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文学翻译胡显耀——复习资料
【精品优秀毕业论文】英语小说的翻译技巧

“m o an ”是 指 呻 吟 、 抱 怨 的 意 思 。本 句 中莫 利 对 自 己养 的 羊 非 常 有 感 情 , 不 希 望 将 它们 赶 走 。“m oan ”很 完 整 地 表 达 出 了在 知道 需要 将 羊 赶 走 之 后 ,她 那 无 奈 、痛 苦 的 内心 。
⑤原文:H elingered in the drivew ay, rolling his eyes at the sm oke in the air."Sim m er
指 导 小 组 成 员名单 王建开
)
录
■
^
A b s tr a c t
弓I W
论 述 部 分
翻 译 部 分
参考 文献
2
3
4 5
14 41
中文 摘 要 我 的论 文 翻 译 部 分 是 一 篇 小 说 ,本 篇 小 说 的主 人 公 莫 利 和 她 的 丈 夫杰 克 经 营 着 一个牧 场 ,这 个牧 场 是 10 年 前莫 利从 母 亲凯瑟琳 手 里接 管 的 。一场森 林大 火 使他 们 的牧 场 受 到威胁 。小 说 主要 描 述 的是主人 公面 对 大火 时 的心 理状态 及 如 何 准 备 应 对 。故事 描 述 性 语 言 比较 多 ,作 者 用 词 形 象 、准 确且 句 式 灵 活 ,修 辞也 运 用得 恰 到好 处 。本 文 以小说 中 出现 的具有 代表 意义 的语 句为 例 ,主 要 从译 文风 格 符合 原 文体 、以增词法 和 词序 调 整 法 解 决英 汉语 言差异 、以意 译 方 法 求得 功 能对 等三 个 方面 阐述 了英语 小说 的翻 译技 巧 。在翻译 小说过 程 中运 用翻 译 技巧 ,一 方 面 使 译 文更 加 符 合 原 文 作 者 要 表 达 的意 图 ,另一 方 面 使 译文 更 加 符 合 目标 语 的读 者 习惯 。 关键 词 :译 文与 原 文文体 增 词法 词序 调整法 意译 法与 功 能对 等
南京师范大学-翻译硕士MTI-培养方案

055101 翻译硕士(英语笔译)一、专业领域简介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翻译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翻译人才培养质量,特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南京师范大学于2009年正式成为全国第二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并于2010年首次招收英语笔译硕士研究生。
目前学位点已形成两大培养领域。
第一,本地化产业翻译。
结合国际本地化产业发展的趋势以及江苏省和华东地区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培养针对本地化产业的专业翻译人才。
以技术产品、服务、知识产权等领域的本地化翻译实务为主要内容,联合本地化领域的国际组织和相关企业,通过专业翻译人员的指导、一定程度的理论教学、以及大量的案例实习,提高学生在本地化翻译方面实践能力。
第二,财经翻译。
结合江苏及华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本领域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地方经济急需的财经类翻译人才,突出企业上市、股份制改革、网络信息发布、涉外经济诉讼等业务所涉及的翻译流程,通过课堂教学以及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的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
二、培养目标学位点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笔译人才,特别是能够胜任江苏及华东地区企事业单位的本地化产业和财经翻译工作。
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达到或超过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二级水平;同时具有创新能力,了解语言服务行业特点与趋势,具有良好笔译职业操守,能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三、学制与学分我校英语笔译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学制为2年,在校学习年限(含休学等中断学习的时间)最长不超过5年。
总学分不少于38学分。
四、培养方式我校英语笔译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全日制培养方式。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习方式,强调笔译实践。
采用实践研讨式、职场模拟式教学,课堂讲授与项目翻译相合的方式授课。
包括采用项目式授课,将职业翻译工作内容引入课堂,运用笔译实验室或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加强翻译技能训练的真实感和实用性;聘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译员为学生上课或开设讲座等。
散文翻译中的“真”,“情”,“美”[权威资料]
![散文翻译中的“真”,“情”,“美”[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a8ae81f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dd.png)
散文翻译中的“真”,“情”,“美”摘要:关于《落花生》的批评赏析有多种版本,分别从目的论,读者反应论,文本类型等多个角度。
但是这些版本中的“读者”大多是中国读者,作为这篇翻译散文的目的语读者,他们对英译本的感受却鲜有人提及。
本文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本文中简称为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感受为基础,从散文翻译的三大要义:“真”,“情”,“美”着手,重新赏析这篇散文。
旨在为中国散文走出国门,探寻一些启示。
关键词:真;情;美;目的语读者1.前言《落花生》选自许地山先生(1893-1941)的作品。
