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选读 知识讲解
韩非子原文与解析

韩非子原文与解析韩非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介绍韩非子的原文和一些相关的解析。
一、《韩非子·五蠹》原文韩非子《五蠹》中写道:“人之所以能,是以不可知也。
能者多行,不能者反常。
”韩非子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性的看法,认为人类的能力是无法完全被了解和识别的。
他指出,能力强的人通常行为多样,而能力弱的人则常常表现出独特和异常的行为。
二、《韩非子·五蠹》解析1. 人之所以能,是以不可知也这句话反映了韩非子对人类能力的认识。
他认为人的能力是多样而复杂的,难以被完全理解和掌握。
每个人都具备独特的潜能和能力,但这些能力却无法被人们充分地认识和预测。
2. 能者多行,不能者反常在这句话中,韩非子指出了能力强的人和能力弱的人的行为特点。
能力强的人通常行动频繁、多样,他们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情况,展现出较高的能力和素质。
而能力弱的人则常常表现出异常和不寻常的行为,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能力来应对复杂的环境。
三、启示与思考韩非子的《五蠹》表达了他对人性和人的能力的独特理解,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也有一定的启示。
首先,他的观点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具备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和能力,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其次,韩非子的思想也告诉我们,能力的提升是需要不断行动和努力的。
只有通过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才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
最后,我们要认识到每个人的能力和表现都是不同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他人,不要对他人的表现进行过于主观的评判。
相反,我们应该关注和发现每个人的特长,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结起来,韩非子的《五蠹》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阐述了他对人类能力的独到见解,并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我们应该积极发展自己的能力,关注他人的价值,并通过努力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
高二语文+第1章+1.7+《韩非子》选读+Word版含解析

第1章1.7 《韩非子》选读一、《韩非子》解读法家对古代中国政治的影响,可能仅次于儒家,有些方面甚或在儒家之上。
而韩非子则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的集权理论由于在实践中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所以在学术界也常常受到后世的批评,然而,如果我们因此就否定他的学术思想价值,那就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如果排除这种偏见,我们就会发现,在他的著作中有许多有价值的思想,即使他的法治理论中也有不少合理因素。
首先,韩非的法治是针对儒家的德治的……法治较之德治进步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其次,韩非的法治思想虽然有明显的专制的成分,但是相对于国君以外的人而言,他的‘法不阿贵’的主张却使国人在某种程度上享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地位……另一方面,韩非虽然主张法专制,但他仍然继承前辈管仲、商鞅等人的思想,认为君王也要守法……当然,在这方面他的主张并不明白彻底……。
韩非的学术思想虽然具有强烈的政治实用性,然而,由于他的许多主张是在批判地吸收其他思想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来的,这就使得韩非的学术思想具有独特的价值。
尤其是在方法论上,韩非子有明显的贡献……”1.韩非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反对“法先王”,其精神实质是什么?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小题。
(5分)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
此俱出父母之怀衽①,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
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②乎?(《韩非子》)【注】①怀衽:怀抱。
②泽:恩惠。
(1)从上述两段文字中,分别概括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
(2分)(2)对这两种“义利观”作简要评析。
(3分)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3.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韩非子》选读(知识讲解)-最新教学文档

