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大全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的全诗的意思

伯牙鼓琴的全诗的意思《伯牙鼓琴》的意思是: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无论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的心意。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终生不再弹琴。
衍生注释: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
钟子期则是一个樵夫,但对音乐有着极高的悟性和欣赏能力。
赏析:这个故事表现了伯牙与钟子期之间深厚的友谊和知音难觅的感慨。
伯牙的琴艺高超,通过他的琴声能够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而钟子期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感悟,这种心灵上的契合是非常难得的。
故事也传达了知音的重要性,人生得一知音足矣。
作者介绍:关于《伯牙鼓琴》的具体作者已难以考证,它流传于民间,成为了中国文化中关于知音的经典故事。
运用片段:例子 1:哎呀呀,你说这伯牙和钟子期的感情那可真是绝了啊!就像咱和咱最好的朋友一样,一个眼神就知道对方在想啥!伯牙鼓琴,钟子期能懂,咱要是有这么个懂咱的人,那该多好呀!这世上能有几个像他们这样的知音呢?例子 2:嘿,你想想,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泰山,钟子期就能说像泰山在眼前,这得多厉害呀!咱平时说话有时候还得解释半天呢!他们这简直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要是我也能遇到这么个知音,那我得高兴成啥样啊!例子 3:哇塞,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把琴摔了,终生不弹了,这是多么深的感情啊!这就好像咱失去了最最重要的东西一样,那得多伤心啊!真希望我也能有这样一份真挚的感情,不管是友情还是爱情。
例子 4:你看那伯牙鼓琴多投入啊,心里想着啥都能通过琴音表达出来,钟子期也是厉害,啥都能听出来!这可比咱聊天有意思多了呀!咱有时候说话还说不明白呢,他们用琴就能交流,太神奇了吧!例子 5:哎呀呀,这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可真是让人感动啊!他们的知音之情真让人羡慕嫉妒恨呢!咱啥时候也能遇到那么一个懂咱的人呢?要是真有那么一天,我可得好好珍惜,绝对不能像伯牙失去钟子期那样遗憾终身啊!。
《伯牙鼓琴》 知识清单

《伯牙鼓琴》知识清单一、作品简介《伯牙鼓琴》出自《吕氏春秋·本味》。
这是一则关于知音难觅的千古佳话,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传颂至今,感动着无数人。
二、原文及译文原文: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伯牙弹琴,钟子期倾听。
伯牙刚开始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弹得真好啊!就像那巍峨的高山。
”过了一会儿,伯牙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摔破琴,拉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三、重点字词解释1、鼓:弹奏。
2、志:心志,情志。
3、太山:泛指大山、高山。
一说指东岳泰山。
4、善哉:好啊。
5、巍巍:高大的样子。
6、少选:一会儿,不久。
7、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8、绝:断绝。
9、复:再。
四、主题思想《伯牙鼓琴》通过讲述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表达了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情感,同时也抒发了知音难觅的感慨。
五、艺术特色1、简洁明快文章语言简洁,寥寥数语就生动地描绘出伯牙高超的琴艺和钟子期敏锐的音乐感知力。
2、巧用比喻以“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形象地表现出伯牙琴声所传达出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3、对比鲜明通过伯牙在钟子期死后“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极端行为,与之前他弹琴时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和知音难觅的悲哀。
六、人物形象1、伯牙伯牙是一位技艺高超的琴师,他能够用琴声表达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
同时,他也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在钟子期死后,他以决绝的方式表达了对知音的怀念和珍视。
2、钟子期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他有着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对朋友的真诚理解。
能够准确地领悟伯牙琴声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是伯牙难得的知己。
伯牙绝弦的成语故事

伯牙绝弦的成语故事伯牙绝弦的成语故事伯牙绝弦,也叫做伯牙鼓琴。
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锺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伯牙善于演奏,锺子期善于欣赏。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伯牙绝弦的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伯牙绝弦的成语故事篇1学习了三年,伯牙琴艺大长,成了当地有名气的琴师。
但是伯牙常常感到苦恼,因为在艺术上还达不到更高的境界。
伯牙的老师成连知道了他的心思后,便对他说,我已经把自己的全部技艺都教给了你,而且你学习得很好。
至于音乐的感受、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没学好。
我的老师万子春是一代宗师,他琴艺高超,对音乐有独特的感受力。
他现住在东海的一个岛上,我带你去拜见他,跟他继续深造,你看好吗?俞伯牙闻听大喜,连声说好!他们准备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东海进发。
船行至东海的蓬莱山时,成连对伯牙说:“你先在蓬莱山稍候,我去接老师,马上就回来。
”说完,成连划船离开了。
过了许多天,成连没回来,伯牙很伤心。
他抬头望大海,大海波涛汹涌,回首望岛内,山林一片寂静,只有鸟儿在啼鸣,像在唱忧伤的歌。
伯牙不禁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仰天长叹,即兴弹了一首曲子。
曲中充满了忧伤之情。
从这时起,俞伯牙的琴艺大长。
其实,成连老师是让俞伯牙独自在大自然中寻求一种感受。
伯牙身处孤岛,整日与海为伴,与树林飞鸟为伍,感情很自然地发生了变化,陶冶了心灵,真正体会到了艺术的本质,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传世之作。
后来,俞伯牙成了一代杰出的琴师,但真心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很少。
有一次,伯牙乘船沿江旅游。
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边避雨。
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琴兴大发。
伯牙正弹到兴头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
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叫钟子期的打柴人。
伯牙把子期请到船上,两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说:“我为你弹一首曲子听好吗?”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
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称赞道:“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
伯牙鼓琴讲解

