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选读之《五蠹》解析

合集下载

五蠹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五蠹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五蠹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题解本文是韩非的代表性作品,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韩非的社会历史观和法治主张。

指出了清除儒侠等五蠹之民的必要性,结构宏伟,气派宏大,是历来公认的代表作。

蠹(dù),即蛀虫,这是比喻危害国家的人。

原文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橼不斫;粝粢之食,梨藿之羹;冬日鏖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

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肱,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古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夫山居而谷汲者,媵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

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

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韩非子·五蠹篇》解说(49·17-18)

《韩非子·五蠹篇》解说(49·17-18)

《韩⾮⼦·五蠹篇》解说(49·17-18)49·17 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游⾷之民少⽽名卑,以寡趣本务⽽趋末作。

今世近习之请⾏,则官爵可买;官爵可买,则商⼯不卑也矣。

奸财货贾得⽤于市,则商⼈不少矣。

聚敛倍农⽽致尊过耕战之⼠,则耿介之⼠寡⽽商贾之民多矣。

【解说】此节是建议君主采取这样⼀项重要政策:设法减少⼯商业者,以保证农业⽣产者的数量。

这是农业社会重农轻商思想的反映,也是韩⾮⼦思想的⼀个特点。

头⼀句要注意:“政”指政策;“游⾷之民”是“商⼯”的同位语:商⼈和⼯⼈不是固守在家乡务农,前者还到处流动,所以说是“游⾷之民”。

从后⽂看,韩⾮⼦主要是要求减少商⼈,把⼯⼈也列上了,是因为⼯⼈的产品⼤多是商⼈经销的东西,他就以为商⼈和⼯⼈是⼀伙的了。

“以寡趣本务⽽趋末作”句,是说明要使“游⾷之民少⽽名卑”的理由,明乎此,就知此句是说:因为(“以”)他们很少有⼈(“寡”)去(“趣”通“趋”)从事农耕这个⼈类的“根本职业”(“本务”。

“务”是职业义),⽽去从事“末作”(“末作”是“本务”的反义词)。

——读懂后⽂必须知道:“请⾏”是主谓结构,请托之风很盛⾏的意思(此“请”字相当于“请托”;“⾏”是流⾏义);“则官爵可买”等三个“则”字句,头上的“则”字是表⽰因果关系,相当于“以致”、“因此”;“奸财货贾得⾏于市”是说:采⽤奸诈⼿段得来的货物(“奸财”),也得以在市场上进⾏交易了(“货”与“贾”都有买卖义);“聚敛倍农”是说:这样聚敛来的收⼊超过农民好⼏倍;“⽽致尊过耕战之⼠”是说:以致他们的尊贵程度也超过了从事农耕的⼈和上战场打仗的⼈。

我要特别提醒⼀句,在韩⾮⼦的思想中,“耕战”这个概念具有重要意义:“耕”是指提倡、奖励农耕以增加⽣产,“战”是指积极备战和对外作战,以保卫和扩张国⼟。

【辨析】这⼏句话,注家们也错解了好⼏处:⼀,以为“游⾷之民”是同“商⼯”并列的第三类⼈(译作“游⼿好闲的⼈”,或“到处混饭吃的⼈”,或 “⽆业游民”);⼆,将“⽽致尊过耕战之⼠”句中的“致尊”连读,理解为偏正结构,译作“获得的尊位”、“在社会上受到的尊重”(只有张著的理解同我⼀致);三,未看出末句说的“寡”和“多”是指的“现状”,以为是讲变化,译作“就会减少”、“就会增多”。

韩非子五蠹解读

韩非子五蠹解读

韩非子的《五蠹》是先秦法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全文通过五种类型的蛀虫来比喻社会上危害国家统治的五种人,分别是学者、言谈者、勇夫、逃兵和商人韩非子通过这些比喻,阐述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社会理念,特别是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

在这部作品中,韩非子首先指出,社会在不断变化政治制度也需要相应地调整。

他批评了儒家和墨家等学派复古的倾向,认为他们推崇的宽政和缓政不适应当时的“急世”,即急剧变化的时代。

他认为,如果继续采用这些缓政,就如同试图在没有缰绳和鞭子的情况下驾驭烈马,必然会导致灾难。

韩非子进一步批判了儒家学者,认为他们空谈仁义,不务实际,只会浪费国家的资源。

他还批评了墨家学派,认为他们的兼爱非攻思想不切实际,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的利益。

