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1光的直线传播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1光的直线传播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1光的直线传播优秀教学案例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鼓励他们敢于挑战权威。
4.通过对光的传播特性的学习,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和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光的传播特性。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我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情感态度,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讨论话题,如“光的传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折射现象的解释”等。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并互相交流。
3.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提供引导和帮助,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4.邀请部分小组进行分享,让其他学生学习和借鉴。
5.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详细且有序:教师在教学内容与过程的设计上做得非常详细且有序。从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到作业小结,每个环节都紧密结合,过渡自然。这种设计使得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课程的逻辑结构,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1.情景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光的传播现象,如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光的传播规律。这种情景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2.问题导向激发学生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为什么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阻碍?”等。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光的传播特性及其应用,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如光的传播特性、折射定律、反射定律等。

【核心素养】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教案

【核心素养】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4.1《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结论: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演示光在玻璃中的传播如图所示,用激光笔将一束光射到玻璃中,观察光在玻璃中的传播径迹。

结论:光在玻璃中沿直线传播实验表明,光在空气、水、玻璃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空气、水和玻璃等透明物质可以作为光传播的介质。

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

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light ray)。

光线是研究光现象的物理模型。

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是研究光学的工具,现实中不存在。

(三)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P70图4.1-4,同时启发学生举出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举例.生1:激光准直.生2:排直队要向前看齐.生3:打靶瞄准.光沿直线传播的事例很多,可见学习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大家一定要学好这门课程.下面我们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一些简单的光现象.(1)影子的形成.演示3:用白炽灯对着墙,把皮球放在灯和墙之间.现象:墙上出现球的影子.教师启发学生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影子的形成.(学生积极发言)甲师生共同活动得:影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在不透光的物体后面,光照射不到,形成了黑暗的部分就是影.(如图甲所示)(2)日食、月食的成因.演示4:用三球仪演示日食、月食的形成.教师启发学生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日食、月食的成因.师生共同观察讨论总结得:乙日食的成因: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并且三球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光沿直线传播过程中,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月球的黑影落在地球上,就形成了日食.在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会出现不同情况的日食.(如图乙所示)丙月食的成因: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中间时,太阳光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地球的影落在月球上,就形成了月食.月食情况与日食类似.(如图丙所示)说明:演示时,若无三球仪可用挂图或投影片,还可播放动画教学片.(3)小孔成像.演示5:在一个空罐的底部中央打一个孔,再用一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将小孔对着烛焰.(如教材P70“想想做做”)现象:可以看到烛焰在薄膜上呈现的像.教师启发学生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小孔成像的形成原因.丁师生共同观察讨论总结得:小孔成像的形成原因:烛焰上部的光线,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通过小孔后,射到了下部;下部的光线,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通过小孔后,射到了上部,就形成了小孔成像.(如图丁所示)教师总结: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条件是孔径必须很小,像的特点是成倒立的实像.小孔所成的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外部轮廓相似,像的大小取决于物、孔与屏三者之间的距离.(三)光速打雷和闪电在远处是同时同地发生,但是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见雷声。

人教版八上物理 4.1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上物理 4.1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上物理 4.1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概念;2.掌握光在同质透明介质中直线传播的原理;3.能够分析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二、教学内容1.光的直线传播概念;2.同质透明介质中光的传播原理;3.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规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出光的传播方式。

让学生思考,光是如何传播的。

2. 学习新知2.1 光的直线传播概念光的直线传播是指光在同质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这是由于光的特性所决定的。

2.2 同质透明介质中光的传播原理在同质透明介质中,光以直线传播的原理是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现象。

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到另一种介质中时,由于介质的密度不同,光的传播速度也不同,导致光线发生折射现象。

光线在折射时遵循斯涅尔定律,即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比等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的比值。

2.3 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规律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主要包括:•光从光疏介质射入到光密介质,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到光疏介质,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 深入学习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相同角度的光线在不同材料中存在折射现象。

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使用光线箱、凸透镜等实验器材,验证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4. 拓展应用让学生思考,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找出一些示例,如光的折射在眼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应用中。

5. 总结归纳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实验结果,总结光的直线传播的特点和原理。

引导学生归纳光在同质透明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并巩固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的理解情况。

