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未来城市建设大纲
三亚海棠湾分区规划及城市设计84PPT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三亚海棠湾分区规划及城市设计84PPT
•六大趋势——旅游度假客户特征
特征4: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国内市场及国外市场大中 型企业对商务、会议旅游需求旺盛。
➢ 全球背景:目前全球会议 旅游收入约为2200亿美 元以上,并且将以每年8 %至10%的速度递增
➢ 中国现实:我国每年的商 务旅行支出高达103亿美 元,约占亚洲商务旅行市 场的17%. 2004年三亚接 待的大型会议团超过 1200个 。
“国家海岸” 国际休闲度假区
• 世界级的度假天堂,国家级海洋科研、教育、博 览基地,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多元化热带滨海旅游休闲 度假区。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三亚海棠湾分区规划及城市设计84PPT
3.海棠湾定式
世界十大海岸开发案例研究
• 九大原则 • 三大功能 • 复合模式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80年代:观光型
•90年代:度假型 •21世纪:?
海坡片区
•岸线长度 约12公里
三亚湾(市区) 大东海片区
约4公里
约2.5公里
亚龙湾片区 约6公里
海棠湾片区 约22公里
•功能定位
以旅游配套服 务为主并辅以居 住功能的超大型 新社区
•开发模式 城市社区型
•发展状况 近三年开始起
步,目前配套缺 乏。
•发展潜力
➢ CASE:2005年,有新加 坡环亚国际有限公司第五 届国际年会、荷兰 INGLIFE金融机构韩国分 部奖励团、俄罗斯 Carlson Wanonlit Travel公司销售会议、波 兰ATLAS公司奖励团等。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企业会议旅游对酒店硬件配套设施、酒 店环境、会议接待水平有较高要求
三亚湾新城项目整体规划报告

米
项目定位
集住宅、商业、文化、旅游等 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新城
项目开发背景及意义
城市化进程加速
城市更新与升级
随着海南省及三亚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规模急需 扩大。
三亚湾新城项目的开发有助于推动三 亚市的城市更新和升级,提升城市整 体形象和品质。
项目的影响。
社会参与机制构建
广泛征求社会意见
在项目规划和实施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 求社会意见,提高项目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建立社会参与平台
设立社会参与平台或渠道,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和管理, 提高项目的社会认可度和支持度。
加强社会监督
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加强社会监督,确保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出现违 法违规行为。
三亚湾新城项目整体规划报告
目录
• 项目背景与目标 • 土地利用规划 • 空间结构与景观风貌规划 •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 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 • 实施保障措施与建议
01 项目背景与目标
三亚湾新城项目简介
01
项目名称
三亚湾新城
02
03
04
项目位置
海南省三亚市三亚湾沿岸
项目规模
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
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强在用机动车环保管理,减 少尾气排放。
3
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减少裸露地面,降低扬尘污 染。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优化城市声环境布局
合理规划城市声环境功能区,降低噪声对居 民生活的影响。
加强噪声源管理
对建筑施工、交通噪声等实施严格监管,控 制噪声源强度。
至2020年海南省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42页)

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公示稿)三亚市人民政府年目录.总则………………………………………………………………………….发展目标与策略……………………….………………………………….市域城乡统筹规划………………………………………………………….滨海地区规划………………………………………………………………. 中心城区规划……………………………………………………………….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总则编制背景•国际旅游岛建设:年日,国务院批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三亚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必须承担先锋的角色与义务。
•海南省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乡一体化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相关文件和相关省域规划要求,在海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中,三亚要发挥带头作用,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区,并进一步强化南部中心城市的职能。
•农垦体制改革:年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农垦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原则,三亚垦区将纳入三亚市统一规划和管理。
•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年即将到期。
指导思想•深刻认识三亚区位及资源的独特性和唯一性,认识生态环境是发展的根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
•贯彻国际旅游岛建设思路和精神,按照国际旅游城市建设要求,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旅游及相关产业,明确城乡整体空间结构,合理有序发展。
•以人为本,统筹考虑游客等外来人口和本地常住人口需求,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公共设施,保障城市发展惠及广大民众。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强调政府在战略性资源管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