对于勇夫,韩非子指出,那些只知勇猛而无谋略的人,会因为个人的英雄主义行为而使国家陷入困境。

逃兵和商人则分别代表了逃避责任和追逐利益的行为,这两种行为都会破坏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

在《五蠹》的结尾,韩非子明确提出了法治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才能有效地管理国家,保持社会的稳定。

法术,即法律和规章制度,在他看来是统治的基础,远比道德和个人的英雄行为更为重要。

总的来说,《五蠹》是韩非子法家思想的具体体现,强调法治,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的各种不良现象,提出了适合当时时代的统治策略。

虽然韩非子的某些观点在当今社会看来可能过于极端,但他的思想对于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以及如何通过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韩非子》选读之《五蠹》解析

《韩非子》选读之《五蠹》解析

读《封建论》呈郭老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多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毛泽东
关于五蠹
1、学者(战国末期的儒家) 2、言谈者(纵横家) 3、带剑者(游侠)
4、患御者(依附贵族私门的人)
5、商工之民
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注意断句
中心论点:根据社会变迁实际情况顺势变 法。(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 因为之备)
探究、鉴赏、讨论
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第一段:表明全文观点
第二段:展开议论(人口、财物角度)
第三段:以独特视角看待“禅让制度”
第四段:继续从财物角度阐述观点
第五段:正式谈“仁义”问题
第六、七段:承接前一段论证
声音洪亮
感情充沛
在朗读中体会韩非子散文的特点:
连篇宏论,辞锋锐利
积累整合
1、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 类也 2、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3、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4、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5、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探究、鉴赏、讨论
探究文章的观点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 之事,因为之备。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世异则事异。 事异则备变。
第八段:对“智谋”问题的补述
拓展延伸
韩非子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 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 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 识。《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 故事,你能说出一个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吗? “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 “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 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 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 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五蠹》详解及翻译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五蠹》详解及翻译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五蠹》详解及翻译五蠹选自《韩非子》上古时代,人民少,可是禽兽却很多,人类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

有位圣人出现了,在树上架木做巢居住来避免兽群的侵,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有巢氏。

当时人民吃野生植物的果实和蚌肉蛤蜊,有腥臊难闻的气味,伤害肠胃,人民疾病很多。

有位圣人出现了,钻木取火来消除食物的腥臊,人民很爱戴他,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燧人氏。

中古时代,天下发大水,鲧和禹疏导了入海的河流。

近古时代,夏桀和商纣残暴淫乱,商汤和周武王起兵讨伐。

如果有人在夏朝还在树上架木筑巢,还钻木取火,一定会被鲧、禹耻笑了;如果有人在商朝还尽全力去疏导河流,一定会被商汤、周武王耻笑了。

这样说来,那末如果有人在今天还赞美尧、舜、汤、武、禹的政治措施,一定会被新的圣人耻笑了。

因此圣人不要求效法古代,不取法所谓永久适用的制度,而应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并根据它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

有个耕田的宋国人,田里有个树桩子,一只奔跑的兔子撞在树桩上,碰断脖子死了;这个人便因此放下手里翻土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再捡到死兔子,兔子不可能再得到,可是他本人却被宋国人笑活。

今天想要用古代帝王的政策来治理现在的人民,都是和守株待兔的蠢人相类似的人。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子五蠹原文与解析

韩非子五蠹原文与解析

韩非子五蠹原文与解析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被誉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著作《韩非子》被视为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重要典籍之一。

