2- ) L mol (104.1)L mol ()5.077.234104.1(11612 62 ----??=???==s K sp ) L m ol (102.1)L m ol ()32.581105.8(44)2(11113 33 2 ----??=????==?=s s s K sp 1 5111 L mol 102.8L mol 0010.04107.20.0010 4----??=???= ?= θ sp K s 1 82 12 2L mol 100.2010.0100.2010.0---??=?==θ sp K s 19 2 12 2X(H)100.1Ka Ka ][H Ka ][H 1?=++=++α) L (mol 100.14100.1100.44 )2(1103 19 493 X(H) sp X(H) sp 'sp 2---??=???= ?= ?==?ααθθ θK s K K s s ) L (mol 102.14)10(107.24 )2(1010 8.6101][1133 2 2.1113 2 ) (2 ) (22 .14 2 ) (-----+??=??=?= ?=?=?+=+=H F sp H F sp a H F K s K s s K H αααθθ) L (mol 104.110101.11010 2.10 .21][1142.210)() (22 .22 ) (24 24 224----+??=??=?=?==?+=+ =--- H SO sp H SO sp a H SO K s K s K H αααθ θ

实验四酸碱解离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

山东大学西校区实验报告 姓名危诚年级班级公共卫生1班 实验四酸碱解离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 实验目的:了解弱酸与弱碱的解离平衡及其平衡移动原理;掌握缓冲溶液恶性质及缓冲溶液的配置方法;掌握难溶点解释的沉淀-溶解平衡及溶度积规则的运用;学习液体及固体的分离以及pH试纸的使用等基本操作。 实验原理: 一元弱酸中的浓度: 一元弱碱中的浓度: 缓冲溶液的pH值:; 难溶强电解质的标准溶度积常数: 实验器材:离心机,离心试管,试管,烧杯,玻璃棒,量筒,试管架,滴管,药匙 实验药品: 甲基橙,酚酞,广泛pH试纸,精密pH试纸 (pH=~;pH=~) 实验过程: (一)测定溶液pH 用广泛pH试纸测量L的溶液,L的溶液和的L溶液的pH。测得分别为pH=; pH=13; pH=。通过计算,易知理论值分别为pH=; pH=; pH=。 (二)同离子效应 (1)取两支试管A、B,各加入等量L的溶液和1滴甲基橙溶液,摇匀后观察溶液颜色为橙红色。然后向A管中加入少量固体,摇匀后观察,与B管溶液颜色比较,发现A 管中液体颜色变黄。 解释:在A管原溶液中达到解离平衡显酸性使甲基橙为橙红色,加入固体后,溶液中增多,发生同离子效应,反应逆向移动,使水中氢离子浓度减小,pH上升,甲基橙显黄色。 (2)取两支试管A、B,各加入等量L的溶液和1滴酚酞指示剂,摇匀观察溶液颜色为红色。向A管中加入少量固体,摇匀观察颜色,A管中红色褪去。 解释:在A管原溶液中达到解离平衡显碱性使酚酞为红色,加入固体后,溶液中增多,发生同离子效应,反应逆向移动,使水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减小,pH下降,酚

酞红色褪去。 (3)取两支试管A、B,各加入等量L的溶液,再向A管中加入适量饱和溶液,再向两支试管中各加入适量2mol/L的溶液,摇匀观察,A管无明显变化,B管中出现白 色浑浊。 解释:在两管原溶液中达到解离平衡,A管加入饱和溶液后,溶液中较多,再加入溶液则发生同离子效应,溶液解离逆向移动,使水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减小,使得因此不产生沉淀,没有明显变化;反之,B管中溶液解离后氢氧根离子浓度上升,使得,产生沉淀,显现白 色浑浊。 (三)缓冲溶液的配置与性质 (1)计算得需要L的溶液,需要L的溶液。用10ml量筒量取溶液,用100ml 量筒量取溶液,加入烧杯中混合搅拌均匀。取精密pH试纸(pH=~),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溶液涂在试纸上,与比色卡对照,并用2mol/L的溶液和2mol/L的溶液调节溶液pH值到pH=。 (2)计算得需要L的溶液,需要L的溶液。用100ml量筒量取溶液和溶液,加入烧杯中混合搅拌均匀。取精密pH试纸(pH=~),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溶液涂在试纸上,与比色卡对照,并用2mol/L的溶液和2mol/L的溶液调节溶液pH值到pH= (3)以下各缓冲溶液用量皆为20ml 缓冲溶液pH(前)加入物质pH(后) 2ml L HCl 2ml L NaOH + 20ml纯水 L NaCl 2ml L HCl L NaCl 2ml L NaOH 说明:缓冲溶液能有效地阻碍溶液pH值的变化。 (四)沉淀的生成 (1)取试管A,加1ml L的溶液和1ml L的溶液,混合后观察到生成黄色沉淀。 解释:有,而溶液中有 =,所以形成沉淀。 (2)取试管B,加1ml L的溶液和1ml L的溶液,混合后观察,无明显现象。

