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建筑特点(1)
中西古建筑的特点

中西古建筑的特点论文摘要:中国古建筑以均衡对称的方式形成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具有天人合一的特征,西方古建筑以立体感官、单一布局为特征,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二者不同的特点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貌,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
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词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二)轴线的空间艺术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
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
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
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本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
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水周于舍下”(石崇《思归引·序》);佛教高僧慧远在庐山经营东林寺:“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沟。
清泉环阶,白云满室。
复于寺内别墨禅林,森树烟凝,石迳苔生。
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高僧传·慧远传》)。
诸如此类的描述,文献记载中屡见不鲜。
从此以后,那些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风景地带的佛寺、道观、别业、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视相地选址,目的不仅为了满足各自功能的需要,还在于如何发挥建筑群体横向铺陈的灵活性而因山就势、臻合于局部的山水地貌、谐调于总体的自然环境。
它们无异于点染大地风景使其凝炼生动、臻于画境的“风景建筑”,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建筑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所体现的独特的环境意识,虽非完全自觉,但却十分明显。
历来的山水“画论”,对于这种环境意识都曾作过部分的美学和科学的阐述。
在这种影响之下,出现了西方古建筑中最具有宗教与神化气息的崭新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
中西建筑差别比较

• 2、作为西方古建筑代表的古希腊、古罗马 帝国是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半岛国家,这里 地势崎岖,河流短促,缺少开阔地和平原, 土质稀松而石材丰富,分布着广泛的石灰 岩和大理石。
• (二)社会形态,文化氛围的不同 • 1、中国长期处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 治下统一、稳定,处处显出皇权的威严 • 2、西方古代社会常常处于分裂割据各国对 峙并立的状态,人们信神,崇敬神权的崇 高
中西建筑差别比较
一、中西建筑的不同 (一)建筑材料的不同 1、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上以木材为主 2、西方建筑石材为主 (二)造型,布局不同 1、和谐之美 2、对抗之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平稳缓慢的继承与快速多变的发展 • 1、中国建筑发展进程平稳而缓慢 • 2、西方建筑发展进程快速多变 • 二、探源 (一) 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不同 • 1、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作为华夏文明的发 源地,其自然地理环境尽管各不相同,但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皆以土、木为主。
中西方建筑差异

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体现了某个地区和族群的生活方式、历史传承和审美趣味等方面的特点。
建筑在人类生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社会活动、文化交流等的重要场地。
在东西方文化背景下,中西方建筑之间有着很多的差异,下面将对其中的一些方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传承的差异西方地区的建筑与中西方地区的建筑相比,其历史沉淀较浅,西方的文明主要起源于希腊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化。
其建筑风格以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文艺复兴等为主,而中西方文化交汇的北京紫禁城、三峡古镇、长城、南京夫子庙等古建筑具有千年历史传承,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底蕴。
