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有度 第十章:镆铘
红林悟道《韩非子》-有度 第二章:释法

红林悟道《韩非子》-有度第二章:释法在上一章中韩非子提出了法家的治国理念“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意思就是执法者强,国家就会强大,执法者弱,国家就会衰退。
并举了荆庄王、齐桓公、燕襄王、魏安釐王的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四王在世强推法制,国家强大并国扩地,四王不在世,人亡政息,国家开始衰退。
这就是强人政治。
《有度》的开篇语“国无常强,无常弱”,这是“道”家思想的体现,“无常”就是不定形,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就像自然界一样,四季更替,变化不断。
人无常势,兵无常形、水无常态,都是指世间万事万物是在不断变化的,没有固定不变的。
但,天地有好生之德,万事万物都有其发展规律与圆满的结局,就看世人要不要按规律行事,要不要这圆满的结局。
按世俗的想法,世人都想要圆满的结局,但却不一定按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
这就是世间的核心矛盾。
韩非子讲的很明白“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就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国家圆满的依据,荆庄王、齐桓公、燕襄王、魏安釐王四王强推法制,国家就强大,这是因果关系。
四王死后,人亡政息,后来者抛弃“法”,脱离了社会发展的规律,自然国家就开始衰退。
所以说国家强大不是偶然,是必然的结果。
一切遵循规律而为,圆满是必然的;一切不遵循规律而为,不圆满是一定的。
世间之事十之八九都是不圆满的,可见遵律而为是有多难,就连天地都不全,还需女娲去补。
这一章叫“释法”,就是放弃法制。
这是楚国、齐国、燕国、魏国四国衰弱的根本原因。
国家为什么会衰弱呢?韩非给出的答案“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就是四国的群臣官吏都专干乱国的事,而不干治国的事。
为什么群臣会专干乱国之事,难道没有人管吗?原因就是“皆释国法而私其外”,意思为国家混乱衰弱了,又都丢掉国法去营私舞弊。
韩非子还作了个比喻说明释法的恶性循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这好比背着干柴去救火,混乱衰弱只会加剧。
国家没有法制,君主就失去了治国权柄,官吏就没有办事依据,国家就会混乱,不法之徒得到管治与处罚,就会更加为非作歹,功臣贤者得不到重用与奖赏,就会消极隐退,不问世事。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十章 轻躁

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第十章轻躁红林悟道《韩非子-喻老》上一章韩非子给我们明喻了老子的“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韩非子重点解释了何为“重”:邦者,人君之辎重也。
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的主宰,君子整天走路不离开辎重。
国家就是君主的辎重。
根本,事物的本源、根基,决定事物发展的力量。
重为轻根,轻的根本在重,轻的发展情况与结果由重来决定。
按韩非子的定义,控制权的掌握者为重,站在国家管理的角度而言,重者就是国家的管理者即政府,轻者就是广大人民群众,那么民众生活的就好坏取决于政府,政府是民众生活好坏的根本。
所以“为人民服务”是治世的终极良方,政府让民众生活幸福既是责任,也是处理“重轻”关系的根本出路。
静是躁的主宰,这个更好理解,静是执政党,躁是在野党,执政党自然要管理在野党,在野党是被管理者。
君主做为一国之君,自然是一刻都不能离开国家,意思是不能失去对国家的控制权,如果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权,相当于失去了国家。
韩非子举了赵武灵王的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赵武灵王传位给儿子,虽然拥有自己的封地代与云中,但继位的赵惠文王还是对自己父亲不放心,结果在沙丘之乱中被幽禁饿死。
这就是失去国家控制权的后果。
这就是政治的残酷性。
韩非子对于赵武灵王的故事总结为“主父,万乘之主,而以身轻于天下。
”意思是赵武灵王是大国君主,却让自己被天下人所轻视。
轻视的结果就是幽禁饿死。