可以通过口头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评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1《光的直线传播》教案6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1《光的直线传播》教案6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1《光的直线传播》教案6一. 教材分析《光的直线传播》是八年级上册物理的一节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规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掌握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为后续学习光的折射和反射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光的传播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光的传播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不是很清楚,需要通过课堂讲解和实例分析来提高认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掌握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能够运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的理解。

2.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特点的掌握。

3.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规律。

2.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3.采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如激光笔、透明塑料尺、卡片等。

2.收集生活中的实例,如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

3.准备PPT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激光笔射出光线,让学生观察光的传播路径,引导学生思考光是如何传播的。

提问: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吗?光在其他介质中又是如何传播的呢?2.呈现(15分钟)通过PPT课件,介绍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规律。

讲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让学生理解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每组用激光笔射出光线,用透明塑料尺和卡片来观察光的传播路径,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4.巩固(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的理解。

八年级物理上册4.1光的直线传播教案(附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4.1光的直线传播教案(附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4.1光的直线传播教案(附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单元《光的传播》的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及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影、日食、月食等自然现象的本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学生可以结合视频资源,观察光的直线传播实验演示,加深对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的理解。
(3)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解答课后拓展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学生可以与同学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5)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
(6)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实验,如自制简易显微镜、望远镜等,亲身体验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物理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光的直线传播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光的直线传播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2. 针对学生的疑问,及时进行解答,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设计更多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4. 在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课堂进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4.1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4.1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强实验操作指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其科学素养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是本章节的基础知识,但学生对传播条件的理解可能存在误区,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加强引导。
(二)教学设想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如影子、日食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知识。
2.实践探究,强化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光学知识,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3.分层教学,满足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实验和练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介绍凸透镜、凹透镜等光学元件的成像原理,讲解其使用方法,为后续实践操作打下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问题:“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实例。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激光切割、光纤通信等。
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通过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3.引导二)讲授新知
1.讲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条件,通过实验和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光的直线传播特点。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四章 光现象 4.1 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四章 光现象 4.1 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现象 4.1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基本特性;•掌握光的直线传播的实验方法和观察光的传播的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光的直线传播展开,包括以下内容:1.光的直线传播的基本特性;2.光的传播实验;3.观察光的传播规律。

三、教学重点•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基本特性;•能够进行光的传播实验;•掌握观察光的传播规律。

四、教学准备•教师:黑色底纸、小孔板、光屏、小灯泡、橡皮筋、数张废报纸;•学生:笔记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光的基本知识,例如光的来源、传播方式等,从而引出光的直线传播的话题。

2. 学生实验——观察光的传播路径1.教师发放黑色底纸、小孔板和光屏给学生,并让学生按照图1所示搭建实验装置。

图1图1图1 光的传播实验装置2.学生用橡皮筋将小孔板固定在黑色底纸上,然后将光屏固定在底纸的另一侧。

3.学生打开小灯泡放在小孔板的一侧,并逐渐向小孔板靠近。

4.观察光线经过小孔板后在光屏上形成的图案,并记录观察结果。

3. 教师讲解光的直线传播的特性根据学生实验的观察结果,教师进行讲解,介绍光的直线传播的特性:•光线在光的传播过程中一直保持直线传播;•光线在相同媒质中传播时速度不变。

4. 学生实验——利用废报纸观察光的传播路径1.教师发放数张废报纸给学生,并让学生将废报纸前后对折,再将其打开成大约60度的折角。

2.学生将折好的废报纸举在眼前,并让教师用小灯泡照射在废报纸上。

3.观察光线经过废报纸后在废报纸上形成的图案,并记录观察结果。

5.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根据学生实验的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光线经过折射体后会发生折射现象,并形成一定的折射角。

6.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光的直线传播的特性和折射现象。

同时,提出探究新问题的思考:•当光线从一种媒质传播到另一种媒质时,光线会发生什么变化?六、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光的直线传播的特性和折射现象。

41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

41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

4.1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学习新课一、光的直线传播1. 光源【提问】我们想要看见这五彩缤纷的世界就必须有光进入我们的眼睛,哪些物体会发光呢?太阳、恒星、闪电、点燃的蜡烛、通电的电灯……【引出光源概念】(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光源的分类①按形成原因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如:太阳、萤火虫、闪电等属于天然光源;发光的电灯、点燃的蜡烛等属于人造光源。

