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十过》阅读答案附翻译

合集下载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非子-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非子-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非子•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时,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势位。

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逆人心,亟贲、育①不能尽人力。

故得天时,则不务而自生;得人心,则不趣而自动;因.技能,则不急而自疾;得势位,则不推进而名成。

若水之流,若船之浮。

守自然之道,行舞穷之令,故曰明主。

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

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

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住卑也。

千钩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钩轻锱铢重也有势之与无势也。

故短之临高也以位,不肖之制贤也以势。

人主者,天下一力以共载.之,故安;众同心以共立之,故尊。

人臣守所长,尽所能,故忠。

以尊主御忠臣,则长乐生而功名成。

名实相持而成,形影相应而立,故臣主同欲而异使。

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人臣之忧在不得一,故曰: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

故曰:至治之国,君若椁,臣若鼓,技若车,事若马。

故人有余力易于应,而技有余巧便于事。

立功者不足于力,亲近者不足于信,成名者不足于势,近者不亲,而远者不结,则名不称实者也。

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而位不载于世,则功不立,名不遂。

故古之能致功名者,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

如此,故太山之功长立于国家,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

此尧之所以南面..而守名,舜之所以北面而效功也。

(选自《韩非子·功名》)【注】①贲、育:指孟贲、夏育,两人都是战国时期的卫国人,著名的大力士。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千钩得船则浮A锱铢B失船则沉C非千钩D轻锱铢E重也F有势之与无势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技能”与“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因”意思相同。

《韩非子·十过第十》白话译文

《韩非子·十过第十》白话译文

《韩非子·十过第十》白话译文十种过错;第一种叫献小忠,这是对大忠的祸害。

第二种叫贪图小利,这是对大利的危害。

第三种叫行为怪僻,自以为是,对其他诸侯国没有礼貌,这是丧身中最严重的了。

第四种叫不致力于治理国家而沉溺于音乐,这是使自己走上末路的事情。

第五种叫贪心固执喜欢私利,这是亡国杀身的根源。

第六种叫沉溺于女子歌舞,不关心国家政事,这是亡国的祸害。

第七种叫离开朝廷到远方游玩,又不听谏士的规劝,这是使自己遭受危险的做法。

第八种叫有过错却不听忠臣劝谏,而又一意孤行,这是丧失好名声并被人耻笑的开始。

第九种叫内不量力,外靠诸侯,这是削弱国家的祸患。

第十种叫国小无礼,不听谏臣,这是断绝后代的形势。

什么叫小忠?过去楚共王和晋厉公在鄢陵大战,楚军失败,共王伤了眼睛。

战斗激烈之时,楚军司马子反口渴要水喝,侍仆谷阳拿了一筋酒来给他。

子反说:“嘿!一边去,这是酒。

”谷阳说:“不是酒。

”子反接过来喝了。

子反这个人,喜爱喝酒,觉得酒味甜美,不能停下来,结果醉了。

战斗已经结束,共王想再战,派人召司马子反,司马子反以心病为由推辞不去。

共王乘车亲自前往,进了子反帐中,闻到酒气而返回,说:“今天的战斗,我自身受了伤。

依靠的是司马,司马却又醉成这样。

这是忘了楚国的神灵而不关心我的民众。

我不能继续战斗了。

”于是把军队撤离鄢陵,把司马子反处以死刑。

所以侍仆谷阳献酒,并不是因为仇恨子反,他的内心是忠爱子反的,但却恰好是杀了他。

所以说,献小忠,便是对大忠的祸害。

什么叫贪图小利?过去晋献公想向虞国借路去讨伐虢国。

荀息说:“您最好是用垂棘的宝玉和屈产的良马贿赂虞国君主,向他要求借路,他定会把路借给我们。

”晋献公说:“垂棘宝玉是我祖先的珍宝,屈产良马是我的骏马。

假如他接受我的礼物又不借给道路,怎么办?”荀息说:“他不借给我们道路,必定不敢接受我们的礼物。

假如接受我们的礼物而借给我们道路,那么这块宝玉就像是从内府取出来藏到外府一样,骏马就像是从内厩牵出来拴到外厩一样。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史记-韩非列传》(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史记-韩非列传》(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史记·韩非列传》(附参考答案与译文)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

喜刑名..。

非为人口吃,..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不能道说,而善著书。

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

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

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说难》曰: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语及其所匿之事,如是者身危。

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善议以推其恶者,则身危。

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亡①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是者身危。

夫贵人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则身危。

顺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

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且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知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乃以其子妻之。

