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等26个城市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之争
成渝应共同提升西部金融中心竞争优势

成渝应共同提升西部金融中心竞争优势陈文华张剑渝李菁李恩付近期,我们紧紧围绕中央关于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关要求,通过组织专门力量、深入金融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多种有效形式,对成渝两地协同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进行了调研,对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优势、短板进行了分析,现提出协同推进西部金融中心发展的建议。
一、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竞争优势(一)区位经济优势。
成渝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目前累计开行横跨中欧班列量位居全国第一。
成渝各具辐射西藏、背靠长江经济带和面向“一带一路”开发的天然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成渝经济发展后劲十足,经济各具特色。
成都是西部唯一的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重庆是长江上游重要的航运中心;成都是航空第四城,在整机和发动机及大部件的研制、飞机发动机及整机维修和旅客吞吐量等方面优势明显,重庆在汽车、军工和装备工业等方面优势突出。
如,成都航宇生产的单晶叶片,是发动机关键部件,小批量用于军用发动机。
重庆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
紫光在成都、重庆布局存储芯片较深。
(二)主要政策优势。
2015年7月,成都获人民银行总行、国家发改委等批准,成为首批农村金融综合服务改革试验区。
2016年4月,国务院明确把成渝城市群建设为国家级城市群,同时确定设立四川、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
2019年,重庆、四川分获人总行、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批准,成为首批金融科技试点城市,同时获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明确发展成渝双层城市经济圈。
成渝两地政府及人民银行重视金融中心建设,制定了金融中心建设目标、行动计划和工作措施。
(三)金融比较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金融机构纷纷在成渝抢滩,金融综合竞争力中西部第一。
1.金融机构体系日益健全,要素集聚保障力不断提升。
截至2019年末,成渝金融机构数量在西部地区排名第一,已成为西部金融机构种类最齐全、体系较为完整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银行业总资产,证券营业部位居中西部第一;成都保险业优势明显,保费总收入全国第五,中西部第一,保险密度显著高于主要城市和全国水平;重庆在互联网小额信贷机构、信托方面优势突出,重庆国际信托公司总资产超过2124亿元,位居全国58家信托公司第5位。
成都创建西部金融中心可行性研究

厂 — ij 西 —
珂
泵
能 模 及 功 定位 式其
鎏
0
l
o
} 等方面进行了 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 成都创建西部区 为 域金融中 心奠定 一定的理论基础。 l 关键词: 区域; 成都; 金融中心; 建设
切
I 局 者 单 :( 成 信 工。 院 院 师 济 博 ; 原成 锦 l局 作 及 位 宏 ,成都息 程 。 学教 , 学 士 高 , 市 江 统 计 长 杨 斌 都 61 学 商 经 唐 都 区 经济学博士。四川 。。)
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 , 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 放在外部环境⑦ 的变化及其对企业的可能影 响进行评 析。 ( 成都创建西部区域金融中心的s 二) woT分析
1 成者 . 陀喉塞 西部 区域金融 中心的优 势与劣势 分析
发展等城乡统筹规划为主要内容的惯彻实施 , 成都市在 巩固其西部金融中心地位过程中, 逐步探索出了系列行
’
I
区域金融中心不失为行之有效策略之举。这样有利于西 部重点项 目、 基地建设的金融支持 , 有效保障西部大开发
战略的顺利 实施 。
劣 势 ( e n s ) 机 会 ( P 0 t n y 和 威 胁 w a e 、 k s o P u 1 ) r t
( h e t ) 行 深 入 比较 分析 和识 别 基 础 之上 , 索 t a s进 r 探 其 发展 战 略。 优劣 势 分析 主 要是 着 眼于 企业 自身 的实
( 有利于促进城 乡 三) 统筹发展而创新金融融资模式 随着统筹城 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深入发展 , 国家将给 予试验 区很多优惠, 在金融政策方面拥有更大的金融制
度改革 的自主权。而且 , 随着成都在城 乡统筹的重点领
西部金融中心谁堪大任——基于西安、重庆、成都三市的对比分析

( ) 安 建设西 部 金融 中心 的优 势 一 西 1享誉 国际社会 的知名度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
。
20 08年 西 安 金 融 增 加 值 占到 当年 G P 的 D
6 9 ,0 9 . 2 0 年达 到 7 3 ,00年上 升到 7 6 。 . 21 . 按照这一趋势发展 , 西安 的金融业将会成为西安市 乃至整个陕西省 的强大引擎 , 推动整个关 中平原 的 经济发展。 目前 , 西安设有 中国人 民银行、 证监会 、
同, 劣势方面也呈多元化趋势 , 但都面临金融总量较小, 金融机构结构单—等共同难题。因此, 三市在竞争与合作的 博弈过程中应取长补短 , 实行金融差异化发展战略, 以期最大程度地发挥金融效能, 推动整个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关键 词 : 金融 中心 ; 部 ; 西 西安 ; 重庆 ; 成都
大 量的金 融人才 。金 融人 才 的集 聚有 助 于金融 中心
金融中心方 面各有优势 , 也各 有劣势 。因此 , 应充分挖
掘各自 特色金融资源, 实现差异化金融发展战略, 避免 同质性恶性竞争, 从而有效整合西部金融资源, 促进地 区经济发展。
的人才梯队建设 , 有助于金融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 3 金 融 已成为 主导 产业之 一 .