②按发光原理分为热光源和冷光源。

如点燃的火把、发光的电灯等属于热光源。

萤火虫、水母等属于冷光源。

萤火虫发出淡淡的绿光大海深处水母的发光【提问】月亮是不是光源?月亮自身并不发光而是反射太阳光,所以不是光源。

【过渡】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呢?2. 光的直线传播(1)探究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提出问题】光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路径怎样的?【猜想与假设】光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可能沿直线传播。

支持事例:透过树林的光束是直的;城市灯光中的激光束是直的等。

【进行实验】(1)光在空气中的传播用激光手电筒把光射入充满烟雾的较暗的空间,就能够观察到光在空气中的传播现象,烟雾可用点熏香的办法,也可以用喷水壶喷水雾的方法。

(2)光在水中的传播用激光手电筒把光射入水中,如图所示,就能够观察到光在水中的传播现象,光在水中的可见度较小。

可以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碳素墨水。

光在水中的传播光在玻璃中的传播(3)光在玻璃中的传播用激光手电筒把光射入玻璃砖中,如图所示,就能够观察到光在玻璃砖中的传播现象。

玻璃砖要有一面是磨砂面,并要让光束紧贴着磨砂面在玻璃砖中传播。

(4)光在不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在玻璃缸中盛入清水,沿缸壁轻轻注入浓糖水,从侧壁水平照射激光,看到缸内光的路径如图所示.分析:在玻璃缸中盛入清水,沿缸壁轻轻注入浓糖水后,玻璃缸里的水不均匀,光的传播路径不是直线。

【播放视频】——《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分析与论证】实验结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先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c=3×108m/s。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演示总结光的传播规律,通过讲解介绍日食和月食。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

●重、难点:
1重点: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2难点:使实验现象明显、日食、小孔成像的介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设疑:一个西瓜在它被切开以前是什么颜色的?
分析: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西瓜瓤可能是红色的,也有可能是黄色的,如果是生西瓜,还可能是白色的,所以学生可能得到上述的三个答案,即红色、黄色、白色。

但是标准答案是黑色的。

学生们觉得很惊奇,一定会问:为什么是黑色的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西瓜没有切开以前,里
面是没有光的,任何物体自身不发光也没有反射其他物体发出的光,那是黑色的。

这个道理和在漆黑的夜晚,我们看什么东西都是黑色的是一个道理。

假设这个世界没有光,我们看什么东西都是黑色的,或者说我们什么都看不见。

由此说明光对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没有光,这个世界就不会如此五彩斑澜,如此美丽,甚至我们根本不能生存。

二新课教学
(一)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1 什么是光源?光源可以怎么分类?
2 光的传播有什么规律?
3 什么是光线?光线实际上真实存在吗?
4 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有什么利用?可以解释哪些生活现象?
5 光的传播需要介质吗?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如何?什么是光速?
(二)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与讨论。

教师巡视。

(三)知识梳理
1光源
学生刚刚学过声源,可以让学生仿照声源的概念自己来归纳光源的概念。

学生回答“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他们的理由是“能发出声音的物体叫做声源”。

但这样是不是完整呢?很多物体都“能”发光,但是不是所有发光的
物体都是光源呢?举几个例子来说,比如电影荧幕,月亮,我们看起来都“能”发光,但他们是不是光源呢?先分析一下,电影荧幕的光来自放影机上的投影灯,月亮的光是反射太阳的光,它们自己是不会发光的,所以都不是光源。

可以提问学生,“我们怎样修改光源的概念才够完整?”学生答: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可以让他们列举生活中的光源。

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看哪一个小组列举得最多,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

因为是比赛的形式,所以学生的参与热情会比较高,最后列举的数目也会很多。

表扬列举得最多的小组,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同时对其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

比如说,学生可能会说“蜡烛”、“电灯”、“星星”等等是光源,告诉他们“点燃的蜡烛”、“开着的电灯”才是光源,“星星”并不都是光源,只有“恒星”、“流星”是光源,而“行星”、“卫星”、“彗星”等不是光源。

