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生物碱
第十章 生物碱

第十章生物碱一、名词解释1.生物碱2.两性生物碱3.亲水性生物碱4.生物碱沉淀反应5.Vitali反应二、填空题1.生物碱按生源途径结合化学结构分类通常可分为()、()、()、()、()、()、()等几大类。
2.大多数生物碱是()体,少数为();少数生物碱具有(),可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个别生物碱还具有()。
3.大多数叔胺碱和仲胺碱为()性,一般能溶于(),尤其易溶于()。
4.生物碱因结构中N原子上的孤电子对易接受()而显碱性。
生物碱根据pKa值大小可以分为()、()、()和()。
5.醇胺型小檗碱的碱性强是因为其具有(),其氮原子上的孤电子对与α-羟基的C—O单键的б电子发生转位,形成()。
6.将生物碱总碱溶于酸中,加入碱水调节pH值,由()到(),则生物碱按碱性由()到()依次被有机溶剂萃取出来;若将生物碱总碱溶于有机溶剂中,用pH值由()到()的缓冲液依次萃取,生物碱按碱性由()到()被萃取出来。
7.Hofmann降解反应的必要条件是(),其次是()。
8.不同类型N上质子的δ值大小,酰胺(),脂肪胺(),芳香胺()。
9.在生物碱的13C-NMR谱中,生物碱结构中氮原子()产生的吸电诱导效应使邻近碳原子向()位移。
10.乌头碱水解后生成的单酯型生物碱叫()、无酯键的醇胺型生物碱叫()。
三、单项选择题1.生物碱不具有的特点是()A.分子中含N原子B.N原子多在环内C.具有碱性D.分子中多有苯环E.显著而特殊的生物活性2.具有莨菪烷母核的生物碱是( )A.甲基麻黄碱B.小檗碱C.阿托品D.氧化苦参碱E.乌头碱 3.此生物碱结构属于( )A.吲哚类B.异喹啉类C.吡啶类D.甾体类E. 大环类 4.氧化苦参碱水溶性比苦参碱大的原因是( )A.呈离子态B.碱性较强C.属喹诺里西啶类D.具有酰胺键E.具有N →O 配位键5.下列碱性大小顺序( )(a ) (b ) (c )A.a >b >cB.c >b >aC.c >a >bD.a >c >bE.b >c >a 6.生物碱沉淀反应呈桔红色的是( )A.碘化汞钾试剂B.碘化铋钾试剂C.饱和苦味酸试剂D.硅钨酸试剂E.碘-碘化钾试剂7.生物碱酸水提取液常用的处理方法是( )A.阴离子交换树脂B.阳离子交换树脂C.硅胶柱色谱吸附D.大孔树脂吸附E.氧化铝柱色谱吸附8.水溶性生物碱分离的常用方法是( )A.碘化汞钾沉淀法B.硅钨酸沉淀法C.雷氏盐沉淀法D.苦味酸沉淀法E.碘化铋钾沉淀法9. 不同碱性的生物碱混合物分离可选用( )NH 3CO H 3COH 3CO3N 3COOCH 3N CH 3ONCOOCH 3A.简单萃取法B.酸提取碱沉淀法C.pH梯度萃取法D.有机溶剂回流法E.分馏法10.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分离是利用()A.硫酸盐溶解度差异B.草酸盐溶解度差异C.硝酸盐溶解度差异D.酒石酸盐溶解度差异E.磷酸盐溶解度11.生物碱的薄层色谱和纸色谱法常用的显色剂是()A.碘化汞钾B.改良碘化铋钾C.硅钨酸D.雷氏铵盐E.碘—碘化钾12.麻黄碱可与下列哪种试剂发生颜色反应()A.二硫化碳碱性硫酸铜B.碘化铋钾C.硅钨酸D.碘化汞钾E.苦味酸13.盐酸小檗碱可与下列哪项发生加成反应()A.甲醇B.乙醚C.丙酮D.乙醇E.氯仿14.Vitali反应阳性,氯化汞试剂反应呈白色沉淀的生物碱是()A.莨菪碱B.黄连碱C.药根碱D.东莨菪碱E.阿托品四、多项选择题1.多数生物碱()A.以结晶形固体、非晶形粉末或液体状态存在B.具挥发性C.无色D.其旋光性不受溶剂、pH等因素的影响E.生理活性与旋光性有关2.