n
西安财经学 院学 报
银监会等一批金融机构, 西安拥 有的国有商业银行
及 政 策性 银 行 的分 支 机 构 数 量 在 西 北 也 是 首 屈 一
指的。
心的设立 , 保险的创新试验区成立, 进一步加速 了重 庆西部金融中心打造的步伐 。
2 具备 新 兴产 业优 势及 发 达 的 内陆腹 地 经 济 .
2024年公需科目答案单选题

2024年公需科目单选题答案信息化的术语最早出现在()。
正确答案:C日本当前,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以()为主要标志的全新历史阶段。
正确答案:B数字化生产力为了推进两化融合,我国于2008年组建了()部。
正确答案:D工业和信息化()的规划里面提出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正确答案:B十二五成都《城市场景机会清单》涵盖了城市的()大共享机遇。
正确答案:D十浙江省发改委发布未来社区()大场景。
正确答案:C 九()一直在发展城市大脑。
正确答案:C郑州《北京市加快新场景建设培育数字经济新生态行动方案》主要围绕()个领域进行。
正确答案:B 10工信部为了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开展了先进制造业集群()。
正确答案:A竞赛()的矛盾,随着消费升级的加快,更加地突出。
正确答案:C低端过剩高端不足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能力比较薄弱,有三个()的深层次矛盾非常突出。
正确答案:B不相适应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呈()态势。
正确答案:C平稳发展多国将人工智能技术上升为()。
正确答案:B国家战略()是人机交互的重要接口。
正确答案:B语音2016年10月,()发布了《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
正确答案:D美国过去()年来,世界主要国家都把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正确答案:C 5()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
正确答案:D 操作系统无人驾驶汽车需要边缘计算与()感知能力。
正确答案:B 物联网智能电网的管理属于()类人工智能。
正确答案:C 能源()更多的是提供数据洞察能力。
正确答案:B 大数据()是指如何把大数据智能化的潜力挖掘出来。
正确答案:A 数据智能()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要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面向产业智能转型、政务服务升级和民生品质改善等切实需求,推动智能制造、智慧港口、智慧社区等重点领域突破发展。
正确答案:B 天津()组织实施了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关于建设中国西部金融中心的研究

关于建设中国西部金融中心的研究作者:孙婕王学鸿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13年第06期摘要:一个地区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下,西部几大主要城市都致力于成为该地区的金融中心,以期带来当地以及整个地区的经济繁荣与发展。
本文以该竞争队伍中最具竞争力的成都、重庆和西安三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一个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反映这种城市竞争力的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得出重庆是目前最适合成为西部金融中心的结论,并给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西部区域金融中心;城市竞争力;因子分析法一、引言关于西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文章有很多,绝大多数人是通过定性的方法来分析,余丽霞、张志英等(2010)运用SWOT分析法,详尽地对成都的综合经济实力、金融业发展状况、成渝经济区的历史机遇等方面予以分析,总结出成都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并提出了成都构建西部区域金融中心的思路;或者通过简单地比较城市之间相关的指标数据来判断某个城市是否具有构建西部金融中心的可行性,曾德高、韩翠翠等(2011)通过对重庆、西安和成都的区位、经济能力、金融发展等基础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得出重庆是最适合建立西部金融中心的城市,马德功、齐眈怡(2011)分别从金融规模、金融人才和金融集聚度等方面比较了成都和重庆,最终得出成都具有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可行性这一结论。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现阶段西部各省市受各自的局限性都无法成为引领西部发展的龙头,可以先进行差异化发展并相互合作,张华泉(2012)将西安、重庆和成都三市争夺西部金融中心的优势和劣势在金融机构、金融人才、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认为三市应该在竞争和合作的博弈过程中取长补短,实行金融差异化发展战略,推动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陈瑛、朱远征(2011)认为先以成渝为中心建立西南区域性金融中心,以西安为中心构建西北区域性金融中心,随着关天和成渝两大经济区的逐步融合,自然会形成以成都、重庆、西安为三角的西部区域金融中心。
四川省成都市三大城区金融商务聚集度的比较

Regional Economy区域经济1182015年6月 现代化发展,使现代化产生了一系列新特征。