在理解的基础上说明,光源是可以分类的。

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灯笼鱼、斧头鱼。

人造光源:点燃的蜡烛、开着的电灯。

2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1)提出问题:用激光笔打到黑板上,学生看到光斑,那么光斑是通过
怎样的路径从激光笔走到黑板的?即光是如何传播的?
(2)猜想与假设:
摩托车或者是
测一下“光
是如何传播的?”。

学生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实验检验:猜测完了以后,需要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
猜测。

物理本
来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培养学生乐于探
索,实事求是
的学习态度。

①光在空气中的传播
做法:取一透明玻璃罩,将一张纸卷起点燃,然后将
其熄灭,盖
入玻璃罩中,让烟雾充满其中。

打开激光笔,让光线
射入烟雾中。

现象:能看到一条明显的光路。

②光在透明液体中的传播
做法:取一透明玻璃罩,盛满水,在水中滴入适量牛
奶(奶茶也
行),打开激光笔,刚让光线射入水中。

现象:能看到一条明显的光路。

③光在透明固体中的传播
做法:取一透明的玻璃,让光线射入玻璃中。

现象:能看到一条光路,但不是很明显。

(4)分析归纳
学生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师将①②结合起来演示。

虽然我们观察到光在空气部分和水
中分别是沿直线传播的,但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在空气和水面的分界
面上,光线发生了偏折,不再“沿直线传播”。

应该怎么修改呢?
分析: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
的,只有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才不是沿直线传播,所以,“光在
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5)得出结论: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线:
①学生活动:从黑板上打一束光线,让学生用简单准确方式来描述这束
光的全部特点,使没有看到具体过程的同学能准确地重复这个动作。

②光线的引入:
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形象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其中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光的传播方向。


4 光的直线传播实例
(1)影子的形成
原理:光的直线传播(或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两个光源
(2)日食(原理:光的直线传播)月食(原理:光的直线传播)
(在A处看到日偏食,在B处看到日全食,在C处看到日环食)
(3)小孔成像(原理:光的直线传播)
成像特点:倒立的实像(上下、左右都颠倒)
当光屏和小孔的位置不变时,蜡烛靠近小孔,像变大;
当蜡烛和小孔的位置不变时,光屏远离小孔,像变大。

.
s.
不透明物体
像的形状和小孔的形状无关,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4)步枪的瞄准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激光准直)、排队、种树等。

原理:光的直线传播。

5 光速
前面学习了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那么光的速度与此相比较是大还是小呢?打雷的时候,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什么原因?因为光的速度比声速快。

列举生活中各种物体的速度,然后给出光的速度,作一个比较。

摩托车速度20m/s,汽车速度30m/s,飞机速度200m/s,宇宙飞船速度8000km/s,而光在真空中的速度达到s。

m/
38
10
举例说明光速到底有多快:
1.如果一个飞人以光速绕地球运行,在1s的时间内,能够绕地球运行7.5圈。

2.太阳发出的光,要经过大约8min到达地球。

如果一辆1000km/s的赛车不停地跑,要经过17年的时间才能跑完从太阳到地球的距离。

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可以说明: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一般用字母c来表示。

光在真空中1s能传播299792000m,也就是说。

真空中的光速为c=2.99792
×810m/s。

在空气中的光速是2.997000×810m/s,比真空中的光速略小,一般在真空和空气中的光速都表示为c=3×810m/s。

在其他介质中光也可以传播,比如在水中,v水=3/4C,在玻璃中v玻璃=2/3C。

排列一下:v真空>v空气>v水>v玻璃
6光年
学生有年的概念,所以很容易把光年理解成时间单位。

通过学生自己学习探索,可以了解光年是一个天文学上面的距离(或长度)单位,它表示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

同时要会计算天文学上面的一些简单问题,比如说。

牛郎星和织女星相距16光年,它们之间相距多少千米?
解:1光年=3×810m/s(365×24×3600)s
=9.4608×15
10km
10m=9.4608×12
S=16光年=16×9.4608×12
10km
10km=1.51×14答:牛郎星和织女星相距1.51×14
10km。

(四)效果检测:课堂训练(下发本节习题,随堂测试部分)
三课堂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四作业(下发本节习题,综合测试部分)
五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