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经典易错题专训含答案浙教版

合集下载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测试(带答案解析)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测试(带答案解析)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测试(带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在用液体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蜡烛、光屏和液体透镜的位置如图所示,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像,若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移到光具座10cm刻度时,则烛焰经凸透镜所成的像是()A.放大、倒立的实像 B.放大、正立的虚像 C.缩小、倒立的实像 D.缩小、正立的实像2.实验室备有甲、乙、丙三个凸透镜,三个实验小组分别用这三个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都为12cm时,甲、乙、丙三透镜分别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虚像、放大的实像,则这三个透镜的焦距f甲、f乙、f丙的大小关系为()A.f甲>f乙>f丙B.f乙>f丙>f甲C.f乙>f甲>f丙D.f丙>f乙>f甲3.如图所示,水槽的右壁竖直放着一面平面镜.无水时,射灯从S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左壁上会出现一个光点P.往水槽内加水,当水面处于a,b,c,d四个位置时,左壁上分别出现P a,P b,P c,P d四个光点(不考虑水面对光的反射).则四个光点在左壁上的排列从下往上依次为( )A.P a,P b,P c,P d B.P d,P c,P b,P aC.P c,P d,P a,P b D.P b,P a,P d,P c4.人潜入水中后看到岸边的一棵树,其实是()A.变高了的树的虚像B.变低了的树的虚像C.变高了的树的实像D.变低了的树的实像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舌的不同部位对甜、酸、苦、咸的敏感性不同 B.冷、热、触、痛觉感受器全分布在皮肤中C.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舌的上表面和两侧D.嗅觉感受器分布在鼻腔上部的嗅黏膜内6.如图,平面XOY上,平面镜M两端坐标分别为(-1,3)和(0,3),人眼位于坐标(2,0)点处,当一发光点S从坐标原点沿-x方向运动过程中,经过以下哪个区域,人眼可从平面镜中观察到S的像()A.0到-1区域B.-1到-2区域C.0到-∞区域D.-2到-4区域7.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测试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测试浙教版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一、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肓人读肓文时,依靠皮肤中的感受器()A.冷觉 B.热觉 C.痛觉 D.触觉2﹒眼球中下列哪个结构含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A.视网膜 B.角膜 C.巩膜 D.脉络膜3﹒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在课堂上“大声”回答问题才能让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听清楚。

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4﹒下列对光现象描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手影”形成的原因是光的直线传播 B.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C.人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D.在医院的手术室里常用紫外线来杀菌5﹒“火树银花不夜天”,在喜庆的盛大节日里,人们常常要燃放礼花爆竹,此时旁观者最好张口,或闭嘴、堵耳。

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A.保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B.防止听觉中枢受损伤C.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D.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6﹒关于同学们听到的考试铃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铃声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B.铃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铃声不能在教室墙壁上反射 D.铃声不能传递能量7﹒光的色散说明白光是一种复色光,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其中对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对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

图中能正确表示白光通过三棱镜发生色散的是()A B C D8﹒某同学探究“视力的矫正”原理,如图所示.他实验观察到如下现象:小明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当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时,测得这个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

设该凸透镜的焦距为f,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f一定大于l B.f一定小于l C.f一定等于l D.f可能小于l9﹒我们生活中常常都提到像: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银幕上的像,⑤哈哈镜中的像,其中()A.属于实像的是①④ B.属于虚像的是①②③C.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像是①③④ D.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像是③④⑤10﹒关爱眼睛,远离近视。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经典易错题专训含答案解析版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经典易错题专训含答案解析版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经典易错题专训含答案解析版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能用来探究决定音调高低因素的是()A.手指蘸水摩擦杯口发声,同时增加杯中的水量B.响铃时,不断抽出瓶内的空气C.室内收音机播音时,导致喇叭前方的烛焰摇晃D.敲鼓时,用大小不同的力【答案】A【解析】解:A图改变水量,能改变空气柱的长度,能改变频率,改变音调,故A正确;B图探究了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B错误;C图探究了声音传递能量,故C错误;D图可探究振幅与响度的关系,故D错误;故选:A。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3)声音的传播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此题考综合考查了声学的知识,对于这类题目,要结合相关的声学概念进行分析处理。