亲水性生物碱通常指()A.两性生物碱B.游离生物碱C.季铵生物碱D.仲胺生物碱E.具有N→O配位键的生物碱3.生物碱分子结构与其碱性强弱的关系正确的是()A.氮原子价电子的P电子成分比例越大,碱性越强B.氮原子附近有吸电子基团则使碱性增强C. 氮原子处于酰胺状态则碱性极弱D.生物碱的立体结构有利于氮原子接受质子,则其碱性性增强E.氮原子附近取代基团不利于其共轭酸中的质子形成氢键缔合,则碱性强4.用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总生物碱时,一般()A.先用酸水湿润药材B.先用碱水湿润药材C.先用石油醚脱脂D.用氯仿、苯等溶剂提取E.用正丁醇、乙醇等溶剂提取 5.用吸附柱色谱法分离生物碱常用的吸附剂为( ) A.纤维素 B.氧化铝C.硅胶D.聚酰胺E.硅藻土6.硅胶薄层色谱法分离生物碱,为防拖尾可选用( )A.酸性展开剂B.碱性展开剂C.中性展开剂D.氨水饱和E.醋酸饱和7.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区别为( )A.分子式的不同B.极性的不同C.立体结构的不同D.碱性的不同E.草酸盐溶解性的不同 8.小檗碱( )A.是苄基异喹啉衍生物B.可溶于氯仿C.可与丙酮发生加成反应生成黄色结晶D.其有机酸盐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E.有降压平喘作用 9.东莨菪碱具有的反应是( )A.碘化铋钾橙红色沉淀B.氯化汞试剂砖红色沉淀C.Vitali 反应阳性D.氯化汞试剂白色沉淀E.雷氏盐沉淀呈粉红色五、简答题1.用方程式表示离子交换法和雷氏铵盐沉淀法提取生物碱的原理。
第十章生物碱

生物碱
生物碱(alkaloids)是指存在于生物 体内一类含有氮原子的有机化合物。
生物碱大多具有碱性并多具有复杂的氮杂 环结构。在生物体内还有一些具有生物活性的 含氮有机化合物,如氨基酸、肽类、蛋白质和B 族维生素等,不属于生物碱的范围。
生物碱主要分布于植物界,少数动 物体中也有生物碱,如蟾酥毒汁中的蟾酥 碱。
(二)生物碱的碱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生物碱的碱性强弱主要取决于分子结构中氮原子 的电子云密度,若电子云密度升高,则碱性增强,反 之碱性下降。 1.氮原子的杂化方式 杂化轨道中P轨道的成分增多、能量升高,成对电 子的能量也随之升高,易接受质子,碱性增强。故碱 性为 sp3 > sp2 > sp 。季铵碱分子中的氮原子最外层有 九个电子,,极易给出一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所以 碱性强(pKa>11)。 2.诱导效应 氮原子连接供电子基如烷烃时,碱性增强。而氮 原子附近有吸电子基时,则碱性下降。
二、酸碱性
(一)生物碱的碱性概念及碱性强弱的表示方法 1.生物碱的碱性概念 生物碱分子中含有氮原子,氮原子最外层电子结构中 有一对2S2电子,能与酸中的质子(H+)以配位键的形 式结合成盐,所以具有碱性。 2.碱性强弱表示方法 生物碱的碱性强弱可以用其共轭酸盐的pKa值 表示。 一般情况下,pKa<2为极弱碱,pKa2~7为弱碱, pKa7~11为中强碱,pKa>11为强碱。
CH3 H CONHCH CH2OH N CH3
N H
N
吲 哚
H
麦角新碱
(二)六元氮杂环类生物碱 基本结构为吡啶和六氢吡啶(哌啶)。此 类生物碱衍生物数量较多。
N
N
吡 啶
H
哌 啶
1.简单吡啶类 如具有驱绦虫作用的槟榔碱(arecoline)烟 草中杀虫成分烟碱(nicotine)。
中药化学10生物碱

(一)性状
多数为结晶形固体,少数为非晶形粉末;少 数为液体——烟碱、毒芹碱、槟榔碱等。
