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港总体规划2016~2030报告书
海南省人口发展规划2030年 (2)

海南省规划(2030年)是影响我省经济可持续的基础性因素,变动是落实公共服务规划的基本依据。
为把握我省变动规律及其对经济的影响,促进长期均衡,促进我省经济可持续,根据《人民与法》《人民国民经济和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央实施全面两孩策完善服务管理的决定》(中发〔2015〕40号)《国家规划(2016—2030年)》(〔2016〕87号)和《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府实施全面两孩策完善服务管理》(琼发〔2016〕24号)精神,XX 《海南省规划(2030年)》.本规划旨在阐明规划期内我省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战略措施,是指导今后一段时期内我省的纲领性文件,是国民经济和的基础性规划,是全面做好公共服务和卫生计生工作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规划背景与全国其他省份比,我省生态环境优良、陆域小、少,少儿比重大、年龄中位数低,年龄结构相对年轻,常住和户籍均呈现不断增长态势,仍处于劳动年龄较为充沛、总扶养水平较低、有利于经济的时期.“十三五”时期,我省常住总量仍将不断增长,抚养比将从低位开始上升。
准确把握我省变动规律,对于做好规划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节状况“十二五"时期,我省相继实施单独两孩策、全面两孩策,不断完善服务管理,和工作取得明显成就。
-—总量平稳增长。
2015年末常住910。
82万人1,“十二五”期间年均自然增长率保持在8。
7‰左右。
—-结构不断变化。
出生结构不断变化,2015年出生比为116.12左右,65岁及以上老年占比达到8.13%,15—59岁劳动年龄不断增加至619万,家庭户均规模为3.68人。
——素质稳步提升.2015年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
01岁,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降至10。
2/10万和6.0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文盲率不断下降,6岁及6岁以上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
2年。
--分布发生显著变化。
常住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49.81%提升至2015年的55。
海南省总体规划(-2030)纲要doc资料

海南省总体规划纲要(2015-2030)一、目标愿景战略目标:将生态与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属点”,突出海南“生态、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把握“一带一路、消费时代、创新发展”三大机遇,确定战略总目标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
2030年,国际旅游岛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范例。
战略定位:本次规划战略定位可概括为:“一点、两区、三地”。
“一点”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两区”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改革创新试验区;“三地”即世界一流的海岛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家热带特色产业基地、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及海上救援基地。
二、总体布局根据全省“一点两区三地”的战略定位,结合海南岛屿省特征、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现状发展基础,按照“严守生态底线、优化经济布局、促进陆海统筹”的空间发展思路,统一筹划海南本岛和南海海域两大系统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设施保障、功能布局、经济发展,在构建全省生态安全格局,保护好海南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基础上,调整优化全省开发建设空间,合理配置资源,促进海南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2030年,海南岛陆域空间中,一级生态功能区面积11535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33.6%;二级生态功能区面积15984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46.4%;开发功能区面积3699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10.8%。
表:海南岛各类功能区汇总表空间类型2020年2030年各功能区面积指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空间比例各功能区面积指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空间比例一级生态功能区1153533.6%1153533.6%二级生态功能区1598446.4%1598446.4%开发功能区357110.4%369910.8%其他用地33099.6%31819.2%陆域合计34399100.0%34399100.0%注:一级生态功能区。