《韩非子》选读学习目标1.了解韩非子及其作品;2.积累文言词汇;3.体会法家思想的内涵。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家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
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等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
作品《韩非子》是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
书中重点宣扬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寓言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寄寓较深刻的道理,以进行劝喻和讽刺,常用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写作背景韩非所处的时代为战国末期,当时诸侯国群雄并起,相互之间的兼并战争日趋激烈,大国日益壮大,小国岌岌可危。
韩非出身于韩国贵族,他眼见自己的国家日益衰微,屡次向韩王建议变法图强,却未被信任和采用。
于是,韩非发愤著成《孤愤》《五蠹》《说难》等文章,反映了他革新救国的愿望,也集中体现了他的法家思想。
字词汇总字音果蓏(luǒ)蚌蛤腥臊恶臭(è xiù)不胜(shēng)决渎(dòu)钻燧取火(suì)鲧禹(gǔn)耒(lěi)不宜今乎(yí)郢书(yǐng) 子圉见孔子(yǔ )太宰噽(pǐ)土簋(guǐ)似蠋(zhú)孟贲(bēn)嘬其母(zuō) 彘臞(zhì qú)通假字而民说.之通“悦”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通“情”卜子妻写弊.裤也通“敝”燕相白王,王大说.通“悦”而置之其坐.通“座”反.归取之通“返”鳣.似蛇通“鳝”亡.其富通“忘”彘臞.通“癯”词类活用使王.天下名词作动词,统治。
号.之曰有巢氏名词作动词,称呼,叫做。
民多疾病..名词作动词,生疾病,有疾病。
《韩非子》选读之《五蠹》解析

读《封建论》呈郭老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多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毛泽东
关于五蠹
1、学者(战国末期的儒家) 2、言谈者(纵横家) 3、带剑者(游侠)
4、患御者(依附贵族私门的人)
5、商工之民
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注意断句
中心论点:根据社会变迁实际情况顺势变 法。(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 因为之备)
探究、鉴赏、讨论
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第一段:表明全文观点
第二段:展开议论(人口、财物角度)
第三段:以独特视角看待“禅让制度”
第四段:继续从财物角度阐述观点
第五段:正式谈“仁义”问题
第六、七段:承接前一段论证
声音洪亮
感情充沛
在朗读中体会韩非子散文的特点:
连篇宏论,辞锋锐利
积累整合
1、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 类也 2、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3、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4、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5、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探究、鉴赏、讨论
探究文章的观点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 之事,因为之备。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世异则事异。 事异则备变。
第八段:对“智谋”问题的补述
拓展延伸
韩非子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 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 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 识。《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 故事,你能说出一个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吗? “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 “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 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 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 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韩非子原文与解析精选

韩非子原文与解析精选韩非子,战国时期韩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 Legalist(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著作《韩非子》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选取韩非子的原文,以及对其内容进行解析与精选,以展示韩非子思想的精髓与深刻。
