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准扶贫中贫困群众内生脱贫动力的缺失与培塑
农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不足的症结

农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不足的症结在探讨农村贫困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尽管有大量的扶贫外部援助和政策支持,但许多农村贫困群体依然缺乏自给自足和自我发展的动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现象的症结所在。
教育水平的落后是导致农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和教育机会的不均等,许多农村地区的孩子们在接受良好教育方面存在困难。
教育的缺乏不仅限制了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更影响了他们对于未来发展的期望和追求。
许多人因此陷入了一种“贫困陷阱”,即缺乏改变自己命运的能力和信心。
社会网络和社区支持的不足也是导致农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不足的重要因素。
在农村地区,社区和家庭的支持对于个人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许多农村社区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的限制,无法为贫困群体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帮助。
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感到无助和无力。
再者,缺乏信息和市场知识也是农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不足的表现。
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限制,许多农村贫困群体缺乏获取新信息和市场知识的渠道。
他们可能不了解市场的需求和趋势,也无法掌握新的农业技术或商业模式,这使得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文化和价值观的束缚也是农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在一些农村地区,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习俗可能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某些文化习俗可能使人们过于依赖家庭和社区,缺乏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这使得他们在寻求自我发展和改变时面临更大的困难。
农村贫困群体内生动力不足的症结在于教育水平的落后、社会网络和社区支持的不足、缺乏信息和市场知识以及文化和价值观的束缚等多个方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和能力,帮助他们摆脱贫困陷阱,实现自我发展和改变。
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涉及到经济、教育、健康等多个方面。
然而,贫困的实质并不仅仅是物质资源的匮乏,更重要的是精神贫困。
对于贫困群众而言,内生动力的缺失与重塑是摆脱贫困的关键。
浅谈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浅谈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精准扶贫政策是中国政府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制定的一项重要政策,旨在通过为贫困人口提供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在实施过程中,精准扶贫政策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问题一:贫困人口数据不准确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前提是准确把握贫困人口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由于一些地区基层能力不足、统计方法不当等原因,贫困人口数据有时存在一定的偏差和不准确性,导致扶贫政策的针对性和准确性降低。
解决办法一:加强贫困人口数据的调查和统计工作。
通过加强地方政府统计部门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
建立健全质量控制机制,加强对数据的审核和监督,确保贫困人口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问题二:扶贫资金管理不规范精准扶贫政策需要大量的扶贫资金支持,而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
有的地方存在扶贫资金使用不当、挪用或滥用资金等问题,导致扶贫资金难以真正惠及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
解决办法二:加强扶贫资金的监管和管理。
加大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力度,建立健全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监督制度,明确责任和程序。
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审核和跟踪,对于违规使用扶贫资金的行为,必须严肃追责,保证扶贫资金的合理使用。
问题三:扶贫项目缺乏可持续性精准扶贫政策的目标是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而一些扶贫项目缺乏可持续性,只能暂时解决一部分贫困人口的困难,无法真正解决贫困问题。
解决办法三:注重发展产业和提高贫困人口的自主发展能力。
在实施扶贫项目的要注重产业扶贫,通过发展农业、畜牧业、旅游业等产业,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来源,并逐步实现自主发展。
要加强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让他们有能力脱贫致富。
问题四:扶贫政策落实中缺乏精准度精准扶贫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有时缺乏精准度,导致扶贫政策无法真正惠及贫困人口。
探讨新时代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及治理路径

探讨新时代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及治理路径
新时代精准扶贫是中国扶贫工作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旨在对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和
贫困人口实施常态化、精准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从而实现全面脱贫。
然而,在实践中,新时代精准扶贫也面临着不少困境,需要制定可行的治理路径。
一、实践困境
1.信息不透明:贫困户信息采集及核实不够完善,许多贫困户的数据不真实或有误,
导致扶贫资金不得其所。
2.资金分配不公:由于大部分扶贫资金从中央到地方的分配都有各种环节、渠道,使
得资金分配不公、流失率高。
3.项目建设难: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很多项目建设难度大,也容易造成工程