实验九配合物与沉淀溶解平衡

试验九配合物与沉淀——溶解平衡 一.实验目的: 1.加深理解配合物的组成和稳定性。了解配合物形成时特征 2.加深理解沉淀—溶解平衡和溶度积的概念。掌握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 3.初步学习利用沉淀反应和配位溶解的方法,分离常见混合阳离子 4.学习电动离心机的使用和固—液分离操作 二.实验原理: 配合物石油形成体(又称为中心离子或原子)与一定数目的配位体(负离子或中性分子)。以配位键结合而形成的一类复杂化合物,是路易斯(Lewis)酸和路易斯(Lewis)碱的加合物。配合物的内层与外层之间以离子键结合,在水溶液中完全解离。配位个体在水溶液中分步解离,其类似于弱电解质。 在一定条件下,中心离子。配位个体和配位个体之间达到配位平衡。例: Cu2++ 4NH3——[Cu(NH3)4]2+ 相应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Kf Q。成为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对于相同类型的配合物Kf Q 数值愈大就愈稳定。 在水溶液中,配合物的生成反应。主要有配位体的取代反应和加合反应 例:[Fe(SCN)n]3++ ===[FeF6]3-+ nScn- HgI2(s) + 2I-==[HgI4]2- 配合物形成时,往往伴随溶液颜色、酸碱性(即PH)。难溶电解质溶解度,中心离子氧化还原的改变等特征。 2.沉淀—溶解平衡

在含有难溶电解质晶体的饱和溶液中,难溶强电解质与溶液中相应离子间的多相离子平衡。称为:沉淀—溶解平衡。 用通式表示如下; AnBn(s) == mA n+(ag)+ nB m-(ag) 其溶度积常数为: Ksp Q(A m B n)==[c(A n+)/c Q]m[c(B m-)/c Q]n 沉淀的生成和溶解。可以根据溶度积规则判断: J Q> Ksp Q有沉淀析出、平衡向右移动 J Q= Ksp Q 处于平衡状态、溶液为饱和溶液 J Q< Ksp Q无沉淀析出、或平衡向右移动,原来的沉淀溶解 溶液PH的改变,配合物的形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往往会引起难溶电解质溶解度的改变。 对于相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可以根据其Ksp Q的相对大小判断沉淀的先后顺序,对于不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则要根据计算所需测定试剂浓度的大小来判断测定的先后顺序。 两种测定间相互转换的难易程度,要根据沉淀转化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确定。利用测定反应和配位溶解。可以分离溶液中心某些离子。 实验内容与数据处理

第3章 第3节 第1课时 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

第3节沉淀溶解平衡 第1课时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知道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知道溶度积的 意义,建立根据溶度积和离子积的大小关系判断反应进行方向的思维模型。 一、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S)与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性难溶微溶可溶易溶 S的范围S<0.01 g 0.01 g<S<1 g 1 g<S<10 g S>10 g 2.PbI2固体的溶解平衡 实验操作 ①在装有少量难溶的PbI2黄色固体的试管中,加入约3 mL蒸馏水, 充分振荡后静置; ②待上层液体变澄清后,即得到PbI2饱和溶液,向其中滴加几滴 0.1 mol·L-1 KI溶液 实验现象在上层清液中加入KI溶液后,有黄色沉淀产生 实验结论 上层清液中有Pb2+存在,当加入KI溶液后,I-浓度增大,发生反 应:Pb2++2I-===PbI2↓,从而有黄色PbI2沉淀生成 3.沉淀溶解平衡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当沉淀溶解和生成的速率相等时,即建立了动态平衡,叫作难溶电解质的沉 淀溶解平衡。如AgCl溶于水的沉淀溶解平衡表示为AgCl(s)溶解 沉淀 Ag+(aq)+Cl-(aq)。(2)特征