伯牙鼓琴讲解伯牙鼓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故事,讲述了两位音乐家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和音乐之道。
这个故事源于战国时期,被后人广泛传颂,并成为表达友谊和音乐情怀的典型故事之一。
一、故事背景和起因伯牙是楚国的一个知名琴师,钟子期则是齐国的一位瑰丽弹琴。
两人在战国时期,楚齐两国交战频繁,但他们都对音乐有着深厚的追求和热爱。
他们对彼此的琴艺十分赞赏,相约在汉阳(今湖北武汉)相会。
然而,不巧的是,在他们约定好的日子,楚国发生了重大变故,楚王去世,国内陷入混乱。
伯牙得知这个消息后,深感失望和绝望,他原本期待的与钟子期共同鼓琴的梦想被打破。
但是,伯牙决定前往钟子期的家乡齐国,寻找共同的音乐情缘。
二、伯牙鼓琴的过程和象征意义1.伯牙寻找钟子期伯牙踏上了寻找钟子期的旅途,他沿着长江向东行进,在途中,他常常鼓琴表达自己的心情。
在一个晚上,他在泽州(今山东淄博)鼓琴时,一位路过的行人听到了他的琴声,深受感动。
这位行人正是钟子期。
2.两人相会钟子期被伯牙的琴声所吸引,走近前来,两人互相介绍,并谈论起各自对音乐的理解和追求。
他们发现彼此对音乐有着相同的追求和境界,立即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3.伯牙鼓琴的音乐理念伯牙和钟子期合奏,展示了他们对音乐的共同理解和境界。
他们弹奏的不仅仅是音符,更是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通过琴音传达出的情感,表达了对国家混乱的愤怒和对美好未来的希望。
4.音乐的力量伯牙鼓琴的故事告诉我们,音乐是超越国家和民族的语言。
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但他们通过音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超越了战争和纷争。
他们通过琴声传达出的情感,唤起了人们对和平、友谊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伯牙鼓琴的意义和影响伯牙鼓琴的故事表达了友谊、音乐和人文精神的价值,成为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
它在音乐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引发了人们对音乐、艺术和友谊的思考。
1.友谊与音乐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友谊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
他们通过音乐相聚,用音乐表达情感,创造了一种无言的默契。
《伯牙鼓琴》的故事

《伯牙鼓琴》的故事《伯牙鼓琴》讲的是春秋时期琴师伯牙与樵夫钟子期之间的故事。
主要情节如下:1. 相遇相知: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
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
晚上,风浪平息,云开月出,景色迷人。
伯牙琴兴大发,专心致志地弹起琴来。
他弹了一曲又一曲,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
这时,他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
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岸边的人告诉伯牙,自己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听到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那里听了起来。
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懂琴,于是问他自己弹的是什么曲子。
打柴人回答说,伯牙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还指出伯牙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
打柴人看到伯牙的琴,便说这是瑶琴,还说出了琴的来历,这让伯牙心中暗暗佩服。
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
当琴声雄壮高亢时,打柴人说这琴声像巍峨挺拔的高山;当琴声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琴声犹如翻滚着的江水。
伯牙听了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
于是伯牙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和他喝起酒来,两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并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2. 知音离世: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但是他等啊等啊,始终不见钟子期来赴约。
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
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
临终前,钟子期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
3. 伯牙绝弦: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
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
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此后,人们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情谊。
部编版21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1

国学经典成语故事

国学经典成语故事故事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经典成语故事,欢迎阅读参考!1、高山流水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
”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
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2、庄周梦蝶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
《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
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
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
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3、倾国倾城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
”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
“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4、凌波微步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
他的《洛神赋》是一篇传诵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体迅飞鸟,飘忽若神。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写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迹之态十分传神。
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轻盈。
如贺铸《青玉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即用此典。
(典见曹植《洛神赋》)。
5、破镜重圆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
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
恐一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以谋晤合。
伯牙鼓琴的解释