质量问题。
4.扶贫措施不具体可行:许多扶贫措施缺乏可行性,效果难以保证,如农村电商等。
二、治理路径
1.信息公开透明:完善贫困户数据采集、核实和审核,建立健全贫困户信息公开制度
和信息公示平台,加强对扶贫基金使用情况的监管和公开,提高透明度。
2.创新资金分配机制:实施符合经济实际情况的资金分配机制,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监管,建立制度保障,减少资金流失。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规范项目建设,提高工
程质量,确保项目效益。
同时,要加强与当地政府的协作,注重当地民生需求,推动全民
参与。
4.提高扶贫措施可行性:提高扶贫措施的可行性,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精细化施策,注重扶贫质量而不是扶贫数量,真正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
综上,新时代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政府应该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
在首位,制定出可行的治理路径,最大限度减少实践中的困境,真正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
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贫困户逐渐脱贫致富,许多贫困地区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也要看到,精准扶贫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问题
1、人为因素的干扰。
有时会有工作人员为了维护某些权益,往往会人为干预贫困户的扶持资金和物品分配,这种情况下,贫困户无法享受到真正的扶持。
2、扶贫手册的不准确性。
在扶贫对象的核对和确认上,很多地方仍在使用贫困户手册,但由于信息不及时、不准确,以及相关人员的各种因素干扰,导致扶贫工作受到影响。
3、贫困户自觉性不高。
部分贫困户虽然有接受帮助的需求,但由于害怕麻烦或羞于开口等原因,无法真正得到有效的扶持,也带来了扶贫工作的难度。
二、对策
1、加强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管理机制。
切实加强对整个扶贫工作流程的监管,加大对一些可能干扰或造假的干部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力求真正做到精准扶贫。
2、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等,加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提高贫困户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减少手工记录造成的信息错误。
3、加强贫困户的自我培育和开发。
引导贫困户形成自我致富的意识和动力,真正把贫困户变成自力更生的人。
这不仅能够为扶贫工作减轻负担,也为贫困户带来了自尊和自信心。
以上是我认为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虽然精准扶贫仍然存在一些困难,但我相信,在我国政府的支持下和各方的努力下,扶贫工作一定能够实现精准化和可持续发展,让广大贫困地区的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论精准扶贫中贫困群众内生脱贫动力的缺失与培塑

1问题的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将扶贫开发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底线任务,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并亲自挂帅、亲自指导、亲自督战,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形成一个思想深邃、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
在习近平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脱贫攻坚顶层设计基本形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深入人心,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良好态势已经形成,各项决策部署得到较好落实,6年多来,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脱贫攻坚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效,为全球减贫做出重要贡献,提供了中国方案。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扶贫开发进入到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阶段,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仍面临诸多挑战。
在一些地方,扶贫开发的外源帮扶推动和脱贫内在动力之间存在矛盾,贫困群众仅仅作为扶贫对象,而不是脱贫主体,使得政府和社会投入大量资源收效甚微,严重影响了精准扶贫的效果和质量。
在脱贫攻坚的伟大进程中,必须充分调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内生动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当前精准扶贫面临的挑战———脱贫内生动力缺失2.1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缺失的表现第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当前的农村,大部分农民都以追求美好生活为人生的目标,在掌握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不断经历勤劳、积累、再生产的过程。
但一部分贫困人口却缺乏向上的人生目标,满足于“小富即安”的小农心态,劳动所得不用论精准扶贫中贫困群众内生脱贫动力的缺失与培塑Discussion on the Lack of the Inherent Motiv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mong the Poor People and Its Cultivation in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王芳(昆明医科大学,昆明650500)WANG Fang(KunmingMedical University,Kunming650500,China)【摘要】在习近平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效,但也进入到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阶段,面临诸多挑战。
以精准扶贫为视角浅析贫困地区脱贫动力不足问题

以精准扶贫为视角浅析贫困地区脱贫动力不足问题近年来,我国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贫困地区脱贫动力不足仍然是当前扶贫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以精准扶贫为视角,深入浅出地分析贫困地区脱贫动力不足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贫困地区脱贫动力不足的表现1.1 经济增长缓慢贫困地区脱贫动力不足的表现之一是经济增长缓慢。