2.如图所示,粗细均匀的圆柱体AB放置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P为2倍焦距点,圆柱体所成像的形状和位置应是()A.两头细中间粗,像到镜距离都大于焦距B.A端细,B端粗,B端的像到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C.两头粗中部细,像到镜的距离都大于2倍焦距D.A端粗,B端细,A端的像到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答案】B3.如图所示,画中人出现了错误判断.以下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原因的是()【答案】D4.一凸透镜的焦距为20cm,高为10cm的物体发出的光由该透镜在另一侧的光屏上成一个高为7cm的像,则物体到透镜的距离一定是()看起来没那么深啊!水深危险FP F PA B第1 页,共10 页。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练习题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练习题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练习题浙教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1.老鹰的视觉非常灵敏,能在几千米的高空准确无误地辨别地上的动物,如蛇、田鼠等,它形成视觉的部位是()A.眼睛B.视网膜C.大脑D.视觉神经2.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的原因是()A.桃花自己能发出红光 B.桃花吸收红光C.桃花反射红光 D.以上说法都不对3.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解释错误的是()A.马蹄踏在地面时,使土地振动而发声B.马蹄声可以沿土地传播C.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入耳D.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4.在50年前法国有一个人的鼻子在保险公司保了100万美金,相当于现在的亿万富翁。

这个人可能是()A.调香师 B.法官 C.警察 D.调酒师5.学生们正在教室内上课,为了减小校园外汽车的噪声干扰,下列措施可行的是()A.在校园周围植树B.将教室的窗户打开C.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D.每个学生都带一个防噪声耳罩6.下列属于光源的是()A.教室里的幕布 B.十五的月亮 C.太阳 D.波光粼粼的水面7.如图所示,水槽的右壁竖直放着一面平面镜。

无水时,射灯从S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左壁上会出现一个光点p。

往水槽内加水,当水面处于a、 b、c、d四个位置时,左壁上分别出现p a、p b、p c、p d四个光点(不考虑水面对光的反射)。

则四个光点在左壁上的排列从下往上依次为()A.p a、p b、p c、p d B.p d、p c、p b、p a C.p c、p d、p a、p b D.p b、p a、p d、p c8.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生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A.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B.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C.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9.如图,纸筒A的一端蒙了一层半透明纸,纸筒B的一端嵌了一个凸透镜,两纸筒套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下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检测卷2(含答案+答题卷)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下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检测卷2(含答案+答题卷)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下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检测卷2班级__________ 座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必须在答题卷的密封区内填写班级、姓名、座位号。

3、所有答案都必须做在答题卷标定的位罝上,务必注意试题序号和答题序号相对应。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 小明感觉不舒服,为初步判断小明是否发烧,妈妈总会触摸他的额头。

妈妈用的是( )A .手心B .手背C .自己的额头D .自己的脸颊2. 右图分析判断:“遇到巨大的声响迅速张口以免被震破的、将鼓膜的振动传到耳内的、将外界的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的、将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的”结构依次是( ) A .④①⑦⑧ B .④①⑤③ C .⑧⑥⑤④ D .④⑤⑧⑦3. 早春二月,我们会常吃大蒜以预防流感。