规划期限年年。
近期为年年;远期为年年;年以后为远景。
规划范围本次总体规划分为市域、滨海地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三亚市规划的分析

城市发展方向
坚持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 市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提升 城市价值,实施高端战略, 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把三亚 建设成为旅游度假胜地、天 涯文化源地和创意创新高地 温 润 的 海 滩
三亚市的规划指标
国际性热带滨海 风景旅游城市。到 2020年,三亚市域人 口约95万人(含一年 以上暂住人口),市 域城镇化水平约75%。 市域接待游客人数为 1600万人次,平均停 留时间4~6天,折合 日平均游客人数约为 17~26万人同时,到 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 约50万人 城市总体规划市 域、滨海地区和主城 区三个层次突出“以 人为‘本’”的理念 和坚持城市建设可持 续发展的目标强调更 加个性化的城市环境
只因为说这是一个成功的规划在于: (一)进一步深化了对市情的认识 (二)进一步明确了城市的发展定位和总体思路 (三)进一步强调了城乡统筹发展和完善未来发展的空间布局结构 (四)进一步提升了城市未来发展的人文要素水平 (五)进一步突出了城市功能的完善 (六)规划进一步强化了生态环境保护要求
坚持总体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城市的 发展战略和实际情况,永远是一个成功规划 的原则
飞机场
城市用地功能分析
高新技术 产业园
主城区· 居民安 置· 游客接待区 国 营 农 场
休闲观光区
规划布局:“一心、两轴、两节点、五片、 多组团”
“一心”:旅游服务中心 “两轴”:沿滨海形成的旅游产业发展轴,沿迎宾大道的城
市生活发展轴
“两节点”:月川行政服务节点,荔枝沟交通服务节点
“五片”:指旧城片、月川片、鹿回头片、临春片、海坡片 “多组团”:指田独、红沙、榆林、六道等相对独立地区。
市区的公路网
市区的交通网
主城区形成 的四通八达 的交通网
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公示稿)

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公示稿)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公示稿)三亚市人民政府2011年01月目录1.总则 (2)2.发展目标与策略 (3)3.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3)4.滨海地区规划 (8)5. 中心城区规划 (11)6.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7)1.总则1.1编制背景国际旅游岛建设: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批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三亚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必须承担先锋的角色与义务。
海南省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乡一体化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相关文件和相关省域规划要求,在海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中,三亚要发挥带头作用,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区,并进一步强化南部中心城市的职能。
农垦体制改革:2008年6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农垦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原则,三亚垦区将纳入三亚市统一规划和管理。
现行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即将到期。
1.2指导思想深刻认识三亚区位及资源的独特性和唯一性,认识生态环境是发展的根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
贯彻国际旅游岛建设思路和精神,按照国际旅游城市建设要求,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旅游及相关产业,明确城乡整体空间结构,合理有序发展。
以人为本,统筹考虑游客等外来人口和本地常住人口需求,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公共设施,保障城市发展惠及广大民众。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强调政府在战略性资源管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
1.3规划期限2008年-- 2020年。
近期为2008年--2015年;远期为2016年--2020年;2020年以后为远景。
1.4规划范围本次总体规划分为市域、滨海地区和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三亚湾海坡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功能定位和规模 (3)第三章规划结构和土地使用规划 (3)第四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控制 (5)第五章道路交通系统规划控制 (6)第六章绿地景观系统规划控制 (8)第七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控制 (9)第八章地下空间规划控制 (10)第九章环境保护规划控制 (11)第十章综合防灾系统规划控制 (11)第十一章土地使用及建筑规划管理控制 (12)第十二章城市设计导则 (14)第十三章附则 (15)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规划目的为指导三亚湾海坡片区的建设,统筹安排规划范围内的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促进三亚湾海坡片区的发展,特编制三亚湾海坡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第146号发布);(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4)《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2011.1);(5)《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大纲》(2008.11);(6)《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7)《三亚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8)《三亚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暂行版》(2011.3);(9)《三亚湾新城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6);(10)《海南三亚湾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高尔夫球场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4);(11)国家、海南省和三亚市城乡规划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技术规范。
