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先秦诸子选读韩非子选读《一、郑人有且买履者 》原文及译文
课文文言文翻译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持之。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
遂不得履。
人谓郑人曰:“何不试以履?”郑人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以是终不履。
翻译:
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子的人,他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把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当他到了市场,却忘记了带上自己的尺寸。
于是他返回家中,去取那个尺寸。
等他再次回到市场,市场已经关闭了,结果他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对郑人说:“为什么不试着穿上鞋子试试呢?”郑人回答说:“我宁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
”因此,他最终没有买鞋子。
译文:
在郑国,有一个人打算购买鞋子。
在出发之前,他先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的尺寸,并将这些尺寸记录下来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当他来到市场上,却因为忘记携带尺寸而未能购买鞋子。
他不得不回家去取那个尺寸。
然而,当他再次回到市场时,市场已经结束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对这个人说:“你为什么不直接穿上鞋子试试呢?”但这个人回答说:“我更愿意相信事先量好的尺寸,而不是自己的直觉。
”因为这个原因,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方式,最终没有成功买到鞋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过分依赖固定的规则和模式可能会束缚我们的思维,导致错过实际的机会。
在这个例子中,郑人过于相信事先量好的尺寸,而忽视了直接尝试的重要性。
这反映了人们在面对选择时,可能会因为对规则的过度依赖而错失良机的现象。
在生活中,我们应当学会灵活变通,既尊重规则,又不拘泥于规则,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把握机会。
郑人买履文言文及翻译

郑人买履文言文及翻译《郑人买履》这则故事故事中的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
今天店铺要给大家介绍的便是郑人买履文言文及翻译,欢迎阅读!郑人买履文言文及翻译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返回家去取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于是他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阅读题目18.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2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4分)20.从文中找出郑人最可笑的言行。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从这篇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2分)阅读答案18.(2分)1、量长短 2、到……去 3、量好的尺码 4、同“返”,返回。
19.(4分)(1)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2)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0.(2分)宁信度,无自信也。
21.(2分)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22、(2分)讽刺了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
郑人买履文言文及翻译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下面我们来逐句翻译这段文言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想要买鞋”。
这里“郑人”指的是郑国的人,“欲”是想要的意思,“履”就是鞋子。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度”在这里读“duó”,是测量的意思。
整句话是说“他先自己测量了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
“至之市,而忘操之”,“之”在这里是动词,“到去”的意思,“市”就是集市。
这句话是说“他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量好的尺码”。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已”是已经的意思,“乃”是于是、就。
整句说“他已经拿到了鞋子,于是说:‘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反”同“返”,返回。
“及”是等到。
“罢”是结束。
意思是“他返回去拿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结束了,于是他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别人问他:“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子呢?”“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则寓言故事虽然简短,但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故事中的郑人过于死板,只相信量好的尺码,却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像这个郑人一样,一味地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和规则,而忽略了实际的情况。
我们应该学会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比如在学习上,如果我们只是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而不懂得将其灵活运用到实际的题目中,那么在考试的时候可能就会遇到困难。
