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全 论漆艺与中国古代乐器
精选中国工艺美术史之漆器工艺

战国时期
制胎工艺(1)木胎分为雕木胎和卷木台 雕木胎:是用整块木料雕成漆器,然后髹漆。 卷木胎:是用薄板卷成筒形器,接口处削成斜面用漆沾合,然后再另行装粘圆形器底。(2)夹纻胎:战国晚期发明,其制作是先以木或泥制成器形,成为内胎,然后以湿抹布一层层糊涂其上,干后去胎成型,在进行髹漆彩绘。(3)皮胎:牛皮制成,加漆饰,坚韧轻便,多用于漆盾。
---彩绘变形鸟纹盂
木胎,挖制。器表与口沿内髹黑漆,余髹红漆。用红、褐漆在黑漆地上绘变形鸟纹、波折纹、圆点纹等图案
----彩绘凤纹卮
木胎,挖制。由器身与盖扣合而成。器身与盖的形制相同,外作椭圆形,内作耳杯形,底部与盖顶部的剖面略呈弧形,腹外有两道凹弦纹。器内髹红漆,器表髹黑漆。素面。盖上有烙印的“亭”字。出土时盒内平放五件里红外黑的漆耳杯。
------双凤漆鼓架
虎座鸟架鼓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乐器种类。两只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而踞的卧虎为底座,虎背上各立一只长腿昂首引吭高歌的鸣凤,背向而立的鸣凤中间,一面大鼓用红绳带悬于凤冠之上。通体髹黑漆为地,以红、黄、金、蓝等色绘出虎斑纹和凤的羽毛。全器造型逼真,彩绘绚丽辉煌,既是鼓乐,也是艺术佳作。
---彩绘凤纹盘
夹丝胎。敞口,宽折沿,斜折腹,圜底,通体髹黑漆,以暗红和朱红彩绘花纹:口沿与口沿内侧绘变形鸟纹、卷云纹,口沿外饰卷云纹,腹外绘三角纹、卷云纹、变异云纹、圆点纹,内底正中饰对称的四对短尾风,周围绘四组对称的长尾凤及卷云纹、圆圈纹,内外两圈纹饰的四个勾连云纹相连成一个整体。
---波纹豆
表现手法 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具有独立的、动人的表现力,尤其具有“动”的效果。流动的云纹曲线作~状勾勒穿梭,由于漆液的粘稠,在快速运笔时自然出现了时断时续的效果,增加了画面的“节拍感”。
漆艺的继承和发展研究论文

漆艺的继承和发展研究论文内容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漆艺在设计思想、材料工艺等方面都正面临着蜕变和再生的考验。
文章通过对传统漆艺与现代漆艺的研究和分析,更深入地把握漆艺之文化精髓,并结合对日本、韩国的漆艺发展现状的分析和借鉴,从各个层面提出中国现代漆艺发展的策略,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漆艺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漆艺传统现代装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漆和使用漆的国家,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
从新石器时代发展至战国和汉代,漆器工艺发展较快,应用范围也变得十分广泛。
秦汉是漆艺发展的鼎盛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漆器因受到绘画的影响,打破了平涂的风格,出现了晕色技法。
唐代发展了金银平脱漆器和雕漆漆器。
宋元两代,戗金、雕漆等技艺进一步发展,漆器更加繁荣。
明代和清代,中国漆器发展直至全盛时期。
中国的漆艺不但形成了自己艺术史上最为灿烂辉煌的乐章,而且影响了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漆艺发展,并逐渐流传到欧洲乃至全世界。
然而,现代中国漆艺已明显落后于日本和韩国。
2007年3月28日的《光明日报》刊登了《七千年漆艺能否熠熠生辉?》一文,指出了目前我国漆器行业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不断萎缩的状况。