许地山,名赞,字地山,笔名落华生。
留学归来后在多所大学任教。
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曾合办《新社会》旬刊。
具有进步思想。
《落花生》以叙事的方式,讲述了家人一起吃花生,父亲借“花生”,教育子女为人做事要脚踏实地,洗尽铅华。
这篇散文侧重于以情驭事,融情于事,整体语篇上主题意义明确,风格朴实无华,清新而自然。
句式上,句子结构简单,多为简单句和并列句,句子短小,充满口语色彩。
2.《落花生》的“真”散文的“真”,主要体现在散文的“直”和“实”。
“直”是指直抒胸臆,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实”是指文章表达上“不加雕饰,不施铅华,全凭本色的真实和直接”(胡显耀,李力,2009:172)。
因此,在翻译的时候,也要体现散文的“真”,根据莱斯的文本分析理论,主要可从三个方面入手,词汇层面,要尽可能地理解和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例如内涵意义,外延意义,联想意义,还要注重体现原文本的风格特点。
句式层面,散文的一大特点就是“形散神不散”,本篇译文中句式应选用自然简单的表达。
语篇层面,要保持与原文一致的风格,而且译文的整体风格也要一致,不能出现书面语口语混搭的现象。
下面作者选用杨宪益和张培基先生的译本进行比较赏析。
例1.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
杨译:Behind our house there was a patch of land.张译:Behind our house there lay half a mu vacant land.原文中,“半亩”中的“半”根据《新汉英大辞典》除了表示“一半”,“中间”,还可以比喻“很少”。
国内翻译显化现象研究概述

高等教育课程教育研究7学法教法研究一、引言在翻译实践中,当涉及到源语与目标语语言因素、文化背景、文体风格等相异时,译者往往采用显化手法将隐含在源语中的信息在目标语中明确表示出来,以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显化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国家,21世纪才被中国学者关注。
虽然国内对翻译中显化现象研究时间不长,但由于显化在翻译中普遍使用,目前已吸引了一批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对国内翻译中显化现象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使更多学者了解国内显化研究现状,促进国内翻译显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二、显化研究的背景显化(explicitation )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学者Vinay 和Darbelnet 提出,将其定义为“将源语中隐含但能从语境中推理出来的信息在目标语中明确说明的过程”(Vinay & Darbelnet ,1958:342)。
随后,Blum-Kulka 率先对显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于1986年提出“显化假说”。
Blum-Kulka 认为成功的翻译需要对语篇和话语进行复杂处理,翻译过程中可能会使译文较原文更冗长,这是由于译者对源语中衔接词的显化造成的。
该假说提出后,众多西方学者开始把目光转向显化研究,并纷纷验证和丰富显化假说。
加拿大学者Séguinot (1988)对Blum-Kulka 的“显化假说”提出了质疑。
她认为Blum-Kulka 对显化的定义过于狭隘,显化现象不仅是指语言变得冗余。
显化可以表现为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表现出来,也可以是原文中隐含的意思,或从语境中可以推断出来的意思在译文中表现出来,或者是译文对某个语义给予特别强调。
随着显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显化定义、分类、动因等一系列课题得到了西方学者的关注与探索,显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拓展。
三、国内显化研究成果国内的显化研究21世纪后才开始起步,较西方相比起步较晚。
显化最初是作为Baker 提出的翻译普遍性之一进入国内学者研究视角的。
文学翻译推荐书目

文学翻译推荐书目:1.胡显耀、李力主编.《高级文学翻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2.Clifford E. Landers. Literary Translation: a Practical Guide(《文学翻译实用指南》).上海: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8.Required Readings1.AndréLefevere, Translating Literature: Practice and Theory in a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ontext (《文学翻译:比较文学背景下的理论与实践》).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2.Eugene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7.3.姜秋霞.《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段峰.《文化视野下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5.申迎丽.《理解与接受意义的构建:文学翻译中“误读”现象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6.王宏印.《文学翻译批评论稿》.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7. 王宏印.中外文学经典翻译教程.(A Translation Coursebook of Masterpieces in Chinese and World Literature)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8.孙艺风.《视角阐释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许钧等.《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10.罗选民.《文学翻译与文学批评》.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1.崔永禄.《文学翻译佳作对比赏析》.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12.韩子满.《文学翻译杂合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3.China Daily14.《中国翻译》(2000年以来)。