(3)沉淀溶解平衡的表达式: M m A n(s)m M n+(aq)+n A m-(aq) 在沉淀后用“s”标明状态,溶液中用“aq”标明状态,并用“”连接。 如:PbI2沉淀溶解平衡可表示为PbI2(s)Pb2+(aq)+2I-(aq)。 4.影响因素 (1)实例分析 已知溶解平衡:Mg(OH)2(s)Mg2+(aq)+2OH-(aq)ΔH>0,请分析当改变下列条件时,对该溶解平衡的影响,填写下表(浓度变化均指平衡后和原平衡比较): 条件改变移动方向c平(Mg2+) c平(OH-) 加水正向移动不变不变 升温正向移动增大增大 加MgCl2(s) 逆向移动增大减小 加盐酸正向移动增大减小 加NaOH(s) 逆向移动减小增大 (2)外界条件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 ①温度:升高温度,多数溶解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少数溶解平衡向生成沉淀方向移动,如Ca(OH)2的溶解平衡。 ②浓度:加水稀释,溶解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③同离子:加入与难溶电解质构成中相同的离子,平衡向生成沉淀方向移动。 ④反应离子:加入可与难溶电解质溶解所得的离子反应的物质,溶解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1)由于BaSO4难溶,所以将BaSO4加入水中,溶液中无Ba2+和SO2-4() (2)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是动态平衡,即溶解和沉淀仍然同时进行着,只是v(溶解)=v(沉淀) () (3)Ca(OH)2溶解放热,所以升温,Ca(OH)2(s)Ca2+(aq)+2OH-(aq)溶解平衡逆向移动() (4)含等物质的量的AgNO3与NaCl的溶液混合后,恰好完全生成AgCl沉淀,溶液中不存在Ag+和Cl-() (5)当溶液中某离子浓度小于1×10-5 mol·L-1时,可视为该离子沉淀完全() 答案(1)×(2)√(3)√(4)×(5)√ 1.Ca(OH)2是一种强碱,在水中应该完全电离,但某同学见到过以下两个式子,Ca(OH)2===Ca2++2OH-、Ca(OH)2(s)Ca2+(aq)+2OH-(aq),请帮他解开迷惑。

电离平衡和沉淀反应

电离平衡和沉淀反应 一、实验目的和原理 实验目的: 1)、通过电解质强弱的比较,巩固PH概念,掌握酸碱指示剂和试纸的用法; 2)、了解盐类水解作用及水解平衡移动; 3)、了解沉淀的生成与转化,沉淀溶解的各种方法的实验,掌握溶度积规则及沉淀转化所必需条件并掌握离心分离操作。 实验原理: 1)、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他们的电离度大小也有不同。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使水溶液呈相应的PH。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着离子化和分子化的可逆平衡。在一平衡体系中加入含有 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促使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向分子化的方向移动,电离度降低,这种效应为同离子效应。 3)、由弱酸(或弱碱)及其盐的混合溶液组成的缓冲溶液,对外加的少量酸、碱或水都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即加少量的酸、碱水后溶液的酸度基本不变。 4)、盐类的水解使溶液使溶液呈现相应的PH。水解反应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温度升 高促使进水解反应的进行,加入酸或碱则使水解收到抑制或促进。 5)、在难溶电解质中,若相应的离子浓度幂的乘积大于该溶液电解质的溶度积时。则该难容电解质会以沉淀析出。反之,难容电解质的沉淀溶解。 二、实验注意事项 1)、酚酞为碱性指示剂,甲基橙为酸性指示剂2)、试剂取用时注意操作, 三、主要仪器与药品 仪器:试管、酒精灯、试管夹 药品:NaOH(0.1mol/L)、NH3·H2O(0.1mol/L)、HAC(0.1mol/L)、HCl(0.1mol/L)、NaCl(0.1mol/L) Na2S(0.1mol/L)、NaAc(0.1mol/L) 四、实验过程及原始数据记录 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0.1mol/LNaOH,PH=14;0.1mol/LNH3·H2O,PH=9;;蒸馏水:PH=7; 0.1mol/LHAc,PH=3;0.1mol/LHCl.PH=1,按PH从小到大排序:0.1mol/LHCl<0.1mol/LHAc<蒸馏水<0.1mol/LNH3·H2O<0.1mol/LNaOH 盐类的水解 1)、用PH试纸测定浓度为0.1mol/L溶液PH:NaCl=8;PH =9;NaAc=10 2)、取少量NaAc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滴一滴酚酞溶液,溶液颜色变为浅红,加热溶液,溶液颜色加深。 沉淀生成与转化 1)、经试管中加入0.5mL0.1mol/L K2CrO4溶液,混合后一边振荡试管,一边逐滴加入0.1mol/L

