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浙教版科学七下光学易错题(折射)复习题
浙教版科学七下 光学易错题(透镜)复习题(含答案)

三、透镜考点集训1、晴朗的夏日中午,往树或花得叶子上浇水,常会把叶子烧焦,其原因是()A.水滴蒸发,带走叶子上的热B.水滴在阳光下温度升高,把叶子烫焦C.水滴容易透过阳光D.水滴会使阳光会聚,把叶子烧焦2、如图所示,一玻璃砖内有一凸形空气泡,一束平行光垂直射向玻璃砖侧面,通过玻璃砖后,光线将( )A.仍然平行B.会聚C.发散D.无法确定3、小方在照毕业像时,摄影师第一次试镜头发现两边的学生没有全部摄入,则摄影师()A.只需将照相机向远离被照者移动B.只需将照相机向靠近照相者移动C.在照相机远离被照者的同时,将镜头向里缩D.在照相机远离被照者的同时,将镜头向外伸4、在凸透镜成像时,若用一张不透明的纸将透镜的上半部分遮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像也只剩一半B不可能成像C仍能成像,只是变暗一些D仍能成像,只是像上有暗斑5、如图所示是某同学的眼镜,从眼镜判断他的两只眼睛()A.是远视眼B.是近视眼C.左眼基本正常,右眼远视D.左眼基本正常,右眼近视6、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提出的探究问题应该是()A.凸透镜对光是否有会聚作用B.凸透镜对光是否有发散作用C.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D.凸透镜是否能成像8、如图所示,a、b、c、d是距凸透镜不同距离的四个点,F为焦点.下列几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与物体在不同点时的成像情况相对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照相机是根据物体放在d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B.幻灯机是根据物体放在c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C.使用放大镜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a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D.人眼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F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放大的像.要使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缩小的像,调节的方法是()A. 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B. 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C. 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D. 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10、有人用照相机对着平面镜拍照,想拍出镜中的人物,结果()A、他不会成功,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B、他能拍出平面镜中的人物,而且和直接对着人拍摄没有区别C、他能拍出平面镜中的人物,但底片上所成像的左右与实际相反D、他能拍出平面镜中的人物,但底片上所成像的上下、左右均与实际相反11、小华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另一侧的光屏移动到距凸透镜10厘米处时,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2019年精选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课后练习第四十八篇.docx

2019年精选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课后练习第四十八篇第1题【单选题】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光学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J*A 、 图甲中,小孔成倒立的虚像B 、 图乙中,配戴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C 、 图丙中,光的三原色是红黄蓝D 、 图丁中,漫反射不湮循光的反射定律【答案】: B【解析】:【解答】解:A 、 小孔成的像是由实际極形成的r 可以用光屏接收到,符合实像的特征r 不是虚像,此项错误;B 、 近视是因为晶状体曲度过大,折光能力太强使像成在视网膜前面r 用凹透镜轿正,此项正确;C 、 光的酒色是红緑蓝,颜料的酒色是红黄蓝,;D 、 只要是光的反射r 都谨循光的反射主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谨循光的反射走律「此项错误. 妙B .② 近视患者成像在视网膜前,利用凹透镜发散作用可以使成像后移到视网膜上,远视患者成像在视网膜后,利用凸透镜的会聚 作用可以使成像前移到视网膜上; ③ 光的卫色是红绿蓝;④ 不论是镣面反射还是漫反射,即使是看不见的光的反射,都谨循光的反射走律.第2题【单选题】如图,若要让反射光线中目标,在激光笔不动的情况下,可将平面镜()內'【分析】①<J'孔成像依据光的直线传翩,成倒立的实像,像可能放大可能缩小;HHHH平而镜A、竖直向上移动B、竖直向下移动C、水平向右移动D、水平向左移动【答案】:B【解析】:[分析】运用光的反射定律分析平面镜左右、上下移动时r反射光线的移动情况。
[淳】梧面环平帚移动时,变「根軌的囱定律可知朗变,不能中目标,故CD幘;嘶面鏡竖直向上移动时,入射方向不变,入射点向右移动r则反射光线也向右移动,删会向上移动,不能中吕标r故A错误;将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时,入射方向不变,入射点向左移动,则反射般迪向左移动,换会向下移动,能中目标,故B正确。