高级文学翻译胡显耀——复习资料

Chapter 11. ⽂学翻译的内容:对⽂学作品的语⾔形式、艺术⼿法、情节内容、形象意境等的再现;2. ⽂学翻译作品的语⾔特征:想象性、审美性、创造性、抒情性;3. ⽂学翻译作品的特点:审美性、形象性、创造性、抒情性和模糊性;4. 奈达对翻译的定义:翻译等值论(意义和⽂体的等值);5. ⽂学翻译的双重含义:⽂学翻译作品(构成“翻译⽂学”体裁)、⽂学翻译⾏为(创造翻译⽂学的过程);6. 翻译⽂学与⽂学系统的关系本质:翻译⽂学的地位问题;7. 20世纪70年代以⾊列学者 埃⽂-佐哈⼉:多元系统论 —— 明确提出翻译⽂学是本民族⽂学多元系统的⼀部分(a.多元系统“萌芽”/“年青”状态 b.多元系统“边缘”/弱势状态 c.多元系统“危机”/转折点/真空状态);8. 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 谢振天等⼈:创造性叛逆 —— 译者主体创造性和⽂学翻译作品的汉语属性是这⼀论断的主要依据;9. 20世纪50年代中国学者 傅雷:神似论;10. 中国学者 钱钟书:化境论;11. 前苏联学者 费道罗夫:等值论翻译标准(思想内容、修辞、作用等值);12.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 奈达:等效标准(源语和目标语读者反应⼀致);13. 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 林语堂:忠顺美标准;14. 严复的三字翻译标准:信(⽂学翻译的基本伦理,本质上是⼀种维持翻译存在的必然因素和基本伦理)、达(⽂学翻译的必要条件)、雅(译者的主体选择);15. 严复主张雅的理由:a. 为让译本符合当时的⽂章正轨,流传久远 b. 为更通顺流畅的传达原作之深义;16. 实践中的翻译⽂本选择:看似是译者选择了个别⽂本,实际往往是社会⽂化通过奖励和提⾼译者声望等⽅式对译者进⾏筛选;17. 对原作的研究:对原作和作者其他作品的检索和研究、对作者居住地的考察、历史研究、版本研究、⽂学研究、评论;18. ⽂学译本的创造:a. 译者考虑如何实现⽂本目的,尤其再现语⾔艺术形式 b. 考虑当时的⽂学翻译规范对译⽂的接受或排斥 c. 译者正视自⼰的主体作用,协调自⼰与⽂本目的和翻译规范的关系;19. 翻译可能受到外⼒的删减和改变;20. 林纾:25年里翻译了11个国家98位作家的163部作品,其翻译更恰当的称呼是“译述”或“改写”; Chapter 21. ⽂学翻译是⼀种富于创造性的,⾼度复杂的艺术形式,它要求译者准确的理解作为艺术品的原作,并创造出同为艺术品的译作。
广外高翻教授文学翻译

• Tourists (N. Mitford) • Blackmail (A. Hailey)
《红楼梦》曹雪芹 黛玉进贾府(选段)
Research uestions: 文体学与小说翻译
4 Drama translation practice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 张保红
文学翻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许钧等 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译林出版社,2001
胡经之等 文艺美学方法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曹明海. 文学解读学导论.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Suggested Reading Materials:
1 刘士聪 《英汉 汉英美文翻译与鉴赏》 (新编版)译林出版社,2007
1 Prose translation practice
• The First Snow (H. W. Longfellow) • First Snow (J. Nicholas) • Farewell Address (B. Clinton) • Address at Gettysburg (A. Lincoln) • The Delight of Books (J. Lubbock) • How to Grow Old ( B. Russel) • 落花生 (许地山)
5. Academic research
The First Snow (Longfellow)
The first snow came. How beautiful it was, falling so silently all day long, all night long, on the mountains, on the meadows, on the roofs of the living, on the graves of the dead! All white save the river, that marked its course by a winding black line across the landscape; and the leafless trees, that against the leaden sky now revealed more fully the wonderful beauty and intricacies of their branches. What silence, too, came with the snow, and what seclusion! Every sound was muffled, every noise changed to something soft and musical. No more tramping hoofs, no more rattling wheels! Only the chiming of sleigh-bells, beating as swift and merrily as the hearts of children.
