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重点课文重要知识点整理(上)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重点课文知识点梳理(最新最全)

小学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六年级上)一、重点课文可能涉及到的考点1、作者2、文章标题及含义3、文中重点问题4、蕴含的哲理(中心思想)5、写作方法(包括文体)6、评价主要人物7、文章情节二、六年级上册课文重点内容(一)第一单元重点课文:《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山中访友》1、作者:李汉荣2、标题含义:山中访友运用拟人手法;访,拜访;友:指山中的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3、重点问题:(1)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答:作者拜访的“朋友有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一切都称之为朋友,这样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①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答: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站”是拟人的用法,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答: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和作者之间的默契和亲密的情谊。
4、中心思想:作者与“山中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5、写作方法: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
★《草虫的村落》1、作者:郭枫2、标题含义:比喻句,指虫子们的快乐天地。
村落:森林边缘的小丘。
3、重点问题(1)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
答:我们和作者一道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街道、小巷、来来往往的“村民们”、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庞大的蜥蜴、甲虫音乐家们、搬运食物的“村民们”、气象观测者、建筑工程师。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重点课文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单元1.《春》朱自清一、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
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②朗润:明朗润泽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
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一、作者简介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
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词语解释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②温晴:温暖晴朗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④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⑤秀气:清秀。
这里形容小山秀美小巧⑥澄清:这里指水清澈见底⑦贮蓄:存放,储藏三、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在这篇写景散文中,作者抓住济南地处北国而冬季气候"温晴"的特点,描绘了济南的阳光、小雪、山山水水,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挚爱深情。
2019-2020学年【人教版】最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重点课文知识点总结(33页)

2019-2020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精品资料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单元1.《春》朱自清一、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
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②朗润:明朗润泽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
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一、作者简介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
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词语解释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②温晴:温暖晴朗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④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⑤秀气:清秀。
【人教版】最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重点课文知识点总结(33页)(1)

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单元1.《春》朱自清一、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
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②朗润:明朗润泽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招展,迎风摆动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
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
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一、作者简介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
“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