基础化学沉淀溶解平衡习题参考答案

7沉淀-溶解平衡习题解答(p180-182) 1.解答:(1)解:AgI (2)解:Mg(OH)2 2.解答:(1)CaF2?Ca2++2F- s+0.00102s K sp=(s+0.0010)(2s)2?4?0.0010s2 (2)Ag2CrO4?2Ag++CrO42- 2s+0.010s K?sp=(2s+0.010)2?s?0.0102?s Ca3(PO4)2=3Ca2++2PO43- 3s2s 11.解答:AgCl=Ag++Cl- Ag+与NH3会形成配合物,影响AgCl沉淀的溶解平衡 或者:AgCl+2NH3=Ag(NH3)2++Cl- 12.解:[Ba2+]=0.010/1.0=0.010mol?L-1[F-]=0.020/1.0=0.020mol?L-1 Ba2++2F-=BaF2J=[Ba2+][F-]2=0.010?0.0202=4.0?10-6?K?sp有沉淀生成 s?(2s)2=K?sp=1.0?10-6 [Ba2+]=6.3?10-3mol?L-1[F-]=2s=0.013mol?L-1 13.解答: J=[Mg2+][OH-]2=1.0?10-3?(1.8?10-6)=3.2?10-15?K?sp 所以:无Mg(OH)2沉淀生成

14.解:MnS(s)+2HAc(aq)=Mn 2+(aq)+2Ac -(aq)+H 2S(aq) x 0.200.400.20 所以,溶解0.20molMnS 需HAc 的浓度为:0.032+0.40=0.43mol ?L -1 15.解:必须同时考虑同离子效应和酸效应。 αS 2-(H )=1+β1[H +]+β2[H +]2 β1=1/k a2=121069.7?;β2=1/k a1k a2=191010.8? 所以αS 2-(H )=131010.8? θsp θsp K 'K =αS 2-(H )=41086.4-? 16.所以[Cl - 同理,K θsp 同理,n (CO2)当加入与NaOH 等当量的NH4Cl 时,完全生成NH3 ∴必须再加入NH4Cl 形成缓冲溶液,再降低溶液pH ∴加入的总的NH4Cl 解法二,0.357 101.43 50.0 20.00.5050.0 50.020.00.05020.0 O H 2NH Mg 2NH (s) Mg(OH)223242=?=+?+??+=+-++x ∴加入的总的NH4Cl 19.解答: J=[Zn 2+][OH -]=2.6?10-16?K ?sp =1.2?10-17 计算说明有Zn(OH)2沉淀生成。