二、建筑风格的差异中西方建筑风格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建筑风格上,中式建筑的特点是在材料色彩、造型、比例等方面强调平衡、和谐,注重“意境”和“意象”,强调以人为本,其主要的特色表现在建筑的结构和装饰上;而西方建筑的特点则是开阔、高大,注重对称、比例、几何美学,以功能为导向,重视技术,其主要的特点体现在材料使用、建筑造型和细节处理等方面。
三、建筑材料的差异中西方建筑在材料选择和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
传统中式建筑喜欢使用木材、砖瓦和灰泥等天然材料,视物理和气候因素选择材料,从而体现出地域文化特色;而西方建筑则更加注重使用现代化的材料,例如混凝土、玻璃和钢铁等。
西方建筑使用材料不仅具有现代感,而且更耐久,花费更低,更适合工业化生产和快速建设的需求。
四、建筑功能的差异中西方建筑的功能也存在差异。
中式建筑内饰和布局关注故事情节和神话传说,突出的是文化上的价值,重视营造历史和文化气息;而西方建筑更多地突出功能性、实用性,室内装修注重个性化、深度定制,更注重人的服务性需求。
总之,中西方建筑的差异受到了文化、历史、环境等多种方面的影响。
中式建筑注重天人合一、景色宜人,视觉效果和联想上更容易想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而西方建筑更讲究简洁、现代化、实用性,这也是现代人所倡导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中外建筑的异同点

中外建筑的异同点引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艺术和工程结合体,反映了不同文化和时代的特点。
中外建筑在风格、材料和构造等方面存在许多异同点。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构造三个方面,对中外建筑进行全面、详细、深入地探讨。
建筑风格中式建筑风格1.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天人合一的理念,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例如,寺庙、园林等建筑常常采用曲水流觞、假山水池等布局,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辅相成。
2.中式建筑讲究整体性和封闭性,常常以门楼或者围墙作为形式进入,形成一个独立的空间。
另外,飞檐翘角的特点也是中式建筑的显著特征。
西式建筑风格1.西方建筑风格强调对称、均衡和几何形状的使用。
例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采用了柱廊和圆顶等元素,营造庄严、宏伟的氛围。
2.西式建筑追求开放性和透明性,常常使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将室内和室外空间进行了无缝连接。
此外,标志性的塔楼和摩天大楼也是西式建筑的典型特点。
建筑材料中式建筑材料1.中国传统建筑常使用木材、砖石和陶瓷等材料。
例如,传统的建筑结构常使用木构架和榫卯连接,墙体则常采用青砖黑瓦的形式。
2.中式建筑还常使用竹子和纸等天然材料,如阳明堂的纸板墙体和江南水乡的竹编屋舍。
西式建筑材料1.西方建筑常使用混凝土、钢筋和钢铁等现代化材料,以及玻璃和铝合金等。
这些材料具有耐久性和强度,能够支撑起高层建筑和大跨度的结构。
2.西方建筑也更加注重建筑外观的表现,例如使用大理石和花岗岩等高贵材料作为立面装饰。
建筑构造中式建筑构造1.中国传统建筑常使用木结构和榫卯连接的方式进行构造。
例如,传统的屋架结构采用悬山顶、斗拱和彩画梁等装饰,形式独特。
2.中式建筑注重构造的平衡和稳定,例如使用斗拱和叠拱的结构来分担重力,使建筑更加牢固。
西式建筑构造1.西方建筑常使用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例如使用纵横向的柱、梁和楼板等构件进行组装。
这种结构方式可以提供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2.西式建筑的结构设计注重力学原理和工程技术,以确保建筑的安全性和抗震性。
中西方建筑特点(1)

巴 洛 克 建 筑
巴洛克 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 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三、布局上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讲究的是对 称的有规律的走向,传统中国的四合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这就 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 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同时,这种庭院 式的组群与布局,采用均衡对称方式的前提下,沿着纵轴线与横轴 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 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其实中国传统建筑无论大小通常都有这样 预定规划,遵循着礼制观念,有着对称的和谐之美。
与中国建筑不同的是,西方的建筑通常是围绕着一座或几座有市民 公共活动中心性质的教堂进行发展布局,街道或自由曲折,或作放 射状自发的伸展,城市外围形状一般也不规则,商店、作坊满布全城 ,面向大街。因此可以说欧洲建筑的布局是“广场式”的。庭院的 内敛性,是中国人自古内敛沉静、含蓄之个性的体现;广场的开放 性,是西方人活跃、好动个性的体现,他的布局也体现了不同的名 族文特征。
穿 斗 式 建
筑
哥 特 式 建 筑