故答秦为:B.第3题【单选题】关于雨后的彩虹有以下说法:①由于地球是球形的,故彩虹是圆弧形的;②观察彩虹应该迎着阳光观察;③彩虹现象实质是光的色散现象;④彩虹常在雨过天晴时出现,是因为雨过天晴时空气可见度高。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期末精选试卷易错题(Word版 含答案)(1)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期末精选试卷易错题(Word版含答案)(1)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墨经》中记载了影子的形成、平面镜的反射等光学问题。
图中光学现象与影子的形成原理相同的是()A.湖中倒影B.日食现象C.海市蜃楼D.雨后彩虹2.用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如图)可快速访问网络数据,当手机扫描二维码时()A.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B.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以内C.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D.二维码中黑色部分反射光,白色部分吸收光3.第19届亚运会将于2022年9月10日(中秋节)在杭州开幕。
图Ⅰ是地球运行轨迹图,图Ⅱ是四种月相图(阴影表示暗部)。
当天地球大约处于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和月相是()A.地球在丙处,月相如图①B.地球在乙处,月相如图④C.地球在丙处,月相如图②D.地球在丁处,月相如图②4.我们常常看到满树的桃花,但收获桃子时,会发现桃子比当初的花朵数目少。
这说明不是每一朵都能结出果实。
能结出果实的花一定()①长有雌蕊②长有雄蕊③经历了自花传粉④经历了传粉⑤经历了受精A.①④⑤B.②④⑤C.②③⑤D.①③⑤5.繁殖季节,豌豆植株在花瓣打开前雄蕊中的花粉就会从花药中散出来,落在雌落的柱头上。
这一过程称为()A.自花传粉B.异花传粉C.人工授粉D.风力传粉6.如图所示,烧杯中分别装有水和酒精,且液面相平,a、b、C、d是液面下的各点,已知a点与c点深度相同,b点与d点深度相同,则下列有关四点处液体压强大小关系的判断肯定成立的是()A.Pa>Pb B.Pb>Pc C.Pc>Pd D.Pd>Pa7.如图所示,容器重为G1放在水平桌面上,容器内盛有重为G2的液体,若用N1表示容器对桌面的压力,N2表示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则N1和N2应满足()A.N1=G1+G2;N2=G2B.N1>G1+G2;N2>G2C.N1<G1+G2;N2=G2D.N1=G1+G2;N2>G28.如图所示,用F=20N的水平推力推着重为40N的物体沿水平方向做直线运动,若推力F 对物体做了40J的功,在这一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重力做功40J B.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一定是20NC.物体动能可能增加D.物体的机械能一定守恒9.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A.手影B.筷子弯折C.拱桥倒影D.森林间的光线10.老师说初一的同学很多都已进入了青春期,男生小明不知道自己是否进入了青春期。
浙教版科学七下光学易错题复习题

三、透镜考点集训1、晴朗的夏日中午,往树或花得叶子上浇水,常会把叶子烧焦,其原因是()A.水滴蒸发,带走叶子上的热 B.水滴在阳光下温度升高,把叶子烫焦C.水滴容易透过阳光 D.水滴会使阳光会聚,把叶子烧焦2、如图所示,一玻璃砖内有一凸形空气泡,一束平行光垂直射向玻璃砖侧面,通过玻璃砖后,光线将( )A.仍然平行B.会聚C.发散D.无法确定3、小方在照毕业像时,摄影师第一次试镜头发现两边的学生没有全部摄入,则摄影师()A.只需将照相机向远离被照者移动B.只需将照相机向靠近照相者移动C.在照相机远离被照者的同时,将镜头向里缩D.在照相机远离被照者的同时,将镜头向外伸4、在凸透镜成像时,若用一张不透明的纸将透镜的上半部分遮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像也只剩一半 B不可能成像 C仍能成像,只是变暗一些 D仍能成像,只是像上有暗斑5、如图所示是某同学的眼镜,从眼镜判断他的两只眼睛()A.是远视眼B.是近视眼C.左眼基本正常,右眼远视D.左眼基本正常,右眼近视6、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提出的探究问题应该是()A.凸透镜对光是否有会聚作用B.凸透镜对光是否有发散作用C.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D.凸透镜是否能成像8、如图所示,a、b、c、d是距凸透镜不同距离的四个点,F为焦点.下列几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与物体在不同点时的成像情况相对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照相机是根据物体放在d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B.幻灯机是根据物体放在c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C.使用放大镜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a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D.人眼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F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放大的像.要使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缩小的像,调节的方法是()A. 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B. 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C. 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D. 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10、有人用照相机对着平面镜拍照,想拍出镜中的人物,结果()A、他不会成功,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B、他能拍出平面镜中的人物,而且和直接对着人拍摄没有区别C、他能拍出平面镜中的人物,但底片上所成像的左右与实际相反D、他能拍出平面镜中的人物,但底片上所成像的上下、左右均与实际相反11、小华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另一侧的光屏移动到距凸透镜10厘米处时,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光学之平面镜易错题整理(包含答案)

