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韩非子二篇

合集下载

韩非子的寓言10则

韩非子的寓言10则

韩非子的寓言10则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

一. 見小曰明(原文)昔者,纣为象箸①,而箕子怖②。

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③,必将犀玉之杯。

象箸玉杯,必不盛菽藿④,则必旄象豹胎⑤;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必锦衣九重,广室高台。

吾畏其卒,故怖其始。

⑥ 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⑦,纣遂以亡。

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

故曰:“見小曰明。

”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喻老》(注释)①象箸zhù:亦作“象櫡”。

“象笋”。

象牙制作的筷子。

②箕子,名胥余。

是纣王的叔父,官居太师,封于箕今山西太谷,榆社一带。

曾劝谏纣王,但纣王不听,反而把他囚禁了。

周武王灭商后,命召公释放箕子。

武王向箕子询治国之道,记载于《尚书•洪范》。

传说箕子晚年前往朝鲜居住,死后追谥為大圣王。

③加于:放到。

土铏:铏xíng古代盛羹的鼎,两耳三足,有盖,常用于祭祀。

《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一件像个黄沙大碗,説是帝舜当日盛羹用的,名曰‘土鉶’。

”④菽藜shūhuò:豆和豆叶。

泛指粗劣的杂粮。

菽,豆子。

藿,豆叶。

旄象豹胎:未生出的牦牛、大象和豹的幼胎。

旄mào:旄牛即牦牛。

⑥卒zú:终了,结局。

⑦肉圃:各种肉类装点的园子。

炮烙:古代烤肉用的铜格子。

俞樾《诸子平议•韩非子》:“盖为铜格,布火其下,欲食者於肉圃取肉,置格上炮而食之也。

”《博雅》临,大也。

故事解读;从小处知大处,家具是讲究配套效应,一张好的地毯就要与好床好桌椅配套。

这样总共要花很多钱,人的习惯也如此,一个小的习惯就要与其生活配套。

所以由俭入奢易,反之则难。

所以人要注意这一点。

二.舜耕历山(原文)历山之农者侵畔①,舜往耕焉,期年,甽亩正②。

2024届高考文言文双文本专练:《韩非子》 《商君书》(含解析)

2024届高考文言文双文本专练:《韩非子》 《商君书》(含解析)

文言文双文本专练-------《韩非子》+《商君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主妾无等,必危嫡子;兄弟不服,必危社稷。

臣闻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徙其威而倾其国。

是以奸臣蕃息,主道衰亡。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

将相之管主而隆家,此君人者所外也。

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此四美者不求诸外不请于人议之而得之矣。

故曰:人主不能用其富,则终于外也。

此君人者之所识也。

昔者纣之亡,周之卑,皆从诸侯之博大也;晋之分也,齐之夺也,皆以群臣之太富也。

夫燕、宋之所以弑其君者,皆此类也。

故上比之殷、周,中比之燕、宋,莫不从此术也。

是故明君之蓄其臣也,尽之以法,质之以备。

故不赦死,不宥刑;赦死宥刑,是谓威淫。

社稷将危,国家偏威。

(节选自《韩非子·爱臣》)材料二: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时,民乱而不治。

是以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

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

民众而奸邪生,故立法制、为度量以禁之。

是故有君臣之义、五官之分、法制之禁,不可不慎也。

处君位而令不行,则危;五官分而无常,则乱;法制设而私善行,则民不畏刑。

君尊则令行,官修则有常事,法制明则民畏刑。

法制不明,而求民之行令也,不可得也。

民不从令,而求君之尊也,虽尧、舜之知,不能以治。

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按功而赏。

凡民之所疾战不避死者,以求爵禄也。

明君之治国也,士有斩首、捕虏之功,必其爵足荣也,禄足食也;农不离廛者,足以养二亲,治军事。

故军士死节,而农民不偷也。

(节选自《商君书·君臣》)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四美A者B不求诸C外D不请于人E议之F而得之矣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嫡子,古时候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韩非子外储说原文与解析

韩非子外储说原文与解析

韩非子外储说原文与解析《韩非子外储说》是中国战国时期重要的军事著作之一,该书作者为战国时代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子。

《外储说》是该书的第二篇,主要探讨了国家外部储备和应对外敌的战略问题。

本文将对《韩非子外储说》的原文进行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思想和观点。

韩非子在《外储说》中提出:“国家之财,用于养士,则免民之役;用于军旅,则饶敌之资。

”这句话意味着,国家应该把财富用于培养士兵和发展军事力量,以保障国家的安全。

正视外部的威胁和对外敌的严峻挑战,将国家财富投入军队建设,能够给予敌人以极大的压力,从而达到维护国家安全的目的。

韩非子还提到了“致知食”的概念,即通过国家财富来满足士兵的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必需品。