信息化自身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成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纽带,能实现一化带三化的发展目的。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其打破了原有经济活动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在现代化的发展与研究中,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要素受到国内相关学者和地区的关注,逐渐成为国内现代化评价的重要要素,《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第二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强化关注知识传播,将信息普及率作为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北京市将国际互联网普及率、居民电脑普及率、居民电视普及率、电话普及率等均纳入现代化衡量指标体系之中;天津、广东等省市的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里也包含信息化的指标等。
国外的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也十分重视信息交流水平的评估,箱根模型将“广大和深入的大众交流网络”作为现代化评价标准之一。
参考文献[1]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3年人类发展报告—千年发展目四川省成都市三大城区金融商务聚集度的比较——基于TOPSIS 排序法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 董平摘 要:2012年,成都市出台了《成都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未来5年成都金融业的发展总体目标,力争到2015年,将成都建成西部金融机构集聚中心、西部金融创新和市场交易中心、西部金融外包及后台服务中心。
目前,从成都市金融业和商务的发展水平来看,锦江区、青羊区和高新区最为突出。
本文以三大城区为研究对象,从三大城区的金融商务发展现状着手,结合相关数据,运用TOPSIS排序法,将三大城区进行对比,得出了三大城区的比较优势和劣势。
关键词:金融商务聚集区 电子商务 互联网金融 TOPSIS法中图分类号:F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6(a)-118-032012年,成都市政府出台了《成都市金融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文章中指出成都将在“十一五”的基础上,重点打造西部金融机构集聚中心、西部金融创新和市场交易中心、西部金融外包及后台服务中心,并力争再用5~10年,把成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辐射力和带动作用的国际性区域金融中心。
中心城市发展模式研究:宜居程度和规模经济——来自于26个省会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

中心城市发展模式研究:宜居程度和规模经济——来自于26个省会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李文宇【摘要】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城市的规模日益扩大,但是城市会更适宜居住,更能获得规模经济的收益吗?通过运用中国26个主要省会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后,得到结论:中心城市的发展仍是以宜居程度下降为代价的,而城市规模的扩大也出现了拥挤效应.所以,城市应采取更有力的规划和设计,使中国城市走向宜居型,并在适宜的规模下进行发展.【期刊名称】《城市观察》【年(卷),期】2010(000)006【总页数】8页(P142-149)【关键词】中心城市;宜居程度;规模经济;面板数据;发展模式【作者】李文宇【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9.2中国从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城市得到巨大的发展,2008年的城市年度居民收入比1990年上升了4倍以上,截至2007年底,已经有36个城市的人口规模达到了200万以上,比1978年增加了26个,2009年全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46.6%.在城市规模不断提高的同时,大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也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城市环境也不断改善,随着外来人口进入城市,政府也会逐渐注重于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现今,城市的发展会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提供更为高质量的生活,以吸引更多的移民,使城市更协调有序地发展.本文分别从市民和企业的角度出发,选取城市宜居程度和规模经济指标为依据,研究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式和进程,从而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一部分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第二部分对数据来源和处理进行解释,第三部分进行宜居程度和规模经济对城市发展的计量分析,最后部分提出一个宜居化和适度规模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发展是一个多元化主题,对其产生影响的主体有很多,包括政府、企业、农民以及城市居民等,宁越敏(1998)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发展已经走向多元化,替代了以往单一或二元为主的动力.许抄军等(2007)对城市化的动力机制进行研究,将其分为产业结构、要素推动、制度变迁以及人力资本等方面.本文主要从市民和企业两个角度出发,一个是城市的宜居程度,包含城市的环境、气候条件、污染程度等,另一个是规模经济,城市是主要规模经济集聚地,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规模经济的影子.1.城市人居舒适度的研究城市作为经济地理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以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城市首先出现在适宜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区域.在人类走入现代以后,自然条件仍然会对城市的发展产生影响,主要因素是城市发展带来的环境改善,使市民生活水平提升. Costa和Kahn(2003)检验了美国月度气温与城市的房价和工资关系,发现这些因素之间存在关联.Siqi Zheng等(2010)通过对气温、降雨量、绿化、空气质量等指标分析城市生活质量对房价和FDI投入等关系,认为中国城市逐渐走向宜居化的发展.