七下易错题整理:光的反射平面镜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1.雨后晴朗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面的判断正确的是()A.迎着月光走时地上发亮处是水,背着月光走时地上暗处是水B.迎着月光走时地上暗处是水,背着月光走时地上发亮处是水C.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时,都应是地上发亮处是水D.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时,都应是地上暗处是水2.如图是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实验最好在明亮的环境中进行B.蜡烛远离玻璃板过程中,蜡烛的像始终与蜡烛等大C.把光屏放在玻璃板后像所在的位置,像会成在光屏上D.玻璃板应选择较厚且涂有水银反光面的镜子3.某人手持边长为 6cm的正方形平面镜测量身后一棵树的高度。
测量时保持镜面与地面垂直,镜子与眼睛的距离始终保持为 0.4m。
在某位置时,他在镜中恰好能够看到整棵树的像;然后他向前走了 6.0m,发现用这个镜子长度的 5/6就能看到整棵树的像。
这棵树的高度约为()A. 4.0m B. 4.5m C. 5.0m D.5.5m4.有一位同学在湖边拍了一张照片。
因为湖水平静,岸上景物与湖中倒影在照片上十分相似。
下列几种方法中,哪一种不能用来正确区分真实景物与它在湖中的倒影()A.倒影比真实景物暗一些B.倒影比真实景物的清晰度略差一些C.倒影中人物排列左右位置与拍照时的真实位置正好相反D.景物与倒影对称于水面5.下列现象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A.凿壁借光B. 渔民叉鱼C.水中倒影D. 雨后彩虹6.把微小放大以利于观察,这是物理学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如右图是一种显示微小形变的装置. A为激光笔, B、 C是平面镜, P为台面,未放重物时,激光束反射在屏上的光斑为点 D,当把重物 M放在台面 P上时,台面将发生微小形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平面镜 B上的入射角变小,光斑向 D点的左侧移动B.平面镜 B上的入射角变小,光斑向 D点的右侧移动C.平面镜 B上的入射角变大,光斑向 D点的左侧移动D.平面镜 B上的入射角变大,光斑向 D点的右侧移动7.如右上图漆黑的夜晚,用手电筒照在前方的小道上或平静的水面上,我们能够看清路面的状况,但却看不到水面上的光斑。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二章2.5-2.6光学复习

七下科学-光学复习之反射折射凸透镜(2.5-2.6)一、单选题1、下列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现象而引起的是()A.小孔成像B.湖光倒影C.林中阳光D.雨后彩虹2、在清澈的湖面上空,小燕子正在向下俯冲捕食。
在小燕子向下俯冲的过程中,关于它在湖水中像的虚实、像的大小、它和像之间的距离,正确的说法是()A. 虚像,大小不变,距离变小B.虚像,大小不变,距离变大C. 实像,大小不变,距离变小D. 实像,大小变大,距离变大3、小明身高为1.5 m,站立在平面镜前2 m处,他以0.1 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2 s后,他的像到他的距离和像的大小变化描述正确的是()A. 1.5 m,像变大B. 4.4 m,像变小C. 2.2 m,像不变D. 4.4 m,像不变4、如图所示的光学作图,正确的是()A.光的反射B.光通过凹透镜C.光的折射D.光通过凸透镜5、如图所示,用手电筒对着平面镜中的像照射时,观察到像比原来亮多了,其原因是()A. 光射到像上,所以会变亮B. 光反射到物上,物变亮,所以像也变亮C. 镜子比原来亮,所以像也比原来亮D. 有光照射,更便于观察,所以觉得像比原来亮6、如图所示,N点是人眼在M处看到的河中鱼的位置。
若有人从M处用一根鱼叉叉鱼,应对着叉去,若从M处射出一束激光,要使激光照射到鱼身上,则激光应对着射()A. N点,N点B. N点下方,N点上方C. N点下方,N点D. N点左方,N点下方第5题图第6题图第7题图第8题图7、如图是宇航员王亚平太空授课时的一个镜头,若她的脸离水球球心的距离是30厘米,则该水球的焦距可能是()A.8厘米B.15厘米C.20厘米D.40厘米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某小组测量出物距和像距的数据,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A.该凸透镜的焦距f=20 cmB.当物距u=30 cm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利用了这条规律C.当物距u=8 cm 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利用了这条规律D.物体从距凸透镜30 cm处移到距凸透镜15 cm处的过程中,像会逐渐变小9、坐公交车时,看到同方向行驶的轿车玻璃窗上出现连续横移的字,拍摄了其中两字,如图。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重难点加强练 光的反射和折射 专题练习(含解析)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重难点加强练光的反射和折射1.如图所示,激光笔发出的一束光从空气中的A点斜射到水面上的O点,经反射在足够长的刻度尺上形成一光点B。
(1)若入射光线与界面所成的夹角为7度,则反射角为________度。
(2)保持入射点O不变,将激光笔竖直靠近空气与水的界面,则在刻度尺上形成的光点将会________(选填“向上”或“向下”)移动。
(3)图中折射光线在刻度尺上也形成一个光点C(图中未标出),则B、C 两光点到界面的距离大小关系是:S BD________S CD(选填“>”、“<”和“=”)。