基于俄汉平行语料库的文学翻译语言特征考察——以译自副动词短语的翻译语言为例

中 国俄 语 教 学 PYCCKI/If i 513blKBKHTAE
Anpeab 2018r 37 NO 2
基 于俄 汉 平行 语 料 库 的 文学 翻 译 语 言 特征 考 察
—
—
以译 自副动词短语 的翻译语 言为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刘 淼
字符数 )
1 战争 与和平 15270 231585 4077 1.76%
2
白痴
13999 209804 1643 0.78%
二 是 双 语 平 行 模 式 主 导 下 的 翻 译 语 言 微 观 特 征 研 究 :将 译 文 与源 文 本进 行 比较 ,探讨 某 个具 体语 言 项 的 翻译 语 言特 征 (王 克非 2003,黄 立波 2014,朴 哲浩等 2014,陶源等 2015)。
本 文 的研究 是 双语 平 行模 式 下 的译 文语 言 微 观 特征 研究 ,以副动 词 为具 体考 察 项 ,通 过 检索 俄语 源文 本 和对 应译 文 中 的副动 词短 语 及其 翻 译方 式 , 对 译 自副 动 词 短 语 的 翻译 语 言 特 征 进 行 多 层 面 描 写 。鉴 于 目前 针对 某 一具 体 语 言项 的译 文 语 言微 观 研究 成 果 较少 ,且 无 成 熟 的描 写框 架 可借 鉴 ,本 文 在 大量 反 复 阅读 双语 语 料 的基 础上 ,结合 源 语 与译 语 的语 言 特征 ,在语 料 库 翻译 研究 方 法 的指 导下 , 提 出 了 四个 层 面 的参 数 描 写 框 架 :1)分 布特 征 与 对 译形 式 特 征 ;2)译 文 的句 子结 构 特征 ;3)译 文 的词 汇 语 法 手 段 特 征 ;4)译 文 的语 义 层 次 特 征 。 其 中,分布特征与对译形式描写是对某一参数翻译 情况的整体描写 ,包括该参数在译文中的出现频次 及具体翻译方法 ;译文的句子结构特征是指译文句 子在源语影响下体现出的某种规律性的结构变化 , 包括 翻译 结 构 在句 中是 否独 立及 所 处位 置 等 ;译 文 的词 汇语 法 手 段特 征 指 的是 译文 中用 于表 达 源语 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apter 11. ⽂学翻译的内容:对⽂学作品的语⾔形式、艺术⼿法、情节内容、形象意境等的再现;2. ⽂学翻译作品的语⾔特征:想象性、审美性、创造性、抒情性;3. ⽂学翻译作品的特点:审美性、形象性、创造性、抒情性和模糊性;4. 奈达对翻译的定义:翻译等值论(意义和⽂体的等值);5. ⽂学翻译的双重含义:⽂学翻译作品(构成“翻译⽂学”体裁)、⽂学翻译⾏为(创造翻译⽂学的过程);6. 翻译⽂学与⽂学系统的关系本质:翻译⽂学的地位问题;7. 20世纪70年代以⾊列学者 埃⽂-佐哈⼉:多元系统论 —— 明确提出翻译⽂学是本民族⽂学多元系统的⼀部分(a.多元系统“萌芽”/“年青”状态 b.多元系统“边缘”/弱势状态 c.多元系统“危机”/转折点/真空状态);8. 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 谢振天等⼈:创造性叛逆 —— 译者主体创造性和⽂学翻译作品的汉语属性是这⼀论断的主要依据;9. 