一个正常人吃 大蒜时,旁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他自己却闻不到。

这是因为( )A .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B .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C .嗅觉细胞接受的信息无法传到大脑D .不同的人嗅觉灵敏程度差异很大4. 关于声现象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使用MP3时,调节音量旋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B .“女高音”歌唱时比“男高音”响度大C .钢琴发声是由于琴弦振动产生的D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 m/s5. 晚上,人在马路上走过一盏路灯的过程中,其影子的长度变化情况是( )A .先变短后变长B .先变长后变短C .逐渐变短D .逐渐变长6. 李白的名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涉及到的光学知识理解正确的是( )A .空中的明月是光源B .杯中的人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C .地上的人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D .月光能照射到人说明光的传播需要介质第6题图第7题图7. 如图所示,用硬纸片把收音机的一个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当你打开收音机时台上一个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关于这个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听到的声音是由广播电台发出,靠电磁波传来的B .纸小人跳舞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C .音乐声越大,小人舞动的越剧烈,说明物体的音调越高,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D .关掉声音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8. 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①②③④⑥⑤⑧⑦B.“闻其声辨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C.超声波能排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D.房间的窗户安装双层玻璃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9.下列关于图中所示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A.图甲中,小孔成的是倒立的虚像B.图乙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C.图丙中,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D.图丁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10.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的原因是( ) A.桃花能发出红光B.桃花能吸收红光C.桃花能反射红光D.以上说法都不对11.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它的独特魅力给课堂教学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第02章对环境的察觉(解答题)(原卷版)

第02章对环境的察觉(解答题)(原卷版)

浙教版7年级下册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 解答题一、声音与听觉1.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 6s 接收到来自海底的回波信号(海水中声速是 1500m/s ),则:(1)该处的海深为多少km ?(2)超声波声呐能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为什么?2.校运会上,100米决赛正在激烈进行中,问:(1)终点处的计时员应该在看见发令枪冒出的“烟”时开始计时,而不是在听到发令枪声时开始计时,这是为什么?(2)若计时员是听到发令枪声时才开始计时的,那么运动员的成绩将被提高多少?(已知常温下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 )(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3.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

(1)请你在图所示的坐标中作出声速和温度关系的图像。

(2)请你根据所作图像找出温度为15℃时声速为________m/s 。

(3)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

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

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你能指出在什么情况下试验更容易成功吗?________。

(4)20℃时,某人站在一个较大的山谷里,想估测山谷的宽度。

他大喊一声后经过 0.3秒钟听到右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经过 0.5 秒钟才听到左面山崖反射回来的声音。

请计算这个山谷的宽度。

4.某同学乘坐的汽艇遥对着一座高崖,他大喊一声,历时五秒后听到回声,已知声音此时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求:(1)若汽艇静泊在水面,它离高崖多远?(2)若汽艇以10米/秒的速度正对着高崖驶去,他喊时离高崖多远?听到声音时离高崖多远?二、光的颜色与传播5.家住上海的小王同学出家门就可以看到东方明珠塔,手拿直尺,伸直手臂,面对明珠塔竖直量了一下塔高4.6 厘米,已知东方明珠塔实际高度为460 米,小王同学手臂长60 厘米,于是小王计算出他家到东方明珠塔的直线距离。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易错题分类练习--《对环境的察觉》(含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易错题分类练习--《对环境的察觉》(含答案)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易错题分类练习--《对环境的察觉》易错点1:对乐音的三个特征区分不清,不了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影响因素1. 二胡是中国特有的乐器,在中国的很多古典音乐中都要用到。

琴师在使用前会对二胡进行调音,下列关于调音时采用的做法解释正确的是()A. 旋转琴轴,使弦拉得紧一些,是为了改变响度B. 旋转琴轴,使弦拉得紧一些,是为了改变音色C. 将琴枕上移一些,是为了改变音调D. 换一根更细一些的琴弦,是为了改变响度2. 两列声波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如图甲、乙所示,则这两列声波()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D.音调、响度和音色均不同3. 住宅小区内的楼道灯,晚上通常是人来灯亮,人走灯灭。

它的声控开关的工作状态主要是依赖楼道内声音的()A. 响度B. 音调C. 音色D. 声速4. 晚上就寝熄灯后,如果有同学讲话违反纪律,恰巧班主任站在门外面,那么班主任能立马辨别是谁违反纪律。