2.如图所示,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到玻璃的界面上发生的现象,则入射光线是________,折射角是________,玻璃在界面的________边。
(填“左”或“右”)3.如图所示MN是空气和玻璃的分界面,一束光线射到MN面O处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则入射角为________,折射角为________(均填度数),MN右方的物质是________。
4.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其中反射光线是________(用字母表示),折射角大小________。
5.小明将手电筒的光线沿与水平玻璃板成10度角的方向射出,如图。
请作出经玻璃板反射后照射到竖直墙面的光点位置P________。
若玻璃板入射点O距墙角A点√3米,则反射角为________度,墙面上的光点P距玻璃板高度AP长为________米。
6.如图所示,S为光源,它发出的一条入射光线射到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上发生反射,进入水中又折射。
请作出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S′以及该光线在平面镜上的反射光线和进入水中的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________7.平面镜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0°,光源S发出的经过平面镜反射的两条光线如图所示,请标出光源S 的位置(保留作图痕迹)。
2019浙教版科学七下光学易错题(透镜)复习题

三、透镜考点集训1、晴朗的夏日中午,往树或花得叶子上浇水,常会把叶子烧焦,其原因是(D)A.水滴蒸发,带走叶子上的热B.水滴在阳光下温度升高,把叶子烫焦C.水滴容易透过阳光D.水滴会使阳光会聚,把叶子烧焦2、如图所示,一玻璃砖内有一凸形空气泡,一束平行光垂直射向玻璃砖侧面,通过玻璃砖后,光线将( C )A.仍然平行B.会聚C.发散D.无法确定3、小方在照毕业像时,摄影师第一次试镜头发现两边的学生没有全部摄入,则摄影师(C)A.只需将照相机向远离被照者移动B.只需将照相机向靠近照相者移动C.在照相机远离被照者的同时,将镜头向里缩D.在照相机远离被照者的同时,将镜头向外伸4、在凸透镜成像时,若用一张不透明的纸将透镜的上半部分遮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像也只剩一半B不可能成像C仍能成像,只是变暗一些D仍能成像,只是像上有暗斑5、如图所示是某同学的眼镜,从眼镜判断他的两只眼睛(A )A.是远视眼B.是近视眼C.左眼基本正常,右眼远视D.左眼基本正常,右眼近视6、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D)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提出的探究问题应该是( C )A.凸透镜对光是否有会聚作用B.凸透镜对光是否有发散作用C.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D.凸透镜是否能成像8、如图所示,a、b、c、d是距凸透镜不同距离的四个点,F为焦点.下列几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与物体在不同点时的成像情况相对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照相机是根据物体放在d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B.幻灯机是根据物体放在c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C.使用放大镜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a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D.人眼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F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放大的像.要使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缩小的像,调节的方法是(A)A. 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B. 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C. 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D. 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10、有人用照相机对着平面镜拍照,想拍出镜中的人物,结果( C )A、他不会成功,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B、他能拍出平面镜中的人物,而且和直接对着人拍摄没有区别C、他能拍出平面镜中的人物,但底片上所成像的左右与实际相反D、他能拍出平面镜中的人物,但底片上所成像的上下、左右均与实际相反11、小华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另一侧的光屏移动到距凸透镜10厘米处时,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光的折射
(一)光的折射:光从一种透明物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注意:当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二)光的折射定律:
1、光折射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γ < α)
4、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γ > α)
【注意】1、折射角是指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垂直射入界面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