即生态红线区,指严格进行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和刚性约束的区域。
《三亚红塘湾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一、规划背景在2006版总体规划调整时,此前作为旅游发展备用地的海棠湾、红塘湾以及亚龙湾二线的储备地提前启用。
从海南省委、省政府到三亚市委、市政府,都对海棠湾、红塘湾的建设大力支持,并提出了严格要求和美好愿景。
而红塘湾原有控规囿于权属原因,两块用地分别编制,且完成于国际旅游岛战略生效前夕,编制时未能有效衔接二三线腹地开发,两块用地的衔接也不充分,急待整合与优化。
因此,三亚规划委员会于09年11月正式决定重新编定该控规,将红塘湾旅游度假区置于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前,置于大三亚发展蓝图里,联系天涯镇地区的广大腹地开发,重新确立发展定位和路径,充分体现红塘湾旅游度假区作为三亚西部重心的重要价值和地位,确定最优化的综合开发模式。
二、规划范围规划范围:规划区用地呈东西长而南北短的狭长带状,北至225国道,南至红塘湾海岸最高潮位线,东至天涯镇,西至高尔夫球场西侧边缘,总占地面积390.7公顷。
东西向长约6公里,南北向纵深300-500米,最宽处为800米。
三、现状分析1、区位条件。
红塘湾地处三亚近郊,毗邻三亚西部两大著名景点,东邻天涯海角景区,西接南山佛文化旅游区,三面环山(东为马岭、西为红塘岭),南部面向广阔南海,更有通达的各类交通设施,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距离三亚市中心区15公里。
距离天涯海角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区1.5公里。
距离国家4A级南山佛文化旅游区约10公里。
目前通过该地区的外部公路交通干道有225国道和西线高速公路。
建设中的环岛铁路也经过此地。
距离凤凰国际机场约8公里。
此外,在东西两侧的天涯海角风景区和南山旅游区,都设有旅游码头,沟通水上航线十分便捷(见区位分析图)。
2、社会经济条件规划区内目前没有城市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分布有隶属天涯镇的几个自然村,经济形态来源单一、与旅游发展隔绝、财政收入及人均收入偏低。
四、定位和规模1、规划定位红塘湾旅游度假区是大三亚湾西部旅游组团的核心片区,以个性化、主题化、人文化为特色,依托天涯文化发展衍生主题社区,依托国际游艇港和滨海高尔夫等积极延伸发展离岸度假休闲功能,是面向国际国内高端市场的综合性高端旅游度假区。
港口布局及资源配置课件

•港口布局及资源配置
•6
5.西南沿海地区港口群体
西南沿海地区港口群由粤西、广西沿海 和海南省的港口组成。该地区港口的布局 以湛江、防城、海口港为主,相应发展北 海、钦州、洋浦、八所、三亚等港口,服 务于西部地区开发,为海南省扩大与岛外 的物资交流提供运输保障。
•港口布局及资源配置
•7
• 三、实施效果
从宏观角度:资源配置是指对经济资源 在各种可能的生产用途之间作出选择,以 获得最佳效率和效益的过程。
从微观角度:企业为了生产、服务活动, 如何配置资源,才能获得最佳效率与效益, 也是资源配置问题。
•港口布局及资源配置
•17
第一节 港口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 一、港口具有一般物质生产部门的共同 特征:
在主要货类的运输上,将形成系统配套、 能力充分、物流成本低的8大运输系统:
--由北方沿海的秦皇岛港、唐山港(含 曹妃甸港区)、天津港、黄骅港、青岛港、 日照港、连云港港等7大装船港,华东、华 南等沿海地区电力企业的专用卸船码头和 公用卸船设施组成的煤炭运输系统。
--依托石化企业布点,专业化的、以2030万吨级为主导的石油卸船码头和中、小 型油气中转码头相匹配的石油运输系统。
4.装卸机械化系统的配套性。
•港口布局及资源配置
•21
• 二、港口生产力结构的制约因素
1.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产业结构调整、国 际贸易特征对港口的需求,也就是市场对港口 的需求。
2.港口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岸线、地质、水 文、气象等条件,这是决定基础设施的因素。
3.港口的地理位置。 4.船型。 5.交通流及运输网条件。 6.国家的经济政策、技术政策以及有关的法 规。
一、案例导入
• 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 (2006.9)
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7—2030)

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7—2030)2018-02-07 家在海南岛近⽇,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7—2030)》,描绘海南旅游发展美好蓝图。
2020年海南旅游总⼈数超过8000万⼈次,年均增长7.4%接待⼊境游客超过120万⼈次,年均增长12.5%旅游总收⼊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长10.4%⾄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
将海南打造成我国旅游业改⾰创新试验区,创建全域旅游⽰范省。
旅游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平与国际通⾏的旅游服务标准全⾯接轨;旅游产业质量和效益全⾯提升;在旅游综合管理、旅游投融资、旅游业发展引导、旅游公共服务、旅游市场监管等⽅⾯取得改⾰突破。