20世纪50年代中国学者 傅雷:神似论;10. 中国学者 钱钟书:化境论;11. 前苏联学者 费道罗夫:等值论翻译标准(思想内容、修辞、作用等值);12.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 奈达:等效标准(源语和目标语读者反应⼀致);13. 20世纪30年代中国学者 林语堂:忠顺美标准;14. 严复的三字翻译标准:信(⽂学翻译的基本伦理,本质上是⼀种维持翻译存在的必然因素和基本伦理)、达(⽂学翻译的必要条件)、雅(译者的主体选择);15. 严复主张雅的理由:a. 为让译本符合当时的⽂章正轨,流传久远 b. 为更通顺流畅的传达原作之深义;16. 实践中的翻译⽂本选择:看似是译者选择了个别⽂本,实际往往是社会⽂化通过奖励和提⾼译者声望等⽅式对译者进⾏筛选;17. 对原作的研究:对原作和作者其他作品的检索和研究、对作者居住地的考察、历史研究、版本研究、⽂学研究、评论;18. ⽂学译本的创造:a. 译者考虑如何实现⽂本目的,尤其再现语⾔艺术形式 b. 考虑当时的⽂学翻译规范对译⽂的接受或排斥 c. 译者正视自⼰的主体作用,协调自⼰与⽂本目的和翻译规范的关系;19. 翻译可能受到外⼒的删减和改变;20. 林纾:25年里翻译了11个国家98位作家的163部作品,其翻译更恰当的称呼是“译述”或“改写”; Chapter 21. ⽂学翻译是⼀种富于创造性的,⾼度复杂的艺术形式,它要求译者准确的理解作为艺术品的原作,并创造出同为艺术品的译作。
这对译者的职业道德(从事任何职业所必须的基本素质)、语⾔资源(扎实的双语语⾔功底/熟练地语⾔驾驶能⼒/⾼屋建瓴的语⾔视野)、⽂学修养(丰富的⽂学知识/较⾼的⽂学造诣/了解相关⽂学知识)、艺术感悟(认清自⼰擅长的⽂学派别——傅雷多译巴尔扎克作品)和知识面(杂学)等⽅面的要求极⾼;2. ⽂学翻译者基本素质的培养是从事⽂学翻译必须进⾏的⼀项长期的准备⼯作;3. ⽂学翻译的准备⼯作:拟定翻译计划(拟定质量要求、⼯作报酬、翻译时间)、收集⼯具资料(硬件和软件双重准备)、研究作家作品、研究其他译本、分析读者对象;4. 分析读者对象的基本原则:根据读者群体的需要选择原作、根据读者知识⽔平使用恰当的语⾔、根据译本读者对象群体的不用层次调整翻译策略;5. 现代⽂学翻译时常用的⼯具:字词典、⼯具书、翻译辅助软件、⽹络资源和各种参考资料;6. 越来越多的译者已经开始在⽂学翻译中利用机器辅助翻译⼯具。
7. 三个CAT⼯具:Power Translator(特⾊是Translate DotNet模块的多语⾔、数据库支撑和⾼准确率)、Trados(Translation+Documentation+Software,特⾊是翻译记忆,可⼤量减少重复劳动,提⾼翻译效率)、雅信CAT(特⾊是采用翻译记忆和灵活的⼈机交互技术,系统有自学功能);8. ⽂学翻译的实务:版权问题、图书出版合同、译作出版问题;9. 中国三⼤英语权威之⼆:王佐良、江枫;Chapter 31. ⽂学⽂本解读的三个阶段:⼀般性阅读、细读、批评性阅读(⽂学翻译中主要的解读⽅式);2. 英国学者 利奇提出语义的七种类型:概念意义(conceptual)、伴随意义(connotative)、社会/⽂体意义(social)、情感意义(affective)、反映意义(reflected,最常见的形式“双关语”)、搭配意义(collocative)、主位意义(thematic)—— 联想意义;3. 形式意义也称⾔内意义,指语⾔形式要素之间所形成的意义。