我们应该理解知识的本质,举一反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只按照既定的流程和方法去做事,而不考虑实际的情况和变化,可能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甚至无法完成任务。
郑人买履翻译、解析

郑人买履先秦:韩非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用尺子度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携带量好的尺码。
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春秋时代郑国,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欲:将要,想要。
者:(怎么样)的人。
(定语后置)先:首先,事先。
度(duó):衡量。
用尺子度量的意思(动词)而:顺承连词意为然后置:放,搁在。
(动词)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其:他的,指郑人的。
(代词)坐:通“座”,座位。
至:等到。
之:到……去,前往。
(动词)操:拿、携带。
(动词)已:已经。
(时间副词)得:得到;拿到。
履:鞋子,革履。
(名词)乃:于是(就)持:拿,在本文中同“操”。
(动词)度(dù):量好的尺码,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
(名词)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及:等到。
反:通“返”,返回。
罢:引申为散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遂:于是。
曰:说。
宁(nìng):副词。
宁可,宁愿。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自信:相信自己。
以:用。
吾:我。
市罢:集市散了至之市:等到前往集市。
评点这是先秦时代一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它既是一个成语,也是一个典故,但它更是一则寓言,主要说的是郑国的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
揭示了郑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数据的习惯。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郑人有且买履者》文白对译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郑人有且买履者》文白对译1.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上古时代,人口稀少,鸟兽众多,人民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这时候有一位圣人出现了,他教人们架木头做成像鸟巢一样的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住所,用来避免遭到各种危害,人们因此很爱戴他,推举他来治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理天下,称他为有巢氏。
当时人民吃的是野生的瓜果和蚌蛤等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水产,腥臊腐臭,而且伤害肠胃,百姓常常生病。
这时候又出现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了一位圣人,他教给人们钻木取火,来除掉腥臊臭味,人们因而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很爱戴他,推举他治理天下,称他为燧人氏。
到了中古时期,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下洪水泛滥,鲧和他的儿子禹先后负责疏通河道,排洪治灾。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近古时代,夏桀、殷纣的统治残暴昏乱,于是商汤和周武王起兵伐。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讨伐。
如果到了夏朝,还有人搭木头做成鸟窝一样的巢穴居住、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钻木取火,那一定会被鲧、禹耻笑了;如果到了殷、周时代,还有者,必为汤、武笑矣。
人要把挖河排洪作为要务的话,那就一定会被商汤、武王耻笑。
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既然如此,那么如果在今天还有人推崇尧、舜、汤、武、禹治理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天下的措施,一定会被现代的圣人耻笑了。
因此,圣人不希望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照搬古代那一套,不墨守成规,研究当世的事情,从而给它准备之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相应的措施。
有个宋国人在田里耕作,田中有一个树桩,一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兔子奔跑着撞在树桩子上,折断了脖子死了。
于是这个宋人便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放下手中的农具,守在树桩旁边,希望再捡到死兔子。
他当然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不可能再得到兔子,自己反倒被宋国人嘲笑。
郑人置履文言文翻译

郑人置履文言文翻译郑人置履文言文翻译导语:郑人置履,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注重事实,不能太墨守成规。
词语解释,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郑人置履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郑人置履文言文原文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其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置履文言文译文:郑国有个想要买鞋子的人,先自己量好脚的尺度,并把量好的尺码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等到前往市场,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已经拿到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带尺码。