只有确保士兵有足够的粮食和装备,才能提高其战斗力和忠诚度。

这一观点强调了国家必须优先关注军队的军事力量和士兵的物质生活,以提高国家的战斗力和抵抗外敌的能力。

接着,韩非子阐述了储备军需的重要性:“故养带甲兵,储资谷,国之大计也。

”他认为,储备军需品和物资的重要性超过了皇城和国都的城墙,因为只有充足的储备才能够支持战争所需的军需品。

储备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一旦缺乏储备,国家在战争时将陷入被动局面。

此外,韩非子还指出,积极地储备军需品对于国家的经济和民众的福利都是有益的:“民于养士者能田野者也。

”他认为,通过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为国家储备军粮和积累军需品,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国家的经济实力。

这种方式既有助于国家安全,又能改善民众生活水平。

总体来说,韩非子在《外储说》中强调了国家应该合理利用财富,以保障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他认为,外部储备的重要性远胜于城墙和军队本身的装备。

通过提高士兵的物质供给和军备装备的充足性,国家能够有效应对外敌的挑战,并保证国家安全和民众福祉。

通过对《韩非子外储说》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韩非子在军事思想方面的独到观点。

他提出的关于军备储备的理论和战略思想,对后世的军事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视为中国古代军事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10)全文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10)全文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10)全文吴起出门,碰到了老朋友,就留人家一起吃饭。