一、1.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积于渊,水必漂之。
"解析:这句话出自《韩非子·八议》中,意为优秀的人在平凡的环境中很容易被忽视,而一旦置身于崇高的位置,就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考验。
韩非子以此表达了对于人才的重要性的思考。
2. "上必欲成其志,则下必欲去其能。
"解析:这句话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意为一个有远大理想的领导者,需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实际情况,适时借助他人的才能和智慧,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韩非子在这段话中展示了治国之道的智慧。
3.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车而无轴,不知其能也。
"解析:这句话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中》中,意为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就无法被人所信任和依赖;车辆如果没有轴心,就无法运转和发挥作用。
韩非子以物喻人,强调了为人诚信的重要性。
4.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解析:这句话出自《韩非子·非命》中,意为一个人无法真正理解另一个人的快乐或悲伤,只能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感受来进行理解和推测。
韩非子借用了"子非鱼"的比喻,强调了对于他人感受的尊重和理解的重要性。
5.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之性善,其恶者伪也。
"解析:这句话出自《韩非子·性恶》中,韩非子表达了人性本恶的观点,并指出那些表现善良的人多数是出于伪装和虚伪。
他认为人性的恶是不可避免的,而那些表现善良的人多是出于个人利益或目的,暗示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反思。
二、总结与展望以上是对《韩非子》原文的一些精选与解析。
通过对韩非子的思想和著作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他对治国、人性和道德等问题的独特见解与思考。
《韩非子》选读(1)

第七单元《韩非子》选读第一课郑人有且买履者一、成语熟语:1.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所以圣人不希望照搬古代那一套,不墨守成规,研究当世的事情,从而给它准备相应的措施。
2.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
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出处《韩非子·五蠹》)3.卜妻为裤:讽喻人拘泥僵化遇事不知道变通。
4.郢书燕说(yǐng shū yàn yuè):楚人的书信,燕人来解释。
比喻牵强附会,曲解文意。
5.郑人买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6.乐羊食子、西巴放鹿(释麑):“大义灭亲”不高尚,而是人性的沉沦。
乐羊为国食子,可谓“大义灭亲”,却被君主避而远之,为何?只为一句话——“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谁不食?”亲情是人性的基本内容,既然为了所谓的“大义”可以灭绝人性的一部分——亲情,当然就可以为了所谓的“大义”而灭绝人性的其他部分,最终结果必然是为了实现所谓的“大义”可以灭绝一切人性。
在所谓的“大义灭亲”的背后,人性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想起来便让人不寒而栗。
而秦西巴则相反,他是“仁者无敌”,令人敬佩,因为,道德能彰显人的崇高和尊严。
7.巧诈不如拙诚:明巧妙的奸诈不如拙朴的诚实。
8.卫人嫁子(女):讽刺不顾廉耻、不择手段追逐财利却自以为聪明的贪官污吏。
9.郑公伐胡:“将欲夺之,必先与之。
”如果一味贪图小恩小惠,被假仁假义迷惑,就会导致损失的和收到的相差很多,因小而失大。
10.智子疑邻的寓意①客观分析:持有相同意见的人因身份不同及与主人亲疏关系的不同而遭到不同对待。
②积极方面(富人角度):听取人意见时不能因其身份不同、与自己的亲疏关系不同而决定是否存在偏见。
③消极方面(邻人角度):在给别人提意见时要注意与别人的亲疏关系,如果与别人的关系较好,并且此人心胸宽广,则可提意见。
④这则故事通常拿来做交浅不能言深的世故教训。
二、翻译:(译文见课下注释)1.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2.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韩非子篇章解析

韩非子篇章解析韩非子,战国时期思想家兼政治家,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见解闻名于世,他的著作《韩非子》更是成为了儒家经典之一。
本文将对《韩非子》中的几个重要篇章进行解析,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和观点。
一、《解老》《解老》是《韩非子》中的第一篇章,主要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和解读。
韩非认为老子的观点主要是虚无主义和自然主义,过于推崇无为而治的理念,而这种理念在现实中是无法实施的。
他提出了“治理教化”的观点,主张通过正确的法律制度和明确的政策来实现社会的治理和秩序,反对无为而治的观念。
二、《五蠹》《五蠹》是《韩非子》中的第十篇章,主要是对社会腐败现象的揭示和反思。