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词语解释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②温晴:温暖晴朗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④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⑤秀气:清秀。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各课课文重点考点知识点总复习归纳整理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各课课文重点、考点、知识点总复习归纳整理第一课《白鹭》重点句段填空:1.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2.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
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课文重点知识归纳:1.主题:《白鹭》是一篇寓情于物的散文,本文描写了白鹭的颜色配合与身段大小精巧和觅食、栖息、飞行时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本文作者是郭沫若。
3.作者根据白鹭活动于水田等生活习性,巧妙地把它置于三幅优美的画中,这三幅画可命名为:白鹭钓鱼图、白鹭望哨图、白鹭低飞图。
4.课文开头用“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总起,结尾用“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来总结。
这样首尾呼应,抒发了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
第二课《落花生》重点句段填空:1.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2.父亲说:“花生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课文重点知识归纳:1.《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是许地山,笔名是落华生。
记叙了作者小时候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揭示了学习花生的好处的品格的主旨。
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体现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 课文以“落花生”为话题,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其中详写了议花生。
3.一家人在议花生时,所站的角度各不相同:姐姐、哥哥和“我”分别从花生的味道、作用、价钱这三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父亲则着眼于赞美花生的品质。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重点课文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重点课文知识点梳理一、重点课文可能涉及到的考点1、作者2、文章标题及含义3、文中重点问题4、蕴含的哲理(中心思想)5、写作方法(包括文体)6、评价主要人物7、文章情节二、六年级上册课文重点内容(一)第一单元重点课文:《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山中访友》1、作者:李汉荣2、标题含义:山中访友运用拟人手法;访,拜访;友:指山中的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3、重点问题:(1)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答:作者拜访的“朋友有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一切都称之为朋友,这样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①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答: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站”是拟人的用法,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答: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和作者之间的默契和亲密的情谊。
4、中心思想:作者与“山中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5、写作方法: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
★《草虫的村落》1、作者:郭枫2、标题含义:比喻句,指虫子们的快乐天地。
村落:森林边缘的小丘。
3、重点问题(1)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
答:我们和作者一道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街道、小巷、来来往往的“村民们”、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庞大的蜥蜴、甲虫音乐家们、搬运食物的“村民们”、气象观测者、建筑工程师。
四年级语文上册背诵课文内容重点知识点

四年级语文上册背诵课文内容重点知识点第一单元第一课《观潮》1.本文中作者观潮的时间是在:。
2.观潮的地点是:。
3.潮来了,作者先听见远处传来,好像;过了一会儿,浪潮越来越近了,那声音如同,好像;当潮头奔腾西去后,江面依旧。
4.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
5.午夜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好像。
顿时,有人告诉我们,!我们往东望去,江面还是,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只见东边的地方,人群又起来。
根据课文理解填空:1.《观潮》一文是按照:的顺序描写了被称为“”的钱塘江大潮由远及近奔腾西去的过程,这种景象可以用古诗“八月涛声吼地来,。
,卷起沙堆似雪堆。
”来形容。
这首诗描述的是钱塘江大潮和的景象。
2.描写潮来时是按照的顺序来写的,从和这两个方面描写了了大潮来时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
3.“观潮”中的“观”的意思是“”。
“天下奇观”的“观”的意思是,在文中指:。
第二课《走月亮》1.《走月亮》中,“我们”村里有个风俗,收庄稼前要把道路,补一补。
2.的溪水,流着和的香味,流着。
灰白色的,布满。
哟,卵石间有多少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许多……3.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看看,看看。
4.走过的溪岸,走过;走过的果园,走过和……5.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是那样明亮,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也照亮了,照亮了……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填空:1.“我”和阿妈走月亮,我们走过了、、田埂,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我们看到了美丽的景物,“我”想到了白天阿妈洗衣裳和“我”,感受到了和。