因问群臣曰:“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关其思曰:“胡可伐。

”乃戮关其思,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而不备郑。

郑人袭.胡,取之。

此二说者,其知皆当矣,然而甚者为戮,薄者见疑。

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矣。

人或传其书至秦。

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

”秦因急攻韩。

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

秦王悦之,未信用。

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非终为韩不为秦,今王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

”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

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

韩非欲自陈,不得见。

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节选自《史记·韩非列传》)【注】①亡:通“忘”,遗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亡/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是者身危B.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亡/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是者身危C.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亡/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是者身危D.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亡/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是者身危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刑名:战国时以管仲、李悝、商鞅、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后世称之为刑名之学,简称为“刑名”。

(文言文阅读题)《韩非子十过》阅读答案附翻译

(文言文阅读题)《韩非子十过》阅读答案附翻译

《韩非子十过》阅读答案附翻译文言文阅读题____(省、市、区、县)____(省、市、区、县)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奚谓过而不听于忠臣?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

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

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

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

君其试以心决之。

君曰:鲍叔牙何如?管仲曰:不可。

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

刚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

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

公曰:然则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

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

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

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何如?管仲曰:不可。

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

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

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

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

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

君曰:诺。

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

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

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

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

故曰: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取材于《韩非子十过》)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欲适君之故适:迎合B.少欲则能临其众临:面对C.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与:任用D.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馁:饥饿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君其试以心决之君其用之B.刚则犯民以暴余与四人拥火以入C.夫易牙为君主味为人笑之始也。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非子-晋文公问政于狐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非子-晋文公问政于狐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韩非子·晋文公问政于狐偃》(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晋文公问于狐偃曰:“寡人肥甘..周于堂,卮酒豆肉集于宫,壶酒不清,生肉不布,杀一牛遍于国中,一岁之功尽以衣士卒,其足以战民乎?”狐子曰:“不足。

”文公曰:“吾弛关市之征而缓刑罚,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不足。

”文公曰:“吾民之有丧资者,寡人亲使郎中视事,有罪者赦之,贫穷不足者与之,其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不足。

此皆所以慎产也;而战之者,杀之也。

民之从公也,为慎产也,公因而迎杀之,失所以为从公矣。

”曰:“然则何如足以战民乎?”狐子对曰:“令无得不战。

”公曰:“无得不战奈何?”狐子对曰:“信赏必罚,其足以战。

”公曰:“刑罚之极安至?”对曰:“不辟亲贵,法行所爱。

”文公曰:“善。

”明日,令田于圃陆,期以日中为期,后期者行军法焉。

于是公有所爱者曰颠颉,后期,吏请其罪,文公陨涕而忧。

吏曰:“请用事..焉。

”遂斩颠颉之脊以徇百姓,以明法之信也。

而后百姓皆惧曰:“君于颠颉之贵重如彼甚也,而君犹行法焉,况于我则何有矣。

”文公见民之可战也,于是遂兴兵伐原,克之;伐卫,东其亩,取五鹿;攻陽胜虢;伐曹;南围郑,反之陴;罢宋围。

还与荆人战城濮,大败荆人;返为践土之盟,遂成衡雍之义:一举而八有功。

所以然者,无他故异物,从狐偃之谋,假颠颉之脊也。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材料二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

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

《韩非子 十过 知伯率赵韩魏而伐范》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韩非子 十过 知伯率赵韩魏而伐范》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知伯率赵、韩、魏而伐范、中行,灭之。

休兵数年,使人请地于韩,韩康子与之。

又使人请地于魏,魏宣子与之。

又使人之赵,请蔡、皋狼之地,赵襄子弗与。

知伯因阴约韩、魏将以伐赵。

赵襄子定居晋阳,三国之兵乘晋阳城,遂战。

三月弗能拔,因舒军而围之,决晋阳之水以灌之。

围晋阳三年。

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大夫羸病。

襄子谓张孟谈曰:“粮食匮,财力尽,士大夫羸病,吾恐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国之可下?”张孟谈曰:“臣闻之,亡弗能存,危弗能安,则无为贵智矣。

君释此计者。

臣请试潜行而出,见韩、魏之君。

”张孟谈见韩、魏之君曰:“臣闻唇亡齿寒。

今知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

赵亡,则二君为之次。

”二君曰:“我知其然也。

虽然,知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

我谋而觉,则其祸必至矣。

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而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