韩非以“五蠹”比喻了当时社会中的五大祸害,包括盗贼、邪佞、怠惰、乱孽和贪欲。
他分析了这些祸害的根源,并提出了应对的策略和方法。
他主张通过建立明确的法律制度,加强教育和道德的培养,以及加强统治者的权力和威望,来解决社会腐败问题。
三、《内储说左上》《内储说左上》是《韩非子》中的第三十一篇章,主要是关于国家治理和统治者的责任和作用的论述。
韩非认为,国家的治理应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而不是任由统治者的个人意志来决定。
他强调了内政储存的重要性,认为稳定的国家秩序和社会安宁是国家的根本,而统治者应尽其所能地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而不是滥用权力或操纵国家。
四、《明法法度》《明法法度》是《韩非子》中的第四十一篇章,主要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和效力。
韩非认为,法律是社会秩序的保护者,是维护正义和公平的工具,统治者应该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来管理国家和社会。
他同时也明确提出了法律的适用对象和法律责任,主张法律是适用于大众的,而不是特权阶层。
总之,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深刻而独特,他通过对老子思想的批判和解读,以及对社会腐败和国家治理的论述,提出了许多独具一格的观点和建议。
他的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和政治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也对后世思想家和政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非子选读

韩非子选读2016(参考译文)一、趋利害1、父母对于子女,生了男孩就互相祝贺,生了女孩就把她杀了。
子女都出自父母的怀抱,然而是男孩就受到祝贺,是女孩就杀了的原因,是考虑到今后的利益,从长远利益打算的。
所以父母对于子女,尚且用计算利弊相对待,何况是对于没有父子间恩泽的人呢?——《六反》2、做父亲的之所以希望有贤惠的儿子,是因为家人贫穷时他能使家人富足,父亲痛苦时他能使父亲高兴。
做君主的之所以希望有贤能的臣下,是因为国家混乱时他能够加以治理,君主卑下时他能够加以尊祟。
如有了贤子却不管父亲,那么父亲居家够痛苦的;现在情形是:有了贤臣却不管君主,那么君主权位也够危险的。
既然如此,那么父亲有贤子、君主有贤臣倒恰好成为祸害罢了,哪里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忠孝》3、再说,大大小小国家的君主,他们的原妻正配所生嫡子做了太子的,还有盼着自己的父君早死的。
怎么知道会是这样的呢?妻子,没有骨肉的恩情,宠爱就亲近,不宠爱就疏远。
俗话说:“母亲美的,她的孩子受宠爱。
”那么与此相反的话,就是母亲丑的,她的孩子被疏远。
男子五十岁而好色之心不减弱,妇女二十岁美貌就衰减了。
用色衰的妇女侍奉好色的男子,自己就会被疏远卑视,而怀疑儿子不能成为继承人,这正是后妃夫人盼望君主早死的原因。
只有当母亲做了太后而儿子做了君主以后,那时就会令无不行,禁无不止,男女乐事不减于先君在时,而独掌国家大权无疑,这正是用毒酒杀人、用勒索杀人事件产生的原因。
所以《桃左春秋》上说:“君主因病而死的不到半数。
”君主不懂得这个道理,奸臣作乱就有了更多的凭借。
所以说,认为君主死亡对自己有利的人多,君主就危险。
……所以车匠造好车子,就希望别人富贵;棺材匠做好棺材,就希望别人早死。
并不是车匠仁慈而棺材匠狠毒:别人不富贵,车子就卖不掉;别人不死,棺材就没人买。
本意并非憎恨别人,而是利益就在别人的死亡上。
所以后妃夫人、太了的私党结成了就会希望君主早死;如果君主不死,自己权势就不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非子》选读编稿:商章红审稿:姜虹学习目标1.了解韩非子及其作品;2.积累文言词汇;3.体会法家思想的内涵。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家韩非(约前281年-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
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等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
作品《韩非子》是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
书中重点宣扬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寓言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寄寓较深刻的道理,以进行劝喻和讽刺,常用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写作背景韩非所处的时代为战国末期,当时诸侯国群雄并起,相互之间的兼并战争日趋激烈,大国日益壮大,小国岌岌可危。
韩非出身于韩国贵族,他眼见自己的国家日益衰微,屡次向韩王建议变法图强,却未被信任和采用。
于是,韩非发愤著成《孤愤》《五蠹》《说难》等文章,反映了他革新救国的愿望,也集中体现了他的法家思想。
字词汇总字音果蓏(luǒ)蚌蛤腥臊恶臭(è xiù)不胜(shēng)决渎(dòu)钻燧取火(suì)鲧禹(gǔn)耒(lěi)不宜今乎(yí)郢书(yǐng) 子圉见孔子(yǔ)太宰噽(pǐ)土簋(guǐ) 似蠋(zhú)孟贲(bēn)嘬其母(zuō) 彘臞(zhì qú)通假字而民说.之通“悦”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通“情”卜子妻写弊.裤也通“敝”燕相白王,王大说.通“悦”而置之其坐.通“座”反.归取之通“返”鳣.似蛇通“鳝”亡.其富通“忘”彘臞.通“癯”词类活用使王.天下名词作动词,统治。
