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两则优秀教案四公开课

合集下载

《寓言两则》优秀教案设计(精选五篇)

《寓言两则》优秀教案设计(精选五篇)

《寓言两则》优秀教案设计(精选五篇)第一篇:《寓言两则》优秀教案设计教学流程:一、读课文,找感觉。

1、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想想你对哪一则寓言比较感兴趣,告诉大家。

指导念准两个成语:南辕北辙、滥竽充数。

2、请两位同学分别读两则寓言。

如果你能读出与他不同的风格,请你展示自己的才能——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风格吗?二、品课文,悟道理。

1、两则故事很短小,但只要你爱思考,就能从中领悟出一些道理。

可以先与同学讨论,待会儿你们说,你们评,老师来做听众。

2、同学各抒已见,请支持他的意见。

同学举手。

同学们最赞同谁发言?3、那么,用“南辕北辙”和“滥竽充数”这两个词作为故事的题目,你觉得合适吗?(.课件演示两则成语的意思)这是老师从成语词语中查出的解释,这个成语的意思跟同学们刚才说的一致吗?我的感觉是:同学们谈得比它生动、又丰富。

我们还是小学生,读了故事能领悟到学习中的道理;长大后走上社会,你再读这个小故事,会领悟到又一层道理。

只要我们静心读书,善于思考,我们会发现,文章也像一颗树,有无穷的生命力。

它会随着你的成长,而一同成长,同学们信吗?三、评人物。

让我们试一试。

(.课件演示:《寓言二则》新读)这个“新”,就是让你换个角度,用新的眼光去看看这个小故事,也许就会发现,它还有新的含义。

1、同学们可以从这里入手。

(.课件演示:如果你是个善良、聪明的少年,请再回头看看故事中的主人公,他有可取的地方吗?)想跟同学讨论吗?可以离开座位跟任何同学讨论。

2、组织交流。

同学发言,有同样感受的同学举手表示。

大致有以下几种意见:去楚国的人:A、说话幽默,性格乐观。

B、勇于探索,不怕冒险。

C、大智若愚,大胆创新。

南郭先生:A、信息灵通,随机应变。

B、知已知彼,勇于冒险。

3、引导修改原文。

照你的看法,这课文该怎么读?读后,有没有想把文中有些语句改一改?课件出示:①《南辕北辙》最后一个自然段。

改为:他的朋友呆呆地站在那儿想:这位老兄一向不傻呀!莫非……②每次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课文《寓言两则》的优秀教案设计(精选6篇)

课文《寓言两则》的优秀教案设计(精选6篇)

课文《寓言》的优秀教案设计课文《寓言两则》的优秀教案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文《寓言两则》的优秀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文《寓言》的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亡羊补牢。

教学设计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2、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3、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

言:讲道理。

)4、“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5、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

我们先学习寓言。

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丢失。

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

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3、同桌互议。

寓言两则教案公开课

寓言两则教案公开课

寓言两则优秀教案公开课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两则寓言故事,使学生能够理解寓言的寓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寓言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寓言故事,引导学生懂得诚实、勇敢、自信等品质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 掌握两则寓言故事的角色、情节和寓意。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寓言故事中的寓意。

2.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准备:1. 课本或其他寓言故事材料。

2. 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两则寓言故事。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寓言?寓言的特点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两则寓言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2. 学生填写学习任务单,记录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寓意。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则寓言故事进行深入探讨。

2. 各组分析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总结寓意。

3. 各组汇报分析结果,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编写一则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

2. 学生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两则寓言故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了寓言的特点和阅读理解能力。

在合作探讨环节,学生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参与分析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提高了分析能力。

通过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寓言故事中的寓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经典的寓言故事案例,如《狐假虎威》、《刻舟求剑》等。

人教版《寓言两则》语文板书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寓言两则》语文板书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寓言两则》语文板书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守株待兔》和《郑人买履》两则寓言的寓意。

2.培养学生通过寓言故事认识社会、感悟生活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寓言的寓意,学会从寓言故事中汲取生活智慧。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寓言故事,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自我反思。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两则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和《郑人买履》。

大家听说过寓言吗?谁知道什么是寓言?(2)寓言是一种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寓意、表达观点的文学形式。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两则寓言,看看它们分别讲述了什么故事,又蕴含了怎样的道理。