其中,五蠹一篇是《韩非子》中的一篇名篇,也是韩非子的代表作之一。

以下是《韩非子·五蠹》的原文以及对其进行的解析。

韩非子曰:“凡民之蠹不可胜数也,蠹之所以坏也察,与之治者莫若法。

法令若坚,民安其家而天下治,法者,国之所以定而民之所以安也。

故治国之道,在于法。

夫法而不行者鲜矣,国之所以乱而民之所以危也,犹水之让地高而不下者也。

《诗》曰‘瞻彼淇澳,言采其蕨’。

此言法也。

”解析:这一段开篇即指出民众的蠹害问题是数不胜数的,而治理蠹害的方法最为有效的就是法律的制定和执行。

只有法令坚定不移,民众才能安居乐业,天下才能得以治理。

法律是国家稳定和民众安宁的关键所在。

因此,治理一个国家的关键在于制定和执行法律。

然而,很少有法律得以执行,这就导致了国家的混乱和民众的危险,就像水不能自流而侵蚀高地一样。

他引用《诗经》中的诗句“瞻彼淇澳,言采其蕨”,来表达法律的重要性。

韩非子又曰:“五蠹者,民之蠹也。

营盗国家者蠹之一也,小人砀党里闾者蠹之二也,口舌乱政者蠹之三也,诡使私其利者蠹之四也,府库耗散者蠹之五也。

此五者,国败而家亡之本也。

蠹害深者家亡国破,蠹不深者家不兴,虽有其人曰先生贤者,安能济之哉?是以蠹深则败亡,蠹浅则不兴。

”解析:这一段详细列举了五种蠹害,分别是营盗国家、小人砀党里闾、口舌乱政、诡使私其利以及府库耗散。

这五种蠹害是导致国家破败和家庭崩溃的根源。

蠹害严重的家庭将会破产,国家也将会灭亡。

而蠹害不深的家庭将无法兴盛,即使有所谓的先贤或贤人出现,也无法挽救。

因此,蠹害的程度决定了家庭的存亡和国家的兴衰。

韩非子继续说道:“夫五蠹者,国之大蠹也。

小国之大国也,家之大家也,是五蠹者,家有之而乡境安,此其本也。

名之曰事术者,兵法之类也。

家无逃亡之臣而君子在位,百姓野贼不作而农工役役焉,此其术也。

韩非子五蠹的寓言故事

韩非子五蠹的寓言故事

韩非子五蠹的寓言故事
在韩非子的《韩非子》一书中,有一个寓言故事叫做“五蠹”。

故事中,有五只蠹虫分别到了不同的地方,第一只蠹虫躲在柿子里吃,第二只蠹虫藏在床脚下咬,第三只蠹虫钻在屋梁上啃,第四只蠹虫藏
在衣柜里蛀,第五只蠹虫则躲在书包内吃书。

这五只蠹虫各自为政,没有考虑到对它们所在的物品的影响,最
终导致了柿子烂掉、床腿烂掉、屋子垮塌、衣物被蛀虫蛀烂、书页破碎,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行为可能会对周围的人和事物
产生重大的影响。

为了维护整体的利益,我们应该尽可能减少个人行
为对整体的负面影响。

韩非子五蠹原文注释

韩非子五蠹原文注释

韩非子五蠹原文注释韩非子《五蠹》是一篇寓言故事,以五种虫子的形象,暗喻了不同的人性弱点和问题。

下面是对《五蠹》的原文注释及创作。

注释一:《五蠹》是韩非子的一篇寓言故事,通过描述五种虫子的行为,暗示了人们的五种弱点和问题。

创作一:《五蠹》是韩非子的一篇经典寓言。

故事中,五种虫子分别代表了人性中的五种弱点和问题。

这篇寓言故事通过独特的形象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人们在面对诱惑和困境时的种种表现。

注释二:其中,蠹衣者代表了人们对物质欲望的追求,蠹粮者代表了人们的贪婪心态,蠹木者代表了人们的破坏欲望,蠹书者代表了人们对知识的浅尝辄止,蠹壁者代表了人们的愚昧无知。

创作二:故事中的五种虫子各有所指。

蠹衣者象征着人们对物质欲望的执着追求,蠹粮者则代表了人们的贪婪心态。

蠹木者则象征着人们破坏环境的欲望,蠹书者则暗示了人们对知识的肤浅追求。

最后,蠹壁者象征了人们的无知和愚昧。

注释三:通过描写这五种虫子的行为,韩非子警示人们要警惕自己内心的弱点,引导人们追求真正的价值和精神追求。

创作三:通过精心描写这五种虫子的行为,韩非子告诫人们要警惕自己内心的弱点,并引导人们追求真正的价值和精神追求。

他希望人们能够认识到这些问题,并通过自我反省和修正来改善自己的人生。

注释四:这篇寓言故事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将人们的弱点和问题展现得淋漓尽致。

创作四:韩非子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将人们的弱点和问题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以幽默的方式,将复杂的人性问题用简单的形象表达出来,让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也能深思自己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注释五:这篇寓言故事寓意深远,引人深思。