2025年海南旅游总⼈数超过1.1亿⼈次,年均增长6.6%⼊境旅游⼈数超过200万⼈次,年均增长10.8%旅游总收⼊超过2000亿元,年均增长12.7%⾄2025年,建成世界⼀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海洋旅游、康养旅游、⽂体旅游、会展旅游、乡村旅游、森林⽣态旅游、特⾊城镇旅游、购物旅游、产业旅游、专项旅游等10⼤旅游产品实现突破性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步完善;旅游产业质量、效益达到国际先进⽔平。
2030年海南旅游总⼈数超过1.5亿⼈次,年均增长6.4%⼊境旅游⼈数超过300万⼈次,年均增长8.4%旅游总收⼊超过3000亿元,年均增长9.6%⾄2030年,建成世界⼀流的国际旅游⽬的地。
国际⾼端休闲度假旅游项⽬体系成熟;旅游产品体系全⾯升级;世界⼀流的旅游休闲环境和服务环境全⾯实现。
厉害了!word岛!空间布局坚持“陆海统筹、⽣态优先、空间优化、重点引领”布局理念,构筑“两圈、四组团”旅游空间布局。
1.优先打造两圈海澄⽂⼀体化综合经济圈包括海⼝、⽂昌、澄迈3市县。
⼤三亚旅游经济圈包括三亚、乐东、陵⽔、保亭4市县。
2.着⼒发展东、西两组团东部康养旅游组团包括琼海、万宁2市。
西部⼭海旅游组团包括儋州、东⽅、临⾼、昌江4市县。
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2
规划概述与分析 ............................................................................................................................. 8 2.1 2.2 2.3 2.4 2.5 规划背景及本规划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 8 规划规划范围 ....................................................................................................................... 15 规划目标及建设规模 ........................................................................................................... 15 规划布局 ............................................................................................................................... 16 与相关规划的相符性分析 ................................................................................................... 17
3
规划方案及污染源分析 ............................................................................................................... 18 3.1 3.2 3.3 规划方案分析 ....................................................................................................................... 18 污染源分析 ........................................................................................................................... 19 拟采取的环保措施 ............................................................................................................... 19
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17—2030)

(三)陆海统筹战略
优先发展海澄文一体化综合经济圈和大三亚旅游经济圈,有序带动东部、西部国际化发展,稳步推动中部、三沙旅游崛起,逐步实现陆海资源综合开发、空间布局统筹优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旅游业发展格局。
(四)改革创新
积极推进旅游综合管理体制改革,争取在组织管理体制、旅游统计考核机制等方面实现突破。推进旅游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旅游发展基金和平台。加强人才培养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改革创新,进一步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远期(2026—2030年):至203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国际高端休闲度假旅游项目体系成熟;旅游产品体系全面升级;世界一流的旅游休闲环境和服务环境全面实现。到2030年,旅游总人数超过1.5亿人次,年均增长6.4%;入境旅游人数超过300万人次,年均增长8.4%;旅游总收入超过3000亿元,年均增长9.6%。
民族文化代表的人文资源,成为海南参与国际竞争的灵魂所在。海南文化在国内影响力较弱,但从国际海岛发展经验来看,海南需要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重点以黎苗文化为国际特色,带动海上丝路文化、时尚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流放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军垦文化、侨乡文化、宗教文化等融合发展。
海南省总体规划(2015-2030)纲要(DOC)