多数无色或白色,少数有颜色生物碱有挥发性——麻 黄碱、烟碱。
(二)旋光性
大多数生物碱有旋光性,多呈左旋。
(三)溶解性
1、游离生物碱
亲脂性生物碱(叔胺碱、仲胺碱)——易溶 于亲脂性有机溶剂、酸水,难溶于水。
(一)总碱的提取
1、水或酸水提取法 可直接用水(提取盐、季铵碱)或
用0.5%~1%的酸水提取。 • 常用酸:盐酸、硫酸、醋酸、酒石酸 • 方法:渗漉、浸渍 • 缺点:提取液体积大、杂质多,需净化
净化方法:
(1)阳离子交换树脂法
用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多为磺 酸型。交联度4%~8%。
先用中性水洗脱杂质,再用酸水或 盐水洗脱生物碱;也可先将树脂用氨水 碱化(PH10左右),再用有机溶剂回流 提取生物碱。
NH2 10.64
环己胺
NH2 4.58
苯胺
(3)立体效应
氮原子的周围取代基的构型、构象等立体
因素,如果阻碍氮原子与质子的结合,则使其
碱性降低。
CH CH CH3
CH CH CH3
OH NHCH3
OH N CH3
pKa
9.58
9.30 CH3
麻黄碱
甲基麻黄碱
(4)氢键效应
生物碱成盐后,氮原子附近如有羟基、羰 基并可与氮上的氢形成分子内氢键,使质子不 易离去,从而碱性增强。
H
CH3O
OCH3
罂粟碱
O OCH3
粉防己碱(汉防己甲素)
7、 吲哚类
N
H 吲哚
N
H 靛青苷
O Glc
N
O
第十章 生物碱

第十章 生物碱
(Alkaloids)
第一节 概述
四、生物活性 多方面 吗啡、延胡索乙素—镇痛; 阿托品—解痉镇痛;颠茄片—胃痉挛; 小檗碱—抗菌消炎; 麻黄碱—“重点管制”—是制造冰毒的原料 喜树碱—抗Ca
sp2杂化轨道含1/3 s和2/3 p的成分。一个s轨道 和两个p轨道杂化,形成3个完全相同的sp2杂化 轨道。其3个轨道间夹角为120°,呈平面正三角 形。
杂化轨道的原因?
能量相近的几个轨道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轨 道以增强成键能力。
(2)化学环境(N以外的结构) ①取代基 主要通过诱导效应影响碱性强弱. 供电子基 -CH3 等 产生 + I效应(供电子效应),使N原子 周围的电子云密度增大,未共用电子对易给出, 碱性增强。 吸电子基 -OH、>C=C<、-X 等可产生-I效应(吸电子效应), 使N周围的电子云密度下降, 未共用电子对不易给出,碱性减弱。例如, 去甲麻黄碱(pka 9.00)、麻黄碱(pka 9.58)和苯异丙胺(pka 9.80 )。 (P125) ②共轭结构 主要指P-π共轭。这种共轭是由N上未共用电子对 所处P轨道与母核中的大π键侧面交盖而形成,使未共用电子对不易给 出,碱性大大减弱。例如,秋水仙碱(pka 1.84) ③空间位阻 系指N原子邻近的结构屏障使N不易与H + 结合,使碱 性下降。例如,莨菪碱(pka 9.65)和东莨菪碱(pka7.50)
2.个别游离态叔胺碱和仲胺碱溶于水、酸水;亦
第十章 生物碱

2)旋光性 有明显的旋光,通常左旋体的生理活性比右旋体强。
四、生物碱的性质
3)溶解度: 游离碱及其盐类溶解度与N的存在形式, 极性 基团数目,以及溶剂等有关。
(1)游离生物碱 亲脂性生物碱:叔氨类、仲氨类 亲水性生物碱:季铵类、N-氧化物 特殊官能团生物碱:具酚羟基、羧基的两性生物碱,溶于酸水碱水。
三、生物碱的分类 四、生物碱的性质
五、生物碱的提取和分离
六、生物碱的检识 七、生物碱的提取分离实例
五、生物碱的提取和分离 一)总生物碱的提取
1.水或酸水提取法 (1)阳离子交换树脂除杂质
A. 氯仿或乙醚回流载样树脂 B. 碱性乙醇洗脱 C. 酸水或酸醇洗脱
(2)雷氏铵盐法纯化 (3)萃取除杂质
酸水提取液碱化游离, 亲脂性有机溶剂萃取.