如此现状,为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传统漆艺1.传统漆艺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原则传统漆艺属于工艺美术,从《考工记》《髹饰录》等文人笔记史料和代代相传的工匠秘诀,成为我们了解把握传统漆艺设计思想和原则的窗口。
传统漆艺的设计思想和设计原则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顺应自然、崇尚自然的设计思想。
从《考工记》的“材美工巧”到《髹饰录》的“巧法造化”都是主张因材施艺,合于自然、顺于自然,以返璞归真、自然天成作为造物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是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设计原则。
《髹饰录》第二章“楷法”中的“二戒”,即戒“淫巧荡心”和“行滥夺目”,就是要避免过分偏重装饰而失去造物的实用价值;保证产品的质量,不要让粗劣的“行货”在市场泛滥。
2.传统漆艺的表现语言传统漆艺的表现语言包括装饰技法、色彩语言和装饰纹样设计及造型设计这几个方面。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雕漆技艺

简 介
雕漆工艺 , 是把天然漆料在胎 上涂抹出_定厚 度 , 用 刀 在 堆 起 的平 面 漆 胎 上 雕 刻 花 纹 的 技 法 。 再 由于色彩 的不 同, 亦有” 剔红” ” 、 剔黑” ” 、剔彩 ” 及” 剔犀” 等不同的名 目。北京雕漆造型古朴庄重 , 纹饰
切料机赶胎机圈线机打口机焊活室压力机球磨机烧兰炉槌平台平尺水平仪模具旋床各种木工工具木刻工具脱胎架窨箱丝头漆刷铲刀皮子铁板丝绵窨楞托盘旋刀修锉机藤条划线卡具漆版刺刀起子片刀弯刀凹面刀勾刀锦纹刀甲叶刀高丽纸烘烤箱磨活机抛光机压子雕漆漆器制造工序雕漆漆器的工艺制造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由于制造的手工性雕刻的复杂性技巧的专门性艺术的独特性使得雕漆作品从设计到成品的制成必须由许多手工艺人经过若干道工序方能完成
维普资讯
第2 6卷
第 2期
中国生 漆
J un l fC ie eL c u r o ra hn s a q e o
Vo . . 126 No 2 NO 2 7 V. o0
20 0 7年 1 1月
中 国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保 护 名 录—— 雕 漆技 艺
精 美考 究 , 泽 光润 , 态典 雅 , 有 防潮 、 热 、 色 形 并 抗 耐
相互 融合 , 终创 造 出 了北京 雕 漆 工 艺 的独 特 面貌 。 最 在 艺术 上 , 园厂 早期 制 造 的雕 漆 制 品 注重 磨 工 , 果 光
润、 古朴 、 浑厚 , 以前 的雕漆无法 比拟 的。明末 , 是 雕
品构 图严谨 , 工精 细 , 雕 图案繁 缛 , 艺 复 杂 , 成 了 工 形
溯 源 与发 展
据 明代 黄成 的《 髹饰 录》 记载 , 这种古 老的工艺
中国古代漆器艺术

新石器时期的漆器 。1 9 7 8年在距今已有六 、
七千年的浙江余姚县 河姆渡遗址第 三文化层 中发掘
到一件木碗 , 外壁有朱红色涂料 。经科学鉴定 。 涂 料
物厨 _ 芏能与汉代漆器的漆皮相似。在江苏吴江梅堰 新 石器时代遗址 中发现 以棕红 色为主 的彩 绘陶器 。 从上面可以观察到彩绘} 勺 『 原料 十分象漆。取样与汉 代漆片及纯属陶器的仰韶 彩陶 、吴江红 衣陶试验对 比, 发现与汉 代漆片相 同而与仰韶 、 吴江 陶器有异 。 报道 的结论认为 ,梅堰遗 址中出土的彩绘陶器上的 彩绘物质和漆的性能完全 相同。在 辽宁省敖 汉旗 大
的特性 。 像 陶瓷 、 丝绸一 样 , 中国漆器是 民族文化 的
瑰宝 。
一 .