海南省总体规划纲要(2015-2030)一、目标愿景战略目标:将生态与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属点”,突出海南“生态、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把握“一带一路、消费时代、创新发展”三大机遇,确定战略总目标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
2030年,国际旅游岛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范例。
战略定位:本次规划战略定位可概括为:“一点、两区、三地”。
“一点”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两区”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改革创新试验区;“三地”即世界一流的海岛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家热带特色产业基地、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及海上救援基地。
二、总体布局根据全省“一点两区三地”的战略定位,结合海南岛屿省特征、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现状发展基础,按照“严守生态底线、优化经济布局、促进陆海统筹”的空间发展思路,统一筹划海南本岛和南海海域两大系统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设施保障、功能布局、经济发展,在构建全省生态安全格局,保护好海南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基础上,调整优化全省开发建设空间,合理配置资源,促进海南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2030年,海南岛陆域空间中,一级生态功能区面积11535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33.6%;二级生态功能区面积15984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46.4%;开发功能区面积3699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10.8%。
表:海南岛各类功能区汇总表空间类型2020年2030年各功能区面积指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空间比例各功能区面积指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域空间比例一级生态功能区1153533.6%1153533.6%二级生态功能区1598446.4%1598446.4%开发功能区357110.4%369910.8%其他用地33099.6%31819.2%陆域合计34399100.0%34399100.0%注:一级生态功能区。
即生态红线区,指严格进行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和刚性约束的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亚港总体规划(2016~2030)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1规划概述
三亚市地处海南岛南端,东邻陵水县,北依保亭县,西毗乐东县,南临浩瀚的南中国海,位于北纬18°09′34″~18°37′27″、东经108°56′30″~109°48′28″之间,是海南省南部的中心城市和交通通信枢纽;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黄金海岸线上的重要对外贸易口岸。
它近傍香港、澳门,遥望台湾,内隔琼州海峡倚靠广东、广西两省(区),外邻亚太经济区,与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国隔南海相望,处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中间地带,紧靠环球洲际航线。
根据三亚港作用、性质和发展方向,在分析国际国内港口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腹地经济形态和发展特点,研究确定三亚港的基本功能如下:(1)装卸及仓储功能;(2)中转换装功能;(3)运输组织管理功能;(4)信息服务功能;(5)现代物流功能;(6)旅游客运功能;(7)综合服务功能;(8)国防安全功能。
本次评价将基础年2016年作为现状,2020年作为规划中期,2030年作为规划远期。
本次规划研究范围为三亚市辖属海岸线,东起三亚市与陵水县交界海棠湾合口港,西至三亚市与乐东县交界的崖州湾梅联村,海岸线全长约262km。
本次规划根据岸线资源情况,结合城市、海洋、旅游等相关规划,规划包括货运码头岸线、邮轮码头岸线,总计长度11.5km,其中货运码头岸线8.7km(含预留岸线3.06km),邮轮客运码头岸线2.8km。
预测2020年、2030年三亚港旅客吞吐量分别为40万人次、70万人次。
预测三亚港货物吞吐量2020年、2030年分别为500万t、1200万t。
2环境现状调查结论
2.1水环境
2013~2016年三亚海域海水水质的监测结果表明,三亚港海域海水水质总体能满足各类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
梅山港区和南山港区附近部分海域石油类、无机氮偶有超过二类海水质量标准以及汞偶有超过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现象近几年有改善,部分水域DO含量仍超过一类海水标准;三亚港区海域海水水质基本符合所在功能区海水水质标准要求。
2016年,三