第三条. 规划范围规划区位于三亚市西部,距离凤凰机场2公里,距离三亚市中心城区12公里。
规划范围东至三亚湾城市活力中心,南至三亚湾海岸线,西至肖旗港,北至海渝西线,用地总面积10.26平方公里。
第四条. 规划效力本规划是海坡片区内土地使用和各类建设的法定性文件,适用于三亚市海坡片区规划范围内各类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工作,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规划行政许可、实施规划管理的依据。
城市规划实例之三亚湾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区位和规划⽤地规模 三亚湾新城位于三亚市主城区的西部,为三亚湾海坡⽚区⼆线地,距三亚市中⼼区8公⾥,距三亚凤凰国际机场1公⾥。
项⽬区北靠海榆西线公路,南临三亚湾规划区A线道路(新城路),东与三亚⽼机场相连,西接三亚湾规划区西侧西线⾼速⼊⼝路,为⼀狭长地带,东西长9公⾥,南北平均宽700⽶,总规划⽤地⾯积为6.865平⽅公⾥。
指导思想 ●以“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适应三亚经济发展战略,完善与深化海南三亚湾新城的功能与布局,促进三亚市在其旅游经济辐射圈内中⼼职能的提升,带动地区城市建设的发展。
●继承与发扬三亚市风景旅游城市的优势,⾯向新世纪,⾼标准、⾼起点,运⽤城市建设管理和城市设计等⼿段,发掘、利⽤与有机组织⾃然、⼈⼯和⼈⽂要素,塑造⼀个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先进、配套完善、营运⾼效的具有热带滨海城市特⾊的新区形象。
●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准则,以⽣态型的旅游城市为城市设计和城市建设的⽬标,有机组织城市空间布局与环境,促成⽣态、景观与效益的有机统⼀。
●注重超前性和长效性,兼顾开发与建设实际,统⼀规划、统⼀开发、统⼀配套、统⼀管理、分期实施、滚动发展。
宏观控制和微观引导相结合,使规划兼具弹性与可操作性。
规划定位和⽬标 三亚湾新城的发展应以城市商业旅游度假等职能迁⼊为契机,以三亚湾⾃然景观和便捷交通的区位优势为条件,把三亚湾新城建成⼀个以服务业、休闲度假业、游艇业、居住等功能为主体,综合商业、旅游、贸易等功能,为外来旅游者与居民提供新型旅游娱乐度假消费服务的现代化新城。
规划结构 三亚湾新城的规划结构可以概括为:“三⼼⼆轴”的规划结构。
三⼼分别是西部游艇港湾社区构成的“蓝⼼”、中部⾼尔夫球绿地社区构成“绿⼼”和东部的商业、娱乐、贸易、主题公园等构成的“红⼼”;“⼆轴”⼀条是贯穿全区的景观河道兰轴,另⼀条是从海渝西线进⼊商业娱乐区的城市旅游风貌景观轴。
蓝⼼:重点发展游艇业,构筑游艇别墅区、游艇服务区、游艇停泊区等功能上互补、性质上互助,开发上相互促进的地块。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准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准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09.16•【文号】国办函〔2016〕76号•【施行日期】2016.09.16•【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准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通知国办函〔2016〕76号海南省人民政府:你省关于报请审批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收悉。
经国务院批准,现通知如下:一、国务院原则同意《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三亚是具有热带海滨风景特色的国际旅游城市。
《总体规划》实施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识、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国际旅游岛建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统筹做好三亚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逐步把三亚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和谐宜居、生态良好、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
二、重视城乡区域统筹发展。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1919.6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
加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建设管理,统筹安排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旅游设施建设,逐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根据市域内不同地区的条件,重点发展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镇,优化村镇布局,加强对村镇建设的指导。
三、合理控制城市规模。
到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5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74.7平方公里以内。
要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关于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禁止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
要根据三亚市资源、环境的实际条件以及《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布局,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加强边界管控,促进城市紧凑布局。