就对卖鞋的人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于是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散了,于是没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人置履文言文注释: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lǚ),革履,就是鞋子。
且——将要。
置:放,搁在。
先自度其足:度——音(duó),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
量长短吾忘持度、宁信度:度——音(dù),作名词用,就是量好的尺码。
之:代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通假字),就是座位。
至:等到。
之:到。
之:这,语气词。
操:拿,携带。
反:同“返”(通假字),就是返回的意思。
及:到,等到。
罢:结束,停止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散了。
无:不。
自信:相信自己。
遂:于是宁:宁可欲:想郑人置履文言文故事寓意: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阅读郑人买履这篇文言文以后,我们要懂得变通,不要因为墨守成规导致一事无成。
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郑人买履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翻译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用尺子度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却忘了携带量好的尺码。
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后郑国人没能买到鞋子。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脚去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人买履注释1.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 欲:将要,想要。
3. 者:......的人。
(定语后置)4. 先:首先。
5. 度(d uó):测量。
6. 而:连词,表示承接。
7. 置:放置,搁在。
8. 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 其:他的。
10.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1. 至:等到,直到。
12. 之:到……去,往13. 操:携带。
14. 已:已经。
15. 得:得到;拿到。
16. 履:鞋。
17. 乃:于是,这才。
18. 持:拿。
19. 度(dù):量好的尺码。
20. 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21. 市罢:集市散了。
22. 遂:于是。
23. 曰:说。
24. 宁(nìng):宁可。
25. 无:不。
26. 自信:相信自己。
27. 以:用。
郑人买履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翻译成现代汉语翻译: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散了,于是没买到鞋。
一、原文原文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二、译文郑国有个想要买鞋子的人,先自己量好脚的尺度,并把量好的尺码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等到前往市场,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已经拿到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带尺码。
就对卖鞋的人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于是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散了,于是没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三、出处《韩非子》- 1 -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共二十卷。
韩非(约公元前280~233年),战国时期韩国人,为韩国公子,与李斯同学于荀子,喜好刑名法术之学,为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二、作品赏析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笔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
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 2 -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了。
三、作者简介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子,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
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
韩桓惠王之子,大儒荀子学生,秦国丞相李斯师弟。
- 3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郑人有且买履者
【课本内容】
1、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宋有人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子·五蠹》
1、【译文】
较早的古代,人民稀少而禽兽众多,人民敌不过禽兽虫蛇。
有一位圣人产生了,他教人们架木头做成鸟巢一样的住所,来躲避禽兽虫蛇的种种危害,因而百姓顺服他,让他统治天下,称他为有巢氏。
百姓吃野生的瓜果以及蚌蛤等水产,其中有的东西发出腥臭、令人不堪忍受的气味,而且伤害肠胃,百姓经常生病。
有一位圣人出现了,他教人们钻擦木燧的办法生火,来消除瓜果蚌蛤等东西的腥臭,因而百姓顺服他,让他统治天下,称他为燧人氏。
较晚的古代,天下洪水泛滥,因而鲧和禹去疏通河道。
最近的古代,夏桀和商纣残暴昏乱,因而商汤起兵讨伐夏桀,周武王起兵讨伐商纣。
如果有人在夏朝统治时代架木头做成鸟窝一样
的巢穴来居住,或者钻擦木燧来生火,一定会被鲧、禹耻笑了;如果有人在商朝、周朝还整天去疏通河道,一定会被商汤、周武王耻笑了。
既然这样,那么如果有人在当今这个时代还赞美尧、舜、商汤、周武武、大禹治理天下的措施,一定会被新时代的圣人耻笑了。
因此圣人不希望照搬古代那一套,不墨守成规,研究当世的事情,从而给它准备相应的措施。