班主任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A. 音调B. 响度C. 音色D. 声速5. 小兰在观察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的弦振动时突然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弦乐器的音调与那些因素有关呢?她认为:即使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度,以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她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下表是她在实验时选择的琴弦条件.编号琴弦的材料琴弦的长度/cm琴弦的横截面积mm2A钢200.3B钢200.7C尼龙丝300.5D钢400.5E尼龙丝400.5(1)、如果小兰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你认为她应该选用表中编号为_____的琴弦(填字母代号)(2)、如果小兰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你认为她应该选用表中编号为_____的琴弦(填字母代号).(3)、上述探究过程采用的实验方法是_____ .易错点2:不了解物体呈现颜色的原理,误认为照什么光就呈现什么颜色6. 下列关于颜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能使各种色光全部反射的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白色的B. 能把各种色光都全部吸收的不透明体是黑色的C. 如果不透明体能使各种色光几乎全部反射,那么这个物体是黑色的D. 隔着蓝玻璃片看红布,红布是黑色的7. 小敏穿了一件白衬衫、蓝裤子和一双黑皮鞋,走进一间只亮着红灯的房子里,别人看到他所穿服装的颜色分别是()A. 红衬衫、黑裤子和黑皮鞋B. 红衬衫、蓝裤子和黑皮鞋C. 白衬衫、蓝裤子和黑皮鞋D. 白衬衫、红裤子和红皮鞋8. 在没有任何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上衣、红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A. 全身呈绿色B. 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红色C. 上衣呈白色D. 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9. 摄影大师对黑白照片进行暗室加工时,所用温度计的液柱是蓝色而不是红色的,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暗室安全灯是红灯,因而温度计的红色液柱在这种环境中不易看清B. 温度计的蓝色液柱在红光照射下是黑色的C. 蓝色液柱在红光下看得更清楚D. 红色液柱在红灯照射下反射白光10. 受变色龙的启发,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具有变色效应的新材料,该材料处于拉伸状态时为蓝色,压缩状态时为红色。

七年级科学下册 基础知识篇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同步练测(含解析)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 基础知识篇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同步练测(含解析) 浙教版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检测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 下列感受器中,对环境温度变化刺激最敏感的是()A.眼睛 B.皮肤 C.耳朵 D.鼻子2. 下列哪项不属于皮肤感受器()A.热觉感受器 B.冷觉感受器 C.痛觉感受器 D.味觉感受器3. 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包含着声学知识。

下列对其中声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A.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B.船上的人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C.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D.船上的人根据音调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4.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到玻璃罩中,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减小直到消失;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声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说明()A.空气不能传声B.液体不能传声C.真空不能传声D.固体不能传声5. 下列关于光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A.物体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B.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C.光的色散就是将白光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的现象D.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见电影银幕上的画面,是因为光在银幕上发生了镜面反射6. 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1所示);②在A点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

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A 图1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7. 许多照相机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是可调的。

某次拍摄前摄影师已经“调好焦”,使被摄者在胶片上形成了清晰的像。

如果在拍摄前被摄者和摄影者的距离变远了,为了使他在胶片上仍然成清晰的像,镜头与胶片间的距离应()A.变小B.变大C.先变小后变大D.先变大后变小8. 在清澈的湖面上空,小燕子正在向下俯冲捕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1.如图2-2-2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

这个实验说明了(B)图2-2-2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C.声波在玻璃罩中发生了反射D.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少【解析】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是因为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

当往钟罩外抽气时,钟罩内由于缺少传播声音的介质而使我们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小。

2.在较长的一段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如果另一个人耳朵贴在水管另一端能听到先后三次敲击声,则传来这三次响声的介质依次是(A)A.铁管、水、空气B.水、空气、铁管C.空气、水、铁管D.水、铁管、空气【解析】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最快。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填“相同”或“不同”)的,在气温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如果看到闪电后,3s才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处距人约1__020m。

4.图2-3-1是人耳的结构图,请读图填空:图2-3-1(1)①是鼓膜;④是听小骨;⑤是鼓室。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耳。