合理安排城市内部布局,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亚未来城市建设大纲三亚新版总规深入分析和评估了城市发展现状,提出了新的城市发展定位和总体思路,给三亚未来10年的发展规划了一幅美丽的蓝图。
不久前,《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通过了专家评审,三亚新版总规编制工作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象征着三亚未来城市建设大幕已徐徐拉开。
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更加理性发展状态,科学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
从三亚的发展经验来看,由于紧紧围绕总规确定的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定位,三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从三亚面临的发展形势来看,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也对城市规划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总规对三亚抓住机遇,打造世界著名、亚洲一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本次新版总规的亮点(一)进一步深化了对市情的认识本版总规深入分析和评估了历版城市总体规划,深入认识到城市发展及历版总规所传承的脉络,总结了三亚20年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先行试验的、新型的城镇发展模式,即以旅游业为龙头,“以城带乡、以旅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发展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有别于多数城市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发展模式,是具有开创性的专业化旅游城市发展道路。
总规也深刻认识到,三亚的发展与国际化标准差距明显;生态保护亟需强化;空间结构松散;房地产发展需要进一步管控;城乡统筹、旅游惠民仍需完善;风貌特色亟需强化;支撑系统亟待完善等。
但是,规划也认识到,三亚正处于城市发展的初中级阶段,承载着国家重大责任和国际高端目标。
三亚的问题是在其高端目标定位下所凸显的问题,三亚的一系列问题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应在发展中创造性地应对和解决。
(二)进一步明确了城市的发展定位和总体思路本版总规提出的城市发展总目标为:世界著名、亚洲一流的国际性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基地和宜居城市,海南省改革创新和城乡统筹试验示范区,努力把三亚市建设成为旅游度假胜地、创新创意高地、天涯文化源地。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旅游业作为三亚支柱产业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新总规进一步完善了旅游为主导的三亚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提出的产业发展策略同样强调以旅游为主导,建立以高端产业为取向,以旅游业为龙头,以现代农业、海洋产业、创新创意产业、商贸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规划还充分借鉴国际旅游城市发展的经验,建立符合国际旅游城市要求的设施配套标准,完善各类旅游设施和旅游产品,提出旅游发展和社会民生建设相统一的相关机制建议,建立项目准入的门槛要求和评价机制,全面提升三亚的旅游服务水平。
(三)进一步强调了城乡统筹发展和完善未来发展的空间布局结构党的十七大对小康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省委也要求三亚在全省领先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把三亚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试点,这是省委、省政府赋予三亚的历史使命。
新总规编制过程中,城乡统筹发展的思想一直贯穿始终,明确了三亚市域范围内未来发展的空间布局结构。
首先,采用了城乡统筹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合一的技术方法,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三亚全市域范围。
将国际性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的目标定位向乡村腹地和山区延伸,通过高端战略合理认识、保护、整合、利用全域优良资源。
其次,将城乡统筹战略具体落实于城乡空间,提出了“山海相连,指状生长”的市域空间结构,改变传统滨海一层皮的发展模式,滨海地区和内陆腹地兼顾,全面推动滨海与腹地在高端目标下互动、均衡有序地发展。
第三,对乡村和农场地区发展建设布点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统筹考虑。
分别提出农村拆并和农场地区发展建设的不同类型,大力提升乡村腹地和农场地区的产业水平,不断推进和完善城乡公共设施均等化建设。
(四)进一步提升了城市未来发展的人文要素水平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规划对三亚本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文化回归,强化本土文化的复兴和合理利用,特别是深入挖掘民俗文化资源,做深做厚三亚旅游。
如:崖城片区发展要体现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大天涯旅游区要体现乡村文化和民俗风情特色;槟榔河旅游区强调乡村文化和黎家风情特色;落笔洞地区发展要强调历史文化特色;山区腹地的发展要突出生态理念和民俗风情特色等。
通过一系列具有文化特色内涵的项目来挖掘、展示三亚多元文化特色,大力提升城乡发展的人文要素水平。
(五)进一步突出了城市功能的完善基于三亚的高端定位和目标,规划结合国际案例的研究,提出仍需大力完善和补充若干核心功能设施。
规划强调应体现三亚作为旅游城市的特色,统筹考虑本地常住居民与游客等外来人口需求。
鼓励结合旅游将城市的商业、文娱、体育等重大公共设施建设成为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
公共设施的建设,均强调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
规划结合三亚湾城市活力中心、河西三亚湾旅游服务中心(“阳光海岸”地区)、月川城市服务中心、抱坡岭城市行政中心等城市中心和重点地区,规划和落实一系列重大的旅游类和公共设施类项目,有望形成一批具有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特色的标志性景观场所和地区。
规划还以社会民生为出发点。
提出民生为本,大力推动和落实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区建设与旧区更新相结合,继续推动旧城更新及城中村改造;完善配套设施,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大力进行公共服务设施补充完善等。