形式意义在⽂学⽂本中作用更胜,这是由⽂学作为语⾔艺术的本质所决定的 —— ⽂学⽂本的“形式即意义”;。
包括:搭配意义(通过语⾔之间的搭配习惯⽽产⽣的联想意义)、主位意义(说话者在组织信息时利用次序、焦点和强调等⽅式所表达的意义);4. 就意义的种类⽽⾔,⽂学⽂本中语⾔的联想意义更重于其概念意义。
它包括隐含意义(通过词语所指内容所产⽣的联想意义,相当于比喻义或引申义)、⽂体意义(词语所引起的关于语⾔运用的社会环境的联想意义)、情感意义(词语表达情感和态度的联想意义,也就是“感情⾊彩”);5. ⽂本形式的解读:语⾔形式(语音/词汇/句法/篇章层面)、修辞⼿段(语音/词义/结构修辞)、⽂学体裁(诗歌/小说/戏剧/散⽂)、⽂学风格、创作⼿法;Chapter 41. ⽂学译本的产⽣不是简单的复制,也不是单纯的再现,⽽是⼀个充满创造性的过程;2. ⽂学创造的立场:⽂学译者在创造⽂学译本之前,综合各种因素所做的基本选择和出发点。
这些基本选择包括:如何处理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关系,如何处理原作和译作的关系,如何处理源语和译⼊语的关系;3. 20世纪六七⼗年代德国出现了翻译“目的论”,也称功能翻译理论,注重⽂本功能;4. 最早提出归化、异化概念的学者:德国学者 施莱尔马赫;5. 当代翻译学中明确提出归化、异化理论的学者:意⼤利裔美国学者 努苇蒂;6. 选择归化或异化对⼴泛涉及⽂化内涵的⽂学翻译⽽⾔⼀直是个重要议题;7. 傅雷的“神似论”和钱钟书的“化境论”是归化法的代表理论;8. 与规划和异化之争相联系的是直译与意译之争;9. 规划和异化是⽂化策略问题,直译与意译是语⾔策略问题。
前者是宏观的立场和策略,后者是实现前者选择的微观⼿段;Chapter 51. 译⽂的校改并非仅仅是⼀个单纯在语⾔层面进⾏的校对和修改,⽽是⼀个综合了语⾔(原作与译本语⾔的协调/译本语⾔本身的艺术价值)、⽂化(权⼒/赞助⼈/意识形态/诗学)和社会规范(特定时期对⽂学翻译该如何进⾏的社会共识)因素的复杂过程。
译本校改的主要体现形式是语⾔的校改;Chapter 61. 散⽂的⽂体特征:真、散、美;2. 囚绿记:借物咏志;3. 散⽂翻译的原则:准确再现散⽂之意(单词意义语音拼写/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意义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句⼦语篇的主题意义)、恰当保存散⽂之形(音韵节奏、遣词造句、修辞⼿段)、消除隔阂拉近距离(⽂化隔阂);Chapter 71. 情节:⼀个古老⽽又新鲜的话题。
2. 情节是⾏为的⼀种组织安排⽅式。
⾏为是⼀个或者⼀系列想象的定义——诺顿⽂学导论;3. 情节是⼀种叙述组织⽅式,是⼀种⼈类智⼒活动⾏为,⽽不是⼀种故事发⽣的自然⾏为;4. 福斯特:圆型⼈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动机、内⼼世界、精神境界、⽓质性情)、扁型⼈物(性格和⼼里反战缺乏变化,比较单⼀);5. 小说⼈物形象是通过语⾔表达塑造出来的,因此译者在翻译小说时,实际上也是塑造小说⼈物的过程,体现出了⼀种创造性劳动;6. 叙述视角: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其分类按⼈称可分为:第⼀⼈称、第⼆⼈称、第三⼈称。