老朋友说:好吧。

马上就会回来吃饭的。

吴起说:我等您来吃饭。

老朋友到晚上还没来,吴起不吃饭等候着他。

第二天早上,派人去请老朋友。

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

魏文侯和守山的人约定了打猎时间。

第二天,正巧碰上天刮大风,近侍劝阻文侯不要再去,文侯不听,说:不可因风大的缘故而失掉信用,我不能那样处身行事。

于是亲自驾车前去,冒风告诉守山人打猎的事作罢。

曾子的妻子上集市去,小儿子跟在后面哭泣。

孩子母亲说:你回去,等我回来给你杀个猪吃。

她去集市回来,曾子打算抓猪来杀。

妻子阻止说:不过是和小孩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小孩可不是开玩笑的对象。

小孩没什么才智,要靠父母作出样子才会跟着学,完全听从父母的教诲。

现在你欺骗了他,也就是教儿子学会骗人。

做母亲的欺骗孩子,孩子就不相信母亲了,这不是进行教育的方法。

于是就把猪杀掉煮了。

楚厉王遇到军情警报,就立起军鼓作为号召,通知民众一起防守。

他喝酒喝醉后,错误地敲响了军鼓,民众都非常惊慌。

厉王派人安抗大家说:我是醉酒后和近侍开玩笑,才错误地击了鼓。

于是民众都松懈了下来。

过了几个月,又遇到军情警报,厉王击鼓,民众却不去备战。

于是他更改命令,明确信号,这样民众才信从了。

李悝警告左有壁垒的军队说;小心地警惕敌人,他们早晚就会来袭击你们。

像这样的警告说了好多次,但敌人却没有来。

左右壁垒的军队都松懈了下来,不再相信李悝,过了几个月,秦人前来袭击他们,打起来后,几乎消灭李埋全军,这是不讲信用的祸害。

另一种说法:李悝和秦人就要交战。

他对左边壁垒的军队说:快上。

右边壁垒的军队已经上阵了。

又骑马到右边壁垒的军队说:左边壁垒的军队已经上阵了。

两翼军队都说:上阵吧。

于是都争先恐后地上了阵。

过后第二年,和秦人交战。

秦人前来偷袭,一交手,差点儿消灭魏军。

这是不讲信用的祸害。

有两个有争吵,请子产为他们评理。

了产把他们隔离在两处,使他们互相不能交谈。

10韩非子二篇解析

10韩非子二篇解析

集法家之大成:
韓非继承了吴起商鞅 的法治思想、申不害的术 治思想、慎到的势治思想 以及荀子反对天命崇尚人 力的人定胜天思想。在政 治上他形成了法(法制)、 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 段)、势(君主的权力) 三者想结合而以法治为核 心的理论体系。
韩非批判继承了儒、道、墨各家思想, 又综合了“法”治、“术”治、“势”治, 建立了他的刑法术之学的理论体系,主张 严刑峻法,反对世袭等级制度,提倡任人 为贤。主张因时制宜,强调法治和君主集 权,提倡“耕战”,主张在发展农业的基 础上以武力统一中国。在历史观上他反对 复古,认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让长,礼让年长者。 东夷,居住在东方的少数民族。 陶者,制陶的工匠。 苦窳yǔ,粗劣。
苦:通“盬”,粗劣。《集韵》:“沽,略也。 或作苦,通作盬。” 《史记· 五帝本纪》:“河 滨器皆不苦窳。”张守节正义:“苦,读若盬, 音古。盬,麤(粗)也。” 窳:《古汉语常用字字源字典》:“窳,穴形瓜 瓜声。土室低下。” 土室低下——器物粗劣 舜其信仁乎 ? 信,的确。 躬藉:亲自耕田。 藉:践踏,实践。
《 韩 非 子 》 二篇
韩非子
生平:
約公元前 280- 前 233 年,战国末期朴素唯物 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與李斯同爲荀子弟子,李斯自以为不如。口吃, 不善言辭,善著書。韩非出身韩国贵族,曾屡 次上书韩王,主张变法图强,终不为韩王采纳, 于是发愤著书。他的书传到秦国,秦王(秦始 皇)读后非常赏识,于是发兵攻韩寻求韩非。 前234年,被任出使秦國,秦始皇留下他準備重 用,李斯妒忌他的才能,進讒陷害。韓非下獄, 服毒自殺, 死于狱中。
【原文】
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
其人曰:“尧为天子。”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非子-德者,内也》(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非子-德者,内也》(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非子•德者,内也》(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德者,内也。

得者,外也。

“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

神不淫于外,则身全。

身全之谓德。

德者,得身也。

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

为之欲之,则德无舍;德无舍,则不全。

用之思之,则不固;不固,则无功;无功,则生于德。

德则无德,不德则在有德。

故(《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人无愚智,莫不有趋舍。

恬淡平安,莫不知祸福之所由来。

得于好恶,怵于淫物,而后变乱。

所以..然者,引于外物,乱于玩好也。

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

而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曰“拔”。

至圣人不然:一建其趋舍,虽见所好之物不能引,不能引之谓“不拔”;一于其情,虽有可欲之类神不为动,神不为动之谓“不脱”。

为人子孙者,体此道以守宗庙,宗庙不灭之谓“祭祀不绝”。

身以积精为德,家以资财为德,乡国天下皆以民为德。

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乱其精神,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

”真者,慎之固也。

治家,无用之物不能动其计,则资有余,故曰:“修之家,其德有余。

”治乡者行此节,则家之有余者益众,故曰:“修之乡,其德乃长。

”治邦者行此节,则乡之有德者益众,故曰:“修之邦,其德乃丰。

”莅天下者行此节,则民之生莫不受其泽,故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修身者以此别.君子小人,治乡治邦莅天下者各以此科是适观息耗,则万不失一。

故曰:“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奚.以知天下之然也?以此。

”(选自《韩非子·解老》,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而今A也B玩好C变之D外物E引之F引之G而往H故曰“拔”。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无,无论;与《屈原列传》中“人君无愚、智、贤、不肖”中的“无”字的词义、词性都相同。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共2篇)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共2篇)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共2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韩非子的法治思想的资料2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一篇浅谈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基于《韩非子》的分析一、韩非子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治国要崇尚法治韩非子的这一思想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鲜明提出治国要崇尚“法治”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子鲜明地提出治国要崇尚法律,以法治国。

他的这一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1)最高明的治国原则在于依靠法术而不依靠个人:“治法之至明者,任数不任人”。

(《制分》P763)[1]可见,韩非子强调治国要崇尚“法治”而反对“人治”;(2)治国要崇尚法度而不依靠贤人:“上法而不上贤”(《忠孝》P741)[2];(3)要把法治作为统[3]治民众的根本:“治民无常,以法为本”(P759《心度》);(4)君主就应该依靠严守法治原则来建立功业:“人主者,守法责成以立功者也”(P516外储说右下)[4];(5)要以法律作为处理政事的唯一准则:“明主之国,令者,言最贵也;法者,事最适者也。