”二君因与张孟谈约三军之反,与之期日。

夜遣孟谈入晋阳,以报二君之反。

襄子迎孟谈而再拜之,且恐且喜。

二君以约遣张孟谈,因朝知伯而出,遇智过于辕门之外。

智过怪其色,因入见知伯曰:“二君貌将有变。

”君曰:“何如?”曰:“其行矜而意高,非他时之节也,君不如先之。

”君曰:“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而三分其地,寡人所以亲之,必不侵欺。

兵之著于晋阳三年,今旦暮将拔之而飨其利,何乃将有他心?必不然。

子释勿忧,勿出于口。

”明旦,二主又朝而出,复见智过于辕门。

智过入见曰:“君以臣之言告二主乎?”君曰:“何以知之?”曰:“今日二主朝而出见臣而其色动而视属臣此必有变,君不如杀之。

”君曰:“子置勿复言。

”智过曰:“不可,必杀之。

若不能杀,遂亲之。

”君曰:“亲之奈何?”智过曰:“魏宣子之谋臣曰赵葭,韩康子之谋臣曰段规,此皆能移其君之计。

君其与二君约,破赵国,因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

如是,则二主之心可以无变矣。

”知伯曰:“破赵而三分其地,又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则吾所得者少。

不可。

”智过见其言之不听也,出,因更其族为辅氏。

韩非子十过晋公子重耳翻译

韩非子十过晋公子重耳翻译

韩非子《十过》《晋公子重耳》原文译文及赏析十过原文:一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

二曰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

三曰行僻自用,无礼诸候,则亡身之至也。

四曰不务听治而好五音,则穷身之事也。

五曰贪愎喜利,则灭国杀身之本也。

六曰耽于女乐,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

七曰离内远游而忽于谏士,则危身之道也。

八曰过而不听于忠臣,而独行其意,则灭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九曰内不量力,外恃诸候,则削国之患也。

十曰国小无礼,不用谏臣,则绝世之势也。

十过译文:十种过错:第一种叫献小忠,这是对大忠的祸害。

第二种叫贪图小利,这是对大利的危害。

第三种叫行为怪僻,自以为是,对其他诸侯国没有礼貌,这是丧身中最严重的了。

第四种叫不致力于治理国家而沉溺于音乐,这是使自己走上末路的事情。

第五种叫贪心固执喜欢私利,这是亡国杀身的根源。

第六种叫沉溺于女子歌舞,不关心国家政事,这是亡国的祸害。

第七种叫离开朝廷到远方游玩,又不听谏士的规劝,这是使自己遭受危险的做法。

第八种叫有过错却不听忠臣劝谏,而又一意孤行,这是丧失好名声并被人耻笑的开始。

第九种叫内不量力,外靠诸侯,这是削弱国家的祸患。

第十种叫国小无礼,不听谏臣,这是断绝后代的形势。

赏析:韩非子的《十过》是一篇非常有深度的文章,它通过描述晋公子重耳流亡的故事,展现了韩非子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

在这篇文章中,韩非子不仅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还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向读者传达了领导者的行为规范和国家的治理之道。

韩非子在《十过》中强调了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他指出,领导者不应该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而应该具有远见卓识和全局观念。

晋公子重耳在流亡期间,因为郑国君主对其无礼而记恨在心,最终报复郑国并夺取了其八座城池。

这个事件告诉我们,领导者不应该因为一时的屈辱而放弃大局,而应该具备宽容和胸怀。

韩非子在《十过》中强调了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他指出,国家治理应该以法律为依据,以公正为基础。

在晋公子重耳流亡的过程中,郑国君主因为个人喜好而没有给予重耳礼遇和尊重,这体现了郑国治理上的缺陷。

【名师讲题】《韩非子 和氏》《史记 吴起列传》(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名师讲题】《韩非子 和氏》《史记 吴起列传》(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

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减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枝解于楚。

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

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

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

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

(节选自《韩非子·和氏》材料二:魏文侯以吴起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与士卒分劳苦。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

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武侯曰:“善。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因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

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

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

吴起辞魏武侯。

武侯疑之而弗信也。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

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

悲夫!(节选自《史记·吴起列传》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案标号涂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非子?十过》阅读答案附翻译
北京市丰台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奚谓过而不听于忠臣?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

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

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

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

君其试以心决之。

”君曰:“鲍叔牙何如?”管仲曰:“不可。

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

刚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

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

”公曰:“然则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

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

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

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何如?”管仲曰:“不可。

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

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

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

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

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

”君曰:“诺。

”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

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

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

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

故曰: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适君之故适:迎合
B.少欲则能临其众临:面对
C.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与:任用
D.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馁:饥饿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君其试以心决之君其用之
B.刚则犯民以暴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C.夫易牙为君主味为人笑之始也。