号.之曰有巢氏名词作动词,称呼,叫做。
民多疾病..名词作动词,生疾病,有疾病。
天下大水..名词作动词,发洪水。
今有美.尧舜……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赞美。
不法.常可名词作动词,效法。
夜.书,火不明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形容词作动词,吃完。
其御.曰动词作名词,驾驶车马的人。
曩将罪.之名词作动词,惩罚、治罪。
而自知.其益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同“智”,以……为聪明。
故先以其女妻.胡君名词作动词,以女嫁人。
以娱.其意形容词的使动词用法,使……高兴。
天雨.,墙坏名词作动词,下雨。
其家甚智.其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智。
古今异义桀、纣暴乱..古义:暴力混乱;今义:1)武装骚乱,遭暴乱;2)行凶作乱,以武力。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古义:措施治理;今义: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
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古义:这里指读书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古义:这里指女儿;今义:一般指儿子。
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古义:指婆婆,今义:指父亲的姐妹。
复召以为..其子傅古义:让……做;今义“认为”。
一词多义说而后世多燕说解说、解释,动词燕相受书而说之解释,动词燕相白王,王大说通“悦”,高兴,形容词而民说之,使王天下补足音节,无实义,助词适夫不适国事而谋先王适合,动词孟孙适至而求鹿刚,副词虚词为必为鲧禹笑矣被因为之备替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担任,做,动词郑县人卜子使其妻为裤做,动词而人民少而禽兽众表并列,连词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表因果,因而连词因释其耒而守株表顺承,连词举贤而任之表顺承,连词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表转折,可是,连词之论世之事的,结构助词至之市到,动词而忘操之代“尺码”,代词且郑人有且买履者将要,副词且谁不食还,副词年且几十将近,副词以构木为巢,以避群害来,连词是以圣人不期修古因为,介词今欲以当世之政治当世之民用,介词王大说,国以治因为,介词重点句式判断句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也,表判断举烛,非书意也……非……也,否定形式判断为人妇而出,常也……也,表判断胡,兄弟之国也……也,表判断被动句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为”,表被动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为”,表被动乐羊以有功见疑“见”,表被动倒装句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状语后置,“于夏后氏之世”应在“构木”前宋人有耕田者定语后置,应“有耕田者宋人”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定语后置,“有遗燕相国书者”应在“郢人”前何不试之以足状语后置,应“以足试之”宁信度,无自信也宾语前置,应“无信自也”省略句而民说之,使王天下“使”后省略宾语“之”或者不宜今乎“宜”后省略介词“于”妻子因毁新,今如故裤“今”后省略宾语“之”王大说,国以治“以”后省略宾语“之”课文精要把握重点【高清《韩非子》选读】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在远古时代,人口稀少而禽兽众多,人们不能忍受禽兽虫蛇的侵扰。
有一位圣人兴起,他教人们架起木头搭成像鸟窝一样的住处,来避免各种禽兽的侵扰,因而民众爱戴他,推举他统治天下,称他为有巢氏。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
当时,民众吃野生的瓜果和河蚌、蛤蜊等水产动物,腥臭难闻而且伤害肠胃,人们经常生病。
这时有一位圣人兴起,用钻擦木燧的方法取得火种来除去腥臭,因而民众爱戴他,推举他统治天下,称他为燧人氏。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在中古时代,天下发大水,因而鲧、禹开挖河道。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韩非子举了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代发生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引出自己的一个假设推断——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为什么?因为时代发展了,在鲧、大禹的时代,有了更先进的取火技术,钻燧取火已经过时了,能不被耻笑吗?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韩非子生活的时代,水利技术很发达了,都江堰就是那个时候建造的。
韩非子理清了自己的逻辑,接下来就转入正题了——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
韩非子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不法先王的观点。
为什么?道理很简单:第一,法先王不合时宜。
时代变了,情况变了,正确的做法就是因地制宜,决不能刻舟求剑。
