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伯牙鼓琴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巧激趣1.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2.鼓是什么意思?(弹)【设计意图】本课讲述的本身就是关于音乐的故事,用《高山流水》的乐曲导入,既契合本课内容,又能引起学生注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自读提示。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学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初读情况。
以下字形字音有误的一组是?4.师讲解:哉、巍、弦5字词读准确了,相信这两个句子也难不倒你,谁来读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三、花样朗读晓停顿1.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3.生读课文。
(1)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四、合作探究懂文意1.借助注释学生先进行自学2.教师指导学习课文3.创设情境,训练语言。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五、朗读课文,熟读成诵六、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附件1:《伯牙鼓琴》课文节奏划分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名师教案《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名师教案《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伯牙鼓琴》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
它讲述了春秋时期, 俞伯牙与锺子期以琴相识, 以琴相知, 最后因子期早亡, 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
教学本文, 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 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 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 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 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 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 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 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 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 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准备】在学习本文之前, 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 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 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 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
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 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
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 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 因此, 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 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 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
教学中, 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一)读题解题。
(播放音乐: 高山流水)师: 这段优美动听的音乐就是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高山流水》, 关于这首乐曲的创作有一个传说,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古文, 讲述的就是这个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故事, 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伯牙鼓琴》师: 题目是文章的灵魂, 解读一篇文章是从解读他的题目开始的。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列子》一则)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列子》一则)教学目标1.积累实词虚词,夯实文言基础。
2.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理解人物间的情感。
感受伯牙钟子期情意投合、惺惺相惜的友情,引导同学体会古人重情重义的纯朴情操。
理解文中蕴涵的道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3想象自己即是伯牙,进而感悟“知音”并练笔。
教学重难点1、理解“高山流水”的典故。
2、理解伯牙与钟子期相互理解、相互观赏的深厚情感。
教材分析《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七班级(下)第七单元第四篇文章《古文二则》其中的一篇。
两则短文所选内容都是传奇故事,《郢人》出自《庄子》,《伯牙善鼓琴》出自《列子》,庄子和列子都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所以,学习这两篇文章也是同学第一次接触道家学派的文字。
从内容上看,两文故事性较强,同学乐于学习,也是记叙性的文字,可以按记叙文的要求理清人物所经受大事的过程或情节。
两文从主旨上看,都表达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的主题,但又各有侧重,《郢人》侧重于信任协作与怀友,《伯牙》则侧重于相互理,相互观赏。
由知音的故事引出本文的学习,在学习第一则《郢人》的基础上再深化理解伯牙与子期的交情。
讲授本文时,可以侧重在比较中理解二人的真挚友情。
学情分析这是一篇传奇故事,同学在以前的学习经受中,广泛接触过此类作品,可引导同学将把握的有关阅读传奇故事的学问和技能做适当迁移,应用到文言文的传奇故事阅读上,了解传奇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
同学对文言文学习已经形成了肯定的方法,对阅读故事性较强文章比较感爱好。
上学期七单元的两则古文分别讲的是“诚信”和“质疑”,本学期这两则短文主题相近都是讲“伴侣”,这样的主题可以加深孩子们对友情的理解。
在讲授《郢人》这一节的时候,我适当做了拓展延长,联系生活实际,使同学明白两个人在信任的前提下建立友情,同学参加度较高。
所以,对于《伯牙》这一篇特别富有民族情怀的文章,也应当把握情感这条主线,引导同学理解古代音乐背景,从而提高同学的文化品位,激发其爱国情怀。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优秀8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优秀8篇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鼓琴》教案篇一教学内容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预设目标1、了解古代诗词的有关常识。
2.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人热爱农村、关心农事的质朴情怀。
教学准备:结合课内外资料,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
词,最早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也叫“填词”。
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名《西江月》。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
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
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
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
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二、感知作者: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
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
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三、合作探究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互动1: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明确:长。
因为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还可以从词人找避雨地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互动2:路长,为什么要夜行?明确:白日酷热,因为从鸣蝉、说丰年、骤雨等可以看出这时正值夏季。
互动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上片的内容?明确: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的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的格外欢快。
此时,词人和他的同伴们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他们都闻到了稻花的香气,田间的青蛙也不断的鸣叫,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年定是一个好年成。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说课稿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说课稿一、说教材古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它以其超常而不俗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启迪、开拓着人们的思维,它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正确地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诗文佳作,还可以加强学生品德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所以,古典诗文的教学,在初中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天我代表十三中语文组说说《伯牙善鼓琴》这一课。
《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古文二则》中的第二篇文言文。
本文不足一百五十个字,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课根据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二、说教学目标联合本单位教学目标和课本自身特点,我们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情感的朗读课文。
2.能使用上下文、课文解释和东西书等疏通文意。
3.相识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寄义,感觉朋侪之间的诚挚交谊。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大纲领求,我们把引导学生借助课下解释和东西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作为教学重点。
而文言文教学,不但要让学生通过掌握须要的文言知识,到达阅读浅近文言文的目标,还应学习文中所蕴含的富厚的汗青文化知识,写作知识、意会领会此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和人生哲理,以造就审美观赏本领。
而文言文反应的期间距今长远,文本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其特定的期间配景,特定的语言环境,并非为了如今的“教”与“学”而写,对付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要让他们通过文言文去感觉文本作者的特定语境,并非易事。