随着特征价格法(Hedonic模型)在房地产市场中的大量使用,有很多的研究表明城市环境对房价有着明显的影响(如:赫前进(2007)等).那么,城市的宜居程度应该会对城市发展造成影响,越适宜居住的城市越能得到良性发展,应建立人与环境和谐的增长模式.Glaeser等(2001)认为消费型城市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有更高生活质量的城市更益于发展,所以应注重于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来带动城市向宜居型发展.从中国城市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城市在早期发展过程中,不注重城市环境质量的提升,一味通过发展工业来促进经济增长,而近年来,建设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已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综上所述,当城市发展前期,由于侧重于工业的发展,城市管理水平不足,拥挤度上升时,宜居程度会下降;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居民会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城市的宜居程度成为吸引城市居民的主要因素,从而促进城市发展.2.城市规模经济的研究城市是多样化的经济集聚体,人类的经济活动在特定地点集中,就会出现城市,表现为产业的集聚、人口的集聚等.对城市产业分布的研究中,大城市在城市体系中起什么作用,以及对小城市的影响,也可以称为城市的空间层级理论(李金滟和宋德勇,2008).Henderson (1988)是其主要的代表,认为城市产业是由第一性经济基础(first nature economic base)和第二性经济基础(second economic base)所决定的,大城市主要拥有规模外部性收益较大的第一性活动和具有多样化的自由定位活动.Krugman (1991)中提出规模经济对经济地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并逐步发展出新经济地理(new economic geography)这一新兴的学科,在krugman(1993)中,将城市的发展因素分为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其中城市主要由第二自然起主导作用,其发生的机制是规模经济带来的累积因果效应. Fujita等(1998)则强调于产业规模经济对城市的作用,对不同产业按次序排列后,会导致不同类型的城市层次体系.规模经济对城市发展所起的作用毋庸质疑,国内也有很多文献对城市的规模经济进行研究.金相郁(2006)对全国的城市进行分析,认为城市规模经济存在不同的范围和区段,新兴城市比传统城市更有规模效率,而大中小城市对比特大和超大城市也有较明显的城市规模效率.栾贵勤等(2008)认为城市规模的扩大并不能带来相应的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从政策操作层面上看,在继续关注大城市发展的同时,应该更多地支持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市.刘永亮(2009)从分形模型、分组分析等多种角度对中国城市规模经济进行动态研究,得出结论:转轨过程中城市规模经济作用日益明显和突出;城市土地规模经济表现最为突出,资金规模经济相对较弱,因此应该摒弃限制大城市规模的做法,实施大城市化战略.可以看到,对我国大城市的规模是否合理有不同的看法.按照新经济地理的看法,规模经济在集聚的初期会起到正向作用,但是当规模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出现拥挤效应,从而会抵消规模经济的作用.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98~2009)以及《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8~2009),选取了主要26个省份的省会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因为直辖市的发展模型与省会城市有明显的不同,所以没有选择,拉萨因为数据缺失,也将其剔除.对城市宜居程度选择了3个指标考虑,包括气候的适宜程度、城市绿化率以及城市污染状况,对城市规模经济选择了消费潜力、劳动力需求以及中心城市经济集中度,使用城市人口和城市建成区面积公式1,如下:作为被解释变量,来显示城市的扩大程度.对数据的来源与处理说明如下:(1)气候的适宜程度(temp):美国经济学家Costa和Kahn(2003)发现气候对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这里使用了zheng等(2009)的方法来度量城市的气候适宜程度(如公式1):temp表示适宜程度指数,用冬季和夏季偏离最恶劣气温的差异来表示,较高的指数显示该城市有更适宜的气候,更适宜人的生活,居民如果在充分流动的条件下,会选择更适宜居住的城市生活.(2)城市绿化率(green):这里直接使用了城市建成区的绿化率来表示,更多的绿地会给居民带来更大的享受,使城市更适宜居住.(3)城市污染(poll):使用了各城市SO2排放量来表示城市污染状况,并用城市面积计算了每平方公里的SO2排放量,只有2003~2008年的数据,2002年的数据缺失,之前的数据统计口径不同,不具有参考性.(4)消费潜力(consume):使用各城市居民的人均工资水平来衡量,城市的消费潜力越大,会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该城市,并扩大居民的收入,形成正向的促进结果. (5)劳动力需求(demand):城市有较高的劳动力需求,会吸引更多的劳动力流入,如果劳动力需求规模过大,会使劳动力成本升高,形成拥挤成本,使城市发展减缓,参考Bartik (1991)以及Blanchard and Katz(1992)创造的本地劳动力需求指数来计算城市年度的劳动力需求:其中emp是i城市行业j占从业人口的比例,而growth是表示的是全国行业i的劳动力增长比例.(6)中心城市集中度(center):使用了省会城市占该省的经济总量(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集中度越高,在该区域内经济活动越集中于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带动就越大,使中心城市的增长速度加快.(7)资源的依赖度(depend):使用了城市中采矿业从业人数与总从业人数的比值来反映城市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中心城市的产业基本出现多样化的特征,但是资源产业仍在一些城市占据一定地位, 2008年的数据中,郑州、太原、银川、兰州、乌鲁木齐5个城市的该指标都超过3%,所以将这一指标仍考虑到我们的分析中.