址发现有一面雕花 、 一面涂朱的木椁板 印痕 一个 , 河 北藁城台西遗址 出土 的漆器残片 中 .有 的雕花涂色 加松石镶嵌。在安 阳侯家庄商代王 陵发现的漆绘雕
花木器 中, 还有蚌壳 、 蚌泡 、 玉石等镶嵌 。 可见 商代 的 漆工艺 已达到相 当高 的水平 。
的表面上所 制成的 日常器具 及工艺品和美术品 。 生
漆是从 漆树 割取的天然液 汁 , 主要 由漆酚 、 漆酶 、 树 胶质及 水分 构成 。 用它作涂料有耐 潮 、 耐高 温 、 耐 腐 蚀等特殊功 能 , 又 可以配制 出不同色彩 , 光彩 照人 。 漆 器是 中国古 代在化 学工 艺及工 艺美 术方 面的重 要发 明。漆器经过抛 光可与瓷器媲美 。漆层在潮湿
不易 , 尤其是用羊毫 , 就 更难 了。当年 日本书法代表
团看林老写字 , 惊叹之余 , 拿起林老 的笔也想 写几个 字, 结果笔毛柔软 , 一按就倒 ; 墨水蘸多了 , 宣纸 上又 湮化成墨 团。 由此知道林老高深 的笔墨功夫 。 林老瘦 劲、 挺拔 的线条 , 犹 如铁画 中打 出的铁画银 钩 . 非 数
中国古代漆器

中国古代漆器一、新石器时代古朴的漆器艺术新石器时代的漆工艺,从公元前五千年至前二千年,经过了长达三千年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漆器,目前已发现两处:1974年发现的距今七千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和1973年发现的距约五千五百年的江苏常州圩墩马家滨文化遗址。
河姆渡遗址出土两件漆器:朱漆瓜稜碗和緾藤篾朱漆筒形器。
这是目前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漆器。
但是,这两件漆器,已经使用了朱漆,而从本色漆(褐黑色)到色漆(朱色漆)的使用,中间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说明河姆渡遗址的漆器,只是中国漆器的流,还不是源。
常州圩墩遗址出土了漆筒形罐和喇叭形器,这些漆器使用了红黑两色漆,说明漆工艺进步了,但时间上比河姆渡晚了二千五百年,漆工艺在早期的进展是多么缓慢和多么不容易!新石器时代后期的漆器发现增多了,主要有江苏吴江梅堰良渚文化遗址的黑漆陶罐、棕红色漆陶杯,浙江余杭瑶山良渚文化遗址的嵌玉高柄朱漆杯等,山西襄汾陶寺文化遗址的彩绘漆鼓、案、豆、俎等。
根据上述考古资料,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很可能是漆工艺的摇篮,此后,逐渐扩展到黄河流域等地。
新石器时代的漆工艺,时间虽然长达三千年,但由于生产力低下,进展缓慢。
这个时期漆器制作工艺简单,主要是用石器作工具,将木料砍制或挖制成胎,再涂漆而成。
胎骨比较厚重。
前期只有木胎一种,后期出现了陶胎漆器。
这个时期漆器艺术的表现手法,无论是造型艺术,还是装饰艺术,均处于古朴的阶段,其特点是朴素、单纯,像天真的儿童,像大树初生只有两片叶子一样,给人以纯真和朴素的美感。
如饰带纹、回纹、云纹等简单的几何纹饰;绘红、黑等并不复杂的色彩;器形则注重实用,几乎没有附加装饰。
值得注意的,是余坑良渚出土的朱漆杯,镶嵌了平平整整一周白玉珠,朱漆与白玉交相辉映,非常美观,证明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漆器镶嵌工艺,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二、夏商周神秘、威严、庄重的漆器艺术西周漆器突出的成就是蚌泡和蚌片镶嵌技术的广泛采用。
明清琴书所记髹琴、制漆工艺

明清琴书所记髹琴、制漆工艺【版权信息】图文:《中国生漆》第35卷,2016年第3期第29页作者:长北,本文已获原作者及《中国生漆》编辑部授权发布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做商用,只供交流学习明清琴书所记髹琴、制漆工艺(南京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8)内容提要:古代大漆髹饰工艺除系统见载于《髹饰录》之外,以明清琴书记录为详尽。
