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节课

第一百一十一节课
第一百一十一节课

第一百一十一节课

思考题

637、有些修行人的心没有专注于佛法,原因是什么?应当如何对治?你平时是怎么做的?638、为什么要断除亲友、名利等世间俗事?应该怎么样断除?

639、禅修为什么需要良好的环境?为此你有何打算?

640、名词解释:外散乱内散乱寂止胜观九种住心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宣讲《入行论》第八品静虑

丁四(静虑)分三:一、以连接方式教诫

修禅;二、断除违品;三、谨持对治。

戊一、以连接方式教诫修禅:

发起精进已,意当住禅定,

第七品讲了精进波罗蜜多,通过四种助缘、二种力,摒除相续中的三种懒惰。依靠这些教言,比较懒惰懈怠、不愿修学佛法,尤其是相当散乱的人,能够得以改变。所以大家理当再三地串习,这样才能圆满静虑度的资粮。当然,《解深密经》中说:“不仅仅是精进,六波罗蜜多的前几度,也是圆满静虑度的资粮。”

学佛与不学佛的区别,首先在于知见,其次在于行为。没有学佛时特别散乱,早上起来也好,晚上睡觉也好,生活没有规律。而学习了佛法之后,生活应该重新调整,以前自己相当懒惰,白天晚上不是迷迷糊糊,就是忙忙碌碌,而现在要从内心中改变过来,这种改变必须要有精进心,如果没有精进风的吹动,即使你智慧超凡,也无法上进。

因此,大家要认识到精进的重要性,今后不是一两天的精进,也不是一两年的精进,而是要持之以恒地精进。历史上的诸位高僧大德,

在多少年中下过功夫?大家方便的时候,也应该拜读一下他们的传记。和他们的精进比起来,我们怎么能再浑浑噩噩地混日子?

修行人发起精进后,理应将心安住于禅定。安住的方法有多种,最好是先在上师前听闻佛法,再到寂静的地方修持禅定,《学集论》中亦云:“当闻所受法,后住森林间。”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一定要好好地观察,现在人在依止上师的问题上,存在很多的毛病:刚遇到一位上师时,觉得他具足一切功德,跟佛陀没有任何差别,急急忙忙去依止。依止完了以后,又觉得这位上师具足一切过失,连凡夫人都不如。这种行为不是很好!按理来说,刚开始的时候,应该把这个上师看作有很大的过失,不要抱有很大的希望,后来经过自己的观察,已经认可他了,再去听受佛法、接受灌顶。之后不管他的行为怎么不如法,都应该把他看作具功德者。然而,当今有些现象并不太乐观。

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首先应当听受佛法,在上师面前断除一切疑惑,对佛法生起坚定不移的定解,然后再趋往寂静的地方,通过修行

来调伏自心。这次学习《入行论》第八品,大家应该从内心中发愿:“今后要修一点法。”我在上海开示时,也用了一个世间的比喻说:“人们在办企业的过程中,首先是不认可,然后经过观察认可,最后去实际操作。学佛也是同样,首先是不信,然后逐渐相信,信了以后去学,学了以后去修。所以,修和学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现在大多数人只是学佛,并不是修佛,然而,若没有修行、只是理论上稍微懂一点,其实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上师如意宝在《忠言心之明点》中说:“数多佛陀诸法理,唯调众生心方便。”佛陀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起来就是要调伏自己的心,而调伏心的前提必须要实修。

如果没有长期串习,只是稍微了解一点理论,就像治疗慢性病一样,不一定很快时间内有效果,贪心嗔心等烦恼尽管只是偶尔的客尘,但只有长期的修行才能清净。因此大家一定要下功夫,没必要今天刚懂了一点,就认为分别念已经断尽了,遇到悦意对境生贪时,对自己

马上失去信心。这是不懂修行次第的表现。真正懂得次第的人,先会从理论上下功夫,是先闻思、再修行。

当然,修行有许许多多方便,如《妙臂请问经》云:“对治贪心修不净观,对治嗔心修慈悲观,对治痴心修缘起观。”大慈大悲的佛陀给我们开示了无数的善巧方便,通过这些教言,一定能令我们心里可怕的烦恼魔障得以遣除。所以,大家在修行过程中,不要过于希望马上开悟、马上远离世间,而应该先对佛法的甚深理论生起信心,然后依教奉行,如理如实地修持,这样自相续才会有所改变。

戊二(断除违品)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己一、略说:

心意涣散者,危陷惑牙间。

身心若寂静,散乱即不生,

故应舍世间,尽弃诸俗虑。

心思散乱的人,犹如住于烦恼魔障的獠牙之间。如果身心得以寂静,散乱就不会产生,故而应当舍离世间的一切,完全抛弃尘俗的妄

念。

我们的心无始以来没有依止对治法,一直散乱于外境的色声香味,或是昏沉、或是掉举,这样的后果将会如何呢?住于烦恼的利齿之间,很快就会被它所毁。现在的很多人修行不好,就是心没有专注于佛法。不专注的原因,一是无始以来的习气很可怕,二是周围的环境及自己的修行比较差,以这种种因缘所致,心整天处于散乱和迷乱中。

这样的迷乱和散乱,对禅修有非常大的危害。心如果没有专注,未来、过去、现在的分别念此起彼伏,那极为离谱的事情,也能妄想得津津有味。佛陀时代有一个老比丘,他妹妹生了一个儿子,长大之后也出家修行,成了一位年轻比丘。年轻比丘有一天受到两件袈裟的供养,他很欢喜地拿了一件供养老比丘——他的舅舅。但老比丘执意不接受,说自己有一件袈裟就足够了。他特别想让舅舅收下,却无法说服他改变心意。年轻比丘特别伤心,认为此举伤害了自己,他闹情绪地想:“既然你不收袈裟,那我干脆还俗算了。”

然后他开始打妄想:“我还俗后把袈裟卖了,用钱买一只母羊,母羊肯定生很多小羊,等我有了足够的收入,就可以娶妻生子,到时候我带着妻子和孩子去看舅舅。在前往的路上,我想照顾孩子,但妻子让我驾车,她来照顾孩子,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两个争执不息。正在争的时候,孩子不小心掉下去,被车轮碾死了。我非常气愤,用棍棒使劲地打妻子……”

年轻比丘本来在用扇子给舅舅扇风,正想得入神,把扇子当作棍棒,狠狠地打在舅舅头上。老比丘有他心通,开玩笑地说:“你没有打到妻子,怎么反过来打舅舅?”年轻比丘见自己的妄念被人识破,非常不好意思,想立即离开。老比丘拦住他,劝他一起去见佛陀。佛陀慈悲地开示道:“心如果没有获得自在,一直在外面散乱,即便是非常遥远的事,也会胡思乱想。因此,我们应从三毒的獠牙间脱离出来,只有调伏自己的心,才能解脱魔障。”(这个故事跟“月称之父1”大致相同。)

确实,心若没有得到自在,纵然住在远离1详见《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