D.多信则能亲邻国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
假如不幸您一病不起,政事该移交给谁呢
B.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
鲍叔牙的为人,刚愎自用而且对上级很凶悍
C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
内心坚强,就足以为群臣做表率,行为廉洁,就可以担任大的职务
D.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
最终被他的臣子害死,丧失了威名,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
9.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离卫国并不太远,卫公子开方却十五年没有回家看望父母,如此无情无义,管仲认为这不符合人之常情。

B.易牙杀了自己的儿子并作为菜肴献给齐桓公。

管仲提醒齐桓公,一个连自己儿子都
不爱的人,又怎会爱别人呢?
C.管仲向齐桓公推荐隰朋,认为他内心坚强行为廉洁,淡泊寡欲诚实守信,是个贤臣。

但齐桓公没有采用这个建议。

D.管仲死后仅三年,竖刁、易牙、卫公子开方三人就联合作乱,派人严守,把齐桓公活活饿死,三个月都没人去收尸。

[参考答案]
6. B [临:治理,管理。

]
7. A [A项两个“其”都是语气词,“还是”。

B项前句“以”作介词,“用”;后句“以”作连词,译为“而”或省去。

C项前句“为”作介词,“给、替”;后句“为”作介词,“被”。

D项两个“则”均为连词,前句“则”表承接,“就”;后句“则”表转折,“却”。

]
8. B [B项“上”通“尚”,崇尚。

]
9. D [D项“派人严守”的意思原文中没有。

]
[文言文参考译文]
什么叫有过错而不听忠臣劝告?从前齐桓公九次会合诸侯,匡正天下,成为五霸之首,是管仲在辅佐他。

管仲老了,不能理事,在家闲居养病。

桓公到他家去问候说:“仲父在家养病,假如不幸您一病不起,政事该移交给谁呢?”管仲说:“我老了,政事不可以问我了,虽然如此,我听说过,了解臣子没有谁比得上君主,了解儿子没有谁比得上父亲。

你还是试着按你的想法来决定吧。

”齐桓公说:“鲍叔牙这个人怎么样?”管仲说:“不可以。

鲍叔牙的为人,强硬固执而且凶悍。

刚硬就会粗暴的侵犯民众,固执就会不得民心,凶悍就会使下级不听他指挥。

他的心里什么都不害怕,不是辅佐霸王的人。

”齐桓公说:“那么竖刁怎么样?”管仲说:“不可以。

所谓的人情就是人没有不爱惜自己身体的。

您爱忌妒而且喜好女色,竖刁就阉割自己来为您治理内宫。

自己身体都不爱惜,又怎么能爱您呢?”齐桓公说:“那么公子开方怎么样?”管仲说:“不可以。

齐国与卫国之间不过十天的路程,开方为了侍奉您,想要迎合您的缘故,十五年不回家看他的父母,这不是人之常情。

他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忠爱,又怎么能忠爱您呢?”齐桓公说:“那么易牙怎么样?”管仲说:“不可以。

易牙为您管理伙食,您说您所没有品尝过的唯有人肉了,易牙把自己儿子的头蒸熟了进献给您品尝,这您是知道的。

人之常情是没有不爱自己儿子的,如今他蒸了自己的儿子作为菜肴献给您,自己的儿子他都不爱,又怎么能爱您呢?”齐桓公说:“那么谁可以呢?”管仲说:“隰朋可以。

他的为人,内心坚强行为廉洁,淡泊寡欲而很守信用。

内心坚强,就足以用作群臣的表率,行为廉洁,就可以担任大的职务;淡泊寡欲就能治理民众;很守信用就能亲近邻国。

这种人就是霸王的辅佐,您还是任用他吧。

”齐桓公说:“好的。

”过了一年,管仲死了,齐桓公就不任用隰朋而任用了竖刁。

竖刁执政事三年,齐桓公到南方的堂阜去游玩,竖刁便率领易牙、公子开方以及权贵大臣们造反。

齐桓公又渴又饿而死在南门的卧室——公族所守的房子,桓公死了三个月也没有收葬,尸体上的蛆虫都爬到了门外。

所以齐桓公的军队横行天下,他成了五霸之首,但最后被臣子杀死,而崇高的名声也丧失了,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是不听管仲的过错啊。

所以说,犯了过错而不听忠臣的劝告,一意孤行,那就是丧失崇高名声而被人讥笑的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