2.讲解《守株待兔》(1)我们来学习《守株待兔》这则寓言。

请大家先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2)故事讲的是一个农夫偶然得到了一只撞树而死的兔子,从此便放弃耕作,每天守在树旁等待兔子自己撞死。

结果,兔子再也没有出现,农夫最终饿死。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对,我们不能只依赖偶然的机遇,而要脚踏实地地工作。

这就是《守株待兔》的寓意。

3.讲解《郑人买履》(1)我们学习《郑人买履》这则寓言。

请大家再次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2)故事讲述了一个郑国人买鞋时,过于相信尺寸,结果因为尺寸不对而无法穿上鞋子。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对,我们在做事情时,不能过于拘泥于教条,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这就是《郑人买履》的寓意。

4.分析两则寓言的寓意(1)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守株待兔》和《郑人买履》的故事内容,那么它们分别蕴含了哪些道理呢?(2)请大家分组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两则寓言的理解。

(1)通过学习这两则寓言,我们明白了不能只依赖偶然的机遇,要脚踏实地地工作;同时,我们在做事情时,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2)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这两则寓言的感悟文章,题目自拟。

《寓言两则》公开课教案

《寓言两则》公开课教案

《寓言两则》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两个寓言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学生能够运用寓言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培养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寓言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寓言故事的兴趣和爱好,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寓言故事的学习,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分析所选寓言故事的内容、结构和写作特点,以及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2.2 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2.3 教学重难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保学生能够有效掌握。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与主题相关的提问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思考。

3.2 课堂讲解:对每个寓言故事进行详细讲解,包括故事内容、角色分析、寓意解释等。

3.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寓言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3.4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寓言故事,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第四章: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进行复述或写一篇读后感,加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和作业完成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提升情况。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所选用的寓言故事教材,包括文本内容、插图等。

6.2 多媒体资源:利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增加课堂趣味性。

6.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寓言故事的其他版本、解读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讲授法:教师对寓言故事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

7.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7.3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和体验。

《寓言两则》公开课教案

《寓言两则》公开课教案

《寓言两则》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两则寓言的故事内容及其寓意。

学生能够运用寓言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寓言故事的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寓言故事的兴趣,感受寓言的魅力。

学生学会从寓言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本节课将学习两则寓言故事,旨在通过寓言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悟到深刻的道理。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寓言故事。

学生对寓言故事感兴趣,乐于参与课堂讨论。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寓言故事的基本情节和寓意。

3.2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3.3 引导式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思考,深入剖析寓言故事中的道理。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介绍寓言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

4.2 自主阅读学生独立阅读第一则寓言故事,理解故事情节和寓意。

4.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4.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剖析寓言故事中的道理。

4.5 课堂小结第五章:课后作业5.1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选择一则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进行阅读和理解。

5.2 作业要求学生要能够理解故事情节和寓意,并将故事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5.3 作业反馈教师在下一节课上课前,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并进行点评。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教师通过评估了解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程度和寓意运用能力。

6.2 评估方式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对学生进行评估。

6.3 评估内容学生对寓言故事情节的理解、对寓言寓意的感悟以及寓意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反思内容教师回顾课堂教学过程,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于《寓言两则》公开课教案

关于《寓言两则》公开课教案

关于《寓言两则》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寓言两则》的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并理解寓言故事中的比喻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寓言两则》的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并理解寓言故事中的比喻和寓意。

2. 教学难点:(1)寓言故事中的比喻和寓意。

(2)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法:采用小组讨论、分享心得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3. 案例教学法:以《寓言两则》为例,分析故事中的比喻和寓意,引导学生学会从实际案例中吸取人生智慧。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寓言两则》文本。

2. 媒体资源:图片、视频等。

3.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

(2)简要介绍《寓言两则》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寓言两则》,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学习生字词,疏通文意。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寓言故事中的比喻和寓意。

(2)分享心得: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5. 实践运用:(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寓言故事或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2)学生结合个人经历,谈谈从寓言故事中吸取的人生智慧。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寓言两则教案公开课

寓言两则教案公开课

寓言两则优秀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两则寓言故事,使学生理解寓言的定义和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寓言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寓言故事中汲取智慧,学会在生活中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学习两则寓言故事:《狐假虎威》和《守株待兔》。