科隆大教堂(Kölner Dom,全名Hohe DomkircheSt. Peter und Maria),是位于德国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是科隆市的标志性 建筑物。在所有教堂中,它的高度居德国第二(仅次于乌尔姆市的乌尔姆大教堂),世界第三。论规模,它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集 宏伟与细腻于一身,它被誉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它始建于1248年,工程时断时续,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 工,耗时超过600年,至今仍修缮工程不断。
简述中西建筑的差异

简述中西建筑的差异中西建筑风格的不同,从本质上看是因为中西文化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总体特征的差异中国崇尚“天人合一”,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强调顺其自然。
西方以人为中心,强调入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以此求得人类生存与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的修葺原物之风远不及重建之盛,中国历代建筑至关重要的不是对建筑物质形态的保存,而强调通过修葺传承、延续作为“祖宗之法”的建筑精神理念,只求神似而不重形似。
西方人重实轻虚,对于留存的古典建筑,均尽量保持其原始面貌,不人为加工和美化,即便修葺亦是以复原原貌为主。
(2)材料差异中国建筑木构传统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建筑多采用木料,其式样以斗拱式为主。
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建筑体系,以古典柱式为主要造型特征,多采用质地坚硬的石料。
(3)外观差异中国建筑体现与自然和谐的态度,其建筑布局以内收的凹线依附于大地,横向铺开。
并且,中国建筑对远景效果十分重视,多从整体上予以规划,以与周围的环境、气氛融为一体为上,呈现优美、柔和的外轮廓线,其斗拱与屋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西方建筑则体现对大自然的征服与超越,在外厚瓦处理中有意强调建筑的几何体型,尤其是那些耸向天空的尖顶和巨大的穹顶,更是赋予向上和扩张的气势,与自然山水的柔美形成鲜明对比。
(4)装饰差异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平和,具有较长时期的稳定性,并形成一定的规则,一些装饰色彩还因社会政治内容的渗透而成为标示等级观念的象征性符号。
西方建筑的色彩变幻,并无常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特点,盖因西方建筑装饰追求的不是中国传统强调的”祖宗之法”,而是注重标新立异、推陈出新的艺术创新。
(5)布局方式差异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
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是一种“集体”的美。
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乖亩罾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从而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
古今中外建筑简介

古今中外建筑简介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的痕迹与记忆,同时也展示了各个时代的审美观与技术水平。
古今中外的建筑风格千差万别,每一种都饱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建筑特点。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简要介绍几种典型的古今中外建筑风格。
一、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源远流长,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传统中国建筑注重对自然的融合,根据地理、气候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技艺和审美标准。
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性建筑包括故宫、长城和苏州园林等。
故宫作为中国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宏伟与精美;长城是一道东方古老的烽火长卷,它的雄伟壮丽和伟大历史价值为全世界所称道;苏州园林则以其精心设计的庭院和精致的园林景观,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有魅力。
二、古希腊罗马建筑古希腊罗马建筑代表了西方古代建筑艺术的巅峰。
古希腊建筑以柱式建筑为特点,注重对称和比例,建筑体量轻盈、线条流畅。
而古罗马建筑则更加注重宏伟与实用性,巴斯利卡和圆形剧场等建筑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代表,同时也对后世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欧洲的建筑风格,以其宏伟的尖顶、高耸的尖拱和精美的窗户玫瑰花窗而闻名。
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和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等。