琴书之于髹饰工艺的价值,主要在于髹琴工艺和制漆工艺,还有髹饰工艺的工具设备。
本文将明清琴书关于髹琴、制漆工艺及髹饰工艺工具设备的文字钩稽校勘读解如下。
关键词:琴书《髹饰录》髹琴工艺制漆工艺作者简介:长北,本名张燕(1944-),女,江苏扬州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副会长,研究方向:漆艺、艺术史。
我国古琴用大漆髹饰。
古代大漆髹饰工艺除系统见载于《髹饰录》之外,以明清琴书如[明]袁均哲辑《太音大全集》[1]、[明]蒋克谦辑《琴书大全》[2]、[明]张大命辑《太古正音》[3]、[清]祝凤喈《与古斋琴谱》[4]记录为详尽。
琴书之于髹饰工艺的价值,主要在于髹琴工艺和制漆工艺,还有髹饰工艺的工具设备。
从时间先后和记录内容看,《琴经》多抄袭《太音大全集》,《琴书大全》则杂抄前人。
本文以明代最先成书的《太音大全集》和记录髹琴工艺、制漆工艺最为精准的《与古斋琴谱》为依据,而以《琴经》、《琴书大全》为参照,将明清琴书关于髹琴、制漆工艺及髹饰工艺工具设备的文字钩稽读解如下:(一)髹琴正统年间,袁均哲据永乐间朱权《太古遗音》并其它琴书辑出《太音大全集》五卷,卷一以“造琴法度”、“灰法”、“糙法”、“煎糙法”、“合光法”、“退光出光法”、“安徽法”、“缀徽法”为序,记录了髹琴工艺。
万历年间,张大命据此书和其它材料,辑为《太古正音》十四卷,卷七与《太音大全集·卷一》分条与条序基本相同,各条文字亦基本雷同,只将“造琴法度”易名为“底面制度”,其前增一条“斫法”,而将“缀徽法”一条内容并入“安徽法”一条内,文内有少量失句、失字或换字。
“漆彩流芳”——浅谈漆艺术的创作与感悟

天工|2021年第4期漆是绘画艺术与传统工艺的完美结合,是传承数千年的文化精髓。
中华民族使用漆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最原始的漆器工艺,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韩非子·十过篇》中就曾记载:“尧禅天,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染(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侯以为益奢,国之不服者十三。
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摘 要]随着陶瓷的发展,这一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的过程逐渐成为一种“奢侈”的艺术形式。
特别是在机器生产时代,几乎所有的传统工艺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漆艺在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由于其材料的局限性、工艺的复杂性、生产的长期性、生产环境的恶劣等原因,更加难以传承。
而在这样一个艰难的时期,坚持发展漆艺,继承传统,遵循传统漆艺的生产过程,肩负漆艺传承创新的历史责任就显得极其重要。
[关键词]漆器;艺术;传承[中图分类号]J527 [文章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1)4-0090-02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吴思冬.“漆彩流芳”:浅谈漆艺术的创作与感悟[J].天工,2021(4):90-91.吴思冬 闽江学院作者简介:吴思冬(1976—),男,福建福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漆艺。