沉淀溶解平衡知识点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符号:S ,单位:g ,公式:S=(m 溶质/m 溶剂 )×100g 2.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度差别很大,从溶解度角度,可将物质进行如下分类: 3.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二?沉淀溶解平衡 1.溶解平衡的建立 讲固态物质溶于水中时,一方面,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分子或离子脱离固体表面进入水中,这一过程叫溶解过程;另一方面,溶液中的分子或离子又在未溶解的固体表面聚集成晶体,这一过程叫结晶过程。当这两个相反过程速率相等时,物质的溶解达到最大限度,形成饱和溶液,达到溶解平衡状态。 溶质溶解的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 ? ?? ??→<→=→>????→→晶体析出 溶解平衡固体溶解 结晶溶液中的溶质溶解固体溶质结晶溶解结晶溶解结晶溶解v v v v v v 2.沉淀溶解平衡 绝对不溶解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任何难溶物质的溶解度都不为零。以AgCl 为例:在一定温度下,当沉淀溶解和生成的速率相等时,便得到饱和溶液,即建立下列动态平衡: AgCl(s)Ag + (aq)+Cl - (aq) 3.溶解平衡的特征 1)动:动态平衡 2)等:溶解和沉淀速率相等 3)定:达到平衡,溶液中离子浓度保持不变 4)变:当外界条件改变时,溶解平衡将发生移动,达到新的平衡。 三.沉淀溶解平衡常数——溶度积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难溶性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其平衡常数叫溶度积常数。 2)表达式:即:AmBn(s)mA n+ (aq)+nB m - (aq) Ksp =[A n+]m ·[B m -]n 例如:常温下沉淀溶解平衡:AgCl(s)Ag + (aq)+Cl - (aq), Ksp(AgCl)=[Ag + ][Cl - ] =1.8×10 -10 常温下沉淀溶解平衡:Ag 2CrO 4(s)2Ag + (aq)+CrO 42-(aq), Ksp(Ag 2CrO 4)=[Ag +]2 [CrO2- 4] =1.1×10 -12 3)意义:反应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对于阴阳离子个数比相同的电解质,Ksp 数值越大,电解质在 溶解 沉淀

最新沉淀溶解平衡习题及答案

沉淀溶解平衡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溶度积小的物质一定比溶度积大的物质溶解度小 B.对同类型的难溶物,溶度积小的一定比溶度积大的溶解度小 C.难溶物质的溶度积与温度无关 D.难溶物的溶解度仅与温度有关 2.已知25℃时,AgCl的溶度积K sp=1.8×10-10 mol2·L-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向饱和AgCl水溶液中加入盐酸,K sp变大 B.AgNO3溶液与NaCl溶液混合后的溶液中,一定有c(Ag+)=c(Cl-) C.温度一定时,当溶液中c(Ag+)·c(Cl-)=K sp时,此溶液中必有AgCl沉淀析出 D.将AgCl加入到较浓Na2S溶液中,AgCl转化为Ag2S,因为AgCl溶解度大于Ag2S 3.常温下,已知Mg(OH)2的溶度积常数为1.8×10-11mol3·L-3,则Mg(OH)2的饱和溶液的pH最接近于(C) A.1B.3 C.11 D.13 4.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和Mg(OH)2而不是CaCO3和MgCO3的解释正确的是(D) A.Mg(OH)2的溶度积大于MgCO3的溶度积,且在水中发生了沉淀转化 B.Mg(OH)2的溶度积小于MgCO3的溶度积,且在水中发生了沉淀转化 C.MgCO3电离出的CO2-3发生水解,使水中OH-浓度减小,对Mg(OH)2的沉淀溶解平衡而言,Q<K sp,生成Mg(OH)2沉淀 D.MgCO3电离出的CO2-3发生水解,使水中OH-浓度增大,对Mg(OH)2的沉淀溶解平衡而言,Q>K sp,生成Mg(OH)2沉淀

5.在CaF2(K sp=5.3×10-9mol3·L-3)与CaSO4(K sp=9.1×10-6mol2·L-2)混合的饱和溶液中,测得F-浓度为1.8×10-3mol·L-1,则溶液中SO2-4的浓度为(B) A.3.0×10-3mol·L-1 B.5.7×10-3mol·L-1 C.1.6×10-3mol·L-1 D.9.0×10-4mol·L-1 Cu2+(aq)+2OH-(aq),在常温下 6.Cu(OH)2在水中存在着沉淀溶解平衡:Cu(OH)2(s) K sp=2×10-20mol3·L-3.某CuSO4溶液中[Cu2+]=0.02 mol·L-1,在常温下如果要生成Cu(OH)2沉淀,需要向CuSO4溶液中加入碱溶液来调整溶液的pH,则溶液的pH大于(D) A.2 B.3 C.4 D.5 二、非选择题 1、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因素:将Ca(OH)2固体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后达如下平衡: Ca(OH)2(s)Ca2+(aq) +2OH-(aq),试分析下列变化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 【小结】①升高温度,沉淀溶解平衡一般向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Ca(OH)2除外) ②加入少量水,沉淀溶解平衡向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溶液中离子浓度不变固体的质量会减小

离解平衡和沉淀反应.