具内脂、内酰胺结构,与碱成盐。
(2)生物碱盐:溶于水、醇,
有些生物碱盐不溶于水如:盐酸小檗碱、草酸麻黄碱等。
四、生物碱的性质
二)化学性质 1)碱性: 以 pKa 计,碱性大则 pKa大,碱性小则 pKa 小 。一般生物碱 (酰胺除外)均为碱性; 其碱性强弱不同;大多可与有机酸或无机酸 成盐而溶于水;但与某些特殊的酸(硅钨酸, 苦味酸等)成盐后不溶于水-可用于鉴别, 分离。
第十章
第十章 生物碱
一、生物碱概述 二、生物碱的分布 三、生物碱的分类
四、生物碱的性质
五、生物碱的提取和分离 六、生物碱的检识
七、生物碱的提取分离实例
一、 概述
• 十九世纪德国学者F.W.Sertrner从鸦片 中分离出吗啡碱(morphine) • 现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约10000种 • 《全国医药产品大全》中收载的药物及 其制剂达六十余种 • 植物中存在的生物碱大多有明显的生理 活性如:
10生物碱(第十章)

第四节 含量测定
二、提取酸碱滴定法
2.问题讨论 ⑴碱化试剂 能使生物碱游离的碱性试剂有氨水、碳 酸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钠以及氢氧化钾等。氨水的 pkb=4.76,属于弱碱,不能使酚结构成盐,不能使 酯键水解,也不易发生乳化现象,但其碱性强于大部 分生物碱(pkb=6~9),足以使生物碱游离出来, 同时易于除去而对测定无干扰,是首选的碱化试剂。 ⑵提取溶剂:①沸点低,与水不相混溶,对生物碱具 有极大的溶解度而对其他物质不溶或几乎不溶,可以 是单一溶剂,也可是混合溶剂。②与生物碱及碱化试 剂不发生任何反应。 ⑶提取溶剂的用量和提取终点的确定 ⑷指示剂的选择
第二节 鉴别试验
一、 一般鉴别试验
1.熔点测定法 《中国药典》(2010)对磷酸可待因的 鉴别:取本品约0.2g,加水4ml溶解后,在不断搅拌下滴 加20%氢氧化钠溶液至出现白色沉淀,用玻璃棒摩擦器壁 使沉淀完全,滤过;沉淀用水洗净,在105℃干燥1小时, 依法测定,熔点为154~158℃。有时常制备药物衍生物 作为鉴别对象。 2.显色反应 大多数生物碱可与生物碱显色试剂反应产生 不同的颜色,可作鉴别。常用的显色试剂有浓硫酸、浓硝 酸、钼硫酸、硒硫酸、甲醛硫酸和溴水等。如《中国药典》 (2010)对硫酸奎宁的鉴别:取本品约20mg,加水20mL 溶解后,分取溶液5mL,加溴试液3滴与氨试液1mL,即 显翠绿色。
第二节 鉴别试验
一、 一般鉴别试验
5.红外吸收光谱法 红外吸收光谱较紫外吸收光谱丰富,能反 映分子结构的细微特征,准确度高,专属性强。《中国药典》 (2010)中收载的利用该法进行鉴别的生物碱有茶碱、氨茶碱、 吗啡、阿托品、秋水仙碱等。 6.薄层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是药物鉴别常用的分析方法,各国 药典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生物碱类药物的品种正逐步增加。 注意:硅胶是弱酸性吸附剂,对碱性化合物以及极性较大的 化台物吸附力强,易造成严重的脱尾现象。应用本法进行鉴别 时,生物碱应保持游离状态,同时加碱中和硅胶表面的弱酸性, 以克服色斑拖尾现象。如USP〔31〕对硫酸阿托品注射液的鉴 别即采用硅胶薄层板色谱法。
第十章 生物碱

学习目标
掌握生物碱定义,熟悉其结构分类 掌握生物碱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和鉴别 了解生物碱的结构测定和生物活性
第一节 生物碱概述
★生物碱:存在于生物中的含氮有机化合物 ------氮原子碱性;生物活性
◇麻黄中麻黄碱-----平喘作用 ◇鸦片中吗啡-----镇痛作用 ◇长春花中长春碱-----抗癌活性 ◇黄连中小檗碱-----抗菌消炎 ◇萝芙木中利血平-----降压作用