(8)城市人口(pop)和建成区面积(area):使用这两个变量来表示城市的发展状况,因为统计数据中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准确性存在质疑,所以使用了城市总的从业人数来表示城市人口规模,而建成区面积直接使用了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城市的宜居程度和规模经济怎样对城市的发展产生影响,这里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各解释变量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在城市的不同规模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并且与城市发展是互动的结果.使用26个省会城市的数据,构建以下的线性面板数据模型:其中develop表示城市的发展程度,使用指标pop和area来表示,X表示的是城市的宜居程度,使用temp、green和poll. Y表示规模经济程度,使用了指标consume、demand和con,Z表示其他变量,只包括了depend.这里使用了hausman检验来确定不同的方程使用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应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这里也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进行检验,以获得更多的信息.1.对城市人口的回归检验表1显示了不同回归对城市人口变化的解释情况.在回归(1)中除了green指标没有显示显著性外,其他5个指标都有较高的显著度,但是green指标在分区域的回归中却有良好的表现,我们对各变量的解释如下:宜居程度:从全国范围来看,气候的适宜程度与城市人口是反向关联的,考虑分区域的检验结果,除了东部地区是呈负值,中部和西部地区都是正值,说明这一结果是由东部地区所决定的,在东部地区,北方的这一指数得分较低,其中沈阳是最低的.虽然我们假设气候越宜居的地方发展越快,但这里显示其是在一定范围内有效,随着经济水平的上升,气候的适宜程度不会对城市发展产生正向影响,甚至会出现反面的结果.而在绿化率方面,东部和中部地区都出现了反向的结果,说明东部和中部的城市发展会降低城市的绿化水平,进一步降低宜居水平.在污染水平的检验结果中,污染的排放仍会对城市发展发生正向影响,这与Zheng等(2010)的结论不同,中国的城市还未走向健康的发展模式,城市发展仍需要进行大量的污染排放.总体来说,中国中心城市的宜居程度与城市的发展不是正向的结果,甚至城市的发展会使其宜居程度降低,这是一个失望的结果,说明中国中心城市的发展模式依旧依靠对城市环境的降低来达成的. 规模经济:从消费水平来看,东部地区的居民收入提高会对城市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而西部地区则表现不明显,说明东部地区的中心已经转向以消费型为主导的城市,而西部地区则仍依靠产业的发展来支撑.在劳动力需求方面,全国和东部地区都出现了反向的结果,说明中心城市的劳动力已经出现拥挤现象,更大的劳动力需求不能带来城市的发展,这一结果也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逐步下降的.而中心城市相对于区域的经济集中度都对城市发展带来了正面的效果,说明我国的大部分省份都依赖于中心城市的发展,中心城市的重点发展会使中心城市进一步扩大.所以,我国中心城市在规模经济的发展模型下,东部城市已走向消费型城市,但是城市的扩大会带来一定的拥挤效应,并且我国的大部分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中心城市带动模式的特点.其他:东部和中部城市已经不存在资源依赖,而西部地区仍表现了一定的资源依赖性,并且资源依赖并不会促进城市发展,对于西部地区来说,摆脱资源依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2.对城市面积的回归分析表2显示了城市面积变化的回归结果,很多方面与表1的结果近似,在宜居程度方面,城市的发展与宜居指标仍然是负面的效果,城市发展会带来绿化水平的降低,污染的上升.而在规模经济方面,消费潜力也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上升而扩大,在东部,劳动力需求的扩大会因为拥挤效应削弱城市发展.对于资源依赖,西部地区仍表现了明显的资源依赖性.在分析了中心城市的宜居程度和规模经济之后,我们发现中国中心城市的发展仍会导致宜居程度的下降,说明过去的发展模式没有发生转变,中国城市的发展路程仍会非常艰辛,逐步摆脱城市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建设宜居型城市将是很长的过程.政府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应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看到很多城市已经向建设宜居型城市迈出了步伐,比如成都就提出了建设"田园城市"的概念,这会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随着中国户籍制度变革,人口的流动性会逐步加强,更宜居的城市会获得更多的人的青睐,会在未来的城市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未来的城市发展中,不断提升城市的规模经济,应使城市逐步走向消费型、多元化的发展,同时应合理规划城市发展,使城市有序发展,减弱城市因为拥挤带来的负面效应.所以,城市在将来的发展中,应逐步走向更适宜居住,更具有发展潜力的方向.成都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成都市的发展主要特点包括趋圆性和中心性,成都位于成都平原,具有典型的城乡圈层结构,一般将其分为三个圈层①;成都市的中心区域人口密度相当高,城郊地区人口分布又非常分散,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高于其他区域2~3倍以上.针对成都的发展现状和实际情况,提出以下的宜居化和合理规模的城市发展模式:1.环境保护和资源承载成都应以自然资源和地理特征为基础,实施生态建设措施,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络式的生态结构,建设"环城绿地"以构建成都的区域生态屏障,保护现有的绿地资源,结合成都的历史文化脉络,同时以交通干线绿化,风景名胜区、花木生产地等形式构建点面线一体的立体绿化方式.