巴黎圣母院以其高耸的尖塔和精美的雕塑让人印象深刻,而威斯敏斯特教堂被誉为英国最重要的宗教建筑之一,也是英国皇室加冕仪式的举行地。
四、摩洛哥摩尔式建筑摩尔式建筑是阿拉伯建筑的一种风格,主要分布在北非摩洛哥地区。
这种建筑风格融合了伊斯兰艺术与摩洛哥本土文化,以其独特的装饰图案、色彩丰富以及精雕细琢的建筑细节而闻名于世。
代表性建筑有卡萨布兰卡大清真寺和摩洛哥马拉喀什的穆罕默德五世清真寺等。
五、现代建筑现代建筑体现了当代社会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建筑的不断创新与思考。
现代建筑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也追求艺术上的创新和表现。
现代建筑师尝试用新材料和新技术,设计出了许多壮观的建筑作品,如美国纽约的帝国大厦和迪拜的哈利法塔等。
简述中西建筑不同的理念

简述中西建筑不同的理念
中西建筑在基本理念上的不同,导致它们的建筑形式各具特点:
(1)封闭与开放
中国的四合院、围墙、影壁等,显示出某种内向、封闭甚至“一劳永逸”的苟安思想倾向:西方则强调应以外部空间为主,称中心广场为“城市的客厅”、“城市的起居室“等等,有将室内转化为室外的意向。
(2)保守与进取
中国人营造的园林或偏爱的自然胜景等,—般都清高隐逸或避世脱俗;而欧洲大陆的规则式园林无论在布局、构图及意境等多方面,都给人以眼界开阔、构思宏伟、手法复杂、情调浪漫之感。
(3)静态与动态
中国园林里的水池、河渠等,—般都呈现某种婉约、纤丽之态,微波弱澜之势。
其布局较为注重虚实结合,情致较为强调动静分离且静多动少。
这种构思和格局较为适于塑造宽松疏朗、宁静幽雅的环境空间,有利于凸现清逸与自然、变换与协调、寄情于景的人文气质,表达“情与景会,意与象通”的意境;而西方人则多注重动态之美。
(4)含蓄与外露
中国较为强调曲线与含蓄美,即“寓言假物,不取直白”,园林的布局、立意、选景等,皆强调虚实结合,文质相辅;西方则以平直、外露、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为美。
(5)理性与幻想
西方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而中国建筑具有绘画的特点,重视空间,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的“步移景异”的空间感受,可以说,欧洲建筑的理念性集中体现在—个“实”上,中国建筑的幻想性集中体现在一个“空”上。
(6)模仿与写意
西方建筑中的不同柱式就是对不同性别的人体分析性;中国建筑则重视人的内心世界对外界事物的领悟和感受,以及如何艺术地体现或表现出这种领悟或感受,即具有很强的写意性,中国建筑也讲究逼真与论证,但须以写意性的“传神”为前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 洛 克 建 筑
巴洛克 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 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三、布局上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讲究的是对 称的有规律的走向,传统中国的四合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这就 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 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同时,这种庭院 式的组群与布局,采用均衡对称方式的前提下,沿着纵轴线与横轴 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 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其实中国传统建筑无论大小通常都有这样 预定规划,遵循着礼制观念,有着对称的和谐之美。 与中国建筑不同的是,西方的建筑通常是围绕着一座或几座有市民 公共活动中心性质的教堂进行发展布局,街道或自由曲折,或作放 射状自发的伸展,城市外围形状一般也不规则,商店、作坊满布全城 ,面向大街。因此可以说欧洲建筑的布局是“广场式”的。庭院的 内敛性,是中国人自古内敛沉静、含蓄之个性的体现;广场的开放 性,是西方人活跃、好动个性的体现,他的布局也体现了不同的名 族文特征。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 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 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 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 、甘肃以及宁夏等省。在中国陕甘宁地区 ,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 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 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 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过 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 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 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 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窑 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 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穿 斗 式 建 筑