2 诱导效应
★随距离增加而减弱效应
吸电基团如苯、酰、烯、羟、醚等降低氮原子电荷密度,降低碱性 供电基团如烷基等提高氮原子电荷密度,提高碱性 有时邻近羟基与氮之间发生电子移位生成季胺则碱性增强
O N O
+
OH
O
CH3
OH
小檗碱
3 共轭效应
★不受碳链长短的影响 共轭即电荷平均化使得N电子云密度提高或降低
生物碱
分步广泛 存在形式:游离、盐、苷类、脂类、N-氧化物 分类方式:植物来源、化学结构、生源结合化学分类 命名规则:
---生物碱类型命名(基核化学结构、植物来源) ---生物碱单体成分命名(植物来源、生物活性或药效)
第二节 结构与分类
一、有机胺类(氮原子不结合在环内的一类生物碱)
二、旋光
三、碱性
来源:N原子上孤对电子吸引质子 碱性强弱表示方式:用pKa表示,越大碱性越强 BH+ B+H3O+ Ka=[B][H3O+]/[BH+ ] pKa=pH-lg [B] /[BH+ ]
pKa:<2(极弱碱) (强酸) 2-7 (弱碱) (中强酸) 7-11 (中强碱) (弱酸)
第十章 生物碱

(2)盐(离子型、极性大):
水 +
酸水 +
碱水、 甲(乙)醇、 苯 /乙醚 /CHCL3、 CCL4 /石油醚 + -
在水中的溶解度与酸有关: 无机酸盐的水溶度大于有机酸盐的水溶度。 无机酸盐中,含氧酸盐的水溶度大于卤代酸盐。 卤代酸盐中,盐酸盐的水溶度最大,氢碘酸盐 的水溶度最小。 有机酸盐中,小分子有机酸盐的水溶度大于大 分子有机酸盐(沉淀)。 多元有机酸盐的水溶度大于一元有机酸盐。
第六节 生物碱的分离
1. 生物碱的初步分离 分离依据:生物碱的碱性(弱碱性生物碱 的盐不稳定;中强碱在pH9~10时可以游离) 特殊官能团(酚羟基的酸性,可溶于NaOH溶 液) 分离流程: 总生物碱的酸水液(盐) 氯仿萃取
1、氯仿液 (弱碱性生物碱)
1~2%NaOH萃取 碱水液 CHCl3液
MeO
N H H H H3 COOC
N H OCO OMe OMe OMe OMe
利血平
5.邻氨基苯甲酸系生物碱 喹啉类:白鲜碱(白鲜皮) 丫啶酮类:三油柑碱(鲍氏三油柑)
O
N
N H
6.组氨酸系生物碱 咪唑类生物碱: 毛果芸香碱(毛果芸香)
N N H
H3 C O O N
N
CH3
7.萜类生物碱 单萜类生物碱:龙胆碱(龙胆科) 倍半萜类生物碱:石斛碱(石斛) 二萜类生物碱:乌头碱(乌头、附子) 三萜类生物碱:少
第十章
生物碱
第一节 生物碱概述
生物碱的含义——是指来源于生物界
(主要是植物界)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 物。大多数有较复杂的环状结构,氮原 子结合在环内;多数具有碱性,可以和 酸成盐;大都具有特殊而显著的生理活 性。生物体内普遍存在在的含氮有机化 合物,氨基酸、蛋白质、核酸、及某些 含氮维生素除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
H3C N
HO
O
OH
吗啡烷
吗啡
五、 吲哚类生物碱
(一) 单吲哚型:靛青苷(蓼蓝)
O
N H
吲哚
glc
N H
靛青苷
(二) 色胺吲哚型:
NH2
N H H3 C N N O
N H
色胺
吴茱萸碱
(三) 半萜吲哚型:
色胺接1个异戊二烯单位
CH3 H CONHCHCH2OH
N CH3
麦角新碱 (麦角)
盐的水溶度最小。
有机酸盐中,小分子有机酸盐的水溶度大于
大分子有机酸盐(沉淀)。
多元有机酸盐的水溶度大于一元有机酸盐。
注意:有些生物碱或盐不符合上述规律。
1.生物碱盐不溶于水(小檗碱盐酸盐、麻黄碱 草酸盐),而能溶于氯仿(盐酸奎宁)。 2.游离生物碱难溶于有机溶剂而溶于水
(石蒜碱;吗啡难溶于氯仿、乙醚,可溶于碱 水;喜树碱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而溶于酸 性氯仿)。