由于受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等因素的限制,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乏力,大多数贫困家庭缺乏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导致他们难以实现脱贫。
1.2 教育水平低贫困地区脱贫动力不足的另一个表现是教育水平低。
由于贫困家庭的收入水平有限,他们往往无力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导致孩子的教育机会有限,教育水平低下。
这使得贫困家庭的下一代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长期以来困于贫困的泥淖中。
1.3 缺乏创业意识在贫困地区,由于环境和资源条件的限制,大多数人缺乏创业意识,对于创业和就业的机会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这使得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2.1 自然环境限制贫困地区脱贫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是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
贫困地区大多山区或偏远地区,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条件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和障碍,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限制。
2.2 基础设施薄弱贫困地区脱贫动力不足的原因还在于基础设施的薄弱。
由于地区的经济条件差,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有限,导致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薄弱,无法满足当地居民的正常需求,进一步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3 政策措施不到位贫困地区脱贫动力不足的原因还在于政策措施不到位。
尽管国家对贫困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和措施,但是由于落实不到位、执行不力等问题,导致一些政策效果不明显,失去了对当地居民脱贫的驱动力。
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3.2 加强职业教育为了解决贫困地区脱贫动力不足的问题,还需要加强职业教育。
精准扶贫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精准扶贫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精准扶贫是中国政府实施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通过精准的识别和精准的帮扶,将贫困人口一户一户精确到达,实现真正的脱贫。
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和对策需要采取。
问题一:数据不准确和不完备在扶贫工作中,首先需要从庞大的数据中准确地识别出贫困人口。
由于数据信息不准确、不完备等原因,导致扶贫对象的选择不够精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数据采集和更新,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引入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效率。
3. 加强对贫困地区的实地调研,了解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确保扶贫对象的准确性。
问题二:扶贫资金使用不规范扶贫资金是扶贫工作的重要保障,如何正确、规范地使用扶贫资金,保证资金的有效利用,是一个关键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审计制度,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监督和管理。
2. 完善扶贫项目的评估和监控机制,确保扶贫资金的使用符合规定和要求。
3. 加强扶贫资金的公开和透明,接受社会监督,提高资金使用的公信力。
问题三:帮扶方式和手段不够精准在实施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采取相应的帮扶方式和手段。
由于封闭式的扶贫模式和单一的扶贫手段,导致帮扶效果不够显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制定个性化的扶贫计划,根据不同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帮扶方案。
2. 加强对扶贫干部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其扶贫思路和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需求。
3. 加强与企业、社会组织等的合作,引入更多的帮扶资源和手段,提供多样化的帮扶服务。
问题四:脱贫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精准扶贫的目标不仅是解决当前的贫困问题,更重要的是实现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脱贫后的支持和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脱贫人口再度陷入贫困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建立健全的跟踪和评估机制,对脱贫人口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以精准扶贫为视角浅析贫困地区脱贫动力不足问题

以精准扶贫为视角浅析贫困地区脱贫动力不足问题作者:孙文杰张永乐蒋德馨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9期摘要:我国自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全国脱贫人数逐年增加,贫困人数逐年减少,总之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自十八大以后,剩余的困難地区及贫困户的贫困问题日益复杂化,国家也相应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以期增强工作效率,但实际而言效率不高。
本本将从精准扶贫的角度分析贫困地区扶贫动力不足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问题;建议一、贫困地区脱贫动力不足的原因1.金融扶贫限制颇多,效果不佳。
农业发展的弱质性,加大金融扶贫的难度。
尤其是在贫困地区,这一特性显得更加突出。
根据调查数据整理,在调查对象中単方面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3.3%,既从事农业生产又非农业生产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6.7%,而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20%,并且这百分之二十从事的非农业生产也基本停留在小规模,小作坊水平。
由此可见,该镇镇当地困难群众仍然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
随着近年来,种地成本的不断上升,再加上本身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产品品质不等诸多局限,使其难以进行产品外销,在市场中形成竞争优势。