因此我们把明白“知音”的寄义,领会伯牙,子期之间诚挚的友谊,作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1.诵读法:“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拍门砖”。
《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辅助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分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3.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猜一猜这首诗是关于谁的?(伯牙和钟子期)子期与伯牙之间的友谊千百年来广为传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两人真挚的友谊。
二、作者与背景1.作者介绍列子,名列御寇,或称列圄寇、列圉寇(今河南郑州市人),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
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
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
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与郑繻公同时,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
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
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2.背景介绍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是琴不是筝),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
春秋楚国(今湖北武汉汉阳)人。
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
”两人就成了至交。
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三、教学过程1.朗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朗读课文:全班齐读、举手朗读。
2.疏通文意,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精选3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精选3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会写“哉、巍、弦”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1、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与知音相关的句子。
知音共饮醉当歌。
知音世所稀。
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诗句的共同点。
(都有“知音”一词。
)3、教师过渡,板书课题。
过渡: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珍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它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
(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4、学生齐读课题,弄清题意。
r“鼓”是什么意思?(弹。
)r这里的“琴”指的是七弦古琴。
(教师可出示古琴图片。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1)学生大声读课文,读两至三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需注意的字音:①“少选之间”的“少”读三声shǎo,不要读成shào。
②“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hānɡ,不要读成tānɡ。
③“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二声wéi,表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读四声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朗读时要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2、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
(课件出示正确的朗读停顿。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伯牙善鼓琴-完整版教学设计

《伯牙善鼓琴》教学案学习目标:1.熟练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含义。
2.学会结合注释疏通文意3.了解故事内容,把握人物之间的情感及写作特色。
(难点)4.体悟古人重情重义的纯朴情操。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
今天让我们一同去见证一下他们之间的那种令人敬仰的情谊吧!二、了解作者及作品列子,名列御寇,或称列圄寇、列圉寇(今河南郑州市人),终生致力于道德学习,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
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净修道。
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
《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
《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预言和神话传说。
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两小儿辩日》、《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三、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1、正字音(给加点字注音)卒.()逢暴雨乃援.()琴舍.()琴辄.()穷其趣子之听夫.()志2、读准节奏示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四、掌握重点词意志.在高山峨峨洋洋伯牙所念.必得.之卒.逢暴雨援.琴辄穷.其趣.子之.听夫志更造.《崩山》之音吾于.何逃.声哉五、疏通诗意(参看译文)六、整体感知回顾全文,把握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总写二人的特点。
第二部分(“伯牙鼓琴”至结尾):写钟子期每次都能理解伯牙的琴声。
七.合作学习1、文中怎么叙述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的?明确答案: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2、“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3、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时代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苏教版
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
2.根据注释和辅助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分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
3.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猜一猜这首诗是关于谁的?(伯牙和钟子期)子期与伯牙之间的友谊千百年来广为传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两人真挚的友谊。
二、作者与背景
1.作者介绍
列子,名列御寇,或称列圄寇、列圉寇(今河南郑州市人),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
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
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
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与郑繻公同时,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
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
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
2.背景介绍
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是琴不是筝),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
春秋楚国(今湖北武汉汉阳)人。
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
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
”两人就成了至交。
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三、教学过程
1.朗读课文。
::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
学生朗读课文:全班齐读、举手朗读。
::
2.疏通文意,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
明确:逐句疏通,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义,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竞相解答,教师帮助(视情况提问重点词句,并板书重点词句),学生在书上或导学案上作好记录,以便积累。
3.重点字词
1.善::善于,擅长:::::
2.鼓:::弹奏:::::
3.志:::志趣,心意::::::::::
4.峨峨::山高耸的样子:
5.洋洋::水流宽广的样子:::
6.得:::懂得,知道:::::
7.卒::同“猝”,突然:::::8.操:琴曲的一种::::9.逃::使……逃脱:::::
10.善哉::好啊
四、拓展延伸
1.“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明确:“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2.提问:从文中得出一个什么成语?
明确:高山流水(觅知音)
3.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五、知识延伸
管仲①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②游,鲍叔知其贤。
已而鲍叔事③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④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⑤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⑥,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⑦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
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⑧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管仲:字仲,名夷吾,齐国颍上人,春秋前期齐相,曾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
②鲍叔牙: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
③事:侍奉。
④进:推荐。
⑤任政:执政。
⑥贾:
ɡǔ,做买卖。
⑦见逐:被罢免。
⑧多:赞扬。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C:)
A.:鲍叔终善遇之:对待
B.: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了解
C.:知我不遭时也:遭受
D.:子孙世禄于齐:享俸禄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
A.:鲍叔知其贤::::::::::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乃设九宾礼于庭
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赢
D.:公子纠死,管仲囚焉公辞焉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句是(:C:)
例句:公子怪之
A.:鲍叔不以我为愚:::::::::::::::::
B.:知我不羞小节
C.:召忽死之:::::::::::::::::::::::
D.:以身下之
六、作业
将这则故事改写成一则300字左右的白话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