去甲基麻黄碱(pKa9.00) (羟基的吸电诱导效应)
CH2
CH NH2
CH3
苯异丙胺(pKa9.80) (无羟基的吸电作用)
3.共轭效应:
苯胺型:P—π共轭,氮原子周围电子云密
度下降,碱性降低。
酰胺型:P—π共轭,氮原子周围电子云密
度下降,碱性降低。
胍基型:供电基和氮原子上未共享电子对
三、生物碱的存在形式:
多数以盐的形式存在(以有机酸盐为
主,少数为无机酸盐);
少数以游离形式存在(主要是一些碱
性极弱的生物碱,如酰胺类生碱);
其他尚有以酯、苷及N→O化合物的形
式存在(乌头碱、氧化苦参碱)
陕西理工学院生工院
莨 菪 麻 黄 金鸡纳
陕西理工学院生工院
番木鳖 汉防己 苦 参
陕西理工学院生工院
Pka<2
极弱碱; 弱碱; 中强碱;
Pka=2~7
Pka=7~12 Pka>12
强碱;
胍基>季胺碱>脂肪胺基>缺电子芳杂环
(吡啶)>酰胺基>富电子芳杂环(吡咯)
影响生物碱碱性强弱的因素:
1.N原子的杂化方式
碱性 类型 杂化
N H
举例
NH
脂肪胺 sp3 脂氮环
N H
11.3
11.2
影响碱性强弱的因素: 1.氮原子的杂化方式: SP3 >SP2 >SP
NH
N
四氢异喹啉 (SP3 pKa9.5)
异喹啉 (SP2 pKa5.4)
RC
N
氰类(SP 中性 ) 电效应
四、碱性
1.碱性的来源及强度表示
N: + + H + N:H
生物碱
生物碱盐
碱性越强,其Kb越大,PKb越小,其共轭 酸Pka越大;即Pka越大,碱性越强;
(二) 喹啉类衍生物:
喹啉
N
N H3CO CHOH CH N CH2
奎宁
(三) 嘌呤及黄嘌呤衍生物:
嘌啉
N N
N N
N
N H
N
N H2C
H C
H C COOH
香菇嘌啉
OH OH
O
O H3C N N CH3
黄嘌啉
O
HN
NH
N H
N
咖啡因
O N CH3 N
(四)萜类衍生物:
单萜类生物碱:猕猴桃碱、龙胆碱(龙胆科)
第十章 生物碱
(alkaloids)
[目的要求] 1.了解生物碱的含义、分布和生理
活性。 2.掌握生物碱的理化性质、提取、 分离和检识方法。 3.熟悉生物碱的结构特征和实际应 用。
第一节 概述
一、生物碱的含义 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类含氮有机 化合物 多数有氮杂环结构, 多数具有碱性,可以和酸成盐 多有特殊而显著的生物活性
9.5
N
芳杂环 sp2
N
N
5.17
4.94
5.4
氰基
sp
-C≡N(中性)
SP3 ( N ) > SP2 (-N C ) > SP ( C N ) pKa 10~ 5~6 0~1
N
N H
吡啶
胡椒啶
pka= 5.2 ( SP2 )
pka = 11.2 ( SP3 )
NH
四氢异喹啉 (SP3 pKa9.5)
H3CO
(鹿尾中的降压成分)
(二)苄基异喹啉型
N
N H3CO
H3CO OCH3
罂粟碱
(解痉作用)
(三)双苄基异喹啉型
2分子苄基异喹啉通过醚键结合而
成
H3C N H
OMe OMe
MeO N MeO H CH3
O OH
蝙蝠葛碱 (北豆根)
(四)原小檗碱型
可视为2分子异喹啉稠合而成
H3CO N
+ +
+ +
+
+ -
+(++)
-
+
亲水性生物碱:
季铵碱、离子型
含N
O配位键 氧化苦参碱 小分子或液体生物碱 菸碱、麻黄碱、苦参碱
两性生物碱:
含酚羟基(吗啡、青藤碱)NaOH + ;
隐性酚羟基(汉防己乙素)NaOH - ,具脂
溶性生物碱通性;
羧基生物碱(槟榔次碱)NaHCO3 +
内酯型生物碱(喜树碱):热NaOH
CH
CH
C O
N
胡椒碱(酰胺共轭 pKa1.42)
苯胺型
MeHNCOO N1 Me
毒扁豆碱
PKa1=1.76 N2 Me PKa2=7.88
课堂互动:
某中药含有A.B两种生物碱,分析其碱性和溶 解性,若将二者的酸水液用三氯甲烷萃取,试分析 酸水层和三氯甲烷成的成分各是哪种?