宋国有个耕田的人,田里有个树桩子,一只兔子奔跑撞在树桩上,碰断脖子死了;这个宋国人便因此放下手里翻土的农具,守候在树桩子旁边,希望再捡到死兔子,兔子自然不可能再得到,可是他本人却被宋国人笑话。
现在想要用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的措施来治理当代的民众,都是守株待兔之类的笑话。
2、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或者不宜今乎!如是不能更也,……卜子妻写弊裤也,……先王之言,有其所为小而世意之大者。
有其所为大而世意之小者,未可必知也。
……故先王有郢书,而后世多燕说。
夫不适国事而谋先王,皆归取度者也。
……
郑县人卜子使其妻为裤。
其妻问曰:“今裤何如?”夫曰:“象吾故裤。
”妻子因毁新,令如故裤。
……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
”云而过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郑人有且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译文】
果真赞许那些读书人效法古代帝王那渺茫模糊的治国措施,或许不适于今天吧。
如果这样效法古代不能变更……那就像下面说的卜子的妻子仿照破裤子把新裤子弄破一样·······古代帝王的话,有针对的事情很小而现在社会上把它猜测得很重大的,有针对的事情很大而现在社会上把它猜测得很小的,所以古代帝王的话现在不一定可以明白。
·······所以古代帝王留下的书就像下面说的郢人写的信,而后代的人多半像下面说的燕相解说郢人的信那样来做解说。
不采取适合国事的措施而考虑取法古代帝王,都是下面说的不照着脚的大小来买鞋子,却回家取尺码的人啊。
郑县有个叫卜子的人,叫他的妻子做裤子,他妻子问:“现衣这条裤子做成什么样子?”卜子说:“像我的旧裤子。
”他妻子因而把新裤子弄破,使它像旧裤子。
郢地有个给燕相写信的人,晚上正在写着,烛火不亮,就对拿烛的人说:“举烛。
”嘴里说着“举烛”,信中也误写上了“举烛”。
举烛,并不是信的本意。
燕相收到信后却解释说:“举烛,也就是祟尚光明;所谓崇尚光明,也就是要选拔贤人加以任用。
”燕相告诉燕王,燕王非常高兴。
国家因此治理好了。
治理是治理好了,但这并不是信的本意。
当代被提拔的学者大多都像这类人。
郑国有个打算买鞋的人,先自己量好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座位上,等
到去集市时却忘了带上。
已经挑好了鞍,才说道:“我忘记拿尺码了。
”于是返回家里去取。
等到再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结果没有买到鞋。
有人说!“为什么不用脚试试?”他说:“我宁愿相信尺码,不能相信自己的脚。
”
3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
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
文侯谓堵师赞曰:“乐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
”答曰:“其子而食之,且谁不食?”乐羊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孟孙猎,得麑,使秦西巴持之归,其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与之。
孟孙适至而求麑,答曰:“余弗忍而与其母。
”孟孙大怒逐之。
居三月,复召以为其子傅。
其御曰:“曩将罪之,今召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不忍麑,又且忍吾子乎?”故曰: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3、【译文】
乐羊作为魏国的将领攻打中山国。
当时他的儿子就在中山国内,中山国国君把他的儿子煮成人肉羹送给他。
乐羊就坐在军帐内端着肉羹喝了起来,一杯全喝完了。
魏文侯对睹师赞说:“乐羊为了我的国家,竟吃了自己儿子的肉。
”睹师赞却说:“连儿子的肉都吃了,还有谁的肉他不敢吃呢!”乐羊攻占中山国之后,魏文侯虽然奖赏了他的战功,却怀疑起他的心地来。
孟孙猎获一只幼鹿,让秦西巴拿它回家,那幼鹿的母亲跟随着啼叫,秦西巴不忍心就(将幼鹿)给了母鹿。
孟孙回家后,一到家就要幼鹿,(秦西巴)回答说:“我不忍心就给了它的母亲。
”孟孙大怒,赶走了他。
过了三个月,又招回他(秦西巴)来当儿子的老师。
他的马车车夫说:“以前要惩罚他,现在招他回来当您孩子的老师,为什么?”孟孙
说:“连幼鹿都不忍心(伤害),又怎么忍心(伤害)我的儿子呢?”所以说:“机巧而狡诈不如笨拙而诚实啊。
”乐羊因为有功而被疑心,秦西巴以有罪而更加得到信任。
(原因就在于仁与不仁的差别啊。
)
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积聚!为妇人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
"其子因私积聚,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
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
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
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
【译文】
卫国有个人,当他的女儿出嫁时,教导她说:“(到了婆家),一定要多积攒私房,做人家的媳妇被遗弃回娘家,是常有的事。
不被遗弃,夫妻能够白头偕老,这是侥幸的。
”他的女儿到了婆家后,果然拼命积攒私房。
婆婆嫌她私心太重,于是把她赶回娘家了。
这个女儿带回的钱财比出嫁时带的嫁妆还要多一倍。
她的父亲不责怪自己教女不当,反而自以为聪明,认为这样可以使家里更富有。
如今做官的人,正是这一类。
4、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因问于群臣曰:“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
”武公怒而戮之。
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
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译文】
从前郑武公想讨伐胡国,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君主来使他快乐。
于是问群臣:“我想用兵,哪个国家可以讨伐?”大夫(断句)关其思回答说:“胡国可以讨伐。
”武公发怒而杀了他,说:“胡国是兄弟国家,你说讨伐它,是何道理?”
胡国君主听说了,认为郑国和自己友好,于是不再防备郑国。
郑国偷袭了胡国,攻占了它。
宋国有个富人,下雨把墙淋塌了,他儿子说:“不修的话,必将有盗贼来偷。
”邻居的老人也这么说。
到了晚上,果然有大量财物被窃。
这家富人认为儿子很明智,却对邻居老人起了疑心。
关其思和这位老人的话都恰当,而说的严重直白的被杀,说的间接委婉的被怀疑;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正确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