以上问题加大了金融机构扶持投资农业的风险性,导致最终金融机构更加愿意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城市的经济活动中,进一步降低了金融机构进行金融扶贫的参与度。
此外很少有人去当地的信用社或者银行去办理贷款,其中的原因在于农村地区教育水平低,加上信息闭塞,大部分人对于去银行贷款要支付利息存在很大的抵触心理。
在其日常生活中,基本上都是存、取、转和汇等业务,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这种手头有钱先存起来,再慢取慢消费的观念比较普遍,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发展畜牧业和养殖业等非农业生产。
2.经济发展疲软,内动力不足。
首先资金投入不足。
该镇对于发展资金的缺口是巨大的,但当地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较少,而发展又需要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和技术等多种要素的建设投入,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精准扶贫中贫困群众内生脱贫动力的缺失与培塑作者:王芳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9年第03期【摘要】在习近平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效,但也进入到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阶段,面临诸多挑战。
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既有环境、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因素,也反映出扶贫过程中的一些工作偏差。
培塑贫困群众内生脱贫动力,要从扶志和扶智两个方面攻坚,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Abstract】Under the guidance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strategic though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China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phased results in poverty alleviation,but it has also entered the stage of nibbling hard and attacking hard, and is faced with many challenges. The lack of internal motivation of the poor population reflects both environmental,cultural and historical factors and some work biases in the proces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internal motiv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mong the poor people, we must tackle the key problems from two aspects: mental and alleviation and intelligence alleviation.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fundamentall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poverty eradication, enrich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oor areas and the poor population in China.【關键词】精准扶贫;内生动力;扶志扶智【Keywords】 targeted poverty reduction; internal motivation; mental and intelligence alleviation【中图分类号】E2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9)03-0080-031 问题的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将扶贫开发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底线任务,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并亲自挂帅、亲自指导、亲自督战,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形成一个思想深邃、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
在习近平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脱贫攻坚顶层设计基本形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深入人心,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良好态势已经形成,各项决策部署得到较好落实,6年多来,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脱贫攻坚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效,为全球减贫做出重要贡献,提供了中国方案。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扶贫开发进入到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阶段,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仍面临诸多挑战。
在一些地方,扶贫开发的外源帮扶推动和脱贫内在动力之间存在矛盾,贫困群众仅仅作为扶贫对象,而不是脱贫主体,使得政府和社会投入大量资源收效甚微,严重影响了精准扶贫的效果和质量。
在脱贫攻坚的伟大进程中,必须充分调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内生动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当前精准扶贫面临的挑战——脱贫内生动力缺失2.1 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缺失的表现第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当前的农村,大部分农民都以追求美好生活为人生的目标,在掌握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不断经历勤劳、积累、再生产的过程。
但一部分贫困人口却缺乏向上的人生目标,满足于“小富即安”的小农心态,劳动所得不用于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一家人始终挣扎在国家贫困线上,追求“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方式,“不怕穷”的思想问题突出。
第二,主动脱贫意愿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