通过对五种虫子的描写,韩非子启发人们思考自己的内心,认清自己的问题,并寻找解决之道。

创作五:这篇寓言故事具有深远的寓意,引人深思。

通过对五种虫子的生动描写,韩非子启发人们思考自己内心的问题,并激励人们寻找解决之道。

他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弱点和问题,并通过自我反省和改进来提升自己的品质和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所知道的韩非
韩非这个人“为人口吃,不能说道”, 便发愤著书,其代表作便是《孤愤》、《五 蠹》这两部最能体现其法治政治主张的名篇, 他多次向韩王阐述其法治的政治主张,但不 被采纳,当他的《孤愤》、《五蠹》传入秦 国,当时,秦始皇读过此文后大加赞赏说: “厉害厉害!我如果能得到这个人并同他进 行交往,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声音洪亮
感情充沛
在朗读中体会韩非子散文的特点:
连篇宏论,辞锋锐利
积累整合
1、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 类也 2、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3、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4、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5、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探究、鉴赏、讨论
探究文章的观点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 之事,因为之备。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世异则事异。 事异则备变。
读《封建论》呈郭老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多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毛泽东
关于五蠹
1、学者(战国末期的儒家) 2、言谈者(纵横家) 3、带剑者(游侠)
4、患御者(依附贵族私门的人)
5、商工之民
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注意断句
第八段:对“智谋”问题的补述
拓展延伸
韩非子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 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 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 识。《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 故事,你能说出一个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吗? “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 “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 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 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 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韩非子》选读 之《五蠹》
我所知道的韩非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 人,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 的领军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 荀子的法术思想,同时又吸取 了他以前的法家学说,是法家 的集大成者。 他多次上书韩王变法图 强,但没有引起重视,于是发 愤著书立说,希望得到机会。
我所知道的韩非
韩非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战国的末期, 儒家“仁政”观点,“仁者爱人”的主张已 难以推行,诸侯纷争,恃强凌弱,武力兼并, 战争频繁,已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普遍实际情 况,封建君主都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摇摇欲 坠,朝不保夕,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加紧 镇压老百姓,纷纷提出法治的主张,韩非适 应当时这种发展趋势,提出法治的思想主张, 成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中心论点:根据社会变迁实际情况顺势变 法。(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 因为之备)
探究、鉴赏、讨论
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第一段:表明全文观点
第二段:展开议论(人口、财物角度)
第三段:以独特视角看待“禅让制度”
第四段:继续从财物角度阐述观点
第五段:正式谈“仁义”问题
第六、七段:承接前一段论证
韩非子其文
一、实词: ,气味 1、腥臊恶臭 读xiù 2、使王天下 动词,统治 3、民多疾病 动词,生病 4、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 假使,如果 5、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 之世者 意动,以为美 6、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 之备
修:学习。法:效法。可:适用的原则
而身为宋国笑 连词,表转折
古今异义
论事之事,因为之备 根据,替 宁信度,无自信 信自的倒装 不法常可 不效法 桀、纣暴乱 残暴昏乱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 治国措施。治理
词类活用
民多疾病
名作动,生病
号之曰有氏
不法常可 曩将罪之
名作动,取名号
名作动,效法,取法 名作动,治罪
而自知其益富
通“智”,意动,认为聪 明 而民说之 通“悦”,意动,以这为 悦 以娱其意 使动,使高兴
二、虚词的用法
必为鲧禹笑矣/身为宋国笑/厚者为戮 被动 介词,根据,替 为 因为之备 使其妻为裤 动词,缝制 以为,认为 以郑为亲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 动词,担任 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目的连词,来
何不试之以足 介词,用
以 乐羊以有功见疑/国以治 介词,因为
故先以其女妻胡君 介词,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而民悦之/而鲧禹决渎 因果连词,因而 而 折颈而死 连词,表修饰
我所知道的韩非
公元前234年,韩非 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 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 缓伐韩。李斯妒其才能, 与姚贾一道进谗,韩非被 迫服毒自杀。
法家思想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 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 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 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 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成为我国古代封建 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