O
N
N
HO
HO
A
B
4. 空间效应:阻碍质子靠近氮原子,使 碱性降低(莨菪碱和东莨菪碱)。
(碱水
解、皂化)
内酰胺生物碱(苦参碱):碱水解
(2)盐(离子型、极性大):
水 酸水 碱水、 甲(乙)醇、 苯 /乙醚 /CHCL3、 CCL4 /石油醚
+
+
-
+
-
-
在水中的溶解度与酸有关: 无机酸盐的水溶度大于有机酸盐的水溶度。 无机酸盐中,含氧酸盐的水溶度大于卤代酸
盐。
卤代酸盐中,盐酸盐的水溶度最大,氢碘酸
CH3 O N H CH2OH OCO C
CH3 N H OCO
CH2OH C
H
东莨菪碱 (环氧位阻pka6.20)
莨菪碱(pka9.65) H
5、氢键效应:
氮原子周围的羟基所处的位置有利于生物碱共 轭酸分子内氢键形成时,则共轭酸稳定 , 碱 性增强。
CH3 C6H5 OH
C6H5 CH3 H1
H2
正确理解生物碱的含义 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含氮有机化
合物,氨基酸、蛋白质、核酸、 及某些含氮维生素除外 有例外, 麻黄碱(氮原子结合在环内) 秋水仙碱(几乎没有碱性)。
二、生物碱的分布特点 主要分布于植物界
特别是高等植物的双子叶植物
如:毛茛科、防己科、罂粟科、茄科等
单子叶植物中较少
N
异喹啉 (SP2 pKa5.4)
RC
N
氰类(SP 中性 )
2.诱导效应:
供电诱导效应(烷基):
可使氮原子周围电 子云密度增加,碱性增强。 吸电诱导效应(含氧基团,双键,苯环): 电子云密度降低,碱性减弱。
CH OH
CH
CH3
CH OH
CH NH2
CH3
NHCH3
麻黄碱(pKa9.58) (甲基供电诱导效应)
止一个,则需综合考虑。一般来说,空间效 应与诱导效应共存,空间效应居主导地位; 共轭效应与诱导效应共存,共轭效应居主导 地位。
常见生物碱碱性规律:
胍>季铵碱>烷胺类(仲胺,叔胺)>芳胺类(芳 杂环)>酰胺类
+
N H1
H
H2 HO
+
N
H
H CH3
H CH3
麻黄碱共轭酸(稳定性差) 伪麻黄碱共轭酸(稳定) pKa9.58(碱性弱) pKa9.74(碱性强)
H N
O H N
C2H5
C2H5
+
H COOCH3 OCH3
HN O H
H N
+
H COOCH3 OCH3
H
和钩藤碱
异和钩藤碱
pKa
6.32
5.20
对于具体生物碱来说,若影响碱性的因素不
延胡索乙素
OCH3
H3CO
N
原小檗碱型
O N
OCH3
小檗碱型
+ N
O
小檗碱(黄连素)
OCH3
抗菌药物
OCH3
MeO N MeO OMe OMe
延胡索乙素 (四氢巴马丁)
延胡索—镇痛
O
+ OH N
OMe OMe
小檗碱
黄连
(五)吗啡烷型结构特征为哌啶环垂
直与多氢菲稠合。如吗啡(morphine) 与可待因(codeine)。
如:百合科、石蒜科等
裸子植物和低等植物中个别存在
植物中特点: 1.在植物的各部位都有分布,但多集 中在某一器官。 2.植物体内生物碱的含量差别很大, 但 一般都较低(1%以下),通常把含 量在 0.01%的植物称为生物碱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