言无二贵,法无二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P612问辩)[5];(6)按法令办事,是君主治理国家的原则:“据法直言,循绳墨,诛杀奸人,所以为上治也”(P649诡使)[6]2.详细分析治国要崇尚“法治”的原因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子还详细分析了治国要崇尚“法治”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点:(1)对于治国而言,法治对多数人有效,而德治只对少数人有效:“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显学》P735)(2)法律是统治天下百姓的根本:“法者,王之本也”(P758)(3)依法办事能使国家强大,反之会使它衰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P41《有度》)“治强生于法,若孪生于阿”(P504外储说右下)(4)实行“法治”能有效地管理大臣:“彼明法,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P175《饰邪》)(二)、“法治”之立法1.原则:(1)遵循自然顺天道韩非子提出,立法要遵循自然的法则:“不逆天道”、“因自然”(P313《大体》)这就是说,立法要顺应天道,遵循自然的法则。

《韩非子 十过 知伯率赵韩魏而伐范》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韩非子 十过 知伯率赵韩魏而伐范》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知伯率赵、韩、魏而伐范、中行,灭之。

休兵数年,使人请地于韩,韩康子与之。

又使人请地于魏,魏宣子与之。

又使人之赵,请蔡、皋狼之地,赵襄子弗与。

知伯因阴约韩、魏将以伐赵。

赵襄子定居晋阳,三国之兵乘晋阳城,遂战。

三月弗能拔,因舒军而围之,决晋阳之水以灌之。

围晋阳三年。

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大夫羸病。

襄子谓张孟谈曰:“粮食匮,财力尽,士大夫羸病,吾恐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国之可下?”张孟谈曰:“臣闻之,亡弗能存,危弗能安,则无为贵智矣。

君释此计者。

臣请试潜行而出,见韩、魏之君。

”张孟谈见韩、魏之君曰:“臣闻唇亡齿寒。

今知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

赵亡,则二君为之次。

”二君曰:“我知其然也。

虽然,知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

我谋而觉,则其祸必至矣。

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而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