实验六 离解平衡和沉淀反应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并验证同离子效应对弱电解质离解平衡的影响; 2.学习缓冲溶液的配制,并验证其缓冲作用; 3.掌握并验证浓度、温度对盐类水解平衡的影响; 4.了解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条件以及沉淀的转化。 二、实验原理 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少量含有相同离子的另一强电解质时,使弱电解质的离解程度降低,这种效应称为同离子效应。 弱酸及其盐或弱碱及其盐的混合溶液,当将其稀释或在其中加入少量的强酸或强碱时,溶液的pH 值改变很少,这种溶液称作缓冲溶液。缓冲溶液的pH 值(以HAc 和NaAc 为例)可用下式计算: ''a a ''()(HAc)pH p K lg p K lg ()(Ac ) c c c c -=-=-酸盐 在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未溶解的难溶电解质和溶液中相应的离子之间建立了多相离子平衡。例如在PbI 2饱和溶液中,建立了如下平衡: PbI 2 (固) Pb 2+ + 2I - 其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2sp K ()(I )c c -=?2+Pb ,称为PbI 2溶度积。 根据溶度积规则可判断沉淀的生成和溶解,当将Pb(Ac)2和KI 两种溶液混合时,如果: (1)''2()(I )c c -?2+Pb >sp K ,溶液过饱和,有沉淀析出; (2)''2()(I )c c -?2+Pb =sp K ,溶液饱和; (3)''2()(I )c c -?2+Pb <sp K ,溶液未饱和,无沉淀析出。 使一种难溶电解质转化为另一种难溶电解质,即把一种沉淀转化为另一种沉淀的过程称为沉淀的转化,对于同一种类型的沉淀,溶度积大的难溶电解质易转化为溶度积小的难溶电解质。对于不同类型的沉淀,能否进行转化,要具体计算溶解度。 三、仪器和药品

沉淀溶解平衡(讲义及答案)

沉淀溶解平衡(讲义) 一、知识点睛 1.沉淀溶解平衡 (1)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当难溶电解质溶于水形成饱和溶液时, 沉淀和的速率相等,固体质量和 离子浓度不再变化的状态。 (2)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 对于沉淀溶解平衡A m B n(s) m A n+(aq)+n B m-(aq),溶 度积可表示为K sp= 。 如:PbI2(s) Pb2+(aq)+2I-(aq),K sp(PbI2)= [Pb2+][ I-]2。 ①K sp 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 ②K sp 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当化学式 所表示的组成中阴、阳离子个数比相同时,K sp 越大, 溶解能力越强。 2.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外界因素 (1)温度 大多数难溶电解质的溶解是吸热的,升高温度,平衡 向的方向移动。 (2)浓度 浓度越稀,溶解程度越大,加水稀释,平衡向 的方向移动。 (3)外加试剂 ①加入相同难溶电解质,平衡不移动。 ②加入某种物质(其中含有难溶电解质的组成离子), 平衡向的方向移动。 ③加入能与难溶电解质电离出的离子反应的物质,平 衡向的方向移动。 3.沉淀的溶解与生成 (1)溶度积规则(浓度商Q 与K sp 的关系) Q K sp 溶液中的离子生成沉淀,直至平衡。 Q K sp 沉淀溶解与离子生成沉淀处于平衡状态。 Q K sp 若体系中有足量固体,则固体溶解,直至平衡。 (2)实例分析 ①做“钡餐”用BaSO4而不用BaCO3