《尘封》 吴思冬 /作“漆彩流芳”—浅谈漆艺术的创作与感悟禹作为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
”由此可见,漆器在古代就已融入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战国至秦汉的五百多年间更是出现了漆文化高潮。
制作漆器的原材料十分昂贵,且工艺复杂、工期漫长。
正因如此,漆器才有了精美的外观以及被王公贵族追捧的地位。
修漆工艺沿袭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至今。
漆器在国际上并没有响当当的名头,也没有人们口耳相传的声誉,但是如果说瓷器象征着中华文化的温润大气,玉器代表着中国人气质的典雅高贵,那么漆器应该可以说是代表着中华文化里最为看重的低调涵养和超然洒脱的品质。
现代人对于奢侈品的认知在于其从选材到加工制作无不体现着高贵的品质和奢华的细节。
中国漆艺的历史

中国漆艺的历史中国漆艺的历史是从7000年以前河姆渡文化时期开始的。
7000年以前,还是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呈现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其中就不乏成片的漆树。
我们的祖先用石刀或石斧砍伐树木时,邂逅了漆树,源源流出的神秘汁液就难免粘付在石刀、石斧上,也可能偶然流滴于陶器之上,干燥成膜后,既坚牢又美观。
于是,祖先们最早认识了漆,也最早使用了漆,从而揭开了漆艺的历史。
197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第三文化层中,发现了一件木胎漆碗,而且是朱色的,这是世界上迄今出土最早的漆器。
由此可以推断,在出现朱漆器之前一定先有黑漆器。
漆的天然本色虽为红棕色,但厚涂即呈黑色。
从利用漆的本色到调和朱色颜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其间所经历的岁月可想而知是相当漫长的。
原始社会漆器的另一重要发现,是1987年在浙江余杭安溪乡瑶山九号墓出土的嵌玉高柄朱漆杯,红漆与白玉交相辉映,也是镶嵌技法的最早证明。
1957~1960年,江苏吴江出土的漆绘黑陶杯河漆绘黑陶罐,为太湖地区良渚氏族遗物,属良渚黑陶文化,距今也有四五千年,证明了我国最早将漆应用于陶器。
表现青铜文化鼎盛时期的商代漆器最高水平的,是发掘河北藁城台西村遗址出土的4件漆器,均为朱漆地黑漆花,有的花纹上嵌有磨制成圆形、方形、三角形的嫩绿色松石,还有的贴着金箔。
这是最早镶嵌绿松石的证明。
1981~1983年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园墓地的发掘,让我们见识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西周漆器:出现了运用蚌片、蚌泡的镶嵌工艺。
其中有彩绘兽面凤鸟纹嵌螺钿漆罍,其镶嵌蚌片的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是迄今为止所见时代最早的螺钿漆器之一。
可以说,西周时期开创了螺钿镶嵌之先河。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日渐衰微之时,漆器异军突起,走向空前的繁荣。
其中尤以战国时期的楚国最为发达。
楚国的中心位于长江汉水流域,有着肥沃的土地和温润的气候,生长着大片漆树、油桐和其它树木,为漆器的发展创造了先天的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国,漆艺与古乐器有着不解之缘。
早在《诗经》中就有琴瑟与大漆的记载“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所谓漆艺,即漆工艺。
中国大漆素有“国漆”身份,漆器艺术跻身“国粹”行列。
在世界音乐史上,中国古代漆乐器是独一无二的。
据考古发现,古代漆乐器有排箫、篪、琴、瑟、琵琶、笛、筑、虎座凤架玄鼓、竽、竽律、木编钟等种类。