伯牙鼓琴的解释
《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亲途中发生的故事。
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
在古籍中,《吕氏春秋》一书中有关于伯牙绝弦的民间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典故出处
原文
伯牙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简介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
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荀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
《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锺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流水的故事。
《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群鸟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
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伯牙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故事大全
50、伯牙鼓琴
本典故见《吕氏春秋.本味》,另外在《列子.汤间》、《说苑.尊贤》等亦有文字大致相同的记载。
春秋时,伯牙善于鼓琴,而钟子期善听琴。
伯牙在鼓琴时的思想感情,子期根据琴音便能心领神会。
伯牙鼓琴时,如志在高山,钟子期就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便说:"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后来,钟子期死去,伯牙就破琴绝弦,不再鼓琴。
后来,人们用"伯牙鼓琴"或"高山流水"等来比喻知音、知己,也有表示琴音及其它作品的高妙。
51、补天之功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女娲是人类的始祖。
是她抟土造人才因而有了人类。
女娲不仅造人,而且能给人间解除各种危难。
原来很古的时候,撑着上天的四根大柱折了,中原一带地也下陷了,到处是大火,到处是汪洋一片的大水,不少猛兽以食人为生,各种凶恶的鸟也来抓食老弱病残者。
女娲看着人间的苦难,心中十分不平。
于是她便炼五彩石把倾斜的苍天补好了,把一种猛兽的四只脚砍来做为擎天大柱撑立于天之东南西北的尽头。
这样天就不再漏了,也不再倾斜了。
她又把黑龙杀死填平了下陷的土地,中原一带的地也平坦了。
伤害人的猛兽都被杀死了,地上之人才有了一个安定的可以生活的环境。
女娲的功劳真可以和古希腊的普罗米修斯相比,他们都是人类的伟大的庇护者。
《女娲补天》的故事载于《淮南子.览冥训》中。
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斗争的壮丽而又可歌可泣的历程。
鲁迅先生据此神话写了著名的短篇小说《补天》(亦名《不周山》),更加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女娲不朽的业绩,塑造了一个美丽、善良、坚韧而又胸怀博大的我国古代女神的光辉形象。
在鲁迅的笔下,这则神话放出
了更加耀眼的光辉。
52、不耻下问
这个典故源于《论语.公冶长》。
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孔圉为人谦虚,又聪明好学。
孔圉去世后,卫国国君为了叫后人学习和发扬他的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的雅号。
以后,人们就尊称孔圉为"孔文子"。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他也是卫国人。
子贡认为,孔圉不可能像人们所讲的那样好,不该得到那么高的评价。
一次,他请教孔子根据啥赐孔圉"文"的雅号。
孔子回答:"孔圉聪明灵敏,又勤奋好学,而且常常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求教学问知识,一点也不感到羞耻,因此才赐给他一个\'文\'的雅号。
"经孔子这样解释细情,子贡终于服气了。
现一般用此典故比喻谦虚好学。
53、不得要领
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大宛列传》。
西汉时,有一个民族叫"月氏"(今甘肃、青海之间),被匈奴打败之后,只好远远逃走,他们仇恨匈奴,时刻都想报仇雪恨,但苦于没人相帮,只能暂时忍气吞声。
汉朝正想打败匈奴,汉武帝从投降汉朝的匈奴人那里得到这个消息后,便想派使者前去联系月氏,一起来消灭匈奴。
但通往月氏的道路须经过匈奴。
公元前139年,博望侯张骞受命出使月氏。
经过匈奴时,被匈奴抓住,在那被拘留了十多年,张骞也娶了妻子,有了儿子。
但即使这样,他也没有忘记皇上交给的任务。
后来,张骞带领部下趁匈奴不注意,逃了出来,继续寻找月氏。
由于月氏国王当初被匈奴杀死后,国人立他的太子做国王。
新国王便带领臣民向西进攻大夏国(在今阿富汗北部),占领了大部分领土,因为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很少有外敌骚扰。
随着安逸的生活和岁月的流逝,月氏人向匈奴人报仇的念头也逐渐淡薄了。
当张骞等一行人来到之后,和他们谈起抗击匈奴一事时,月氏人根本提不起什么兴趣来,言谈话语也不得要领。
最后张骞等一行人只好扫兴地返回了汉朝。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抓不住事物的要点或关键。
54、不改一字
王勃写诗先打腹稿,落笔后不改一字。
《新唐书.王勃传》:"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复面卧。
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