法线三线重合,折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
3、光发生折射时,光路也具有可逆性。
4、在界面上发生折射的同时也发生了反射。
从河岸上看水中的物体觉得浅,从水中看河岸上的物体觉得高。
考点训练
1 光从空气射人玻璃,则光的传播方向和传播速度( D )
A.两者都一定改变
B.两者都不一定改变
C.方向有时改变,有时不改变,速度一定变大
D.方向有时改变,有时不改变,速度一定变小
2.在湖边看平静湖水中的“鱼”和“云”,看到的是( B )
A.“鱼”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云”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B.“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云’,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C.“鱼”和“云”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D.“鱼”和“云”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3.如图所示,一束激光AO由空气斜射人玻璃砖,折射后从另一侧面射出,其出射点可能是图中的( B )
A.M点B.N点
C.P点D.Q点
4.潜水员在水中看到岸上的“景物”实质上是( C )
A.景物的实像,像在景物的上方B.景物的实像,像在景物的下方
C.景物的虚像,像在景物的上方D.景物的虚像,像在景物的下方
5.如图所示,当玻璃杯中没有水时,在A处发出一束光。
在不考虑杯壁对光的反射的条件下,当往杯中加水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当水面至CD时,光斑仍在B处
B.当水面至EF时,光斑仍在B处
C.当水面至CD时,光斑移至B的上方
D.当水面至EF时,光斑移至B的上方
6. 小明用半圆形玻璃砖研究光的折射,她让一束光线从空气中射到玻璃砖的圆心后,发现光线最终从玻璃砖射出,回到了空气中,图中能正确反映实验的光路是( C )
A. B. C. D.
7. 炎热的夏天开车行驶在公路上,常觉得公路远处似乎有水,水中还有汽车、电杆等物体的倒影,但当车行驶至该处时,水却消失了.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光的(C)
A.漫反射B.镜面反射C.折射D.直线传播
解析:因为不同的空气层有不同的密度,而光在不同的密度的空气中又有着不同的折射率,而路面上暖空气与高空中冷空气之间的密度不同,所以光线在路面上会发生折射现象;远处物体的光经路面上空气传播,发生折射后进入人的眼睛,人由于错觉始终认为光沿直线传播,所以看到“公路远处似乎有水,水中还有汽车、电杆等物体的倒影,但当车行驶至该处时,水却消失了”.故只有选项C 符合题意.
8.有一圆筒如图所示,人眼在P点向筒中望去,可看到筒左壁M点以上的部分,若在筒里
注满水后,人眼仍从P点望去,则( A )
A. 可能看到Q点以上部分
B. 只能看到N点以上部分
C. 只能看到M点以上部
D. 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9.地球周围被厚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假设某一天地球周围的大气层突然消失了,大气层消失后的这一天的白昼的时间与原来的白昼时间相比将会( B )
A.长些 B.短些 C.一样长 D.无法确定
10. 如图光线从水中射入空气,反射光线OA与水面之间的夹角为60°.关于入射角α、折射光线与水面之间的夹角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 α=30°,β<60°
B. α=60°,β>30°
C. α=30°,β>60°
D. α=60°,β<30°
11、下列关于光学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硬纸板可以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B.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使用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C. 探究光的析射特点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会发生改变
D.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当蜡她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
12、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情形,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C )
A.入射角等于60°B.折射角等于40°
C.NN′是界面D.MM′的右边是玻璃
13.下图是研究光的折射规律的实验原理图;下表中记录了不同的入射角和对应的折射角的实验测量数据。
(1)请你结合图,以光从空气进入到玻璃中的情况为例,分析实
验数据(光从空气进入其他透明介质中也可得到具有相同规
律的实验数据),对光从空气进入其他透明介质中的折射规律加
以总结(补充完整):
a.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并且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b.。
(2)请定量比较实验数据。
把你新的发现写在下面:。
答案为:(1)b.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但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2)入射角较小时,入射角i与折射角γ近似成正比关系;当入射角较大时,正比关系不再成立.
解析:(1)b表格中入射角i从10°逐渐增大到80°,折射角γ随之从6.7°逐渐增大到40.6°,而且对应的折射角总是小于入射角.(2)从表格中数据还可以看出:
入射角为10°.折射角为6.7°;
入射角变为20°,折射角为13.3°=2×6.7°-0.1°;
入射角为30°.折射角为19.6°=3×6.7°-0.5°;
入射角为40°.折射角为25.2°=4×6.7°-1.6°;入射角为50°.折射角为30.7°=5×6.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