哥 特 式 建 筑
科隆大教堂(Kölner Dom,全名Hohe DomkircheSt. Peter und Maria),是位于德国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是科隆市的标志性 建筑物。在所有教堂中,它的高度居德国第二(仅次于乌尔姆市的乌尔姆大教堂),世界第三。论规模,它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集 宏伟与细腻于一身,它被誉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它始建于1248年,工程时断时续,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 工,耗时超过600年,至今仍修缮工程不断。
二、结构上的特点
中国以木架结构为主要结构方式。中国古代有“抬梁、穿斗、中干”三种不同 的结构方式。在空间造型中,中国建筑最显著的结构特征莫过于屋顶之美。传 统的中国建筑多采用梁柱支撑屋顶,同时为了防止以土木为主要材料的构件损 坏或腐烂,而采用了斗拱技术使得屋檐在斗拱的支撑下向外延长,以便阴雨天 气将积水排出屋顶。 西方建筑追求一种与自然对立的结构形式。夸张的尺度和精密的几何比例 之下的西方建筑,体现了西方人改造自然的征服精神,西方的传统建筑,并不 执着于结构之美,而是追崇一种雕塑般的建筑美,显示宏伟壮观的景象。西方 传统建筑尤其是神庙以及其他重要建筑物的立面上,往往设以柱廊。柱廊与柱 式的设立,是为了抽象地表现人体美,这种抽象的“石质人体”是一种关于人 体的抽象雕塑的美。从外表看,西方石构建筑的雕塑感尤为强烈。经过了巴洛 克文化和洛可可文化以后,西方建筑开始营造一种雕塑美。其注重建筑立面的 雕塑,而不是结构,这种雕塑与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结构的美是透过 雕塑来创 造的,结构是内在的,雕塑是外在的,因此从外表看,西方建 筑雕 塑感十分强烈。
帕 特 农 神 庙
雅典卫城主体建筑,为了歌颂雅典战胜波斯侵略者的胜利而建。设计这座神庙的建筑师为伊克梯诺(lctinus)和卡里克利特(Callicrates) 帕特农神庙图片(6张) 帕特农神庙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最大神殿,帕特农原意为贞女,是雅典娜的别名。此庙不仅规模最宏伟,坐落在卫城中央最高处,庙内还存放 一尊黄金象牙镶嵌的全希腊最高大的雅典娜女神像(菲迪亚斯亲手制作)。它从公元前447年开始兴建,9年后大庙封顶,又用6年之后各项雕刻 也告完成。但1687年威尼斯人与土耳其人作战时,神庙遭到破坏。19世纪下半叶,曾对神庙进行过部分修复,已无法恢复原貌,现仅留有一座 石柱林立的外壳。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 是中国汉族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 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四、建筑价值观的特点
中国建筑具有绘画的特点,其着眼点在于富于意境的画面,不很注 重单座建筑的体量、造型和透视效果等,而往往致力于以一座座单 体为单元的、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延伸的群体效果。同时,中国传统 的建筑重视空间,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步移景异的空间感受,是动 态美、空间美、传神美的统一。
小组成员:魏敏 周璐 刘静 周梦辛 田斌
一、材料上的特点 二、结构上的特点 三、布局上的特点 四、建筑价值观的特点
一、材料上的特点
中国建筑自古以来以土木为主要建筑材料,讲究对称美,有着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建 筑理浅穴居、巢居等建 筑,基本都是黄土与树木建造而成的。例如我国云贵高原一带常见的木楼和竹楼,这 类建筑所用的材料都是木材。而我国的北方民居却一般多用砖瓦黄土作为建筑材料, 例如西北地区的窑洞,东北地区的土坯房,都继承了我国古代穴居的传统。
中国
西方
而西方主要以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古罗马地势崎岖,河 流短促,缺少平原,土质稀松而石材丰富,蕴藏有大量石灰岩和大理石等石材资源。 这也成为古代西方人选择以石材作为建筑材料的自然环境基础。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 宗教观念的影响,石材隐喻着宗教的神秘感与神圣美感。这种产生于原始文化中的“ 恋石情结”,使得石材建筑成为欧洲自古希腊到西方现代崛起的20世纪初期,整整 2500多年建筑史中的主流建筑文化。
西方建筑在造型方面具有雕刻化的特征,其着力处在于二维的平面和 三维的 立体结构,重视的是建筑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 、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国外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同样也造 就了具有西方特色的民居文化。
谢谢!
吊脚楼,也 叫“吊楼” ,为苗族( 重庆、贵州 等)、壮族 、布依族、 侗族、水族 、土家族等 族传统民居 ,在渝东南 及桂北、湘 西、鄂西、 黔东南地区 的吊脚楼特 别多。吊脚 楼多依山靠 河就势而建 ,呈虎坐形 ,以“左青 龙,右白虎 ,前朱雀, 后玄武”为 最佳屋场, 后来讲究朝 向,或坐西 向东,或坐 东向西。吊 脚楼属于干 栏式建筑, 但与一般所 指干栏有所 不同。干栏 应该全部都 悬空的,所 以称吊脚楼 为半干栏式 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