扶志与扶智之所以成为扶贫当中难啃的硬骨头,就是因为一部分贫困人口习惯了国家和社会给予的物质帮助,将其视为理所当然,丧失了感恩他人、自强自立、勤劳致富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争贫守贫,不愿脱贫。
当前,各级政府都以“扶贫”为中心开展工作,基层更是一切工作为脱贫,客观上存在着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的区别对待,造成了新的不平衡性。
非贫困户抱怨、羡慕国家的政策倾斜,争当贫困户;贫困户抱守国家政策倾斜,想方设法隐瞒收入,不愿脱贫退出。
在某县政府对群众进行的扶贫开发成效满意度调查中,贫困户的满意度达到了96%以上,而非贫困户则普遍不满意。
2.2 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缺失给精准扶贫带来的挑战第一,造成贫困人口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贫困。
人类生活需求包含物质生活需求和精神生活需求两个方面,人们生活贫困也包含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两方面[1]。
对于物质贫困,国家和社会关注得比较多,可用现行的国家标准“两不愁,三保障”来衡量,对于精神贫困则没有普遍的定义和指标。
学者刘亦民、肖汉仕指出,“精神贫困就是指人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习惯与风尚等精神状态、价值取向、生活观念等不能满足现实需要,落后于社会主流生活,与社会不适应甚至相抵触的心理状态”[2]。
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之间没有绝对的因果联系,但精神贫困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传播性,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更大,因为精神的贫困不仅影响人们的幸福感,同时会制约贫困群体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从而加剧他们的贫困状态。
正所谓人穷志不短,尚且好扶;人穷志也短,扶贫难上难。
第二,影响精准扶贫的效果和精准脱贫的质量。
当前,全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进入到攻坚拔寨的阶段,也进入到提质增效的阶段。
扶贫效果和脱贫质量不仅要看农户收入是否达标,还要看农户是否有稳定增收、稳定脱贫的渠道;不仅要看退出的时效,还要看是否降低了返贫的风险;不仅要看脱贫年度的农户生产生活状况,还要看脱贫年度之后的农户生产生活状况。
如果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无法依靠自身的劳作和技能过上好日子,精准扶贫的效果和精准脱贫的质量就是经不起检验的,扶贫開发的成效将大打折扣。
2.3 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缺失的原因分析第一,环境和文化因素是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许多深度贫困地区长期封闭,同外界脱节;有的民族地区,尽管实现了社会制度跨越,但社会文明程度依然较低;有的地区文明法治意识淡薄,家族宗教势力影响大。
这些客观情况造成贫困人口沿袭陈规陋习,科学文化素质低,不少群众安于现状,脱贫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第二,扶贫过程中的工作偏差客观上造成了贫困对象内生动力不足。
一是将贫困户作为扶贫对象,而不是脱贫主体。
对于精准扶贫,国家提出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责任机制,在前期的工作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只注重动员各方力量合力攻坚,不注重将贫困人口视为脱贫攻坚的主体力量,激发其内生动力,强化其脱贫意愿,使贫困群众投入到精准脱贫中。
二是帮扶过程中直接给钱给物、政策优惠助长了“等靠要”思想。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的制度优势。
在2020年要全部实现脱贫的情况下,政府的强力拉动和推动,可以在短期内聚集大量的资源、资金和人才投入到脱贫攻坚当中,但如此强大的外部力量在短时间内的快速聚集,必然带来贫困户内生动力的弱化和退化,特别是扶贫过程中简单的给钱给物使得贫困户“躺着也能赚钱”,也就助长了“等靠要”思想从个别到群体的蔓延。
三是满意度测评成为扶贫中的双刃剑。
群众满意度是考核地方政府和扶贫干部扶贫工作的硬指标,部分群众以满意度为条件提出不合理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等靠要”思想。
政府为了获得群众满意度不得不提高标准、重复建设,加重了财政负担。
四是帮扶措施的供给与贫困户需求不匹配造成贫困群众参与意愿不强。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确实存在着扶贫项目大水漫灌、项目对贫困人口的带动性和实质提升不大等问题,贫困群众的参与性不强,也就谈不上内生动力的驱动了。
3 精准扶贫中培塑内生动力的路径3.1 扶贫需扶志扶贫先扶志,扶志即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要通过扶志使贫困群众淡化贫困意识,形成脱贫愿望,增强脱贫信心,树立脱贫斗志,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改变贫困落后境况,坚定不移地从事生产和家乡建设,促进自身和贫困地区发展[3]。
第一,营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宣传舆论氛围。
一是开展脱贫攻坚文化宣传,拔除贫困户思想“穷根”。
结合各级脱贫攻坚政策,以脱贫致富典型事迹等为主题创作文艺节目,用歌、舞、剧、相声、小品、快板、诗朗诵等形式,广泛开展“脱贫攻坚·百姓舞台”文艺专场演出,用身边的事教育和激励身边的人,让贫困人员更深入了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了解各项惠民政策,破除“等靠要”思想,形成比学赶超、思源思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局面。
二是发挥基层理论宣讲载体作用,拔除贫困户思想“穷根”。
依托各级挂钩领导干部、村委会干部、挂钩帮扶责任人和扶贫工作队员深入到每村每寨、每家每户,召开党员会、户主会、群众会,开展以脱贫攻坚政策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强诚信感恩等内容为主题的宣讲,充分调动贫困户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营造思脱贫、想脱贫、谋脱贫的良好氛围,树立懒惰可耻、脱贫光荣的社会价值导向,切实拔出贫困思想“穷根”。
第二,建立科学可行的评价和约束机制。
充分发挥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作用,将村规民约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公德、倡导良好乡风、推进精神文明的载体,约束和规范村民行为,形成治理有效的乡村建设新局面。
第三,探索参与式扶贫的模式。
参与式扶贫就是在扶贫项目的设计、规划、实施、监管和验收过程中,将参与式理念和工作方法贯穿始终,通过自下而上的决策方式,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增强群众对项目的拥有感,真正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发展”的转变。
参与式扶贫的核心是“赋权于民”,就是符合群众需求、顺应群众期盼、满足群众意愿,改变了以往项目安排由行政命令的方式,充分尊重村民意愿、激发村民主动参与,为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