(2)⑦内有位觉感受器⑧内有听觉感受器。

这两类感受器神经纤维合在一起组成了听神经。

(3)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经听小骨传到内耳。

(4)当飞机下降时乘客常要咀嚼糖果并不断吞咽,其目的是使咽鼓管开放,使空气由咽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以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5.图2-3-2表示人耳和脑的联系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看电视文艺节目时,你能听到演员优美动听的歌声。

那么,图中接受声波信息的感受器位于⑤内;听觉产生的部位是①。

(填数字代号)(2)如果某人标号④所示部分受损,则不能(填“能”或“不能”)产生听觉。

(3)乘坐飞机时,乘务员往往要求乘客在飞机降落中咀嚼食物,其目的是为了使⑥(填数字代号)张开,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

(4)跳水运动员参加比赛时,动作协调、姿态优美。

这与图中数字③所示结构的调节有关。

图2-3-2【解析】此题考查识图能力,本图将耳的结构、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反射弧的结构综合在一起,要弄懂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及功能,①是大脑皮层上的听觉中枢;②是脑干;③是小脑;④是位听神经;⑤是耳蜗;⑥是咽鼓管;⑦是听小骨;⑧是鼓膜。

6.[2012·内江中考]如图2-3-6所示,在两个完全相同的高脚玻璃杯内装有相同深度的水,当用筷子轻轻敲击杯子时,两个杯子就会发出相同的声音。

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图2-3-6A.当用筷子敲击甲杯,让其发声,发声后用手捏住杯边,此时乙杯不能发出声音B.当用筷子敲击甲杯,让其发声,发声后用手捏住杯边,此时乙杯能发出声音,产生了共鸣C.当用筷子敲击杯子时,甲的音调较低D.当用筷子敲击杯子时,乙的音调较低7.[2011·南京中考]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们听声音就能判断谁在说话,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填“音调”、“响度”或“音色”)来区分的。

8.[2011·无锡中考]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这是指它的响度很大;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

株洲中考]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的是(C)9.[2012·A.雨后彩虹B.水中“月亮”C.墙上手影D.海市蜃楼10.小明同学在课外用易拉罐做成如图2-4-1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有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B)图2-4-1A.蜡烛的正立像B.蜡烛的倒立像C.三角形光斑D.圆形光斑【解析】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倒立的实像。

11.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5km/s,在其他透明介质如水、玻璃等的传播速度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这个速度。

12.在练习射击时,要“三点一线”才能射得准,即枪上标尺缺口、枪上的准星和射击目标要重合,这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13.枣阳市素有“中国桃之乡”之称。

那漫山遍野的桃花,在三月和煦的阳光中,显得妩媚令人陶醉。

我们看到红色的桃花,是因为太阳光照射到桃花上反射红光的缘故。

14.太阳光通过玻璃后呈现红色,则玻璃是红颜色。

一面旗子能反射全部黄光,则旗子是黄颜色。

一张纸几乎将所有色光全部反射,则纸是白颜色。

一块棉布几乎将所有色光全部吸收,则这块棉布是黑颜色。

15.商场里的花布的图案是由无数种的颜色拼排而成的,各种颜色均是由三种原颜料调和而成,这三种原颜料的颜色是(C)A.红橙黄B.红绿蓝C.黄红蓝D.红白蓝16.绿色植物的叶绿素是绿色的,所以(B) A.绿色光对绿色植物生长最有利B.绿色光对绿色植物生长最不利C.各种色光对绿色植物生长的作用相同D.以上说法都不对【解析】有色的不透明物体只反射与它本身相同颜色的光,而其他颜色的光都被它吸收。

17.雨后晴朗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面的判断正确的是(A)A.迎着月光走时地上发亮处是水,背着月光走时地上暗处是水B.迎着月光走时地上暗处是水,背着月光走时地上发亮处是水C.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时,都应是地上发亮处是水D.迎着月光走或背着月光走时,都应是地上暗处是水【解析】迎着月光走,光线反射进入人眼,水面发亮,背着月光走,光线无法进入人眼,水面发暗。