成都是水资源相当丰富的平原地区,年降水量为1300毫米,地表水量约为89亿立方米,但是由于城市污染和污水处理不充分,很多水资源不能有效利用,所以应改善污水处理能力和农村地区的水质,改善城区的水资源系统,进一步改造通过城市的多条河道,引导产业向生态和谐的方向发展.针对不同圈层的发展特点,以容积率、投资强度和产出强度等控制用地效率,集约化利用土地.2.产业布局和城镇体系城市发展应走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成都要选择低碳的产业发展路径,逐步淘汰和改造高排放企业,因为城市用地的限制,还要关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以城市带动农村,引导农业转型,发展特色农业以及与农业互动的观光产业.对于中心发展过于密集的特点,加强城市副中心的建设,通过组团化的形式构建环中心区域的二级城市体系,以公共交通为依托发展成为商业、居住一体的特色产业带动、适宜人居的新型小城镇.3.以人为本的管治理论和模式设计城市的管理主体是政府,但是也应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采用政府和市场双方并举的模式.建立垂直和水平双向的管治体系,从垂直来看,加强以中心政府和下级政府的分工和协调,中心政府管理超出下级政府范围的公共服务,下级政府负责区域内的日常政府服务职能.从水平来看,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有效表达机制,通过自律使其行为合法合规;完善市民参与城市管治的意识,通过媒体、网络、听证会等形式充分与市民互动.注释:①成都一圈层指5城区(锦江、青羊、成华、武侯、金牛)以及高新区;二圈层包括近中郊的6区县,为双流、温江、新都、青白江、龙泉驿、陴县;三圈层为远郊区8市县,分别为大邑、邛崃、蒲江、崇州、都江堰、金堂、彭州、新津.【相关文献】[1]赫前进.特征价格法与上海住宅价格决定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7[2]金相郁.中国城市规模效率的实证分析--1990-2001年[J].财贸经济,2006(6).78-82[3]李金滟,宋德勇.新经济地理视角中的城市集聚理论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8(11).89-94[4]刘永亮.中国城市规模经济的动态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9(7).69-73[5]宁越敏.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点探讨[J].地理学报,1998(5):470- 477[6]栾贵勤,田芳,孟仁振.集聚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城市规模选择[J].经济问题,2008(11):44-47[7]许抄军,罗能生,王家清.我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进展[J].城市问题,2007(8):20-25[8]Blanchard, Olivier, Katz, Lawrence, 1992. Regional evolutions[Z].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I.[9]Bartik, Timothy, 1991. Who benefits from state and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ies? [Z].W.E. Upjohn Institute for Employment Research, Kalamazoo[10]Costa, Dora L; Kahn, Matthew E, The Rising Price of Nonmarket Good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3(2), 227-232[11]Edward L. Glaeser; Jed Kolko; Albert Saiz, Consumer city[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1 (1),27-50[12]Fujita, M. ,P. Krugman, T. Mori, On the evolution of hierarchical urbansystem[J].Eurpean Economic Review, 1999(2), 209-251[13]Kru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3), 483-499[14]Kruman P., First nature, second nature, and metropolitan location[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1993(2), 129-144[15]Henderson, Urban Development: Theory, Fact, Illus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16]Siqi Zheng; Matthew E. Kahn; Hongyu Liu, Towards a system of open cities in China: Home prices, FDI flows and air quality in 35 major cities[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10(1), 1-10[17]Zheng, Siqi, Fu, Yuming, Liu, Hongyu, 2009. Demand for urban quality of living in China: evolution in compensating land-rent and wage-rate differentials[J]. 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3), 194-213。
成都建设西南地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构想

“ 分步 实施 、 分层推进”的战略部署; 积极推 进 “ 息成都”、 诚信成都”、 金 融成都”的建设 ; 信 “ “ 在构建初期 , 选择政 府主导为主的地方金融发展模 式, 加大政府对金 融的支持 力度。 关键词 : 西南地区;成都; 区域性金融 中心
( ) 区域性 金融 中心” 一 “ 的涵义 及其 功能
区域 性金 融 中心是 一个 经济 空 间概念 .一般 指能 够 有 效汇 集 、 度 和配 置金 融 资源 的 中枢 t 它 是 以经 济 区 调 1 :
域 为基 础而 形成 的 资金融 通 和聚 散 的枢 纽 、货 币金 融 业