政治的核心就是权力,权力在握时万人敬仰,权力失去时就是一介草民,这是规律,是社会法则,是世俗世界人性表现。
其实,认清了这一规律,本就是智慧的表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政治常识。
当下很多官员并不明白这一规律也不具备这一政治常识,人退心不退,余威来做威,破坏规则,祸患无穷。
韩非子认为“无势之谓轻,离位之谓躁,是以生幽而死。
”意思是失去权势叫做轻,离开君位叫做躁,因此被活活囚禁而饿死了。
韩非子定义了什么叫做“轻”,失去权势变为一介草民,回归为普通百姓。
红林悟道韩非子制分第十章 相窥-精品

红林悟道《韩非子-制分》第十章相窥红林悟道《韩非子-制分》上一章韩非子告诉我们“至治之国”的首要任务就是“善以止奸”,好好的禁止奸邪。
“至治之国”就是治理最好的国家,何为最好?就是国泰民安,无奸无邪。
在这样的安定环境里,国家才能正常有序的发展,才能逐渐繁荣昌盛,国富民强。
韩非子从“治乱”讲到“至治”是一整套完整而富有实效的施政策略,“治乱”需要严格执法,所执律法要刑赏分明,而分明的标准要统一,而统一的原则就是“为民”,而为民的依据就是人性民情。
当“治乱”使国家恢复秩序,行政有法可依,国家走入正规后,君主就要考虑国家发展民生改善的问题,而这需要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与民众支持,如要达到这一目的唯一的方法就是禁止与清除一切危害国家与民众利益的奸邪之为,只有这样社会环境才能稳定,民众思想才能团结一致,为国家的富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民众基础。
不能不佩服韩非子的智慧与聪明,从战略的高度为国家的建立与建设发展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路线图,而且被历史一再的证明其正确性与伟大。
2021年新成立的塔利班富阿汗政府就是一个当下最为鲜明的例子,当塔利班政府高管带领民众上街大扫除时,就能说明他们胜利的原因,更能说明西方所谓的民主只是用来掩盖邪恶的虚伪幌子。
一切不“为民”,不为民作主的思想都是邪恶的。
如果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过不上安定富足的生活,这样的“民主”就是虚假的,这样的政府本身就是邪恶的。
如果只有少数人或少数利益既得团体过上稳定优越的生活,这样的国家与社会一定不是“至治之国”。
自然,律法也不是“通乎人情”的,政治也不会通畅。
所谓的灯塔之国美国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的状况就更能说明问题。
美国的医疗技术世界上最发达,但新冠肺炎疫情死的人最多,说明他们防疫政策不“通乎人情”,医疗基础更不“通乎人情”,就不是为最广大民众而建,所以说不论是防疫政策,还医疗举措,美国政府都毫无人性可言。
韩非子讲完“至治”之策后,再讲更加具体细微的社会基层治理,通过“民主监督”实现去除微奸。
红林悟道《韩非子》-有度 第十三章:显己

红林悟道《韩非子》-有度第十三章:显己在上一章中韩非子主要讲了法家对“廉、忠、仁、义”的定义,在韩非子看来,轻视爵禄藐视规则,心无衡心,随意择主,并不是正真的廉洁自律;那些不实事求是,说谎抗法,违背君主之意而强行进谏,并不是正真忠诚为君;违反君权原则,私自施恩行惠,取愉百姓收买人心,在社会中建立自己名望,这是不仁;那些愤世忌俗,怀才不遇,退隐山居,为一已私利,致君主与百姓于不顾,还用自以为是的话非议君主,这是不义。
在韩非子看来,要积极的溶入社会,承认现状,正视现实,知道正道,尽职尽责,循序改进,这才是正确的处世方式。
韩非子在说完“廉、忠、仁、义”后,重点说了一下“智”。
知识是用来解决问题,智慧是用来解决生存,在中国古代大多数情况下“智慧”是用来形容得道之人,就是洞悉自然规律与事物发展规律的人。
而获得知识,只是洞悉规律的基础。
韩非子是将自然规律社会化,依据自然规律演化出社会发展规律,所以他用社会中具体的人与事来说明什么是智。
对于臣子来说处理国事,尤其是外交事务,最能显出臣子的智慧。
在韩非子看来臣子【外使诸侯,内耗其国,伺其危险之陂,以恐其主曰;“交非我不亲,怨非我不解”。
而主乃信之,以国听之。
卑主之名以显其身,毁国之厚以利其家,臣不谓智。
】意思就是出使他国,损害祖国,等着祖国陷入危境,便恐吓君主说,交往没有他就不能亲近,积怨没有他就不能解除;而君主也便相信他,把国家托付给他;这样,贬低君主名声来抬高自己,损害国家利益来便利私家,我不认为是智。
韩非子的这一段可以总结为“卑主显已,不智之为”,说的明白一点不管对外还是对内贬低君主损害国家,抬高自己谋取私利都是不明智的作法。
在前几章我们一直在说国家朝廷是平台,君主是朝廷的管理者是平台的搭建者与拥有者,而臣子只是站在平台上的“舞者”,再说的深一点,自然法则是自然界的创造者管理者,个人只是自然界的一个物种中的一份子。