亚港整体海域铅超标,但根据历史监测数据,三亚沿岸海域并不存在重金属铅的污,初步认为水质重金属铅超标的原因主要是海水中重金属铅含量的本底值较高。
2.2沉积物
通过近年的监测表明,梅山港区和南山港区崖洲湾部分海域沉积物中有机质、铜和镉超过沉积物一类标准,但沉积物污染有改善的趋势;三亚港区各监测因子均满足各站位所在功能区对沉积物的质量要求。
2.3环境空气
2011年~2015年,三亚市环境空气综合污染指数范围为1.20~2.42;主要影响指标为可吸入颗粒物,负荷系数范围为45.2%~75.1%。
采用秩相关系数法分析,三亚市综合污染指数自2011年~2015年间,总体无显著变化。
“十二五”期间,三亚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日均浓度均符合国家一级标准,2011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可吸入颗粒物日均浓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超一级标准现象。
2014年~2015年臭氧、细颗粒物日均浓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超一级标准现象。
空气质量出现二级良和三级轻度污染时的首要污染物有可吸入颗粒物、臭氧、细颗粒物。
南山港区测点处各项监测指标均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
标准限值要求;下四马村测点处SO
2、NO
2
和TSP 等监测指标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限值要求, PM
10和PM
2.5
等指标均出现超标现象,其中PM
2.5
最大超标0.56 倍。
据监测人员现场调查,颗粒物超标的主要原因为下四马村距离公路较近,空气质量受公路车辆运输扬尘影响较大。
鹿回头黎族文化旅游区、鹿回头公园测点各项监测指标均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一级标准限值要求,新建社区、凤凰岛和友谊路社区各项监测指标均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限值要求。
三亚港区的鹿回头监测站点SO2、NO2小时值和PM
10和PM
2.5
日均值均能满足《环境空气
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一级标准限值要求,南山港区旁创意新城监测站点SO2、NO2
小时值和PM
10和PM
2.5
日均值均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
限值要求。
2.4声环境
据《2011-2015年三亚市环境质量报告书》(三亚市生态环境保护局,2016.5)和《2016年三亚市环境质量报告书》(三亚市生态环境保护局,2017.7)。
(1)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
2015年,三亚市市区昼间道路交通噪声监测年平均等效声级为71.6 dB(A),超过国家标准限值70 dB(A),声环境质量评价为一般。
各交通噪声测点昼间等效声级测值范围为63.8~74.7 dB(A)。
昼间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在65~70dB间的干线长度为4.74公里,占监测路段总长度的13.3%,70dB以上的干线长度为30.91公里,占监测路段总长度的86.7%。
2011~2015年,三亚市昼、夜间道路交通噪声污染控制较差。
五年昼间年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62.6~75.9 dB(A),无显著变化。
2011年三亚市昼间道路交通噪声年平均等效声级低于国家标准限值,声环境质量为较好,2012~2015年超过国家标准限值,其中2012年声环境质量为一般,2013年为较差,2014、2015年为一般。
2013、2014年夜间道路交通噪声年平均等效声级超过国家标准限值55 dB(A),声环境质量均为差。
2016年,三亚市市区各主要交通干线上共设40个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点位,监测路段总长度为96.68公里,昼间监测年平均等效声级为68.5dB(A),符合国家标准限值70dB(A)。
与上年度相比,三亚市昼间道路交通噪声年平均等效声级下降3.1dB(A)。
2016年,三亚市昼间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总体评价为较好。
(2)区域声环境质量
2015年,三亚市昼间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年平均等效声级为55.5 dB(A),符合国家2类区标准限值60 dB(A),声环境质量评价为一般。
声源主要来自居民的生活噪声。
2.5陆域生态环境
三亚港区城市开发程度较高,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目前码头区均已建成,海洋局码头、救助码头和港务局码头河岸边坡多已固化,基本无植被,凤凰岛一期主要是后期绿化人工栽培植被,主要为椰树,凤凰岛二期无植被;红塘港区规划岸线主要在海中人工岛上,无植被,岸边已建码头也已固化,沙滩地有些灌草丛如荩草、后腾等,植被单一。
南山港区规划多为填海,目前港区植被多为人工绿化植被,如狗牙根灌草丛等。
梅山港区规划岸线主要是沙滩地,后方为防护林,植被较为丰富,主要是松树、柳树、仙人掌、荩草等。
规划港区及周围影响区域,陆生动物主要以人工养殖的家畜、家禽为主,野生动物的活动踪迹较少,无珍稀濒危野生保护动物分布,主要野生动物均是平常易见的种类如:田鼠、蛇、蛙、鸟类。
根据现场调查,规划的各作业内未发现珍稀野生动物,未发现国家重点保护水禽。
2.6水生生态环境
(1)调查海域属于贫营养,不存在富营养化现象。
四季各站点之间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