立 为西南 地 区 “ 科技 中心 、 贸 中心 、 融 中心 和交 通 、 商 金 通
区域性 金 融 中心 的地 位 和作 用不 容 忽视 其 在 全 国 的整
个金 融 网络 系 统 中 . 如 同 网 上 的一 个 “ ” 就 结 —— 从 其 所
在 区域 内 吸 收 、 中资金 . 将 大 部 分 运用 到 该 区域 内 ; 集 再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 国民 经 济 和社 会 发 展 “ 九五 ” 划 计
中 图 分 类号 : 8 27 F 3 .1
一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8 8 (O 7 0 — o 9 0 17 - 5 02O )10 7 —6
、
问题 的提 出 : 实意义 与可行 性分 析 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等26个城市"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之争26个以上的中国城市都以建立金融中心为目标——尽管专家认为一个国家不可能有这么多的金融中心,但“金融区”依然是中国城市最渴望诞下的金蛋,成为区域金融中心仍是中国城市最向往的未来之一。
“交易室有电影院那么大,800多名交易员坐在其中忙碌。
我走进门,他们齐刷刷地回头看着我。
”这是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王丽丽关于1979年伦敦金融城的回忆——在当时的英国米兰银行交易室,中国人和女性都很稀罕。
伦敦金融城可能是全世界最成功的城市金融区——这个英国人称之为“那一平方英里”的地方,是真正的“城中之城”:它有自己的市长、法庭、警察,有金融、法律、媒体等足足百万专业人士;它外汇交易量是华尔街的两倍,名列世界500强的企业75%在金融城内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
这个被世界金融界巨头奉为“全球的力量中心”,普通市民喜欢这样介绍它:“在欧洲,它是唯一一个为别人打工还能每年赚上100万英镑的地方。
”1979年,没有多少中国人会想到英国金融城这般规模的金融区将出现在中国城市的未来规划之中。
但30年的时间足以改变人们的思维——上海的目标是国际金融中心、杭州的目标是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长沙的目标是中部金融中心、乌鲁木齐的目标是中亚区域金融中心、武昌的目标是江南金融中心、沈阳的目标是东北金融中心、广州的目标是金融硅谷、深圳的目标是与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形成共同体……“目前全国20多个城市都要建立金融中心,事实上一个国家不可能有这么多的金融中心,哪怕是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在中国也不会有二三十个,这里面就有一个彼此的竞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承惠对《新周刊》说。
中国金融城的西安样本英国的金融城是自然形成的聚集地——它最初只是商人们聚在一起喝咖啡、谈生意的地方,逐渐地运输业、保险业、银行业在这里发展起来,成为英国经济活动的中心。
中国的金融区更多是规划图上的未来——金融中心需要一个城市拥有活跃的市场与庞大的经济体量,却并不是每个将金融中心列入未来规划的城市,都具有在其区域上的绝对优势。
更多城市的期待是,用金融区来带动城市的经济活动的繁荣。
央行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强调防通胀打造金融街成都欲成为“西部的上海”楼市飙升背后的金融风险金融巨擘蓉城论剑成都冲刺“西部金融中心”成都成为外资金融“第四城”其中,西部三个城市成都、重庆、西安已经引发大量关注。
它们争夺的是区域的金融中心——成都,这个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诞生地,号称金融机构数量西部第一,“当仁不让成为西部金融中心”;直辖市重庆,有10到15年的时间,成为“西部的金融中心”的野心;西安是西部第一个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向往的是成为“亚欧大陆桥上的金融中心”。
在一篇《三城角力渐趋激烈:成都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提速》的报道中,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教授邱克指出了成都的具体对手:“西安启动建设浐灞金融商务区,也是瞄准西部金融中心的位置而来。
”按照记者从6月份2009浐灞金融高峰论坛上所得到的信息,西安的浐灞金融商务区计划用10年的时间建成陕西金融功能区,已上报到陕西省政府层面。
这个金融商务区定位是“都市型生态区和生态化商务城,致力于打造西安第三代新城”。
“我开玩笑说娶媳妇准备了30年,结婚那一天照样是乱的。
”西安浐灞生态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杨六齐这样形容他们密锣紧鼓地准备工作。
就记者的观察而言,浐灞走向金融区的道路,很可能区别于一般城市附生于繁荣CBD的金融区模式——它原来是西安规划的“留白”,这块本该成为房地产热点的滨水之地,一度被当地人当成“垃圾场”。
尽管“垃圾场”正逐渐变成一个环境优美的新区,但目前公共交通的接驳还需要完善——在踏进管委会大门的时候,就有人向记者介绍:“工作人员目前人人配车,否则出入就不方便了。
”西安本身没有一个所谓老金融区的说法,自然聚集的金融区就在西安市区的南大街,显然制约了金融区的规模。
规划达400万平方米的“垃圾场”并不是CBD的附庸,除了土地予取予求,又将如何变成金融区?“从全国,包括全世界来看,纯金融区可以说不存在。
它就是在城市发育比较高,繁华商业比较活跃的地区。
”杨六齐说,“我们这里商业不活跃,所以我们在研究配套方面,专门请一家策划公司做了一个策划,怎么样吸引不同的人。
”“环境是我们的一个优势,越好吸引力越大。
看前台,银行希望是繁华的、环境优美的;看后台,它对成本的要求反而考虑得多。
环境牌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但它不是产业的支撑点。
产业的支撑点是政策。
这个应该是陕西省超常规的做法,你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是一个起步区。
如果说不是政府主导,或者是超常规发展,说金融商务区有点空中楼阁的味道。
”2009年6月,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 发布了“中国金融中心指数”,上海、北京、深圳3城市位居榜首,西安全国排名第11位。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金融中心可以分为三级:全国性金融中心、核心区域金融中心、次级区域金融中心。