18.[2012·扬州中考]如图2-5-7所示,有一束入射光线AO经平面镜反射后沿OB的方向射出,请作出平面镜的位置。

图2-5-7【答案】如答图所示第15题答图19.[2012·济宁中考]小明同学用如图2-5-8所示的装置研究光的反射定律,其中有一个可折转的光屏。

图2-5-8(1)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是:①显示光的传播路径;②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实验时,光屏应如何放置?光屏与镜面垂直。

20.有一光电控制液面高度的仪器,是通过光束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线打到光电屏(能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进行处理)上来显示液面高度,然后通过装置调节液面的高度,如图2-5-9所示,当光电屏上的光点由S1移到S2时,表示液面高度下降(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图2-5-9【解析】当液面下降时,入射点向右移,反射光线随着向右移。

哈尔滨中考]学校前厅竖立着一块平面镜。

当同学们走近镜子时,看到镜中自己像的大小不21.[2011·变(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两位同学站在镜子前,可以通过镜子互相看到对方的面孔,表明了光路是可逆的。

22.[2012·义乌中考]魔术是深受同学们喜爱的节目,其中包含着许多科学原理。

如图2-5-15甲所示是某同学自制的一只魔术箱,表演时他将开口的方形空箱面展示给观众,把纸币从空箱顶端的投币口投入,结果纸币“不翼而飞”。

原来魔术箱中有一块平面镜(如图乙),它与箱底的夹角为45度,使观众觉得箱子里没有东西。

观众不能看见平面镜后面的纸币是因为光具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图2-5-1523.[2012·哈尔滨中考]小丽同学正在对着镜子整理自己的着装,如图2-5-16所示。

她身高为 1.6 m,她在镜中像的高度是 1.6m;她到镜面的距离是0.4 m,像到她的距离是0.8m。

24.小明用半圆形玻璃砖研究光的折射。

他让一束光线从空气射到玻璃砖的圆心后,发现光线最终从玻璃砖射出,回到了空气中。

下列哪幅图能正确反映实验时的光路(C)图2-5-23【解析】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25.如图2-5-25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其中折射光线是OG(用字母表示),反射角等于30°。

图2-5-25【解析】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也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

26.[2012·安徽中考]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某液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与液面成30°角(如图2-5-28所示),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83°,则反射角的大小为60°,折射角的大小为37°。

图2-5-28【解析】入射光线与液面成30°角,则入射角为90°-30°=60°,则折射角β=180°-60°-83°=37°。

梅州中考]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中央安装了一只射灯。

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右27.[2012·边的池壁上,当池内无水时,站在池旁左边的人,看到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2-5-30所示,现往池内灌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A)图2-5-30 A.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B.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下方C.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上方D.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下方28.完成光路图:图2-6-6 【答案】如答图所示第13题答图29.[2011·德州中考]小丑鱼颜色艳丽、体型较小,因此水族馆常将它放入球形鱼缸中以便观赏(如图2-6-8所示)。

球形鱼缸起到了凸透镜(或放大镜)的作用,我们看到的小丑鱼是它通过球形鱼缸形成的正立、放大的虚像(填“实像”或“虚像”)。

图2-6-830.小明同学在玩放大镜时,当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时,如图2-6-9甲所示,会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然后他用放大镜观察远处的房屋,如图2-6-9乙所示,他将会看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图2-6-9【解析】放大镜是凸透镜,观察手指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观察远处的房屋时,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3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图2-6-16(1)我们需要让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2)其中的一次实验情景如图2-6-16所示,凸透镜的焦距是15 cm,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远离(填“远离”或“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

【解析】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为了确保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调节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及光屏的中心,使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32.[2011·淮安中考]小明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刻度尺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图2-6-17所示,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把光屏置于另一侧,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__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2)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到同一高度,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原因可能是物距小于焦距,像是虚像(或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不在同一直线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