第二,法先王受束缚太多,必然畏首畏尾,不能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历史是不能改变了,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学说确实在春秋战国时期起到了积极作用。
韩非子认为:假如有人站在阳光下,还想着如何效仿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圣人,那真是可笑的事情。
接下来,他便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观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因此,圣人不应该期望学习古代,不去效法旧制度;而应该研讨当代的事,根据当代的事采取措施。
韩非子论证得义正词严。
接下来,他讲了一个寓言故事,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并且对泥古不化之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这是一个有名的寓言故事,妇孺皆知。
最后一句,把寓言和前面的论证钩连起来。
】写作特色《韩非子》包括两类作品:一类是政论文,文章构思精巧,说理精密,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可亡之道达47条之多,实属罕见。
《难言》《说难》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加。
另一类是记述历史故事和创作寓言进行说理,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比如《南郭吹竽》《郑人买履》《买椟还珠》《自相矛盾》。
知识迁移阅读下文,完成1—4题景公过晏子曰:“子宫小近市,请徙子家豫章之圃。
”晏子再拜而辞曰:“且婴家贫,待市食而朝暮趋之,不可以远。
”景公笑曰:“子家习市,识贵贱乎?”是时景公繁于刑。
晏子对曰:“踊①贵而屦②贱。
”景公曰:“何故?”对曰:“刑多也。
”景公造然变色曰:“寡人其暴乎!”于是损刑五。
或曰:晏子之贵踊,非其诚也,欲便辞以止多刑也。
此不察治之患也。
夫刑当无多,不当无少,无以不当闻,而以太多说,无术之患也。
败军之诛以千百数,犹且不止;即治乱之刑如恐不胜,而奸尚不尽。
今晏子不察其当否,而以太多为说,不亦妄乎!夫惜草茅者耗禾穗,惠盗贼者伤良民。
今缓刑罚行宽惠,是利奸邪而害善人也,此非所以为治也。
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
管仲日:“此非有国之耻也,公胡不雪之以政?”公曰:“善。
”因发仓囷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
处三日而民歌之曰:“公乎,公乎,胡不复遗其冠乎!”。
或曰:发囷仓而赐贫穷者,是赏无功也;论囹圄而出薄罪者,是不诛过也。
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此乱之本也,安可以雪耻哉!昔者文王侵孟、克莒、举酆,三举事而纣恶之。
文王乃惧,请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国,方千里,以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说。
仲尼闻之曰:“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
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
”或曰:仲尼以文王为智也,不亦过乎!夫智者知祸难之地而辟之者也,是以身不及于患也。
纣以其大得人心而恶之,己又轻地以收人心,是重见疑也。
固其所以桎梏囚于羑里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有删改) 注释:①踊:古代受过刖刑的人穿的鞋子。
②屦:用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红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子再拜而辞.辞:谢绝B.治乱之刑如恐不胜.胜:全,尽C.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幸:侥幸D.夫智者知祸难之地而辟.之者也辟:开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红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晏子之.贵踊,非其诚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
B.此非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为治也;吾所以C.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仲尼以文王为.智也,不亦过乎;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韩非子法制思想的一组是①是时景公繁于刑;②夫刑当无多,不当无少;③今缓刑罚行宽惠,是利奸邪而害善人也;④公胡不雪之以政;⑤论囹圄而出薄罪者,是不诛过也;⑥仲尼以文王为智也,不亦过乎。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①②④ D.④⑤⑥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婴跟景公说刖鞋昂贵,景公意识到自己用刑太多。
就减少了五种刑法。
韩非子认为晏婴是借巧妙的言辞来劝谏景公。
B.齐景公开仓放粮,赈济贫民;又审核狱案,释放罪行较轻的囚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