那么对于平台的尊重与敬畏是最起码的品行,如果臣子身居朝廷平台,拿着君主的俸禄,却干着损国利已的事,那么从道义上来讲是不聪明的也是不明智的。
红林悟道《韩非子》-有度 第一章:执法

红林悟道《韩非子》-有度第一章:执法“度”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为:法制也。
有度,意为有法制。
法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依法制国,依法制国的思想不是凭空而来,依法制国即有《老子》“道德经”思想的社会化演绎,又有现实社会真实的实例。
在《有度》开篇韩非子就举了众多的例子来说明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与好处。
首先,韩非子告诉君主“国无常强,无常弱”天下没有永远强大的国家,也没有永远弱小的国家,更没有建立之初就强大或弱小的国家,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国家灭亡之时必是弱小的。
强大与弱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转换的按扭就是“法”。
韩非子的论点是“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执法者强,国家就会强大,执法者弱,国家就会衰退。
请大家注意,这里韩非子说的是执法者强弱与国家强弱的关系,并没有说依法治国的强弱与国家强弱的关系,这说明韩非子强调的“有度”指的是君主执法,而并不是国家,原因是当时中央集权集还没有完全规范的建立起来,依法制国的思想还不是国家战略,只能依靠君主的力量来推行。
韩非子将历史作为论据来讲明“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的论点。
第一个实证“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也,而荆以亡。
”楚庄王并吞二十六个国家,开拓疆土三千里,庄王灭了他国,楚也就衰弱了。
第二个实证“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
”齐桓公吞并三十个国家,开辟疆土三千里,桓公灭了他国,齐也就衰弱了。
第三个实例“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袭涿、方城,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轻;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
”燕昭襄王把黄河作为国界,把蓟城作为国都,外围有涿和方城,攻破齐国,平定中山,有燕国支持的就被人重视,无燕国支持的就被人看轻;昭襄王灭了他国,燕也就衰弱了。
第四个实例“魏安釐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尽陶、魏之地;加兵于齐,私平陆之都;攻韩拔管,胜于淇下;睢阳之事,荆军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荆军破;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釐王死而魏以亡。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十章 胜君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十章胜君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将十二个隐居修道,宁死也不愿出山入世的人认定为无用之人。
这十二个人自视清高,沽名钓誉,厌世避俗,无视世俗社会,既不为君谋划,又不为国谋事,更不愿为民谋福,这样的的人先古圣王都不能让他们为臣,那么对于当令之世,又有什么用呢,可以说不但没有用,反而还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韩非子所列的十二个人他们为避世甚至不爱惜身体,不珍视生命,有的隐居而死在深山洞穴中,有的枯槁而死在荒野上,有的饿死在山谷里,有的投水自尽。
为什么要这样,就是为了躲避世俗,这里的世俗更为准确一点是指当世朝廷与君主。
看看他们那个不是离朝廷与君主最近的人,那个不是身在深山心在朝野的人,只不过时势不利于他们,也不想与时俱进,只是为了保全性命而隐居不出。