”二君因与张孟谈约三军之反,与之期日。

夜遣孟谈入晋阳,以报二君之反。

襄子迎孟谈而再拜之,且恐且喜。

二君以约遣张孟谈,因朝知伯而出,遇智过于辕门之外。

智过怪其色,因入见知伯曰:“二君貌将有变。

”君曰:“何如?”曰:“其行矜而意高,非他时之节也,君不如先之。

”君曰:“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而三分其地,寡人所以亲之,必不侵欺。

兵之著于晋阳三年,今旦暮将拔之而飨其利,何乃将有他心?必不然。

子释勿忧,勿出于口。

”明旦,二主又朝而出,复见智过于辕门。

智过入见曰:“君以臣之言告二主乎?”君曰:“何以知之?”曰:“今日二主朝而出见臣而其色动而视属臣此必有变,君不如杀之。

”君曰:“子置勿复言。

”智过曰:“不可,必杀之。

若不能杀,遂亲之。

”君曰:“亲之奈何?”智过曰:“魏宣子之谋臣曰赵葭,韩康子之谋臣曰段规,此皆能移其君之计。

君其与二君约,破赵国,因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

如是,则二主之心可以无变矣。

”知伯曰:“破赵而三分其地,又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则吾所得者少。

不可。

”智过见其言之不听也,出,因更其族为辅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
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今有构木钻燧於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
禹笑矣;有决渎於殷周之世者,必为汤、 武笑矣。
而鲧(gǔn)禹决渎
鲧:传说是大禹的父亲。相传尧派鲧治水, 他采用堵截的方法阻拦河流,结果失败,被 舜处死于羽山(今山东郯城东北)。
决:挖掘、疏导。 渎 :指独流入海的江河。古称长江、黄河、 淮河、济水为四渎。
舜还不用这个办法来劝说尧,让他听从自 己的意见,竟然亲自做那些劳苦的事,岂 不是太没有办法了吗?进一步来说,亲自 去做劳苦的事情然后才能感化百姓,这是 尧舜也感到困难的事;处在有权势的地位 用命令矫正百姓的错误,这是平庸的君主 也感到容易的事情。准备去治理天下,却 放弃平庸君主容易做到的事,而提倡尧舜 很难做到的事,这种人是不可以和他一道 治理国家的。 (段意:倡导法家的“以法治国”思想。)
《 韩 非 子 》 二篇
韩非子
生平:
約公元前 280- 前 233 年,战国末期朴素唯物 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與李斯同爲荀子弟子,李斯自以为不如。口吃, 不善言辭,善著書。韩非出身韩国贵族,曾屡 次上书韩王,主张变法图强,终不为韩王采纳, 于是发愤著书。他的书传到秦国,秦王(秦始 皇)读后非常赏识,于是发兵攻韩寻求韩非。 前234年,被任出使秦國,秦始皇留下他準備重 用,李斯妒忌他的才能,進讒陷害。韓非下獄, 服毒自殺, 死于狱中。
五 蠹
解题
蠹——蛀虫 五蠹——国家的五种祸害: 儒者、游侠、纵横家、患御者、商工之民。 韩非子认为这五种人没有创造物质财富 或为捍卫国家效力,对社会无利而有害,就 象蛀木的蠧虫一样,应该坚决清除。
本文从进化的历史观出发,认为“上古 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论述了“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的观点,提出 “仁之不可以为治”,而要以农战为立国之 本,韩非认为要使国家富强,君权巩固,必 须“除此五蠹之民”,“养耿介之士”。阐 明了去除五蠧、重农尚武、以法治国的思想。 韩非的思想成为秦朝统治天下的重要理论依 据。本文也是韩非的代表作。
内容简介
批判儒家的“德治”思想,强调 “法治”的重要性。 第一段:以舜的躬亲,阐明什么是“德 化”。 第二段:以矛盾为喻,阐明“德化”与 “明察”的矛盾。 第三段:揭示“德化”之弊,提出“法 治”思想。
文本串讲
【原文】
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亩正。
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东
之所易,道尧舜之所难,未可与为政也。
已一过,纠正住一个错误。 以有尽逐无已
有尽:指舜寿。 逐:犹言对付。 无已,指天下无穷尽的过错。 中程,符合法令规定。 说:劝谏。 骄:通“矫”,纠正。 道:称道,提倡。
参考译文:
再说舜挽救社会风气的败坏,一年只能消除 一件过错,三年不过消除三件过错。舜的寿 命有终了的时候,天下的过错没有完结的时 候。用有限的生命跟在永远没有完结的过错 后面,一个个地纠正,所能制止的就太少了。 如果有赏功罚过的规定让天下一定要实行, 并且下命令说:“符合规定的就奖赏,不符 合规定的就惩罚。”命令早晨到达,晚上情 况就得到改变;晚上到达,第二天早晨情况 就得到改变;十天功天天下就能全部改变情 况,为什么还要等到一年以后呢?
历山之农者侵畔
《 韩 非 子 》
解题
本文选自《韩非子· 难一》,“难” (nàn)是辩难,是韩非对前人成说的反 驳,在文体上相当于今天的驳论文。在体 例上,作者总是先引一段已有定论的历史 故事,然后由“或曰”引出自己的议论, 其论证过程体现出强烈的原创性和深刻性, 谨严细密,善辩事理有战国策士的雄辩之 风。其成功的创作实践开创了我国问难文 体的一个先例。
让长,礼让年长者。 东夷,居住在东方的少数民族。 陶者,制陶的工匠。 苦窳yǔ,粗劣。
苦:通“盬”,粗劣。《集韵》:“沽,略也。 或作苦,通作盬。” 《史记· 五帝本纪》:“河 滨器皆不苦窳。”张守节正义:“苦,读若盬, 音古。盬,麤(粗)也。” 窳:《古汉语常用字字源字典》:“窳,穴形瓜 瓜声。土室低下。” 土室低下——器物粗劣 舜其信仁乎 ? 信,的确。 躬藉:亲自耕田。 藉:践踏,实践。
“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
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
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楯之说也。
陷:刺穿。
参考译文:
认为舜很贤,便排除了尧能清楚地了解一切;认为尧 是圣人,便排除了舜用德行进行教化的可能,不可能 两方面同时成立。有个卖盾和矛的楚国人,称赞他的 盾说道:“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穿透 它。”又称赞他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锐利,没有什 么东西不能穿透。”有人说:“用你的矛,刺你的盾, 会怎么样呢?”那个人不能回答。不可穿透的盾和什 么都能穿透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现在对尧、舜不 可能两方面都称赞,这就象楚人对矛、盾的说法一样。 (段意:反驳儒家的“以德治国”主张,认为同时称 赞舜与堯是自相矛盾的。)
腥臊恶臭
恶臭:难闻的气味。
民多疾病 = 民多有疾病。 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钻燧:钻木取火,燧是一种取火的器具。 化:消除。
而民说之
说:同“悦”,喜悦。
参考译文:
上古时代,人少而禽兽多,人类经受不住 禽兽虫蛇 [的侵扰]。有个圣人出现,架起木头 筑巢 (居住)以此躲避各种侵害,百姓喜欢他, 推举 [他]做天下的王,称他为有巢氏。人类吃 瓜果蚌蛤,腥臭难闻而伤害肠胃,百姓大多染 病。有个圣人出现。用燧子钻木取火,用火 (烧烤食物)消除腥臊气味,百姓喜欢他,推举 他做天下的王,称他为燧人氏。
是以圣人不期脩古,不法常可
期:期求,指望 。
脩:通“修”,学习。
法:效法。 常可:永久不变的制度,永远适宜的方法 。
论世之事,因(
)为之备
论世:研究当前社会。因:根据(它的情况)。 为之备:给它制定措施。 “为”,制定。 备:措施办法。 研究当世的实际情况,并据此采取相应的措施。
兔走触株
株:树桩。 走:跑。
集法家之大成:
韓非继承了吴起商鞅 的法治思想、申不害的术 治思想、慎到的势治思想 以及荀子反对天命崇尚人 力的人定胜天思想。在政 治上他形成了法(法制)、 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 段)、势(君主的权力) 三者想结合而以法治为核 心的理论体系。
韩非批判继承了儒、道、墨各家思想, 又综合了“法”治、“术”治、“势”治, 建立了他的刑法术之学的理论体系,主张 严刑峻法,反对世袭等级制度,提倡任人 为贤。主张因时制宜,强调法治和君主集 权,提倡“耕战”,主张在发展农业的基 础上以武力统一中国。在历史观上他反对 复古,认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原文】
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
其人曰:“尧为天子。”
参考译文:
有人问儒家的人说:“当这个时候,尧 在哪里?” 那个人答道:“尧做天子。”
【原文】
然则仲尼之圣尧奈何!圣人明察,在上 位,将使天下无奸也。今耕渔不争,陶器不 窳,舜又何德而化?舜之救败也,则是尧有 失也。
圣尧:以尧为圣。 贤舜:以舜为贤。
【原文】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 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
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
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上古之世 上古:指远古。 不胜:难以忍受。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作:出现,产生。 构,架。 群害:代禽兽虫蛇。 使王(wàng)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王:名词用作动词,做王。 号之曰:称他叫。 有巢氏:与下文的燧人氏都是传说中远古时期的帝王。 民食果蓏(luǒ)蜯蛤 果蓏:“果”为木本植物的果实。“蓏”为草本植物 的果实。 蜯:同“蚌”。 蛤:蛤蜊。
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仲
尼叹曰:“耕、渔与陶,非舜民从之。故曰:圣人之德化乎!”
历山之农者侵畔
畔:田界。《说文》:“畔,田界也。从田,半 声。”段玉裁注:“一夫百亩,则畔为百亩之界 也。”
甽畝正
甽同“畎”(quán), “畎”的异体字,即地 垄沟。《字汇· 田部》:“畎,田中沟广尺深尺 曰畎。” 畝:《国语· 周语下》:“或在畎亩。”韦昭注: “下曰畎,高曰亩。亩,垄也。” 争坻chí ,争夺水中高地。 坻:《说文》:“坻,小渚也。· · · · · · 从土,氐 声。” 水中小岛——堤岸
韩非子的思想适应了战国末期的时代 潮流,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 器,影响深远。他主张一切权势归君主一 人掌握,秦始皇第一个实践了他的学说。 这种君权至上的集权统治思想,支配中国 封建社会达二千年之久。他的所谓“法 制”,随着奴隶主贵族势力的消灭,就纯 粹成为镇压劳动人民的工具了。
著作:
《韓非子》今存五十五篇,約十餘萬言,大 部分爲韓非自己的作品。有些篇章可能是后代 学者补充的。 《韩非子》的文章体裁,包括两类作品,一 类是政论文,以说理精密、文笔犀利见长,議 論透徹,表现出一种严峻、峭刻的文风;另一 类是利用记述历史故事和创作寓言进行说理, 用大量淺顯的寓言故事和豐富的歷史知識作爲 論證資料,説明抽象的道理。寓意深刻,形象 生动。其中很多寓言故事今天已成爲膾炙人口 的成語典故。
参考译文:
那么孔于把尧看作圣人又该怎么说呢!圣 人能清楚地了解一切,处在帝王的位置上,要 使天下没有邪恶的事情发生。如果耕地打渔不 发生争执,陶器质量不粗劣,舜又哪里用得着 用德行去教化他们呢?当舜挽救社会风气败坏 的时候,就说明尧有过错。
【原文】
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
可两得也。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
参考译文:历山耕地的人越出田界侵占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