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过战国早期的13管漆排箫与两支漆篪,曾侯乙墓和长沙五里牌楚墓均出土过10弦漆琴,最为著名的要数出土的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唐代漆琴“大圣遗音”和“九霄环佩”。
春秋战国时期十分流行漆瑟,目前出土最早的是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漆瑟,1957年信阳长台关出土绘有狩猎场面的漆瑟,虎座凤架玄鼓是典型的战国时期楚国打击漆乐器。
漆瑟在两汉时期多见于画像石,唐代琵琶盛行,漆瑟只在民间流传,唐宋后漆瑟形制有所改变,与筝相似。
琵琶大约在东汉时期由西域传入我国,新疆尼雅汉代精绝国遗址中曾出土过漆琵琶残片,凡此不赘列。
可见中国古代乐器多用大漆髹涂,漆艺赋予乐器之美,乐器也成就漆艺之韵,它们之间同理同性,相辅相成、互为反哺。
一、品性漆艺之道与乐器之理
大漆的品性是中国古代漆乐器制作的首选因素。
大漆的黏性与防蚀、耐酸碱、防潮、耐高温等品性为制造古乐器提供物理依据。
大漆之道与乐器之理的同构性,正所谓“道器不二”。
髹漆是制作琴瑟时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漆面坚硬, 漆膜可以保护乐器外体免受侵蚀;漆膜有弹性,对于传音、共鸣皆有改善,更可衬出乐器音韵悠长绵远;漆膜温润含蓄,不仅使乐器卓显高贵典雅,更可烘衬乐器的东方传统韵味。
大漆的黏性为乐器制作提供天然“乳胶”,成语“如胶似漆”道出天然漆的重要品性黏性。
漆乐器正是利用大漆的附着力而使漆乐器稳固而美观,譬如战国时期彩绘竹胎排箫各箫管的排列边,就是利用大漆粘固。
大漆有防蚀、耐酸碱、防潮、耐高温等化学属性,它为古乐器物理属性提供保障。
最为重要的是漆膜对乐器发音系统有一定改善作用,譬如排箫音色纯美,宛如自然流云清风,素有“天籁之音”的美称。
大漆作为髹饰漆器外表的艺术,它具有音乐般的品性。
漆色光泽静幽典雅,具有排箫音色之美。
曾侯乙墓出土的“彩绘竹胎漆排箫”,通体黑漆为地,用朱、黄色漆髹绘三角纹样,口沿髹朱色。
以当今色彩学中图谱来分析,黑与红的搭配也是一种理想的搭配。
红色波长最长,纯度最高;黑色波长最短,纯度消失。
由此可见,古时漆乐器多以朱黑二色髹饰是符合色彩科学道理的。
漆色的黑有其他黑色所没有的含蓄、蕴藉,给人以深沉内敛的美感,更烘托出乐器典雅深邃的传统东方文化意蕴。
不仅是排箫,古代琴瑟髹漆也是如此,如湖北随县战国初期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通体涂布厚黑漆。
南北朝时期的古琴“万壑松风——仲尼式”,中层为坚硬的黑漆,表层为薄栗壳色漆。
隋琴“万壑松——霹雳式”,面为黑及栗壳色间朱漆,底栗壳色漆。
唐琴漆色也主要以黑色、栗壳色为主,朱砂琴较为少见。
这些乐器之髹足以彰显中国古代乐器之韵。
漆艺材料之道与乐器之理也是同构的。
材料美是古代乐器工艺美自身的必然选择,譬如大漆对颜料的选择,由于大漆含有漆酸,凡是含有锌、铜、铁、钙、钠等金属化合物与大漆之漆酸是相克的,一旦与漆酸起化学反应而变暗黑,则不能入漆。
《淮南子?览冥训》曰“慈石之引铁,蟹之败漆”,同书《说山训》也曰“漆见蟹而不干”。
“蟹之败漆”与“漆见蟹而不干”意思是蟹黄与大漆相克。
现代漆化学研究表明,生漆主要成分有漆酚、树胶、水分等,主要成分为漆酚,漆酚遇到蟹黄后,甲壳素的水解产物壳多糖就产生了保湿作用,如蟹黄污衣,能以蟹脐擦之即去;同样漆毒患者,也可搽蟹黄治疗。
“漆见蟹而不干”为同样道理,也就是漆酚遇到蟹黄后而生产过量水分而不干。
说明古人不使用“蟹黄”入漆,其原因大概在
于“漆见蟹而不干”。
说明古人对漆材料的认识已经相当成熟,这些认识为漆乐器的制造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支撑。
对于乐器工艺而言,认识大漆材料对于制造乐器本身的适应性是首要的。