(六)规划进一步强化了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优良的生态环境是三亚发展的“生命线”。
规划提出空间管制分区原则及要求。
对山区、滨海地区、廊道地区、标志性景观地区等的保护与发展提出具体管控要求,特别强调对于山海相连的生态廊道须严格保护,强调对于重要敏感的海滨、山体、水系须严格控制。
本次规划特别强调了与资源环境有关的一类指标,如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
同时,本次规划提出的城乡项目准入的门槛要求和评价机制中,对于生态本底和重大公共性资源的保护和管控也是重要的一环。
二、规划的依据与实践基础(一)三亚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研究与行业规划为了科学规划和建设好三亚,三亚邀请中国农科院和清华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组成联合课题组,开展了《海南·三亚统筹城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战略》课题研究。
课题组形成1份综合报告和17份专题报告,并于2008年3月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评审。
依课题成果,三亚形成了《统筹城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未来发展的“作战图”,即一个总体思路、两大发展战略、三大品牌、四大特色、五大环境、六大任务、七大统筹、八大骨干工程。
还以课题成果为模本,开展了产业发展规划(包括现代农业、创新创意、旅游业、商贸业和文化产业等5个具体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人口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海洋规划和重点民生项目等专项规划。
这些都为新总规的编制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依据。
(二)88、99及06版规划的实施三亚先后编制并批准实施过三版城市总体规划,分别是88版、99版总体规划及06版总体规划重大调整。
每一版规划都见证了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反映了城市在当时的背景下对发展方向上的探索和追求,在三亚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为本次总规修编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88版总规编制时,三亚经济规模很小,城市基础设施非常薄弱。
该版规划在国内领先提出的旅游城市发展定位具有相当的前瞻性。
总规整体考虑并确定了三亚滨海地区的空间骨架和重大设施布点,为城市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
总规直接指导了整个城市基础框架的建立,并初步形成延续至今的城市空间结构及基础设施骨架。
三亚先后完成了凤凰国际机场、东线高速、南山电厂、赤田水库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主城区的14路7桥工程,市内交通状况、供电、供水和电信设施的建设基本满足了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99版总规编制之时,房地产泡沫经济给城市建设造成广泛的负面影响。
总规提出了“盘活存量、绿化美化、完善基础设施”的基本思想,主要任务是消除泡沫经济带来的影响,解决泡沫经济破灭后出现的景观衰败、吸引力不足等问题。
因此,规划采取收缩为主的路线,用“减法”重点对空间布局结构和用地进行了调整,采取了包括控制潜在可开发的土地资源、控制新区开发、整治烂尾楼和城市环境等一系列措施。
总规提出国际专业化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沿用至今,使三亚在整个国家范围内参与城市职能分工。
总规批准实施后,通过一系列整治建设,完成了全市总计120宗、报建总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的“半拉子”工程处置工作,增加了城市吸引力,为改善城市发展环境,迎接下一个快速发展周期打下了良好基础。
2006年,面对新的发展形势,特别是为了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启动海棠湾的战略决策,三亚进行了99版总规重大调整的编制工作。
该版规划在坚持99版总规定位共识不变的基础上,启动了海棠湾“国家海岸”、创意新城开发等重大项目,并对三亚重大基础设施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如火车客运站和长途汽车站选址、绕城高速、东西环铁路、国际客运港、凤凰机场三期扩建等。
尤其是“国家海岸”旅游度假区是三亚新区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未来三亚新一轮发展的引擎。
该版总规重大调整批准实施后,三亚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
在历版总规中,三亚始终坚持了3条脉络:一是20年城市性质和定位如一。
在历版规划中,旅游的主导地位不断被强化。
从“重点发展旅游”升级到建设专业化的“国际热带海滨风景旅游城市”,城市性质定位始终将旅游放在首位,城市定位逐渐抛却杂念,愈发清晰、专一和专业。
二是20年城市空间骨架结构不变。
从88版总规确定的沿滨海地区独立组团、带状多点式布局结构发展至今,三亚市沿滨海地区的带状组团结构以及与之适应的路网系统、空间形态逐渐形成,同时各海湾、各片区的基本特征也初步形成。
三是20年对三亚特色的认识不断深入,技术方法不断进步,城市在定位指导下的旅游城市特色营造、重大项目建设硕果丰富。
此外,作为旅游城市的设施和项目,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加强,初步形成了三亚作为旅游城市的品牌效应。
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天我们编制新版总规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
(三)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新要求去年底,国务院批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六大定位分别是: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
这些定位与三亚的资源环境特点高度匹配,因此争当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排头兵,这是三亚的责任,也是三亚的机遇。
在探索国际旅游城市发展之路中,继续开拓创新,强化其南部中心城市的职能,以三亚的旅游品牌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形成山海联动的区域旅游体系,将有力地支撑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