2.《走月亮》一文通过写“我”和阿妈在月亮下散步的情景,表现了“我”与阿妈之间及“我”在月光下获得的。
3.《走月亮》重点描述了“我”和阿妈在、上走月亮的过程,并通过“”一句贯穿全文,是文章的,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次,这种修辞手法是。
抒发了“我”和阿妈一起走月亮时的的心情。
六年级语文(上册)重点课文知识点

小学语文毕业考试重点课文复习资料(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重点课文:《山中访友》《草虫的村落》★《山中访友》1、作者:李汉荣2、标题含义:山中访友运用拟人手法;访,拜访;友:指山中的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3、重点问题:(1)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答:作者拜访的“朋友有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一切自然界的朋友。
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一切都称之为朋友,这样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①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答: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站”是拟人的用法,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答: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和作者之间的默契和亲密之情3、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4、写作方法: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
★《草虫的村落》1、作者:郭枫2、标题含义:比喻句,指虫子们的快乐天地。
村落:森林边缘的小丘。
2、重点问题(1)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
答:我们和作者一道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街道、小巷、来来往往的“村民们”、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庞大的蜥蜴、甲虫音乐家们、搬运食物的“村民们”、气象观测者、建筑工程师。
(2)填空: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 );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 );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 );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 )3、本文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诗句: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诗经》
《诗经》出现的意义: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三百篇”。
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 统。 “经”:始见于《庄子·天运》,汉代《诗》、《书》、《礼》、《易》、《春 秋》并称“五经” 成经典:因董仲舒的策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使《诗经》成为经典。 a(体制)分风、雅、颂三部分,共有 305 篇,另有 6 篇笙诗,有目无词。 §——风,即音乐曲调(160 篇,十五国风)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雅,即朝廷正乐(105 篇,分二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颂,宗庙祭祀之乐,多为舞曲(40 篇,又分周颂 31、鲁颂 4、商颂 5 三颂) § b(作者)包括从平民到贵族的社会各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大体分两类,十五国 风和小雅的一部分是下层民众,颂和大雅多出贵族文人之手。 c(产生地域与时代)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订成书, 大约在公元前 6 世纪。地域大体包括今天的陕西、山西、山东、河南、 河北、湖北等。 d(来源)“献诗”、“采诗”、“删诗” e(流传)最初:工具; 实用性强;
小雅,统治阶级的一员,受压抑,痛斥奸臣 国风,对统治者的揭露和嘲讽,《硕鼠》 战争徭役————战争,正面歌颂,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无衣》、《采薇》;徭 役,丰富的内容和情感 婚姻爱情————集中在“国风”————《关雎》、《蒹葭》、《静女》
诗经的地位: §抒情诗传统——抒情诗集;抒情言志;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风雅与文学革新 §比兴的垂范 §诗歌体裁——“风雅精神”:《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
——文学古典形态的再度辉煌
遗民诗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徘徊观望 黍离之悲 沧桑之感 清初诗从总体上说是继承和发扬了贯穿中国诗史中的缘事而发,有美刺之功,行“兴、 观、群、怨”之用的传统精神,同时也继承并发扬了传统的审美艺术的特征。
诗艺的开拓与创造(吴伟业):专取明清之际关乎兴亡之人事(叙事诗)
人物作者经历与心态的复杂
讽刺卖国
通过陈圆圆与吴三桂的聚散离合,反映了明末清初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借《圆圆曲》
委婉曲折地谴责了吴三桂的叛变行为。将吴三桂、陈圆圆同吴王夫差、西施联系起来,
同时又运用不少史书典故入诗,从而使诗篇笼罩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感。
一、思想性与局限性:仿效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的体式,将吴三桂与陈圆圆的悲
辞藻华美,几乎是此诗在语言上的一个明显特色。全篇绮丽诗语比比可见,藻饰痕迹明显,
文辞锦绣,其语言风格及其情韵,几乎可称得上哀艳。
艺术特点:《圆圆曲》不仅是“梅村体”七言歌行杰出的作品,而且是整个清诗的扛鼎之
作,继承了古典诗歌以及戏曲、小说多方面的艺术传统与表现手法,对清代诗歌的发展
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再一次面临家国兴亡的清末民初,以兼具瑰丽的文辞