韩非子列举这十二人,旨在揭示社会中类似这十二人的群体,他们不承认家国家正统思想与社会核心价值,一味的追求自以为是的道理,回避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这种人既不接爱国家俸禄,也不接受国家职务,见利不动无人的社会属性,临危不惧无人的自然属性,既不爱财也不怕死,总之,与世俗世界格格不入。
法家研究人性,也就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先天具有,而社会属性是后天教化所得。
自然属性就是与我们身体机能相关联的性质,比如饿了想吃,困了想睡,危险了想安全,占有等,社会属性就是人居社会之中与之相关联的性质,比如遵守社会公德与共识,在群体中产生的心理特性,如见贤思齐,嫉妒仇恨等。
但,类似这十二人的人却见利不动,临危不惧,使得基于奖罚权柄的君权毫无作用,许由给天下都不要,还有什么利益可以打动他,伯夷、叔齐宁可吃野菜饿死也不原出山,面对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办法呢?他们的存在只会为社会增加不稳定的人因素,如果人人都学习他们,君主还怎么治国,国家律法还有什么作用,这是问题的核心。
《庄子·田子方》中说:“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古意为最悲哀的莫过于人没有思想或失去自由的思想,这比人死了还悲哀。
红林悟道《韩非子》-有度 第十五章:守要

红林悟道《韩非子》-有度第十五章:守要在上一章中韩非子主要讲了当世臣子的假廉、假忠、假仁、假义、假智,这五种险世之说,为什么说是险世呢?因为按韩非子的说法如果国君支持这五种行为,那么国家就会陷入危险境地。
之后韩非子说了先王治国之法简单明确,主要就是“臣毋或作威,毋或作利,从王之指;无或作恶,从王之路。
”意为臣下不要逞威,不要牟利,顺从君主旨意;不要作恶,跟随君主脚步。
这里明确规定了臣子的行为与思想,要求臣子从行为到思想要与君主保持高度的一致,这是古代版的与时俱进。
鉴于世臣的险世之说,韩非子告诫君主“夫为人主而身察百官,则日不足,力不给。
”意为做君主的亲自考察百官,就会时间不够,精力不足。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天能做的事就那么多,而世间的事又成千上万,每天都在发生时刻都在变化,这就需要将各项事物归纳分类,找到各类事物发展的规律,按规律制订制度与流程,这样处理事物只需按制度办事就简单多了。
君主亲自考察管理天下的官员,时间不够精力也不够,只能靠制度办理。
为什么要按制度办理呢?韩非子认为“且上用目,则下饰观;上用耳,则下饰声;上用虑,则下繁辞。
”意思就是君主用眼睛看,臣子就修饰外表;君主用耳朵听,臣子就修饰言辞;君主用脑子想,臣子就夸夸其谈。
如果君主是凭个人喜好与习性处理事物,那么臣子就会按君主的喜好与习性来粉饰事物,达到蒙蔽君主的目的。
如君主喜欢艳丽,臣子就修饰处表;君主喜欢好听的,臣子就会修饰言辞;君主喜欢思考,臣子就会大谈主张。
这样下来,君主并没有看到听到接收到事物的真相,就会影响决策。
所以在整篇《韩非子》中韩非子都告诫君主要站在事物外面看事物,就是要看清事物的真实,不要轻易听信臣子之言。
君主也是人,是人就有认识的局限性,所以韩非子说“先王以三者为不足,故舍己能而因法数,审赏罚”意思就是先王认为这三种器官不够,所以放弃自己的才能而依赖法术,严明赏罚。
这就是管理学的精髓,个人认识的局限性让我们无法全面真实的认清事物,所以先王认为通过看、听、思并不一定能掌握事物的真实与全部,才放弃这三种方法,依赖法术,严明赏罚。
红林悟道《韩非子》-有度 第十八章:威制

红林悟道《韩非子》-有度第十八章:威制在上一章中韩非子主要讲了不法臣子侵害君主采取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让君主失去正确的方向,犹如远处看物,渐近渐清。
韩非子借先王设司南证朝夕来说明律法的重要性。
站在法家的角度看,圣明的君主应该是不让他的群臣在法律之外乱打主意,在法令规定的范围内谋求利益,举动没有不合法的。
“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这就是律法想要达到的目的,也是理想的治官之境,臣子的言行与利益都在法律范围内,自然不会有不法之为。
自古律法都是以规范与惩罚为核心,是为遏制人性阴暗面而设计。
如果人人道德高尚、尊道守理,自然就没必要制定法律,但现实社会却是善恶同在,善者守法按规则行事,恶者违法破规则行事,破规就会破坏社会规则与秩序,使社会陷入混乱,法律的根本目的是建立规则和谐的社会,作用是遏制“恶”,打压人性的黑暗面。
所以韩非子认为“峻法,所以凌过游外私也;严刑,所以遂令惩下也。
”意思是严峻的法令是用来禁止犯罪、排除私欲的,严厉的刑法是用来贯彻法令、惩办臣下的。
一切犯罪的起因都是“过游外私”,就是私俗与侵越,所以韩非子才说严厉的法律,就是要打压人的侵越与私欲。
有法就有刑,法是界定罪过的,刑是处罚犯人的,所以韩非子说严厉的刑法是用来贯彻法令、惩办臣下的。