2. 分析寓言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3. 讨论寓言故事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故事的定义和特点,分析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寓言故事中汲取智慧,学会在生活中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寓言故事的定义和特点,分析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寓言故事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启示。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寓言故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的魅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寓言故事,激发学生对寓言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次公开课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狐假虎威》和《守株待兔》。

3. 讲解寓言故事的定义和特点:解释寓言故事是一种以寓意为主的故事,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传递道理。

4. 分析《狐假虎威》故事:讲解故事背景,阐述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传达的道理。

5. 分析《守株待兔》故事:讲解故事背景,阐述故事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传达的道理。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寓言故事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启示,分享各自的观点。

7. 总结:对本次公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寓言故事的价值和意义。

8.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寓言故事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评估学生对寓言定义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故事中比喻和象征意义的理解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言两则优秀教案四公开课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寓言两则优秀教案四公开课,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学习目标
1.会认“寓”等10个生字,会写“守”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课前准备
1.多媒体教学软件:《寓言两则》全篇演示、农夫拔禾苗的过程。

2.生字、生词卡片。

3.从课外查找有关寓言的知识,收集其他寓言故事。

第一课时
(学习《揠苗助长》)
揭示课题,弄清题意
出示课题“寓言两则”,由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来解释课题。

(“寓言”是用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则”的意思就是“篇”)
教学《揠苗助长》
1.播放课件理解课题、了解故事。

a.学生讲解题意:“揠”是拔的意思,“助”是帮助,“长”是
生长。

b.按照“理解题意→了解故事→理解内容→认识道理”的顺序来进行学习。

c.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习生字。

a.范读课文,听准生字字音。

b.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注意指导读错的字。

◆同桌之间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c.巩固生字。

◆读生字卡片。

(齐读、指读、开火车读)
◆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在朗读中巩固生字。

老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3.感悟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出示四个问题:
a.种田人看到禾苗几乎没长高时,他的心情怎样?将描写他心情的词句画出来。

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吗?
◆随机理解重点词语:巴望、焦急。

◆出示重点句子,体会种田人的心情:“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词句,要读出种田人的焦急心情。

b.种田人在这种情况下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结果怎样?
◆用软件演示种田人拔苗的过程,朗读第2自然段,要读出
那个人卖力拔苗的情景。

◆读第3、4自然段,体会种田人回家后得意的心情,以及后来知道禾苗都死了,十分失望的心理。

c.这则寓言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d.我们已经知道种田人的愿望是好的。

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或亲属,你怎样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愿望?
4.诵读全文,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守株待兔》)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交代教学目标。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每个寓言都是通过有趣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寓言两则的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

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寓意,学会生字。

2.创设情境,播放多媒体动画《守株待兔》,激发学习兴趣。

现在老师先请大家欣赏《守株待兔》这个有趣的寓言故事。

大家边看边想: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
3.揭示课题,释题。

a.揭示课题,正音。

b.释题:问:“株”是什么意思?守株呢?待兔又是什么意思?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
4.学生自由读课文,老师提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段落序号。

学习课文,理解寓意
1.学习第1、2自然段。

a.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那个人为什么会守在树桩旁边等待兔子呢。

b.默读课文,说说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这只野兔的。

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读给大家听。

(板书:捡到兔子)
c.出示生字“窜”“撞”,理解意思。

(窜—乱跑;撞—碰)
d.他捡到野兔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投影出示句子(要是每天……多好啊),齐读。

◆他这样想可能吗?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指导有感情地读句子,指名读、齐读第1、2自然段。

2.学习第自然3段。

a.自由读课文,说说这个人后来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板书:整天坐守庄稼全完了
b.齐读第3自然段。

3.理解寓意。

a.他这样做对不对?错在哪里?学生讨论、交流。

b.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c.老师总结寓意。

(注意语言要浅显易懂)
d.在我们平时生活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呢?举例说说。

e.老师总结: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对于偶然得到的东西,我们不应该抱有侥幸的心理,只有踏踏实实地做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会取得收获。

f.齐读课文。

课堂练习
1.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2.出示要求写的9个字,学生自己分析字形,提出书写应注意什么问题。

3.指导写字。

4.完成课后练习“读读想想”。

拓展活动
把本课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再请他们讲一个寓言故事。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寓言两则》教学设计四,寓言两则,希望对你有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