《梦溪笔谈》曰“琴材欲轻、松、脆、滑,谓之四善。
”(《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琴材对于制琴的规定性,或者说材料美对于造物的特殊规定是工艺成败的关键。
《梦溪笔谈》又曰“材中自有五音”(《梦溪笔谈》卷六乐律二),说明材料美是漆乐器工艺美的前提,材料中自有工艺的决定性因素。
同时《梦溪笔谈》曰“相材之法视其理”(《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譬如大漆之漆膜,对于漆乐器来说,就是尚好的材料,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过彩绘竹胎漆排箫就是例证。
材料是漆工艺的基础,造乐器要“善度材”,材料美是漆乐器形式美的凭借;而且漆“材中自有五音”,具有天然的个性与自然的品质。
漆艺天然性与乐器质地美是匹配的。
大漆是自然赋予古代人制造乐器的天然材料。
没有材料,就无工艺可言。
漆材料来源于它的个性自然。
漆艺材料之天然是一种“天巧”,即不假雕饰,自然工巧。
漆艺材料美有“天工”与“开物”之双重规定,这为古代漆乐器的天然质地美与肌理美提供保证。
如利用大漆的半透明性,罩染大漆于漆乐器身上,大漆的天然美在光线与肌理的映衬下,就格外“巧夺天工”。
漆艺之天然也是漆乐器之天然,古代乐器材料为天然竹木与天然漆,孤立的竹木与大漆本身的天然性无所谓美不美,它们就是天然而已,但在漆艺里,天然漆、天然竹木与漆艺的结合就显出“天巧人工”之美。
正宗的漆乐器工艺以天然为上,如果不依赖于良材,漆乐器就没有真正的工艺之美。
生漆就是天然的良材,它是漆乐器立足的根基,离开了良材,抑或天然的良材,就没有正宗的漆乐器工艺。
天然的美是自然赋予的美,所以漆乐器是自然的恩赐。
漆乐器“择于自然”,也“近于自然”。
如战国楚国漆艺,在材料上,漆艺源于自然;在造型上,漆艺近于自然。
如江陵出土的漆凤鸟虎座鼓架等。
总之,自然是漆艺的母体,漆艺赋予了漆乐器的自然美。
自然美对于漆艺来说,是人们创造艺术赋予的。
大漆永恒的颜色——黑,无与伦比。
漆黑是黑之极致,没有任何一种材料之黑能超过大漆的。
大漆之黑,黑的含蓄,黑的深沉,黑的隽永,这也是当今任何一种黑所达不到的。
如“大圣遗音”琴,通身漆黑色,黑得高贵与深邃。
大漆之红,红的鲜艳、红的厚重,不轻飘,这在所有的绘画材料里无有任何红可以达到(红是大漆和朱砂混合的),千百年不退色。
大漆就是“悦目的颜色”,即和谐的形式。
这就是漆乐器的艺术形式赋予自然的美,漆艺的色彩形式赋予了大漆的美。
大漆的美还在于本质的美。
“漆黑一团”漆黑极致天性;“漆身为厉”漆外之品德;“以胶投漆”大漆情感美;“乌漆墨黑”与“黑漆燎光”大漆视觉之赞;“面如凝脂,眼如点漆”大漆人性美。
这些词语道出了漆本身的本质美,即品性美,所以,大漆的品性也就赋予漆乐器的品性,漆乐器的品性也反映大漆的品性。
如“九霄环佩”琴上的篆书与方印都见古琴的文人书卷气息与“漆方士”与“漆妃”的高贵美誉相得益彰。
天然的美是艺术赋予的美,但并不否定漆艺材料本身的质地美。
质地是材料的物理性质与组织结构,不同材料的质地不同,所呈现的肌理特征也是有差异的。
漆艺材料的质地美是静寂的、厚重的、实用的。
但不同质地的材料给予我们的审美享受是不一样的。
如器乐的木材肌理轻松、流畅、纯粹;竹子质地高贵、典雅、透亮。
古代漆乐器的漆黑之美与现代某些化学涂料浮上来的刺目贼亮是大相径庭的。
与质地关联的另一元素就是肌理,肌理是材料的物理组织结构,被我们视觉的或触觉的感知质感,它具有流动的、想象的、实用的个性美。
漆艺材料如木材、竹子固有的年轮肌理是天然的,它所给予漆乐器的质感也是天然的漆乐器所创造出来的肌理,构成了它们的“细部”,这些“细部”是构成漆乐器的特色与灵魂。
漆乐器的立体效果与流动乐感在这些“细部”中豁然流溢。
所谓漆乐器的质感美,就是这些“细部”的肌理美所映衬出来的美。
大漆肌理的形成与大漆色彩的局限性也是有关的,正是大漆色彩的局限性决定自身品格的包容性,从而形成丰富的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