按视域可分为:全知型、参与者型、旁观者型、听众型;7. 以第⼀⼈称叙述的故事是叙述者了解的、经历的、推断出的、或者通过与其他⼈物谈论⽽发现的东西;8. 作为旁观者或全知者的叙述视角通常是第三⼈称的叙述视角。
在全知叙述中,叙述者了解与事情相关的⼀切东西,如⼈物的⾏动、思想、情感等;第三⼈称叙述还报案了⼀种“有限视角”,叙述者以第三⼈称讲述故事,但其叙述却保持在故事中的某⼀单⼀任务所感受、思考、记忆或感觉到的范围之内(现代主义小说的“意识流”技巧);9. 第⼆⼈称叙述视角的故事就是叙述者对他所称为“你”的叙述者所讲述的东西;10. 小说的环境主要指作品的时间和地点因素,它分为⽂本内环境(小环境)和⽂本外⼤环境(潜⽂本环境/超⽂本环境——时代⽂化语境);11. 任何⼀部⽂学作品的理解都会牵扯到时代⽂化语境;12. 主题是读者或者批评家根据小说的⼈物、环境、情节、叙事⼿法等因素,概括出来的思想情感、道德价值判断、时代风貌等具有抽象化和普遍化特点的陈述。
它可以分为显性主题(显⽽易见容易把握,简奥斯汀的作品)和隐形主题(晦涩模糊模棱两可,霍桑的《红字》);13. ⼀部小说的主题就是它的支配思想或中⼼观点,它是小说或直或曲地对⽣活具有统⼀作用的概括;14. 读者之所以阅读⽂学作品,除了阅读本身的快乐,还可以明晰事理、洞悉⼈⽣、扩⼤视野。
15. 福克纳:作家的特殊权利就是帮助⼈坚持活下去,帮助⼈们记住“勇⽓、尊严、希望、自豪、同情、怜悯和牺牲”;16. 基调或者⽓氛与英⽂的mood或者tone相对应,它属于作品的情感层面,必须通观整部作品才能做出比较准确的把握。
小说的基调是小说⼈物、情节、环境、语⾔修辞、叙述策略等形成的感情综合效应;17. 爱伦坡的⼈⽣经历和他那敏感、忧郁、焦虑、充满幻想的性格与其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基调是相吻合的;18. 与政治小说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小说也被译介(狄更斯的《⼤卫科波菲尔》);19. 晚清的小说翻译是出于思想启蒙和政治宣传的需要,且当时的翻译理论不发达(严复的信达雅),翻译的质量不⾼;20. 五四后新⽂学运动的蓬勃发展,英语小说译介进⼊了辉煌时期,涌现出鲁迅、郭沫若、⽭盾、周瘦鹃、傅东华、赵家璧等⼀流的翻译家,他们通晓外语且有较⾼的⽂学素养和鉴赏能⼒;21. 直⾄解放前,中国译坛上归化法仍占主导。
建国之后,中国翻译事业再掀⾼潮,伴随⼤量西⽅翻译理论的引进,译界逐渐认识到归化法和异化法并非相互排斥的对抗概念,两种⽅法都能在译⼊语⽂化中完成各自的使命,都有其存在价值;22. 译者作为特殊审美主体,必须具备敏锐的审美意识、准确的审美转换能⼒和适度的审美加⼯能⼒;23. 作为⼀种审美创造活动,译者要在翻译过程中殚精竭虑,再现⼈物独特的⾔说⽅式,使⼈物个性跃然纸上。
⽽⼈物个性是诱发或制约⼈物语⾔风格变异的重要因素;24. 在翻译对话时,译者应该细细品味原作字里⾏间的信息,最⼤程度地准确再现原作的原汁原味;25. 小说对话是作者为了刻画⼈物,传达某种意义⽽创作的,因此翻译即翻译意义;26. 译好⼈物对话是保证译⽂质量的关键之⼀。