法是建立规则,刑是处罚违规,法是刑的依据,刑是法的体现,相辅相成,是有机的统一体。
韩非子正是基于法刑一体的思想,提出了“威不贰错,制不共门。
”的主张,意思就是威势不能分置,权力不能同享。
这也是为君之道,权柄不可外借与共享。
有法无刑,或是有刑无法都是不对的,有法无刑,法就没有了权威性与威严性,有刑无法,刑就失去了依据与法理,反而成了违法之为。
法家有自己一整套的思想理论与执行路线,诸子百家从不同的方向与角度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与方法,这是中华文明的精髓。
对于君主将权力与人分享,威势分置的作法,韩非子警告道“威、制共,则众邪彰矣;法不信,则君行危矣;刑不断,则邪不胜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林悟道《韩非子》-有度第十章:镆铘
在上一章中韩非子主要讲了“贤臣”,什么是贤臣,就是“北面委质,无有二心”意思就是真心维护与效忠君主。
同时,用实事来证明自己的忠心,“朝廷不敢辞贱,军旅不敢辞难”,在朝廷作别人不愿意作的卑贱(看不上)之事,在军队接受别人认为很困难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关键时刻与存亡之时表现出忠心,才是真正的忠心。
对于贤臣要有“从主之法,虚心以待令,而无是非也”的守则精神,还有“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的职业操守,只有这样,君主才能撑控一切。
我记得有一次公司组织团建活动,在一张A3大的报纸上站最多人,看似简单的游戏却很考验组织能力与队员素质。
当大家一哄而上失败后,我喊了一句听队长的。
队长先让身强体壮的队员站中间胳膊扣紧胳膊,其它个小体轻的队员或站或挂在中心柱上,就这样我们队赢这个项目。
社会由无数的组织组成的,组织纪律与规矩是社会规则的重要组成部门,每个组织成员都能遵纪守则,社会整体就会安宁稳定。
不管是党政组织,还是公司经济组织,都要讲组织原则,组织成员都要讲组织素质。
什么是组织原则,就是“听队长的”,什么是组织素质,就是自觉的“听队长的”。
管理简单可分为决策、执行、监督,这也是传统的三权分治。
韩非子讲完贤臣德行后,接着讲了臣子的定位,就是爱岗敬业尽职,是君主决策的执行者。
韩非子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为人臣者,譬之若手,上以修头,下以修足”,意思就是做臣子的,如同双手,上用来
理头,下用来理脚。
韩非子把臣子的职能讲的非常明白,就是执行。
从战略的角度看,臣子的职能就是执行,从战术的角度看臣子的职责就是怎么把事情做好。
做什么事,是君主的决策,怎么把事做好,是臣子的职责。
韩非子“臣子如手”的比喻,不单是说明了臣子的职能,还道出了臣子的定位,就是君子的手,大脑支配手,手受大脑的支配。
如何把事情办好,韩非子给出的答案是“清暖寒热,不得不救;镆铘传体,不敢弗搏慼”,意思是冷暖寒暑,不能不管;刀剑近身,不敢不拼。
说白了就是具体事情具体分析,这时候就要发挥臣子的主观能动性与职业自觉性。
“清暖寒热”是事物的具体属性,是臣子分析事物的方向与方法,只有将事物的属性分析透彻,才能准确把握事物,所以说清暖寒热,不得不救(管)。
“镆铘传体”是事物发展的具体情况,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时时关注,按事物不同的状态采取不同的策略,就像刀剑近身,不敢不拼一样。
在这一节,韩非子告诫君主“无私贤哲之臣,无私事能之士”,意思为不要因私使用贤明臣子,不要因私使用智能之士。
还是让君主依法选人,依制用人,决不能按君主自己的喜好与习性选人用人。
一个“私”字道尽了天下祸患的根源,所以自古圣贤让世人学习天地,因为天地是无私的。
君主选人用人于无私,才会天下选人,选天下人。
【为人臣者,譬之若手,上以修头,下以修足;清暖寒热,不得不救;镆铘传体,不敢弗搏慼。
无私贤哲之臣,无私事能之士。
】在公司管理中,一定要职责分明,定位准确。
老板负责战略决策,管理者负责执行监督,基层员工负责实施生产,各司其职,各尽所能。
在公司中,高管一定要明确的自己的职责与位置,切记自己是打工者,不是革命者。
老板与公司再不合你的意,也不能做越职侵权的事,就算你是为公司好为老板好,也不能。
如果站在公司发展与安全的角度看,公司高管过激的措施反到会给公司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
韩非子“为人臣者,譬之若手,上以修头,下以修足;清暖寒热,不得不救;镆铘传体,不敢弗搏慼”真是至理名言,道出了现代职场的规则与规矩。
国学就是礼学,是制度规矩的学问,而这是一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