顺利通过科举考试的士子参加由官方、朝廷主办的盛大庆祝宴会,以示恩典,这 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科举四宴。(由于科举制度自唐代以来,分设文武两科,故 四宴中鹿鸣宴、琼林宴为文科宴,鹰扬宴、会武宴为武科宴。) 鹿鸣宴:科举制度中规定的一种宴会。于乡试放榜次日,宴请新科举人和内外帘官等,
歌《诗经》中《鹿鸣》篇,随后朗读《鹿鸣》之歌以活跃气氛,显示某公才华。 (宋代殿试文武两榜状元设宴,同年团拜) 琼林宴:为殿试后新科进士举行的宴会。始于宋代。宋太祖规定,在殿试后由皇帝宣布 登科进士的名次,并赐宴庆贺。由于赐宴都是在著名的琼林苑举行。 鹰扬宴:武科考乡试放榜后而设的宴会。清制,武乡试放榜后,考官和考中武举者要共 同参宴庆贺,其宴就叫“鹰扬宴”。(鹰扬既是对新科武举人的勉励,又是考 官们的自诩) 会武宴:是武科考殿试放榜后举行的宴会。古代科举,自隋朝开始,武科殿试放榜后都 要在兵部为武科新进士举行宴会,以示庆贺,名曰“会武宴”。(武科殿试不 同于武科乡试,故会武宴的规模比鹰扬宴要气派得多,排场浩大,群英聚会, 盛况空前。)
欢离合故事,用长篇歌行体演绎了出来,可读性强。它不仅仅记叙了吴、陈一生经历,
而且也形象地、生动地反映了明、清更替之际的社会重大变动和生活图景,具有一
定的典型意义。更重要的是诗人把锋芒指向了为个人恩怨而背叛国家的民族罪人,
虽然所用手法是委婉的,但仍不失为具有批判力量和社会意义。
诗中不无瑕疵,如对李自成等农民起义事件及其义军,用了蔑称和某些仇视情绪,
而气足神完。 5.色彩缤纷,辞藻华丽。多用绚丽的色彩词。
第三讲
明代文学发展历程
元明之际:人心思治、崇拜英雄; 诗人精神比较解放且富有时代使命感; 《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
明代中叶:个性和人欲的表露+叙事文学的成熟; 接受对象下层化、市民化,面向现实; 《西游记》、《金瓶梅》。
➡第一类,祭歌《东皇太一》-迎神曲 《礼魂》-送神曲
➡第二类,挽歌《国殇》 ➡第三类,恋歌《东君》(太阳神)与《云中君》(云神);
《大司命》(主寿命之神)与《少司命》(主子嗣之神); 《湘君》与《湘夫人》(湘水之神); 《河伯》(河神)与《山鬼》(山神) 艺术特色:第一 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幻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作者以人神结合的方法塑造
无辨。” 2.巫山神女是楚国边境山上的神,楚襄王南巡,“巫山云雨” 3.江淹《别赋》中提到:“我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
之台,精魂为草,实为灵芝。 山鬼的精神世界:人格化的神,对个性有着强烈的追求与崇拜。
历史背景:1.南方楚人生活的环境与北方不同。 2.生活物质充足,生活安逸。 3.楚地民众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与个人意识。
《鹿鸣》——出自《诗经 小雅》
五礼:《周礼》把礼分为五类 “吉礼”,用于祭祀 “凶礼”,用于丧葬 “军礼”,用于军事 “宾礼”,用于朝聘会盟 “嘉礼”,用于婚嫁、笄冠、飨燕、立储、宾射
《诗经》中的燕飨诗又分为飨礼诗、燕礼诗、乡饮酒礼诗三种。(《鹿鸣》为嘉礼诗)
诗骚:《诗经》与《楚辞》的并称,被视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过客观地记叙某人、某事而反映国家的兴亡之感慨,是本诗含蓄的一种表现。
三、歌行的近体化
——喜用对仗
如:“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全家白骨成尘土,一代红妆照汗青”;“香径
尘生鸟自啼,屟廊人去苔空绿”与“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栏”等等。加强了语言
效果,也使诗歌增加格律诗的特色。
——讲究藻饰
与感伤的情调的长篇七言歌行来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诗层出不穷,如王闿运的《圆明园
词》,王国维的《颐和园词》,都明显可以看到对“梅村体”的继承。
特色总结
1.叙述灵动多变,摇曳多姿。
2.用典频繁而贴切,引人联想,耐人寻味。 3.顶真的多处使用。 4.转韵自由,格律严整。四句一韵,平仄韵交替,严整的律句穿插其中,变化错落,
f(手法)赋、比、兴 汉代流传甚广“口耳相传,易于记诵”——“三家诗(鲁、齐、韩)”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 齐诗出自齐人辕固 韩诗出自燕人韩婴
涉及内容: 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农事————《七月》 燕飨(上层社会)————西周初期————《鹿鸣》 怨刺———西周末期(变风、变雅)———大雅,身份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作者,规谏之意
《圆圆曲》
吴伟业:明末清初之际的著名诗人。字骏公,号梅村(梅村先生)江南太仓(今属江苏省) 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
诗作特点: 感慨兴亡,以诗存史(宫廷、战争与农民起义、歌伎艺人) 悲叹失节
§以唐诗为宗——七言歌行“梅村体” 梅村体:吴伟业的七言歌行自成一体,世称“梅村体”。
内容上: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 艺术上: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的写法,侧重
称为“骚体”,因楚辞体的诗以屈原的《离骚》最有名、最具代表性。在汉代又称 作“赋”。 意义:(1)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自由且富于变化。
(2)突出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 (3)象征手法 3.是指汉人对楚国诗歌样编辑而成的书。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 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 意义: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和《诗经》共 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 十大天神:东皇太一 —— 神秘 往来飘忽不定 云中君 —— 最尊贵的天神 湘君、湘夫人 —— 甜蜜又傲娇的 cp 档 大司命 —— 掌握生死的男神 “何寿夭兮在予” 少司命 —— 掌管子嗣的女神 东君 —— 身姿矫健的太阳神 河伯 —— 黄河河神 山鬼 —— 既含娣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国殇 —— 热烈的战歌、悲壮的祭歌 《九歌》:由多篇乐章组成的歌,共 11 篇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改写而 成的一组体制独特的抒情诗。 内容:(1)楚地“信巫鬼,重淫祀”的文化习俗的 反映; (2)基本情节是“人神恋爱” (3)民间色彩浓郁 (4)屈原个人身世、思想痕迹不重 主要内容:屈原塑造了一系列鬼神形象。
了美丽的山鬼形象。 第二 抒情和叙事结合 句式以七言为主,每句中间都含有语气词“兮”字,语言华美而富有文彩。 第三 传神细腻的心理描写 山鬼的形象: 一、山中精灵说:《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山神都是动物与人的形象合二为一的精灵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