西安被归类为“次级区域金融中心”。
杨六齐认为西安的优势在于地理位置带来的辐射作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西北院校提供的金融人才优势,但是,“西安的劣势,是我们的经济总量和郑州、武汉、成都比,基本上经济总量是它们的一半”。
“西安的浐灞金融商务区作为西北一个区域性的金融中心,或者说金融商务聚集区,是比较有可行性的。
”张承惠指出西安的机会,“西安作为一个后发达地区,作为西部的一个枢纽地区,发展区域性金融中心,我相信对整个陕西省乃至西北五省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有好处。
”“有些事不用搞得太复杂化,咱们在任何城市、任何小区住着,都有一个小的中心商务区,总有一个集中买菜、买衣服的地方。
一个城市可能就有几个点,那是高档区,那是中档区。
我们在影响西安市,还是陕西省,还是整个西北?这有一个错位发展的问题。
”杨六齐说。
中国式逻辑: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伦敦金融城市长陆毅安6月到重庆,为这个中国城市建立金融中心支招:“简单复制伦敦或纽约模式是不可行的。
伦敦是一个人才聚集地。
在伦敦你可以与世界任何地区建立贸易网络,这是一个全球共有、全球共同管理的城市,它聚集了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才。
”陆毅安给中国人提供参考指标:金融人才最关键,同时还要配套国际化的软环境,安全、舒适和便利的生活环境,附带国际学校、医院等设施,与城市本身要有成功的形象营销。
按照陆毅安的标准,20多个要建立金融中心的中国城市,条件仍有欠缺——世界上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一般l0%以上的人口从事金融业,有数据显示这个数字在上海也只有1%;伦敦金融区有着伦敦历史上第一家咖啡店“牙买加咖啡店”,市长办公室“每一幅画、每一把椅子都是几百年的历史”,而中国不少城市的金融区,却择地重新开始。
“广州过去也有一个金融区,它是高新技术开发区,下面还有一个功能区。
但是广东人和咱们不太一样——西北人你别看,办事不是效率高与低的问题,咱们办事是有一个谋定而后动,想好了再干。
那边却是有一块作为功能区,但没有任何金融发展战略,无论咋样,先把这里的村子拆完、安置出去、征地,再做金融区的发展规划。
所以,我去的时候,没看到有规划,有空间规划,大概这一块放金融的,这一块放住宅的,这一块放会展的,就这样有一个大致的功能分区,但是没有产业发展的规划指标。
”杨六齐所说的例子,代表了中国金融区发展的一种逻辑。
这是中国城市的“追梦”——上海陆家嘴在建设时期,浦东新区陆家嘴功能区域工作委员会就做过一本《追梦》的小册子。
这本小册子可以在楼宇建设的时候,就知道它大概多少面积、怎么样的设计方案。
他们把这个信息编成册子,希望在楼盘建设的时候就进行招商引资——中国式金融区的建设,往往正诞生于这种快速城市化的急行军之中。
浦东新区陆家嘴功能区域工作委员会顾晓鸣则向记者讲述了上海的经验:“1990年建设陆家嘴国际金融贸易区的时候是一个国家级的开发区,当时差不多是一张白纸。
发展初期,陆家嘴区域70%以上的土地都是农田,现在回头去看,也被认为是城市边缘化的,就是城市形态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9年的过程中其实碰到很多的困惑。
我们没有先例,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抄照搬。
”顾晓鸣回忆当年的上海浦东,不仅是在建楼,同时把产业和铺的产业进行对接,在那里获取信息,获取产业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甚至获取一些行政管理的信息,来加快发展:“金融区的发展也不尽如我们想象的抓农业、工业等这么快的发展。
金融区的发展,要培育产业链、完善产业链、丰富产业链,等到金融和贸易制造业行业的总部和产业都丰富起来以后,金融自然就好了。
我们自己提了26个环境建设,包括交通环境、市容环境、绿化环境、小区环境、人文环境、行政环境、司法环境、执法环境、投诉环境等等。
我们的功夫不在金融之内,也可能不在经济之内,我们要考虑到怎么建环境。
”“口号上说金融中心可以,但真正操作起来要成为金融中心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所谓的金融中心事实上并不完全是一个金融机构,我们真正要建设的是一个包括金融产业在内的产业综合物。
要成为一个真正的金融中心不容易,但是要发挥某个特定领域比较有专长、比较有特色的服务区是有可能的。
”这是专家张承惠对中国式“金融中心”的理解。
是先有金融业的极度繁荣,再有金融中心,还是先有金融中心,再推进一个城市金融业的发展?这类似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
面对这条问题,顾晓鸣说:“我认为早期一定是外界对它支持。
像陆家嘴,早期是全国各地对它进行支持,我们边开发、边建设、边管理、边发展,这个过程中已经向长江流域和全国提供服务。
我认为鸡和蛋的关系,很难讲得清。
企业人口集聚的地方,就是金融业发展的腹地。
当中有一个孵化的过程。
”“政府的意思最终还是要服从市场需要。
”张承惠说,“我相信过10年就能看出各地建设金融中心有力的方向,有些地方一定是建不成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有些地方可能会成为某一个领域比较专业的商务聚集区。
所以,未来的20多家区域金融中心也有可能向商务中心发展,也有可能向基地发展。
”26个中国城市的金融中心任务北京要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
天津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其重点是设立全国性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交易市场,并将建立内地首个离岸金融中心。
上海 2020年,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重庆 2020年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
深圳深港地区获得了国务院批复的五大中心:全球性的“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宁波目标是区域性金融中心。
南宁目标是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
南京目标是华东地区重要区域金融中心。
长沙目标是区域性金融中心。
南昌提出打造“三个中心”,其中之一便是金融中心。
福建目标是海峡西岸区域金融中心。
合肥进一步创新银地合作方式,加快建设合肥区域性金融中心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