②误服可溶性钡盐可用 5.0%的Na2SO4溶液洗胃 ③石笋、钟乳石和石柱的形成 ④珊瑚的形成 4.沉淀的转化 (1)实质 加入某种能使难溶电解质转化为更难溶电解质的物 质,利用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实现沉淀的转化。 注:两种难溶物的溶解能力差别越大,越容易转化。 (2)实例分析 ①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 用FeS、MnS 等难溶物作沉淀剂除去工业废水中的 Cu2+、Hg2+、Pb2+等重金属离子。 以FeS 除去工业废水中的Hg2+为例,沉淀转化反应 为。 ②将某些用酸或其他方法不易除去的沉淀转化为用酸 或其他方法易除去的沉淀 锅炉水垢中的CaSO4可用饱和Na2CO3溶液转化为 CaCO3,再用酸除去,沉淀转化反应为 。 ③水垢中Mg(OH)2的形成 持续加热可以使水中部分溶解的MgCO3转化为更 难溶的Mg(OH)2。 二、精讲精练 1.下列对沉淀溶解平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难溶电解质溶解开始后,只有溶解过程,没有析出过程B.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可以通过改变条件使平衡移动 C.达到平衡时,沉淀溶解和生成的速率相等,都为0 D.达到平衡时,溶液中溶质的离子浓度相等,且保持不变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某物质的溶解性为难溶,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0 B.难溶电解质在溶解过程中都存在沉淀溶解平衡 C.某离子被沉淀完全是指该离子在溶液中的浓度为0 D.K sp(AB2)小于K sp(CD),则AB2的溶解度小于CD

13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常数

13. 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常数 一、知识梳理 1、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的预备知识 ①20℃时,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②难溶并非不溶,任何难溶物在水中均存在沉淀溶解平衡。 ③沉淀溶解平衡常为吸热,但Ca(OH)2为放热,升温其溶解度减少。 ④反应后离子浓度降至1×10—5以下的反应为完全反应。 ⑤沉淀溶解平衡方程式的书写:注意在沉淀后用(s)、(aq)标明状态,并用“”。 如:Ag 2S(s)2Ag +(aq)+ S 2—(aq) 2、沉淀溶解平衡 (1)定义:一定温度下,沉淀溶解成离子的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沉淀的速率,形成饱和溶液,固体质量和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特征:逆、动、等、定、变 (3)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内因:难溶物质本身性质——主要决定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温,多数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②浓度—加水,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③同离子效应—向平衡体系中加入相同的离子使平衡向沉淀方向移动 ④其他—向平衡体系中加入可与体系中某些离子反应生成更难溶物质或气体时,平衡正移 3、溶度积常数(Ksp )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时,离子浓度保持不变。其离子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方的乘积为一个常数,称之为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用Ksp 表示。 (2)表达式:AmBn(s)mA n+(aq)+nB m —(aq) Ksp= [A n+]m ?[B m —]n 注:①Ksp 值的大小只与难溶电解质本身的性质和温度有关,与浓度无关。 ②Ksp 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在同温度下,Ksp 越大,溶解度越大 二、典例分析 例题1、在含有Mg(OH)2沉淀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固体NH 4Cl 后,则Mg(OH)2沉淀( ) A .溶解 B .增多 C .不变 D .无法判断 考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 分析:氢氧化镁电离出来的OH —与NH 4+结合生成弱电解质NH 3?H 2O ,从而促进Mg(OH)2 的溶解,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氢氧化镁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Mg(OH)2(s)Mg 2+(aq)+2OH —(aq),Mg(OH)2电离出 来的OH —与NH 4+结合生成难电离的弱电解质NH 3?H 2O ,氢氧根离子浓度降低,从而使Mg(OH)2的溶解平衡向右移动,促进氢氧化镁溶解,故Mg(OH)2能溶于NH 4Cl 溶液中。 故选A . 点评:本题考查了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从溶解平衡角度进行分析解答即可,难度不大. 三、实战演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Ksp 越小,则它的溶解度越小 B .任何难溶物在水中都存在沉淀溶解平衡,溶解度大小都可以用Ksp 表示 C .溶度积常数Ksp 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度积越大 D .升高温度,某沉淀溶解平衡逆向移动,说明它的溶解度是减小的,Ksp 也变小 难溶 微溶 可溶 易溶 0.01 1 10 (S g/100g 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